更新日期:2011/11/23 05:56:04
學習次第 : 進階

《入行論講記》第五冊 第六品安忍 第八十節課

第八十節課

繼續宣講輕侮等無害故不應生嗔恨這一科判。

謂他不喜我,然彼於現後,

不能毀損我,何故厭譏毀?

昨天已經講了,別人的侮辱譭謗、粗語惡語,對身體沒有任何損害,對心也沒有任何損害,故應安忍這些輕毀。對方又提出一個問題:雖然身心不會為譏毀所害,但譏毀會導致世間人不喜歡我,對我的修行學法有障礙,所以我還是不願意接受粗惡之語。

答曰:譏毀固然可導致他人因了知你的過失,而對你不生歡喜心,但對你的今生來世不會有任何危害。阿底峽尊者說:眾人不悅,正合我意。人們對你有不滿情緒,正好成為世間八法的最佳對治,如果他們對你讚不絕口、尊敬擁戴,你就要經常隨順他們,貢高我慢也會日漸增盛,道心很容易失壞。

所以說,通過智慧進行分析,世間人不喜歡你,對你今生的修道和行為無有損害,來世也不會因之而墮入惡趣。米拉日巴尊者在山洞裏精進修持時,當時也是許多人不理解,但這對他即生成就有沒有危害呢?絕對沒有。現在有些人發清淨心出家,親朋好友對他不滿、對佛教不滿,但這樣的不滿,並不能成為他造惡業的根本因。他發出離心和菩提心,想要度化一切眾生,以此目的而出家為僧,一心一意地修持佛法,在此過程中,別人不滿是別人的過失,並不是他的過失。

有些人總是猶豫不決:我不出家應該好一點,親戚們經常依靠我而造業,譭謗三寶,對我不滿……”不滿是他們自己業力現前,你自己也是無能為力,如果為了讓他們滿意,從而捨棄見解、捨棄學佛,那是非常愚癡的行為。有些居士和出家人為了護持別人的心,自己就跳入輪回的火坑,此舉非常危險也不應理。如果你懂得佛教的真理,別人說這個人不孝順,不照顧家裏的人,這些話都無所謂,世間上的流言蜚語各種各樣,對你的今生不會有危害,對來世也沒有什麼影響。儘管你出家學佛,很多人不理解,甚至對佛教產生不滿,但這是眾生的業力現前,並不是你故意去害他們。

因此,遇到一些謠言時,大家不要特別在乎。仲敦巴尊者說過:聽到別人不悅耳的話語,你應當觀為空穀音,如此則自心不會因之而不樂;沒有不樂,就不會有嗔惱;沒有嗔心煩惱,我們就有成就的機會。世間上也有這種說法:謠言總是有,不聽自然無。假如為了博得他人讚歎,從而失壞自己的道業,或者為了讓世人滿意,自己從此不修忍辱,這些都是不合理的。

有些人在修行過程中,認為自己境界很高,但真的遇到外境干擾時,恐怕根本修不了忍辱。尤其別人當面侮辱誹謗你、說你過失的時候,很多人的心安住不下來。以前在拉薩附近有兩位修行人,一個喜歡轉佛塔,一個喜歡坐禪。有一次,喜歡坐禪的人對轉塔者說:我現在修到了一定境界,需要很安靜的環境,你不要打擾我,我要在這種境界中安住。繞塔者便用非常不滿的語氣說:你要坐禪?你去吃屎吧!坐禪者聽後勃然大怒,立即回擊:你才要吃屎……”繞塔者靜靜地等他發洩完以後,說道:對對對,你修出來的境界確實不錯!從這個公案也可以看出,有些人沒有遇到外境時,覺得自己的安忍修得很好,可一旦有人當面或背後侮辱自己,那時候就暴跳如雷,什麼都忍不住了。

還有些法師說,修安忍必須要證悟空性,獲得一地菩薩以上的境界。其實這也不一定,所謂的安忍,在我們凡夫地也可以修。比如自己遭到他人攻擊時,依靠《入行論》的殊勝竅訣,在相續中生起安忍之心,這些都是可以的。不管是藏傳佛教、漢傳佛教,安忍的公案不勝枚舉,我們若遇到他人的挖苦嘲諷,只要沒有特別去執著,惡語就像空中微風一樣,對自己是無利無害的。但若對他人反唇相譏,討厭他、排斥他,這是大乘教法所不容的。

平時在說話的過程中,我看見很多出家人和在家人,嘴巴比較會說一點、有一些口才,就總喜歡挖苦別人,說別人的過失。這是非常不好的習慣,希望大家儘量地改過來。有些人經常在說話上耍聰明,直接或間接地詆毀別人,這樣沒有任何必要。真正的修行人,語言應該給別人帶來快樂、帶來慈悲。我們可以看到,有些上師和道友的語言,讓人聽了以後,對相續有非常大的幫助和利益。所以在沒有特殊必要的情況下,大家不要說詆毀別人的語言,說話也不要轉彎抹角。現在有些人說來說去的時候,一個小小的問題,中間還是很複雜的。其實我們應該做一個真實的人,現在有些人可能已經習慣了,尤其是以前做生意的,在外面搞各種世間法,現在出了家以後,語言上還有很多習氣,沒必要的時候也是說一堆妄語。

通過這次學習,大家能不能有一點改變?沒有改變的話,我在這裏苦口婆心地講了很多,你們也是花時間聽了很久,但身口意依然不變,那我們互相學習也沒有多大意義。大乘佛教的真正教義和宗旨,並不像有些人的所言所行、所作所為,儘管我自己修得不好、做得不好,但多年來不斷地學習佛法,佛法中到底怎麼樣說的、佛法的究竟內涵如何行持,這些道理上,應該是比較明白的。

當然,境界高一點的人,對別人的詆毀、輕辱,自己能夠修安忍,這是非常了不起的。即使無法做到這一點,平時給別人的印象、跟別人交流的過程中,人也應該真實一點,身口意不要全部是虛偽的,言行舉止虛無縹緲,沒有什麼可信度。尤其是學習大乘佛法的人,千萬不要學現在世間上的狡詐欺騙手段和行為!

子二(不應嗔成為利養之違緣者)分三:一、嗔罪嚴重;二、利養無有實質;三、遮破有實質之妄念。

醜一、嗔罪嚴重:

謂礙利養故,縱我厭受損。

這是對方的觀點,他們進一步找理由:光別人不高興也不要緊,但這樣會影響我的名聲地位、利養收入等,我不願意受到這方面的障礙,因此別人侮辱我的時候,不得不生嗔恨心。此頌有幾種解釋方法,這樣解釋也可以。

下面對他進行回答:

吾利終須舍,諸罪則久留。

表面上看,對方說得挺有道理。假如別人對你進行譭謗,很多方面會受到影響。比如有些修行人,尤其是出家人,別人說他戒律不清淨、見解不正、行為不如法等,恐怕名聲、地位、收入上都會損減。世間人不願意接受不好的名聲,希望自己的口碑好一點,很多修行人也是同樣,如果真受到了別人的詆毀,利養會受到一定影響,因此自己不能接受。

對此,作者回答說:這也不該是生嗔之因。縱然我們獲得利養,但最終都要留在今世,不可能跟隨到後世去。正如《前行》所言:縱然是數以千計僧人的上師也不能帶走一僧一徒,即便是數以萬計眷屬的君主也不能帶走一奴一僕,自己只能赤手空拳地離開人間,就像從酥油中抽出一根毛般獨自而去。此時自己的地位、財產、名聲、眷屬、親友等,一切的一切全部要留在世間。這種情況在每個人身上必定都會出現,當自己離開人間時,所謂的利養,的的確確沒有任何利益。

對方認為利養受到影響不好,但作者告訴他:受到影響就受到影響,這沒有什麼!如果你的菩提心、戒律、正見受到影響,這是非常可惜的,而利養受到影響的話,這是非常好的事情。學過《釋迦牟尼佛廣傳》的人都知道,古代修行人互相詛咒的方式,就是願你財富圓滿、受人恭敬願你升官發財、子孫滿堂等等 。但現在的罵人可不是這樣,別人祝你發財、祝你有名聲,反而認為是一種讚歎。其實對真正的修行人而言,別人障礙自己獲得利養,那是最好不過的了。

佛陀在《教王經》中說:國王到達死亡時,受用眷屬不跟隨,士夫無論至何處,業如身影緊隨後。世間上的任何眾生,當自己離開人世時,所有的眷屬受用都不可能跟隨。有時候在醫院也可以看到,那些有地位有名聲的人,生前被成千上萬的人簇擁著,但死時也跟普通人一模一樣。這些佛法的道理,有智慧的人應該值得考慮,否則整天都迷迷糊糊地忙著世間瑣事,享受各種各樣的美味佳餚,死時到底是什麼樣的,親自看看別人的狀況,自己也應該有所感悟。

儘管現世的一切對我們毫無作用,臨終時什麼都帶不走,但為這些利養所積累的罪業,倒會完好無損地留下來,像影子一樣緊隨不舍。尤其是造了惡業的話,在沒有受完報應之前,乃至生生世世,都會給自己帶來無法估量的痛苦。所以真正有智慧的人,不應該為了利養造作惡業。

現在有些修行人,常用佛法的手段來提高自己的知名度,依靠種種方法賺取信眾的財產,這樣的話,對你的修行有沒有影響?如果有影響,短暫的人生中的確沒有必要。在座的道友,我希望你們以後成為真實的修行人,不要貪執名聲地位,為此造下許多惡業,令自己的修證蕩然無存。我講經說法並不是為了培養這樣的人才,但願你們都能好好修行,不要執著世間財產和名聲。

有些人可能會想:利養雖然無法帶到來世去,但如果別人天天譭謗我,令眾人對我生厭離心,每個人都不供養我,那我會不會餓死了?下麵寂天菩薩說:你死就死吧,若能純潔無垢地死,也比苟且偷安地活著強!

寧今速死歿,不願邪命活,

苟安縱久住,終必遭死苦。

只要活得非常清淨,沒有以世間八法和邪命養活,那自己當下死亡也沒有怨言。所謂的邪命養活,從廣義上講,指凡是通過不正當的非法手段而得來的財富,有些佛經中說,我們的六根識散於外境所帶來的財富也叫邪命養活。在《中觀寶鬘論》和《山法寶鬘論》中,針對發了菩提心的大乘修行人,具體制定了不能以五種邪命來過活。這五種邪命是:

1、詐現威儀:為了得到別人認可而獲得財產名聲,身體的行為裝得如理如法。聽說有些人為了騙取信徒的信心,本來不是出家人,卻扮成出家人的樣子,給別人灌頂、說神通。外表上他好像眼睛都睜不開,一直身體跏趺、閉目而坐,儼然一位真正的菩薩,但施主離開之後,他的行為馬上變成另一個人……

2、諂媚奉承:為了得到利益供養,讚不絕口地恭維施主:你對某人是不是供養過一個很好的東西?非常隨喜你的功德,一看你就知道你很有福報,世間上也難找第二個,可能你的前世是波斯匿王吧!(當時的印度,波斯匿王是所有施主中最富裕的。)諸如此類的花言巧語,就叫做諂媚奉承。

現在有些人為了達到一些目的,經常跟施主說:你是波斯匿王,我是舍利子,我們倆在釋迦佛時代就有殊勝的因緣……”原來一段時間,很多人宣傳自己是蓮花生大士的某某弟子,現在呢,佛陀弟子轉世的情況比較多。(眾笑)

但令人不解的是,舍利子和目犍連等大尊者,神通神變都超越世間,按理來講,心相續應該越修越上去,從釋迦佛到現在有這麼長時間,如果真是這些聖者的化身,各方面應該有所進步,然而在他們身上,這些並不是特別明顯。也許是諸佛菩薩的示現吧,因為末法時期的眾生越來越濁,聖者們的顯現也是越來越鈍。但也許是這些所謂的轉世,大家需要值得觀察。當然,並不是所有的轉世都不合理,從藏傳佛教的歷史上看,確實有相當一部分轉世活佛,無論是修行境界還是弘法利生等方面,均超勝於平凡世間人。但是現在魚龍混雜,中間摻雜了很多水分,大家理應謹慎取捨。

3、旁敲側擊:依靠轉彎抹角的語言,令施主慷慨解囊,將他人的財富歸為己有。

4、巧取訛索:為得到供養而巧立名目,通過不同手段獲取施主的財富。現在這些人的方法比較多,施主們應當事先觀察,不然供養完了再後悔,那沒有必要。

5、贈微博厚:給你一點點東西:這是加持品,這是金剛帶,這個頭髮是我前世的前世的頭髮,這個衣服是某某大德的衣服……”,通過使用這種伎倆,獲得這樣那樣的東西,這也是一種邪命。

按照龍猛菩薩的觀點,以上叫做五種邪命,依靠這些不正當手段所得的財富,屬於不義之財,如果隨意去享用,對修行沒有任何意義。

在此,寂天論師諄諄告誡我們:寧可無有利養而當下死亡,也不能通過這些途徑來邪命養活,倘若陷入這樣的處境,那還不如早點死了好。從世間上看,有些人為了不苟且偷生,寧為玉碎、不為瓦全。在商朝末年,孤竹國君的兒子伯夷、叔齊,互相謙讓國君的地位,後來二人都離開國家,到了周國。當時周國正在向商朝起義作戰,他們很想以和平方式來解決,但周國根本沒答應。後來周武王滅商以後,他們不願意吃周朝的糧食,一同餓死在首陽山。還有蘇武牧羊的故事,蘇武出使匈奴被扣押後,19年來沒有投降,也不享用他們的糧食,渴了就吃一點雪,餓了就吞食樹皮,甚至連皮帶也吃掉。最後他返回自己國家時,舉國上下對他的精神大為讚歎,當時是怎麼樣歡迎他的,大家應該非常清楚。

這些人為了遵守世間道義,決心尚且如此堅定,我們若也能做到這樣,很多人的修行會圓滿的。所以大家現在應該立下誓言:寧可我早點死去,也不要以邪命來過活!這種決心是非常難能可貴的。假如沒有這樣,每天不擇手段地追求名利,就算你最後得到這些,也是非常骯髒的,對今生來世都有不良的後果。

其實,苟且偷安的人活得再長,早晚有一天也會死,那時候所造之業一定會成熟果報的,假如趁未造罪之前先死去,以後也不會遭受這些死亡和墮落的痛苦。所以世間上有種說法:惡人短命,世人無害。為了少造罪業,惡人還是短命一點好。

現在學佛的人群中,經常有一些真真假假,有人依靠佛法不但沒讓自相續獲得利益,反而造了滔天惡業。儘管這只是少數人,但大家也應該時時提醒自己,萬萬不能依靠佛法來邪命養活!

醜二、利養無有實質:

為謀取利養而造惡業,此舉無有任何實義。這個問題還是很重要,大家在學《入行論》時,不要光會講一點公案、字面上能簡單地解釋,這種理解太膚淺,是不夠的。你們要明白科判上到底講了什麼,這一頌的中心意思是什麼。比如此處是講利養,有些人認為:沒有利養是不行的,利養還是非常重要。那我們可以告訴他:世人多希求名聞利養,但縱使依靠利養活了一百年,也像芭蕉樹一樣無有任何實質。

夢受百年樂,彼人複蘇醒,

或受須臾樂,夢已此人覺,

覺已此二人,夢樂皆不還,

壽雖有長短,臨終唯如是。

一個人做夢享受了百年快樂,另一個人做夢只享受一瞬間的快樂,但這兩人醒過來以後,夢中擁有的快樂都是一去不復返。同樣的道理,有人以邪命養活過了一百年,有人活了短暫的時間,但他們臨終的時候,原來享受的快樂都不會再現,都會消失得無影無蹤。

前段時間,我也講過南柯一夢黃粱美夢的公案,夢中可以經歷從年輕到衰老死亡的整個過程。一個人在夢裏當國王,享受了種種世間欲妙,而另一個人做夢的時間非常短,剛當上國王就醒來了,但這兩位醒來時,有沒有快樂的實質呢?絕對沒有。從因明的角度講,夢是一種錯亂的意識,做夢時雖然有對外境的享受,可是一旦夢醒之後,一切都不復存在了,完全是一種迷亂的顯現,夢裏的快樂也不會再回來。

有些人可能懷疑:夢的時間如此短,會感受這麼久的安樂嗎?這種現象的確是有,除上次講的公案外,以前還有這樣一種說法:有個人泡了一杯茶,在休息的時候睡著了,夢中他去一個陌生的地方,在那裏娶妻成家,陸陸續續生了三個孩子,後來三個孩子都夭折了,在痛苦萬分之際,他突然醒過來了。當時,夢前泡的那杯茶,熱氣還沒有消失。

以前我有個鄰居是獵人,他也給我講過一個故事,有沒有來源不知道:從前有個獵人,到一位上師那裏去,上師勸他不要殺生,但是他不願意。後來上師加持他,讓他稍微休息一下。在睡夢中,他經歷了整個下半生,後來死了變成中陰身,投生為一隻白狼,同樣也殺害了很多眾生。有一次,這只狼在山頂上實在找不到東西吃,饑腸轆轆十分痛苦,就大聲地哭起來,正在這時他醒了。醒來過後,他覺得上師的加持不可思議,自己以前殺生無數,來世定會轉生為狼。想到這裏他非常害怕,於是在上師面前發願:從此以後不再殺生。

不管怎麼樣,夢做得長也好、短也好,醒來的時候,夢裏的一切都不可能再現。同樣的道理,有些人依靠邪命活在世間,當老闆、當領導,表面上看來風光無限,自己也認為好像能活百年千年,所以越富裕越想享受,但身體只有那麼大,吃的只有那麼多,穿的也只有那幾件,為了尋求更多的刺激,就賭博、搞非法行,認為這樣活著是一種快樂。然而,跟生活簡樸的人比起來,邪命養活的人生前造了無數惡業,死後一定會墮入惡趣,而後者儘管今生沒有多大享受,來世卻不一定會墮惡趣。這些問題大家值得好好考慮,人活著若造了很多業,肯定沒有希望解脫了。其實不論壽命長短,我們臨終時就像夢醒來一樣,什麼利養親友都帶不走。人生本來虛幻,跟夢沒有任何差別,這一點在《夢與醒的辯論》中有詳細闡述,《金剛經》中也說: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

以前莊周夢蝶的故事想必人盡皆知:戰國時期的莊子,有一天夢見自己變成蝴蝶,他醒來以後,分不清是蝴蝶變成了現在的莊周,還是莊周變成了剛才的蝴蝶。這個問題在中國歷史上,也成為哲學界的探討熱點,後來不管是人生哲理,還是哲學思想,甚至在文藝圈中,大家一直探索夢與醒之間的微妙關係。有些世間人經常抱怨:你們佛教說一切如夢如幻如泡影,這樣的話,生活又有什麼意義?其實不能這樣想,不管是哪一個國家,在它的文化遺產、文學寶庫中,隨處可見以夢來詮釋人生悲歡離合的深奧之義。

夢的故事,不僅在世間中無量無邊,佛教界中更是多不勝數。藏傳佛教的德欽朗巴,下午的時候雲遊紅色銅山,晚上中夜就醒過來了,這個過程非常精彩,我以前也給大家翻譯過。還有漢地的憨山大師,他在《夢遊集》中記載,他做夢去了五臺山的北台,應文殊菩薩之邀進行沐浴,還看見一個印度僧人享用腦漿 ,整個經歷也是非常漫長。

不管是佛教界也好,世間的文學界也好,夢與人生結合起來了知萬法實相,這樣的學問非常深奧。因此,大家應該意識到,人生猶如一場夢,千萬不要在夢幻般的人生中,依靠不清淨的生活來過活,這樣沒有任何實義。

設得多利養,長時享安樂,

死如遭盜劫,赤裸空手還。

再者,即便獲得豐厚利養,能長時間地盡情享樂,可是在死亡時就像遭受強盜搶劫一般,絲毫也無權帶到後世,最終只能是赤裸裸地空手離開人間。

以前藏傳佛教中有一個黑馬喇嘛,他一輩子享用信財,沒有好好地回向,死後轉生為孤獨地獄的眾生,感受難以堪忍的痛苦。所以大家在積累財富時,應謹慎觀察自相續是否清淨,平時該懺悔的懺悔、該清淨的清淨,千萬不要以邪命來生活。否則,縱然你依靠賣經書、賣佛像等手段獲得很多財產,有豐厚的經濟實力,這種生活也沒有意義。佛陀在《毗奈耶經》中說:當斷一切貪戀利養之心。作為一個修行人,應儘量斷除貪求利養之心,現在通過學習以後,尤其在有漏財產方面,大家不要特別去希求。以前華智仁波切游化藏地時,常以乞丐形象度化眾生,一次尊者超度亡人後,施主供養他三匹馬,他說:我不需要任何供養,有三匹馬就會有三匹馬的煩惱。

當然,要達到他那樣的境界,我們現在也非常困難,但即便如此,自己也不能無惡不作,將基本的因果正見拋之腦後。當今世人為了享樂不擇手段,見此惡劣行徑,法王如意寶曾在一首道歌中說:現在的人對因果毫不重視,拼命地造惡業,難道地獄已經毀滅了嗎?我們每個人在短暫的人生中,修行要非常圓滿,恐怕也不一定能辦到,但不管怎麼樣,自己最好不要變成佛教敗類、變成法油子,而應將所學的這些知識儘量融入實際行動中,生活清淨無染地過下去,這應該是我們修行人的願望。人生如夢,一切猶如過眼雲煙,全部都會化為烏有,假如為了虛幻的生活而大造惡業,實在是不值得。

當然,我們口裏這樣說、心裏這樣想,行為不一定能這樣做。但也有些修行人知足少欲,以清淨的行為、清淨的心態來對待眾生,這一點確實非常隨喜。任何一個佛教徒,都應儘量把心放在佛法上,竭力弘揚如此殊勝的世尊教法。現在世間人的想法,很多地方與佛教背道而馳,逐漸將他們的思想轉到正道上來,這是大乘佛教徒不可推卸的責任。

以後你們若回到城市裏,遇到名利等外境時,行為務必要小心注意。當然剛開始誰都會很注意,我原來去某個地方安居,有人供養我十元錢,當時我就非常害怕,覺得自己在邪命養活,馬上念一萬遍觀音心咒來懺悔。但現在跟那時候的心態比起來,覺得非常慚愧。那個時候,不管白天也好、晚上也好,我還是很精進的,心常專注於法義方面,現在雖然也不是離得很遠,但畢竟受到外境的不良影響,修行退失了不少。現在有些剛出家的道友,別人供養他兩件衣服,馬上轉手送人,有些上師給他一點人參,趕緊供養給其他上師,平時自己修行也非常精進。但這種精神能堅持多久不好說。不過,一天有這樣的精進心,也非常值得隨喜讚歎,有些人剛出家就把修行看作一種形象,這是不可取的。

總之,在短暫的人生中,大家應該多積累善法資糧,否則在臨終時,就像一個人在路上遇到強盜,身上的金銀財寶全給搶光了一樣,一切的一切都帶不走。唯一能帶走的是什麼?《涅槃經》中說,善惡之報,如影隨形。因此,大家一定要相信因果,萬般帶不去,唯有業隨身,真正了達此理之後,行為必定有所改變。原來,有些人是不懂,有些人雖然懂了,但實際行動中做不到,不管怎麼樣,我內心中非常希望:自他一切學習這部論典的人,都變成名副其實的修行人!

 

 


備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