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10/04/05 12:44:45
學習次第 : 進階
日期:2010/04/05 12:43:56 喇嘛網 編輯部 報導
《入行論講記》第一冊 第一品菩提心利益 第十三節課
第十三節課
今天繼續學習《入行論釋·善說海》。現在講的是“菩提心的功德”,昨天以教證說明了它的合理性,現在是以理證來說明。其中分為意樂殊勝和加行殊勝,前面已經講了菩提心從意樂方面具足如是的功德,下面從加行方面說明菩提心也具足如是的功德。
庚二(加行殊勝)分二:一、加行所緣廣大;二、其他無有如此加行。
辛一、加行所緣廣大:
珍貴菩提心,眾生安樂因,
除苦妙甘霖,其福何能量?
依靠殊勝珍貴、就像如意寶般的菩提心,一切眾生暫時在人間或者天界,可以獲得無上的勝妙安樂,究竟來講,能夠得到三菩提的果位,所以菩提心是一切安樂的根本因。
《竅訣書》中講:寒冷的時候出現一縷溫暖的陽光,酷熱的時候出現一絲涼爽的微風,這些全部是佛菩薩的加持。就像《佛子行》中所說,一切的快樂全部是利他而產生,所有的痛苦全部是自我執著而產生。所以,我們應該知道,菩提心是一切眾生暫時、究竟安樂的根本因,是遣除所有痛苦的勝妙甘露。
世間上有各種各樣的疾病,如果有一顆萬能藥就像天人的甘露一樣包治百病,所有的疾病就可以治癒。同樣的道理,世間上有八萬四千種煩惱、八萬四千種痛苦,無數的困難災禍、心理毛病,這些完全能依靠菩提心的不共威力而遣除,所以它跟甘露妙藥沒有任何差別。
不僅如此,菩提心的福德也是無量無邊的,即便佛陀的智慧也難以衡量。當然,佛陀具有無邊的智慧,如果連佛智都不能衡量,那是否佛陀不是遍知呢?不是這個意思。這裏主要是說菩提心的功德無量無邊,即使依靠無有限量的佛陀的智慧,也無法衡量出它是一個有限的境界、有限的功德。所以,我們讚歎菩提心的功德,並不是沒什麼可讚歎的,的的確確它具有如是的功德,這一點,大慈大悲的佛陀以盡所有智、如所有智完全照見了它的真相,然後在有關佛經中宣說了菩提心的功德。
不僅佛經中讚歎,世間上任何一個民族、任何一個國家、任何一個家庭,也都讚歎無條件地利益一切眾生,這樣的心態不管是什麼人具足,都值得我們敬仰;上至總統、國家主席,下至街上乞丐,如果相續中有了一顆利他的心,那是大家非常佩服的。因為他的限度並不是幫助“我”的父母、“我”的親朋好友,而是凡與他結緣的所有眾生,在未來漫長的時日當中,全部用忘我利他的精神來對待。現在很多人都是為了“我”而奔波、為了“我”而爭鬥、為了“我”而競爭,除此之外,多少人願意犧牲自己的一切,所作所為都是為了利益眾生呢?並不多!所以,我們應該知道,利他的功德是相當大的。
〖堪為一切眾生安樂之因、遣除有情痛苦重疾之妙藥的珍寶菩提心,她的福德怎麼能衡量得出來呢?《吉祥施請問經》中雲:“菩提心福德,倘若有形色,遍滿虛空界,亦將超勝彼。”〗大乘菩提心的福德、功德,如果有形相,不管是長方形還是正方形,整個虛空也無法容納。這一點,可能很多凡夫人沒辦法接受:怎麼會超越虛空界呢?那麼大,到底是什麼樣呢?實際上,凡夫人的智慧十分渺小,在這個範圍內,顯現的境界也極為有限,所以,我們不知道的並不一定是沒有。
既然菩提心的功德如此廣大,那在短短的時間中修持菩提心,這個功德也是相當大的?龍猛菩薩在《菩提心釋》中說:“若人一刹那,修持菩提心,所生諸福德,佛亦難衡量。”意思是說,如果一個人在一刹那間如理如實地修持菩提心,它所帶來的功德,就連遍知佛陀也很難以衡量,而這樣的功德,我們凡夫俗子——被業力煩惱所捆縛的眾生,也是可以獲得的。所以,修行一定要有一種方便方法,否則,僅憑自己的愚癡見解固執己見地修,也不一定有特別大的力量。我們若能依靠大乘的這種方便方法(以菩提心攝持),不一定需要苦行,也不一定需要特別漫長的時間,在做任何事情的過程中,都可以積累許許多多的功德。
現在的一些在家人,如果讓他們像山裏的修行人、寺院裏的出家人那樣,每天都念功課、修禪定、聞思修行、聽法,有沒有這樣的時間呢?大多數人幾乎是沒有的。他們每天有接連不斷的瑣事湧現在面前不得不處理,在這種情況下,短暫的人生一瞬間就過了,如果沒有好好修持,那是極為可惜的。然而,若想真正修持的話,釋迦牟尼佛有八萬四千法門,短短的人生中若要全部修完,恐怕也是不現實的。所以,最好的辦法是什麼?就是把所有的法歸納成一個最重要的修行,然後每天哪怕是一瞬間也好,五分鐘也好,短暫地修持也能獲得很大的功德。這一點對我們修行人來講,是非常需要的,如果沒有這樣的方便方法,你的人生中恐怕沒有圓滿修持佛法的機會。所以,在不同場合聽課的道友、佛友們,你們應該有一些殊勝的發願,有了這樣的願以後,最好不要放棄,一定要抓住機遇,多多少少安排出自己的一些時間,好好地修持菩提心!
我剛才再三講了龍猛菩薩《菩提心釋》裏面的教證,大家也應該牢牢記住:“若人一刹那,修持菩提心,所生諸福德,佛亦難衡量。”一刹那的菩提心,並不是很困難的事,有些道友說“我現在的心不能安住”,不要緊,你可以一刹那、二刹那、三刹那……在幾個刹那當中專修。如果你早上起來想“我今天一定要好好地修持菩提心”、“我要緣一切眾生修慈悲心”,再怎麼樣幾分鐘也是可以安住的,若能如此,那麼“所生諸福德,佛亦難衡量”。
這些話並不是凡夫人講的,如果是我這樣的凡夫所說,你們可能想:“是不是這樣啊?他自己都不知道自己的前途,還給我們講這些功德,到底有沒有啊?”可能會有懷疑。但這些話是釋迦牟尼佛親自授記、世間稱為“第二大佛陀”的龍猛菩薩在《菩提心釋》中講的,所以我們不能不相信。作為真正的佛教徒,不可能將龍猛菩薩的話置之不理,以前大乘佛教徒沒有發生過這種情況,現在即使有些人分別念特別重,也沒有任何理由說:龍猛菩薩講得不對。既然菩提心有如是功德這一點毫無疑問,那麼像我們這樣業力深重的人為什麼不希求、為什麼不修持呢?以前許許多多的高僧大德一再強調這個菩提心,原因就在這裏!
就當前來講,我們修一些甚深的生起次第、圓滿次第等其他法,雖然非常殊勝,這一點沒什麼可說的,但一定要在菩提心的基礎上進行才比較安全,否則,我們的修行恐怕不一定成功。所以,不管你念佛也好,學習研究也好,參禪也好,無論什麼教派,最好先在菩提心的基礎上進行,阿底峽尊者說“內道外道以皈依來區分,大乘小乘以菩提心來分界”,原因也在這裏。
以上講了修持菩提心的功德,下麵還繼續講:
僅思利眾生,福勝供諸佛,
何況勤精進,利樂諸有情。
如果在百千萬劫或無數恒河沙劫中,於無數佛陀面前以無量無邊的供品進行供養,這個功德大不大呢?當然非常大。供佛的功德是其他功德無法相比的,顯宗的《毗奈耶經》、《賢愚經》及一些有關經典中,有很多供佛獲得殊勝果報的公案,《妙法蓮華經》中也講了供佛的功德相當大,供菩薩的功德相當大,甚至供阿羅漢和獨覺的功德也相當大(以前我們學戒律的時候知道,當年印度的一些大施主,皆是因前世對阿羅漢、緣覺作了一些簡單供養而得到的福報)。儘管如此,我們僅僅思維利益有些眾生,這個功德遠遠超過了剛才的任何一種供養。
一般來講,世間人認為:“我今天供養了多少萬,供養了什麼供品,這樣有很大的功德。”別人也覺得他對寺院捐了多少錢,對出家人供養了多少,在佛像面前每天都供多少多少,非常了不起,非常值得大家讚歎。但是,這些與修菩提心的功德比起來,那就比不上了,即使他的供品再多、供養的時間再長、供的方式再如何如何,相較於菩提心而言,菩提心的功德是相當大的。
這兩句是從願菩提心來講的:我僅僅是思維利益眾生,發了這樣一個願菩提心,功德也超過了供養一切諸佛的功德。後兩句是從行菩提心講的:我不僅是心裏發願“願一切眾生獲得佛陀的果位”,而且在實際行動中真正去佈施、持戒、安忍等,跟眾生打交道,按大乘佛法的教言進行修持,這個功德更大就更不用說了。為什麼呢?因為僅是思維利益眾生,功德就已經超過了供養無量佛陀,現在我不但是在心裏面“想”,而且還在實際行動中這樣去“做”,這個功德肯定更大,這一點是毋庸置疑的。
我們大家平時有沒有菩提心,可以從人與人之間、眾生與眾生之間的很多行為看得出來。有些人的人際關係一直處理不好,對這個人不願意說話,跟那個人不願意接觸,甚至前段時間我們寄資料時,有些投寄點的居士說:“我不願意和這個人一組,如果是一組的話,我就不學佛了!”我聽了以後特別傷心,覺得這些人真應該學習《入菩薩行論》,不然的話,就完蛋了!為什麼呢?你自己承認是個大乘佛教徒,但一個星期只集中一兩次,在這個時間裏,如果和別人一點團結、祥和性都沒有的話,那學大乘佛法就白學了?自認為“我已經皈依多少多少年了,我如何如何……”,實際上,表面上的皈依而已!
現在表面上的東西非常多,到街上買東西有很多假冒偽劣商品,修行人當中表面上皈依的也很多,實際連基本的利他心都不具足。尤其是有些大城市裏的人,真正接觸的時候,發現他們特別不和合。比如說,有個上師來了,如果他坐我的車,我就很開心,但另一派的人就不來見這個上師了;上師參加這一派居士的放生,那一派的居士乾脆就不去了。原因何在呢?上師在“那邊”之故(因),依靠因明的邏輯推理,結果就是:我不去(果)。
還有些高僧大德在這個人家裏傳法,另一派的居士馬上到宗教部門去告發……作為大乘佛教徒,雖然我們不能大力弘揚大乘佛教的精神,但是故意去譭謗、故意去破壞別人真正的利他行為,我覺得是不應理的!不學佛的人都沒有這麼壞的心腸,雖然他的緣分還沒有到,但處理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很多事情時非常圓滿妥善。不像有些佛教徒,嫉妒心越來越強,把上師當作自己的上師,佛教變成家庭化,認為這就是我的佛教,除了我的家庭以外,誰都不承認,這樣複雜性的狀況,作為一個大乘佛教徒,是應該值得注意的!所以,如果我的包裹寄到你那邊,連取都不願意去取,那學什麼大乘佛法啊?過一段時間講《忍辱品》的時候,恐怕很多人都沒辦法聽下去了,不如現在就退掉算了。我們山裏面(學院)受過長期佛教教育的人,跟這些整天忙於世間八法的人比起來,心態上的差距是相當大的。他們之間的一些關係,有時候看來不是一種佛教徒的關係,應該說,在非佛教徒中也是很難以見到的。所以,希望大家在學佛的過程中,應該以寬宏大量的心態來包容一切,否則,自己把自己困在非常小的範圍中,心裏也會特別痛苦,整天除了自己以外,全部都是壞人,上上下下全部是魔鬼,只有自己是天人,這樣的話,這個世界就不是特別莊嚴了。
我們學習大乘佛法的過程中,應該真正瞭解什麼叫願菩提心,什麼叫行菩提心。當然,對一個初學者來講,圓圓滿滿地生起這兩種菩提心並不是特別容易,但我們畢竟是一個學習大乘佛法的人,應該在一些行為上稍微有所改變,這一點值得並需要大家努力!
論中講:〖僅僅思維利益眾生也勝過供養佛陀,將精力投放在成辦一切有情安樂的事業上,更為超勝也就不必說了。〗這有兩種解釋方法:有些人認為,“僅僅思維”是指願菩提心;有些人解釋為,僅僅想幫助他人、利益他人,這種功德也超過了供養佛陀的功德。
〖《三摩地王經》中雲:“俱胝那由他刹土,所有無量諸供品,恒時以此供聖士,不及慈心之一分。”〗“俱胝那由他”是印度梵語,表示“無數”的一種數量單位。佛在經中說:如果在無數的刹土中,以無量的供品,于恒常無邊的時間中在諸佛菩薩和高僧大德面前供養,這個功德大不大呢?肯定是相當大!但與修慈心(讓眾生獲得快樂)的功德比起來,供養的功德就連百分之一也是比不上的。所以,佛陀在《大寶積經》中講了不可思議的三種功德,其中第一個就是修持菩提心的功德,《勇施請問經》裏面也有:“于恒河沙數諸佛聖者面前,以無量無邊的供品合掌而供養,與瞬間修菩提心的功德比較起來,修菩提心的功德更大。”
因此,我們在座的人,不要將修菩提心看成是這幾天的事情,或者認為不是特別重要,以前華智仁波切和很多高僧大德一輩子修行的法主要就是菩提心。所以我們時時刻刻當中,不管到了什麼樣的環境,不管到了哪里,哪怕是臨終的時候,也應該想:“願我生生世世不要離開菩提心”,應該發這樣的善願!
要知道,菩提心利他的力量是相當大的,以前我翻譯《釋尊廣傳》時,也在有些文章中說過,為什麼菩提心的功德這麼大呢?因為世間中除了利他以外,根本沒有一個更珍貴的東西,一個人最好的特點、最好的功德是什麼?就是有一顆利他的心。有了這顆心,其他沒有也不要緊,正如華智仁波切在《前行》中所言:現在末法時代要觀察善知識的話,所有的法相很難以全部具足,但只要他相續中有一顆菩提心,就可以如理如實地去依止了。所以,不管是大團體還是小團體當中,只要有人一心一意幫助別人、有一顆利他的心,這就是世界上最好的人了,可以叫他菩薩,也可稱之為佛陀。
這不僅是我們佛教的精神,世間中所有的眾生,不強調利他也是沒有的,任何一個國家、任何一個民族、任何一個地區和部落,只要是有了利他的心,大家就覺得有希望了。所以,在利他的菩提心方面,值得大家下工夫。我們平時做功德、做善事、聞法,或者上下班、做事情、出門,若能在做任何一件事情的開頭,就想:“我今天所做的事,不是為了我自己,而是為了利益一切眾生。”若發這樣一個心,實際上這個功德是無量無邊的。因此,大家應該相信佛陀的教言,作為佛教徒若對佛陀的教言也置之不理的話,那就沒什麼可信的了。
不知大家這次聽了菩提心的功德後,會不會想:“我以後一定要認認真真地修菩提心,菩提心的功德確實相當大。”如果你能產生這樣一個定解,那說明第一品的內容對你還是起了一些作用。但我們凡夫人的心態是不穩定的,就像《釋尊廣傳》中所說,如同水上的花紋一會兒就消失了,如同水泡一樣遇到違緣馬上就破滅了。鑒於這種不穩的心態,我們一方面要時時刻刻提醒自己,另一方面要聽受很多上師的教言,這樣一來,菩提心才會穩固起來,到一定的時候就習慣成自然了。
當年,上師如意寶講《入菩薩行論》的時候,也說過:我們修菩提心的時候,首先要有一種改造的心,經常提醒“我要修菩提心,我要修菩提心”,因為凡夫人以前想的只是“我”,從來沒有想過“他”,這種心很不容易轉過來,所以最初一定要有一種改造的心來強迫它,讓它想“我要修菩提心,我要修利他的心……”,到了一定的時候變成自然了,即使沒有想“我是大乘佛教徒,我一定要利益眾生”,也會自然而然出現這樣的心態。
以上講了菩提心加行的所緣廣大,下面是第二個問題:
辛二、其他無有如此加行(在整個世間中,沒有比菩提心更殊勝的利他加行了):
眾生欲除苦,反行痛苦因,
愚人雖求樂,毀樂如滅仇。
不管什麼樣的眾生,無論是行為還是心理,都願意遣除一切的痛苦。可以看得出來,不管是地獄、旁生、餓鬼,還是世間的人類,他們都不願意感受痛苦,每個人都想消除疾病、瘟疫、戰亂、災難等,並全力以赴忙著這些事情。然而,儘管心裏是這樣想,但實際上大多數人在因果取捨方面非常愚癡,行為上行持痛苦的因,反而成了不斷尋找痛苦。
比如說,有些人想發財就去搶劫、偷盜,結果不但得不到財物,自己反而被關進監獄,即生痛苦、來世也痛苦;有些人想遣除自己的貧困,就通過一些非法的行為來謀取,但後來也不能如願以償;有些人為了暫時的口腹之欲,吃一頓飯就殺害無量的眾生,結果身體產生一些病變,得絕症而亡,或縱然即生中沒有現前果報,來世卻要以自己的生命償還,感受種種痛苦……正如華智仁波切在《前行》中所講:人們心裏想獲得安樂,但實際行為卻背道而馳,造作各種痛苦的因;雖然想遣除所有的痛苦,但行為並沒有做遣除痛苦的事情。為了快樂,有些人自殺,有些人吸毒,有些人通過肉體的接觸來滿足自己,這些表面上的快樂,只會使自己陷入一個永遠不能自拔的泥坑之中,感受無量的痛苦。
現在的人看起來活得自由自在,但實際上很多行為非常愚癡。當代的戰爭、災難、洪水、沙塵暴,實際上都和我們的行為息息相關。對中國來講,沙漠的範圍越來越擴大,這都是亂砍森林、捕殺動物造成的結果,如果我們破壞生態平衡,這個反作用力自然會出現在我們的身心上。非洲的戰爭因素,基本上也是其自身的行為所引起的,這是全球許多智者得出的結論。還有一些國家的戰亂、阿富汗的滅佛……應該說都是人類在尋找一些快樂、遣除痛苦的過程中,因為不善巧因果之間的關係,而把自己的快樂全部滅掉,不願意的東西才開始出現的。
所以,世間上的眾生相當可憐,他們很想依靠一些手段來遣除痛苦,可不但達不到這種目的,反而造成了各種痛苦;雖然在希求安樂,但因為愚癡蒙蔽,反而像消滅敵人一樣,將快樂的因和快樂的果全部摧毀了。現在這樣的人多得不可計數,假如觀察有些大城市裏的人,他們不管吃飯還是言行舉止,都不知道什麼才對自己的今生來世真正有意義,反而對快樂之因的善法以斜眼看待。至於那些根本沒有利益的事情,他們卻趨之若鶩,當作是非常稀有、非常勝妙的東西,所以有時候看人類,覺得他們已經愚癡到極點。當然,也許個別人不一定承認,就像瘋人群體中誰也不承認自己是瘋子一樣,這個比喻,我們原來學《四百論》的時候也引用過。
頌詞一針見血地指出了現在人類在因果取捨方面極其愚癡,在沒有開顯取捨因果的智慧之前,人類會一直處於這樣的痛苦中,無法解脫出來。雖然人類說要創造自己的環境、共創美好家園,有許多好聽的口號,但實際上他們的行為隱含著許許多多不良因素。鑒於此,我們必須以清醒的頭腦來觀察:什麼才是安樂的因?什麼才是痛苦的因?什麼能真正給眾生帶來快樂?什麼能給眾生帶來痛苦?這些問題上面,值得大家好好分析!
于諸乏樂者,多苦諸眾生,
足以眾安樂,斷彼一切苦,
更複盡其癡,寧有等此善!
安得似此友!豈有如此福!
菩提心能使無量的眾生得到安樂,這一點是從三個方面來闡述的:菩提心具有大慈心,又具有大悲心,還有大智慧。
所謂“大慈心”,就是願眾生獲得快樂的一種心態,通過佈施、持戒等滿足無量眾生,讓他們獲得暫時和究竟的快樂。就像前段時間所講的,假如佛教的精神真正融入到社會的各個角落,肯定許許多多的人會高興。為什麼呢?因為佛教的利他,並不是圖有某種目的才去幫助別人,這與世間上的有些行為不同,比如世間上的領導關心群眾,實際上並不是真正愛護下面的群眾,只不過外表上特別關心,內心卻是為了自己的地位、別人的恭敬等等。然而,佛教的忘我精神是世人不得不承認的,這種純潔的心如果不承認的話,你的精神肯定有問題,因為真正的大慈心,能讓無量無邊的眾生得以滿足,而且讓他們獲得快樂。
所謂的“大悲心”,就是願眾生離開痛苦的一種心態。因為眾生不知道因果取捨,從而導致了許許多多的身心痛苦,比如苦苦、行苦、變苦等等,這些痛苦依靠大悲心的力量,能夠完全得以斬斷,完全斷除相續中的各種痛苦。
所謂“大智慧”,是指許多眾生根本不知道取捨,不要說空性的甚深教言,就連名言中的前世後世、業因果都不懂,非常可憐。對這些眾生,我們應以大智慧來遣除他們相續中無明黑暗的愚癡。
既能讓眾生得到快樂,又能讓眾生斷除一切痛苦,還能將其相續中的愚癡全部瓦解,這樣的心態,是不是我們世間當中最好的呢?“寧有此等善”!哪有這麼好的善業了!將所有的快樂賜給我們、遣除我們所有的痛苦、消除我們相續中的愚癡,這是不是值得嚮往的?是不是最大的善呢?確實是最大的!因為斷除了所有違品、建立所有的順緣,這就是世間人最喜歡的東西。
“安得似此友”,對每一個人來講,菩提心是我們最好的親友。親友有什麼作用呢?會在你困難的時候,幫助你解決困難;快樂的時候,增上你的快樂。但世間上的親友是有條件、不可靠的,當你有前途、有威望的時候,他們會照顧你、幫助你,但當你淪落到誰也看不慣的地步時,他們唯恐避之不及。前段時間我講的深圳歌手叢飛,後來他得肺癌的時候,很多以前他幫過的人都不理他、不管他,當時的新聞媒體特別生氣,專門譴責了這些人:以前他興旺發達的時候,你們都如何如何,你們現在的快樂大多都來自於他,但當他困難的時候,很多人卻不理睬,沒有良心!所以,世間上的親友大多是貪圖你什麼、懷有一種目的才來,對你不可能有真正的利益。而菩提心卻恰恰相反,前段時間有個人跟我講:他雖然離開了家鄉、離開了國土,在西方國家常有一種孤獨感,但看到大乘佛法的精神,就一點都不寂寞、不痛苦了,覺得自己今生能遇到這麼殊勝的法要,是非常有福報的……這個人的確是法融入心了!有了菩提心的陪伴,不管你是出家人還是在家人,就算別人對你不幫助、不在乎,你也有一個最好的親友了!
“豈有如此福”:這種福德具有一切快樂,能遣除一切痛苦,就連睡眠時功德也是不斷增上,哪個善法能有這樣的功德呢?我們平時念佛、參禪、轉經輪、供佛等雖有不可思議的功德,這一點不可否認,但有沒有菩提心的功德大呢?從有關經典來看,確實是沒有的。所以,利他的功德最大,殺害眾生的過失最大,我們不管遇到什麼樣的違緣和困難,永遠都不能捨棄利他的菩提心!
大家一定要發這種誓言,在諸佛菩薩面前發誓,在上師面前發誓,早上起來晚上睡覺時也要想:哪怕我遇到了再大的困難,也不捨棄利他的菩提心,絕不殺害任何眾生!有些佛教徒在家裏發現了螞蟻、蟑螂,即使給自己帶來很多麻煩也不殺害,這說明他的相續中真的有了菩提心;有些居士自認為非常了不起,一看到蟑螂馬上“啪”地打下去,看見螞蟻也是一腳踩下去,這樣的話,不知道他的菩提心跑到哪里去了!當然,有些行為可能是菩薩示現,作為凡夫,我們也沒辦法衡量。但總的來講,利他的心是非常重要的!
講義是這樣說的:〖作為眾生,儘管有想丟棄痛苦的心念,可是由於茫然不知痛苦之因是不善業,反而屢屢奔波造罪〗現在的人,乃至居士根本不知道殺盜淫妄等自性罪以及佛制罪是痛苦的因,甚至有人認為:“別人天天吃海鮮,身體也越來越好,怎麼會有過失呢?肯定沒有過失,你看他的工作也順利,身體越來越健康……”要知道,佛陀並沒有說:現在做的任何一件事馬上就成熟果報。不但佛陀沒這麼說,世間上也不是完全這樣認為的,比如有些黑社會的人,暫時看來過得特別快樂,整天住在五星級賓館,吃的也好,穿的也好,什麼都特別順利,但過一段時間被判死刑時,人們就知道:“哦,這麼快樂的人,原來也有今天!”所以,任何業果都有一個成熟的過程,今天吃眾生肉、造惡業,不一定今天就看得出它的果報,但總有一天,也許是今生、也許是來世,必定是感受痛苦的。現在的世間人不要說取捨善惡,就連基本的因果也不懂,要知道,春天播下的種子不可能馬上開花結果,如果是這樣的話,農民不用等到秋天,春天就可以收割了。然而,可惜的是,很多人根本不知道這些道理!
〖雖然也想得到快樂,卻全然不曉得樂的方法。〗人們根本不知道依靠什麼才能獲得快樂,正如前面所講的,為了快樂他們去搶劫、欺騙別人,用各種狡詐的手段來維護自己,但結果呢?〖以這樣的無明愚癡而棄離善業,結果將自己的安樂像怨敵一樣毀滅。〗
〖對於乏少安樂、多具痛苦的這些眾生〗由於沒有造善業,所以快樂極為缺少,由於造的惡業太多,即生或來世中痛苦不可計數,對於這樣的眾生,〖懷著大慈心用一切快樂來滿足他們,以大悲心解除他們的所有痛苦,以大智慧遣除他們對苦樂之因一無所知的愚癡,哪有能與此相提並論的善業?〗不管你修什麼樣的法,都無法與修菩提心相提並論,所以華智仁波切也在教言中說:無論修顯宗還是密宗,如果離開了菩提心的攝持,利益都不大,只不過是形象上的善業而已。〖哪有能這般利濟説明的親友?哪有能依之生起如此福德的事呢?〗
所以,《入菩薩行論》實際上完全是一種實修法門。有些人認為:“《入菩薩行論》都是理論上的東西,我現在不用學,因為我天天都是閉關,都是以實修為主!”但是我想,如果連《入菩薩行論》都沒有修的話,即便你修的法門再高,最後會不會變成外道也不好說。我們凡夫人是比較瞭解凡夫人的,通過你的一些外在言行,也能看出你相續中存在著粗大的煩惱,如果像你這樣的性格不修持利他心,修其他的大法能不能成功也很難說。要知道,高僧大德們所抉擇的大法,如大手印、大中觀、大圓滿、大威德,還有禪宗的明心見性、淨土宗的一心不亂等等,都需要在對基本法理通達的基礎上修持才可以產生它的功德,假如你連最基本的出離心、菩提心都沒有,平白無故會不會獲得成就呢?對我們修行人來講,這應該是個很大的問號。
所以,我們在自己的一生中,應該選擇一個最有意義的法來修(指菩提心)。千萬不要今天跟這個上師隨便學一個法,明天跟那個氣功師隨便學一個法,覺得這個很殊勝,我的病馬上就治好了(現在很多人鼠目寸光,對長遠的利益不要說高瞻遠矚,就連一些基本的法理都不想聽,只重視眼前的身體健康、發財、心情快樂等等)。作為一個修行人,我們應該對自己的來世負責,對今後的漫長生涯有一定的理想,如果沒有這樣,我們修行恐怕不一定會成功。因此,大家應該多學習佛經的真正思想,如果這些都沒有懂,那我們可能不是真正的佛教徒!
以上菩提心的福德,是百千萬劫難以遭遇的,所以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應將最主要的精力放在修菩提心上面。
戊三(讚歎具發心之補特伽羅)分五:一、自行利益;二、是殊勝施主;三、是殊勝福田;四、不為痛苦所害;五、稱為應禮處與皈依處。
上面講了菩提心的功德,現在是講具有菩提心的人,他的功德也是相當大的。《現觀莊嚴論》中說:如果具有了菩提心,這個人不管住在哪里,實際上跟佛塔沒有什麼差別。不管是乞丐、妓女或是屠夫,即使身份再低劣、再下賤,一旦他的相續中產生了大乘菩提心,也值得所有出家人和在家人恭敬供養頂禮。所以說,菩提心的威力確實是相當大的!
己一、自行利益:
若人酬恩施,尚且應稱讚,
何況未受託,菩薩自樂為。
世間中,有些人在遇到困難、災難、貧窮的時候,受到別人的幫助而度過難關,等他稍有錢財、勢力時就會想:“我原來在最困難、最痛苦的時候,那個人曾幫過我,古人說‘滴水之恩湧泉相報’,我不應做一個忘恩負義的人,而應該儘量幫助、報答他。”當他這麼做的時候,別人也會讚歎道:“這個人很好啊,原來困難的時候某某人幫過他,他根本沒有忘,現在還知恩圖報……”這種世間上最基本的為人準則,麥彭仁波切在《君規教言論》中也說:感恩圖報並了知因果的人,不僅人們對他恭敬有加,天人也經常予以保護。所以,世間人最重要的是什麼?一個是不能忘恩負義,別人對你有恩,你要記住並予以報答,另一個是要懂得因果,若具有這兩條,人和非人都會來幫助你的。
然而,菩薩的幫助眾生與此相比就完全不同了,怎麼不同呢?“何況未受託,菩薩自樂為。”對菩薩而言,沒有受到任何人的囑託勸請:你為了一切眾生,要怎麼怎麼做……但因為他前世大乘的善根習氣成熟,看見無量無邊的眾生在輪回中受如是的痛苦,自然對他們生起極大的悲心,披上利益眾生的鎧甲,發下堅定的誓言:我要利益無邊無際的眾生!這種行為並沒有“以前這個人對我很好,所以我要幫助他”的想法,也沒有“我今天幫他,等他有所成就時就會幫我”的希求回報,更沒有“我今生幫助他,來世就會到清淨刹土獲得快樂”的企圖。菩薩在沒有任何條件的情況下幫助眾生,這種行為值不值得我們讚歎呢?當然是值得的!
有些人在遇到經濟困難而某人伸出援助之手,若事後對幫助者予以回報,別人就認為“這個人不錯,懂得知報知恩,有一定的人規……”但菩薩的精神並不是這樣,不管你對他好還是不好,甚至故意無端加害,菩薩都不顧一切地幫助他。就像釋迦牟尼佛在因地時,提婆達多經常要破壞他的一些善行,當時世尊不但不生氣,反而會儘量地幫助他、饒益他,這類公案在《廣傳》中特別多。
所以,我們學習大乘佛法的時候,不管出家人還是在家人,首先要處理好最基本的人際關係,如果人際關係都處理不好,整天為了“我”而爭鬥,那你的相續中有沒有菩提心也很難說。如果每天都在佛菩薩面前發誓“我要利益無量的眾生”,但卻跟同行道友 的關係處理得特別糟糕,對那些真正害你的眾生、素不相識的眾生,恐怕是不會無條件去度化的,因為你的原則是:“你幫我,我也幫你;你沒有害我,我也不害你;你如果害我,我也要害你。”這種心態,連小乘中都不會有,世間上懂道理的人一般也不會這樣的。
所以,我們一定要杜絕相續中的自私自利心,認認真真地學習前輩高僧大德們的事蹟,瞭解他們通過什麼樣的利他菩提心幫助無量眾生而獲得成就,最後度化天下眾生。雖然我們現在各方面的能力沒有成熟,但一定要向他們學習,祈禱諸佛菩薩加持讓自相續中的菩提心早日成熟,時時刻刻都有一種利他的心。
〖任何人有感恩圖報之心,尚且值得被人們稱讚是“這是知恩報恩的人”,更何況說沒有受人囑託也是心甘情願地利樂眾生的菩薩了。〗菩薩沒有受任何人的委託,自願地幫助那麼多眾生,其功德之大,就更不用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