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10/05/03 08:12:38
《入行論講記》第四冊 第五品正知正念 第五十七節課
第五十七節課
現在是講“斷除煩惱引發之事”,此分略說、廣說、攝義。
“廣說”裏講了27種非法心態,當我們產生這些時,要以正知正念來管制自己,像大樹一樣如如不動。昨天已經講了貪心、嗔心,下面繼續宣說:
掉舉與諷刺,傲慢或驕矜,
或欲評論他,或思偽與詐。
以下每一個煩惱的後面,都應加上“如樹而安住”。此頌是說,我們在做任何一件事情時,應當詳細觀察自相續,努力避免以下過失:
3、掉舉:是心往外散的隨眠煩惱,屬於一種心所。身掉舉,是身體一點控制都沒有,經常東奔西跑,一刹那也無法安住;語掉舉,指語言漫天胡扯,想說什麼就胡說八道,經常喜歡說是道非;心掉舉,是昏沉的違品,指心往外散亂,不能攝伏。當身口意處於這種不能內收的無自在狀態時,千萬不要隨煩惱而行,理應如樹而安住。
4、諷刺:當我們想用難聽的語言來諷刺、侮辱、譭謗、挖苦別人時,應立即制止,如樹而安住。
5、傲慢:按照相關論典,慢有七種:
⑴傲慢:觀待下等眾生而認為我更勝一籌的自滿之心。
⑵過慢:觀待與自己同等的人,認為我已經勝過他們。
⑶慢過慢:觀待功德比自己超勝的人,認為我比他們更優秀。譬如覺得“我的功德超過了文殊菩薩,超過了上師,超過了十方諸佛菩薩”,這樣胡思亂想,實際上就是慢過慢。
⑷我慢:將本來不是我的五蘊執著為我。
⑸增上慢:自己本來沒有阿羅漢、菩薩等聖者的功德及神通神變,但卻認為自己已獲得。例如別人說你是諸佛菩薩的化身、是第幾世轉世活佛,你就相信真是這樣:自己前世是某某活佛,已經獲得了什麼成就。實際上不要說成就,就算普通修行人的有些功德,你也不一定具足。現在世間當中,有些人依靠一些愚笨弟子的吹捧,自認為是諸佛菩薩的化身再來,做不如法的事情還覺得對眾生有利,這就是所謂的增上慢。
⑹卑慢:自己覺得比下面的人高一點,比上面的人差一點,這種“比上不足,比下有餘”的滿足感,就是卑慢。
打個比方說,前段時間我遇到一個老鄉,問及他生活狀況時,他答道:“比起有些領導來說,我就像乞丐一樣,去他們家心裏很不舒服。但如果到鄉下看到一些老鄉,就覺得自己像國王一樣富裕,自我感覺還是挺不錯的!”
卑慢跟傲慢有一點差別:傲慢並沒有觀待上等者,只是對下等者而言自己很了不起;卑慢則對上下都進行了比較。
⑺邪慢:本來得到的不是功德而是過患,反而認為獲得了功德。
有些人認為“我偷盜的本領很厲害,撬鎖的技術一流”、“我說妄語能把人騙得團團轉”、“我殺生很有技巧,一生中殺過的犛牛不計其數”……認為所做的是一件功德,好像十分了不起,但實際上不但沒有功德,反而有極大的過失。這種將過失視為功德而生起慢心,叫做邪慢。
古大德說:“傲慢的山頂上留不住功德的水。”所以大家應經常觀察自己,一旦相續中生起傲慢,應當如樹而安住,否則,若任其繼續發展,不可能學到真正的知識。現在有些出家人有了一點地位,就認為“我學得可以了,已經超過所有的人”,如果生起這種分別念,那他以後不會虛心學習新知識,在任何善知識面前,也不願意低頭去恭敬求法,對他自己而言,這是相當大的違緣。
6、驕矜:也叫驕傲。驕與慢之間有一些差別,慢是觀待他相續而生起滿足感,並通過外面的身體語言表現出來。而所謂的驕,不在外面表露,只不過心裏認為自己很了不起,有一種得意洋洋的心態。這二者的差別,學過《俱舍論》的人也應該清楚。驕矜分八種:
⑴種姓驕:“我是國王種姓,天生就是貴族”、“我的父親是領導,母親也如何如何”,尤其現在有些人,包括學習《入行論》的道友,好像自己家裏有領導,熟悉一些上師,就認為非常了不起,總有一種驕傲之情,這樣不太好!
⑵相貌驕:“在這個團體中,我是最好看的,如果再好好打扮一下,天女可能都遜色幾分。你看這裏十幾個人,哪有像我這樣漂亮的?這個也不好看,那個也不好看……”這種心態也是一種驕。
⑶廣聞博學驕:“我的辯論不錯,口才也不錯,已經背了三部論典。別人最多只能背一兩部,這個班裏我才是佼佼者,非常了不起啊!”
⑷財富驕:“我很富裕啊,平時吃的講究、穿的高檔,轎車是最高級的,手機款式是最新潮的,別墅也是最豪華的,別人怎麼能跟我比?這個團體中,可惜我的智慧不算太好,如果我智慧最高的話,那就樣樣齊全了。但不管怎麼說,財富方面誰也比不上我。”
⑸權勢驕:“我是局長、我是副局長、我是科長……我的權力相當大,社會上誰不知道我!”這樣認為的話,就是權勢驕。
⑹無病驕:“我的身體特別棒,從來都不用輸液打針,你看他們動不動就生病,真是可憐。智慧方面我不敢說,但身體方面我應該是最好的。”
⑺藝術驕:“我會電腦,我會畫畫,我會設計,我會建築,其他人都不會,我有這個特長。”
現在有些人在某方面有點特長,不僅喜歡在人前顯露,說話的語氣也特別囂張,不管是打電話也好,跟人交談也好,始終有種傲慢心,一直誇誇其談:“我當時怎麼想的,跟別人是怎麼說的,我是如何如何……”從頭到尾把所有的時間都占著,根本不給別人機會,這實際上也跟他的道德修養有一定關係。要知道,在說話的時候,有些問題你可以表達,但也要留給對方一個機會。當然,什麼話都不說,把時間都讓給別人,那也沒辦法進行溝通。有時候一個人的水準,通過打電話也可以感覺得到。有的人一談別人的事就“好好好,知道了”,提起自己的事就喋喋不休,甚至連晚上做夢、吃飯走路也要說半天,這樣是不太合理的。我們平時自我介紹時,應該像有本書裏講的那樣,對方要求你介紹的話,你可以介紹,將需要溝通的問題說出來;人家如果沒有問你,你就一個勁兒地講個不停,說些無關緊要的話,可能也沒有多大必要。
我們學習佛法的人,說話、吃飯等威儀有時候還是應該注意,否則會給對方帶來很多不自在。在一些西方國家,吃飯時可以讓菜,但給別人夾菜是不合理的。而現在外面的人,尤其是一些老菩薩們,看到上師來了,就非常熱情地把上師不願意吃的東西都夾在他碗裏。其實你愛吃的東西上師不一定習慣,餐桌就那麼大,沒有什麼菜是夾不到的。我有時候遇到這種情況時,不好意思說“我喜歡自由,我自己夾”,就算偶爾說了,還是得不到自由,不願意吃的東西給你夾得滿滿的,不吃的話不好意思,吃又吃不下。這些問題,說跟佛法有關也可以,說跟佛法無關也可以,但一般來講,加拿大等國家對這種做法是不太讚歎的,因此大家在一起吃飯時,有些基本禮儀應該掌握,說話時也應該懂得一種技巧。
⑻韶華驕:“我現在很年輕,青春美貌,身材也不錯,他們那些全部是老太太、老公公,看起來好像很可憐。”這是最後一種驕。
有些論典中說驕矜分八種,《親友書》中說驕矜有五種 ,但不管怎麼分,如果你身體和語言沒有表現出來,心裏始終認為:“我的種姓高貴,人才出眾,表達能力強,非常了不起!”這樣想的話,實際上就是沒有通達無我的一種表現,真正通達無我的話,對這些並不會看得很重。
所以,我們平時觀察自己很重要。作為一個凡夫人,稍微有點特長就恃己淩他,言行舉止方面處處自我宣揚,這是非常不如法的。一旦產生了這種惡念,自己應當立即制止,如樹而安住。
7、評論他人:我們不要議論他人的過失,以前上師如意寶講過:“如果是為引導弟子,好心指出他的過失是應該的,歷代金剛上師也是這樣做的。但金剛道友之間不要互相評論、說長道短,這樣沒有任何意義。”所以我們平時應多看他人的功德,不要總盯著過失看,如果經常把別人看得一文不值,那說明你的相續不清淨。
宋代蘇東坡有一次和佛印禪師打坐參禪,蘇東坡問禪師:“你看我坐的姿態怎麼樣?”“好莊嚴,像一尊佛!”蘇東坡聽了非常高興。佛印禪師接著問蘇東坡:“你看我坐的姿勢怎麼樣?”蘇東坡從來不放過嘲弄禪師的機會,馬上回答:“像一堆牛糞!”(那時的牛糞是怎麼樣也不太清楚,若用我們藏地的牛糞來比喻,可能會比較好懂 。)見禪師被自己喻為牛糞竟無言以答,蘇東坡非常得意,逢人便說:“今天我贏了!”他妹妹聽到這個消息,正色地說:“大哥,你沒有贏,反而輸了!”蘇東坡不解道:“我怎麼輸了?”“禪師心中如佛,所以他看你如佛。而你心中像牛糞,所以你才看禪師像牛糞!”
評論別人,也可看出你的內心境界如何。以前有位禪師說:“自心若已獲得證悟,見一切眾生均為佛菩薩。倘若自相續是凡夫之心,外面的人好像都是壞人,如同眼根不好時,外境全是顛倒迷亂的顯現。”故而我們對別人品頭論足時,最好先觀察自己一下。有些人開口就喜歡說人過失,對這方面極為擅長,談起來眉飛色舞、口沫橫飛,但問及別人的功德時,他往往支吾半天,一句也說不出來,這可能也是跟前世的習氣有關吧。總之,我們想要評論他人時,若沒有上面所講的必要,還是應該如樹而安住,儘量不要說這些。
8偽、9詐:指用虛偽狡詐的手段欺騙眾生。善天論師將“偽與詐”解釋為諂誑(詳見《俱舍論》),不管怎樣解釋,如果自己為人不真實,欲以各種虛假的行為欺騙眾生,那馬上要如樹而安住。
現在這種情況比較多,包括佛教徒中也有些人說:“我有神通,知道你前世是我妻子,我跟你有殊勝因緣,這一輩子要如何如何,下一輩子我們還在一起。”這樣,有些人就被騙得什麼都沒有了,最後後悔也來不及。現在許多騙子打著佛教旗號,通過講前世因緣,害了很多很多的眾生。其實不要說遙遠的前世,昨天的事情他可能也想不起來。但是沒有辦法,有些人就是太笨了——“我剛開始見到他時,他真的像我親人一樣,特別特別慈悲,因此我所有的財產都供養了,還介紹很多居士去供養他。現在好多人都怪我,我也特別恨自己,怎麼辦啊?”
所以作為佛教徒,不管你是居士還是出家人,尤其是一些女眾,自己一定要注意。真正的修行人根本不會說“我有神通,我知道前世後世”,你們也可以觀察一下,現在那些舉世公認的大成就者,什麼時候說過這樣的話?很多人由於剛接觸佛教,不懂佛理,故經常上當受騙,最後人財兩空,失去的也沒辦法彌補了。因此,你如果不瞭解這個上師,最好不要介紹給其他人,否則,此舉實際上是害了別人。現在大家已發了菩提心,生活中儘量不要害別人,而應該幫助他們,這才是我們的原則。
總之,不管是誰,說話應該老老實實,做事應該實實在在,為人應該坦坦蕩蕩,這樣學佛才不會失去它的本來面目。不然的話,自己的欺詐行為將毀壞佛教、毀壞自己、毀壞他人,因果也會讓你生生世世償還不盡的。所以若生起想要欺騙眾生的念頭,此時最好如樹而安住。
或思勤自贊,或欲詆毀他,
粗言並離間,如樹應安住。
10、自贊:現在人們讚歎自己的方法特別多,在家人有在家人的讚歎方式,出家人有出家人的讚歎方式,有時候自己明明沒有功德,也要添枝加葉地捏造一番。
其實,真正有功德的人,用不著宣揚別人也會知道,假如你竭盡全力地宣傳自己,這說明某些地方肯定有問題。所以大家千萬不要輕信這些自我吹噓的人,真正的高僧大德雖然行為上平凡普通,但相續中卻具有不共的功德,這才是我們的上師、我們的依怙處。作為在家人,在學習佛法的過程中,第一個務必要觀察上師。同時,自己如果想讚歎自己,也應該如樹而安住。
11、毀他:有些人的誹謗相當可怕,但對真正的修行人來講,恐怕也不一定有什麼損害。以前噶當派的博朵瓦格西非常了不起,他在寺院裏的時候,附近有位女人對他生起貪心,但因為格西的戒律相當清淨,不管她用什麼手段也無法打動,於是那個女人因愛生恨,決計報復。後來她跟別的男人生了一個孩子,有一天,趁博朵瓦格西在給很多弟子轉法輪時,她就把孩子扔到格西面前,說:“你的小孩你自己管吧,我不要了。”然後轉身就走了。格西心想:“我今生並沒有害過她,她這樣對我,肯定是我前世的業障。不論怎麼樣,這個女人很可憐,小孩也是無辜的,雖然對我可能會有些誹謗,但也無所謂吧。”於是他就收養了小孩。以前博朵瓦格西身邊經常有幾千僧眾聽經聞法,現在許多弟子見此情景,紛紛生邪見而捨棄格西。後來那個女人為格西的悲心所感動,便自己說出真相,到格西面前懺悔。
我們在世間中也經常遇到無因誹謗,有時候這種謠言一輩子也洗不清,鑒於此,大家沒有真憑實據之前,最好不要誹謗任何人。以前上師如意寶也講過:“在我們學院中,除了有些管家在整頓紀律時要瞭解別人的情況外,其他人不要評論人家清不清淨,居士也不可妄談出家人的過失,否則只有自己徒造惡業。”因此,我們作為修行人,在任何場合都要慎觀自己的語言,當自己準備誹謗別人時,立刻將嘴巴緊閉,如樹而安住。
12、粗言:指給他人取外號、嘲笑別人缺陷等惡語。《百業經》中有十一個公案,全部是講前世說惡語的可怕果報。《毗奈耶經》中也有這樣類似的公案:佛陀在世時有位達格羅比丘,他平時住在屍陀林,以死人的祭器為缽,穿死人之衣,吃祭祀亡人的供品。當時城中死了一個婆羅門,他的妻子女兒等將其屍體抬到屍陀林,在一旁哭泣。達格羅正好站在旁邊看,女兒告訴母親說:“這個達格羅就像瞎鳥一樣,守屍而住。”這話後來傳到佛陀耳朵裏,佛陀說:“此婆羅門女隨意用粗言輕毀我的聲聞弟子,以此惡業,將於五百世中常為瞎鳥。”她母親知道後,帶著女兒到佛前懺悔,說:“我女年幼無知,並非以惡毒心說這種話,請佛陀寬恕她。”佛說:“她來世的果報,並不是我以惡咒來詛咒她,而是她自己造成的。以輕慢心說粗語會墮入旁生,若以惡毒心來罵,必將墮入地獄!”
所以我們平時人與人之間最好不要亂起外號,什麼大腦殼、小鼻子、大眼睛、小眼沙彌……《百業經》不是也有一個“小眼沙彌”的公案嘛,知道了這些公案後,很多人的行為可能都會有所改變。據說有些學《入行論》的居士,過去說話時造口業比較嚴重,現在通過幾個月的學習,各方面都比較注意,說什麼話都會觀察“我會不會造口業”,這一點我確實很高興。學習佛法就應該在實際行動中起一點作用,只有這樣一點一滴地積累,自己才有成就的希望。
13、離間:說一些挑撥離間的話,使原來關係和睦的兩個人,尤其是上師與弟子之間,出現分裂產生矛盾。《前行》中說:“在密乘傳法的上師與弟子之間進行挑撥而搞破他們的關係,或者在金剛道友之間製造不和,罪業是極為嚴重的。”因此,不管是居士還是出家人,儘量不要說離間語,想說這些時,自己要如樹而安住。
或思名利敬,若欲差僕役,
若欲人侍奉,如樹應安住。
14、思名:想獲得眾人交口稱讚的美名;
15、思利:欲求財富圓滿的利益;
16、思敬:想得到別人的恭敬愛戴;
17、欲差僕役:希望差遣僕從眷屬做事;
18、欲人侍奉:讓別人為自己洗腳等作承侍;
當出現這些心態時,一定要如樹而安住。
世人日日夜夜追求名聲,實際上名聲並沒有什麼意義,假如對眾生或來世的解脫有利,那有一點名聲也可以,就像有些高僧大德依靠名聲召集許多眷屬,通過佛法來調化他們。而世間人所希求的那些讚譽,以及財產恭敬、名聞利養,在一個修行者看來,無疑是系縛自己於輪回中的枷鎖。他們認為這是福報,但對真正的修行人而言,完全是解脫道的一種障礙。
印度單巴桑及尊者(帕單巴)有一個弟子,他曾在尊者面前祈求獲得五種悉地,其中就有“請上師加持我成為任何人也見不到的人,願我不要得到芝麻許的福報”。可見,真正的修行人不求名利也不求地位,所求的是什麼?就是利益眾生、幫助別人,這就是他唯一的願望。
弘一大師有句話說得好:“飲食如幻,愛心永存。”飲食、地位、名聲如幻如夢,根本沒有實在的意義,最有意義的就是用愛心來對待一切眾生,這種功德是永遠存在的。《開啟修心門扉》中也說:仲敦巴尊者圓寂之際,平息了一切世間八法的念頭,時常喃喃自語:“我是希求解脫者,莫為名聞利養縛。”每天都用這句話來提醒自己。
我們自認為是大乘修行人,但每天的所作所為是不是被名聞利養束縛著?大家應該觀察一下。我有時候非常慚愧,對我來說,這句話好像變成了——我是希求解脫者,“恒”為名聞利養縛。儘管自己希求名聞利養的心不是特別強,但作為一個凡夫人,始終覺得被這些束縛著。因此,我們經常觀察自己非常有必要。
另外,若想找僕人提水、做飯、做事情,讓自己每天過得很快樂,這種想法也不太好。在這個世界上,功德圓滿、過失遠離的唯一就是我等本師釋迦牟尼佛,佛陀當年並不是找不到弟子去化緣,但他也是自己到城市裏面托缽。所以大家若有自理能力,最好不要高高在上,憑自己是上師或者自己有錢有地位,就讓下面的人做種種侍奉,這實際上真的折福報!
以前馬爾康那邊有位法師,他對因果相當謹慎:別人給他一堆木材,他馬上把它送回去;別人為他提一壺水,第二天他也親自給別人提一壺。而現在有些懶惰的人,什麼事情都不想幹,有點錢就指使保姆做這個做那個,自己像主人一樣養尊處優。其實,現在你是主人,下一輩子可能就變成僕人,恭恭敬敬地為主人做事,因果是不會錯亂的,一定會有這樣的報應。
所以我們最好不要有侍者,除非你利益眾生的事情非常忙,讓別人照顧也不是因為懶惰。除了這種情況以外,一般來講,生活能自理的話,把所有的事情都讓別人做,從世間的角度來講也不太合理。因此作為利他的修行人,我們應該自食其力。格瑪旺波·丹增諾吾(《贊戒論頌》的作者)的傳記你們方便時也看一下 ,他在58歲之前,一直是自己燒茶做飯,隨身不帶任何侍者,接近圓寂的後兩年(60歲圓寂),由於生活無法自理,才開許別人給他燒茶。看了他的傳記後,我內心很感動,確實認為自己應該照顧自己,否則,今天我當你的主人,來世我變成你的奴僕;今天我殺了你,來世你殺了我,因果報應是絲毫不爽的。
《那先比丘經》裏有這樣一個公案:某地有個守衛,到了晚上的時候,他要在整片地區巡邏。一次有位商人來這裏搞生意,身上帶有大量金銀珠寶,晚上看到有人巡邏,不想被發現就悄悄臥在草叢裏。守衛聽到草裏發出聲音,就抽出劍在草叢裏亂刺,無意中刺入商人咽喉,商人當場斃命。見自己失手殺人,守衛非常後悔,但高興的是,死者旁邊有一大堆金銀財寶,簡直是一筆意外橫財。於是他趕緊把屍體埋了,把金銀財寶拿回去,心想:現在有了這麼多錢,我可以買房子娶老婆了,今後不用再當守衛了。
後來他用這筆錢娶妻成家,生了一個女孩。一天他在屋簷下睡午覺,夢到他所殺的商人來到他家,他當時特別害怕,一直擋著不讓進來,於是商人就到隔壁家去了。夢醒之後,他馬上去隔壁家,發現那家剛好生了一個男孩。此人便知道孩子就是商人的轉世。從那以後,他經常將財產分給鄰居,並將這個孩子認作乾兒子,當親兒子一樣對待。待孩子長大後,此人還答應將女兒許配給他,彼此之間關係非常和睦。
那個人平時喜歡睡午覺,有一天在睡午覺時,天氣特別熱,乾兒子過來用扇子給他扇風,看他出汗特別厲害,就用小刀給他刮汗。刮到喉間,那人恰好脖子一動,小刀就插入了他的喉嚨。他醒來後,召集所有人說:“今天的事情不怪我乾兒子,我以前怎樣殺他,他也是以這種手段來殺我。希望你們好好行持善業,相信三世因果。同時,我所有的財產都交給我乾兒子,這是我以前殺他的債物。”然後就死了。
由此可見,因果點滴也不會空耗,不管是殺害別人還是奴役別人,自己一定會親身感受果報的,這一點沒有任何懷疑。現在有些人對因果方面瞭解得比較少,他們不相信也情有可原,但不管怎麼樣,誰也找不到任何理由證明三世因果不存在。因此,大家在修行過程中,儘量放棄不相信因果的行為,這一點極為重要!
欲削棄他利,或欲圖己利,
因是欲語時,如樹應安住。
假如想捨棄利益眾生的事業,希望獲得自己的利益,並想說有關自利方面的言語,當萌生這些念頭時,一定要立即放棄,如樹而安住。
19、削棄他利:對大乘修行人而言,最可怕的是什麼?就是捨棄利益眾生。若是這樣,則觸犯了菩薩根本戒,罪業相當嚴重。有些人的佛教知識學得不深,一旦惡緣現前,很有可能想“利益眾生非常困難,舍利子都舍過菩提心,那我更不用說了,還是放棄吧,以後不想發心了。”當然,光是不想發心做某件事,也不一定是捨棄利他,但如果凡是利益眾生的事情,今後都不參與,自己念阿彌陀佛往生極樂世界就可以了,這就是捨棄了利他之心。雖然往生極樂世界是好事,但如果只是自己解脫,而將眾生棄之不顧,《般若攝頌》中說,這比犯四根本戒還嚴重。假如你周圍的環境或者旁邊的人,造成你想捨棄利他的菩提心,此時務必要自我警醒:“哪怕我死了都可以,但捨棄利他之心萬萬不能生起!”
20、圖己利:倘若想一心一意地利益自己,或利益自己的親朋好友,這種念頭在大乘佛教中也跟毒藥一樣非常可怕,應儘量予以捨棄。
21、因是欲語時:語為心聲,在產生捨棄利他、貪圖自利的念頭時,切莫讓它表露於言語,應當堅決地制止,如樹而安住。
大乘所有的行為中,利他是最珍貴的,自利是最可恥的。我們有些發心人員,每天幾乎沒有自己的時間,也沒有自己的空間,全部都是為眾生做事情。這種心態若能繼續下去,即便你今生沒有什麼成就,我覺得一點也不浪費。在釋迦牟尼佛的公案中,有時候佛陀因地時一輩子專門利益一個眾生,所以,利他的機會相當難得,有了這種機會時一定要珍惜,不要覺得這是很容易的事情。
不耐懶與懼,無恥言無義,
親友愛若生,如樹應安住。
22、不耐:若遇到無法忍耐的對境,譬如怨敵的百般損害、修行的種種苦行,在這種時候,應當如大樹一樣安穩而住。
在修習佛法的過程中,肯定會遇到各種違緣,有時候身體不好,有時候心情不好,有時候外面出現種種磨難,此時你最好不要太脆弱了。有些道友身體稍微有點不適,就斷傳承不去上課了。我覺得這樣不太好,假如你已經昏迷過去,兩三個人也抬不動,那不去上課也可以。但如果稍微有點不舒服,頭有一點痛,這些不應阻擋我們一生中最重要的事業——聽聞佛法。
23、懶:懈怠懶惰也不太好。有些人特別懶,不要說晚上,白天也一直迷迷糊糊的。以前能海上師有個弟子,他的瞌睡是最大的,平時走路也在打瞌睡。有一次,一隊比丘要過獨木橋,別人都已經過去了,他在後面邊打瞌睡邊過橋。突然,大家聽到“嘭”的一聲,回頭一看——他掉下去了!掉下去之後,像一朵荷花(他是穿裙子的),在水面上“嚓”地打開了,一個人在水裏漂漂漂……
我們作為欲界眾生,不睡覺是不可能的,可如果白天也迷迷糊糊的,這種情況還是應該制止。有些人經常說:“上師,我現在特別愛睡覺,您可不可以給我加持一下?”但加持有沒有用也不知道,你們還是要學會減少睡眠,在這方面養成一個習慣。
24、懼:若對大乘的甚深空性、見修行果等心生畏懼,產生退惰之心,也應如樹而安住。
25、無恥:如果沒有羞恥,不約束自己身語意三門,恣意造作惡業,這時候也應如樹而安住。
26、言無義:假如廢話連篇,一天到晚找人“擺龍門陣”,說些無意義的話語,也應儘量制止這種行為,如樹而安住。
27、貪執親友:如果生起貪愛親友的世俗情念,對自己家人一味地維護,成天打電話說一些是非,這也是修行的大障,理應如樹而安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