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10/05/04 22:28:36
學習次第 : 進階

喇嘛網 日期:2010/05/04 22:27:52   編輯部 報導

《入行論講記》第四冊 第五品正知正念 第六十九節課

第六十九節課

繼續宣講為了知學處而參閱經典等

首當先閱覽,虛空藏經部,

亦當勤閱讀,學處總集論,

佛子恒修行,學集廣說故。

我們發了菩提心之後,必須要瞭解菩薩學處,而菩薩戒的學處,在佛陀甚深廣大的經典及高僧大德們的論典中,都有廣泛敍述。可是經藏浩如煙海,從何處開始著手呢?在這裏,寂天論師給我們提供了一些經論,建議讓我們閱讀。

最先要讀《虛空藏經》,此經宣說了菩薩的十八種根本學處以及支分學處,詳細闡明了墮罪與還淨方法。此經又名《虛空藏般若波羅蜜經》,或《虛空藏菩薩經》(佛陀耶舍譯)。在藏傳佛教中,修行人對這部經典比較重視,經常都會去閱讀,但是在漢地,學佛者雖然有此經的漢文本,蕅益大師在《閱藏知津》中也有簡單介紹,但普遍來講,受過大乘菩薩戒的人並沒有特別去弘揚和瞭解,大多數人所重視的,僅僅是《金剛經》、《楞嚴經》、《妙法蓮華經》、《彌陀經》等幾部經典而已。作為釋迦牟尼佛的傳承弟子,尤其是已受過菩薩戒的大乘行者,我們理應學習這部經典,因為此中廣泛宣說了如何發心、怎樣受戒、學處開遮等內容,這些都是需要首先了知的。

在漢傳佛教中,唐玄奘、鳩摩羅什、義淨等大譯師嘔心瀝血譯出的甚深寶典,現在幾乎很少人去翻閱了。原因可能有兩種:一是歷史上除了個別佛學院和道場外,很多人對聞思不是特別重視,故不熟悉這些經典;二是此經譯文為唐宋時期的風格,不像藏文《大藏經》和論著那樣易懂,後人讀起來比較困難,沒有一定古文底子的人,根本無法理解其中含義,於是讀經的興趣逐漸消失。

其實,我們佛教徒現在最缺什麼?就是對佛陀所講經典的瞭解。這種瞭解,並不僅限於十來部經,而應進行廣泛的聞思。我認為在短暫的人生中,最有意義的就是讀經。閱讀經典的過程中,自相續中的很多疑團成見、邪知邪念都會被逐漸根除。現在的人有各種疑惑,這應該說跟自己的聞思有一定關係。如果能夠長期地學習,久而久之,自相續就找不出任何懷疑,也產生不了什麼邪見,遇到任何一件事情,都覺得釋迦牟尼佛說的千真萬確,百分之百沒有錯誤;遇到任何一個問題,依靠佛法的思維方式,也完全能夠迎刃而解。所以,雖然現在的人很忙,生活節奏很快,但也應抽出一段時間來修學大乘經典,這絕對有必要!

亦當勤閱讀,學處總集論。按照藏文原譯,勤閱讀就是再三地閱讀。再三閱讀什麼呢?《學處總集論》,也即《學集論》。因為此論對菩薩常常要行持的事宜,闡述得極為詳細。在宋代時,曾被法護論師譯為漢文,全名是《大乘集菩薩學論》。在這部論典中,菩薩的整個學處,比如怎麼樣發心、發心後的受戒方式、得戒後應如何護持、護戒的功德等宣說得非常圓滿。

從寂天菩薩的傳記中可以了知,當年他造了《入菩薩行論》之後,還分別造有兩部大論:比《入菩薩行論》廣的,是《學集論》;比《入菩薩行論》略的,是《經集論》。這部《學集論》,我以前在廣講《入行論》時要求大家學習,還給你們每人發過一本,現在也有部分道友在看。前段時間,我將《學集論》跟藏文版本做了一下對照,發現漢文譯本的確比較難懂,沒有依靠藏文的話,好多地方我都看不懂。當然,你們很多人,肯定沒有任何問題。因為我是其他世界的人,閱讀另一個世界的文字,必定有語言方面的隔閡,不像我們藏文那樣易懂。但不管怎麼樣,重新翻譯的必要我覺得也沒有,要翻譯起來,確實篇幅比較大,最近也是不現實的事情。

我們發了菩提心的人,都希望能度化眾生,但在度眾的過程中,若不瞭解這些學處,很有可能在無知的情況下違越,或在沒有重視的情況下觸犯,這種現象比較多,也很危險。因此,寂天論師再再地要求我們,必須精勤認真地閱讀《學集論》,這是他所著的一切大乘學處要義總集。在這裏面,不僅是菩薩的學處,整個大乘見修行果的竅訣和密要,也都講得非常清楚。讀了這部論典之後,今後自己對如何做人、利益眾生,都會有比較全面的瞭解。

學習的方式應該精勤,沒有精勤的話,做世間事也無法成功。蘇聯作家高爾基說:人的知識越廣,人的本身也越完善。為了獲得廣博的知識,他一生中非常精進,雖然精進的目標與我們不同,是為了今生的名聲、財富等利益,但這句話卻極富教育意義。確實一個人的智慧越高,他的行為越規範,若想令某人如理如法,最好勸他多學一點知識,當他的學問增上時,行為自然會變得十分調柔。

高爾基早年生活非常貧困,小學三年級就因讀不起書而輟學。儘管他過著流浪的生活,但每天在繁重的勞動之余,不顧老闆的鞭打責駡,仍擠時間偷著學習。他在一家商店當學徒時,幹完活便躲在物品儲藏室裏讀書。沒有蠟燭照明,就把老闆燭盤上的蠟油收集起來,做燈夜讀。他在一家麵包房當工人時,在揉面臺上架上書,一邊揉面,一邊看書。這樣的用功努力,最終使他成為一代著名文學家。

同樣,學習佛法也需要一種勤奮。聽說我們這裏有些道友,一邊做飯一邊背書,一邊炒菜一邊背書,聽到這種話以後,我心裏真的很高興。求學就應該這樣精進,只有將時間儘量用在聞思方面,自己才能獲得一種成功。

有位青年曾問愛因斯坦:您今生有這麼大的成就,到底有什麼秘訣?愛因斯坦沉思了一會兒,回答說:成功是勤奮學習,加上正確的方法,以及少說空話而取得的。這句話聽起來很平凡,但實際上,我覺得學習佛法也是這樣:有些人雖然很聰明,但人不穩重,一點都不精進,有些人雖然勤奮學習,但由於沒有正確方法,今天得罪這個人,明天得罪那個人,再加上經常說大話,也不一定有成功的機會。所以,世間智者的經驗之談,有時候跟佛法也有不謀而合之處。

大家既然選擇了大乘佛法,這一條路該怎麼走?這些道理應該去瞭解。前段時間,我要求大家多看《學集論》,可能在座各位比較忙,幾乎每個人要背好幾部論,抽時間也有一定困難,但外面的人不知道怎麼樣了。我們在網上的參考資料中,專門提供了《學集論》,可是很多人整天忙於無意義的事情,真正有時間去學習如此具加持的論典,不知道又有多少人?我們活在世上,應該選擇有意義的事情,避開一切無義之事及貪嗔癡引發的種種行為,因為這些行為不僅會給今生帶來痛苦,來世也會苦不堪言。儘管我們是凡夫人,但方向並不是固定不變,以正知正念是可以改變的。此處寂天論師要求學習這部論典,因為佛子恒時應守持的學處,在裏面講得非常圓滿細緻。學了這部論典後,就像這次學習《入行論》一樣,怎麼樣發菩提心、菩提心有什麼功德……這些道理都會了然於胸。

近期我通過網路、電話、信函等方式,發現大家跟以前有了很大改變。以前除了喜歡聞思的人以外,跟其他人接觸時,他們從來不提菩提心,甚至有些已經皈依十幾年的人,說難聽一點,我覺得還沒有進入佛門。他們雖然皈依多年,自己認為是個老修行,還有人認為自己是大成就者,但從言行舉止、發心目標來看,不要說是大成就者,就連佛法的門也沒有摸到。(當面不敢說,本來我膽子也比較小。)通過這次學習,我深深感到很多人基本上瞭解了佛法的基本道理,瞭解這些道理以後,就不敢輕易說我的神通如何我的成就如何,更不敢把佛法當作一種神話,或是成就神通的一種手段。所以,學習這些論典非常有必要。

現在,有些人經常鼓動大家:這個上師很了不起,那個上師是成就者,你們都去看看啊。很多人就到處跑,忙著去找上師。當然,找上師也很重要,沒有什麼不可以,但最關鍵的,寂天菩薩說:你們有時間的話,應該多看看《虛空藏經》,還有我所造的《學集論》,應該多看一看本人的書。再方便的話,看龍猛菩薩的書也可以,我們兩個關係比較好一點。開玩笑!

或暫閱精簡,一切經集論。

亦當偶披閱,龍樹二論典。

對於廣博的《學集論》,如果沒有時間和精力去研讀,作者告訴我們可暫時先讀《經集論》。這也是寂天菩薩所造,總結了所有大乘經典的句義,宣說了人身難得、菩提心功德等教言,言簡意賅、非常易懂。

《經集論》的漢文本叫《大乘寶要義論》,也是宋代法護翻譯的。雖然他已經翻譯了,但漢族人中讀過且能了知內容的,不知道有多少。而《經集論》的講義,是印度一位大師所造,現收藏于藏傳佛教的論著中,但漢地的《大藏經》中沒有發現這個版本。

大家方便的時候,應該閱讀一下這部論典。但現在的很多人,有意義的經論不看,天天捧著一張報紙或亂七八糟的雜誌,談論的也是:這個人生貪心了,那個人生嗔心自殺了,那個人生癡心吸毒了……對貪嗔癡的話題津津樂道,而對智慧、慈悲、菩提心的內容,很多人都拋之腦後。其實,作為發了大乘心的人,還是應儘量看一下《入行論》以外、寂天論師所造的這兩部論典。

條件允許的情況下,還應閱讀龍猛菩薩的兩大論典。龍猛菩薩是聖者佛陀在大乘經典中親自授記、將來弘揚深廣佛法的大菩薩,世人稱之為第二大佛陀。他所造的兩大殊勝論典,也叫做《學集論》和《經集論》。

遺憾的是,《學集論》不但在漢傳佛教中沒有,藏傳佛教中也沒有它的譯本。要知道,藏地對教典的重視程度不是一般的,現在有些人對寺院收錢很重視,有些居士對搞生意很重視,有些世間人對名聲很重視,但藏地的高僧大德們,對古代的經書論典相當重視,寧可冒著生命危險也要去保護,無論遭遇什麼困難,也會排除萬難去求這些傳承、學習這些論典。因此,龍猛菩薩的《學集論》沒有譯出來,大家都覺得非常遺憾。

而龍猛菩薩的《經集論》,藏傳佛教中是有的,裏面主要講了很多難得——人身難得、佛法難遇、菩提心難發、在家修行機會難值。尤其是在家人如何學習佛法,《經集論》中用相當一部分教證講了這方面的道理。當時我看後特別想翻譯,但後來又想:翻譯得再多,也不一定有人看。沒有人看的話,譯出來也沒有用。

以前我每次遇到印藏大德如意寶般的經教,自己就羡慕得不得了,心想若把它譯出來,肯定對很多人有利益。然後,自己白天晚上辛辛苦苦地翻譯。但譯出來後給大家,有些人的反映是:哎,你還是好好休息吧,不要譯得太多了。翻譯再多也沒有人看,不要做了!如果做光碟,不行,沒有人看;做法本的話,不行,沒有人看,很多人都這樣說過。我自己也是大失所望:原來覺得內容那麼好,肯定很多人喜歡得不得了,但結果譯出來後……當然,少數人可能稍微有一點接受:可以可以,譯出來也可以。不過,我現在沒有時間看,就放在書架裏面吧。很多人是這種現象。

但不管怎麼樣,對現在這一代人,我覺得可能不一定有利。因為他們生活比較忙,再加上希求的目標也比較多,不像修行人一樣少欲知足。他們需要發財、需要長壽,有多少書倒無所謂,但只要聽說哪個地方傳發財的心咒,就高興得手舞足蹈,包多少天的車到那裏都可以。我有時候真的有種感覺,這些法本對現在的人可能沒有利益,也許因緣巧合,對後代人會不會有一點幫助?即使沒有多大幫助,我也跟有些道友講了,翻譯算是我的一種愛好吧,自己在翻譯的過程中,對諸佛菩薩和高僧大德生起極大景仰,還是獲得了不少利益。所以,為了串習這些善說而翻譯,有這樣的目標也可以。

龍樹菩薩的第二部論典《經集論》,我查過漢文《大藏經》和網上的很多資料,據現在所瞭解的情況,好像這部論典一直沒有譯成漢語。也就是說,龍猛菩薩這兩部論典——《學集論》和《經集論》,都沒有漢文本,不懂藏文的人,想看恐怕也沒辦法。但很多人可能也沒有想看的感覺吧,有也可以、沒有也可以,有的話也沒有時間看。這種態度的話,那我翻譯也可以、不翻譯也可以。說實話,藏傳佛教的很多修行人與此截然不同,他們對法非常重視,特別想看龍猛菩薩的《學集論》,到處都在尋找打聽。包括在印度居住的有些大德,他們也是千方百計找這部論典的梵文本,假如找到的話,要想盡一切辦法翻譯過來。但在印度的文庫中,據說至今還沒有發現。

總之,寂天菩薩讓我們儘量看五本書:一部經典,寂天菩薩自己的兩部論典,龍猛菩薩的兩部論典。尤其是龍猛菩薩的論典中,寂天菩薩沒有宣說的一些菩薩學處和教言比較多,看了以後,應該有非常大的利益。

所以我心裏真的想,如果沒有死的話,要翻譯中觀的《顯句論》和龍猛菩薩的《經集論》。《經集論》我以前也看過,內容不是特別難懂,部分地方有一些講義作參考,應該沒有太大問題。但我現在手上的稿子特別多,有時候身體不好,有時候事情也多,尤其我最大的感覺是,翻譯的論典好像沒有人看。比如說《大圓滿心性休息》等法本,自己認為特別特別珍貴,但譯出來七八年了,外面的出家人和居士根本不看。當然,不僅是我這種凡夫人譯出來的沒人看,以前真正的大成就者,如唐代三大譯師等,譯出來的《大藏經》也全部擺在書架裏閉關。這應該是一種傳統,沒有什麼可失望的,但有時候覺得翻譯也沒有什麼意義。去年有一位道友說:你不要翻譯得太多了,不然的話,別人都對你生厭煩心。我想自己也沒有害人,應該不至於這樣吧。但人的分別念千奇百怪,有這種情況也不好說。

不管怎麼樣,別人說了也不一定能擋得住我。我這個性格,自己想翻譯就翻譯,不想翻譯的話,別人怎麼用好話來勸,我也不一定聽。如果壽命允許,我今天也發心翻譯《經集論》,但能否成功也不一定。倘若譯出來了,你們在座的人以及外面的人,希望到時候看我面子,最好能認真地看一遍。我說這些話的語氣,你們應該清楚,我說這些話的心態,你們也應該明白,萬一幾年或幾十年以後我還沒有死,翻譯出來了,這部論典應該對很多人有一定利益,到時候,大家應該好好學習!

經論所未遮,皆當勤修學。

為護世人心,知已即當行。

大乘經論中未遮止的行為,我們應當行持。前面的幾部經論中,詳細規定了菩薩身語意不能做的一些學處,而經論中未遮止的其他學處,我們後學者應該可以行持。比如說,有些行為在經論中不一定非常明顯,你若不知道該不該做的話,可以看一下大乘經典和論典中有沒有遮止,如果裏面沒有說不準,做了不會有太大過失,那就可以放心去做。

為了維護世人對三寶的信心,所有了知過的學處,我們都應認真去行持。《寶雲經》中說:大乘佛子為了保護眾生、圓滿資糧,一切言行應該如法寂靜,語言和藹可親,經常遠離憒鬧,依止寂靜的地方……”要知道,護持眾生的心特別重要,不管你是在家人、出家人,言行舉止應如理如法,從方方面面呵護眾生的信心和悲心,千萬不要斷別人的善根。如果自己行為和發心不良,令他人對大乘佛法退失信心,從而捨棄佛法,那對我們發心者來講,有相當大的過失。

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務必要嚴格要求自己,盡一切能力去保護別人的心。其實,護別人的心也不是非常困難,只要念念不忘,經常提醒自己,每個人應該都能做到。尤其是自己周圍的人,應盡可能地幫助他們,護持他們的心,不要讓他們散亂於世間八法中。

現在有些寺院的出家人,對旁邊人造惡業根本不管。包括藏地有些地方,像甘肅那一帶,寺院周圍的在家人天天殺生、搞非法行,出家人根本不勸誡。而現在寧瑪派的好多上師,有些地方還算是不錯,心比較好,一見別人殺生就竭力勸阻,告訴他們殺生的過失,對眾生確實有一定的幫助。

我們在座的出家人,以後在不同範圍內,肯定有弘揚佛法的機會。在此過程中,你們不要把精力都放在寺院建築上,整天搞各種接待,對旁邊的人置之不理。而一定要關心與自己有緣的人,看他們心態怎麼樣,如果他們不懂佛法,就儘量地給他們講,如果他們的行為不如法,就儘量傳達佛法慈悲的精神,這樣以後,他們的行為逐漸就會有所改變。這一點,不僅是我們出家人的責任,所有的居士只要有一點能力,都應該義不容辭。

當然,在傳授的過程中,有些地方經常打著佛教的旗號,自己收錢,做一些欺騙眾生的事情,這非常不好!依靠佛法來害眾生騙眾生,這是最下等、最下劣的行為,還不如用世間法來騙人好。以佛法作為買賣品,為維護自己的生活而宣揚佛法,不管是出家人、在家人都不允許。反過來說,如果你的心非常清淨,在沒有條件的地方,尤其對自己周圍的人,應該用佛法來幫助他們。

我爐霍寺院的附近,原來好多老百姓非常野蠻,經常殺生打架,認為我們這一群很厲害,自古以來就是英雄。後來我們想了一些辦法,每年安排寺院裏的法師(我自己沒有時間),給他們講經說法,這兩年來變化很大。那天我問當地的領導,他們都說:這幾年來,的確對他們行為起到非常大的作用。以前是怎麼也不聽勸的人,現在知道因果道理以後,行為上有了很大的約束。

我們開的法會,不是念咒語、燒煙煙,也不是搞一些熱鬧的形象,而是在半個月到一個月當中,每天學習佛法的內容,如《大圓滿前行》、《極樂願文》,讓人們明白取捨因果的道理。法會也沒有一些隆重的儀式,就是大家一心一意地學習。凡是有緣的在家人,幾百個人集聚在一起,上午給他們講,下午也給他們講,這樣以後,他們的心逐漸逐漸就轉過來了。原來非常野蠻倡狂的有些人,現在也產生後悔心,真正覺得佛法並不是形象上的東西,很多人都有這樣的認識。

我們應該把佛法的道理,以交談的方式來跟別人溝通。懂道理的人都會為未來考慮,要考慮的話,佛所說的真理無懈可擊,他們若沒有反駁的能力,就會用佛法來衡量自己,明白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原來我們那裏有個人比較野蠻,他對因果不是特別信。前一段時間我在爐霍碰到他,他是怎麼說的呢?他說:我以前覺得因果只不過說說而已,但後來很多法師給我講了以後,現在心裏特別害怕。以前自己太愚昧了,做的很多事情的確不對,現在這種懺悔心一直不斷地產生,我到底怎麼辦啊?在以前的話,他這個人根本不會說出這些話。所以,我們確實應該通過一些溝通將真正的佛法傳遞給別人,這樣對他們一定是有幫助的。但是,我不太喜歡搞一些熱鬧,這一點希望大家記住!

此處說,眾生的善根十分脆弱,如果我們行為不如法、說話不如法,很多人可能會退失信心,因此大家一定要保護別人的善心,盡己所能地幫助他們。上師如意寶接近圓寂時,說過兩句話,含義非常甚深。第一句是信心穩固,意思是人不要漂來漂去,不要今天是出家人、明天是在家人,今天學這個、明天學那個,秉性一定要穩重;第二句是勿擾他心,不要擾亂眾生的心,不僅僅是人,還包括其他動物,也就是不要故意害眾生。上師老人家最後給我們留下來的教言,只有這兩句——信心穩固、勿擾他心。

因此,我們不要擾亂其他眾生的心,平時在工作過程中,或者在任何一個環境中,儘量保護別人的心。如果自己有能力,最好讓他們的心轉到行持善法方面;如果實在沒有能力,也應遵循上師如意寶的教言,不要通過各種方法來擾亂別人的心,這就是我們的一種原則。總之,人應該有方向,就像車要有刹車一樣,在危險的時候懸崖勒馬,對惡行有一種控制力,這才是對的!

壬三、略說護持正知之法相:

再三宜深觀,身心諸狀態,

僅此簡言之,即護正知義。

我們務必要以取捨的智慧來再三觀察,觀察什麼呢?頌詞裏說是身體和心的狀態,間接也包括了語言的狀態。在身體方面,應仔細審查它到底在做什麼,坐勢對不對、睡覺方式對不對、平時的身姿對不對,經常要找一些毛病,以如法的行為來對治;在語言方面,噢,我今天吵架了,說了一些別人的過失,不該說的兩三句話已經說出來了,或者我今天念誦了、背書了,這個語言是對的,對自己有個好壞的評價;內心也要時時刻刻觀察,我早上在想什麼、中午在想什麼、晚上在想什麼。略而言之,這就是護持正知的法相。

本品有一百多個頌詞,反反復複所講的,就是讓我們護持正知正念。現在很多人受了菩薩戒或別解脫戒後,但在守護的過程中,因為沒有正知正念,違犯戒律的現象時有發生。所以大家學了這一品之後,自相續應該有所改變。龍猛菩薩說:經常觀察自己的三門,同時做對自他有利益的事情,此即為智者。《佛子行》中雲:煩惱串習難對治,執持正知正念劍,貪等煩惱初生時,立即剷除佛子行。佛經中也說:菩薩應恒時審察自心是行善抑或造惡。如行於善法,則生歡喜,並隨喜而生定解;如行於惡法,則生不喜,盡一切方便制止惡業。

然而,我們凡夫人有一種毛病:若長期觀察監督自己,還是有一種轉好的希望,但如果掉以輕心,沒有這樣繼續下去,自覺能力非常差。就像一個六七歲的孩子,要麼老師監督,要麼家長管教,這樣他才願意學習,以後會有一定的前途,但若是讓他自覺學習,這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情。所以,除了一些聖者外,所有的凡夫人都是這樣。

有些道友經常說:我雖然已經出家了,但天天都要管著自己,像個小孩一樣,好痛苦啊,我很想自殺!其實沒什麼痛苦的,凡夫人就是這樣,自己還沒有成熟的話,哪能像菩薩一樣非常自覺?菩薩是多生累劫中修持善法,很多善行是無勤而顯現的,就像凡夫人為了自己的利益而無勤生起惡念一樣。菩薩經過長時間的串習利他,別人讓他造惡業,他也根本不會,就像水不會往上流一樣,行為自然而然非常如法。而凡夫人還沒有達到這種境界,對自己肯定需要監督。

因此,我們三門如果稍微不如法,自己也不要太失望了。這就是凡夫人的特點,不僅僅是你,還有很多人也是這樣,只不過有些人不說而已,假裝像大菩薩一樣每天特別自覺,其實別人看不見的時候,他睡得很厲害。(眾笑)

己三、教誡結合相續而精進:

法應恭謹行,徒說豈有益?

唯閱療病方,疾患雲何愈?

身心若沒有實地修持這些應行的修法,只是空口言說,又能有什麼收益呢?比如僅僅讀一讀、看一看藥方,疾病怎麼會痊癒呢?所以,我們應當實際修持佛法。

龍猛菩薩說:盲人手中雖然持著明燈,但對他自己沒有一點利益,只是聽聞佛法而不去實踐修習的人,也是如此。現在《入行論》學到第五品了,這五品的內容,大家在生活中、修行中要儘量用得上,不要只是誇誇其談。有些人平時說起來天花亂墜,沒有遇到事情時,大家都覺得他是真正的修行人,可是一遇到嚴厲的對境,原來的境界就蕩然無存,所說與所行完全背道而馳。

因此,我們必須要學以致用,聞思後一定要去修行。上師如意寶經常引用佛經的教證說:如果沒有好好修持,所學的法不一定用得上,就好比有些人雖然落到水裏,但也有口幹而死的現象。佛經中還說:如果沒有實地修持,聽再多也沒有多大意義。

聽到這兒,有些人可能找到了藉口:對對對,聽再多也沒有意義。那我以後不聽法了,明天到山洞裏專修去!可是,這種專修也不一定能成功。因為你以前聽的法特別少,十部論典也沒有,雖然自認為廣聞博學,但有些基本的道理都不懂。如果這樣去修的話,猶如沒讀小學就想成為博士一樣,很容易就修偏了。當年無垢光尊者、宗喀巴大師在求學時,也是非常勤奮、非常努力。所以一般來講,法王如意寶要求,四十歲之前必須要精進地背書聞思,過了四十歲以後,才可以將所學的知識進行修持。其實,一邊聞思一邊修行,喬美仁波切說,這是最好的。白天聞思教義後,晚上再加以修持,每天在實際行動中不斷串習法義,這就叫修行。反之,如果一點串習都沒有,光是字面上誇誇其談,這也沒有什麼用。

佛經中有一個公案:有兩個貴族少年,同時在佛陀座下出家為僧。一個聽聞佛法後就實際去修持,結果證得阿羅漢果。而另一個卻只注重聞,不重視修,一直在字面上耽著,時間久了,他成了有名的三藏法師,有很多弟子。有一次,三藏法師想用一些難題難住那位阿羅漢,從而抬高自己的身份,羞辱他不懂什麼佛法。佛陀了知他的用心後,不忍心他這樣造業,便前往二比丘住的地方,一再讚歎實際修持佛法的功德。當時,三藏法師的弟子們很不平,議論佛陀為何讚歎那個什麼都不懂的長老,而對熟讀所有經典、為五百僧人講法的法師,一句讚歎也沒有。(佛陀在說話時,都有一群比丘議論紛紛,那我們有些法師講法時,下面的人不能接受,甚至說法師不應該這樣講,堪布不應該這樣講,應該按我的思維方式講,這種情況也是理所當然。)佛陀了知這一切,故意問道:僧眾啊,你們在議論什麼?當他們告訴佛陀後,佛陀便開示道:要知道,在我的教法中,你們的法師猶如一個被雇來看管牛的人,而那位長老,猶如獨自擁有牛的主人一般。弟子們聞後恍然大悟,原來只說不修是不行的。

現在世間上有許多學者,把佛法當成宗教藝術來研究,從來也沒想過用它來調伏自己的煩惱。包括一些比較出名的大德,他們的學術方法,我也不是特別讚歎。他們的有些書裏面,全是講一些理論和歷史,根本沒有實修方面的教言,這樣的話,對人的相續不會有太大幫助。因此,我們應按照上師如意寶的傳統,既要有聞思,又要有修行。若沒有聞思,很容易盲修瞎煉;如果沒有修行,就漂在字面上。所以,現在這兩個危險都沒有,大家應該值得高興。

頌詞中還用了一個比喻:唯閱療病方,疾患雲何愈。就像一個醫生特別會講,但遇到病人時卻不會應病予藥,對病人沒有絲毫利益;或者一個病人把藥方背得滾瓜爛熟,可從來也沒有抓藥服用,疾病也不可能不藥而愈。因此,我們應該遵循大慈大悲佛陀的教言,哪怕聽到一句偈頌,也要在實際行動中去修持!

第五品釋終


備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