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10/04/13 15:07:22
學習次第 : 進階

喇嘛網 日期:2010/04/13 15:06:37   編輯部 報導

《入行論講記》第二冊 第二品懺悔罪業 第二十二節課

第二十二節課

七支供”中的供養支與頂禮支已經講完了,今天開始講皈依支。

辛三(皈依)分二:一、總義;二、論義。

壬一(總義)分二:一、抉擇皈依;二、隨皈依而行持。

子一(抉擇皈依)分三:一、本體;二、分類;三、各自之自性。

醜一、本體:

所謂的皈依,就是為了遣除一切恐怖而依止皈依處,這樣的一種方法就是皈依。

不管是大乘皈依、小乘皈依,還是世間皈依,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我特別害怕某種事物,為了避免這樣的恐怖,而皈依一個比較可靠的對境。

醜二、分類:

皈依有世間皈依與出世間皈依,出世間皈依又分為大乘皈依與小乘皈依兩種。

它們的自性是什麼呢?

醜三、各自之自性:

世間皈依:為了擺脫世間上的恐懼、避免某些痛苦,而皈依天神、樹林或者世間上的一些人。比如,有個人馬上要被判死刑了,此時他特別害怕,去投靠一位有地位、有權勢的人,以尋求庇護,這就是皈依;還有些人偷別人東西,被人追的時候,自己躲在樹下或房檐下,這也是一種皈依。皈依的方法有各種各樣,有些人害怕輪回的痛苦而皈依小乘,有些人害怕自私自利的心而皈依大乘,有種種不同的差別。

所謂的世間皈依,佛在《勝幢經》中說:世間人在處於恐怖的時候,有些皈依森林;有些皈依山,比如別人追我的時候就躲到山裏面;有些害怕世間的痛苦而皈依寺院;有些皈依樹木、佛塔……但實際上這些並非最究竟、最殊勝的皈依處,因為它們不能解除輪回的大痛苦。

有些人可能會想:皈依寺院、佛塔不是很好嗎,為什麼不能解除大痛苦呢?主要原因在於發心,因為世間皈依不是害怕輪回的痛苦想獲得解脫,而是為了躲避一些暫時的怖畏,如被敵人追殺、被債主討債,在沒有辦法的情況下才躲在寺院裏面。有些人跟家裏人吵架,實在沒辦法呆在家中,就跑到寺院裏生活,以前我也見過這種情況,有個人在家裏特別煩,於是躲到寺院裏,但他並沒有誠心皈依佛門,只是為了避開一些家庭矛盾,這種現象只是暫時的世間皈依。所以我們一定要搞清楚,自己的皈依究竟是世間皈依還是出世間皈依。

出世間皈依:可分為小乘皈依與大乘皈依。小乘皈依是指自己特別害怕輪回的痛苦,為了從中獲得解脫而在有生之年皈依三寶,這種皈依一定要具足出離心,否則,不管阿羅漢的果位還是獨覺的果位,都是不可能得到的。大乘皈依是指為了救度無邊無際的可憐眾生,自己發願要獲得無上圓滿正等覺的佛果,這種乃至菩提果之間的皈依就是大乘皈依。

所以,大小乘的皈依有很大的差別。小乘的皈依只是“有生之年”,按照《俱舍論》中的觀點,小乘行人願意在一生中獲得阿羅漢的果位。佛經中也有很多公案說佛陀傳了四諦法之後,某某眾生馬上就獲得了阿羅漢果,尤其在佛法的果期,那時證悟阿羅漢的人相當多。而大乘的皈依是“乃至菩提果之間”,也就是在獲得圓滿佛果之前,一定要皈依三寶。所以,二者在時間上有一定的差別。

如果是世間皈依,皈依的時間是沒有限定的,在寺院裏躲幾天都可以,在森林裏呆多久也沒問題。雖然現在有些人說皈依三寶,但他在時間方面根本沒有概念,只是因為害怕某些違緣而皈依的,這種心態實際上不屬於真正的皈依。在這個問題上,大家一定要觀察。

我們很多人都受過皈依戒,但在皈依的時候,你的發心是什麼樣的?如果別人問“你是世間皈依,還是大乘皈依,或者小乘皈依”,你應該怎麼回答,自己最好觀察一下。有些人經常說“我已經皈依十多年了”,但你的皈依屬於大乘還是小乘,這方面有很大的差別。

還有人說“我只皈依顯宗,不皈依密宗”或者“我只皈依密宗,不皈依顯宗”,這種話都是有問題的。為什麼呢?如果你真正皈依了顯宗,密宗已經包括在裏面了,因為顯密都包括在大乘當中,你在皈依大乘佛法的時候,間接上已經皈依了密宗。所以,皈依顯宗與皈依密宗並不矛盾,只不過有些人對皈依的概念根本不懂,認為只皈依顯宗而不皈依密宗,只皈依密宗而不皈依顯宗,只皈依上師而不皈依三寶,有各種各樣的謬論。所以,希望大家擦亮慧眼,真正看清楚皈依的涵義。

現在大多數人可能只有一個世間皈依,比如皈依神仙、道士、牧師等等,雖然形式多種多樣,但這些都不能讓我們從輪回的痛苦中獲得解脫。如果皈依世間上有名望的人,他們自己尚且在輪回中自顧不暇,又怎麼可能幫助我們解脫呢?所以,對於這些皈依的分類,我們一定要搞清楚。

子二、隨皈依而行持:

隨皈依而行持,也就是經典中所謂的皈依戒,或皈依的學處。這種學處在《大涅槃經》中是這樣講的:皈依佛陀後,此人則為真正的居士,從此以後任何時候也不能皈依其他天神、外道、邪師。皈依正法後,不能故意損害眾生。皈依僧眾後,不能與外道徒交往。這是皈依之後不應做的三條。

在一些教言書中,還講了皈依後應做的三條:皈依佛後,要恭敬佛陀;皈依法後,要認真行持佛陀的妙法,對教法與證法乃至一言一字都要恭敬;皈依僧後,對所有的聖者、僧眾要恭敬,哪怕僧衣上的黃色碎片也要恭敬頂戴。在其他的教言書中,還有依止上師身語意的特殊三條。皈依以後,我們一定要明白皈依戒,如果不明白這一點,雖然受了皈依戒,但並沒有真正守護它,這確實是個大問題。

從大的方面,皈依戒有以上六條。我們學《三戒論》時講過,阿底峽尊者還規定了五條皈依戒:第一、縱遇生命危險或者為了大的獎勵也不捨棄三寶;第二、遇到重大的事情時,不尋求其他方法,唯一認為三寶能救護;第三、恒時憶念供養三寶,哪怕是一盞燈、一根香也儘量供養;第四、盡心盡力地令自他趨入佛門,如果自己有能力,就為別人宣講三寶的功德,引導他皈依;第五、無論去往何方,都要頂禮佛陀,自己隨身攜帶佛像,在住的地方早晚向佛像恭敬頂禮。這是阿底峽尊者宣講的五條皈依戒,作為三寶弟子,對這些最基本的戒律一定要清楚。

《瑜伽師地論》中也講了八條皈依戒:第一、皈依三寶後要恒時依止上師,如果沒有上師的教誨,我們很容易對三寶不起信心或生起邪見。第二、要聽聞正法,如果沒有正法的約束,我們的心很容易被外境所誘惑,所以就算不能分分秒秒不離正法,但也應做到一天、一月,甚至一年中不離正法。第三、如理作意,作為一個三寶弟子,應時刻觀察自己的起心動念,儘量以正知正念來攝持。第四、如理修法,假如沒有一點修持,光是口頭上會說、字面上理解是不行的,所以對每個法都要先聞思,然後在相續中認認真真地修持。第五、守護根門,我們的五根經常散於外境,如果未以正念護持,很容易造下種種惡業。第六、悲湣有情,作為大乘佛教徒,一定要對眾生有悲心,否則,就不算是大乘佛子。第七、恒常盡心盡力地供養三寶。第八、守持戒律,在家人應守護三皈五戒,出家人則守持自己所受之戒。

總之,不管是哪個宗派、哪個論典中講的皈依戒,受過皈依的人都一定要搞明白,不然的話,就不是真正的三寶弟子了。舉個簡單的例子,皈依三寶以後不能傷害眾生,如果故意殺生,那就是破了皈依戒。我看到有些居士或出家人,一方面可能不太懂這些道理,另一方面可能對因果不在乎,經常用藥殺老鼠、蟑螂、蚊子等,如果有這種行為,那算不算是一個三寶弟子呢?絕對不算。為什麼呢?因為佛陀在因地時用自己的鮮血、生命來救護眾生,他的所作所為如此偉大,作為佛陀的隨學者,我們如果看到眾生(蚊子)就拿起一個東西“啪、啪”地打,這算不算大和尚、大居士呢?肯定不算。有些人的這方面行為,可能自己確實不懂,但也可能有其他的密意,這一點我也不是很清楚。

我們受了皈依戒以後,應該在一切時分中依賴三寶,心懷恭敬地行持供養,對任何有情也不損害,尤其不交往對三寶持邪見者,否則,終有一天自己的行為會隨他們而改變,這些方面大家都要注意。

如果不慎失毀了皈依戒,就要在上師或三寶所依面前再次受戒,通過這種途徑來淨除相續中的罪業,增上功德。

總義介紹到這裏,下麵講論義。

壬二、論義:

乃至菩提果,皈依諸佛陀,

亦依正法寶,菩薩諸聖眾。

大乘皈依的時間,並不是一年兩年、一輩子兩輩子,而是生生世世乃至菩提果之間,所以,我們在皈依時要這樣想:我從現在開始一直到成佛之前皈依。皈依什麼呢?皈依一切斷證究竟、功德圓滿的佛陀,如釋迦牟尼佛、阿彌陀佛、藥師佛等等;還要皈依正法——教法與證法,或者說以道諦和滅諦所攝的八萬四千法門;同時要皈依大乘的僧眾,也就是具有八種功德 的文殊菩薩、彌勒菩薩、地藏王菩薩等八大菩薩為主的大乘聖者,以及小乘中的大僧眾和小僧眾。按照《大圓滿心性休息》的觀點,凡夫僧眾有大僧眾和小僧眾,大僧眾包括四位比丘以上,小僧眾是指凡守持戒律的四眾弟子,乃至居士以上都可以稱為僧眾。在這樣的僧眾面前,我們一心一意地皈依。

皈依的目的是什麼?為了利益天邊無際的眾生,而不是自己躲避輪回的痛苦。所以,大乘皈依與小乘皈依有非常大的差別,大乘與小乘是以發菩提心而區分,此二者的皈依也是以是否具足菩提心來分的,具有菩提心的皈依叫做大乘皈依,沒有菩提心的皈依叫小乘皈依。在座的很多人都認為自己是大乘佛教徒,如果真是大乘佛教徒的話,當初你皈依的時候是怎麼想的?現在你相續中的皈依戒是以什麼發心來攝持的?這一點大家不得不考慮,應該反反復複地觀察自相續。

皈依的方式是:將佛陀作為導師,因為他遠離了輪回的痛苦而獲得了涅槃的快樂,所以應該依止這樣的導師。將正法作為正道,什麼叫正道呢?比如我要去某個地方就一定要依靠道路,同樣,要獲得佛果也必須依靠如來宣說的正法而修持,這就是皈依法的涵義。所以,皈依是什麼意思?以前上師如意寶說,就是投靠依止的意思。就像一個人從一個部落投靠另一個部落,他會在首領面前發誓:“從今後我的一切交付予你,全部由你來支配安排。”如果他口裏這樣說,心裏也這樣想的話,那他以後就是這個部落的人了。同樣,皈依就是我以前沒發過這樣的誓言,但現在要在佛陀面前發誓“從此以後我是你的眷屬”,這種誓言就是皈依佛;發誓生生世世修持佛陀的甘露妙法,這就是皈依法;發誓從此以後以大小乘的僧眾為助伴,這就是皈依僧。

將僧眾作為伴侶:在修持正法或弘揚佛法的過程中,如果只是孤獨一人,肯定是不行的,所以要依靠僧眾的幫助。就像我們要去一個非常危險的地方,沒有伴侶不一定能成功,只有依靠可靠的伴侶,才會順利抵達目的地。因此,乃至獲得佛果之前,我們一定要將金剛道友、同行道友、大小乘僧眾作為依護,這就是所謂的皈依僧。

皈依與不皈依有什麼差別呢?從功德、意識、心裏約束等各方面來講,皈依與不皈依是完全不同的。皈依以後念誦咒語、行持善法的功德相當大,而且也能與日俱增;沒有皈依的話,即使也在行持善法,但功德並不是那麼大。因此,對於修行人而言,皈依的功德非常大,我們一定要皈依。

有些人說:“我心地善良、不害三寶就可以了,這就是皈依,那些儀式完全是多餘的。”這種想法是錯誤的。以前上師如意寶曾再三講過,所謂的皈依儀式,就是修行人在三寶和上師面前發下誓言:即使遇到生命危險也不捨棄三寶。大乘行人則應該想:我為了利益一切眾生,即使遇到生命危險也不捨棄三寶。世間上當總統還是做其他的事,也需要在自己的對境面前發誓,這種儀式非常重要,所以我們也應該在三寶面前發誓,有了這種誓言以後,自相續中才有了皈依的戒體。

不知道在座各位相續中的皈依戒是世間的還是出世間的,如果是出世間的,到底是小乘的還是大乘的,這方面不太清楚。但不管怎麼樣,從今天開始,大家的心一定要調整過來,要想:我皈依佛陀是為了利益一切眾生,而不是為了逃避現實、災難、痛苦。即使你們有些人剛開始有這種情況,因為感情、挫折等暫時皈依,這也是趨入佛道的一種方便。但從現在開始,你要當佛教徒的話,就要當最好的佛教徒,而不是形象上的佛教徒,所以,大家一定要發大乘皈依的心。

以前沒有受過皈依的人,今天可以一起受;受過但當時沒有好好作意的,我們今天重新受一次。不管是在座的道友,還是網路、電視等面前的道友,三寶的加持都是一樣的,你們心裏觀想乃至菩提果之間要受持大乘皈依,一邊這樣想一邊跟著我念:(三遍)

乃至菩提果,皈依諸佛陀,

亦依正法寶,菩薩諸聖眾。

(在上師的帶領下,大家共同受大乘皈依戒。)

好!這樣以後,大家都受了大乘的皈依戒!

乃至佛果之前我們要皈依三寶,皈依可分為因皈依和果皈依,“因皈依”是指把佛陀當作導師、正法當作正道、僧眾當作伴侶;“果皈依”是指為獲得無上圓滿的佛果,自己精進修持佛法的一種誓言。從表面上看來,果皈依與願菩提心非常相似,願菩提心也是為利益眾生想要獲得佛果,對此二者的區別,很多大德說:願菩提心是從利益眾生的側面講的,果皈依是從自己想獲得佛果的角度而言的。但不管怎麼樣,從今天開始,你們都是大乘行人了,這種功德和利益是相當大的。世間上的人獲得了金牌就高興得不得了,我認為這沒什麼值得高興的,大家以前沒有獲得大乘皈依戒,今天真正發了這種心,才是令人高興萬分的事情。因為我們得到了一生中難以得到的珍寶,它是生生世世也用之不盡的,世間中哪個獎品有這種價值?有智慧的人會考慮的。

皈依的功德相當大,《日藏經》中說:不管是誰皈依佛陀,即使他違犯戒律或者心散亂,百萬魔眾也不能害,一定會獲得解脫。《無垢請問經》中也講了:皈依的福德若有形相,整個虛空界也無法容納,它遍滿虛空、超過了虛空。你們想一想,如果真有個虛空都裝不下的東西,那這個東西是相當大的,佛陀以這種假設句說明瞭為利益眾生而皈依的功德非常大,就連諸佛與得地菩薩也無法言說。當然,這是佛陀的金剛語,不是我們凡夫分別念所抉擇的語言。

因此,我們對三寶一定要有恭敬心,始終護持這幾條皈依戒,這一點大家務必要重視。有些人不重視皈依戒,反而特別重視皈依證,其實皈依證掉了也沒什麼,再換一個就可以,最重要的是要明白皈依後所應守護的戒條。以前我問一個人:“你皈依了沒有?”他說:“我皈依七年了。”“那麼說說看,皈依後要守什麼戒?”“皈依還有戒呀?……是不是不吃肉啊!”皈依七年了,至少也應該懂七條戒吧,竟然一條都不知道,可見,皈依了很長時間也不代表有很大的利益。

下麵講懺悔支。

辛四(懺罪)分二:一、總義;二、論義。

壬一(總義)分三:一、所淨罪業之六門;二、能淨四對治力;三、淨法加行正行後行。

子一、所淨罪業之六門:

所清淨的罪業是由六種途徑產生的:1)時間:有漫長和短暫兩種,“漫長”是指從無始以來到現在的罪業,“短暫”是指昨天造的、今天造的、剛才造的,這種罪業的時間比較短暫。2)因:依靠貪心、嗔心、癡心、傲慢等三毒或五毒煩惱為因而造。3)門:指三門,即依靠身體、語言、心而造。4)加行:指行為,比如自己親自造,或令他人造。5)對境:依靠上師、父母等嚴厲對境而造,或依靠六道眾生等一般對境而造。6)形相:包括自性罪的形相、佛制罪的形相。以上六種門是我們所要清淨的罪業,《俱舍論》第四品中也講了很多罪業的差別。

子二(能淨四對治力)分四:一、厭患對治力;二、所依對治力;三、現行對治力;四、返回對治力。

醜一、厭患對治力:

對於自己所犯的罪業非常慚愧,後悔得不得了,就像一個人吃了毒藥後,腹痛如絞時特別後悔,“我剛才不該吃它”,這種後悔心就叫做厭患對治力。

醜二、所依對治力:

指依靠某種方便方法來擺脫罪業。如同依靠醫生、藥物來擺脫中毒的痛苦一樣,我們應當依止金剛薩埵、上師、菩提心、佛像等進行懺悔。

醜三、現行對治力:

行持善法。如果想解毒必須要服用妙藥,同樣的道理,若想懺淨相續中的罪業,必須要念金剛薩埵心咒、修持菩提心,否則僅是依止是不行的,一定要實際行動中去做,這是現行對治力。

醜四、返回對治力:

如同發誓以後再不服這種毒藥一樣,自己發願:從今以後即使遇到生命危險,也決不再造這樣的罪業。

一旦具足這四種對治力,不管造了什麼罪業,必定都能得以清淨。有些業力深重的人認為:“我以前造了很多罪業,今生沒有解脫的希望了,我該怎麼辦呢?”不要害怕,如果你對佛陀和佛的教言真有信心,不必如此傷心,因為依靠四種對治力,沒有不能清淨的罪業。

還有人想:“所謂的四種對治力,可能是藏傳佛教的觀點,別的教派應該沒有吧。”並非如此,佛在《宣說四法經》中說:“彌勒,菩薩若具足四法,則清淨一切所造所積之罪業。何為四法?即厭患對治、依止菩提心(所依對治)、現行對治、返回對治。”可見,四對治力的修法並不是藏傳佛教所獨有的。這四種對治力的數目是確定的,不能多也不能少。

不管學藏傳佛教還是漢傳佛教,我們相續中的罪業都是黑色的,為了遣除這樣的罪業,一定要依止最殊勝的法門,既然如此,修金剛薩埵或依止四對治力為何要有教派之分呢?有些人說:“我不修金剛薩埵,我念自己的懺悔文就可以,也不用什麼四對治力。”這種教派觀念特別重的人非常可憐,佛在經中親口宣說了這麼殊勝的方法,你為什麼不用?總認為凡是涉及到教理的都是藏傳佛教,自己決不能接受,這是非常愚笨的想法。不管哪一種甘露,東方來的也好,西方來的也好,只要能治病就行,為什麼要有這麼多分別念?都已經病入膏肓了,還在執著“我只用我醫院的藥,其他醫院的都不用”,這實在是一種愚癡之語。這些眾生對佛的教理一點不懂,罪業非常深重卻不願意接受好的治療方法,可能也是業力所致吧。

子三、淨法加行正行後行:

在懺悔的過程中,前行一定要發菩提心,為利益一切眾生而懺悔;正行依止四對治力來念誦《三十五佛懺悔文》,或者念金剛薩埵心咒、百字明,觀想依靠金剛薩埵的威力,使自相續的罪業完全得以清淨;後行觀想金剛薩埵等懺悔對境發光融入自己,所有的罪業得以清淨,並將修法的一切善根回向給眾生。這是噶當派、噶舉派上師們的殊勝教言。

懺悔支的總義介紹到這裏。

壬二(論義)分四:一、厭患對治力;二、所依對治力;三、現行對治力;四、返回對治力。

子一(厭患對治力)分二:一、總說懺悔罪業之方式;二、依殊勝對境而懺悔特殊罪業之方式。

醜一、總說懺悔罪業之方式:

我於十方佛,及具菩提心,

大悲諸聖眾,合掌如是白:

無始輪回起,此世或他生,

無知犯諸罪,或勸他作惡,

或因癡所牽,隨喜彼所為,

見此罪過已,對佛誠懺悔。

首先是明觀懺悔的對境:觀想十方世界無量無邊的佛陀,具足大悲菩提心、以八大菩薩為主的大乘聖眾,還有傳承上師、護法神等所有聖尊全部在自己的前方。如果自己的觀想能力比較好,就這樣清清楚楚地明觀;如果觀想能力不太好,總的觀想前方有所有的諸佛菩薩也可以。

在這些殊勝對境面前,我們要誠心地懺悔,怎樣懺悔呢?身體、語言、心裏全部都要恭敬,五體投地頂禮,然後跪在諸佛菩薩面前恭敬合掌。合掌是很重要的,雖然諸佛菩薩並不會因你合掌而特別高興,但對我們自己來講,真正髮露懺悔的時候,一定要有愧疚、慚愧之心,有了這樣的心態,當如此殊勝的對境現在面前時,你自然而然會恭敬合掌的。有些道友在懺悔的時候,恭敬心確實不夠,一邊撇著嘴一邊恨恨地說:“那我懺悔吧,嗡班雜薩埵吽!”這種行為一看就知道不是發自內心的,只不過表示一下而已,這樣的懺悔還不如不懺悔好,一懺悔就特別不高興,這不算是真正的懺悔。

我們在懺悔的時候,應該在諸佛菩薩面前以非常恭敬的心態、非常恭敬的神態、非常恭敬的語言來陳白。陳白什麼呢?自己從無始以來到現在所造的種種罪業。我們今世、前世、前世的前世……以無明愚癡或者放逸,在煩惱特別深重的情況下造了無數惡業,比如殺生、偷盜、說妄語等十種自性罪,以及入佛門後觸犯小乘別解脫戒、大乘菩薩戒、密乘三昧耶戒而造的各種佛制罪,有些我能想得起來,有些根本想不起來,不管怎麼樣,這些罪業全部都懺悔。

還有些罪業,雖然自己沒有親自造,但是卻指使別人去造的殺生、偷盜等等,其實這與自己造是一樣的。以前上師如意寶說,在“文革”期間有一些比較愚笨但又虔誠的佛教徒,他們自己害怕殺生,便叫別人去殺犛牛,實際上,這樣的過失就更大了,為什麼呢?如果是自己去殺,那只有自己一個人墮惡趣,不會連累其他人;但若讓別人去殺的話,兩個人都會墮入惡趣的。現在有些居士也是這樣:“我不能點殺,你能不能去菜市場買一條新鮮的魚,我們好好地吃一頓。”對此現象,《毗奈耶經》中說:假如勸別人造惡業,除了極個別的情況外,與自己親自去造的完全等同。比如勸別人做不淨行,自己可以不犯根本戒,但如果指使別人去殺生,那自己也犯根本戒。然而,現在很多人都不懂這一點,他們認為只要自己不做就可以了,但事實並不是這樣的。有關此理,《俱舍論》中也有廣述。

還有一種情況是:以無明愚癡所牽,隨喜他人造罪業,比如看到別人在戰場上殺了很多人,自己歡喜得不得了,這種罪業也是相當大的。據說以前恐怖分子炸美國世貿大廈時,很多年輕人都認為特別痛快,如果他們中有佛教徒的話,此人已經犯下了殺人罪,為什麼呢?因為當時那裏死了很多人,如果你心裏特別高興,一直在隨喜“活該、活該”,那會因殺生罪而觸犯根本戒的。所以,我們平時關係不太好的人遭殃時,自己不能隨喜,否則,也造了很大的罪業。佛經中說:隨喜他人造善業或造惡業,都會得到同等的果報。

所以,大家應該這樣想:無始以來,我親自造、讓他人造、隨喜他人造的罪業肯定相當多,這次通過上師的開導,依靠學習大乘教理,我已經明白了這個道理,心裏非常後悔,所以在諸佛菩薩面前,並不是口頭上,而是誠心誠意發自內心地懺悔。前幾天開“金剛薩埵法會”時,一些修行比較好的道友也是這樣觀想的。

我們在座的人,誰也無法確定自己會在什麼時候死,如果能在臨死之前,將無始以來所造的罪業於諸佛菩薩面前懺悔清淨的話,那就算死也放心了,否則,還沒來得及懺悔就死去,這些罪業肯定會跟著你,對你的成就一定是有障礙的。不要說我們,就連一些大成就者也會遭受各種罪業的果報,這在很多經論中都講過。

總而言之,懺悔很重要,皈依很重要,供養很重要,頂禮很重要,對於相續中想獲得菩提心的人來說,每一個道理都是不可缺少的。現在每天早上修菩提心的方法,我還沒有特別地講,其實也不用講,你們只要將每天所學的內容再三地思維,這就是所謂的修行了。比如你將諸佛菩薩觀想在面前,無始以來自己肯定造過許許多多想得起、想不起的罪業,這些一定要好好懺悔,從此以後盡心盡力地改正!這樣一邊懺悔,一邊念金剛薩埵心咒,如此一來,我們的修行應該是很圓滿的。

大家都希望自己能夠生起菩提心,但如果自相續特別髒的話,菩提心也不一定會在那裏住留,所以懺悔罪業相當重要,除了某些菩薩來人間顯現凡夫相以外,我們每個人都需要懺悔!

 


備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