喇嘛網 日期:2009/05/01 06:56:14   編輯部 報導

 

第一章第一節三勝戒律的共同基礎--出離心 觀莊嚴論的眾多注疏中說:若有商人要做一筆生意,他會首先觀察做何種買賣,用何種方法才能盈利,同時也應清楚導致虧損的可能環節及防止的方法。

 同理,一個欲求解脫的修行人必須守持戒律,而持戒必須知道戒律學處、持戒的廣大利益、破戒的過患及防範破戒的方法。

第二節.戒律是三乘佛法的基礎

密乘的《文殊根本續》中就已明確指出:

  佛說破戒人,修密不得成,

  不入涅槃城,城邊亦不至。

  即修密破戒者,無法進入涅槃大城,相似的成就也無法得到。又說:

  眾生若已破戒律,彼無機會趨善趣,

  不得轉生至善趣,殊勝安樂亦不得,

  何況佛轉之密乘,彼無修成之機會。

第三節傳法上師首需重 任何一位傳授佛法的上師,無論他傳小乘、大乘還是密乘的法,都需要護持清淨的戒律,若破了最重要的根本戒,他已不能修成三乘佛法的殊勝果位,更無法成為一名具足法相的上師。

第四節.持戒清淨的標準 法王如意寶在《教誨甘露明點》中說: 

  何為清淨持戒者,佛經論典所宣說,一切取捨守如眼,濁時雖然極難得,  

  小乘菩提金剛乘,各道成就之違緣,根本墮罪與自續,常非並存為淨戒。

第五節.末法時代更應持戒 現在已是末法時代,持戒的人與客觀環境都不如當年世尊在世之時。當年的修道氣氛濃郁,人的根基深厚,戒律清淨,而現在修道氣氛淡薄,破戒障緣大大增多,眾生的根基也遠不如從前,煩惱越來越熾盛,故持戒的難度越來越大。但現在如能盡力清淨持戒,所獲的功德也會遠遠超過從前正法時代。

第六節.戒律與修行 有些人對證悟成就非常渴慕,尤其想在很快時間裏能證到大圓滿的境界,但對戒律這些基礎法要卻不感興趣,或者認為在證悟後再來守持清淨戒律也不遲,這種觀念顯然顛倒了因果。法王在他的《勝利道歌·天鼓妙音》中,強調了修法的前後次第,指出欲想證悟大圓滿,必須先有清淨的三昧耶,欲想獲得大乘出世的智慧,必須先有清淨的菩薩戒,同樣欲想得到小乘羅漢果,必須先有清淨的小乘別解脫戒,這三者又是以後後為因,前前為果。如果沒有清淨的戒律作保障,佛陀所傳的八萬四千法門一個也不會修成,這就象一位司機,無論他的技術多麼嫺熟,他首先考慮的必須是安全,如果他違規駕駛,終將一失足成千古恨,使前功盡棄。 

  在末法時代,修行人毫無疑問地會遇到形形色色的內外密違緣和障礙,那我們應對此作出怎樣的回應呢?佛在《般若波羅密多攝頌》中就曾說:在外境上我們應對上師三寶生起不退信心,對六道眾生生起無偽的悲心,虔誠地皈依祈禱上師三寶,從內心而言,應堅固自己的誓願,並生起智慧。只要具足這四種條件,無論是內、外、密違緣,都會自然消退,法王如意寶也曾在教言中這樣強調過。在末法時代,只要具足以上四點,修法上的違緣就象天空中的烏雲,被強風卷去了一樣,此修行人可圓滿得到上師三寶之加持,對輪回中的眾生也永遠不生煩惱,不會捨棄。 在龍樹菩薩的《親友書》中有: 有如萬物依大地,一切功德依於戒

第二章 守持淨戒的功德 第一節.總說持戒的功德 經藏側重於定,律藏側重於戒,論藏側重於慧,但律藏與經藏、論藏相比,還佔有更為重要的地位。佛在涅槃之前,阿難尊者問佛,佛滅度後,以誰為師,在漢文的經典中講是“以戒為師”,藏文經典中的記載更具體些:“經藏和論藏代表了教法,律藏不但代表了教法,還代表導師。”由此都可見律藏相比于經藏、論藏的重要性。因為經藏、論藏講述的是空性、光明等的甚深教理,而律藏則直接說明身口意三門的取捨標準,什麼是該做的,什麼是不該做的,違反後獲罪如何,這就象一位導師,在弟子身邊直接指導、規範他的發心與行為。  

  《佛遺教經》中記載,佛涅槃前最後一次說法中說:“汝等比丘,於我滅後,當尊重珍敬波羅提木叉,如暗遇明,貧人得寶,當知此則是汝等大師。”波羅提木叉是梵語,意即為別解脫戒。佛陀教示,佛陀已不住世的時代,只要佛弟子能守持清淨的戒律,以戒為師,佛法的光輝仍能照耀世間。總之,守持清淨戒律是佛陀最殷切的教誨。

第二章第二節.分說持戒的功德 《比丘親愛經》中雲:“戒律是最殊勝的安樂,戒律是解脫之道,戒律是一切功德之基,戒律是成佛之因。”如果一個人對輪回、對世間八法還有貪戀與執著,那麼他就不會得到真正的安樂,反之,對世間法產生了堅定不退的出離心,對解脫產生了嚮往之心而守持淨戒,就會得到三寶的加持,從而生起真正殊勝圓滿的安樂,故說只有戒律才是最殊勝的安樂。

第二章第三節.出家的功德釋尊在《賢愚經》中這樣讚歎了出家的功德:“出家的功德比須彌山還高,比大海還深,比虛空還廣;出家能滅除魔的眷屬,延續佛的家族(種姓),出生、增上善法,遠離垢障,積累無上福報。”《賢愚經》第十五品讚歎出家功德時說:如有人用七寶造一座高到三十三天的佛塔,他的功德還不如出家功德大,因為外境上的七寶塔會被煩惱之人摧毀掉,但出家的功德卻是他人無法摧毀的;又說內道出家的功德不可思議,乃至得到究竟菩提之間都不會滅盡。 

第二章第四節.出家與在家 佛陀、寂天菩薩和無垢光尊者等高僧大德都曾指出,得登地聖果以後,出家在家已無區別。但在登地以前,在家很難守持清淨的戒律,故應發願出家。這在《普賢行願品》等經典中也有說明。

第三章破戒過患(第一節破小乘戒的過患) 因為清淨持戒可以獲得許多不可思議的功德,所以破戒後所得的過失也不可思議。如同一人觸犯了國家的法律,司法等有關部門就會對其進行法律制裁一樣,受了戒後破戒之人,同樣將會受到因果規律和護法神的制裁。

 

       佛在《福蓋正行所集經》說:“破戒之人,無所堪任,如彼破車,不能運載。”無論大小乘,破戒後根本無法積累資糧,修持正法,甚至一點善法都無法圓滿,如一輛破舊不堪的馬車無法運載貨物一樣。佛在《正法宣揚經》中說:“破戒之人,千萬生中,遠離種姓與安樂,墮入地獄感受痛苦。”破了三乘根本戒的人,若不髮露懺悔,就會在千萬生中遠離修法的種姓,不會得到修法的安樂,死後墮入惡趣,長期感受痛苦。在大乘的《三摩地王經》中說: 破戒墮惡趣,多聞無力救。

第三章破戒過患(第二節破大乘戒的過患) 破大乘戒的過患更為嚴重。雲登降措所著的《所知藏》(又譯作《知識總匯》)中總結了破戒的過患:破菩薩戒有無量過患,歸納起來共有四條(三總墮、一別墮)。三總墮罪是:欺騙導師佛陀、所境眾生、本人誓言失壞,成眾所呵斥之處;猶如國王失去國政一樣,失去精華(菩薩戒)後,一切暫時與究竟的不悅意事都將聚集;後世墮落惡趣,難以解脫。一別墮罪是:往昔所造的菩薩善根都將失毀。

第三章破戒過患(第三節.破密乘戒的過患) 密續中雲,破了三昧耶戒的人:

   金剛羅刹痛飲其心血,短壽多病失財畏怨仇, 長久住於無間地獄中,極其恐怖感受難忍苦。

如意寶晉美彭措法王傳(一)

法王如意寶晉美彭措傳(二)

如意寶 晉美彭措法王在1994年伏臟金剛薩埵法門

《金剛薩埵修法如意寶珠》講 記

  法王如意寶晉美彭措 造頌

  堪布索達吉 譯頌

  益西彭措堪布 講解

敬請十方法友:共同祈願 尊貴貝諾法王早日乘願轉世再來,度化眾生!

走 向 解 脫——三乘根本戒概述上——在家篇 益西彭措堪布 講授

 

金剛上師與灌頂

顯宗與密宗之異同

如何學密 堪布慈誠洛珠 開示

素食的意義

入密明燈論  堪布索達吉 謹撰

慈誠羅珠堪布開示錄——居士五戒 不少皈依佛門多年的居士, 都對 居士五戒的具體細節不太清楚,為了令大家能夠正確地進行取捨,今天簡單地介紹一下居士五戒。

因果明鏡論 第一節誰是創造者 堪布益西彭措 著

因果明鏡論 第二節業的規律之(一)自作自受 堪布益西彭措 著

因果明鏡論 第二節業的規律之(二)苦樂法則 堪布益西彭措 著

因果明鏡論 第二節業的規律之(四)未作不遇 堪布益西彭措 著

供齋之功德

咕嚕咕咧佛母的功德

阿彌陀佛殊勝法(破瓦法) 《來大圓滿自龍欽心髓之法門》

自我教言淺釋 1-15 華智仁波切 造頌 華智仁波切 造頌

  索達吉堪布 譯釋

自我教言淺釋 15-19 華智仁波切 造頌 智仁波切 造頌

  索達吉堪布 譯釋

八邪罪

菩薩的見、修、行、果 慈誠羅珠堪布的開示

法王如意寶晉美彭措傳(四)

法王如意寶晉美彭措傳(五)

法王如意寶晉美彭措傳(七)

法王如意寶晉美彭措傳(八)

法王如意寶晉美彭措傳(九) 索達吉堪布著

法王如意寶晉美彭措傳(十) 索達吉堪布著

法王如意寶晉美彭措傳(十一) 索達吉堪布著

法王如意寶晉美彭措傳(十三) 索達吉堪布著

法王如意寶晉美彭措傳(十五) 索達吉堪布著

佛教科學論(第一章認識佛教的偉大) 索達吉堪布著

密宗斷惑論 索達吉堪布 著

 文武百尊超薦暨長壽祈福之功德 陰是人死後到再度投胎轉世的期間。於此期間,每位中陰身都有值遇五方佛接引到該佛國淨土的機會;而藏密42寂靜本尊和58飲血半忿怒尊,總稱為中陰文武百尊。

灌頂之功德與利益

灌頂的殊勝之處共有以下四點:一是灌頂的本質,亦即灌頂的自性,二是灌頂的分別,三是灌頂的成就,四是灌頂的利益與功德。

文殊菩薩法會之功德

文殊師利,梵文MJUSRI的譯音,略稱文殊,左手執蓮花,花中安放《般若經》表示般若一塵不染,如大火聚,四面不可觸,觸之即燒。右手執寶劍,表示大智,能斷一切無名煩惱,喻金剛寶劍,能斬群魔。

 

中華民國寧瑪巴智慧佛學會- Yahoo!奇摩部落格 -

本會主修咕嚕咕列佛母及文殊菩薩,每週六下午2點上師帶領共修,會址:台北市羅斯福路五段201號5樓聯絡電話:02-89322500!http://www.ningmaba-zhihui.com/《※平常中心開放時間:星期六.日》 【郵政劃撥帳戶】戶名:中華民國寧瑪巴智慧佛學會 帳號:19820229

 

 上一頁1 2 345678下一頁

 


中華民國寧瑪巴智慧佛學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