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11/11/07 23:46:03
學習次第 : 進階

菩提心之七重因果的修法

菩提心之七重因果的修法(一)

    從阿底峽尊者傳下來的菩提心修法,總共有兩種:一、修習七種因果的竅訣;二、出自寂天菩薩《入行論》中自他相換的修法。

    七種因果教授,是由佛陀傳給彌勒菩薩,再傳無著菩薩,後傳至金洲大師。自他相換教授,是由佛陀傳給文殊菩薩,再傳寂天菩薩,最後傳至金洲大師。阿底峽尊者在金洲大師前求得此二教授,再傳到西藏。

    當年在印度,尊者是位大善巧的班智達,對顯密教法都圓融精通。為何要不遠萬里去印尼金洲島依止金洲大師,求受菩提心的教授呢?

    一次,尊者在繞菩提迦耶金剛座的大佛塔時,心想:修什麼法才能快速成佛?

    這時,小佛像站起來問大佛像:“若欲速疾成佛,應修何法?”

    大佛像說:“應修菩提心。”

    尊者聽後生起了定解,原來成就佛道最重要的是菩提心。

    於是,尊者到處詢問何處有真正教授菩提心的傳承者,當他打聽到真正的持有者是金洲大師之後,就歷盡千辛萬苦去求法。

    他到了印尼金洲後,就向金洲大師求受菩提心的教授。

    金洲大師問:“你修學菩提心能貫徹始終嗎?”

    尊者答:“我能。”

    金洲大師又問:“你能用十年時間來修學嗎?”

    尊者堅定地回答:“可以!”

    於是,尊者依止大師修學菩提心的精髓,歷經十二年。尊者所修的發菩提心法,即以下兩種教授。

    醜一、修七種因果教授分二:一、於其漸次令發定解 二、如次正修

    【七因果者,謂正等覺菩提心生,此心又從增上意樂,意樂從悲,大悲從慈,慈從報恩,報從念恩,憶念恩者從知母生,是為七種。】

    “七因果”,具體是:正等覺佛果從菩提心生,菩提心從增上意樂生,增上意樂從大悲生,大悲從大慈生,大慈從報恩生,報恩從念恩生,念恩從知母生,總共有七對因果。

    【此中分二:一、於其漸次令發定解;二、如次正修。】

    寅一、於其漸次令發定解分二:一、開示大乘道之根本即是大悲 二、諸餘因果是此因果道理

    【初中分二:一、開示大乘道之根本即是大悲;二、諸餘因果是此因果道理。】

    卯一、開示大乘道之根本即是大悲分五[2]:一、大悲初時重要 二、大悲中時重要 三、大悲後時重要 四、總示大悲三時重要 五、特別教誡應以大悲與菩提心的教授為中心

    【初中有三。】

    即大悲初時重要、中時重要、後時重要。

    辰一、大悲初時重要分四:一、荷擔盡度眾生的重擔依賴大悲 二、佛子行之前導為大悲 三、大悲是能發起菩薩行之處 四、大悲是能趣入菩薩行的依處

    【初重要者。】

    巳一、荷擔盡度眾生的重擔依賴大悲

    【若由大悲發動心意,為欲拔除一切有情出生死故,起決定誓;若悲下劣,不能如是。故荷盡度眾生重擔,賴此悲故,不荷此擔便不能入大乘數故。】

    由大悲的力量,就能推動自心,為了從生死海中拔濟一切有情,而發起決定的誓願;若悲心下劣,就不能如是發願。因此,荷擔度盡眾生的重擔完全依賴大悲,不荷擔度生重擔,畢竟不能入於大乘。因此,大乘最初以大悲最為重要。

    大乘最初以大悲最重要,因為:不能荷擔盡度眾生的重擔,則不能入大乘數,而荷擔度生的重擔又完全依賴大悲,若悲心下劣則不能立誓荷擔。

    巳二、佛子行之前導為大悲

    如命根前導為呼吸,佛子行之前導是大悲。

    【悲初重要,如《無盡慧經》雲:“大德舍利弗,又諸菩薩大悲無盡,所以者何?是前導故。”】

    大悲初時重要,如《無盡慧經》中所說:大德舍利弗!諸菩薩的大悲沒有斷絕之時。為什麼呢?因為大悲是佛子行的前導之故。

    【“大德舍利弗,如息出入是人命根之所前導,如是諸菩薩所有大悲,亦是成辦大乘前導。”】

    大德舍利弗,猶如呼吸是人命根的前導。同樣,菩薩大悲也是成辦大乘的前導。

    由於大悲的牽引,才引發大乘的六度萬行,故說大悲是成辦大乘的前導。

    巳三、大悲是能發起菩薩行之處

    【《伽耶經》[3]雲:“曼殊室利,諸菩薩行,雲何發起?何為依處?”】

    《伽耶經》中,天子提問說:文殊菩薩,如何發起菩薩萬行,什麼是菩薩行的依處?

    【“曼殊室利告曰:天子,諸菩薩行,大悲發起,有情為依。”】

    文殊菩薩回答:天子,菩薩萬行是由大悲而發起,以有情為依處。

    心不緣有情,便不會有菩薩行。比如,離開有情這個所緣境,如何發菩提心、行持佈施等六度呢?所以說,菩薩行是以有情為依處。

    巳四、大悲是能趣入菩薩行的依處

    【若不修學至極廣大二種資糧,終不能滿如是誓願,觀見是已,轉趣難行廣大資糧,故為轉入諸行所依。】

    如果不修學最極廣大的福慧二資糧,終究不能圓滿度盡眾生的誓願,觀見此點後,菩薩轉而投入積集難行、廣大的資糧,故大悲是令身心轉入菩薩萬行的所依。

    辰二、大悲中時重要分二:一、若不數數修習大悲則墮小乘 二、以大悲堅固而不厭離利他並易圓滿資糧

    【中重要者。】

    巳一、若不數數修習大悲則墮小乘

    【如是一次發如是心趣入正行,然因有情數量眾多、行為惡暴,學處難行、多無邊際,經劫無量,見已怯畏退墮小乘。非惟一次發起大悲,應恒修習,漸令增長。】

    雖然一次發起如是的大悲心,而趣入了利他正行,但因為有情數量多於恒沙、行為惡劣粗暴,菩薩學處難以行持、多無邊際,而且要經歷無數劫恒常精進,見到這種情形後,菩薩膽怯、畏懼而退墮到小乘中。

    因此,不是僅僅一次發起大悲心,就能真正荷擔起救度群生的重擔,而應恒時修習,使大悲逐漸增長。

    《大智度論•第十二卷》記載:舍利弗曾在六十劫中行菩薩道,當時有人向他乞討眼睛。

    舍利弗說:“眼睛沒什麼用,要它幹什麼?我的身體和財物,可以給你。”

    來人說:“我不要身財,我只想得到眼睛。如果你是佈施度的行者,就應施捨給我。”

    於是,舍利弗便挖出一隻眼睛給他。那人用鼻子嗅了一下,嫌眼睛臭,便丟到地上,又用腳去踩。

    舍利弗心想:“這種惡人真難度化!眼睛用不上偏要討,得到後又拋棄、踐踏。這種人我度不了,不如自調身心,早日脫離生死。”

    於是,舍利弗又從菩薩道退到小乘中。

    由這則公案可見,如果大悲沒有增長堅固,在遇到艱難困苦或者眾生的邪行時,極易從大乘道中退轉。

    巳二、以大悲堅固而不厭離利他並易圓滿資糧

    【于自苦樂全不顧慮,於利他事毫無厭舍,故易圓滿一切資糧。】

    由於大悲堅固,則能在實踐菩薩道的過程中,對自己的苦樂完全不顧慮,對一切利他之事毫無厭舍,因此極容易圓滿一切資糧。

    【如《修次初篇》雲:“如是菩薩大悲所動,全不自顧,極欲希求利益他故,而能趣入至極難行,長夜疲勞集聚資糧。”】

    如《修次初篇》中說:如是,菩薩由大悲心推動,完全不顧自己,極其渴求利益眾生,由此便能趣入極其難行的菩薩行中,安忍長夜的身心勞苦,精勤集聚資糧。

    【“如《聖發生信力經》說,其大悲者,為欲成熟一切有情,全無苦生是所不受,全無樂生是所不舍。”】

    如《聖發生信力經》說:菩薩由於大悲,為了成熟一切有情,沒有一種苦不能接受,沒有一種樂不能捨棄。

    【“若趣如是極大難行,不久即能圓滿資糧,決定當得一切智位。”】

    如果趣入這樣的極大難行,不久就能圓滿資糧,決定獲得一切智智的佛位。

    【“是故一切佛法根本惟是大悲。”】

    因此,一切佛功德法依賴大悲,一切佛法的根本唯獨是大悲。

    《菩薩本行經》中有一則公案:

    過去南贍部洲有個叫不流沙的國家,國王名婆檀甯,夫人叫跋摩捷提。

    當時,市場上米價昂貴,人民饑餓,加上瘟疫流行,國王也身患重病。

    有一戶人家,丈夫出門在外,家中婦女剛生完孩子,身體虛弱饑餓,無以充饑,便想以剛誕生的孩子充饑。當她正取刀想殺嬰兒時,不覺黯然神傷,放聲大哭。

    當時,王后獨自出門祭天,在返回皇宮的途中,路過她家,聽見女人悲切的嚎哭聲,心生憐憫,便駐足靜聽。

    女人舉刀又想殺孩子,但實在不忍吃自己的親生骨肉,便又是一陣痛哭。

    王后走進房間,問她:“你為什麼哭?你想做什麼?”女人便實話相告。

    王后心生悲湣,說:“別殺自己的孩子,我回宮後就給你送食物。”

    女人回答:“您是貴人,也許會忘記,而我危在旦夕,實在等不及您的食物,不如吃了孩子還可以活命。”

    王后問:“吃其他肉可以嗎?”

    女人回答:“只要能活命,也不管好壞了。”

    王后就取刀割下乳房,發願說:“今天我以乳房施濟苦難,我不願做轉輪王、帝釋天王、魔王、梵王,我願以此功德,成就無上佛道。”說完就把乳房送給女人。

    當她剛要割下另一個乳房時,三千大千世界頓時劇烈震動。

    天帝觀見王后自割乳房救濟危難,便與無數天人降臨在空中,為王后捨身而落淚。

    天帝上前問:“你今天施身,極為難得。你心中願求什麼?”

    王后回答:“我以此功德願求無上菩提,度脫一切苦難。”

    天帝問:“怎麼能證明你是如是發願呢?”

    王后當即立誓:“以我今天施身的功德,若能成佛,我的乳房應恢復如初。”不久果然恢復了。

    天帝讚歎:“不久即將成佛。”

    諸天歡喜,也現形讚歎道:“你今天施身,是否有悔恨,是否痛苦呢?”

    王后答:“我施此身,唯求佛道,若我無悔恨痛苦,就轉女身為男身。”誓畢,立即轉為男子。

    諸天讚歎:“不久即將成佛。”

    這時,全國各種疾病都應時消除,五穀豐登,糧食便宜,人民安樂。

    後來國王駕崩,王后拜為新國王。人民熾盛,國家繁榮富強。

    當時的王后,就是釋迦佛的前身。因為不惜身命,現已成佛。

    《正法念處經》中說:“孔雀菩薩為諸天說:如有悲心,此人已離涅槃不遠,名為大莊嚴。對五道眾生,若起悲心,便能破煩惱。”

    歸納:

    大悲中時重要,因為如果不恒時串習大悲,遇逆境時易退墮小乘。相反,若中間串習大悲堅固,難行能行,則能迅速圓滿成佛資糧。

    辰三、大悲後時重要

    【後重要者,諸佛獲得果位之時,不如小乘而住寂滅,盡虛空住義利眾生,亦是由於大悲威力,此若無者,同聲聞故。】

    諸佛獲得果位時,不似小乘安住在寂滅中,而是乃至虛空界盡之間,恒時不斷利益有情,這也是由於大悲的威力所致,若無大悲,必定與聲聞一般,墮在寂滅邊。因此,大悲後時重要。

    【如《修次第中篇》雲:“由大悲心所攝持故,諸佛世尊雖得圓滿一切自利,盡有情界究竟邊際而善安住。”】

    就像《修次中篇》所說:正因為大悲心的攝持,諸佛雖已圓滿一切自利,卻仍然在有情界盡之間,安住于利樂有情。

    【又雲:“佛薄伽梵無住大涅槃,因即大悲。”】

    “無住大涅槃”,即生死、寂滅二邊都不住的涅槃。小乘涅槃墮于寂邊,佛涅槃較其殊勝,故贊為“大”。佛無住大涅槃之因,即是大悲。

    歸納:

    大悲後時重要,“遠離寂邊而常作有情利樂”是由大悲之力故。

    辰四、總示大悲三時重要分六:一、以比喻顯示 二、以教證顯示 三、以公案顯示 四、諸佛因地皆以大悲為根而行菩薩道 五、諸佛以大悲願力成為眾生長時受用之處 六、攝義

    巳一、以比喻顯示

    【譬如稼禾初以種子,中以雨澤,後以成熟而為最要。佛之稼禾,初中後三,悲為最要。】

    如同莊稼在初中後三時,有三法最為重要,即最初以種子為要,中間以雨水為要,最後以成熟為要。同樣,成就佛果莊稼,在初中後三時,都以大悲最為重要。

    【吉祥月稱雲:“以許悲為佛勝苗,初如種子增如水,長時受用如成熟,是故我先贊大悲。”】

    以下逐段解釋《入中論》此頌涵義。

    “以許悲為佛勝苗,初如種子”:對豐盛廣大的佛果來說,大悲心最初猶如種子,是出生菩提心之要因。

    “增如水”:中間以大悲水灌溉令菩提增長,猶如以水滋潤。若不時常以大悲水灌溉,則不能修習廣大的福慧二種成佛資糧,決定會現證小乘聲緣涅槃。

    “長時受用如成熟”:最後以大悲成為眾生常時受用之處,猶如果實的成熟。即:如果成佛後遠離大悲,必定不能盡未來際作為有情受用之處,也不能令聲聞、緣覺、菩薩三種聖眾輾轉增上;若在果位有大悲相續不斷,則以上一切都能成辦。

    “是故我先贊大悲”:因為大悲初中後三時重要,故月稱菩薩首先禮贊大悲心。

    【由見此義,《正攝法經》雲:“世尊,菩薩不須學習多法。世尊,菩薩若能善受、善達一法,一切佛法皆在其手。一法雲何?所謂大悲。世尊,由大悲故,一切佛法皆能自來菩薩手中。”】

    由於觀見大悲在佛果的初中後三時最為重要,《正攝法經》中便說:世尊,菩薩不需學習很多法。世尊,若菩薩能好好受持、做到一法,則一切佛法都會在他手中。這一法是什麼?就是大悲。世尊,由於大悲,一切佛法都會自來菩薩手中。

    【“世尊,譬如轉輪聖王輪寶所至,一切軍眾皆至其處。世尊,如是菩薩大悲所至,一切佛法鹹至其所。”】

    世尊,譬如轉輪王的輪寶所到之處,一切軍隊都來到輪寶之上。同樣,菩薩的大悲在何處,一切佛法也都聚集在此處。

    【“世尊,譬如命根若在,餘根亦在。世尊,如是大悲若在,菩提餘法亦當生起。”】

    世尊,譬如命根在,其他眼、耳等根也在。同樣,大悲若在,其餘菩提分法[4]也會生起。

    巳二、以教證顯示

    《無熱者請問經》中也說:“若菩薩具備一法,就能護持一切佛法。一法為何?即不舍眾生之善心。”

    《大智度論》中引《網明菩薩經》說:“菩薩處眾生中,行三十二種悲,漸漸增廣,轉成大悲。大悲是一切諸佛菩薩功德之根本,是般若波羅蜜之母,諸佛之祖母。菩薩以大悲心故,得般若波羅蜜,得般若波羅蜜故,得作佛。”

    《大日經》說:“大悲為根,菩提為因,方便為究竟。”

    《普賢行願品》說:“一切眾生而為樹根,諸佛菩薩而為華果。以大悲水饒益眾生,則能成就諸佛菩薩智慧華果。何以故?若諸菩薩以大悲水饒益眾生,則能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又說:“因於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覺。”

    又具大悲,便能成就最勝供養如來。《行願品》說:“以于眾生心平等故,則能成就圓滿大悲。以大悲心隨眾生故,則能成就供養如來。”

    《因緣品》說:“每日千供施,連續百年者,不及憫眾生,十六分之一。”

    阿底峽尊者說:“若對遠方的客人、久病的患者、年邁的父母等慈愛行事,和實修空性大悲藏相同。”

    巳三、以公案顯示分三:一、大悲是極稀有之正法 二、大悲是淨障最勝之法 三、修習大悲終得成就

    午一、大悲是極稀有之正法

    以前三同門和卡隆巴格西的一位徒弟,去拜見仲敦巴格西。

    仲敦巴格西問:“博朵瓦在幹什麼?”

    他回答:“他在給幾百個僧眾講經說法。”

    格西說:“稀有!稀有!那也是一種正法。普穹瓦格西在做什麼?”

    回答:“他在積累自己和他人的許多資具,建造三寶的所依。”

    格西還是說:“稀有!稀有!那也是一種正法。滾巴瓦在幹什麼?”

    有人說:“他唯一是靜修。”

    格西還是如前一般讚歎,並詢問:“卡隆巴在做什麼?”

    有人答:“他總是到一個螞蟻窩的旁邊蒙頭痛哭。”

    這時,仲敦巴格西馬上脫帽,邊流淚邊說:“極其稀有,他是真正在修持正法,這是有很多功德可以宣說。現在說,卡隆巴格西會不高興。”

    卡隆巴格西蒙頭痛哭,是因為他當時想到輪回中受苦的眾生,生起了大悲心而流淚。

    金厄瓦格西在講解許多慈悲心之所以重要的原因時,朗日塘巴尊者恭敬頂禮,並說:“我從現在開始,唯一修持慈悲心。”

    金厄瓦格西一邊脫帽,一邊連續說了三遍:“非常好。”

    午二、大悲是淨障最勝之法

    據傳記記載,當年無著菩薩前往雞足山,想見彌勒菩薩請求竅訣。

    無著菩薩在雞足山上住了十二年整,觀修彌勒本尊,卻毫無成效,連一次吉祥的夢兆也沒有。因成就無望,菩薩傷心地離開雞足山。

    路上,他看見一隻雙足殘廢母狗,整個下身密密麻麻地爬滿了小蟲。母狗處境雖然悲慘,卻仍滿腹嗔心,它拖著下身瘋狂亂叫,上前咬人。

    無著菩薩看到這種情形,頓時生起了無法抑制的大悲心,割下身肉施給母狗,而且想清除它下身的小蟲。因怕用手去抓,會捏死小蟲,便決定用舌頭去舔。但母狗全身糜爛,惡膿腥臭,實在不忍目睹,無著菩薩便閉上眼睛伸出舌頭。

    結果舌頭沒碰到母狗身體,反而觸在地面上。無著菩薩睜眼一看,卻不見母狗,只見至尊彌勒菩薩金光燦燦地出現在眼前。

    無著菩薩說:“您的大悲心實在微弱,一直也不顯現尊顏。”

    彌勒菩薩說:“其實,我與你從未分離過,只因為你罪障深重,才不見我。後來你經過十二年修行,罪業稍微減輕了,所以只看到這只母狗。現在因為你生起大悲心,業障徹底清淨,才真正見到了我。”(大悲心生起,菩薩就在眼前。)

    《法苑珠林》中記載:

    唐代,范陽的盧元禮,曾因重病而昏絕。過了一天后醒來說:

    有人把元禮引到了一所府宅。當時,元禮見一位官人經過,身邊沒有侍衛,就到官人的座位上,蹲坐在床上。

    這時官人以目示意,讓侍者一手抓頭、一手抓腳,把元禮扔下臺階。

    良久,元禮才起來,走到另一所大院,向南進了一間大殿堂,內有幾十百口灶,灶上熱氣騰騰,如雲霧般直往上沖,沸聲喧雜,似有數千萬人。

    元禮抬頭仰望,只見一種似蒸籠般的東西裝著人,懸在熱氣流的上方,聽說這是蒸罪人的地方。

    元禮遂發大願,大聲說:“願我代一切眾生受罪。”

    說完便自己投身在大鍋中,因神智昏迷,也不覺得有痛苦。

    不久一位沙門挽著元禮出來,並對他說:“知道你是至誠心,才送你回來的。”這時,元禮忽如夢醒。

    午三、修習大悲終得成就

    唐朝,智岩法師出家後到石頭城的癘人街[5],為病人傳講佛法,並且無微不至地關懷病人,親自為他們吮吸膿水,洗滌瘡口和衣物。

    後來唐高宗永徽年中,他圓寂在癘人街,臉色絲毫不變,身體散發異香,持續了十多天。

    唐朝益州福感寺,有位道積僧人,生性慈悲。凡有厲疾、膿血、穢氣的人,都把他們召集在一起,親自給他們洗補衣服,治療疾病,和他們一起吃飯,毫不嫌棄。

    有些人不理解,他說:“境界上無染淨,染淨都由心。不起分別念,愛憎從何處生呢?”

    後來,他圓寂在本寺中。當時正值炎夏,天氣異常炎熱,但他的法體不臭不壞。過了一百天,還是結跏趺坐,與最初無異。

    --------------------------------------------------------------------------------

    [1]此科判系本講記所擬。

    [2]四、五科判系本講記所擬。

    [3]《伽耶經》:“伽耶”全稱“伽耶果日”,是一地名。此經以地方取名為《伽耶經》。

    [4]菩提分法:成就菩提的道法。

    [5]癘人街:長疥瘡或麻風病患者居住的地方。

   

 

 


備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