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12/12/12 23:18:08
|
蓮花生大士
|
| | |
學習次第 : 進階
大圓滿法加行 發菩提心(五)
達真堪布
為修持成佛要發殊勝菩提心!
為度化一切父母眾生要發誓修持成佛!
為早日圓成佛道要精進認真聞思修行!
今天我們要學習的內容也是發菩提心。發菩提心是一切大乘修法的前提,沒有發菩提心,無法能夠學修大乘佛法。所以我們首先就要發菩提心。願菩提心和行菩提心,我們時時刻刻都要發,通過儀軌,多次地、反復地發,直到自己的相續中自然而然就有饒益眾生的想法、念頭圍著。
發心非常重要。如果發心不到位,做任何事都不能到位;發心到位了,做任何事都能到位。發心正確了,內心清淨了,一切都是善事,一切都是好事,一切都是修行。如果沒有一個正確的發心,發心不正確,內心不清淨,做任何善事、做任何功德、修任何法都沒有太大的意義,不會有任何的成就。一切功夫下到心地上,主要是發心。發心正確了就行了,一切都是正的。如果發心不正確的話,一切都是邪,不是正,沒有正法。“心善一切善,心惡一切惡。”主要看發心動機是善還是惡。
發心,發願菩提心和行菩提心。願菩提心就是發誓發願修成正果。要具足兩個要義。第一個要義,不是為了自己,而是為了救度一切眾生。第二個要義,發誓修持成佛。這兩種要義具備了,才是願菩提心。
然後是行菩提心。為了成佛要發誓精進聞思修行,學修菩薩的一切學處,修持六度。這兩個發心非常重要,一個是願菩提心,一個是行菩提心。我們有了這兩個決心,做任何事都是為眾生的,所以不會有罪過。不是光掛在口頭上,從心裡能不能下這兩種決心?在相續中有沒有這兩種決心?如果有了,我們就確實是為眾生的,為眾生做任何事都不會有罪過。為了自己,自私自利地,做任何事,包括念佛燒香拜佛都有一定的罪過。為了解脫,也不一定是大乘修行;為了成佛,也不一定是大乘修行。始終為了眾生,這才是真正的大乘修行。
現在很多人都是,為了解脫,為了往生,但不是為了眾生,所以這不是大乘修行。很多人是為了成佛,一說佛功德大,福德大,智慧高,有各種神通神變,貪心就起來了,貪著這些佛的境界,特別想成佛,想玩神通,享受這些福報。這不是菩提心,所以這都不是大乘修行。大乘修行,完全是為眾生,為眾生發心。兩種發心,都是為眾生。第一個,發誓發願要成佛,這個也是為了救度眾生。第二個,發誓發願精進認真聞思修行。精進認真聞思修行是為了成佛,但是成佛是為了眾生,始終也是為眾生。有這種發心,然後去學修,這才是真正的大乘修行。
願菩提心和行菩提心,這兩個都有各自的學處。願菩提心有願菩提心的學處,我們要學修願菩提心的學處。行菩提心有行菩提心的學處,我們要學修行菩提心的學處。願菩提心的學處,昨天講的,自他平等,自他交換,自輕他重,這三個都是願菩提心的學處。
行菩提心的學處有很多種,總結起來,就是六度,佈施、持戒、安忍、精進、禪定、智慧。要學修佈施,盡心盡力地去做佈施,財佈施,法佈施,無畏佈施。要持戒,全力以赴地去受持戒律。受持普通的戒律,斷十種惡業,行十種善業。還有其他別解脫戒、居士五戒、沙彌戒、沙彌尼戒、比丘戒、比丘尼戒,上士道、中士道、下士道的菩薩戒,密乘戒十四條根本戒等這些戒。然後是安忍,修忍辱。不管是遇到什麼事情,不管是遇到什麼困難,任何時候都不能灰心退步,一定要勇敢地去面對,心甘情願地去承受,這就是安忍。然後是精進,堅持不懈、分秒必爭、全力以赴地聞思修,去學佛修行,不能懈怠,不能懶惰,這就是精進。
我們學佛修行要輕鬆自在,但是輕鬆自在不是懈怠懶惰,不是放逸,這個一定要分清楚。現在一說要輕鬆自在,都開始懈怠了,都開始放逸了,這都是罪過,這都是修行的障礙。輕鬆自在不是懈怠,也不是懶惰,也不是放逸,而是要精進。精進是什麼?精進是對佛法有興趣,對修行有緊迫感,根本不是什麼勉強。像饑餓的犛牛吃草一樣,那麼迫切,那麼用心。心專注於一種對境當中,這就是禪;不散亂,這就是定。自己的心能專注於一種對境中,不在他處散亂,這就是禪定。
第五,禪定波羅蜜。禪定也可以叫靜慮。在這裡分三種:凡夫行靜慮,義分別靜慮,緣真如靜慮。
1、凡夫行靜慮。貪著明樂無分別的覺受。明樂無分別是修行過程中的出現的一些境界。
什麼叫明覺受呢?我們在修行的過程中,有時候會出現這種境界。明,房屋內外,所有的都能看到。在山中,山外的東西都能看到。在房子裡,房子外面的情況都能看到。這種覺受,叫做明覺受。樂覺受,有時候會出現這樣的境界,不知不覺的,也沒有什麼原因,但是內心非常高興,內心特別的喜悅,有時候自然的跳舞唱歌,這種是樂覺受。還有無分別的覺受。有時候也會出現這種境界,所有的分別念都沒有了,特意讓它起都生不起來,這叫無分別覺受。
凡夫行靜慮,主要是自己的內心沉迷在明樂無分別的美妙的覺受裡,特別執著這樣的覺受,很難從那裡拔出來,這種靜慮(禪定)是凡夫行禪定。
2、義分別靜慮。對明樂無分別的覺受沒有貪著,不執著,但是特別執著空,也執著對空性的見解,認為執著空性的見解,就能對治一切煩惱和習氣。這種禪定叫義分別靜慮。第一個是執著這些覺受,第二個是執著空性,這都不是究竟的,這都屬於世間的一些禪定。
3、緣真如靜慮。這才是最究竟的禪定。把自己的心安住於無分別的法性之中,諸法的本性當中,對空性也沒有執著。這個禪定,一地以上的菩薩才有。這個時候的見解也已經現空無二了。對明樂無分別的覺受也沒有貪著,對空性的見解也不執著了。這個時候,自己的心能夠安住於無分別的法性之中,這才是最究竟的禪定,也叫做緣真如靜慮。
現在很多人都想修禪定,很多人也打坐,但是很多都不如法。我們不能盲目地修禪,不能盲目地坐禪。什麼也不明白,盲目地修禪,盲目地坐禪,沒有任何的意義,甚至還很危險。所以,坐禪首先要具足條件;條件不具備的情況下,不要隨便坐。沒有任何的意義,白白地浪費了光陰,白白地浪費了人身,還很有危險。
那麼什麼是條件呢?我們都是信佛人,都是學佛人,都是想解脫、想成佛的人,我們不能盲目地修禪坐禪。盲目地坐,也許會進入一些境界,但這都是輪回的因,都是痛苦的因,不是佛講的禪定,所以我們都要遠離這種修法。修禪的時候,很多人什麼也不明白,盲目地學修,瞎坐。什麼方式方法也沒有,什麼道理也不懂,這叫盲目地修。有些人明白一些,也有些方式方法。但是他們是怎麼做的?他們認為沒有思想,沒有任何善念惡念,這才是究竟的解脫。然後給自己要求,任何思想都不能有,任何念頭都不能有,善念惡念都不能有,把所有的思想念頭都控制起來,不讓它起,無想無意識當中安坐,也能入定,也能進入狀態。
進入狀態的時候,有的人還說,“哎呀,那個狀態太舒服了。”是,進入那個狀態了就舒服了,確實是舒服,因為這些思想、念頭都沒有了,煩惱分別執著暫時都沒有了,但是這不是斷煩惱,也不是斷分別執著,只是暫時控制起來了,沒讓它生起。內心也是,感覺無比的快樂。但是你從那個境界裡出來了,你看看是正還是邪,是不是真正的禪,你過後再看。過後沒有任何的變化,煩惱依舊,習氣依舊,痛苦依舊,沒有絲毫的轉變。這就說明,你剛才修的那個狀態不是佛法裡講的正法,你修的不是佛講的這個禪。佛法是能對治煩惱,能對治習氣的。你這個不能對治煩惱,不能對治習氣。修了那麼多年,坐了那麼長時間,煩惱習氣沒有一點點的轉變,沒有一點點的進步,這就說明你所修的這個法,不是正法,不是佛法。
“是,這麼一說,我所修的禪肯定不是佛法,肯定也不是佛講的禪,但是我這樣也挺好的,也挺舒服,有時間我坐一坐,我自己進入那個狀態,享受享受。沒有時間,我就可以出來,我該做什麼做什麼,這樣也挺好,也是一種享受。”對一個不渴望解脫,不希求佛果的人來說,可以,沒有什麼,輪回就是輪回,怎麼輪也是輪;混就是混,怎麼混也是混。虛度光陰就是虛度光陰,怎麼虛度光陰也是一樣。你到酒吧喝酒,唱歌跳舞,和你在家裡盲目地坐禪,進入那個狀態,享受那個狀態的一些覺受,沒有區別,在酒吧裡混,在自己家裡混都一樣。但是對一個真正修行人來說,渴望解脫的人,希求圓滿佛果的人來說,是一個大問題,非常大的一個問題。你經常進入那個狀態,享受那些覺受,不是耽誤你自己的修行嗎?你根本沒有學法修行,根本不是正法,你就那麼虛度光陰。人的生命猶如曇花,很快就會消滅。你經常進入那個狀態,你有這個時間嗎?趕緊把這個扔掉,好好地學修。
如果你經常這樣坐禪,兩種結果,你平時受戒持戒持得也比較好,斷惡行善也比較好,也做過一些功德和佈施,有一些殊勝的緣,你能升天,轉生為長壽天。如果持戒沒有持好,也沒有斷惡行善,也沒有做什麼佈施,你能夠進入那個狀態,能入定,結果就是墮落惡趣,轉生為傍生或者餓鬼。現在很多傍生或者餓鬼都是,一入定,能坐很長時間。有的動物入冬,一冬天也不出來,能坐得住。有的好幾十年也不出來,有的好幾百年也不出來。但他是個餓鬼啊,傍生啊,他有很多痛苦啊,它在惡趣中啊,要感受惡趣的痛苦。持戒持得比較好,有行善斷惡,有一些功德,也做過一些佈施的話,能升天,升長壽天。在那個境界中他舒服,快樂啊,無思想、無意識的境界中,能坐很長很長時間,很多劫。一個劫多少年啊!但是結果他還要下地獄,要感受地獄的痛苦。這樣坐有意義嗎?我現在說的這些什麼也不懂,經常修禪的人,很危險啊!不要這樣學修。
修禪,你要如理如法地修。你想如理如法地學修,要具備條件。條件是什麼?內心要得到安靜。什麼叫內心安靜?最好有菩提心的基礎,自心遠離這些自私自利,這是最好的。最起碼要有出離心,不貪著於世間的這些瑣事,遠離世間的貪念。這就是心安靜。如果沒有出離心、菩提心的基礎,坐禪沒有意義。你修禪坐禪,就像個兒戲一樣。兒童玩遊戲,有意義嗎?沒有任何的意義。有菩提心的基礎是最好的。沒有菩提心,最起碼也要有出離心的基礎。
我經常說,都要學修出離心、菩提心,但是都不那麼相信。你要修禪,必須得有出離心和菩提心的基礎。沒有出離心的基礎,沒有菩提心的基礎,算不上心安靜;如果心沒有安靜,你很難坐禪。然後是身安靜,找一個適當的環境,尤其是剛開始的時候,全身要放鬆,平庸而坐,最好坐毗盧七坐,身直脈直,脈直心直。不會毗盧七坐,你也可以保持一個自然的姿勢。這樣的話,我們身上的氣才能自然流通。氣自然流通,心自然就能安下。心和氣,有密切的關係。如果你氣把握不好,心就無法能夠安靜。全身放鬆,讓氣自然流動,心才能安靜,才能定下來。心安定下來了,然後我們再坐禪定。
我們做功課的時候,也是修禪。為什麼這麼說?我經常跟大家講,做功課的時候,別都掛在嘴上,從心裡去做。你能夠從心裡去做,這就是修禪。念到哪想到哪;念到哪觀到哪。一句句,一字字,每一段落都有甚深的含義。你心不要離開,不要往外散亂,不要散在他處。一心專注,這就是禪啊!我們做功課的時候也是修禪啊!我們修加行,觀修的時候,也是正在修禪。
我們修暇滿難得、壽命無常、因果不虛、輪回過患這些外加行;皈依、發心、除障法、曼茶羅、上師瑜伽這些內加行的時候,都是修禪。我們觀修的時候,心專注,注意力放在所修的法的含義內容裡,不要往外散亂。觀修人身難得的時候,注意力必須要放在人身難得課程的內容含義當中,這個時候不能想其他壽命無常、因果不虛這些,這也算是散亂。修什麼法,心裡想什麼;學什麼內容,心裡就想什麼內容;有什麼含義,心裡就觀察思維這個含義。這樣才是專注,這才是不散亂,這才是禪定。有的人就愛想這些,觀修暇滿難得的時候,該想的都不想,想其他的,金剛薩垛啊,上師瑜伽啊,這都屬於是散亂,心沒有專注。
什麼叫一門深入?就是一心要專注。你修什麼法,你就思維什麼法,這個時候不能去思維其他的。我們解釋禪定的時候,禪是心專注於一個對境、一個內容裡,一種知見,一個正知正見上。東想西想,東抓西抓,觀想的時候也不好好觀想,觀想金剛薩垛的時候,也是想這個想那個的,又想其他什麼藥師佛、阿彌陀佛,這都是雜念,不是一門深入,不是專心修學,這都是不如法的,以後一定要注意。
我們在日常的生活當中也可以修禪。我們做每一件事,不管是接待人還是處理事的時候都是,內心專注,要明明了了,要發心正確,要內心清淨,保持這種狀態,一心專注,做什麼事都是。有的人吃飯的時候也不用心,東想西想,連飯的味道都不知道,馬馬虎虎地吃,不想吃了,就知道吃飽了。這就是散亂,沒有禪定。我們吃飯的過程中也是,明明了了,一點點也不糊塗,發心非常正確,內心非常清淨,在清淨平等的狀態中去吃飯,心專注,不散亂,這也是一種禪啊!時刻都可以修禪,可以坐禪。坐禪不是必須得坐在一個地方。
禪,有屬於世間的禪,也有出世間的禪。沒有證悟開悟之前,也可以這樣修。比如,貪心比較粗重的人,可以修不淨觀,一切觀為白骨,不管是外情物質,還是內情眾生都觀白骨。通過這種修法,心能專注,不散亂的話,也是一種禪定。嗔恨心比較粗重的人,就修慈心。一切眾生,周圍經常接觸的這些眾生,都觀為父母,觀為自己的兒女,觀為最喜愛的人,然後發慈心,希望他們能夠得到快樂,能夠得到幸福。愚癡心特別粗重的人,他就可以觀呼吸,呼氣和吸氣。呼氣的時候,業障都出去了;吸氣的時候,清淨、福德、智慧都吸進來。
沒有開悟證悟之前,有的人貪心特別重,根本對治不了。這個時候你可以修不淨,觀白骨,暫時也能降伏,能對治。嗔恨心比較粗重的人,實在對付不了,你就可以修慈心,一切周圍的人,這些眾生,都觀為自己的父母、兒女,最喜愛的人,希望他們能得到真正的幸福與快樂。心裡總是這麼想,這麼觀,也能對治嗔恨心。心能專注,不往外散亂的話,都是禪。這些都屬於世間的禪。
出世間的禪是什麼?就是證悟空性,證悟諸法的本性,證悟無我,人無我,法無我,能在這些見解、智慧當中安住,不散亂的話,這是出世間的禪。出世間的禪,一地到十地,可以分十種。還有佛的禪,斷證最圓滿的禪。最好的禪就是大圓滿裡講的,把自己的心安住於本覺當中不散亂,這就是最究竟的一種禪。
我們修禪的時候,希望能把心定下來,心靜下來。特意地去把心入定,特地去安它,你根本安不住,根本入不了定。怎麼辦?讓它自然,尤其是修大圓滿的時候,要保持自然。很多人都希望沒有思想和情緒。其實,思想和情緒,不能沒有,有心就肯定有思想和情緒,猶如有太陽就有光芒。一樣,有心就有思想、情緒,有大海就有波浪,這是不分開的。一樣,沒有思想、沒有情緒是不可能的。但是思想也好,情緒也好,你不去執著,就不會影響你。比如大海和波浪,波浪不影響大海,大海也不影響波浪,波浪本身就是大海,波浪來處也是大海,最後歸處也是大海。思想和情緒也是,都是心的一種幻化和遊舞,它離不開心,它來處也是心,最後的歸處也是心。你別輕易地控制它,也不要太放縱它,讓它自然生,自然滅,不要去執著,它不會傷害你。
我經常跟大家講,相不是障礙,執著相才是障礙。思想和情緒也是,它不會障礙我們,我們去執著這個思想和情緒的時候,它才是我們的障礙。所有的障礙都是我們自找的,自己無明愚癡顛倒,去執著於這些,把苦當成樂,把假當成真,不懂真理,不明實相,然後去執著、分別,所以給自己造成很多的障礙和違緣,然後煩惱痛苦。
我們的心就像個脫韁的野馬一樣,你不能直接去抓它,這樣的話它會跑得更快。你直接去抓它,根本抓不到;你去追它,它就跑得更遠。有時候我們心安不住,“我的心要安住啊,不能想其他的啊。”這不是正在想麼!“又有想法了,又有念頭了。”正在產生念頭。增加妄念,增加分別,沒辦法。不能這樣。
脫韁的野馬,別直接去抓它,讓它自己停下來,這個時候它自然就停下來了,它不會跑的。然後你就想辦法,慢慢去抓他,然後去降伏它;降伏了,對它怎麼都行。心也是,讓它自然停,不要特意地去控制,不要特意去回憶前事,不要特地去執著現在,不要特意去想像未來,讓這些自然停下來,猶如風刮的沙一樣。風一停,沙自然就能落到地面。你就不要特意去想這些,它自然就安住下來。
這個時候,有一種特別自然的狀態,也不是糊塗,而是特別明明了了,也不是麻木,而是非常清澈,一種自自然然的狀態,這就是當初的狀態。你去認識它,這就是覺;在那個認知當中,這就是安住。心安住於本覺當中,然後去放鬆。什麼叫放鬆?你安住了,這些思想也好,情緒也好,它就會出現。這個時候,你不要特意去管它,讓它自然生自然滅,這叫放鬆。一放鬆,什麼影響干擾都進不來,那才是真正的入定,禪定。這樣修,過後你看看你的煩惱習氣會不會減少。
你剛開始進入這樣的狀態,保持這樣的狀態的時候,不會延續很長,能延續幾秒鐘,幾分鐘,幾十分鐘,慢慢慢慢,能延續一個小時,幾個小時。佛為什麼叫佛呢?佛一直能安住,能把握住,這就是佛。佛沒有入定和出定的時候,行住坐臥任何時候都是住在禪定中。我們現在達不到那個境界,有時候會出來。出來的時候,也會生起煩惱,也會有些習氣。但是這個煩惱和以前的煩惱根本不一樣,沒有那麼有力量。這個煩惱就像在水面上畫畫一樣,當時看著亂,一過後就沒有了,根本不留痕跡,沒有那個力量。我們凡夫人生煩惱不是這樣。
貪心也是,越有越要,越做越想做。嗔恨心也是,想起嗔恨心了,就想罵,還不行;想打,還不行,殺;殺掉了,還不行,心裡還生氣。像在泥巴上畫畫一樣,留痕跡,當時也亂,過後也亂,一直亂,亂到底。開悟者,證悟者,大成就者,那些菩薩,雖然也會起一些煩惱,但是像在水面上畫畫一樣,當時有點亂,但是過後就沒有了,就沒有那麼大的力量。前幾天我講的斷蛇一樣,你沒有斷掉它的腰,那蛇才厲害呢,肯定會咬你,甚至會吃你,吞你。但是你把它的腰割斷了,它也會上來,也會跳,也想咬,它就沒有力量。這也是一樣,起煩惱,沒有力量,做不了什麼,一會就沒有了。大成就者生氣和一般的凡夫人生氣不一樣,大成就者起煩惱和一般的人起煩惱不一樣。你們從那個狀態中出來以後,自己的煩惱少了很多很多,習氣也改了很多很多,根本不像以前了似的。這就是翻天覆地的變化。
現在我們這些人當中也有很多這樣的。一比以前,剛開始接觸我們這個法的時候,和現在是翻天覆地兩個人。這不是我說的,大家都能評價的,非常非常的好。現在為什麼修我們這個法的人越來越多了?我們這是正法,正法才能對治煩惱,對治習氣,讓我們這些人進步,提高,變化。
這就是禪定波羅蜜。禪定波羅蜜也是,得有證悟空性的智慧的攝持,才是禪定波羅蜜。
第六,智慧波羅蜜。明白真理、證悟真理,這就是智慧。智慧分聞慧、思慧、修慧。上師所講的一切正法,自己聽聞以後,如理如法地受持了,明白很多道理,這就是聞慧,主要是從聞法中得到的智慧。思慧主要是從思維中取得的。剛才是明白,現在是思維,反復觀察,反復思維,最後了知一些真相真理。修慧是通過修行得到的智慧,通過修行,最後能夠體會,能夠證悟,證得。聞慧主要是明白;思慧主要是更進一步地瞭解;修慧是親身體會,一種證悟。
智慧也有世間和出世間的。真正的智慧是出世間的,證悟一切法的真相和真理,這才是真正的智慧。
以上就是六度波羅蜜。這都是行菩提心的學處。
願菩提心的學處也有很多種,但是總體來說就是自他平等、自他交換、自輕他重三個。然後行菩提心的學處也有很多。其實菩薩的學處,成千上萬,總結起來就是六度。學修六度就是學修行菩提心的學處。
主要是在日常的生活中修行。修行和生活不能分開。你們都是在家居士,你們成家、結婚、生孩子,這是你們的緣分。我們都不一樣,我是個出家人,出家是我的緣分。
我們各有各的緣分,各有各的任務,各有各的義務。我研究佛法,學修佛法,弘揚佛法,幫助別人,是我的任務和義務。我盡我的任務和義務,我能夠盡到了,這就是我的修行,我的成就。你們有你們的任務,你們在家照顧家人,撫養孩子,這些都是你們的任務和義務。各盡各的義務,這就是修行。你們也能成就,我也能成就。這都是我們所修的法。
出家人不能完全要求自己像在家人那樣,這樣是錯誤的。在家人也不能完全要求自己像出家人那樣,這也是錯誤的。你整天在廟裡,光念經,什麼也不顧,完全是錯誤的。所以我們一定要各盡各的任務,各盡各的義務,這就是我們的修行。
學佛修行不能離開工作,不能離開生活,一定要在生活中,在工作中學修。我們從工作裡,從生活裡得到解脫,這才是真正的成就。修行和生活不能脫離,一定要結合。在日常的生活中和工作中,怎麼去轉念,怎麼去發心,怎麼去跟眾生廣結善緣,怎麼去幫助別人,都已經跟你們講得清清楚楚。你們一定要按佛的要求,去工作,去生活,去好好地學佛修行,這樣我們才能真正了脫生死,否則很難。一定要如理如法。你學佛了,修行了,影響了自己的工作,耽誤了自己的生活,誰也不用問,就是修偏了。你學佛修行以後,煩惱越來越多,習氣越來越重,內心裡全是矛盾和衝突,這也是修偏了。你自己好好地糾正糾正自己,這是唯一要做的,問這問那沒有用。
我們真正發出菩提心了,我們的相續中真有了願菩提心和行菩提心,那個時候業障立即會消失,福報很快會圓滿。這樣的話,我們大智慧也是自然而然會生起,這個時候,我們做任何事都沒有什麼可難的,我們在工作中,在生活中可以輕鬆自在地學法修行。
其實我們相續中真有菩提心的時候,我們所做的都是為眾生。這個時候我們的身體不屬於自己了,我們的身體是饒益眾生的工具,我們應該愛護我們的生命,應該保護我們的身體。為了有一個好的身體、好的心情,我們可以吃好,可以穿好,可以玩好,可以休息好。把身體保養的健健康康,把心情培養的快快樂樂,這樣我們才能學修佛法,才能解脫成佛,才能救度眾生。之前無法能夠救度眾生。為了生活我們可以工作,工作是為了生活,生活是為了修行,修行是為了成佛,成佛是為了眾生,始終還是為眾生的。為眾生吃、為眾生穿,就是這個意思。
今天就講到這裡。最後祝願大家吉祥圓滿,紮西得勒!
此福已得一切智,催伏一切過患敵。
生老病死猶波濤,願度苦海諸有情!
以佛所獲三身之加持,法性不變真諦之加持,
僧眾不退意樂之加持,如是回向發願悉成就!
達雅它,班贊哲雅阿瓦波達呢耶所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