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11/01/05 13:04:34
學習次第 : 初階
自性大圓滿支分決定三戒論釋 四
雲丹嘉措尊者 著
己二(攝集善法戒)分二:一、總義;二、詳述。
如理如法修學六波羅蜜多。
辛一(總義)分七:一、法相;二、定義;三、分類;四、定數;五、次序;六、修法;七、功德。
子一、法相:
菩提心學處是具有四種特法之六度所攝的一切行善的相應心。四種特法:一、遠離六度各自的違品;二、以三輪體空的智慧攝持;三、具有滿足他眾意願的作用;四、成熟三菩提果。如《經觀莊嚴論》中雲:“毀佈施違品,具有無念智,圓滿諸所欲,成熟眾生三。”剩餘的各度均可依此類推。
子二、定義:
梵語波羅蜜多,其中“波羅”義為彼岸;“蜜多”義為趨至,也就是說,到達勝過世間與聲緣一切善法的彼岸,即是波羅蜜多。
子三:分類:
六度每一度都可以分為六種,共有三十六種,即給予他眾為佈施;不染違品為持戒;忍耐苦行等為安忍;具有喜心行善為精進;一心專注他利為靜慮;三輪體空為智慧。《現觀莊嚴論》中雲:“由彼等別別,皆攝施等六,故披甲修行,六六如經說。”
子四、定數:
菩薩戒的一切所修均可包括在三學中,觀待三學而決定為六度,因為前三度分別以因、本體、所屬三方面攝於戒學中,第五靜慮度包括在定學中,第六智慧度攝於慧學中,精進是三學的助伴。如《經觀莊嚴論》中雲:“觀待三學數,佛真說六度,前三屬戒學,後二歸二種,一者三助緣。”
子五、次序:
從因果、劣勝、粗細而確定六度之順序。《經觀莊嚴論》雲:“依前而生後,存在劣殊故,粗大細緻故,說彼等次第。”
子六、修法:
《經觀莊嚴論》雲:“無求之佈施,不貪世持戒,一切皆忍受,功德源精進,靜慮非無色,智慧具方便,於此等六度,智者真實修。”
這一切均應具足六種殊勝而實修。所謂六殊勝,一、所依殊勝:具足菩提心;二、諸法殊勝:行一切事;三、所為殊勝:為利一切有情而奉行;四、方便殊勝:以三輪體空智慧攝持;五、回向殊勝:回向無上菩提。六、清淨殊勝:真實對治二障而行。
子七、功德:
六度分別的功德:所緣廣大、發心清淨、作用廣義、果報無盡。彼論又雲:“廣大與清淨,廣義與無盡,當知佈施等,一切四功德。”
修行之果:《寶鬘論》中雲:“施受用戒樂,忍光澤進威,禪寂慧解脫。”六度也包括在二資糧中,《經觀莊嚴論》中雲:“施戒乃福資,三度屬二者,第五亦智慧。”因此,通過積累二資獲得二身是究竟之果。《寶鬘論》又雲:“一切佛色身,從福資糧生,大王佛法身,由智資糧生。”
辛二、詳述:
攝善法戒修六度。為除貧困三佈施,
以斷心持三戒律,當忍怨害苦深法,
擐甲攝善與利他,即行此三之精進,
修世出世之靜慮,行深聞思修智慧。
下面對六度分別加以闡述,其中第一佈施度,本體:具足四種特法的施捨善心及其種子。定義:梵語達那,義為遣除對方的貧窮,故稱佈施。分類:有法施、財施與無畏施三種,其中法佈施:觀察法器而以大悲心應機施教,發放正法喜宴;財施有舍施、大舍施、極大舍施。無畏施:暫時救脫病魔等,究竟救離輪回。在家菩薩主要作財施,出家菩薩主要作法施。
持戒度,本體:具足四種特法的斷心並想防護罪業的善心及其種子。定義:梵語謝拉,義為不被損惱所害,獲得清涼,故稱持戒。分類:如理奉行嚴禁惡行戒、攝集善法戒、饒益有情戒。
安忍度,本體:具足四特法的清淨善心及其種子。定義:梵語堅達,義為忍受痛苦等,故稱安忍。分類:有忍耐怨害之安忍、不畏深法之安忍與承受苦行之安忍三種,其中忍耐怨害之安忍:思維嗔恨的過患而對他眾的加害心不計較無所謂,心不煩亂,非但不予報復、不懷恨在心,反而還應對其生起悲心;不畏深法之安忍:對空性等甚深法義不生畏懼,對利他不生厭煩;承受苦行之安忍:為了究竟的無上安樂而不對暫時修法苦行等痛苦生厭煩而是欣然接受。
精進度,本體:具足四種特法歡喜的善心及其種子。定義:梵語布雅,義為堅強不屈奉行殊勝道理,故稱精進。分類:有擐甲精進、加行精進、利他精進三種。擐甲精進:意樂不被惡魔所害作為因,心想:在未將一切眾生安置于圓滿菩提之前,絕不捨棄精進;加行精進:歷經五道十地而攝集一切善資,心不怯懦,不以稍許修行為滿足,不被外緣所退,以恭敬恒時而精進;利他精進:歡喜成辦二利之因、行持利益他之事,而倍加勤奮。
靜慮度,本體:具足四種特法的一緣專注之善心及其種子。定義:梵語得那,義為心相續不散他處,故稱靜慮。分類:修持與外道相同的四禪四無色之世間靜慮、修持以出世間道獲得的三乘各自的出世間等持靜慮兩種。也可以按照《楞伽經》中所說分三類,即未入道者相續中色界無色界的凡夫行靜慮、入資糧加行道者的義分別靜慮以及見道以上聖者的緣真如靜慮。
智慧度,本體:具足四種特法辨別萬法的善心及其種子。定義:梵語劄嘉,義為證悟或通達,故稱智慧。分類:聞慧、思慧、修慧三種。聞慧:精通佛經注疏的內明以及攝受所化的支分共同四明,《經觀莊嚴論》中雲:“若未通五明,聖者不成佛,為伏他攝受,自成遍知勤。”尤其是要想徹底通達經典的所有意義,必須以了義、不了義、秘密、意趣等方式來衡量,但此處為了對諸法的真如實相生起聞所智慧,從而遣除增益,必須要對依靠觀察本體的離一異多因、觀察因的金剛屑因、觀察果的破有無生因、觀察因果二者的破四邊生因、遣除有無戲論的緣起因此五大因將一切世俗戲論的貪執抉擇為無戲的第二轉*輪的密意與超離心境的法性勝義光明智慧遠離空不空等觀察的境界不可思議本體的第三輪*輪以及所有密續中所說的意義,內心生起定解。思慧:對所聽聞的意義進行觀察研究,融入自心,深思熟慮,分析揣磨,不是只停留在籠統的思維上,而要逐字逐句,對句義的次第、正確、錯誤深入細緻專研,確定無疑。如《智藏集經》中雲:“諸位比丘與智者,當如煉金細觀察,切莫因是我之言,欣然接受而恭敬。”不僅僅是以信心奉行,而是依靠生信來源的教證、事實力的理證前後互不矛盾來觀察而接受。《中觀四百論》中雲:“何義依教理,善妙明宣說,前後無相違,諸正士盡受。”如果對所要思維的內容已經圓滿地思考了,那麼接下來就要在相續中生起甚深的修所智慧。總的來說,通過取捨一切了義法而實地修持,尤其是實修勝觀妙慧無分別智慧。依靠思所智慧抉擇二轉、三轉*輪與甚深密宗續部中所說的一切密義均不相違,斷除所有分別念的戲論而安住,《羅睺羅贊般若經》中雲:“無有言思智慧度,無生無滅虛空性,各別自證智行境,頂禮三世諸佛母。”通過如是安住而如雲散日出般使內心顯現出入定覺性不成識別性自明赤裸安住的離思智慧即心性光明。依靠反反復複修習之力而對未證悟自住智慧的一切有情自然而然生起大悲心,這是一條規律,這樣的空性大悲雙運是所有大乘顯密道的正行中不可或缺的無誤要訣。也就是說,以最初發心、正行無緣、後行回向三殊勝攝持而行,即是三智慧。
己三、饒益有情戒:
饒益有情戒四攝,初以佈施攝所化,
以愛語引令起信,九乘次第傳利行,
為能引導彼等眾,自己亦行即同事。
以六度成熟自相續後不雜自私自利之心而以四攝隨機利益所化眾生。佈施:首先以財施攝受未被集聚的所化眷屬。如《蓮聚經》中雲:“以佈施招手。”愛語:對於所攝受的眷屬,以愛語加以指引,傳授妙法,令他們對修行生起希求心與歡喜心。彼經雲:“以愛語迎接”。利行:對於具有希求心的弟子,應當像用稀稠食物次第餵養小孩一樣,僅僅依靠一法不能成熟不同根機的眾生,因此對下下、下中、下上三種根機者以聲聞、緣覺、菩薩三乘,對三種中根者以事、行、瑜伽三乘,對三種上根者以生起次第、圓滿次第、大圓滿即以次第九乘加以引領,稱為利行。如彼經雲:“以利行安撫”。同事:如是為了引導所接引的所化眾生實修此等法義,自己必須同樣奉行彼等之義,自己如果未加行持,則如麻風病者說大鵬修法一樣,別人無法誠信。彼經雲:“以同事勸諫。”
四攝的定數為四的理由:為暫時利益而佈施,為成為究竟利益之因受持正法,深入意義、誠信彼義而需要後三攝,也可以說堪為法器,對此信解、實地修持、究竟奉行,為此數目確定四種。《經觀莊嚴論》中雲:“依初堪法器,依二信解法,依三修持法,依四奉行法。”間接也說明了四攝的次序。此外,儘管《菩薩地論》中宣說了十二種饒益有情戒的道理,但我認為這也僅是就前面所說的四十六種惡作個別的反體而安立的,實際上無有不同,故於此未述。
戊二(能護之方法)分四:一、以四正斷之精進而護持;二、以正知正念不放逸而護持;三、一切威儀中以善法度日而護持;四、以攝一切學處而護持。
己一、以四正斷之精進而護持:
學諸同品斷違品。
清淨、增上一切學處的方法:如《學集論》中雲:“我身與受用,三世諸善根,施予諸有情,護彼清淨增。”這其中以佈施三事、護持、清淨、增上四種方式而概括宣說了一切菩薩戒。也就是說,初學者持戒,信解行中不清淨七地聖者主要修清淨,清淨三地聖者主要修增上。
此處宣說通過四正斷精進使菩薩戒得以清淨、增上的方法:為使圓滿菩提的一切同品善法未生者令生起,已生者者令增上,而通過發起猛厲希求心、三門精進而行、毫不托延、孜孜不倦、默默不語的方式使內心真實安住而修學。同樣,為使圓滿菩提的違品一切不善未生者令不生、已生者令斷除,而以前述的方式修學。
己二、以正知正念不放逸而護持:
恒依知念不放逸。
應當恒時依靠不忘失護戒之心的正念與觀察自相續是否出現罪業、精進善法與否等的正知以及謹慎取捨的不放逸而護持菩薩戒。
己三、一切威儀中以善法度日而護持:
行住坐臥威儀中,遵照清淨之品行,
任何所作所為中,言相合語且發願。
將一切無記之事均轉為善法後為了具有實義而修學的道理:行住坐臥四威儀的一切時分,不失正知正念而應當對《入行論·正知正念品》中所說的道理生起定解,再進一步遵循勤修。此外,《經觀莊嚴論》中雲:“佛子行時當如何,隨異根機之行境,如是以符種姓詞,利有情故為現行。”因此,我們應當按照《華嚴經淨行品》中所說,於行住坐臥威儀中時時刻刻以正知正念攝持而行事。所作所為中,也是以恰如其分言說相合各類眾生的話語或者僅僅心思維為利益有情而發願,如此一來,不用說善事,就是無記的一切事也將成為福德資糧,因此,深深認識到這一切所為均具有實義,不應只是停留在口頭上而要努力做到身體力行。
己四(以攝一切學處而護持)分二:一、歸納上述學處之義;二、建立自宗觀點。
庚一、歸納上述學處之義:
全知龍欽繞降言,願心學處四無量,
行心學處行六度,歸納取捨黑白法。
在此闡明智者的觀點,辨別萬法的智慧超群、對佛經論典的詞義通達無礙、心相續中富有教法、證法功德的全知龍欽繞降尊者說:願心學處的攝要,完全可包括在以四無量修煉自心、反復觀修、具有利樂有情之心中,因為這已說明了不舍菩提心、不改願力學處的緣故。諸佛子所修的一切善法均可攝於六度中,因而如理如法奉行六度即是行心學處。《心性休息》中雲:“願學處修四無量,為斷違品當護心,行心學處行六度,為斷違品當精進。”概括而言,則攝于取捨四白法與四黑法之中。《宗派寶藏論》中宣說二宗軌之根本墮罪分類後,在講如何護持之時寫道:當不失正知正念而捨棄四黑法,奉行四白法。”相反,如果以行四黑法而虛度光陰,那就證明已捨棄了願菩提心。如果舍了願心,自然也就失去了行菩提心戒,如同無有牆壁就不存在畫面一樣。
戊二、建立自宗觀點:
利樂現世皆當行,不利今生害後世,
一切行為均應斷,二軌學處無不攝。
此外,如果以慈愛心引發,那麼無論任何行為都對自他今生有利並成為來世究竟安樂之因,所以應當以權巧方便而接受。倘若是以嗔心驅使,相互諍論不休、使自他二者的相續無法堪能等,對自他今生不利,後世也會成為惡趣之因等有害究竟利益的任何行為,都必須謹小慎微,徹底斷除。而且對於現世表面的安樂,有害於後來的所有因素,也要詳加觀察,盡心盡力予以斷絕。這也是攝要。總而言之,一切菩薩取捨的道理要遵照大乘諸經典中所說而如理修學的方法無不包括在前面講的二大宗軌學處中。
戊三、生起菩薩戒體之所依:
生戒所依天與龍,羅刹女等罪業者,
亦能生戒龍樹宗,無著則說彼所依,
需具別解脫戒者。總之信仰佛與法,
亦信無上菩提果,信奉如海佛子行,
則能生起菩薩戒,此乃寶燈經中雲。
能生起這樣的菩薩戒體所依身份:如果具備知言解義並想受戒的條件,那麼即便是天龍羅刹女等這些不能堪為別解脫戒所依的非人類以及造無間罪等惡業者等下劣身份的眾生也能生起戒體,這是龍樹菩薩的觀點。其依據是《寶積經》中所雲:“爾時,說此法已,天龍非天、大鵬、大腹行不可計數之眾生皆發無上真實圓滿菩提心。”這裏密意指的是生起願菩提心。
如果按照聖者無著的觀點,那麼未得行菩提心戒者要得戒必須是三洲中具足性別、功用、能力的男女,因為具足七種別解脫任何一種才是行菩提心戒的所依。兩大宗軌表面上所依大小、入門廣狹等方面有所不同,實際上要訣均是一致的,無論是否先受了七種別解脫戒,如果連戒殺等斷一分罪業的心也沒有,則無法生起菩薩戒,因而必須要具足斷除惡行這一點,否則與菩薩戒相違之故。所以,若就總的觀點來說,為受戒的眾生地所攝即是身體所依,當然主要還是意樂所依。所謂的意樂所依即是說信仰本師佛陀出有壞及其傳的大乘三藏所有教法,並對所要得的無上菩提果誠信,以想修學欲樂信行持經中所說的菩薩如海般的大乘行為,則可生起菩薩戒體,這是《寶燈經》中所說的。此經雲:“若信佛佛法,亦信無上果,亦信佛子行,生起菩提心。”處之所依:所轉生之處的所依,如果未出現舍戒之因,則後世無論生於何處都具備菩薩戒,因為乃至菩提果之前受戒的緣故。由此看來,以後生生世世中值遇善知識而僅以恢復憶念的方式便可得戒,不需要重新受。
對於這所有的戒條,上、中、下根者根據各自的能力,按照律儀中所說的“如是於學處,次第而修學。”以正知正念攝持而修學,然而,如果因犯墮罪而失毀,則過患無窮,諸如成為譴責之處,令諸佛不悅,眾生不喜,失毀自利,失去名義等不只現世中會感受此等果報,而且也成為後世轉生大地獄之因。《學集論》中雲:“毀善根之罪,眾生地獄因。”尤其是還菩薩戒的罪過極為嚴重。《入行論》中雲:“況請眾生赴,無上安樂宴,後反欺眾生,雲何生善趣?”
丙四(失而恢復之方法)分三:一、宣說四類墮罪之理;二、真實還淨方法;三、如理護戒之功德。
丁一、宣說四類墮罪之理:
末說失而恢復法,何者不察理非理,
行止等舍皆墮罪,為大舍小罪形像,
無能為力皆無罪,無力勤行無罪像。
最後宣說若毀菩薩戒恢復的方法:任何補特伽羅對任何事,都必須盡己所能觀察合理與非理,如果對此未加觀察,對本應捨棄之處,無論是做還是中止做,或者對行止漠不關心處於平淡等舍的狀態,都有墮罪。這種墮罪也有四類,如果經過一番觀察研究明明知道是非理之事,諸如以損惱心殺生行非理,以吝嗇不作佈施,不做合理之事都是墮罪。如《寶積經》中雲:“何者以喜心,百年作佈施,何者一日中,持戒遠勝彼。”與佈施相比,持戒更為殊勝,因而為了大利持戒耽擱捨棄小利佈施,以微小的痛苦不悅可以成為大的對治,諸如對於在造惡趣之因者,其他人通過暫時粗暴的損害而制止,這是墮罪的形相。佈施頭顱不是初學者能力所及的境界,所以他們不做或無誤行止均無有罪過。初學者對於無能為力的佈施肢體等如果勤奮去做或者以噁心引發苦行,無有罪過,只是無罪的形相。
對照實例來說明三戒:嚴禁惡行戒:以嗔心殺生為墮罪;以饒益心殺生只是墮罪形相;以悲心殺人無罪;雖然對利他有利但卻不殺為無罪形相。攝集善法戒:以吝嗇心不作財施為墮罪;以饒益心不施酒等為墮罪形相;以清淨心佈施為無罪;為害他給予兵刃等為無罪形相。饒益有情戒:不護理患者為墮罪;為成大利不作護理為墮罪形相,慈心而作為無罪;本有大利而捨棄為無墮形相。應當以此為例了知這方面的一切道理。
利他身語七不善,有開許時實為善,
應當以了知開遮的方式而修學,以大悲心引發,在無有自私自利之心唯一想利他的情況下,行饒益之事,則身語的無記之事通過心的牽引可以轉變成善不善,因此初學者成為不善的七業,對於持菩薩行者廣大利他也有開許的時候。諸如誅殺有損于佛法眾生之屠夫的殺生,諸如為了圓滿彼之資糧而從富翁手中盜取供養三寶、賑濟貧困的不予取;諸如為了挽救貪欲所逼必死無疑的女人並令彼逐漸行善而與之不淨行的邪淫;諸如為了挽回他眾的生命等而說欺人之談的妄語;諸如分開被惡友控制的修行者與惡友的離間語;諸如為使喜歡言談者趨入正法而說各種無稽之談的綺語;諸如為制止造不善業而口出不遜呵責之詞的粗語。以上這些身語業表面上雖然是不善業,但由於是好心善意所引發,實際上是善法。《中觀四百論》中雲:“菩薩由意樂,若善若不善,一切成妙善,以意自在故。”《除心障經》中亦雲:“比丘于自父,說速行催促,彼父因此亡,未成無間罪,善心置鞋墊,於能仁頭上,他人丟棄之,二者得國政。”又《菩薩戒二十頌》中雲:“具有慈心悲心故,內心善妙無罪過。”
丁二(真實還淨方法)分二:一、龍樹菩薩之觀點;二、聖者無著之觀點。
戊一、龍樹菩薩之觀點:
越時失毀黎明時,祈禱聖者虛空藏,
夢中墮罪得懺淨,餘罪晝夜誦三遍,
三聚經而得清淨,此乃龍樹之觀點。
舍戒失戒之緣:有舍願根本願菩提心、犯違品根本罪、還菩薩戒三種,初終二種是即刻菩薩戒就根本不存在的因與緣,僅僅懺悔還不行,而必須再次受戒,除此之外的一切根本罪在白天三時、夜晚三時即一日六時中,若從犯罪時起已超越了對治期限,則稱為越時墮罪。
出現墮罪還淨的方法:中根者通過在本尊前懺悔而得以清淨。如果想在總的密主本尊聖者虛空藏菩薩前懺悔,則未過夜前沐浴、清潔,供香、持誦其名號,頂禮,猛厲祈禱:祈求聖尊為我顯相,令我罪業得以清淨。如此真實或於夢中根據緣份,虛空藏菩薩顯現人等各種形相來表明清淨墮罪。假設未出現驗相,則在黎明時,如前而行,誠心祈禱,“黎明啊黎明,當您在贍部洲出現時願立即以大悲關照我,將我的話語迅速轉給大慈大悲的虛空藏菩薩,請他在我的夢裏顯示快速懺淨墮罪、獲得大乘聖者之方便與智慧的方法。”如是祈禱後入眠,結果虛空藏菩薩在夢中隨機顯相令墮罪懺淨。
下根者則通過四種對治力而懺悔,所依對治力即大乘善知識與殊勝佛像、內在所依即皈依與發心;現行對治力即誦讀值得讚歎的大乘經典、陀羅尼咒等;厭患對治力與返回對治力與前面別解脫時所講的相同。
利根者以如夢如幻的方式在遍佈虛空界的佛菩薩前以詞句懺悔後於真實義中入定。《廣方經》中雲:“何者欲悔戒,端坐觀真義,真實觀真性,見真性解脫,彼為勝悔懺。”
此外,對於惡作以及因忘失、未以正知攝持而未能還淨的剩餘所有墮罪,通過晝夜各三遍誦《三聚經》、精進奉行善法來懺悔。
一般說來,菩薩戒與別解脫戒不同,如果每天反復受,則戒體將越來越增上,而且所犯根本罪如果未逾越期限,僅以懺悔也有可恢復的,但如若超過了期限,則已毀戒,必須要重新受。受戒次數不固定,對於所犯的總的自性罪與佛制罪,尤其是違犯一切菩薩學處,每日受菩薩戒是甚深殊勝的對治法,因而至關重要,這以上是龍樹菩薩的觀點。
戊二、聖者無著之觀點:
行四黑法舍眾生,則已捨棄願心戒,
不間斷行無慚愧,以此喜悅視為德,
乃大束縛毀戒律,稱為他勝小中非。
無著菩薩的觀點:行四黑法以及存心捨棄眾生,則已捨棄了願心菩薩戒。舍了願心,行心也將失毀。對於諸如為了利養而贊自毀他等四他勝罪中的任何一種,如若具有不間斷屢屢再犯、毫無慚愧、以此為樂心生歡喜、對此事視為功德此四支分,則稱為大束縛之墮罪,將毀掉戒律,因此稱為他勝;任何一支均具足,但對此生起強烈的慚愧心,並不觀待他緣自己快速中止惡行,則為小束縛;支分具足,但略生慚愧,經他人歸勸而中止惡行,稱為中束縛。後兩種並不是真實舍戒。
犯他勝罪重受戒,中等者於三人前,
下等者於一人前,以說罪體而懺悔,
無相合者意念戒,廣大行派無倫比。
懺悔以上罪業的方法:如果出現以舍願心、大束縛他勝根本墮罪而舍菩薩戒的情況,則在具足大乘戒的四人以上之前勵力懺悔戒犯,積資淨障,再度受戒,重複受戒次數不能超過三次。
以中等束縛引起的所有相似他勝在三人以上之前懺悔。
以下等小束縛所造的根本罪以及除此之外的四十六惡作根據是否具染汙性發心也有成為無墮的。無論如何,犯這些罪如果在一人以上前言說罪體而懺悔戒犯,則可清淨。《菩薩戒二十頌》中雲:“大縛罪當重受戒,中縛三人前懺悔,余罪於一人前懺,有無染汙依自心。”如果無有懺悔此等罪業對境的大乘具戒者,就應當意念觀想在佛佛子前懺悔戒犯。《道炬論釋》中雲:“初時能恢復,上士中二時,末時恢復下。”一般來說,六時與特殊時每一時均可分為三份,在這些時間裏依靠上、中、下根者的對治法而得以恢復。由於廣大行派的護戒界限以及恢復方法等是針對初學者而嚴格要求的,因此無與倫比。
丁三、如理護戒之功德:
若為菩提心攝持,眠等放逸亦不斷,
生福德力成佛子,三七卅三劫成佛。
一、善根持續產生之功德:如果瞬間生起了願菩提心,那麼產生暫時增上生之果的能力也永遠不會滅盡,並成為究竟獲得菩提之因。若在這樣的願心基礎上,被行菩提心攝持,除了造不善業時以外,即便是在睡眠遊樂散亂等放逸的狀態中也會接連不斷產生福德力,那果報不會窮盡就不言而喻了。《入行論》中雲:“即自彼時起,縱眠或放逸,福德相續生,量多等虛空。”
二、名句轉依之功德:此外,何者生起菩提心,名稱立即就變成了佛子,成為人天應禮處。《入行論》中雲:“生死獄系苦有情,若生刹那菩提心,即刻得名諸佛子,世間人天應禮敬。”既便犯了某些罪業,但如果不舍願菩提心,則種姓已勝過了聲聞緣覺阿羅漢,並且不會失去菩薩的名稱。《彌勒菩薩傳記》中雲:“善男子,譬如金剛寶雖破損亦勝過諸金飾且不失金剛寶之名,亦能遣除貧困。同理,精勤遍知菩提心之金剛寶者亦勝過聲緣一切功德並不失菩薩之名,亦能遣除輪回一切貧窮。”
三、獲得無上菩提果位之功德:獲得究竟果位的方法。總的來說,在資糧道中通過修四念住、四正斷、四神足而獲得五通與法續等持等。爾後加行道暖、頂、忍、勝法位在四順抉擇分前二分時修五根、後二分時修五力而減弱一切能取所取分別念,功德也大大超過資糧道。一地通過現量見到法性真諦而根除遍計所攝的二障,獲得一千二百等功德,修道九地依靠再三串習現見的法性智慧之力,而在一至六地次第斷除俱生二障,三清淨地滅盡煩惱障後漸次斷除細微所知障。在此等地之時,一萬二千等世俗功德愈加增上,到了十地末際以金剛定摧毀細微習氣,從而現前圓滿正等正覺果位。
利根、中根、下根菩薩證道之理:如牧童或稱不可比喻發心的利根者願度一切眾生成佛後自己再解脫,此等者不遲三大阿僧祇劫成佛,即第一大劫究竟資糧加行道,第二大劫圓滿不清淨七地,第三大劫究竟三清淨地,最終得果。
稱為如舟子或具殊勝智慧發心的中根者即願自己與眾生一同解脫的菩薩們經七大阿僧祇劫成佛,也就是說資糧道加行道各經兩大劫,見道一大劫,修道兩大劫,究竟證道。
如國王或具大意樂發心的鈍根者即希望自己解脫後再度化他眾的菩薩們歷經三十三大阿僧祇劫中成佛,資糧道加行道經三大劫,十地每一地經三大劫,最終獲得菩提。
第三品宣說菩薩學處之次第釋終
第四品 密乘戒
接下來,抉擇諸大持明者的的學處密宗三昧耶戒之次第,如來徹底通達蘊界處所攝的一切法本來即於身語意無盡莊嚴輪自性中成佛之理,這是所詮義續;無謬開顯此理的即是能詮聲續,此聲續是由金剛持三密無二無別中自生的,在所化眾生前所顯現的這一切表示與名聲續均是通過身幻變的文字相、語幻變的名聲續與表示的方式來直指本義的,依此而通過意幻變能為有緣者直接開示實相義智慧。由於此等甚深續部與十方四時諸如來三金剛無二無別,因此堪稱為諸乘之頂、諸教之源、究竟了義,遠遠勝過他法。
乙四(密宗三昧耶戒)分四:一、緣起;二、未得戒者得受之方法;三、得戒者不失護持之方法;四、失而恢復之方法。
丙一(緣起)分三:一、真實緣起;二、所受戒之本體;三、分類。
丁一、真實緣起:
本師普賢金剛持,密嚴刹中說續部,
後於米積等重說,問者金剛手結集,
八位大成就者等,印藏智者作詮示,
共稱前譯派教藏,以及新派之宗軌,
雖不可量然于此,宣說續部總誓言。
本師佛陀以五圓滿之方式宣說了續部,(法身界五圓滿:)本師圓滿:我等大師無始時於本基法界中解脫覺性智慧,現前菩提,安住于身智無離無合的境界中,與三時諸佛意趣一味一體,從中顯現圓滿受用身,如《密智續》中雲:“自性不動自圓滿,一切行境為普賢。”也就是說,本師圓滿即普賢金剛持。由於一切行境唯一清淨為智慧自現之本體,故為普賢,因不為二取妄念所動,故稱金剛,法界智慧無離無合而受持,示現為一切壇城的殊勝主尊之本師。處圓滿:自現極為清淨的密嚴刹土。眷屬圓滿:與本師無二自現的無量寂猛壇城眷屬。法圓滿:不可言說之智慧光明密意。時圓滿:基圓滿無有遷變法界中以自現方式顯現的時間。
(報身界五圓滿:)由受用圓滿身中在十地菩薩前顯現的密嚴聖處,以六部本師的形相,通過表示密意的語言為諸位菩薩眷屬恒時宣說密宗如海續部。同樣,在九地菩薩前顯現的相似密嚴刹土與八地菩薩前所現的假立密嚴刹中也以相同的方式宣講。爾時,在威猛所化者前也現為黑日嘎形相幻變忿怒壇城來利益他們。
(化身界五圓滿:)此外,在自性化身五刹土以及清淨不清淨的所有世間界顯示無量無邊的調眾化身相,根據各處眾生各自的意樂而以不可估量的調化方便加以饒益。如是一切續部是由金剛持意幻變的三部怙主菩薩分別在天界、龍宮以及羅刹境內弘揚光大。尤其是在人間等處弘揚的情況如下:
殊勝化身我等本師在苦行期間心于密嚴刹土中成佛後依次在須彌山巔,大海岸邊、鄔金境地等處宣說了許多密法,又再度入於肉身而示現成佛等。還有者認為,佛陀以化身在宣說三藏時到密嚴刹土中成佛之後次第宣講所有密法,雖然有這種說法,但此處遵照前一觀點。佛陀傳講三乘之後於三月十五日在米積塔前,于下方幻化法界語自在壇城,于上方幻變具德星宿壇城,為雲集此處的眷屬灌頂後宣講瑜伽與瑜伽母的所有續部,又以離貪的形相傳講了大多數事續、行續,為鄔金國王恩劄布德傳授《密集金剛續》,為金剛藏授予《喜金剛續》,諸如此類。在傳法時,佛陀自己顯示為各自壇城的主尊身相。“等”字是指前面所說的密嚴刹土各處,又重複演說以前宣講過的一切續部。
以結集等方法弘傳的情況:在須彌山的東北揚柳宮,九億六千萬菩薩聚集一堂,由金剛手菩薩結集、宣說一切續部。《時輪根本續》由月賢尊者結集,金剛藏菩薩結集《二觀察續》,《金剛空行續》由金剛亥母作結集……,總之這些續部是由請求者的諸位眷屬結集的。本師與結集者顯現上是異體,實際上無有二致。《成密續》中雲:“傳講續者意金剛,說者集者均為彼。”
若問:那麼,《授教王經》中雲:“引導眾生之三乘,必是世尊所宣說,因果任運自成行,正覺不從他處尋,為何不說了義乘?”“于因信解者,轉因*輪後,金剛乘捷徑,未來時出現。”這不是已經說明果乘佛只是授記了,並未直接宣說嗎?對此作答:那只是說密法在人間未普遍公開而己,並不是指根本未宣說。依靠前面所說之理也能夠了知這一點,所謂的授記後來出現密意是指將來廣泛傳播。
按照前譯派的觀點續部在人間興盛的情況:如《集密意續》中雲:“吾已涅槃後,二十八年時,三十三天處,教主勝心天,降臨於人間。南瞻東方隅,人中具緣種,名為國王匝,出現祥預兆。紮謝堅山上,金剛手現前,傳于五聖賢,羅刹境主等。”佛陀涅槃後二十八年時,聖種五賢依靠各自的神通神變彙集在斯里蘭卡的瑪拉雅山頂,發出二十三句悲哀之詞,結果密主(金剛手)現前,為聖種五賢等大多數聚集於此的持明者宣說了曾在密嚴刹、兜率天、三十三天弘揚的密乘。慧方便羅刹用琉璃溶液寫成金函,以密意七妙力的方式隱藏於虛空中。當時,依靠此伏藏的加持,薩霍山的國王匝夢到七種稀奇夢兆,依此緣起,結果瑪哈約嘎續部經函落到屋頂。此外,智雅等其他續部也分別落到各處。在鄔哲雅那境內嘎繞多吉在金剛手菩薩前直接聽聞阿底約嘎續,並作結集,撰成經函。所有修部(八大法行)以前曾經在密嚴刹土聖地由勝尊黑日嘎以法性自聲宣說,密主金剛法自己顯現在九聖聚壇城中,最初以語言結集,之後才立成文字,同時又撰著了詮解密意的五教(大悲護持長住教、行為神變天尊教、事業究竟修行教、密宗了義教、開啟密門燈教),交付與自在空行母。她將總的續部與分別的續部分開,裝於各自的寶篋中,伏藏于能樂塔處,後來將八寶篋分別交付與獲得大成就的八大阿闍黎,總的寶篋仍舊隱藏,最後由持明者蓮花生大師開取,傳授予九位或二十五位心子……。
印度藏地的智者成就者們對各續部的密意加以詮釋、廣泛弘揚。按照《集密意續》中所說“密意持明與耳傳,如來菩薩瑜伽士,乃至補特伽羅間。”
前譯派自宗的遠傳教法部與近傳伏藏部是通過此續中所說的三傳承,再加上囑咐授記傳、發願灌頂傳、空行印持傳這六種傳承的方式一脈相傳,這是共同承許的。
後譯新派的宗軌,鄔金國王恩劄布德將所有續部立成文字,為當地的一切眾生宣講,最後包括細微生靈在內全部變成虹身,整個地方空空如也,成為汪洋,遍滿龍類。密主又為這些龍類傳授續部,使它們相續成熟,次第轉變為人,到大海岸邊,形成城市,通過修持全部獲得成就。他們的兒女們變成了空行勇士勇母,於是便形成了人們共稱的鄔金空行洲。如此一來,大海也乾涸了,自然出現黑日嘎殿堂,在其庫房裏保存著所有續部經函,後來持明成就者們從該地以及香巴拉等其他地方迎請,逐步弘揚開來。諸如此類的源流雖然不可估量,但未加廣述,此論中對外續部只是籠統提及,為了實修而主要宣講了內三續總誓言的戒條。
丁二、所受戒之本體:
本體三門由方便,智攝戒條依各宗。
若問:所實修的密乘戒的本體是什麼呢?以能護殊勝方便智慧攝持的大樂智慧加以防護所護之三門細微習氣以及執相之分別念的心及其種子並且通過自相續獲得灌頂而得到的密宗戒律。自相續受持目視大樂、發笑大樂、擁抱大樂、雙運大樂智慧的差別依照四續部各自的觀點。
丁三、分類:
事行瑜伽無上四,十四墮罪各數定。
參閱時輪金剛說,無上之宗廿五戒,
十四根本五部戒,粗墮與大圓滿軌。
如果對此密宗戒作分析,則事、行、瑜伽、無上四續部中十四條根本墮罪各自均是定數,有關這方面的內容在具德《時輪金剛大疏》中有宣說,請參閱。外三續的所護戒條歸納成偈頌即:“事續十四根本罪:誠信三寶與密宗,信解大乘敬師友,不嗔他尊供自尊,不贊他論供賓客,不舍慈心勤利他,精進念誦護誓言,密續不傳非法器,護持證悟密宗續,違犯則為根本罪,依密總續而禁戒。行續十四根本罪:十不善業為所斷,正法以及菩提心,縱遇命難亦不舍,莫以吝嗇不佈施,不害眾生若違越,《現菩提》說根本罪。瑜伽十四根本罪:五部誓言次第為,皈依殊勝三寶尊,受持鈴杵手印師,慷慨發放四佈施,受持戒律勤供養,即是所斷餘他勝,《大現真如續》中說。”
此處主要宣說無上瑜伽部的二十五條戒律、共同與殊勝五部戒、總續部中共稱的十四根本戒、彼支分粗墮,大圓滿教軌中的根本支分誓言在下文中也有闡述。
丙二、未得戒者得受之方法:
初說未得得戒法,彩粉密處之壇城,
世俗勝義菩提心,如是四種壇城中,
瓶密智慧四灌頂,次第賜與具相徒。
一般來說,灌頂有基灌頂、道灌頂、果灌頂三種。其中基灌頂:風脈明點的本性與四灌頂的功德是不可分割而存在的,如續中雲:“自若無灌頂,灌頂豈能得?于蕎麥豆米,灌頂無果現。”道灌頂:是由金剛阿闍黎授予的灌頂,下面再作說明。果灌頂:最終現前果位元時,雖說不需要依靠儀軌而得世俗所攝的灌頂,然而就像因乘中所說的佛地具有斷障發心一樣,在四身本體中可以安立果灌頂的名言。道灌頂:自己僅僅本來具有這樣的基灌頂還不夠,譬如,雖然具有種子,但如果人力、水肥、溫濕的外緣不具備,則不能成熟苗芽。同樣,如果未得受能成熟的灌頂,就無有直接生果的能力。
(道灌頂又分為基、道、果三灌頂:)最初未得者新受的灌頂是基灌頂,之後上師賜予灌頂,自己趨入壇城受灌頂等,稱為道灌頂。十地末際,依靠報身佛灌頂而淨除細微習氣,從而本師、眷屬成為無二無別,這是果灌頂。
在此宣說基灌頂與道灌頂的得受方法:本來,自性智慧壇城、殊勝等持影像或幻化壇城、覺性覺受壇城、殊勝影像壇城四種之中前三種依次是上師圓滿佛陀賜予十地菩薩的灌頂、十地菩薩授予見道、修道菩薩的灌頂、見道修道菩薩傳與究竟資糧道加行道功德者的灌頂。
接下來,廣說最後一種殊勝影壇城的灌頂,此灌頂是為了成熟不能趨入前三種壇城的補特伽羅相續而傳授的。關於灌頂者金剛阿闍黎的法相,《集密意續》中雲:“穩重調柔無諂誑,通達密續之修法,擅長繪畫諸壇城,十種真如皆當知。于諸有情施無畏,恒時喜愛大乘法,彼即稱為阿闍黎。”具足此等續部中所說之法相的上師依靠任意壇城進行四灌頂。第一寶瓶灌頂,《八大法行集善逝灌頂儀軌》中雲:“于何壇城中,上中下所說,三壇城灌頂。”趨入花束、唐卡、彩粉三壇城,或有些利根具緣者首先即趨入阿闍黎身壇城也可以。此外,三殊勝灌頂通常而言是依靠自性真如身脈壇城、不同的是第二灌頂依靠密咒真如文字密處壇城,第三灌頂依靠本尊真如世俗菩提心壇城,第四灌頂依靠智慧真如勝義菩提心精華智慧風壇城,有此四種。灌頂的方式:伏地、寶瓶、本尊像、弟子等事先作好準備,其後上師自己趨入壇城,為了使弟子堪為法器而令入壇城,受持誓言戒律。
淨醒夢酣睡雙運,所生三門所知垢,
生次絕火喻義智,修得三身具能力。
初三處觀三金剛,最終四灌圓滿時,
獲得持明密戒後,承諾精勤守誓言。
灌頂正行:(寶瓶灌頂,)阿闍黎身金剛住於化身本體與壇城本尊無二之中,從中幻化的本尊與從自性刹土迎請的天尊這一切均具足三清淨相而住。上師將弟子與灌頂聖物觀想為本尊,融入智慧尊者,灌頂物的所有聖尊化光後變為各灌頂物的形相,再持此灌頂物而進行覺性五灌頂以及方便金剛禁行灌頂即弟子之六灌頂,加上方便生金剛阿闍黎灌頂寶瓶灌頂,正行時賜予這七種灌頂,包括彼之分支結行均已完畢,從而領受現空無二智慧。
(秘密灌頂:)金剛阿闍黎語金剛住于佛父佛母雙運報身本體中,迎請諸佛融入後通過雙運喜愛等安住於菩提心本體白紅甘露密處,弟子直接從上師父母密處取甘露,或者,如果無有這種能力,那麼上師就用鏡柄沾取甘露而放在弟子的舌頭上而融入心間,賜與秘密灌頂,從而領受明空離說智慧。
(智慧灌頂:)金剛阿闍黎意金剛住於法身本體中,依靠弟子佛父佛母雙運而賜與智慧灌頂:智慧尊者融入後上降四喜的方式而降下,達到金剛寶瓶時無漏而持,從而領受空樂無二智慧。
(句義灌頂:)阿闍黎智慧金剛住于本性身本體中,第三灌頂時的四喜圓滿後以方便逆返,從中究竟下固十六喜時,領受俱生智慧,這是第四灌頂。此灌頂有僅是以詞句直指智慧之句灌頂、相續中生起大樂智慧殊勝等持之義灌頂、依靠明妃引出覺受的所依灌頂、修習彼的道灌頂以及究竟的果灌頂五種,將這些灌頂次序不亂以間斷或連續的方式依次而賜予具有能自利的信心與能利他的精進者、能無有取捨地享用五甘露等殊勝誓言物、能修自加持之道的禁行者、風脈明點堪能並能依止手印明妃的禁行者、能遠離取捨無二安住的平等禁行者具足法相的弟子。續中雲:“了知信勤禁行者,應當次第而賜予,利益力量之灌頂,以悲不令唐捐攝。”
如是灌頂次第滅盡醒覺時的粗大顯現、夢境時明點被風所動的細微顯現、酣睡時不分別一切的意明點以及雙運時安樂境界中的所有分別識聚,也就是淨除四階段所生的粗大身、細微語、極細微意三門以及最細微阿賴耶的一切所知垢。此外,依次摧毀蘊魔、煩惱魔、死主魔以及貪執對境的天魔而清淨業障、煩惱障、粗大所知障、細微所知障的所有習氣障。通過灌頂賜予弟子這種能力,使他們具有修道的資格。得受第一灌頂能修內外生起次第及事業;得到第二灌頂可以修持絕地火、幻身等具自身方便的道;獲得第三灌頂,可依靠業手印、智慧手印而修空樂道,通過修持這兩種道而生起喻智慧;獲得第四灌頂可以修雙運道而在相續中生起義智慧。喻智慧與義智慧是以三圓滿次第而獲得。如是反復修習四道,究竟時獲得身金剛與化身、語金剛與報身、意金剛與法身、智慧金剛與本性身四果。在進行灌頂時,只是可以賜予修持各道、獲得各果的能力及殊勝緣份而已,並不能立即現前果位。如頌雲:“猶如磨利刃,得生能力量。”
認清獲得密乘戒的界限:從最初弟子三處觀想為三金剛、加持三門開始,到已經生起戒體的末尾即是四續部各自的結行圓滿之時。也就是說,下三續部各自灌頂的正行完畢觀待各自的阿闍黎灌頂圓滿,因此得到戒體是這些灌頂的末尾;無上續部的寶瓶灌頂末尾時獲得生起次第的戒體,得受三殊勝灌頂時得到觀待各自圓滿次第的每一戒體;最終圓滿四灌頂時才獲得了所有持明密乘戒體。
根據法器的差別,無論傳授多少灌頂,在灌頂完畢後都要詳細宣講誓言,再概括說明,令弟子承諾受持誓言,受持誓言後必須要努力守護一切戒律與誓言。
丙二(得戒者不失而守護之方法)分三:一、所護戒條;二、概述;三、生起密乘戒之所依。
丁一(所護戒條)分五:一、二十五條戒;二、五部誓言;三、十四條根本戒;四、宣說支分粗墮;五、宣說大圓滿之誓言。
戊一、二十五條戒:
中說不失守護法,初禁行戒時輪雲,
斷除殺盜淫妄酒,所斷五種根本戒。
禁止牌棋非法食,口出惡語修魔法,
及學非法五近罪。殺牛孩童與男女,
佛塔共稱五殺罪。嗔恨善友主尊佛,
僧眾上師五怨恨。不貪色聲香味觸,
眼耳鼻舌身五根,即二十五禁行戒。
僅僅獲得戒體還不夠,中間為了使所得戒不失毀,必須要以格外的清淨心而護持,誓言戒律是密宗所有功德的基礎,如果失毀,那一切學處都成了無有意義,譬如命根若滅盡,則一切根都將滅亡。也就是說依賴了知護持方法而於此宣講,這以上是略說。
下面對前面分類時所說的五種密乘戒按次第講述。第一二十五禁行戒:最初成為誓言所依的金剛薩埵誓言支分的二十五禁行戒在《時輪金剛》中有宣說,它共分五類:
一、五根本罪:(一)包括細微生靈在內不用說是殺害,就是刹那以害心損惱也要禁止;(二)以自私自利欺騙他人的心態說妄語;(三)盜取旁生以上執為我所的他者財物;(四)依止他人的女人等行邪淫;(五)飲用產生罪過根源的迷醉之酒。此五種包括同分在內均必須斷除。這些是將我們緊緊束縛於輪回的因,如同金剛繩一般,能摧毀自他一切善法。如果能夠並且想守護這些戒條,再賜予其餘二十條。因而這五條稱為所斷五種根本罪。
二、五近罪:(一)通過打牌、下棋等方式賭博;(二)依靠別人為了飲食、錢財而殺的肉等非法食品維生;(三)以煩惱心引發而談論戰爭、經商的話題等;(四)將吠陀中所說的祭祀祖先所信奉的神祇等視為解脫的善法、唯一依止以牲畜供施等魔法;(五)除了自己殺的肉以外以業力而死的肉不吃、穿著白衣、飲用雞蛋清等,隨學邊地這些非法陋軌。如果以這些非法虛度時光,則失毀善法,故稱為五近罪,切莫行持此這五種非理之事。
三、五殺罪:(一)欲求善趣,為了供施而殺犛牛;(二)為了供神而殺孩童;(三)為了供施而殺男人;(四)為了女人而殺女人。這四種雖說可包括在前面五種根本罪的殺業中,但許多外道徒將總的殺業視為罪業卻認為這些是善法,因而為了遮止而另外宣說。(五)所謂的殺人天上師是指毀壞佛菩薩像、經典以及佛塔,之所以立名為殺,是因為邊地者認為這些也是正法,為了加以遮止,並且由於罪大惡極而如此稱呼。如是共稱的五殺罪均當斷除。
四、五怨恨:(一)對於正法與世間法的同行善友生嗔懷恨;(二)對依照二軌應當恭敬的尊者長者等生嗔懷恨;(三)對人天上師佛陀生嗔懷恨;(四)對比丘僧眾生嗔懷恨;(五)對理當依止的堪布阿闍黎等上師生嗔懷恨。必須斷除此五種憎恨。
以上這二十條戒應當通過平時威儀而精勤斷除。
五、五根境罪:眼、耳、鼻、舌、身五根識不應貪執色、聲、香、味、觸五境,否則都是能引來世之業。對此,應當通過生起次第將根境轉變為天尊,以收攝瑜伽之圓滿次第而斷除取境等,勤依正知正念來對治。
上述的這五類誓言稱為金剛薩埵二十五禁行戒。
戊二(五部誓言)分二:一、五部共同誓言;二、五部特殊誓言。
己一、五部共同誓言:
五部共同五誓言:學願行心三律儀,
如來瑜伽部誓言;受持鈴杵手印師,
乃金剛部之誓言;財法無畏與慈施,
即珍寶部之誓言;受持內外密之乘,
為蓮花部之誓言;供食業次業部誓。
意義雖然超勝瑜伽後品中所說之義,但由於名詞相同而且與願行發心、三律儀等大乘總的學處相同,因而稱為共同戒條。在此依照金剛乘的殊勝密意來講,儘管需要以各部的瑜伽來守護五部誓言,但主要應當修學自己所屬部的戒律,所以稱為五部各自戒或五部誓言。接下來依照次第而宣說:
一、如來部誓言:按照直接意義來說,穩固受持願行二發心以及具足各自法相的嚴禁惡行戒、攝集善法戒、饒益有情戒三戒,這一切的所依即是不共皈依三寶。隱含意義即受持空樂無二菩提心與心性本來清淨三殊勝自性。如來部瑜伽毗盧遮那佛主要是身部,身是一切果法的所依,同樣戒律也是一切功德的所依,戒律的根本即是皈依,因而將願行二菩提心與三律儀立為此部的誓言。
二、金剛部誓言:就直接意義而言,受持外標誌物的鈴杵後將自己觀為大手印本尊,《集真如續》中雲:“彼當持金剛,搖晃正法鈴,以誓言加持,大手印誦咒。”隱含意義指內鈴杵與密鈴杵。其中內鈴杵即方便佛父金剛寶、智慧佛母蓮花鈴,手印為互相雙運。密鈴杵指白紅菩提燃降而雙運,修持真如不變大樂與具殊勝之空性無二無別雙運智慧也就是大手印。對於開示此等真如之義的上師也要恭敬依止承侍。由於金剛不動佛主要是意部,能詮方便智慧的標誌物鈴杵以及內密真如鈴杵為所詮意之本體,因此受持手印鈴杵與依止上師安立為金剛部的誓言。
三、珍寶部誓言:依照直接意義而言,財施、法施、無畏施、彼之根本大慈心此四佈施,每日六時中要奉行。隱含意義,通過雙運菩提心降返生起四喜智慧。由於寶生佛是一切功德的源泉,故為珍寶部,佈施也是賜予所需的本體,因而財施、法施、無畏施與慈施安立為此部的誓言。
四、蓮花部誓言:按照直接意義而言,受持外因相三乘、內事、行、瑜伽三續、密內三續諸乘之詞義。隱含意義:於中脈內持風,從而修持無毀之語金剛。由於無量光佛是語蓮花部,法也是語金剛之本體,所以受持內外密乘義立為蓮花部的誓言。
五、事業部誓言:就直接意義而言,在具足以上所有戒律的基礎上,盡可能地供養內外密的供品,供施食子,進行火施等受持四事業之一切次第。從隱含意義來講,這一切均以智慧方便雙運印持,通過供養而令融樂之蘊界根境諸天尊心滿意足。不空成就佛是一切事業的主尊,同樣,這些戒也主要是事業的本體,所以安立為此部之誓言。
己二、五部特殊誓言:
特殊殺生金剛部,十大應誅風分別,
珍寶部誓不予取,財女大乘甚深法,
念成自他利益說,蓮花部業法誓言,
大手印說依女人,事業部誓說妄語,
不緣自他示無實,如來部依酒五肉,
諸境次第不失行,內外密乘無上宗。
行持無上瑜伽不共五部瑜伽獲得穩固並得到能力的人,如果為了自他的利益而依照詞句直接行持不了義生起次第的戒律,也要明確詞句轉變具有密意所說的了義而不是依直接的詞句而行,相應上灌頂圓滿次第的戒律。這些誓言的了義、不了義兩方面都是無上密宗的不共學處,故而稱為特殊誓言。特殊誓言也有五種,在此次第宣說:
一、殺生即是嗔心清淨為金剛部不動佛之誓, 言:, 從不了義方面而來講,為了使只有以誅法才能調伏的十大應誅的眾生中斷惡業而以誅業降伏,如此而做自己非但無有罪過,反而意義重大。《密藏續》中雲:“不緣有無與中間,如幻眼花之方式,無命命亦無所斷,命與士夫乃邪念。”《定言續》中雲:“損害佛陀教,精勤謗上師,恒時勤害眾,智者當誅殺。”從了義的角度而言,命是指精、血脈之風,依靠斷絕風的方便使風入於中脈,在頂髻得以穩固。此外命也指分別心,斷彼即指令分別念的心相續清淨於無生法界中。
二、我慢清淨為珍寶部之誓言宣說不予取:從不了義方面而言,為使他人資糧圓滿,遣除佈施對境的貧窮等而依靠密咒的威力獲取他財作上供下施等,無有罪過。《密藏續》中雲:“二諦二者無有別,幻化方式非異體,無有他與不予故,無取一切均法界。”從了義的角度來講,為了修持密宗智慧而以勾招他者之女人的方便搶奪,依風力而取受她的菩提心,或者是指勝義明妃大乘密意空性,依靠修持它的精華甚深法無二智慧而獲取,密意是針對成辦自他二利自在者而宣說的。經中雲:“為何于大乘,何者亦未予,悟者不予取。”
三、貪心清淨為蓮花部之誓言說邪淫:具有修行證悟境界的補特伽羅具足無二見解,將佛父佛母作天尊想、二密處作金剛蓮花想、大樂智慧作法想即具此三想而觀修,以三方便行為攝持,依止真實業手印明妃。《密藏續》中雲:“無貪即是貪,貪性無有貪,彼為勝梵行,亦是極大貪。”同樣依止意幻明妃法手印、絕地火誓言手印,即依靠此三手印(業、法、誓言手印)而修融樂智慧,因此有了義、不了義兩個不同的角度。從了義的角度而言,修持具殊勝之空性與不變大樂雙運中的空樂大手印義智慧,這些是借用女人的名稱而說為依止的。
四、嫉妒清淨事業部誓言而說妄語:從不了義方面來講,如果對他眾有利,則當說妄語。《金剛續》中雲:“行利諸有情,為恒護誓言,師財有情命,妄言亦當說。”從了義的角度來講,於不緣救度者與被救度者之眾生的境界中救度一切有情脫離無實輪回,《密藏續》中雲:“一切萬法如幻術,名詞虛妄而假立,虛妄性中虛妄行,虛妄假立亦非有。”或者也可以如此解釋:風融入心輪從而顯現無毀之諸聲說為了義;除此之外他現眾生前同時演說各種法門說為不了義。《金剛藏續釋》中雲:“何者食命風,同時以眾語,隨機而宣說,相應法妄語。”
五、癡心清淨如來部毗盧遮那佛之誓言:從不了義方面來說,飲用無有迷醉過患的酒,以及為了摧毀貢高我慢、淨穢執著,就像在中土對於不是為了享用而殺的五肉有開許一樣,將那些以自己業力而死的一切肉作為誓言物。此外,五甘露以及色等諸境隨意享受。就了義而言,享用五肉是指受持五根精華,飲酒意味著無漏受持上降俱生融樂,享用五甘露則指受持五大精華,依此清淨細微明點。境是指大小香精華逆反到臍間。或者說,依靠這些能使一切分別念於平等法界中融為一體。
這所有的誓言與戒律的次第,之所以最先宣說二十五禁行戒,是由於它所屬的五類中第一類對眾生損害頗大,第五類五根貪執對境也是生起煩惱之因,為此因相乘與外三續都一致要求斷除。接著宣說共同五部誓言,原因是它的所有直接意義與瑜伽續誓言相同。再後宣說五部特殊誓言,是因為它的了義不了義兩方面都是無上密乘的特法。所以應當清楚,按照所化眾生的根機次第以不失毀的方式加以引導,並讓他們如法奉行,這是無上宗派的作法。
戊三、宣說十四條根本戒:
宣說十四根本戒:存心詆毀三恩師,
輕侮擾亂其內心,一切罪中最嚴重,
是故此條首先說;於示取捨如來教,
上師教言自明知,輕視違行違教二;
于總遠近密道友,嗔懷恨嫉侮等三;
心想眾生離諸樂,誠心舍慈第四條;
以貪非時故出精,舍菩提心第五條;
詆毀尋道入外道,聲緣大道乘宗六;
非器未作儀軌者,未圓滿與失毀者,
畏懼深法五者前,洩露秘密第七條;
於五蘊即五佛陀,輕侮詆毀摧殘八;
于基道果清淨性,疑為引導第九條;
本具能力不降慈,十大應誅第十條;
離名等執實無實,尋思衡量十一條。
不利具三信心眾,不護心欺第十二;
合適資具誓言物,應時不依十三條。
觀待總別智慧母,明暗滿足謗十四。
如果能像保護樹根般守護誓言,則是產生一切道果功德的根本;若未加以護持,則成為惡趣之因與痛苦的根源,以業力牽引而下墮,密宗誓言也可分為十四戒條,以下對此理進行說明:
一、詆毀上師:如《明誓言續》中雲:“一般引導誓言灌頂師,酬懺師與令解心續師,以及竅訣傳承六上師。”這裏宣說了六種上師。雖然從對境方面而言,不需要只是與密宗相聯,但此處所指的是三殊勝上師,《集樂寂靜根本續》中雲:“解脫相續灌頂示竅訣。”也就是說,對於賜予灌頂、續部與竅訣的三恩德上師或具二恩德或具一恩德上師任何一者,以嗔恨或嫉妒心心想詆毀,進而通過言詞反對、譏諷的方式加以詆毀,輕侮不敬等,擾亂其心,令不歡喜,這是所有罪業中最為嚴重的,因為金剛上師是諸佛之本體,不僅對境嚴厲,而且自己的一切道果功德都完全取決於上師歡喜攝受,為此首先宣說這條誓言。如果破此誓言後未立即懺悔還淨,那麼無論再怎麼精勤修持密宗道,不用說殊勝悉地,就連共同成就也不會獲得。因此,對於上師的任何行為都應視為功德,盡心盡力成辦上師歡喜之事。
二、違如來教:對於為所化眾生開示取捨道理的三藏六續所攝的一切如來教法、詮解其密意的所有論典以及遵循彼等取捨學處的殊勝上師對自己的言教,自己明明懂得其義,卻以輕視的心態違越,不依教奉行,或者背道而馳,或者與彼相關的事情講與他人,無論如何這些都是違背如來教。第一條根本過後要數此罪最為嚴重,因而立為第二條誓言。
三、嗔恨道友:總道友即一切眾生,遠道友是所有佛教徒,近道友指入密乘者,尤其是密道友即一位上師攝受的一父之道友,間接說明一壇城所攝一母之道友,以上這些道友後後較前前更為親近,特別是密道友中于一父母前獲得灌頂時間如果有先後,則如長幼兄弟,同時受灌頂如孿生兄弟。圓滿獲得四灌頂的所有道友是最為親密的。對於這所有的道友心裏嗔恨,懷恨在心,以嫉妒的心理身語侮辱,口中言說過失等令其心生厭煩,則犯第三條根本戒。密道友之間進行諍論等是金剛內戰,罪過極為嚴重,難以清淨,故當小心謹慎。
四、捨棄慈心:心裏想:任何眾生遠離一切快樂或某一安樂遭受痛苦那該多好,以嗔恨的心態存心捨棄慈心,則犯第四條根本戒。
五、舍菩提心:尤其是因為秘密灌頂道而發嘔,從而捨棄方便智慧之精血,因為智慧灌頂而在非為開許七時的時間以貪心和輕毀學處之心對不變大樂生起邪見,認為不變融樂無有必要,故意出精。關於開許七時,如頌雲:“秘密灌頂第三灌,一味平等供天尊,繁衍種族作丸子,以及觀察死相時。”一般來說,以生起次第捨棄對眾生的願菩提心或者通過行持菩薩戒根本墮罪而捨棄行菩提心,即犯第五條根本戒。
六、詆毀宗派:對於為尋求出離惡趣獲得善趣而宣說外道宗教的白法,趨入出離之道的聲聞緣覺以及趨入脫離二邊的大道的大乘宗派,不認為這些乘道是趨入究竟一乘、引向上乘等的梯階,而是真正執為它們有勝劣之別,以嗔心加以詆毀,則犯第六條根本戒。
七、洩露秘密:因不誠信因果而未成熟的非器邪見者、因未作儀軌而未成熟連寶瓶灌頂也未得受者、因未圓滿儀軌而未成熟未獲得三殊勝灌頂者、因失毀而未成熟犯根本戒未懺悔還淨者、聲聞緣覺等根機未成熟畏懼甚深法義者,在觀待調化的時間與對所講之法不能堪為法器的這五種人面前,洩露密宗不共的誓言物、行為以及深義的秘密,當對方明白並生起邪見時,即犯第七條根本戒。
八、詆毀五蘊:如續雲:“金剛蘊支分,共稱五正覺。”對於諸如在灌頂時直指五蘊自性為五部佛,以欲妙歡喜供養從而增上所依大樂、現前能依智慧這一點不了知,而認為身體是集諦的根本,口中侮辱誹謗並以砍斷身肢等苦行摧殘身體,則犯第八條根本戒。
九、於法生疑:基道果之諸法自性清淨故說於無二雙運光明菩提心如來藏本來實相中安住,認為此種說法只是為了引導眾生入道令生歡喜而已,實際上並非如此,產生懷疑,進而生起邪見,則犯第九條根本戒。
十、不降十敵:如《明誓言續》中雲:“三寶上師怨敵二,破誓退密反抗者,入聚會列害眾生,成具誓敵唯造罪,以及三惡趣眾十,諸瑜伽士當誅之。”正在造痛苦之因的九應誅、真實感受痛苦的三惡趣眾生算為一應誅,對於這十大應誅任何一位有情,尤其是對損害上師與弘法利生的野蠻眾生,在自己明明有降伏能力的情況下,本應當以大悲心予以降伏,卻放棄不降伏,反而以顛倒的貪愛與其結為親友,平庸仁慈,身語也與之同流合污,即犯第十條根本戒;對於這些應誅眾生,如果捨棄慈心,則犯第四條根本戒。
十一、揣度正法:對於遠離一切名稱、表示或相狀等的勝義以及了達勝義的方便無分別之道,不是以各別自證,而是以懷疑之心認為它有實、無實,分別貪執妄加揣度,則犯第十一條根本戒。
十二、令信士厭:具有清淨信、欲樂信、誠摯信三種信心想求正法的所化眾生,自己明明有能力賜法,非但不行利益,而且相違其心,不加護佑,以令生邪見的行為和貪嗔之心言說過失或者諂誑欺騙,使該眾生心生厭惡、反感,則犯第十二條根本戒。
十三、不依聖物:在會供勇士勇母享受喜宴等密行時,本應依止的誓言物鈴杵衣飾等資具、內外五肉五甘露醇酒等飲食受用,金剛歌舞等誓言物以及行為在應時也因耽著聲聞戒律認為這些有過患而不享用,則犯第十三條根本戒。
十四、詆毀女性:對於總的女性,特別是自己所依止的智慧女性這些法源自性者當面或暗地為了心裏滿足而輕侮,說詆毀之詞,當對方懂得其義時,即犯第十四條根本戒。然而,如果這些女性具足密宗誓言並是自己的上師或道友,則犯第一條或第三條根本戒。
此十四條根本戒的順序也是依據密宗對治的次第,後後較前前輕,因此是以輕重的方式如此安立的,成為四灌頂各自根本戒的道理,如此主要而言,則第十三條與第五條作為因果而成為與秘密灌頂與智慧灌頂相違的根本戒,第十四條尤其是與智慧灌頂相違的根本戒,第九條與第十一條是與第四灌頂相違的根本戒,其餘的九條則是與寶瓶灌頂相違的根本戒。後後灌頂時前前成為共同的戒條,本灌頂自己的戒成為不共的戒條。所以,僅僅獲得寶瓶灌頂者與自相違的九條戒如果犯了,則成為根本罪,除此之外的其他五條雖然犯了,也不會構成真正的根本罪,尚未得斷彼之戒的緣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