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10/07/10 09:27:07
學習次第 : 進階

大圓滿 第二章  出離道的修持與轉化道的修持      

    一切各式各樣的教法與道修的法門都與不同個體所具備的不同悟性相關。從絕對的觀點來看,並不存在任何所謂更優於其他或比其他更富成效的教法。一種教法之價值的唯一體現,就在於個體如何能通過它而達到內在的覺悟。如果某人能從某種教法中獲益,則該教法於他而言即是最高明的法門,因為它適應了修行者的本性與能力。要在某一教法以及其他種種之間分出高下優劣是毫無意義的。

    修行法門中有三種主要的道徑:出離道,轉化道以及自解脫道。它們分別建立在顯教,密教和大圓滿法的基礎上。這些與被稱為三門的身、語、意三方面是相對應的。三門指進入覺悟的三條途徑。出離道是顯教教法的一部分,即為釋迦牟尼佛親傳的法教內容。顯教教法的基石是四聖諦:痛苦的本質,痛苦的根源,痛苦的終結,離苦之道修。據說當佛陀證道之後,在薩爾那遇到了他的首批弟子們。於是他便通過痛苦這一種人們最具體真實的體驗來傳教。除了無可避免的生老病死這些痛苦之外,我們還註定要經歷其他種種痛苦的無窮折磨。而這一切的根源又是什麼呢?應為愛著、貪欲等等煩惱。這是四聖諦之二。煩惱會導致造業,從而使人墮入輪回而無路可以解脫。但第三聖諦認為,一旦人認識到輪回的根源,即有可能跳出輪回,消除個人的業報。如何能夠達到此境界呢?這便需要對第四聖諦提到的出離道修進行實踐。

    為了消除痛苦與輪回的根源,必須要棄絕那些導致惡業的行為。這即是出離道的根本原則。這裏有必要正確理解業報的概念,因為人們時常對其抱有不全面或不準確的解釋。業報(其義為行動)的基本意思是某一特定的行為必然會導致某一特定的後果。這些果報並非是不可逆的,而且業報也並非是不可更改、不可防止的結局。就業報的形成而言,間接因素的存在是不可少的適當調節。

    當人們解釋業報時,通常會提到兩個主要因素,即直接因素間接因素。具有產生果報潛在可能的直接因素,其形成需要三個前提:意圖、行為及滿足感。業報的直接因素就其形成而言被比擬為一粒花籽:其成長依賴水、肥料、陽光等諸要素。所有這些要素都如同形成我們自身遭遇到不同境況的間接原因。瞭解到這一點,即可有意避免那些觸發直接因素的緣起。例如,在前世我們曾有行為埋下了我們今生被殺的可能性,這就是直接因素。它在適當的情況下,即間接因素出現時,就可能觸發。比如我與人發生口角,但如果在口角之時我意識到這是在造業並因此制怒的話,爭執的對方也可能因此冷靜下來。由是我便避免了被殺的可能性。一般來說,一切間接因素都是直接因素的體現。正如佛陀所言:欲知來世事,今生作者是

    實踐出離道的方式是尊奉佛陀所規定的行為規範,即戒律中包含的佛教僧眾應奉之行。奉行與身語意相關的戒律可以抑制惡業,種植善因。不僅如此,持戒本身即是功德。譬如當一個人戒絕偷竊之時,他便具備了雙重的功德;首先是沒有犯下惡行,其次是遵守了戒行。這種方式總的來說是建立在對個體身體的行為進行限制之基礎上的。主要的層次還是屬於物質上的。

    在顯教中,消除惡業的原則亦是禪修的基礎。冥想的目的在於尋求一種不為任何念頭所侵擾的內在平靜。通過這種修行,個體可能避免因為情感煩惱二導致的業報。只有在消除了虛幻的我相,即消除一切欲望與矛盾的根源之後,才能說是達到了覺悟。準確地說,這些觀點是屬於小乘或聲聞乘佛教的。它們比較忠於釋迦摩尼佛最初始的教法解釋。另一方面,大乘佛教建立在更為深邃的出發點之上,例如廣大的慈悲與緣起性空的認識上等等。在這兩種傳統中,戒行都是將出離付諸於實際行動的基本要素。當某人受戒之後,他對於紅塵世界的摒棄,在外相上更為明確地表現出來:他將著僧裝,被賜予法名,落發剃度。這種出離的原則並不僅僅在佛教寺廟傳統中存在。它是一切宗教派別以及整個社會法律制度的基礎。

    轉化道的修持可見于金剛乘的密續,即佛在淨相中所宣教的經典。為解釋密宗的兩大基本原則。我們先來考察密宗儀式所用兩種法器的象徵意義:金剛杵和鈴。它們分別代表了方便即本初狀態的顯相;以及,即萬象之空性本性。金剛杵意為不可摧毀,所指的是超越生死的個體之原始本有狀態。鈴因為代表聲音二成為了原始狀態的象徵。觀察金剛杵的形狀,可見其中心是圓球狀的:自中心有一上一下兩個延伸部,分別又具有五個分支。那中心的球形部份在藏語中被稱為明點;它象徵了原始本初狀態無窮潛能的清淨明相(涅槃)與不淨明相(輪回)。

    不淨明相顯現的基礎是組成個體的五蘊,以及由五蘊而生的五種煩惱。清淨明相是五蘊與五煩惱之清淨本質以五方佛及其相應的智慧所顯現之報身相。然而對於兩種顯現而言,其原則是一致的:它們都產生於我們原始狀態的潛力。這即使金剛杵兩端的五分支在中央明點合而為一的原因。涅槃與輪回無非是我們單一的本性通過內能所顯現出來的二元。但內能本身也同其顯現不可分開,正如鈴必須以金剛杵為柄所象徵的那樣。

    金剛乘是建立在對內能的認識與運用上的教法。它並不根源于某某大師的言教,不像顯教源於佛陀那樣。它是根植於大成就者所接觸的淨相。淨相顯現基於五大元素呈現其細微、光明的層次,而業相則基於粗分、物質的一面。大成就者具有體察微光蘊能力,所以能夠在淨相中接收到這類密續的傳授。

    諸種元素的本質皆為光,或稱色。此色並非指人人可視的五顏六色。凡人所見的不過是同業相相關的色彩。當這些色彩在被重新融入細微光蘊後,凡夫肉眼所能見到的似乎也就消失了。但對一位已經淨化了無始惡業的覺悟者而言,他能將五大元素融入其清淨層次;並通過光與色,圓融自如地任運。要和清淨法界溝通,修行者必須清除業果與無明的障礙,並將自生本具的光明開展到最高層次。

     解釋密宗的起源、我們可以舉其最廣為人知的《時輪金剛密續》為例。這密續被認為是釋迦牟尼佛親自傳授的。但很明顯的它不可能是佛陀以平常時的身相所宣說的,因為時輪金剛密續的本尊是顯現所謂佛父、佛母的雙身相,但佛陀本人卻是比丘。這表明密續的傳承的起源不類似一般的接觸,而是由報身佛的淨相顯現並傳授予上根器的大成就者。

    那麼轉化究竟是何意呢?這裏所指的是佛菩薩的一種方便潛能。他們可以在圓滿報身的淨域中以無窮的形態顯現,所顯現的形態則以接觸到這類顯現的眾生而定。這裏則必須瞭解何為報身?在梵文中,報身意為功德之身。或空間功德意味擁有顯現智慧無窮的潛力。這種潛力好比宇宙中心的一面能反映一切眾生的鏡子。報身佛的顯現是超越了時間和物質限制的。其發生也並不依賴于佛菩薩是否抱有此種意圖。這意味著時輪金剛密乘的本尊並不是佛陀在歷史上某一特定時間刻意創造出來的,而是超越時間恒古常在的。那些接觸到此顯現的傳承祖師者,將佛陀之報身淨相付諸予文字與符號,從而便產生了《時輪金剛體系密續》。

    轉化的顯現在形象上的代表被稱為壇城。這是密宗修行的一個基本要素。壇城可被比作本尊的清淨相在瞬間被攝下的照片。每一個壇城的中心都有一位本尊;它象徵著原有的本初狀態,並與空大元素相對應。四個方位上分別有由顏色代表的四大元素,並分別有某數量的化身,象徵智慧之功用所顯示的四種事業。

    壇城本尊並非總是以人形出現,有時其形為一個或數個獸頭,並具有與之數量相當的臂與腿。許多學者將這解釋為以象徵式的形象來表達密宗的原理。但這樣解釋只是片面和相對的。真正的理解應當是:一切本尊的顯現都是基於報身淨土。正如上文所述,報應身如同明鏡一般,反映了投影於其上的一切眾生。可見,所謂的西藏密宗藝術可以被當作是宇宙之內實在生活著各種不同生命和眾生的憑據。

    且以獅面空行母的圖像為例。空行母一般而言是指女性的神祇,主要是代表能量的化現。獅面空行母是一位報身佛,其梵文中意為獅面這是因為她的臉龐猶如獅子,尤其是與西藏傳說中的雪獅相似。由於沒有其他現成的詞句可形容其相貌,故普遍上便說這名空行母具有獅面。然而另一種不可排除的可能性便是,他真正代表的是我們所未曾認識的某種生命。

    同樣的一例可見於忿怒相的本尊大威德金剛。他貌似水牛,被認為是文殊菩薩的報身相。而這種顯現開始是由一類被稱為雅瑪的生靈所接觸到的,雅瑪的特點即是頭長得類似水牛。

    報身的顯現通過三種程式:聲音、光明與光芒。聲音是能顯現的第一步,在清淨界中以咒音生起。由於它是自生的,這類咒語被稱為金剛的自然之音。修行中它的作用是將本尊之壇城的觀修與個人自身內能融合。光明是顯現的第二步。它是能量可被看到的一面,處於尚未形成的階段。其後第三是光芒,本尊和壇城通過光芒顯現出無盡的形態與色彩。每一位元生命體都會擁有這些程式的顯現潛力。

    密宗有諺語雲:即果即修。經過傳承上師口語與譬喻的傳授後,果位的本尊壇城同時亦成為弟子們道修的法門。許多著述裏提到了不少根本密續部,都是由赴烏仗那國求法的印度大成就者在途中,便因通過淨相而得到該密續的傳授。烏仗那國是密宗與大圓滿法的發源地,同時亦是噶繞多傑和蓮花生大士的故鄉,因此常被稱為空行母之土,意謂此地集中了宇宙的特殊能量。

    大成就者的上師們將諸淨域的密續入口予人間世,並通過壇城來傳達圓滿報身的清淨層次。每次上師賜予灌頂就是將該密續的傳承傳授予弟子。

    在灌頂儀式中,上師首先描繪出將會出現於觀想之中的壇城,尤其是行者自身將轉化的本尊。其次,上師自身觀修,並灌頂加持其弟子,同時傳授本尊特有明咒的自然之音。在弟子接受灌頂並初次體驗了淨相的修持之後,他便可以通過觀修及誦念明咒來作為道修了。通過這些方式,密宗的行者試圖將不淨相轉變為本尊和壇城的清淨相。一切密宗的傳承都是建立在轉化的原則上的。其實行則依靠對於能量作用的瞭解。密續一詞的本意即是持續,他指的是原始狀態能量本質的永不間斷顯現。

    秘法的修行有兩個階段:生起次第和圓滿次第。第一階段中,壇城的觀想可逐步生起。開始是本尊的種子字母,隨後是四大元素的種子字。當觀想中的壇城形象已經完成後,這時行者一面持續轉化自身為本尊的觀修,一面開始念誦咒語。這一階段中必須大量使用頭腦的想像力,將視覺圖像的觀想能力發揮到最大的極限。圓滿次第是第二階段,集中於內壇城,即輪與氣脈,以及那串毫無間斷地環繞著種子字母旋繞之咒語的觀修。修完成一座儀軌時,內外壇城將合二為一。與行者的身語意融合。修行的最終結果是清淨相不再需要依靠觀修而自行顯現,並成為自身明淨狀態的一部分。如此,行者可以達到將清淨相與不淨相重新結合在一起的完成狀態,即所謂輪回與涅槃不二的大手印果位。

    這種以逐步轉化為基礎的修行方式可見于寧瑪派的大瑜珈以及其他各派的無上密續。另一種密宗的修行法門卻是建立在瞬間的、非漸進的觀修之基礎上的。這種法門僅存於隨瑜珈中。隨瑜珈的修行原則可以如此表述:既然在個體的原始狀態中,從初始起本尊和壇城都是俱生圓滿的,因此便不必要去繁雜地逐步的觀修。故此本尊修行方式要求在一瞬間頓然圓成壇城。不僅如此,這種修行是建立在觀修的圓滿次第上的。在隨瑜珈中,修行成就後回歸到的完成圓融狀態並不被稱為大手印,而被稱為大圓滿。這可以證明此種修行法門的俱生圓滿見地與大圓滿是一致的,可謂殊途同歸。

    一旦行者確實具備了轉化的能力,他便可以通過將煩惱轉化為智慧的方式,來將其轉化應用於日常生活中。佛教中有所謂的三煩惱:嗔恚、貪欲、愚癡。它們被認為是三毒,因為它們也正是輪回的根源。密宗認為,可以通過特定的轉化方法將這三毒轉化為智慧。欲超越嗔怒則將自己轉化為憤怒相的本尊,欲去除貪愛則轉化為喜樂相的本尊,欲破除愚癡則為寂靜相的本尊。通過不斷修習這些本尊的轉化,行者便可以成功地克服煩惱並將其轉化為相應的智慧。

    以具體實例來講,當某人對於他人感到怒火中燒時,那一瞬間他應當觀想自己化身為報身淨界的憤怒相本尊。這樣怒火將上升至令宇宙顫慄的地步。但此時行者已經不具備將現實分為主客二體的二元觀念,怒火將因此失去了攻擊目標而以純能量的形式自行釋放出來。

    在同樣的情況下,出離道的行者將會考慮怒火可能導致的惡業而壓制憤怒。因此要理解修行中諸多法門的差異應當是很容易的。出離道的修持者即使感到怒火上升,也會不惜一切代價去避免它,仿佛是害怕面對它一樣。從某種角度而言,這樣的行者可以被認為是不瞭解內能的本質。而金剛乘的行者由於瞭解內能的作用,以及強行壓抑可能導致身心的不適,他便不會去阻塞或抑制內能的流動,而是將其作為轉化的機緣。然而這樣做必須有高層次的修行能力。

    泛泛而論,以上所提到的是顯教與密宗的道修特點。而在大圓滿法中,自解脫的法門可以隨即傳授給弟子。它既不要求出離,也不要求轉化。但如果行者能力不夠,自解脫便不能達到具體的效果。正因為如此,大圓滿法建議行者採取最適合於個人環境與自身能力的任何一種方法,直至他真正具備了關於自解脫見地的認知,這是行者務必小心在意的。


備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