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12/02/02 13:44:30

菩提心論述  大圓滿龍欽心髓前行引導儀軌 講記二 不共同內前行 第二講 發菩提心
阿松·桑昂丹增上  

第二講 發菩提心 下

(二)發殊勝菩提心

  發殊勝菩提心包括本體、分類、發心方法、發菩提心利益四個部分。

   1.菩提心的本體

  誠如彌勒菩薩所言:“發心為利他,求正等菩提。”此乃菩提心之本體,即以悲心緣有情——願一切有情遠離苦因及苦果;以智慧緣正等覺——願一切有情遠離苦因及苦果而獲得圓滿佛果。

   若失壞其中任何一條,而捨棄有情或捨棄遍知佛果,則已犯了根本墮罪,故行者當尤為謹慎。

   捨棄有情:例如內心捨棄加害自己或親眷的怨敵(內心對其生起嗔恨心並且發願捨棄他、不救度他成佛),歸根結底此乃自私自利及嗔心所致。捨棄一位有情,意味著捨棄一切有情,即違犯了根本墮罪。

   捨棄遍知佛果:在積累資糧過程中,資糧道、加行道行者會因為畏懼魔障而心生退縮:“唉!我實在修不了如此大的成就,還不如希求聲聞緣覺、阿羅漢果位呢!”如是捨棄遍知佛果的利己心念一旦生起,顯宗的別解脫戒和菩薩戒一併失毀。
故我等當念念思維謀求私利的過患和珍寶菩提心的功德。誠如寂天菩薩雲:“何須更繁敘?凡愚求自利,牟尼唯利他,且觀此二別”。釋迦牟尼佛一心利眾,結果證得了圓滿佛果;而凡夫俗子從無始以來一直追逐自利,結果仍輾轉輪回,飽受諸苦。故自利之心行乃一切痛苦的根源,阻礙暫時佛子菩薩地的功德及究竟遍知佛果納入心相續,此乃真正的魔障。欲徹底斷除如是魔障,唯有通過修行自他平等、自他交換和自輕他重,生起不退轉之珍寶菩提心。

   2.菩提心的分類

   (1)按照心力分類

   如是三種發心均以悲心緣有情,然以智慧緣正等覺之心力不同。

  
國王之發心

   希求自己獲得佛果後,再救度眾生於佛地。此乃下等心力。

  
舟子或妙智慧之發心

   意願自己與眾生同獲佛果,乃中等之心力。

  
牧童之發心

   唯願眾生皆得安樂佛果,自己再成佛。

   後二種發心初行者雖難以行持,然追求究竟解脫之行者,亦應盡力追隨祖師大德之足跡,以堅忍利他之悲心宏願,誓度一切有情。依此,下根者在三十三大阿僧祇劫證得佛果,中根者歷經七大阿僧祇劫證得佛果,上根者歷經三大阿僧祇劫證得佛果。

   (2)按地道分類

  
信解行發心:資糧道和加行道

  
增上清淨意樂之發心:見道一地到七地

  
異熟之發心:三清淨地(八至十地)

  
斷障之發心:佛地

   (3)按本體分類

   就菩提心本體而言,分為世俗菩提心和勝義菩提心。其區別在於世俗菩提心由分別念上發起並收攝於分別念中;勝義菩提心乃分別念的運行隱沒於法界的智慧。

   世俗菩提心分為願菩提心和行菩提心兩類。誓願自他獲證佛果乃願菩提心;誓願修行獲證佛果之因或方便六度,乃行菩提心。如是兩種誓願必須以鐵鉤鉤住。

   3.發菩提心的方法

  真正的勝義菩提心,必須借助三殊勝而修行的力量才能生起。初學者發世俗菩提心則需要依靠儀軌,在上師面前(或者自己在皈依境前)受菩薩戒。為使所得到的菩提心不退失並且日益增上,應隨時隨地反反復複受菩薩戒。

   正式發心:

  在自己前方的虛空中觀想諸佛菩薩、傳承上師以及護法神眾作為自己發心的見證人,並思維:遍虛空界一切有情無一未曾做過自己的父母,予我生身、賜命、施財、教授等世間安樂及出世間珍寶人身。如今深恩母親茫然不知取捨善惡之道,求樂反造苦因而輾轉輪回,漂泊無依,飽受諸苦……我如今蒙師攝受,知曉安樂之途,面對深恩父母,何忍袖手旁觀而希求一人解脫,故當發殊勝菩提心,誓願追隨諸佛菩薩之廣大心行,為芸芸眾生皆獲解脫而精進修行,並念誦發心偈。


最後對一切聖眾滿懷虔誠的恭敬之心而觀想:所有聖尊從邊緣依次化光而融入中央三寶總集的上師中,上師也化光融入自身,依靠這種外緣使自相續了然生起皈依境尊眾心相續中的勝義菩提心。再念誦發願偈:“勝寶菩提心,未生令生起,已生令不退,願其日增上。”並且如法回向。

   4.菩提心之功德

  殊勝菩提心總攝八萬四千法門之精華,相當於對治百病的靈丹妙藥。念誦心咒、觀修本尊、積資淨障等一切善法皆為使自相續生起珍寶菩提心的方便方法。誠如經雲:“若有成佛彼足矣,若無成佛無計施,成佛無誤之種子,勝菩提心願生起。”自心如來藏之功德乃因,菩提心乃緣,因緣和合方為成佛之種子。如無菩提心,憑藉任何途徑均不能獲證佛果。

   如果不依靠菩提心,而憑藉各自千差萬別的途徑都根本不能獲得圓滿正等覺果位。如果相續中生起了這顆菩提心,那麼修持任何法全部都成了獲得圓滿佛果的因,所以我們不管在何時何地必須要通過多種方便來修學,想盡一切辦法使自相續生起獨一無二的這顆菩提心。如是具足菩提心,善根與日俱增,惡業如劫末火焚燒草堆般一掃而光,能從根本上剷除業及煩惱障。故當恒時憶念菩提心的功德,所行一切善法皆以令自他歡喜而發心、回向,如是不會犯根本墮罪,亦不退失菩提心。

(三)願行菩提心之學處

  如今,於我具如此深恩的母親雖希求哪怕片刻的安樂、畏懼火星般之微苦,卻由於無明遮障不知取捨,求樂卻造苦因,漂泊輪回感受諸苦、孤單無依,吾等何忍袖手旁觀?故當誓報母恩。而今我等值遇正法、蒙師攝受,了知三界六趣全無恒久安樂之所,因此應當生起猛力慈悲心,從觀想現世父母,推及現世眷屬乃至生生世世之父母,並意願一切如母有情永離輪回獲得究竟解脫而發心,摯誠祈禱上師三寶。此乃願菩提心。

   1.願菩提心之學處

  願菩提心之學處分三:修自他平等菩提心;修自他交換菩提心;修自輕他重菩提心。如是三個學處需要從現世母親、親眷、怨敵,逐步推及一切有情而次第觀修。

   (1)修自他平等菩提心

我等無始以來漂泊輪回感受諸苦之因乃我執,如傳承祖師堪布昂瓊仁波切雲:“(眾生)無我而執我,無我所而執我所。”凡夫以自我為基準,評判一切顯現之賢劣,貪求利己之緣、嗔怨損己之境、甚至心生害他之心。然細緻觀待,眾生悉皆吾母,與我原本同體。我畏懼哪怕火星般微小的痛苦、希求哪怕片刻閒適的安樂,一切如母有情亦複如是而趨樂避苦。然凡夫未解安樂正道,求樂反造苦因,如今我等承蒙具德上師攝受,值遇大乘法寶,明瞭取捨之途,故應無分自他、親怨,以平等心隨喜他人之快樂,安忍無明眾生之偏執妄想與愚癡邪行,並善巧引導,慈悲救護,誓願置一切有情于究竟安樂之地。

   往昔仲巴思那堅格西問單巴桑吉尊者:“請以一言總攝諸法要。”

   尊者教誡道:“推己及人,視他如己。”

   所以,我們務必要根除珍愛自己、嗔恨他眾的貪嗔噁心,平等地對待自己與他眾。
  
   方法:如果廣修,那就完整無缺地修四無量心。或者,如果略修,就修慈心與悲心二者,或者只是修希望離苦的唯一悲心。
這以上是世俗菩提心。

   勝義菩提心,引生出三輪現而無自性的空性定解。

   (2)修自他交換菩提心

  修自他交換菩提心的方法:面對正在遭受病痛、饑渴等痛苦眾生,或者觀想有一位正在遭受痛苦逼迫的眾生,呼氣時觀想自己如脫衣披在對方身上一樣,將一切健康安樂、善妙受用以及善根等毫無保留地佈施給他;吸氣時,觀想將對方一切痛苦吸入體內,由自己來承擔,而他因此離苦得樂。如是從一個眾生到一切眾生次第觀修施受法。誠如朗日塘巴尊者于《修心八頌》中曰:“虧損失敗我取受,利益勝利奉獻他。”

   現實生活中難免遇到種種病苦或者不如意,此時應觀想三界輪回中無量眾生同樣感受此苦,故而深心悲憫,發願“我今受此苦,眾生不復受。”記得有一次法會上,一位年輕的覺姆生命垂危,陪伴的覺姆請我過去。這位覺姆沒有祈請上師念經加持消除自己的違緣、早日康復,而是在我面前發願:願喇嘛仁波切長久住世!願世間所有的痛苦和違緣都加持到自己身上,自己承擔一切痛苦。

   往昔釋尊轉生在拉馬車地獄,與同伴同拉馬車。因身單力薄無力拉動馬車,慘遭獄卒們以熾燃兵器猛擊,痛苦不堪。釋尊心想:與其兩者同感痛苦,不如我獨自拉車承受此苦,令同伴安樂。遂與獄卒說:“把他的繩子系到我身上,我獨自拉車。”獄卒憤然曰:“眾生依自業力各感其苦,孰能擔當?”遂複猛擊,然世尊以善心力故,頓時轉生天界,此乃世尊利他開端。

   如是自他交換菩提心乃所有大乘行者必修之精要法義,哪怕相續中僅僅生起一次自他交換菩提心也能清淨多生累劫的罪障,祛除病苦、遣除魔障,圓滿廣大福德智慧資糧、遠離惡趣和邪見等,除此之外,再無較此更勝之竅訣。故當如畏劇毒般唾棄惜己之心,努力修持自他交換菩提心。

   (3)修自輕他重菩提心

  在思維自他交換基礎上不斷串習,世俗菩提心修煉純熟者可以行持自輕他重,但是真正的自輕他重需要具備見道以上的智慧,現前四平等性義(證悟到自他勝義離戲平等性、證悟世俗如幻平等性、證悟佛與眾生平等性、證悟我與佛陀平等性),方為直接成辦他利的開端。
初學者必須通過修煉世俗菩提心實現自輕他重。方法:觀想即使住於輪回甚至墮入地獄,一切苦難、痛苦、不幸皆成熟於己身,由自己一人擔當,而將全部的安樂、善果毫無保留地奉獻給一切如母有情,令其圓滿具足一切利樂!

   用打傘比喻,下雨了,你有一把傘,與另一個人一起打傘就是自他平等;把傘交給對方,寧可自己淋雨就是自他交換;不僅把傘交給對方,並且把自己的衣服也脫下來送給對方,就是自輕他重。如是自他平等、自他交換、自輕他重乃斷除我執的方便,初行者應循序漸進,次第而行。入坐時觀想皈依境放光照射自他一切眾生,均得到佛的果位。座下利用一切對境觀修,例如感受頭痛等不適,內心發願世間所有頭痛都由自己承擔,而令他人安樂。如是反復串習世俗菩提心純熟後,最後以勝義菩提心之智慧根除我執。

   (備註:本傳承關於菩提心的具體修法,可參考《前行備忘錄》中關於發菩提心部分。)

   2.行菩提心之學處

  現今,如是於我具生養大恩之父母,因無明遮障造下無邊罪業而沉溺輪回苦海,即便獲少許暫時安樂仍縱得終失,為安置其于無上安樂佛果,故我等皈依三寶,行佈施、持戒、安忍、精進、禪定、智慧等六度萬行,此乃行菩提心。

   行菩提心學處分六:佈施、持戒、安忍、精進、靜慮、智慧。

  (1)佈施

  佈施分三:財施、法施、無畏施。

  財施

   次第行者初步從普通的一粒米、一滴水(普通佈施)盡己之力施予其他眾生,雖暫時做不到廣大佈施

   (佈施自己鍾愛稀有之物或者妻子兒女)、極大佈施(佈施自己的身體乃至生命),但可以在心裏觀想身體、性命及一切受用無有貪執回向給眾生,並發願以後身體力行直接佈施。

   法施

   法施指為他眾灌頂、傳法、念傳承等等,想方設法令他們相續奉行善法之舉。

   法施的前提是根本上斷除私心雜念。否則表面上成辦利他之事,徒為影像法施,不能真實利益眾生。誠如阿底峽尊者曰:“證悟了空性並且具足神通之時方可攝受眷屬;自私自利之心斷盡之時方可行饒益他眾;獲得見道之後方可超度亡靈。”仲敦巴格西亦雲:“對於自相續沒有任何驗相及證悟的初學者來說,以正法饒益眾生也不會有什麼收益,他們的加持猶如傾倒空器一般,從中不會得到任何加持,他們的竅訣就像沒有經過按壓的酒糟釀出的薄酒一樣沒有任何純釀的滋味;就算是獲得了暖相而尚未穩固的勝解行修行人也不能行利益眾生之事,他們的加持猶如傾倒滿瓶一樣,使別人滿滿充盈,自己卻變成空空如也,他們的竅訣如同將火炬傳遞給別人一般,使他人光明通亮,自己卻成為漆黑一片;只有得地的菩薩才能真正成辦利益眾生之事,他們的加持猶如妙瓶的成就,既能成熟他眾,也不會使自己空空蕩蕩而始終滿滿當當,他們的竅訣就像酥油主燈一樣,既能點亮其他油燈,也不會使自己有所障蔽。”

   因此,在獲得真實修證、斷儘自利之念前,不要急急忙忙為他人講經說法,他人無法因此獲益。若以此作為聚斂信財之手段,則過失更大。故作為次第根機行者,應安於寂靜處善調自心,遣除煩惱,修持慈悲心、菩提心。一旦完全斷儘自私心念,則全心全意利益眾生時機已到,刹那亦勿安閒寂樂。

   無畏施

   盡己所能救護孤獨、畏懼、無有依怙者,成為他們的親友、救護者和怙主。隨力救護面臨宰殺的生靈,勸誡他人斷除殺生等惡業,不遺餘力利益眾生。誠如世尊所言:“一切有為善法中,救護有情生命功德利益最大。”

   (2)持戒

  持戒分三:嚴禁惡行戒、攝集善法戒、饒益有情戒。

  嚴禁惡行戒

   即身語意三門所有對他不利的十不善業均應斷除。

   攝集善法戒

   古人雲:“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

   如同聚沙成塔,點滴善業亦能令我們獲得究竟安樂;如同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錙銖惡業亦是漂泊輪回之因。故吾等當隨時隨地護持正念,勵力斷除點滴惡業,行持一切善法,並將所有善根回向眾生。哪怕路遇刻有觀音心咒的瑪尼堆,脫帽繞轉亦可積累無量福德資糧。如是攝集善法戒包括了菩薩的所有學處及律儀。

   誠如《賢愚經》頌雲:“莫想罪微小,無害而輕蔑,火星雖微小,可焚如山草。莫想善微小,無益而輕視,水滴若積聚,漸次滿大器。”

   饒益有情戒

   次第根基行者當勵力斷除自私之心,以三殊勝法行持斷惡從善之學處,依四攝(佈施攝、愛語攝、同行攝、共事攝)利益有情,並回向一切眾生。

   (3)安忍

  安忍分三:忍辱他人邪行之安忍、忍辱求法苦行之安忍、不畏甚深法義之安忍。

   忍辱他人邪行之安忍

   印度單巴仁波切曾曰:“百種貪心之業不及一刹那嗔心罪業大。”經雲:“嗔恨摧毀千劫所積之資糧。”當面對他人對自己的惡語中傷、拳打腳踢、強搶硬奪時,當以慈悲心饒益汝等。誠如經雲:“若無生嗔境,于誰修安忍?”如是隨時隨地努力修持安忍,身居卑位、謙虛謹慎、心懷恭敬。如是以菩提心為基礎、以正法調伏自相續,方為修行正道,遠勝無益於自心的高妙見解及甚深修行。

   忍耐求法苦行之安忍

   欲成就正法必須不顧一切艱難險阻、嚴寒酷暑,如續部中曰:“越過刀山與火海,捨身赴死求正法。”

   有者妄想在成辦現世俗事、具足幸福安樂名譽的同時、順便修行而成就,一如希冀同時跨上上行和下行相反方向飛馳的駿馬。持明無畏洲亦雲:“修行人如若豐衣足食、住處舒適、施主賢善等樣樣具足,則正法未成魔已成。”從釋迦牟尼佛六年苦行,每年只嘗一粒米、一滴水,到歷代傳承祖師,無一不是唾棄一切世俗瑣事,將全身心趣入正法,精進實修而獲得成就。

   米拉日巴尊者說:“我病無人問,若死無人哭,能死此山中,瑜伽心意足。門外無人跡,室內無血跡,能死此山中,瑜伽心意足。何去無人問,此去無定處,能死此山中,瑜伽心意足。腐屍為蟲食,血脈為蚊吸,能死此山中,瑜伽心意足。”

   不畏甚深法義之安忍
吾等若聽聞遠離勤作自性大圓滿實相精要、超越善惡因果的十二金剛大笑、稀有八句等法語時,切不可心生邪見,如是舍法重罪必墮入地獄,數劫飽受諸苦。作為次第根機行者,吾等雖然暫時不能證悟甚深空性之實相,然亦應精進修持,對此甚深見解不生邪見。

   (4)精進

  精進分三:擐甲精進、加行精進、不滿精進。

  擐甲精進

   有者聽到高僧大德跋山涉水、歷盡萬險求學正法的事蹟,雖然心生敬佩,然不免狐疑:“這些成就者本來就是諸佛菩薩的轉世,所以示現如是苦行。我們是凡夫,怎麼可能做到呢?”於是心安理得地懶散、懈怠……吾等需知,無量劫行持善法所獲暇滿人身今已得,千劫難遇具德善知識今已遇,千金不換之捷徑解脫妙法已受持,成就解脫諸緣具足,能否依此永離輪回之苦在此一搏。若因無知懈怠錯過如此殊勝的成就機會,則“較此更無癡、較此更無惑!”故當遵循歷代傳承祖師之足跡精進修法,方為要務。

   加行精進

   有者雖有求法、修法之念,然日復一日於散逸中蹉跎歲月。如古人雲:“明日複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萬事成蹉跎。”如是雖有修法意樂卻虛度人生之心態必須斷除。

   有者總以世間瑣事牽絆為藉口,拖延修法。然紅塵瑣事如水波,此消彼長無盡時。若終日耽著於無有盡頭的凡塵之中,則修法永無時日。故當如懦夫懷中鑽入蛇、美女頭上著起火般迫不及待地捨棄一切瑣事,全身心地投入修法。當機立斷捨棄俗務之時,即是瑣事終結之日。
成就解脫之善緣千劫難逢且倏忽而逝,故我等當精進修行,如《普賢警眾偈》雲:“是日已過,命亦隨減,如少水魚,斯有何樂!大眾!當勤精進,如救頭燃,但念無常,慎勿放逸!”

   不滿精進

   無論修行獲得何等成就,無有滿足,且發願:此生乃至菩提間,勇猛精進如激流。誠如古德雲:“修法當如饑牛食草。”饑餓的犛牛吃草時,嘴裏吃著這一口,眼裏盯著下一口。修法也應該如此,這一步法正在修行,心裏想著修完這步法,下一步應該修什麼?如何修?時刻觀待三門,刹那也不於閒散中空耗光陰。持明無畏洲尊者也親口說過:“越趨近死亡越精進修持善法,此乃修行人未被違緣所轉的標誌。”
解脫非一蹴而就,若期待了結世間瑣事才開始修法或偶一為之,則成就遙遙無期。如今我等身不饑寒,具備一定修法時間和空間,即當收攝身心、持之以恆、專注精進修行正法,如是成就佛果指日可待。

   (5)禪定

  禪定分三:禪定之前提條件;禪定之本體及修持要點;禪定之分類。
禪定的前提條件首先是兩種遠離:身遠離憒鬧;心遠離妄念。

  身遠離憒鬧

  即捨棄世間,全然放下現世一切瑣事。此中分二:斷除對身外之物的貪戀;斷除對內在有情的貪戀。

   1. 斷除對身外之物的貪戀。

   通過憶念積累、守護、增長(或毀滅)身外之物的過患,而斷除貪戀外財。世間人想方設法、孜孜以求世間福報,甚至不惜以此造下墮入三惡趣之重業;同樣,修行者若表面行持善法,內心以此作為謀求世俗財物的手段,將佛法與世間錢財交易,均為積累外財之過患。

   往昔無畏如來芽尊者與弟子華智仁波切路遇一個剛剛喪親的牧民家,為其做了超度。當主人將三匹馬一頭犛牛供養給尊者們的時候,華智仁波切婉言謝絕:“三匹馬只是多了三匹馬的煩惱罷了!”可見,守護財富徒增貪執,無有解脫實義。

   末法時代眾生欲壑難平,唯念財富增長無止境,亦唯恐現有財富一朝散失,而日夜惴惴不安。

   因此,貪執身外財物徒增內心煩惱,故當斷除。

   2. 斷除對內在有情的貪戀。

   若廣修,則觀修四種厭離法(人身難得、壽命無常、業之因果、輪回過患);略修則觀修無常四際(生際必死、積際必盡、合久必分、高際必墮)。從自身角度,出生時,孑然一人來到世上,前世財物受用未曾跟隨;臨終時,孤獨一人離開世間,現世眷屬無一陪伴。如是有情無有可執之處,故當隻身棲於靜處實修正法。

   以此斷除對身外之物及內在有情貪執而置身僻靜處,然生活資具切不可墮入樂、苦兩邊。簡衣陋食、棚遮風雨足矣,既不可一味追求安適享樂,亦不可執著苦行,甚至危及生命。

   心遠離妄念

  第一、共同乘角度包括兩點:捨棄追逐世間凡塵之心態與行為、唯念正法。

   第二、作為不共同乘菩薩,斷除利己自私之心念。

   尤須了知,身居靜處,斷除分別散亂,特別要斷除欲界五種妙欲之渴求。此中,對於男性修行者,尤應通過思維因難成辦、本體不淨、結果多害三個方面來斷除貪執女性身色的過患。否則如是貪執將毀滅今生乃至生生世世之善根慧命。

   以菩薩乘見解,當將年長女性做母親想;同齡女性做姊妹想;年幼女性做女兒想。簡而言之,初學菩薩行者當將一切女性做母親想。
以金剛乘見解,明觀所有女人皆為本尊和本尊母的自性,故不會貪執五身五智之幻變。

   如是串習純熟,遠離貪心以後,可居於山間等僻靜地修持。

  
禪定的基礎及修持要點

   禪定的基礎就是不散亂。無論行住坐臥,皆以正念護持。初行者當止觀交修,逐步趣入出世間之勝觀。

   禪定分為前行、正行和結行,其修持要點見上師瑜伽修法:

   (6)智慧

  智慧分三:聞慧;思慧;修慧

  
聞慧

   聽聞上師所傳法要並透徹理解。

  
思慧

   在深入理解法義的前提下,應反復思維、觀察、抉擇。往昔喇嘛仁波切依止其大恩根本上師昌根阿瑞仁波切修大圓滿法時,連上廁所時都想修法的問題。回來的時候,請教了上師很多問題。昌根阿瑞仁波切開玩笑說:“你是不是還有一個上廁所時想到的問題沒有問?”現在很多人僅僅聽了一遍法,就好像什麼都懂了,沒問題了。這不意味你懂得修法,而是說明你修法不精進。在成就之前,只要精進修法,就會有很多很多的問題。比如你認真打坐十分鐘,觀察一下你自己的心是什麼樣子?不會都在真實禪定狀態吧?肯定有妄念紛飛的時候,如何消除妄念?內心起現貪嗔時,如何對治貪嗔?這些都是問題,必須要問上師。否則,僅停留於似是而非的表面詞句之見,不懂修法之真實理趣,修法難以穩固增上而證悟實相見解,獨居幽靜山林修行時亦難以徹底斷除疑惑。

  
修慧 

   誠如堪布昂瓊仁波切雲:“外所取境之器界五大,內能取心之有情三門之種種賢劣法,皆為自心迷亂之顯現,猶如夢境。”真正了知法義之後,實證法要,于自相續生起真實無倒之定解,現見實相之本來面目,了達一切顯現皆為虛妄之自性。進而於顯現不滅中息止執著對境的分別念,安住於證悟虛空般明空法性的境界中,此乃智慧度。

   誠如持明無畏洲尊者雲:“知足即是佈施度,彼之本體乃舍心,無愧三寶持戒度,不失慧念勝忍辱,一切助伴需精進,執現觀聖

   靜慮度,貪執自解智慧度。無有能思所思境,並非俗念離定解,乃為涅槃勝寂滅。此等一切不可說,願汝銘記於心中。”
而六度萬行總攝於空性大悲藏中,阿底峽尊者雲:“萬法總攝大悲藏,萬應丹藥祛萬疾。若證法性空性義,對治一切煩惱息。”

   仲敦巴尊者問:“證悟空性如何總攝一切法?”

   阿底峽尊者雲:“一切道法總攝六度之中。若證空性之實義,斷除貪執即佈施;無貪不被惡染著,此乃清淨持戒度;無執我及我所故,斷除嗔恚安忍度;所證之義歡喜故,無散懈怠精進度;遠離實執之散亂,安住本然靜慮度;超越三輪分別念,通達法性智慧度。”

 


備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