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12/10/14 01:19:29
尊貴益西彭措堪布
學習次第 : 進階

濁世良藥 發菩提心

《警世鐘》(校一遍)   益西彭措堪布 

在當今時代,人們有一種人生觀念叫做實現自我,認為一個人憑著不懈的努力去達到自己原先設計的目標,這樣就體現了自身的人生價值。此處的所作所為都是為了體現自我:或者在財富上取得極大的成功,或在事業上有重大的發明、重大的突破,或在政界有極大的聲譽。個人奮鬥意味著在名聲、地位或者財富方面取得令人矚目的成就。人們認為這樣也就不枉來人世一遭了,這就叫做“有意義”的人生。

  現代人異常重視個性的張揚、個人的自由,這個世界就像一個大海洋,而每個人都想估海洋的中心。人們認為個人價值的體現是一種文明的進步。

  人們心目中的人生奮鬥,在商界就是要從一個小職員一步步“奮鬥”成為大型公司的總裁,既有財富榮譽又有影響力;在官場則是要從一個小公務員“奮鬥”成一個大領導;既有威壓一方的權勢又有高高在上俯視萬民的社會地位,如是等等不一而足。總之,在每個社會領域都有人們一生為之“奮鬥”不休的人生目標,人人都想突出自我,令人羡慕。

  所以,每個人不論做什麼事都是為自我發心,這裡頭有強烈的我執氣息。世間人作什麼事都有一個念念不忘的“我”橫臥於心思之中,如“我要工作賺錢”、“我要事業有成”、“我要營造一個幸福的家庭”、“我要盡情享受人生”等等,處處都是以“我”為中心。甚至修行人的念頭中也是“我要成為宗教家”、“我要廣積功德”、“我要證悟”等等,由於多生累劫的串習力,我執的“功夫”已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剛強的我執無時不在,無處不在,又極覺察,這就好像我們有生以來一直在呼吸空氣卻感覺不到空氣的存在一樣,自己的行為完全被我執所控制,卻又渾然不知,一旦他人稍稍觸犯自己,內心立即起反應,起嗔發怒,沒有智慧的愚蠢蠻夫甚至會大打出手、拔刀相向,損毀自他。

  世間名利有限,而人們的欲望無限,人人都想全數攫取,誰也不肯讓給誰,這樣人生的奮鬥就幾近角鬥場上的生死搏擊。每個人都用盡各自的精力向著既定的目標衝刺,儘量把同路人都踩在腳下,有時甚至為了自己的利益連親友眷屬都會反目成仇。就像拳擊手必須把所有的對手打倒,他才可成為眾人歡呼擁戴的“拳王”一樣,在人生的角鬥場上,有時比拳擊還要殘酷百倍,甚至為了爬上高位不惜雇用槍手殺害競爭對手。“勝者為王,敗者為寇。”這句古話用在當今這個競爭社會再恰當不過。宋儒“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續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胸襟抱負,今人已是不屑一顧,“事業”二字已被人們褻瀆到了難堪言述的地步!

  想一想這個世間幾十億人,絕大多數每天二十四小時想的都是“我”和一些“我的”東西,終日營營擾擾都是為一己之利。人心幾被自私之念凍成冰石,利益他人、把自己的好處讓出去,就像要割自己的肉一樣痛苦。

  為了個人的一點小利益,不爭個頭破血流絕不甘休。人們自私自利的觀念已堅固到不但對舍己利人冷嘲熱諷,甚至認為這種做法是懦弱無能的表現。這種以我執為中心,念念都謀劃為自己著想的“奮鬥”,因為沒有利他心的真實攝持,依這種狹小的心量,一般很難有什麼大作為,而且必定被無盡的煩惱牽纏不斷。若是有利他心、菩提心攝持,則走的會是一條截然不同的路。

  世間這些自私自利者總是以為全世界的人都和自已一樣,他們恐怕連做夢也想不到在這個世間如海的人流之中,竟然還有以修利他的菩提心為根本的佛教修行人,還有發心利益無邊無際的眾生的人。其實,在我們這個世界上,自古以來就出現過無數的修學菩提心者乃至菩提心已究竟圓滿的聖者,直到今日,這個偉大的傳承依然在這個世間繼續延續著。譬如,四川色達喇榮五明佛學院就安住著數千發菩提心的大乘修行者,二000年五月初八在這雪域的大草原上,上師法王如意寶晉美彭措即興流露出對眾弟子的殷殷教誨——“三界眾生皆為父母親,當以大慈大悲平等護,勿執自族親友他怨敵,成苦眾生商主我心語。正法精華即是此善心,世法根本依賴利他行,無愧諂誑惡行如毒器,護持高尚善規我心語。”從中我們可以深切體會到一代聖者無邊寬廣的利他情懷。如此甚深之教言,對於我們這些濁世自私心病深重者來說,無異於一劑靈丹妙藥。

  認為慈悲利他無益於己的認識,實為人們相續中的愚癡而致,其實以聖者的智慧來觀察,發菩提心不僅利他,對自己同樣會產生無量無邊的利益。關於菩提心的功德,寂天菩薩在《入菩薩行》中從各個層面加以讚歎宣說,這裡從三方面進行簡述、分析。

  一、論雲:“以是善行恒微弱,罪惡力大極難擋,舍此圓滿菩提心,何有餘善能勝彼。”

  想想身處五濁惡世的我們,內心的煩惱不知有多深重,煩惱分別念一刹那也難以止息。行至人群中,以外境為緣,種種貪嗔癡分別念紛紛湧現,難以抑制以至於造作種種罪業;而一人獨處時,以強大的串習力為緣,依然雜念紛呈,貪嗔不斷,內心煩躁異常、坐立不安。如此,心中難得一刻的平靜、清涼,正如地藏王菩薩于《地藏菩薩本願經》中所說:“南閻浮提眾生舉止動念,無不是業,無不是罪。”即便是依靠各種因緣,而生起些許的善念善行,然而相對於滔天的惡念惡行來說簡直是微乎其微,猶如滴水入於滔滔江河,刹那即被淹沒。而菩提心對治惡業尤為殊勝,如《入菩薩行》雲:“菩提心如劫末火,刹那能毀諸重罪。”若不依靠殊勝的菩提心,以微弱的善業力,如何抵擋得了如此深重的惡業和強大的惡行串習力呢?

  二、論雲:“其餘善行如芭蕉,果實生已終枯槁,菩提心樹恒生果,非僅不盡反增茂。”

  我們修一般的善行如果沒有菩提心來攝持,則果報成熟後就再也不會感果,如同芭蕉樹一樣,一旦結果即成枯槁。如果行善時以菩提心來攝行,則此善行的果報不但不毀滅,反而會越來越增上。因此修任何善行之前,發菩提心極為重要。即使是行小的善法,只要以菩提心一攝持,所感的果報也會無量無盡。

  三、論雲:“系生死獄苦有情,若生刹那菩提心,得名諸佛善逝子,世間人天應禮敬。猶如最勝冶金料,垢身得此將轉成,無價之寶佛陀身,故應堅持菩提心。”

  系縛於此三界輪回苦海中的有情眾生,只要一刹那生起菩提心,即成為菩薩,成為佛子,自此而入菩提正道,通過資糧道、加行道、十地而終將獲得正等正覺的佛陀果位。菩提心猶如點金術,能將此凡夫血肉之身轉為清淨、具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的佛陀金身。

  有些人認為關於菩提心的教言和發菩提心是一般的理論和修法,而不願去進行實際修學。殊不知發菩提心實為最重要的修法,為進入大乘的關鍵。宗喀巴大師在《三主要道》中以竅訣方式將釋迦牟尼佛的所有教法歸納為出離心、菩提心和緣起性空的無二見,可見菩提心乃為整個佛法的關要。

  整個大乘佛法猶如一座無比莊嚴、輝煌的殿堂,發菩提心即入此殿堂之門。在末法時代的當今,很多初學者都喜歡大談空性,大談開悟成就,對於菩提心的重要性和修法,卻茫然無知。然而若不發起此殊勝菩提心,則佛法的大門尚未能入,又如何登堂入室呢?於大乘道中,若無菩提心攝持,則無論修何種大法、深法,都只能算是影子形象修法,其人也稱不上大乘行者。又菩提心是大乘的種子,種子如果沒有,又如何能開智慧花、結菩提果呢?此因不具足,則不可能成熟果。

  發菩提心不是一種光學學、看看就可了事的泛泛而談的理論,也不是一種口頭上光念幾句就行的口號,欲步入大乘之道修持大乘佛法的人,內心必須真實無欺地生起此菩提心。對於菩提心誓言,行者須深深銘刻於心、念念不忘,並以此菩提心來攝持自己所做的一切善行。

  華智仁波切在《普賢上師言教》中講述了阿底峽尊者的公案:當年阿底峽尊者提到自己上師的尊名時,雙手合掌當胸。當說到金洲大師的尊名時,雙手合掌於頂,一邊流淚一邊說。弟子們問尊者道:“尊者,您在提及您的諸位上師的尊名時,有合掌當胸與合掌於頂的差別,是因為上師們相續中的功德大小有差別,還是對您的恩德有差別?”尊者回答:“我的所有上師全都是大成就者,所以功德無大小。而恩德則有大小之別,我相續中的這少分菩提心是依靠金洲上師的恩德而生起的,因此他老人家對我的恩德極大。”可以想像,尊者的如是諸多上師既為聖者,他們對尊者必然有著不可思議的利益,而尊者認為能令其相續中生起菩提心的金洲大師對其恩德最大,由此可見菩提心會使一個人的身心產生多大的變化!


備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