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10/02/05 01:51:03
學習次第 : 進階

喇嘛網 日期:2010/02/05 01:49:04   編輯部 報導

 

第十六天、發菩提心利益

 

 (嘉傑·帕繃喀仁波切先依照軌矩,念了論中相關的幾段文字,隨後引用三界法王宗喀巴大師的話:[若無菩提心攝持,出離不成無上覺]等(1),講了必須在出離心基礎上發菩提心的道理,亦即前行糾正動機之法。接著回顧了已經講述的各科,並重達了一遞[抉擇趣解脫道性]的內容。

 

  大師接著說:是什麼力量使我們在輪回中流轉呢?是業。業則由煩惱產生,更明確地說,是由煩惱根本無明所產生。為了根除無明,我們需要生起增上慧學;為了生起增上慧學,又需要有定學與戒學做為前提,所以說,戒是功德的基礎。

 

  大師又說,在修煩惱對治法時,我們先要讓煩惱現前,然後認清其體性,再來修對治法。這一方法使我們在散亂時也能體認煩惱。)

 

  丁三、于上士這次第修心

 

  此科分三大段:(戊一)顯示人大乘門惟是發心及其利益;(戊二)發菩提心之理;(戊三)既發心已學行之理。

 

  戊一、顯示人大乘門惟是發心及其利益

 

  如果我們只是像下、中士道中說的,以出離心為動機,勤修增上三學,以求個人獲解脫位、消滅輪回,是不夠的;因為既不能斷一切所斷,也不能圓滿一切功德,所以,所成辦的自利與利他只有些許而已。我們應當一開始就直入大乘,《攝波羅蜜多論》中說:

 

  [無力引發世間利,彼二乘者當永棄;

 

  一味利他為體性,悲宣佛乘應趨入。]

 

  格西博朵瓦也說:

 

  [涉河不需二撩衣,最初即入大乘道。]

 

  不能直入大乘,就會變成過一次河撩兩次衣。

 

  不僅如此,由於阿羅漢們在寂樂界中入定時,有不可思議的安樂感,所以不願出定而入定多劫;在此期間,某些地獄眾生卻可能因獲得暇滿、入大乘道而成佛,由此可見,阿羅漢獲得佛位的時間反而延遲。因此,大乘種姓者聞大乘法薰留習氣,縱然生起邪見墮入地獄,也要比入小乘道證阿羅漢成佛要快,所以更為善妙。

 

  例如,以前聲聞迦葉為六十位比丘講小乘法、將證阿羅漢時,文殊來到會場為他們開示大乘法,他們不但聽不進去,反而生起邪見,結果受生在地獄中。迦葉為此事向大師佛陀抱怨,佛陀卻誇獎文殊的善巧方便。

 

  阿羅漢在入滅定時,即便佛陀親自勸說他們人大乘,由於太習慣定中寂樂,往往對修發心等提不起勁;縱使精進,也因自苦已解,所以難起悲心等。[第一雙]弟子(2)對大師佛陀所說的大乘道果雖然十分讚歎,但是也說:[我們已成焦種敗芽,對此已無可奈何。]聖舍利弗等是變化的聲聞,本人雖然沒有這個問題,但考慮到其他真正的聲聞乘人才作此感歎。所以說,對成佛而言,小乘行者有著極大的障礙。因此,我們對出離心一旦有了體驗,即應決定趣人大乘道。在共下、中士道中修心,目的是為了在相續中生起出離心,而非修其正行道。

 

  我們的正行道,是修上士道之菩提心,下、中士道是其前行,學習總菩薩行是其結行(3)。學上士道先要生起歡喜心,所以此處根據軌炬,按照《文殊口授》先講發心利益(4)。發心利益共有十種:(己一)顯示入大乘門惟是發心;(己二)獲佛子名;(己三)映蔽聲聞;(己四)成就最勝福田;(己五)易圓滿資糧;(己六)速淨罪障;(己七)成就所願;(己八)損害與中斷不侵;(己九)速疾圓滿一切地道;(己十)成就出生眾生無餘安樂之良田。

 

  己一、顯示人大乘門惟是發心

 

  是否進入大乘之列,取決於相續中是否生起菩提心。宗喀巴大師曾說:

 

  [故法雖是大乘之法不為滿足,最要是彼補特伽羅入大乘數。又大乘人依賴於菩提心,假如此人僅有粗淺瞭解,其大乘亦唯爾許。]5

 

  如果心中沒有菩提心,縱然修習像[吉祥集密]生圓次第那般最深奧的密法,照樣不會成為成佛的因,就連大乘資糧道也無法進入,甚至不能算是修大乘法;反之,如果發起菩提心,即便只持誦一遍[嘛呢],即是大乘法,也即是成佛的因。《寶曼論》中說:

 

  [自與此世間,欲證無上覺,

 

  其本菩提心,堅固如須彌。]

 

  假使沒有菩提心,修密宗生起次第就如同看戲一般;修圓滿次第[吸持與呼出][風如行]也和吹皮火筒沒有兩樣。(6

 

  密法的迅捷特色也是在專修菩提心的基礎上才能體現出來的。章嘉·若貝多傑(7)(遊戲金剛)曾請法於普覺·昂旺降巴,他後來讚歎說:

 

  [喇嘛降巴在傳大灌頂的時候,其灌頂開示完全是[道次第]的內容。別人看來,上師所講的似乎不是密法,其實無庸置疑是通達道要之語。]

 

  阿底峽尊者聽說一個沒有菩提心的[喜金剛]瑜伽師證得預流果,為之慶倖,並說:[這是沒有我所說的菩提心所致,甚且有修喜金剛而墮入地獄的!這還是最好的情況,有人沒發菩提心卻念誦許多忿怒本尊咒,後來變成惡魔或墮入地獄。(帕繃喀大師講了過去有位修大閉關的人受生為曲水(8)地神的經過。)假如那位證預流果的[喜金剛]瑜伽師有菩提心,便是即生成佛之因;本可成佛的因卻用來獲小乘果,這是沒有菩提心的過錯。對所謂的[甚深法]要作如是觀。此外,還有以下幾則故事:以前所說的婆羅門童子雜那加;印度有個修[降閻摩]的瑜伽師,死後變成惡魔來到藏地,被阿底峽尊者施食驅趕回去;以及潘波地區某[怖畏金剛]瑜伽師,死後變成本尊形狀的餓鬼,等候以前的侍者作煙供。

 

  現在大多數人很看重親見本尊、神通變化這類的事,但如果沒有菩提心,仍舊可能入惡趣,所以,任何的神通變化對我們都沒有利益可言;反過來說,縱然不勤修別的法,有菩提心即有大乘法的根本,不論是顯是密,成不成為大乘,完全取決於是否具有菩提心。倘若懷有菩提心,即便是佈施畜生一握之食,包括那些無記威儀(9),也都能變成獲得圓滿菩提之因(10)。大菩薩們甚至能以菩提心將不善業轉成善業。

 

  僅有證空性慧不行,因為空性慧像母親一樣是三乘菩提(11)的共因;菩提心則如父親,是無上菩提的決定因。前者稱為母,道理也在於此。

 

  簡言之,除了不想求得佛位的人之外,所有人都必須以菩提心作為修持的中心。如果追究三乘功德等一切善事的根源,當可發現皆從菩提心出生。

 

  假如有人問我們主修什麼,我們多半回答說是[馬頭] 、是[金剛手] 、或是[怖畏]等。然而絕大多數人實際上是以煩惱三毒作為修持的中心!阿底峽尊者雖已善巧所學的一切法,但並不因此滿足,為了求得菩提心教授,在海上辛苦漂泊達十三個月,後來在金洲上師處圓滿聽受教授,以菩提心作為修持的中心,並對開示此法的上師特別恭敬侍奉,即使金洲上師所持的見地是較下劣的唯識見。因此,我們應該觀察觀察,這個菩提心是否能在相續中生起:我們現在所擁有的軀體是發心所必須具備最好的軀體,至於法呢?修菩提心教授中最殊勝的就是[菩提道次第]。這些條件我們都已具備,如果不趁現在設法在相續中生起菩提心,是極其可惜的。有些人終生靠服食石子等辟穀術苦行活命,自詔為頂尖的修行者,卻看不起菩提心,像這種偏離正等覺之道的人為數甚多,大家也都見過。

 

  我們應當審視自己有沒有可能在相續中發起[無勵力]的菩提心,如果有,當然最好;否則也要看看是否能發起[有勵力]的菩提心;再不然,就要問問自己是否有可能[通達](12)菩提心。連一座菩提心所緣都不修,單是勤修本尊、猛念密咒,這種辛苦是無益的徒勞,極為可惜。

 

  巳二、獲佛子名

 

  是否能成為佛子,取決於有無菩提心,有道是:[發菩提心刹那間,系輪回獄諸苦囚,皆應稱為如來子……]13

 

  又說:

 

  [今日生佛族,現成諸佛子。](14

 

  縱然具有神通變化、通曉五明(15)、現證空性、斷盡煩惱等功德,如果未發菩提心,就不是菩薩與佛于,也不入大乘之儕;如果相續中發起此心,就算是豬、狗等畜生,或是愚笨如驢、沒有其他任何功德的人,也歸入大乘之列。一有人發菩提心,大地就會震動,諸佛寶座也將顫動。因為大地是有情共業的力量所感,發菩提心者將引導無量有情、動搖輪回,大地無法承受而產生震動。

 

  發菩提心的補特伽羅,菩薩們將視其如手足同胞,十方諸佛也將像轉輪王得到太子一般歡喜,此人當成佛於。何時與此心分離,何時即被逐出大乘之列。

 

  過去我們曾有許多神通變化,到頭來卻沒有因此獲得任何利益,所以,理解[菩提道次第]要比得神通更為可喜。神通變化既不稀奇也無大益,我們每次死亡至中有階段,即得神通。(16

 

  己三、映蔽聲聞

 

  《華嚴經》中講到,譬如海中摩尼能映蔽此瞻部洲中一切硪硤,相續中發菩提心者,也能映蔽一切聲聞、獨覺眾。《彌勒解脫經》中也說,譬如王子雖小然能映蔽諸耆老臣僚,金翅鳥雖小而能映蔽其他禽鳥;相續中發菩提心之初業菩薩,也能映蔽一切聲聞、獨覺眾。此乃[增上意樂]的力量所致。(17

 

  同樣的譬喻,還有金剛寶石雖然破碎,並不因此而喪失金剛寶石之名,依舊能勝過所有金飾,也能消除一切貧窮:相續中發起菩提心者,即便不能學菩薩行,但因其相續中有菩提心的緣故,仍不失[佛子]之名,既超勝一切善資糧珍寶,也能勝過聲聞、緣覺眾的金飾,又能消除輪回的貧窮。

 

  因此,若想認識什麼是八萬四千法蘊的心要,除此菩提心外,沒有他法。阿底峽尊者曾教導說:

 

  [捨棄現世!專修慈心、悲心與菩提心!]

 

  己四、成就最勝福田

 

  相續中發起菩提心的人,當成為人天的最上供養田,所謂[人天世間應禮敬]18)。

 

  但是,此菩提心非短時間修行可以生起,阿底峽尊者就花了十二年時問。某些人多年勤修本尊與念咒,卻遠不如將這些力氣花在修菩提心上,噶當派祖師們曾說:

 

  [人人都有本尊可修,人人都有密咒可念,這都是因為沒人有可供思惟的正法!]

 

  所以,縱然只能安置一些菩提心習氣也是很切要的。過去佛陀說法時,五百頭大雁聞聲受生到天上而見諦(19);未生怨王有極強的空性習氣,某次供午齋時,供養文殊一件價值千兩黃金的華服,文殊卻消失無蹤,未生怨王將華服穿在自己身上,他本人也消失了,從而通達空性,這便是以前習氣的力量醒覺所致。(20

 

  此心生起時,梵天、帝釋等都會前來供養,使發菩提心者容光煥發,並幫助他們實現一切願望。

 

  因為正等覺佛是由菩薩產生的,而菩薩是由菩提心所產生,所以據說連佛也要恭敬菩薩。經中說:

 

  [譬如當禮敬新月,而非滿月;彼等敬信我者亦當禮敬菩薩,而非如來。]21

 

  假如有菩薩坐入車中,想受用五欲之樂、遊逛嬉戲,卻無騾馬拉車,佛也要將拖車的繩索套在自己的脖子上。(22)聖舍利弗輩縱然經劫入滅定,如來卻不會因此而尊敬他。以前佛陀未將缽中美食的薦新供養文殊,以致缽盂沒入地下。

 

  己五、易圓滿資糧

 

  雍隴巴(24)說:[此菩提心一旦生起,便能藉之積集資糧,能藉之淨治罪障,也能藉之消除障難。]宗喀巴大師也說:

 

  [轉二資糧如金汁,攝納眾善為福藏。](25

 

  又如:

 

  [猶如最勝點金汁,垢身得此將轉成,無價之寶勝者身,故應堅持菩提心。 ]

 

  又說:

 

  [余諸善行如芭蕉,果實生已即枯死;菩提心樹恒生果,非僅無盡反增茂。](26

 

  圓滿福德資糧,沒有比發菩提心更殊勝的方法。倘若不是懷著菩提心,縱使經歷幾十萬劫,將摩尼寶裝滿三千大千世界,二佈施給十萬名有情,其果報照樣有竭盡的一天,因為這一佈施既非菩薩行,也不是成佛的因。反之,如果懷有菩提心,即便只佈施畜生一握之食,其果報也是無窮無盡,因為這一佈施既是菩薩行,也是成佛之因。

 

  懷菩提心供一炷香的功德,與供養有情數等量香的功德相同。心懷菩提心念一遍六字大明咒,也能獲得念有情數等量咒的功德。佛陀住世時,有個窮人以菩提心供佛一盞小燈,阿難無法將這盞燈熄滅,如來宣稱,就算是劫末的狂風也難將其吹滅,這是因為那人福德增長的緣故。

 

  《入行論》中說:

 

  [何時為度盡,無邊有情界,

 

  立志不退轉,正受持彼心。

 

  即從彼時起,縱眠或放逸,

 

  福德力不斷,量等虛空生。]

 

  意謂受[行律儀]27)之後,即便在睡眠或放逸的時候,善德也會源源不斷地出生。

 

  有心想祛除一位有情的頭痛痼疾,福德尚且廣大,何況是發心想解脫一切有情的無量苦病,福德又怎會不大呢?《入行論》中告訴我們:

 

  [若思為治療,諸有情頭疾,

 

  具此饒益心,其福且無量;

 

  況欲除有情,無量不安樂,

 

  以及欲為彼,成辦無量德。]

 

  又說:

 

  [偶備微劣食,嗟施少眾生,

 

  今得半日飽,人敬為善士;

 

  何況恒施與,無邊有情眾,

 

  如來無上樂,滿彼一切願。]

 

  簡言之,凡是以菩提心為動機所造的善,其利益與一切有情數量一樣多。

 

  己六、速淨罪障

 

  淨罪法中,沒有比發菩提心更為殊勝的,正如《入行論》中所說:

 

  [罪惡力大極難當,舍此圓滿菩提心,何有餘善能勝彼?]

 

  其他懺罪法難以清淨的極大罪障,發此菩提心即能消滅之。聖無著修習十二年的善業,抵不上他刹那生起悲心的力量,所以淨治罪障以此為最殊勝。又如:

 

  [如人雖犯極重罪,然依勇士得除畏;若有速今解脫者,不放逸者何不依?]

 

  如果有菩提心,在遇到任何危險的關頭,即罪障之果現前時,就好像與大勇士結伴同行,能化險為夷。所謂:

 

  [菩提心如劫末火,刹那焚毀諸大罪。]

 

  罪蘊再龐大,若以菩提心淨治,就如劫火燒柴那般容易。所以說,為了消滅我們的罪業,與其百年勤修缺乏菩提心的淨罪法,還不如修一座菩提心更為殊勝。

 

  己七、成就所願

 

  菩提心發起之後,當能實現現前與究竟的一切目標。最殊勝的目標就是為一切有情除去不欲之苦,並為他們成辦所欲之樂, 《入行論》中說:

 

  [以此無量有情眾,順利能獲最勝樂。]

 

  只要菩提心在相續中生起,常人難以修成的密續等中所說的明咒與事業法,均能輕易地獲得成就。我們為什麼連經、續、密籍中所說的那些小小成就,如降雨、防雹等也成就不了,正是因為沒有菩提心的緣故。因此,若想消除自他人等的疾病障礙,及獲取法力,就當發菩提心。我們事業成就不了,不可怪罪於羯磨集的教授有誤。

 

  不僅如此,事業的成就也不一定要靠[吽吽呸呸]等密咒與密物,有菩提心者單靠說諦實語即能成就。例如,常啼菩薩以說諦實語治好了自己的身體(28);某次雅魯藏布江江水氾濫,水淹拉薩地區,誰都無計可施,傑·蒙朗貝瓦(願吉祥)在一塊石頭上寫道:[蒙朗貝瓦若是菩薩,以此諦實請你速退!]然後拋入河中,河水立刻退走。因此,上至作為主要目標的一切智位元,下至微小的事業,都能以菩提心成就。

 

  己八、損害與中斷不侵

 

  轉輪王睡覺時,金剛手、梵天、帝釋與四大天王等也會時時保護。菩薩則得到雙倍于轉輪王的保護。因為晝夜六時都受到保護,一切傷害、魔祟、障難等決不會發生。如果不發菩提心,縱使在修[酬補儀軌]時用鼓樂等召請護法,護法也不一定會來;反之,如果發起菩提心,毗沙門等四大天王會不請自來,像僕人那樣隨時保衛。

 

  《華嚴經》中比喻說,若將[無憂藥]帶在身上者,百病不侵;[藥王水]帶在身上,可以驅蛇;[無能勝藥王]帶在身上,能戰勝敵人;而如果有菩提心,則能保護我們免受煩惱病痛的侵害。

 

  格西康隴巴(29)在潘波永瓦的禪窟裏修菩提心時,當地的非人意欲加害,有個厲鬼來過以後回去報告說:[他愛湣我們的程度勝過愛他自己,常常為我們傷心流淚,所以我不敢害他。]

 

  大悲佛陀(30)曾以慈心的力量擊敗魔軍;[慈力]國王所在地的牧民能免于五藥叉瞰奪精氣;白哈爾(32)曾供養布頓與喇嘛蕩巴二位鐵筆,卻不能迷惑歐曲嘉賽瓦。後來布頓患病時請嘉賽仁波切前來,他藉由修菩提心,對布頓健康的恢復甚有裨益。這些事例告訴我們,發菩提心有免遭損害與中斷的無邊利益。修菩提心故非人損害不侵,本人的親身經歷即可證實這一點。

 

  己九、速疾圓滿一切地道

 

  單有空性見而沒有菩提心,只能圓滿智慧資糧而不能圓滿福德資糧。二資糧圓滿且二障與習氣斷盡,主要是世俗菩提心的力量(33)。如果有菩提心,藉由密宗便可以即生成佛;如果沒有菩提心,縱然修習密法,則連大乘[下品資糧道]也無法獲得。

 

  簡言之,生起一切善法的根本是菩提心,有菩提心者,就算小到佈施給烏鴉一口之食的善根,都能轉成佛位之因,所以,地道的圓滿將極其迅速。

 

  己十、成就出生眾生無餘安樂之良田

 

  正如《人中論》中所言:

 

  [聲聞中佛(34)能仁生,諸佛複從菩薩生。]

 

  世間的快樂及聲聞、緣覺、轉輪王等,全是由佛的力量所產生的,而佛是由菩薩產生,菩薩則是由菩提心所產生。因此,菩提心是一切眾生安樂的根本。不僅如此,菩提心又是一切法蘊的心要、諸大菩薩的修持中心。密法的殊勝,也是因為菩提心的力量才得以呈顯。

 

  格西敦巴曾向一人打聽[三昆仲]35)的情況,對方一一回答後,他說:[了不起!這是一件好事。]然後又問了康隴巴的情況,那人告訴他,康隴巴住在一座岩崖邊上,時而坐著半閉著眼睛,時而哭泣不已。格西敦巴聽完後雙手合十,說:[他是真的在修法!]

 

  所以,如《入行論》中所言:

 

  [是攪正法乳,所出妙醍醐。]

 

  菩提心是一切法心要中的心要,請大家盡全力專修菩提心生起之法。

 

  大乘教法的有無,以菩提心的有無為標準,所以,大家應將其他所謂的[甚深法]暫時放下,勤修菩提心。假如不瞭解這項重要的關鍵,就會像薩迦、格魯、噶舉、寧瑪各派中許多人想修速道成佛,卻以為修密宗[二次第]不需要菩提心,這不就像世人所說的:[只想要頸子,不要頸上瘤?]36

 

  三世諸佛不發菩提心是不會成佛的,不需發菩提心便可成佛,這尊佛恐怕也是聞所末聞。所以說,如果想求佛位,沒有菩提心是不可能成功的。喪失菩提心就是喪失獲得佛位的希望。因此,我們對此應鄭重努力。

 

  徠果阿閣黎曾對傑·珠康巴說:[您來訪時,我可以輕鬆愉快地講論菩提心,與近來的人就談不了這個話題。與別人談則話不投機。]同樣的,我們之中有些人聲稱菩提心太難生起而自暴自棄,也有人認為這是大乘共同道,比不上深奧的[二次第]等法門就將它檳棄,導致現在修菩提心者為數極少。這就像不入大海之中尋找如意寶,反而在牛蹄水窪中尋找一樣。宗喀巴大師也曾讚歎菩提心是修持的中心,他說:

 

  [菩薩如是善了知,以菩提心為心要。](37

 

  如今有些人說某某本尊是他們所主修的法,也有人說[漢地退災法] 、 [息滅黑諍訟陀羅尼]等是他們主修的法,但如果沒有修菩提心的緣分,成佛的那一天永遠不會到來。阿底峽尊者認定金洲是他所有上師中最殊勝的上師,並在手痛時對仲敦巴說:[您的心地很好,您來加持這只手。]這是對菩提心的高度讚歎。

 

  (帕繃喀大師又介紹了法鎧上師(38)先是持一切有部見,後來因菩提心的關係轉成中觀派的典故。又說,阿底峽尊者在印藏兩地事業如此宏大,與他如理依止善知識及修菩提心有關。)

 

  噶當派祖師說:

 

  [如果沒有菩提心,縱然入三摩地、耳邊有人擊鼓也都渾然不知,仍然毫無用處。]

 

  上師羅怙羅鞠多也說:

 

  [能親見本尊之面,獲得神通與神變,三摩地不動如山,這些都不是什麼大成就;應該專修慈心與悲心!]佛經裏將菩提心喻為轉輪王的輪寶、人的命根以及雙手。(39

 

  《寶性論》中說:

 

  [信解大乘為種子,慧走能生佛法母。]

 

  譬如父親是種姓的不共因、母是共因那般,菩提心寶是佛的不共因,而證空性慧是三種菩提的共因,大、小乘與智慧空性結合,即成大、小乘的菩提因。所以說,對菩提心略有瞭解,也要比修沒有菩提心的[大印][大圓滿] [二次第]或親見眾多本尊天眾等方法,成佛更為迅速,這是很重要的。通曉並成就聖教一切正法的阿底峽尊者的中心教言,就在於:[修慈心、悲心與菩提心!]所以,不要只想著修本尊、念密咒,而應勤修菩提心。

 

  能在相續中生起這樣的正法心要而苦修,所做的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將來也一定會生起菩提心,因為有為法不會停留在原狀,所以菩提心也定能生起。

 

  阿底峽尊者未來藏地之前,藏人只是在傳[發心供養儀軌]時(40),於儀軌之首念一念[為利一切母親有情故當成佛],就算是發菩提心了。然而,要在相續中生起菩提心需要修心。不經修心,只是像傳別解脫律儀的作法一樣,不要說是發菩提心,就連菩提心是什麼也難以了知。以前阿底峽尊者對西藏人這種作法很不高興,呵斥道:[不明白何為慈心與悲心的菩薩,只有你們藏人才有!]藏人詢問該怎麼做,尊者答道:[當依次修心。我們未發起大悲心體驗之前,無從生起菩提心,因此必須依著次第來修心。

 

  戊二、發菩提心之理

 

  分兩節來講:(己一)正明修菩提心次第;(己二)以儀軌受持發心。

 

  己一、正明修菩提心次第

 

  分兩個方面:(庚一)由七因果之門修心法;(庚二)由自他相換之門修心法。

 

  由[七因果]之門修一切有情成悅意相,是阿闍黎月稱與月官、靜命等師的傳承;由[自他相換]之門修心,是寂天的傳承。這兩派教誡由大師佛陀賜予彌勒、文殊等人傳下來,修其中任何一種均能生起菩提心。後來在《菩提道燈論》中,阿底峽聳者將擁有兩派教誡的金洲上師之教授作了解釋。雖然舊噶當派廣傳七因果法,自他相換教授則作為[密封法]隱藏傳授。宗喀巴大師接受了有關本法的所有傳承,並結合兩派教誡傳修心法,我們在此也應按照教授將兩派合修。雖然修菩提心時應該合起來修,在講解的時候卻需分開來講。

 

  庚一、由七因果之門修心法

 

  共分八小節:(辛一)修平等舍;(辛二)知母;(辛三)念恩;(辛四)報恩;(辛五)悅意慈;(辛六)悲心;(辛七)增上意樂;(辛八)正修發心。其中[知母][增上意樂]六節為因,[發心]為果。其因果相生的情況如下:在生起為利一切有情而願成佛之前,必須先有擔負利他責任的[增上意樂];在這之前先要有不忍見一切有情受苦的[悲心],否則就生不起[增上意樂];生起[悲心]之前,又得先生起珍惜一切有情如愛子般的[悅意慈],我們目前能夠輕易對親友生悅意相,對仇敵則不然,所以要將一切有情視為親友,而母親又為親友之最,所以應修一切有情為母,生起[念恩][報恩]之心,珍愛之慈才會生起。所以,這裏所謂的[因果],是指後者的生起要有前者為前提。此道程綿長悠遠,不可急躁,只要依次去修,肯定能生起。

 

  總體來說,噶當派教授已十分深奧且殊勝,但文殊怙主宗喀巴大師的教法,像主尊文殊的口氣余溫未散那般,無論就顯密而言都是圓滿齊備而遠離染汙的,所以比以前的教授更為殊勝。我的皈依怙主大寶上師對此有感而發,他說:[藏地古代的教法,是為了宗喀巴大師如純金般教法的誕生作的準備。]42)達倉譯師曾以公正的態度評價道:

 

  [一切顯密別于金剛乘,一切續部別於無上部,一切二次別於幻身義,空前善說寶藏尊前贊!]

 

  大圓滿派上師貝格的文章中也提到:[顯密善說之源宗喀巴]等,這些都是符合實情的讚歎。雖然他派自詡有[掌中成佛]的大法,但他們的法連[下品資糧道]都難以交付掌中。如果依靠此[道次第],則佛位決定會出現在我們掌中!

 

  假如不遵循道的次第來修,菩提心無從生起,所以,我們在此先從[知母]修起。

 

  在這方面如果不鄭重修習,就像求樂之人刻意造罪,恰成顛倒一樣,我們所求的目標是佛位元,如果不勤修菩提心,便是行持顛倒;縱然勤修密宗速道,也會重演[南轅北轍]的故事:以前有人想去後藏(43),策馬賓士,最後到達工布,卻以為到了後藏。因此,應當致力於菩提心修法。

 

  在生起[知母]之前,必須先修[平等舍]。譬如繪畫時,柔軟的布面如果高低不平,再怎麼畫都畫不好,假如對一切有情心不平等,即便修慈悲等法,所生的慈悲也有偏頗,因此,應當先生起[舍無量]

 

  辛一、修平等舍

 

  七因果修心之中下包括自他相換修心;自他相換修心中則包括七因教授的全部。七因果之首所修的平等舍即[舍無量],即從自己的立場以平等心看待一切有情。我們往往對某些人生嗔、對某些人生貪,內心並不平等。

 

  其所緣境,一派先以母親為物件來修心,然後依次以親友、仇敵等為物件來修;另一派則同時以親友、仇敵、中庸三者為物件。由於第二種修法較為流行,所以,在面前觀修親友、仇敵、中庸三者作為對象,自然地會分別對三者生起貪、嗔、漠然三種不同的心態。此時,應當觀察:[我們現在對視為仇敵的那人有嗔心,但為什麼會厭惡他呢?]我們會發現,是因為想起此人以前對我所作的傷害。接著,就應按照先前[思惟輪回總苦]時所講的,怨親不定的道理,思惟此人在過去多生中也曾作過我的親友,從而斷除嗔恚。

 

  我們對現在的親友感到歡喜,原因是因為此人目前施予我衣食等微小的利益所致,然而我們也應當思惟此人以前也曾無數回與我為敵,從而將貪著破除。

 

  現在非敵非友,視為中庸,捨棄一旁的有情,過去既曾是親友,也曾是敵人,而一切有情全都作過我的仇敵與親友,所以,都是親友、仇敵與中庸之輩,一切平等。既然如此,孰當貪著?孰當嗔恨?貪著親友是不合道理的,因為他們過去曾多次與我為敵;嗔恨仇敵也是沒有道理的,因為他們以前也曾多次作我的親友。

 

  不僅如此,雖然目前眼下某人是友、某人是敵,不可能有任何人是永遠的仇敵,或永遠的親友。所以,自他雙方從自身這方面來看,對有情生貪或生嗔都是沒有道理的;從對方來看,也是平等的,因為他們受苦相同,求樂與厭苦相同,因此,從他們那方面來講,對一切有情也無從偏袒,只能平等待之。

 

  有人或許會想:[這到底有些不同,因為他們是在今生中幫助過我,或傷害過我,所以還是有區別的。]這種想法並不正確,因為過去的幫助與現在的幫助都一樣,過去的傷害與現在的傷害也全相同。譬如,去年用棍子打我的頭,與今年用棍子打我的頭一樣;去年請我喝茶,與今年請我喝茶也是一樣。又譬如,有十個乞丐前來乞討時,就他們這邊來講,十人所受的饑、渴之苦是相同的,乞討的行為也相同:從自身這邊來講,對他們須遠離親疏之念也應該是相同的。(44

 

  如此思惟之後,若能平等對待親友、仇敵、中庸三者,便應轉向一切有情來修。如果能對一切眾生平等對待,則因分別敵友而產生的世俗惡行,如打擊仇敵、保護親友等事,就會永遠得到止息。否則將某某人剔出[一切有情]之外而拋棄不顧,這一類人的心中是無從生起菩提心的。

 

  單[平等舍]這一節,就得花費數月、數年來苦修。花數座時間就想打下圓滿菩提的基礎,是不會有任何進展的。對以上修菩提心法痛下苦功實修,要比畢生作觀修本尊、念咒、觀心本面等利益微渺之事要有價值得多。

 

  (最後,帕繃喀大師又將上述內容重述了一遍。)

 

 

 

  注釋:

 

  1、引自《三主要道》,全頌為:[若無菩提心攝持,出離不成無上覺,圓滿安樂之因故,智者應發菩提心。]

 

  2、指舍利弗與目犍連兩位上首弟子。

 

  3、指佈施、持戒、安忍、精進、靜慮、般若六度。

 

  4、《文殊口授》中僅簡述發心利益,以下十種利益詳見於《大乘修心引導文·善意密意莊嚴),依據此論是帕繃喀仁波切上師之軌矩。

 

  5、引自《菩提道次第廣論》。

 

  6、圓滿次第拙火修法。

 

  7、法名為洛桑丹貝准美(善慧教燈,17171786),格魯派著名大師,曾任乾隆帝師。

 

  8、曲水位於拉薩西南方,拉薩河與雅魯藏布江在境內匯合。

 

  9、體性非善非惡的行為舉止。

 

  10、參閱本書第118018l頁。

 

  11、聲聞乘與緣覺乘菩提為小乘涅盤,大乘菩提為一切智。根據中觀應成派的觀點,證空性慧是三乘菩提的必要條件。

 

  12[通達][有勵力覺受][無勵力覺受]是完成觀察修的三個階段。詳見本書第1冊附錄《菩提道次第體驗引導修法教授》,560頁。

 

  13、引自《入行論)。

 

  14、同上。

 

  15、分大小五明:工巧明、醫方明、聲明、因明與內明為大五明:修辭、辭藻、韻律、戲劇與曆算為小五明。

 

  16、參閱拙譯《利益壽終者教授·解脫幻境》,昂旺多吉(語金剛)造。

 

  17、詳見本書[第十七天]。

 

  18、出自《入行論》。

 

  19、出自《賢愚因緣經》。

 

  20、出自《除未生怨王懺悔經》。

 

  21、引自《寶積經迦葉品》。

 

  22、出自《集經論》,又名《大乘寶要義論》,龍猛造,漢文本為宋代法護、惟淨等譯。該論稱此段之佛經依據為《寶蘊經》。

 

  23、這一故事出自《除未生怨王懺悔經》。

 

  24、雍隴巴生年為十二世紀早期,是京俄瓦·楚臣跋的上首弟子之一。

 

  25、引自《道次第攝頌》。

 

  26、此二頌引自《攝行論》。

 

  28、詳見《般若八幹頌》(漢譯本《小品般若·常啼菩薩品》)。

 

  27、即菩薩戒。

 

  29、格西康隴巴法名為釋迦雲丹(釋迦德,10231115),噶當派早期大德之一。

 

  30、指釋迦牟尼佛成佛前在菩提樹下戰勝魔軍的史實。

 

  31、出自《毗奈耶事》與《本生曼》。

 

  32、白哈爾起初系藏地一精靈,後為蓮花生大師所降服,成為佛教護法。彼供養鐵筆之意旨在迷惑二位大師勤于著述而疏于禪修。布頓·仁欽珠(寶成,12901364),納唐版丹珠爾的編纂者,曾對藏譯密典詳作考訂,著述等身。宗喀巴曾從其弟子學密法。喇嘛蕩巴法名為索南堅贊(福幢,13121375)。嘉賽瓦即嘉賽·妥美桑波,見本書[第十五天]24條注。

 

  33、詳見本書[第十五天]。  

 

  34[中佛]指獨覺阿羅漢,因其福德智慧高於聲聞阿羅漢而低於佛。

 

  35、指仲敦巴的三位上首弟子:博朵瓦、京俄瓦與普穹瓦。

 

  36、甲狀腺瘤的切除將不可避免地傷及脖子,兩者密不可分:此處意指菩提心與修持密法也同樣關係密切。

 

  37、引自《道次第攝頌》。

 

  38、阿底峽尊者發心傳承之三位上師之一。另二位為金洲與慈瑜伽師,後者又稱小孤薩黎。

 

  39、《正攝法經》與《華嚴經》。

 

  40、詳見本書[第二十三天]與[第二十四天]。按照傳統,一般是在[道次第]法會的最後兩天傳。

 

  41、這是相對于作為新噶當派的格魯派來講的,系指從阿底峽尊者至宗喀巴大師之前的噶當派傳承。

 

  42、引自《令信蓮開敷之讚頌日輪》,詳見本書第—冊381頁。

 

  43、後藏在拉薩之西北方,工布在拉薩之東部。

 

  44、另請參閱本書附錄《平等舍修法口傳教授》,該篇內含帕繃喀大師關於此段教授的全部底蘊,墀江仁波切造。附錄一與附錄二為上下相關的姊妹篇。

 

 


備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