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10/02/05 00:52:25
學習次第 : 進階
日期:2010/02/05 00:49:17 喇嘛網 編輯部 報導
第八天 意樂依止法
宗喀巴大師說:
「於三有樂不貪著,為暇滿義而精進,
忘依佛陀所喜道,諸有緣者淨意聽(1)。」
(帕繃喀仁波切引用上述宗喀巴大師的教誡作為第八天教授的前行,以此來糾正聽眾的聽法動機。具體作法是:此頌第一句配合中士道正見來講,第二句配合共下士道來講;第三句配合菩提心來講。隨後大師又回顧了以前講過的那些科判,並重述了正行「依止知識法」的第一和第二兩種。)
由於本次法會所依據的科判內只講了正行應修的所緣,所以我準備在這裏再講一些如何觀察善知識的方法,這一法類雖不見於《樂道》與《速道》科判,但《文殊口授》中有,所以現在依據該論來講。
善知識的德相
既然依止善知識有前面所說的那些利益,不依止善知識又有那些過患,那麼我們應該依止一位怎樣的善知識呢?我們所依止的善知識,必須能引導我們走完全圓道,而不是隨便找個什麼人就行的。例如,某個人雖然心地善良但功德有限,像這種人是無法為我們引導全圓道的。弟子縱然具足信心、智慧和精進,但如果上師未能瞭解、掌握顯、密全圓教法的話,這位弟子一輩子將只能修一些片面或單一的法,如皈依引導、本尊成就法、風脈修法等。在這種情況下,縱獲有暇也成不了什麼大利益。這就是為什麼我們一定要依止一位具相善知識的道理所在。關於善知識的德相,雖然傳授別解脫律儀者的德相、傳授菩薩律儀者的德相及傳授密宗律儀者的德相各不相同,但這裏所說的善知識德相,是指有開示全圓道次第的能力。上師具不具足德相應該在依止之前觀察。這種觀察上師德相的作法,不僅那些想依止善知識的人需要,那些想成為毗奈耶、顯教、密乘二者善知識的人,也應該自我觀察,看看自己是否具有這二者的上師功德,如果發現不具足的話,應該要設法去彌補。單單備齊長壽瓶(2)和沭浴資具,以及僅僅能靠背誦來施行儀軌,算不上是具足德相的上師。
在上師的德相中,分別有毗奈耶中所說的阿閣黎德相、大乘共同道善知識德相和密宗金剛阿閣黎德相。在此我主要講的是大乘共同道上師的德相。《經莊嚴論》中說,上師應該具足以下十種功德:
「知識調伏靜近靜,德增具勤教富饒,
善達實性具巧說,悲憫離厭應依止。」
其中「調伏」是指以戒律調伏身心相續;「靜」是指以三摩地息滅散亂;「近靜」是指以智慧徹底消滅我執。就像將一塊普通木頭放在供香盒中會染上香氣一樣,我們也會薰染上上師所具有的那些功德或過失,因此,我們所依止的上師功德一定要勝過自己(3)。「善達實性」是指以聞所成慧獲得正見,此專指應成派見。前面所說的智慧,可以是獲得自續派以下之見的智慧,所以沒有重複的過失。其他德相容易理解,勿庸贅述。
如果上師未能具足這一切德相的話,則至少必須具備一下五種:以戒、定、慧三學調伏相續,心懷悲憫,通達真實性。博朵瓦曾經說過:「我的阿閣黎耶巴祥尊(4),既無多聞也不耐勞,連致謝的話也不大會說,但因為他有上述五種功德,所以凡是在他跟前的人均能受益。年敦(5)完全不善於說法,即便是為別人解釋供養功德,也沒人能夠聽懂,大家心裏在想:不知道他現在在說些什麼。但因為他有這五種功德,所以親近他的人悉蒙法益。]這裏所說的「致謝」是指表達自己的滿意之情,或是說「謝謝」這類的客氣話(6)。然而在末法時代,就是這樣的上師也很難得,在這種情況下,我們要記住以下擇師要點:所依止的上師應該功大於過;視後世較現世為重;視別人較自己為重。否則的話,我們也許會碰上惡知識,像以前「央具理摩羅」(指蔓)(7)一樣,因受邪道知識的誤導而犯下大罪。所以,我們首先應該認真地進行觀察,如果發現此人值得依止,才可奉之為師。弟子的德相從弟子這方面來講,如果他具備以下五種德相的話,修法就一定能成功:(一)對自宗不貪著,對他派不嗔恚,不墮黨執、住於公正:(二)具有分辨善惡的智慧;(三)有大希求心;(四)對上師起大恭敬:(五)專心聽法(8)。那麼,具備這些德相的弟子又該怎樣來依止上師呢?戊三、意樂依止法此科分二(己一)根本修信;(己二)念恩生敬。如果我們能運用教理理,以「繞邊繞山」(9)的方法來修習這二節的話,我們便會產生極大的渴望,想如理依止善知識;不然的話,我們對上師就會只剩下求法的念頭。己一、根本修信分三小節:(庚一)應觀師為佛之原則;(庚二)能觀之原因;(庚三)如何觀法。
這裏所說的「信」,是指對上師生起真佛想的信心。在所有「道次第』所緣類中,這與「知母](10)二科最難生起。儘管困難,們我們還是要努力去修,不然的話,它們後面的那些道就無法在我們心中生起。總的來說,信心是生起一切白法(善法)的基礎或根本。《寶炬經》中說:
「信為前行如母生,守護增長一切德……]
以前,當有人連續二次請求阿底峽尊者說:[阿底峽,請傳教授!』時,尊者一直默不作聲。當此人再次大聲喊叫時,尊者笑而答道:[嘿嘿,我的耳朵好的很,我的教授是:信心!信心!信心!」又如嘉瓦·溫薩巴大師所說:
「總之開悟之大小,賴修大小信心力,
於悉地源具恩師,思惟功德不觀過,
願持此教為中心,此誓無礙達究竟!]
我們能不能生起證悟,依賴於我們對上師是否有信心,以及信心的大小。要想成就最勝悉地(11),我們必須要具備兩個條件:一是具有視師為真佛的信心;二是具有無誤的教授。但是即便教授有誤,如果我們有信心的話,還是能成就微小共同悉地的;以前有個藏人,到印度向上師求法,上師說了一句印度話[麻裏勒劄],意思是滾出去」。此人不解其意,還認為是上師傳予的教授,便計數誦持,後來他竟能以此為自己和別人治病。還有一位老嫗,她計數誦持《准提天女咒》,將「雜」誤念成「巴」,而變成「嗡巴勒布勒繃德娑哈」。然而有一次當地鬧饑荒時,她卻能煮石而食。如果我們單有智慧而缺乏信心,是不可能達到任何成果的。信心有三種(12),這裏所要修的信心,是指觀師為真佛的「澄淨信]。關於生起這一信心的方法,我將按照格鄔倉父子所傳的教授(13)來講:在第一節「根本修信」中,分「應視師為佛之原因」等,三個部分。
庚一、應觀師為佛之原因應視師為佛的原因很簡單:我們都想獲利而下願虧損。如果是為了獲利,那麼上師是否真的是佛也就無關緊要了,為什麼呢?因為視師為佛對我們有很大的利益,能使我們不費力地成就今生、後世的一切願望等等。例如,有個老婦人因為相信一顆狗牙是佛的舍利,而使狗牙生出真舍利的故事。(14)
儘管上師本身的加持有大有小,但從我們自己這邊來說,我們怎樣來看待上師,如佛,菩薩等,就會出現怎樣的加持,如《藍色小冊》中說:「上師加持大與小,不關本身待自己。」
所以,我們能不能獲得悉地,取決於我們對上師信心和恭敬的大小,阿底峽尊者也說:「汝藏人不獲悉地,乃於上師僅起凡庸想所致。」
反之,如果上師真的是佛,但我們對之不起信心的話,我們也見不到上師的功德,還會遭到虧損、產生種種的痛苦。例如,佛陀雖然行無邊的功德,但天授和善星除了見到佛陀有一庹光明外,見不到其他任何功德,從而產生失利的後果(15)。格西博朵瓦說:「若不敬諸師,依佛亦無益,如善星故事……」
庚二、能觀之原因
我們不僅應該這樣來看待卜師,實際上我們自己也應該這樣來作,囚為當我們的心注重於上師功德這方面的話,我們便能消除對上師的不信。縱然發現上師有一些微小過失,我們也可以通過以下二種方法來防止產生不信:(一)、注重於上師功德這方面,身心為強烈的信心所壓倒,使之下能成為信心的障礙;(二)、將觀察過失轉化為生起信心的助緣。《金剛手灌頂續》中說:
「應取規範德,終不應執過;
取德得成就,執過不成就。」
由於受惡劣習氣的影響,我們總是側重於思惟上師的過失。但是,如果我們能轉而注重於思惟上師功德的話,觀察師過之心就會自然而然地消失,就像晦日雖有月亮升起,但天空為日光籠罩而看不見月亮一樣。又比如,因為我們總想著自己的功德,所以兒不到自身的過失。即使發現上師稍有過失,我們也叮以想,這是上師為了調伏化機所作的善巧方便,這樣我們就能將觀察師過轉化成生起信心的助緣。再者,當我們處在初業行人的階段時,我們所見到的上師均現凡夫相;獲「法流三摩地」時,所見到的上師現殊勝化身相;獲初地等時,所見到的上師則現受用身等相。直至有一天,所有的情器也都將顯現為「無量清淨」(16)。
庚三、如何觀法為了對此生起不可動搖的定解,我們必須依教、依理來加以成立,分四個方面:(辛一)上師是佛乃金剛持所許;(辛二)上師是一切佛事業之作者;(辛三)即於現在諸佛菩薩仍在利益有情;(辛四)自所見相無法決定。
辛一、上師是佛乃金剛持所許
有人認為:「那些善知識本來不是佛,但我在修依止善知識法時,應該假裝這樣來看。]這種想法很危險,不應該執著這類錯誤的思想不放;這是極其重要的。相反的,我們應該這樣來思考:「雖然上師是佛,但我卻認識下到。上師是佛的原因是:現在金剛持正現上師相住世度化。」《二觀察續》(17)中說:
「我於未法時,現阿闍黎身。」
另一部密續中說:
「最後五百年,我現規範相,當知彼即我,於彼生恭敬。」
以及:
「未來濁世時,我現凡夫身,種種方便相。」
經中也說:
「見有義諦聽,我於末法時,當現親教身,住阿闍黎相。」
像這樣在許多顯經、密續中,金剛持悲憫教誡道:未來濁世時,他本人將現普通阿閣黎相出現於世,希望弟子們到時候能認得他,所以不必以為再也無法見到他而感到失意。這些話都是很容易明白的,可以直接按字面的意思來理解。此外當知所謂的「濁世」,就是指現在。
因此在我們自己的上師中,肯定有金剛持化現的阿闍黎!原因是:我們深深地為業煩惱所苦,對於這些情況,慈悲的金剛持悉知悉見;另外金剛持也知道,現在正是能決定利益我們的良機,因為我們具有能了知取捨處及能修教義的人身等等。
再者,當知現在所有的上師都是金剛持的化身,如果不這樣看,而對每一位上師剛持的化身一個也沒了,這當然是與上述經教相違背的。在上師中一定有佛的化身,所以當思:只想著上師為什麼不是佛的理由而失去認識佛的化身的機會,乃是自己的惡念所致。因此,我們應當將一切上師都視為佛的化身。
對那些容易生起信心的人來講,單講這些經教即可:如果再用正理來加以成立的話,我們便能獲得更大的定解,所以接著講第二點。
辛二、上師是一切佛事業之作者
以前在介紹資糧田的時候,我曾經說過:諸佛之意—樂空不二智—在法界中是「一味」的,就像空中雖然只有一個月亮,但卻能在有水的器皿中各別映現出影子。在所教化的有情面前,當以聲聞身作調伏者,諸佛樂空不二智便現聲聞相;當以緣覺身作調伏者,便現緣覺相:當以菩薩或佛身調伏者,便現菩薩相或佛相。不僅如此,如《父子相見經》中所說:
「有時現梵釋,有時現魔相,
饒益諸有情,世人難測度……」
當以魔或梵天身作調伏者,諸佛樂空不二智便示現魔或梵天相,甚至化現鳥獸等相來調伏有情。
諸佛對我們顯現普通善知識相,是因為這樣作方適合我們的緣分,除此之外,別無其他引導的方法。諸佛縱然對我們顯現比普通上師相高級的受用身等相,但因為我們見不到,所以也沒有什麼意義。其他殊勝化身、菩薩等相,我們也一樣沒有看得見他們的宿緣。同樣的,如果諸佛顯現比普通上師相低級的鳥獸等相的話,因為我們對之難起信心,所以也無法利益我們。
因此,正如《供養上師儀軌》中所說:「從佛三身莊嚴輪……」等(18),一切佛的三身全部都攝集在上師的三密(19)之中,所以,上師是一切佛的化身或事業的執行者。譬如:一位跳舞的演員,他可以穿上「阿雜惹」裝跳「阿雜惹」舞,也可以換上「法王」(20)裝跳「法王」舞,除了服裝有變化外,這二個角色實際上是由同一位演員扮演的。又如同一種朱紅顏料,可以繪畫出許多不同的圖案,雖然形狀不同但本質上都是朱紅。我們應該以同樣的態度認識自己的上師,當思諸位上師全是金剛持的化身,是調伏我們的一種善巧方便。
此外,正如艾絨依靠聚光鏡方能取火,或是雖獲眾食若下進口難入腹中,佛的加持和賢善事業,只有通過上師才能得以實現,或者說由於上師能作—切賢善事業,所以上師是一切佛事業的執行者。
有人可能會想:雖然上師是一切佛事業的執行者,但下二正就是佛。如有這樣的疑慮,我們便應作如下思考:佛的事業,也就是佛利益有情時所作的加持,必須通過上師方能趣入有情的相續。如果這樣的話,上師就只能是佛而下是凡夫。不然,一切佛將依賴有情作為一切事業趨入之門,這就變成諸佛要依賴凡夫才能作利生之事。但事實並非如此,佛在利益有情的時候,連那些聲聞、緣覺和諸大菩薩都不依靠,怎可能依靠凡夫呢?所以,佛陀僅僅是為了使有情能有兒到他的緣分才化現為凡夫的。例如,當佛變化成船、橋等物時,我們卻以為這些是由木匠建造的。正如薩迦班智達所說:「日光雖熾熱,無鏡火不生;如走佛加持,無師不能入。」
噶舉派上師達沃仁欽(月光寶)也說:
「障雲清淨時,彼日輪之光,以淨鏡緣起,能降薪木上。」
(帕繃喀大師以聚光鏡為喻,說明諸佛必須依靠上師,才能使共事業趣人所軟化者的相續中。由此可知,如果上師不足佛,諸佛就不會依靠他們,這種情況和:[富人和窮人」那則比喻(21)所表現的意思完全相似:因為諸佛必須依賴上師,說明上師只能是佛。)
我們可以肯定地說,現在金剛持正以化身在利益眾生,為什麼呢?因為佛對一切有情的情況悉知悉見、毫不混亂,而且,佛對有情的悲憫要勝過母親對於獨子的感情。所以,他們永不間斷地仵各種最能利益一切有情的事業:現在也一樣。因此,有什麼理由說他們不來利益我們呢!再者,諸佛的最初發心,是為了饒益我們,積集資糧是為了能圓滿利益我們,成佛也是為了利益有情。所以,他們在成就佛果之後不可能不來利益我們的。如果一切佛不願利益我們而將我們捨棄的話,那就是一件最糟糕的事了。因此,所有的佛肯定在利益我們。至於利益的方法,則如以下偈頌所說:「諸佛非以水洗罪,亦非以手除眾苦,非將所證遷於他,示法性諦令解脫。
引此喻為諸佛若依靠未成佛者而作利生事業,無異於富人向窮人求財。
除此之外,別無他法。而能作饒益的佛的化身,除了為我們開示如何獲得最上利益——增上生(22)和決定善(23)方法—的上師之外,別人是沒資格的。所以,格鄔倉·絳央蒙朗說:「過去佛菩薩,利現在眾生,若獲真實解,知即具相師。」我上師也說:「每個有情的頭上,都有全體的佛坐著。」
辛四、自所見相無法決定有人可能又會想:「雖然必須承認上師是真佛,以及是一切佛事業的作者。然而因為我兌上師有這樣、那樣的過失,所以我只能視他為凡夫而非佛。」對此我們應當明白,自己的感覺是不可靠的、也是不肯定的。由於我們視物的標準是受業力控制,又因為我們無法肯定曾經造過某種業和未曾造過某種業,所以在我們的業感景象中,事物存在與否也是不能確定的。例如,《入中論》中提到,「鬼見膿河心亦爾](24)。它的意思是說:當天、人、餓鬼三者同時看同一茶杯中的水時,因為業力下同的關係,分別兒為甘露、水和膿血。而對於那些餓鬼來講,夏季的月光是熱的、冬季的日光是冷的。對《時輪》和《俱舍》各自特別的化機來講,所見到的須彌山形狀分別是圓的和方的。又例如,以前聖無著曾將至尊彌勒視為一條下身腐爛、爬滿蟲蟻的母狗;桑傑耶協(佛智)將阿闍黎絳貝協年(文殊知識)看成是一個耕地、喝蟲粥的僧相俗人;諦洛巴在世時,周圍所有的人都以為他是個打魚的,根本沒人去猜測他可能是個大成就者,那若巴最初見到他時,他正在炙燒活魚;黑行阿閣黎也曾將「金剛亥母」看成是一個癩婦。所以,我們能見善知識是人,而不是馬、狗、驢什麼的,就應當覺得慶倖!京俄·洛車堅贊(慧幢)(25)說:
「我等惡業障雖重,見師為人當歡喜;
不見犬驢福報大,至心生敬釋迦子。」
不僅如此,如果單憑現象就能裁定諸事,那麼既然一切法顯現如實有,就應該是實有了,這顯然是錯誤的。
(帕繃喀大師隨後又舉了—個例子說,以前有個比丘,為乾渴所惱,外出求水時,由於他像餓鬼一樣來看待周圍的一切,所以見不到恒河而逕至離河遠去。)
在這裏,我們需要運剛《釋量論》中關於「不現不可得因」的那些解釋,仿照「未見鬼故不能成立無鬼」來立如下之量:「見上師即真佛為隱義之補特伽羅相續中,無緣見師為真佛;無見師為真佛之能緣量故。」
所以,不能親見上師為佛,並不等於上師不是佛。
反之,有人見似真佛不一定就是真佛。以前,當第四代付法師近隱阿羅漢在說法時,「歡喜自在魔](26)前來破壞,近隱將此魔調伏後說道:「因為我未曾見過佛陀,所以你變化成佛陀的樣子給我看。]於是魔便變化出與佛一樣的身體,具有相好等,近隱誤以為見到真的佛陀而準備頂禮時,魔的化身就消失了。而以前的那些大成就者,像吉祥怙主龍猛等,在一般人眼裏,雖顯現為普通比丘相,事實上卻是真蔔的佛。
不管怎樣,當追究過失的心自然現起時,我們不必立即強壓下去。譬如,當我們準備洗去衣服上的污垢時,應該先讓污垢浮現出來;因此,我們也您該先讓這種尋過心顯現出來,然後再作如下思考:「不知道我所見的這種過失,上師是真的有還是假的有。」如前所說,這未嘗不是一種業感幻相。膽病患者將白螺看成是黃色的;風病患者將雪山看成是藍色的;坐船有船行木栘的感覺;有翳障的人,眼前似毛髮亂墜:連這麼一點點暫時的幻因都能造成這樣的障礙,更何況我們長期以來完全破無量的業煩惱所蒙蔽呢?
我認識的一位元活佛,有一次外出朝聖時身患膽病,在他寓所裏有三個銀盒,但他卻看成是金的。次日早晨病癒,方見其本相。嘉瓦·溫薩巴有一次造訪絨區的降欽寺,有幾個薩迦派的學者不懂聲明學上的難點卻在那裏辯論,溫薩巴便為他們解釋有關聲明學的知識,並用梵文念了《般若八千頌》。但他們根本不相信他是個格魯派的「人」,而認為他是個格魯派的「鬼」。所以,我們應該觀察上師的內在斷、證功德,而不要去考慮上師的外相。佛的法身,只有佛才能相互見到,連聖者菩薩(27)也無法見到:佛的受用身,只有聖者菩薩能見到:佛相好莊嚴的殊勝化身,只有「業淨凡大」以上的那些人能見到。《道次第,甘露藏》中說:
「乃至未離惡業障,無量諸佛雖親臨,
除此現在所見相,無緣得見相好身。」
即便佛陀在世時,那些外道徒眾也見不到佛陀的妙相等,只見到一大堆過失;提婆達多將佛陀的一切事業都看成是虛假騙人的。雖然我們只能根據自己的程度來看上師,但總的來說,這些還算不壞。果洛阿裏上部有個土匪,有一次他去拉薩朝覺窩像(28),卻連像前的供燈也沒有見到。溫·嘉賽仁波切的上一世告訴他必須清淨業障,所以他作了「萬供」(2),頂禮和繞佛,後來他能見到供燈,但還是不能見到「覺窩」像。果芒甘珠爾喇嘛·洛桑頓丹仁波切(善慧有義)傳《甘珠爾》(30)時,求法者中有一個僧人,既聽不到念經的聲音也看不到經書,他只看到上師面前放著一盤肉,上師不是在念經而是在吃肉!每天晚上散會時,他見上師將肉收起來走了。像這樣的業感景象千奇百怪,所以說,我們見物的層次取決於我們業障清淨的程度。
我們對現象不可相信,除上師之外,坐在身邊的人、朋友、親戚,就連門口的狗,我們也無法斷定他們究竟是什麼,他們也許是天神,也可能是魔等。唯一可以確定的是我們自己。所以,離我們一步之遙的東西都是可以懷疑的。
嘉瓦,溫薩巴在即將獲得雙運位的時候,仍有人給他起綽號,稱他為「溫薩瘋子」。 「具誓法王」(31)曾扮作宗喀巴大師的弟子,有一次,當宗喀巴大師準備給一些非器之人傳授極為秘密的密法深要時,法王出面制止。堅贊桑波(幢賢)對此心感失望,克珠傑卻說不必過分著急。
薄伽梵本人也曾說過:「我與似我者,方能判定補特伽羅的程度。」印度有個沙彌,他聽說瓦支格惹島上的所有男人和女人都是密宗的「勇士」和「勇女」,為此他特地來到該島探訪。當他親眼見到那些人時,卻未能發現他們有什麼特別的功德,反而對一個騙子產生了信任!那若苯穹(32)也將至尊密勒日巴視為凡夫、口出謗言:「人稱密勒日巴者,未見之前名聲大,說如印度大成就,待我近前作觀察,卻走裸臥一老漢!」
由於我們對那些與我們同吃、同作的親戚朋友都不明底細,所以不管他們是誰,我們都應生起「淨相」,這是利益大而害處小的。我們不能單憑現象來判斷某人,以寂天大菩薩為例,當時的許多學者部認為他是[三想者](只關心三件事)(33),發現不了他有任何功德。
見某人有過失並不說明某人就一定有過失,我們看事物的方式往往受角度及成見的影響。善星比丘將佛如實見到後開示的那些業果道理,視為佛足為了有利而作的欺騙,他也不相信佛能斷盡一切過失。像他那樣的三藏法師都會被不正確的想法和成見所迷惑,我們自然就不必說了。又如,喜歡睡覺的弟于,往往會不滿誦經到深夜的老師;而那些喜歡喝酒的學生,卻對貪杯的老師心生歡喜,認為有功德。所以,我們怎能肯定所見到的上師過失就一定不是上師的功德呢?再者,上師的那些過失難保不是為了利益我們的緣故,有意裝出來的。如果利生需要,如來可以示現心懷嗔恚或慳吝,以及瞎子、瘋子、犯戒等各種相。(帕繃喀大師隨後講了《父子相見經》和《大涅盤經》等經典中如何廣說的情況。)總而言之,顯密教典中雖有了不了義以及是否可如言取義等各種說法,但勝者金剛持自己將來當現上師相而來的說法,既是了義的,也是可以如言取義的。除上師之外,無人能為我們開示解脫和—切智道,這一事實便可說明這一點。
金剛持認可是佛的上師,我們卻認為不是,而執意去盯著上師這樣那樣的過失,由於「此因不定」和「成為相違」的關係,我們您該運用上面所說的那些能立因,以「繞邊繞山」的方式來修,從而認識到上師本來就是佛。
像這樣以數理來成立,從而獲得上師即佛的定解,換句話說,則能生起上師與—切佛似乎是合在一起的體驗時,便是巳生起如理依止善知識的證德。
我們的究竟目標是將自心與師意合而為一,也就是在成正等覺時,自心與師意大樂法身二者合而為一。那時,我們便在上師體性中成佛、獲上師位,上師的身、語、意與自己三門和合無別。而實現這—目的的緣起關要,便是我們從現在起就應親近和隨順師意(34)。
己二、念恩生敬
按照格烏倉父子的口授,分以下四種來修;(庚一)、師恩勝佛;(庚二)說法恩;(庚三)加持心相續恩;(庚四)以財物攝受為眷屬恩。第一 「師恩勝佛」中又分二部分:(二)師恩總勝—切佛:(二)師恩別勝釋迦牟尼佛。
庚一、師恩勝佛
(一)師恩總勝一切佛加上所說,從功德這方面來講,上師與佛是相等的;從恩德這方面來講,總而言之,師恩要比一切佛的恩德還要來得大些。
在過去無量劫中,雖有無數的佛在引導眾生,但我們卻不是他們教化的對象。正如所謂:「無量諸佛未調伏」(35)等,單作為大師釋迦牟尼積資對象的佛,就有四萬五千、七萬六千或七萬七千之眾。不僅如此,即便在本劫中,也有「拘樓孫」(壞輪回) 、 「拘那含牟尼」(金仙) 、 「迦葉」(飲光)等佛出世,引導無邊所教化者,然而他們卻不能調伏我們。我們現在的上師,能為我們開示圓滿無誤之道,縱佛親臨,他們的所為也無過於此。所以,上師在功德這方面雖然與諸佛相等,但在恩德這方面卻較一切佛為大。
格西博朵瓦說,上師好比是施食於饑餓瀕死者的人:諸佛則如向生活本已奢華者再給予一份肉那樣的人。諸佛只有在我們抵達較高修道層次時,才會對我們現身和安慰我們,而在我們現在弱小無力時卻愛莫能助;就像行人在我們脫貧致富時才佈施食物、錢財給我們那樣;而上師卻能在我們快墮入惡趣深淵的時候,現身引導我們;如同某人在我們貧窮時施食於我們一樣。所以,我們現在能生起想獲得佛位的願望,乃是上師的恩德所致。克珠傑也說:
「大悲勝過一切佛,無等大師前啟請。」(36)
在我們遇下列其他任何佛菩薩的時候,值此匱乏正法之際,只有上師能為我們宣說正法,所以說上師的悲心極大。
(二)師恩別勝釋迦牟尼佛
很久以前,有位轉輪王名叫「輻輞」,他有一千個兒子(37)。當他們發菩薩心並各選一個世界作為未來教化之處時,他們發現在鬥諍劫中人壽百歲時候的眾生很難調伏,於是紛紛捨棄不選,只有大師釋迦牟尼的前生—婆羅門「海塵」,發心調伏那些鬥諍劫中的有情。所以,對人壽百歲時的所教化者而言,大師釋迦牟尼要比其他佛的恩德大,但是對我們這些人連大師佛陀也無法調伏,只能仰賴上師來調伏,所以師恩尤重。
在大師佛陀之後,印度出現過許多班智達和成就者,如七代付法師(38)、八十大成就者、六莊嚴二殊勝(39)等。藏地聖教前宏期中,出有「堪洛卻松」(40)、主僕二十五人(41)等;後宏期中出有薩迦五祖(42)、瑪爾巴和密勒日巴等、阿底峽尊者父子及宗喀巴父子等智者成就師,但他們都無法為我們直接開示脫離廣大苦海的最佳方法—正法甘露。
簡言之,由於我們過去受生的地點、時間不對,所以那些先德誰都不能引導我們,而將我們棄置了,我們只得留在濁世中最糟糕的時代,正如《入行論》中所說:「饒益眾有情,無數佛已逝,然我因自過,未得彼教養。」
因此,我們應當想:「現在這位上師能對我作這樣的引導方便,上師的悲心真大啊!」
庚二、說法恩
上師的恩德遠不止上述的那些,以前,當釋迦牟尼還是菩薩時,他曾為了—個偈為乞林嘎哩達王時,為了聽法,他的身體被釘上一千枚鐵釘:當他受生為嘎那夏瓦王時,為了聽法,他的身上豎有一千支燈燭;他也曾為法而跳入火坑:當他受生為妙色工時,為了聽法,他剝皮為紙、析骨為筆(43)。阿底峽尊者也一樣,他為了聽此「道次第」,不顧風暴、摩羯魚等的危險,在大海中漂浮十二個月,忍受眾苦。瑪爾巴、密勒日巴等祖師也是為了求法的緣故,歷經艱辛。以前去印度的道路不像現在,十分難走,但是那些譯師仍拚舍生命前往求法。他們全都以金曼茶羅供養亡師,作為傳法的報酬,當他們事後回憶起路途的艱辛時,往往戰慄不已。我們現在求法不需要受一點苦,上師便為我們開示全圓道之法,縱佛親臨也無過於此。由於可見,上師之恩真是昊天罔極!阿底峽尊者曾說:「你們現在不需要受苦,就能聽到這樣的深法,福報很大,所以你們應該認真地聽法!」
又如某人因服用藥、食、毒三者而瀕臨死亡時,如果有位醫師能使他將所服的毒吐出、將所進的食物轉變為藥、將所吃的藥轉變為無死甘露,這樣的話,這位醫師的恩德是極大的;同樣的,我們像吸毒一樣造有許多墮惡趣的個善業,對於這些惡業,上師命我們懺除。對於那些為了現世長壽、無病、利敬、聲望的目的而造的善業,上師命我們生起善妙動機和作清淨回向發願來加以改變,使之成為能利益我們後世的正法。對於那些為了獲得後世增上生和解脫之故所造的善業,上師命我們將之轉變為嫵上圓滿正覺之因。所以,還有誰的恩德比上師更大呢?《甘露藏》中說:
「等同一偈字數劫,供養亦難報師恩;
遑論開示全圓道,如定恩德誰能量?」
又如:
「如人羈獄受大苦,某人出資贖出獄,
今住受用圓滿處,當稱彼為大恩人。
是故諸師於我等,開示解脫惡趣法,
暫今隨欲而受用,人天富樂拖大恩。
次善開示無上法,能滅輪回諸衰損,
導往三身妙果位,此等恩德胡不大?」
庚三、加持心相續恩
我們心中所生的一切證德,是通過祈禱上師等加持我們心相續後所產生的結果,如果我們以「上師瑜伽」作為道之生命的話,我們將取得極大的修道進步,這也是因為上師加持的關係。
上師加持其弟子心相續的事例很多,例如:當諦洛巴將泥曼茶羅扔在那若巴臉上時,那若巴頓時生起三摩地達七日之久。又如,由於上師的加持,我們現在心裏常能想著佛法,這是以前自己所做不到的。
今年四月廿四日,出現了皈依怙主大寶上師(44)對我作加持的妙相,由於上師的加持,方有現在「道次第」等的聽講。以前,當歸依怙主大寶上師在達波與二十五位格西共修「會供輪」(45)時,我亦恭逢其會,從開始誦《供養上師儀軌·樂空無別》起,相當長的一段時間中,我—直在流淚,心中生起了不可抑止的出離心,這也是上師加持的結果。
如果我們祈禱上師,那麼今生、後世的一切善事和願望就都會實現。大成就者諦洛巴曾說:
「諸增益最上,即師那若巴。」
嘉瓦·果倉巴(46)說:
「修生次雖多,修師為無上;
作念誦雖多,祈禱為無上;
若恒常祈禱,不退德定至。」
(帕繃喀仁波切隨後又舉了幾個例子:以前熱振地方有個人向仲敦巴像供燈,因而順利辦成事的情況:仲毗巴加持阿底峽尊者的情況(47),以及珠康巴加持喇嘛降巴仁波切(48)的情況。)
庚四、以財物攝受為眷屬恩
由於現在的這些人很看重財物,所以上師往往先以財物來攝受他們成為弟子,然後再引導他們進入正法之門。
我的皈依怙主達波大寶上師住茅篷的時候,貢波上部的止美丹喀家族派了一個僕人前來問卦,並帶了一包酥油作為供養。由於上師的住處很高,那個僕人爬得疲憊不堪,他邊走邊罵:「這個上師真和野獸差下鄉,別的地方不住,偏偏喜歡住在這麼高的山上。]當他來到上師跟前時,上師賜給他茶、美食及會供麵食,由此他轉而對上師生起了信心,並從上師那裏得到廣大加持。所以,真正使那位僕人生起信心而成為上師弟子的,是上師的財物,他說:[這些會供真是美味可口啊!」在寺院中,有無數像這種老師以財物來攝受、教導弟子的事例。
阿底峽尊者說:「我所有的功德都是上師的。]這句話的意思是:一切功德仰賴上師之恩才得以出生。在下作觀察的情況十,我們總以為現在的安、樂、名三者都是自己一手造就的,其實不然。例如,有兄弟二人,一個進入法門(49),從而成為另一個的歸依境。他可以與其他出家眾在寺院中集會,受用應得的正法和財物之分,安住於少事少業之中。然而,他之所以能成為一名比丘,並不是他自己所能做到的,這是親教師和規範師授於近圓律儀的恩德聽致。
我們現在每天能讀幾百頁書,且能觀察書中的文義,這是教字母老師的恩德所致。我們現在有機會獲得灌頂,進入較佛出世更為稀有的密法之門,如果不犯三昧耶的話,在十六生內我們絕對能得四身果位,而為我們授灌頂、從而在我們相續上種下這種能熟種子的,乃是金剛阿閣黎之恩。如果未得能熟灌頂等的話,那麼就連密法方面的書我們都不能看。我們應該一邊回憶師恩,一邊數念珠:「這位上師曾賜我這種恩德,那位上師曾賜我那種恩德……」
不僅如此,我們今生所得的人身、快樂、幸福、財富等,這一切是我們前世持戒、佈施之果,而這也是命我們這樣作的阿闍黎之恩。因此,我們的幸福快樂一概來自於上師之恩德。
有人或許會想:「這些並不是出於一位上師的恩德,而是先後有許多不同的七師各自給予我的部分恩德。」但是,一切上師的變化根源—一切佛的心,即樂空不二智,在法界中是一味的。因此,這所有的上師是勝者金剛持—人所示現的不同身相。
例如:我們藏地的人祖、制訂法規者、翻譯佛經者、宏揚主持聖教的王臣、譯師、班智達、曆輩達賴喇嘛等,這一切全是「蓮華手」(50)的化身遊戲。所以說,自己的所行上師體性是一。
正如宗喀巴大師所說:
「世間普遍贊說之『上師瑜伽』教授者,應知即是如前所說。單修一 、二次所緣境全無所至。」(51)
我們在修《供養上師儀軌》等上師瑜伽之前,首先應該懂得:自己的上師是—切佛的體性;一切佛是上師的變化遊戲。如果我們缺乏這種理解,光念誦文字是不會有任何進步的。
若能明白一切佛的心在樂空法身中是一味的,以及由此現為上師的道理,我們便能了知百部、五部、三部、一部(52)等一切,都是十師的變化遊戲。不然的話,我們恐怕就會只對坐在法座上講經的、名聲較大的上師貌似恭順,而對寺院中不起眼的教書老師缺乏敬意。如能理解方才所說的內容,我們對一位元上師生起的淨相便會擴展到一切上師身上。令師歡喜也是如此。同時也將明白,如果自己令一位上師不喜,便是令—一切上師不喜,由此我們將意識到一切上師之間的恩德沒有差別,在依止法方面也不會產生偏頗。
像這樣思惟上師的大恩之後,據說最起碼我們應口誦念恩文句來加以鞏固。善財童子在依止善知識時所作的念恩偈頌如下:
「我(53)此知識說正法,普示一切法功德,
遍示菩薩威儀道,專心思惟而來此。
此是能生如我母,與德乳故如乳母,
周遍長養菩提分,此諸善識遮無利。
解脫老死如醫王,如天帝釋降甘雨,
增廣白法如滿月,猶日光明示靜品。
對於怨親如山王,心無擾亂似大海,
如同船師遍救護,善財走思而來此。
菩薩啟發我覺慧,佛子能生大菩提,
我諸知識佛所贊,由是善心而來此。
救護世間如勇士,是大商主及依怙,
此給我樂如眼目,以此心事善知識。」
《道次第甘露藏》中所說者如下:
「出離猶如火坑家,效仙人行居靜處,
得嘗正法甘露味,仰賴諸位尊師恩。
所遇義殊上師教,百千劫求亦難得,
於彼教法生信心,亦是諸位經師恩。
走故我視諸師為,救惡趣難之依怙,
出輪回海之商主,善趣解脫之嚮導。
治癒痼疾之醫師,滅大苦火之河水,
除無明暗之燈炬,示解脫道之杲日,
出輪回獄之救星,降正法兩之密雲,
排憂解難之親友,恒常慈育之父母。
在念誦這些偈頌時,我們應當循文思惟上師的恩德。
關於加行依止法,《文殊門授》中將之列於第叫加行之末,所以請大家不要將這些不同傳承的教授混淆。
(帕繃喀大師又說,我們在修[意樂依止法」及以下每一種所緣類之初,均需祈禱和修「甘露降淨」,結束時則應對所修內容生起定解。)
注釋:
1、引自《三主要道》。
2、修長壽法用的密宗用具。
3、即上引《經莊嚴論》中所說的「德增上」。
4、法名為耶協跋(慧熾),系阿底峽尊者親炙弟子。
5、噶當派上師,法名不詳。
6、因博朵瓦所用的「致謝」一詞為藏文古方言,故有此釋。
7、此婆羅門青年誤信邪道之師,以為殺死千人即可生天,因而殺人取指、冠首為鬘,千人少一,欲殺其母,佛往度之,後成阿羅漢。
8、前三條出自聖提婆的《四百論》,後二條系月稱所加。
9、此語系藏文:mtha bskor ri bskoro bYas 的直譯,帕繃喀大師經常使用這一成語來說明「觀察修」的內涵。意即我們應從多種角度來詳細地觀察、分析某一所緣,直至自心發生變動、獲得定解。另請參閱本魯附錄《菩提道次第經驗引導修法教授》一文。
10、「由七因果之門修菩提心法」的第二科,見「第十七天」章。
11、佛位的異名。
12、雍增·耶協堅贊所著《心與心所釋·明慧頸嚴》一書中解釋說:[(1)澄淨信,見三寶等具功德者之功德故,自心澄淨……:(2)勝解信,思惟佛所說緣起、業果理等獲得勝解;(3)希求信,如思惟四諦道理己,決定苦、集二諦為應斷,滅、道二諦為應得,且知若如理勤修即能獲得而生決定當得之念。』
13、指《菩提道次第略論筆記·明慧海津梁》。
14、昔藏中有一富家子,與友人往印度經商,其母命自聖地迎請舍利。比歸,將至家門,方憶母言,恐拂其意,急拾死犬之牙,歸以給母,謊稱系阿羅漢靈齒。母信之,恭敬供養,犬牙放光加持,與真舍利無異。
15、參閱《大涅盤經》。
16、視一切情世間為本尊、一切器世間為本尊曼荼羅的密宗證德。
17、《喜金剛續王》的簡稱。
18、全頌為:「從佛三身莊嚴輪,善巧方便幻網中,現凡夫相度眾生,祈禱大悲依怙主。」
19、身、語、意三密。以非凡夫境界故,稱之為「密」。
20、即閻摩法王,一護法神名。
22、生為天或人。
23、小乘涅盤與一切智。
24、全頌為:「如同有翳諸眼根,鬼見膿河心亦爾,總如所知非有故,應知內識亦非有。」
25、1402——1971,宗喀巴大師親教弟子,是八大京俄(內侍)之一。
26、又稱天子魔,四魔之一。
27、初地以上的菩薩。
28、拉薩大昭寺主尊釋迦牟尼像。
29、每種供品的數量均達一萬的供養。
30、意為「佛語』,藏文大藏經的經藏,有一百多函。
31、即護法閻摩法王。
32、一苯教徒名。
33、吃、睡、排泄。
34、藏文中有無數上師瑜伽法本與祈禱上師之文,現附上拙譯帕繃喀大師名著《遙呼上帥頌》聊備一觀。
35、引自《供養上師儀軌》,全頌為:「無量諸佛未調伏,暴惡難調濁世眾,如實為說善逝道,祈禱依怙大悲尊。」
36、引自《吉祥三界頌》首頌,全頌為:「三界眾生唯一目,諸求解脫無上怙,大悲勝過一切佛,無等大師前啟講。」
37、「輻輞」後成「無量壽佛」,千子即「賢劫千佛」。
38、繼佛之後的七代佛教領袖:迦葉(飲光)、阿難(慶喜)、釋那瓦拶(具麻衣)、鄒波咕達(近隱)、底地噶(有愧)、克裏醯那(黑)、摩訶蘇達釋那(大善見)。
39、六莊嚴:龍猛、提婆為中觀莊嚴;無著、世親為阿毗達磨莊嚴:陳那、法稱為正理莊嚴。二殊勝:釋迦光、功德光二大律師。戒為佛法之最上根本,故稱「殊勝」。
40、「堪」指堪布(親教師)靜命論師;「洛」指洛繃(軌范師)蓮華生大師;「卻」指卻傑(法王)赤松德贊。
41、「主」指蓮華生大師;「僕」指大師的二十五名上首藏人弟子,均得密宗成就。
42、袞嘎寧波(慶喜藏,1092二158)、索南孜摩(福頂,1142-1182)、紮巴堅贊(名稱幢,1147-1216)、袞嘎堅贊(慶喜幢,1182--1251)、洛卓堅贊(慧幢,1235-1280)。
43、上述故事詳情請參閱《賢愚因緣經》。
44、指達波仁波切絳貝倫珠。
45、一種密法儀式。
46、法名為貢波多傑(怙主金剛,1189-1258),竹巴噶舉派的一位重要上師。
47、大成就者中毗巴西那若巴弟子。法尊譯阿底峽尊者傳中記載道:[尊者聞仲毗巴之勝德,欲往參,未遂,惟遙作觀想供養殷重祈禱。一夕夢中,見一比丘持一人臂,漸食而來,尊者念雲:[出家者不宜食人肉也!]來者問曰:『佛亦有錯誤否?。』尊者含愧。又曰:『汝亦欲食耶?』答曰:[願食。]遂授一無名指,食訖,獲得加持次日早晨,任運而入三摩地],……尊者始知前夢為仲毗巴也。」
48、普覺·昂旺絳巴。
49、意為出家。
50、聖觀自在的異名。
51、引自《菩提道次第廣論》。
52、一部為「勝者金剛持」;三部為「毗盧」、「無量光」與「不動」,分別為佛金剛持的身、語、意體性:五部則再加「寶生」與「不空成就」,分別為佛的清淨五蘊體性;五部再各分五蘊、四界、六處與五境而成百部。
53、經中原文系第三人稱,乃彌勒菩薩為大眾所說:此處我們用於憶念自己上師恩德,故改用第一人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