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12/02/02 03:43:46
學習次第 : 進階
菩提心論述《入菩薩行》講解第三品 受持菩提心二
久美多傑堪布
二、正發菩提心
22.如昔諸善逝 先發菩提心 複次循序住 菩薩諸學處
23.如是為利生 我發菩提心 複次諸學處 次第勤修學
【講解】「諸佛如來」過去初發菩提心時,都要先發「願菩提心」再發「行菩提心」的,然後再遵循修學的先後次第,把心安住在所受持的菩薩學處上。現在為了利益眾生。我也要效法諸佛,在發起「願心」之後,再受持「行菩提心」,然後再按步就班地努力修學所受持的各種學處。
我們學佛不能只信不學,如果我們光信仰而不學習,那麼我們的智慧就沒辦法增長。《入菩薩行》對學習次第講得非常的詳細,如果有善知識的引導,我們就照儀軌念誦發「願菩提心」受菩薩戒。
受持菩薩戒的方式有兩種:
1龍樹菩薩的傳承「願、行菩提心一起受」
2無著菩薩的傳承「先受願菩提心,然後再受行菩提心,按照次第修持」
我們法本是「願、行菩提心」一起受持,受持了菩薩戒之後我們就要有「嫁給眾生」的決心,就好像一個女人和男人結婚,從此以後她再也沒有權利交其他的男朋友一樣,當我們將自己的心理和身體都奉獻給眾生時就沒有權利做自利的行為。
三、結贊菩提心 (一)思惟喜獲菩提心
24.智者如是持 清淨覺心已 複為增長故 如是贊發心
【講解】一個有智慧的人,依照上述的方式,受持這最極清淨的願、行菩提心以後,為了使它能夠持續不斷地增長,所以我們應該給自己作一番讚美和鼓勵。
25.今生吾獲福 幸得此人身 複生佛家族 喜成如來子
26.爾後我當為 宜乎佛族業 慎莫染汙此 無垢尊貴種
27.猶如目盲人 垃圾獲至寶 生此菩提心 如是我何幸
【講解】我們因為受持菩提心而有歡喜心:
歡喜心有兩種:1自己歡喜 2他人歡喜
現在是自己歡喜,自己歡喜又分兩種:
第一種 -->因為我可以成就自己而歡喜;今生,我有很好的福報,慶倖能獲得這個暇滿人身。現在,又因發心而誕生在佛陀的家族中,歡喜地成為繼承如來家業的佛子。所以從今以後,無論如何,我一切所作所為都要合乎佛子的身份,決不讓自己再做出卑劣的惡行,以免染汙這無垢尊貴的佛族。就像一個「貧窮的瞎子僥倖從垃圾堆裏摸到了貴重的寶物」。同樣,像我這樣的凡夫能生起這種珍貴的菩提心,我是多麼地幸福!
那第二種呢?
(二)思菩提心能利他
(1)能除苦果
28.滅死勝甘露 即此菩提心 除貧無盡藏
是此菩提心療疾最勝藥 亦此菩提心
29.彼為泊世途 眾生休憩樹 複是出苦橋 迎眾離惡趣
(2)能滅苦因
30.彼是除惱熱 清涼心明月 複是璀燦日 能驅無知霾
(3)能成利樂
31.是拌正法乳 所出妙醍醐
32.于諸漂泊客 欲享福樂者 此心能足彼 令住最勝樂
【講解】第二種 -->自己歡喜心是思惟菩提心能利益他人而歡喜,假如心中能產生菩提心,那這人就成為最富有的人了。這人即使沒有什麼錢財,一樣可以過得逍遙自在滿足喜悅,因為能消滅死亡之苦的最勝甘露,是這珍貴的菩提心。
* 能消除眾生貧乏的無盡寶藏,也是這珍貴的菩提心。
* 能療除眾生疾病的最勝醫藥,還是這珍貴的菩提心。
* 它就像一棵蔭涼的大樹,能讓流落三界的疲憊眾生歇息。
* 眾生是很疲憊的,從小就開始接受讀書的壓力,長大後又有工作的困擾、接受感情的痛苦、養家活的重擔...然後老、病、死,然後再出生,然後再死、再出生、再死、...生生死死、生生死死迴圈不休沒完沒了疲憊不堪,而能讓疲累的心靈休息的只有菩提心。
* 它就像一條跨越苦海的大橋,能接引眾生脫離三惡道的痛苦,它彷佛心中東升的清涼明月,能消除眾生煩惱障的悶熱。
* 它也像璀燦光明的烈日,能驅散各種所知障的陰霾。
* 它更像甘美滋補的醍醐佳釀,菩提心是出自智慧之棒所攪拌而成的正法鮮乳。
* 在藏文裏說:「菩提心是佛法裏面的精華,就好像:我們在一大桶鮮乳中不斷的攪拌一兩個小時以後,才可以獲得巴掌大的酥油一樣難得。」
這個譬喻是說:
佛法有八萬四千法門,它的精華就是菩提心,就如奶油是牛奶的精華一樣。對於已經厭倦漂泊三有的眾生旅客,以及想要安享幸福快樂的人們。菩提心能滿足這些有情貴賓的心願,甚至使他們都安住在無上的妙樂之中。「三有」是指欲界、色界、無色界。
我們為什麼一直忙碌的工作呢?
* 我們的目的、我們的願望是什麼呢?
* 我們都希望有生之年都可以獲得安頓!
* 但是死亡之後可以安頓下來嗎?
* 身體是可以獲得安頓!
* 但我們的心靈是沒辦法安頓的,可能更忙喔!
只有菩提心能讓有情貴賓的心靈長久安住在無上妙樂之中。
(三)請他隨喜
33.今於怙主前 筵眾為上賓 宴饗成佛樂 普願皆歡喜
【講解】今天,在一切救怙主的面前,我誠懇地邀請一切眾生為上賓,來這裏宴饗(享用)成佛和其他的一切安樂,希望天和非天等眾生都能夠高興的隨喜我為有情眾生發的願、行菩提心。
第三品是菩提心受持的方式,累積福報的重點是如何受持菩提心,菩提心受持以後如何守持菩薩戒呢?後面第四品的「不放逸」和第五品的「護正知」會講授持戒的方法。
《入菩薩行》第三品受持菩提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