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11/01/04 03:46:06
學習次第 : 初階

入菩薩行論第三品持菩提心法本 科判 思考題 答案

 

第三品 受持菩提心

 

欣樂而隨喜,一切眾有情,

息苦諸善行,得樂諸福報。

隨喜積善行:彼為菩提因。

隨喜眾有情:實脫輪回苦。

隨喜佛菩提,佛子地諸果。

亦複樂隨喜:能與有情樂,

發心福善海,及諸饒益行。

我于十方佛,合常誠祈請,

為苦惑迷眾,燃亮正法燈。

知佛欲涅槃,合掌速祈請,

住世無量劫,莫遺世間迷。

如是諸觀行,所積一切善,

以彼願消除,有情一切苦。

乃至眾生疾,尚未療愈前,

願為醫與藥,並作看護士。

盼天降食雨,解除饑渴難,

于彼災荒劫,願成充饑食。

為濟貧困者,願成無盡藏,

願諸資生物,悉現彼等前。

為利有情故,不吝盡施捨,

身及諸受用,三世一切善。

舍盡則脫苦,吾心成涅槃,

死時既須舍,何若生盡施。

吾既將此身,隨順施有情,

一任彼歡喜,恒常打罵殺。

縱人戲我身,侵侮並譏諷,

吾身既已施,雲何複珍惜?

一切無害業,令身盡順受。

願彼見我者,悉獲眾利益。

若人因見我,生起信憎心,

願彼恒成為,成辦眾利因。

願彼毀我者,及餘害我者,

乃至辱我者,皆具菩提緣。

路人無怙依,願為彼引導,

並作渡者舟,船筏與橋樑。

求島即成島,欲燈化為燈,

覓床變作床,凡需僕從者,

       我願成彼僕。

願成如意牛,妙瓶如意寶,

明咒及靈藥,如意諸寶樹。

如空及四大,願我恒成為,

無量眾有情,資生大根本。

迨至盡空際,有情種種界,

殊途悉涅槃,願成資生因。

如昔諸善逝,先發菩提心,

複此循序住,菩薩諸學處。

如是為利生,我發菩提心,

複于諸學處,次第勤修學。

智者如是持,清淨覺心已,

複為增長故,如是贊發心。

今生吾獲福,善得此人身,

複生佛家族,今成如來子。

爾後我當為,宜乎佛族業,

慎莫染汙此,無垢尊貴種。

猶如目盲人,廢聚獲至寶,

生此菩提心,如是我何幸!

滅死勝甘露,即此菩提心,

除貧無盡藏,即此菩提心,

療疾最勝藥,亦此菩提心。

彼為泊世途,眾生休憩樹,

複是出苦橋,度眾離惡趣。

彼是除惱熱,東升心明月。

複是璀璨日,能驅無知霾。

是拌正法乳,所出妙醍醐。

于諸漂泊客,欲享福樂者,

此心能足彼,令住最勝樂。

今於怙主前,筵眾為上賓,

宴饗成佛樂,普願皆歡喜。

第三品終

 

 

 

 

 

 

 

 

 

 

 

 

 

 

 

 

 

第三品 受持菩提心

 

辛五(隨喜)分二:一、隨喜世間善;二、隨喜出世善。

壬一、隨喜世間善:

欣樂而隨喜,一切眾有情,

息苦諸善行,得樂諸福報。

以歡喜的心情隨喜一切眾生奉行消除惡趣痛苦之因的善業,積累脫離苦果享受快樂的福德。

壬二、隨喜出世善:

隨喜積善行:彼為菩提因。

隨喜眾有情:實脫輪回苦。

隨喜小乘善行包括因與果兩種,隨喜因:欣然隨喜積累作為聲聞緣覺菩提之因的善行;隨喜果:隨喜眾生真正脫離輪回痛苦獲得阿羅漢果位。

隨喜佛菩提,佛子地諸果。

亦複樂隨喜:能與有情樂,

發心福善海,及諸饒益行。

隨喜大乘善行也包括因與果兩種,隨喜果:隨喜究竟果位的菩提與暫時果位的菩薩地;隨喜因:欣悅隨喜發心給眾生帶來安樂的如海善意以及利益眾生的善行。

辛六、請轉法輪:

我於十方佛,合掌誠祈請,

為苦惑迷眾,燃亮正法燈。

合掌祈請諸方佛陀,為被痛苦黑暗或者痛苦無知黑暗籠罩而不知正道與非道的一切眾生點亮正法明燈、指引正道。

辛七、祈請不涅

若佛欲涅槃,合掌速祈請,

住世無量劫,莫令世間迷。

在即將趨入涅的諸位佛陀前合掌祈求:請佛陀住世無量劫而不趣入涅,不要讓世間眾生處於無知迷盲之中。

辛八(回向福德)分二:一、總回向;二、別回向。

壬一、總回向:

如是諸觀行,所積一切善,

以彼願消除,有情一切苦。

從前面所說的供養直到祈請住世之間自己所積累的這一切善根,但願能遣除一切眾生的所有痛苦。

壬二(別回向)分三:一、為患病者回向;二、為飲渴者回向;三、為貧窮者回向。

癸一、為患病者回向:

乃至眾生疾,尚未療愈前,

願為醫與藥,並作看護士。

直至眾生的疾病尚未恢復之前,我願作為醫生、妙藥以及護士。

癸二、為饑渴者回向:

盼天降食雨,解除饑渴難,

于彼災荒劫,願成充饑食。

期盼能降下飲食之雨,消除饑渴的危難;願我在饑饉中劫時能變成豐足飲食解除受苦者的饑渴;同樣,祈願在刀兵中劫時天降莊稼妙雨(作為人們充饑的糧食)。

癸三、為貧窮者回向:

為濟貧困者,願成無盡藏,

願諸資生物,悉現彼等前。

為了賑濟一切窮困僚倒的眾生,願我變成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寶藏,使各種各樣的資具用品展現在這些貧困有情的面前。

庚二(為利他而修心)分二:一、總說佈施一切;二、別說佈施身體。

辛一(總說佈施一切)分二:一、所施;二、原因。

壬一、所施:

為利有情故,不吝盡施捨,

身及諸受用,三世一切善。

為了成辦利眾之事,我們應當毫不吝惜地佈施身體、受用以及三世中已經造、正在造、即將造的一切善根。

壬二、原因:

舍盡則脫苦,吾心成涅槃,

死時既須舍,何若生盡施。

施捨一切是為了脫離痛苦,使自己的心為自他二利成就涅。再者,既然死亡時身體及一切受用都要捨棄,那還不如現在佈施給一切眾生,依此也能對自他大有裨益。

辛二(別說佈施身體)分二:一、緣自身而佈施;二、回向成為利眾之因。

壬一(佈施緣自己而造業之眾生)分二:一、無條件而佈施;二、發願成為利益之因。

癸一、無條件而佈施:

吾既將此身,隨意施有情,

一任彼歡喜,恒常打罵殺。

我既然已經將自己的這個身體隨意施給了所有眾生,那當然就任憑他們恒時隨心所欲進行殺害、謾駡、毆打等。

縱人戲我身,侵侮並譏諷,

吾身既已施,雲何複珍惜?

一切無害業,令身盡順受。

縱然人們對我的身體百般戲弄玩耍、輕侮侵犯、冷嘲熱諷,都未嘗不可,既然我的這個身體已經施給了他們,還談什麼防護對它的損害呢?只要不成為對他們有暫時、長久危害的業,就隨他們的便吧。

癸二(發願成為利益之因)分二:一、總說;二、別說。

子一、總說:

願彼緣我者,悉獲眾利益。

但願緣於我的一切有情,永遠獲得利樂,萬萬不要無有收益。

子二(別說)分二:一、回向意樂具義;二、回向行為具義。

醜一、回向意樂具義:

若人因見我,生起信憎心,

願彼恒成為,成辦眾利因。

凡是緣于我的眾生,不管他們對我生嗔心還是起信心,但願時時刻刻都能成為實現他們一切願望的因。所謂的“信心”,《大疏》中說是不信[1]

醜二、回向行為具義:

願彼毀我者,及餘害我者,

乃至辱我者,皆具菩提緣。

不論是任何眾生對我直接惡語中傷也好,還是進行其他加害也好,或者在他人面前挖苦諷刺也好,但願這些眾生都具有菩提的緣分。

壬二、回向成為利眾之因:

路人無怙依,願為彼引導,

並作渡者舟,船筏與橋樑。

我願變成一切無依無怙眾生的依怙,一切行程者的嚮導,並作為想要渡過江河者的航船、小舟與橋樑。

求島即成島,欲燈化為燈,

覓床變作床,凡需僕從者,

       我願成彼僕。

我願在求海島者面前成為島嶼,欲求明燈者前變成明燈,想要床榻者面前變為床榻,願作為需求奴僕眾生的僕人。

願成如意牛,妙瓶如意寶,

明咒及靈藥,如意諸寶樹。

我願變成可隨心所欲擁有一切的如意牛、滿足心願的摩尼寶珠、妙寶瓶、成辦一切所欲之事的明咒、祛除一切疾病的靈丹妙藥、出生所需的如意樹。

如空及四大,願我恒成為,

無量眾有情,資生大根本。

如同地等四大以及虛空恒時作為一切有情生存的根本一樣,願我也以眾多形象作為無量眾生賴以生存的因。

迨至盡空際,有情種種界,

殊途悉涅槃,願成資生因。

在天邊無際的一切眾生界獲得涅果位之前,我願成為他們生存的根本。

善天與勝敵論師認為以上這些內容是願心。

己二、正行:

如昔諸善逝,先發菩提心,

複此循序住,菩薩諸學處。

如果我們在阿黎前或三寶所依前受菩薩戒,首先念誦“祈禱十方諸佛菩薩垂念我”。假設分別受願行心菩薩戒,那麼要以念誦三遍“如昔諸善逝,先發菩提心,如是為利眾,我發菩提心”來受願心戒;以念誦三遍“如昔諸善逝,漸守菩薩戒,複此循序住,菩薩諸學處”來受行心菩薩戒。如果願行菩提心戒一起受,就要按照此論中所說來受。

如是為利生,我發菩提心,

複于諸學處,次第勤修學。

如往昔的一切如來為了利益他眾而發起想獲得佛果的菩提心,循序漸進守護菩薩戒的所有學處,同樣我也為了利益眾生發菩提心,次第學修學處。

己三(後行)分二:一、連接文;二、真實後行。

庚一、連接文:

智者如是持,清淨覺心已,

複為增長故,如是贊發心。

有智慧的人受持清淨菩提心,最後也為了使發心永不退失並且與日俱增,才這般提升心力而讚歎。

庚二(真實後行)分二:一、令自歡喜;二、令他歡喜。

辛一(令自歡喜)分二:一、因成辦自利而生歡喜;二、因成辦他利而生歡喜。

壬一、因成辦自利而生歡喜:

今生吾獲福,善得此人身,

複生佛家族,今成如來子。

今生今世,我已經成為具有大福報之人,為什麼這樣說呢?已經獲得了人身,並且如今又投生在如來種姓中變成佛子。

爾後我當為,宜乎佛族業,

慎莫染汙此,無垢尊貴種。

因此我一定要盡己所能從事合乎種姓的三門之事,初中後都要保持清淨無垢,絕不能以惡行的垢染玷污這純潔尊貴的種姓。

猶如目盲人,廢聚獲至寶,

生此菩提心,如是我何幸!

例如,一位雙目失明的盲人在垃圾堆中得到了珍寶,那該是多麼稀奇的一件事。同樣,我生起了這顆菩提心,該是何等的幸運啊!

壬二、因成辦他利而生歡喜:

滅死勝甘露,即此菩提心,

除貧無盡藏,即此菩提心,

療疾最勝藥,亦此菩提心。

能摧毀眾生之死主而令不死的勝妙甘露就是這顆菩提心,遣除眾生一切貧窮的無盡寶藏也是這顆菩提心,能盡除眾生身心疾患的最勝妙藥還是這顆菩提心。

彼為泊世途,眾生休憩樹,

複是出苦橋,度眾離惡趣。

菩提心是漂泊在世間路途中被痛苦折磨得疲憊不堪的苦難眾生得以休息具有涼蔭的妙樹,她也是能救度眾生脫離惡趣的共同梯階或橋樑。

彼是除惱熱,東升心明月。

複是璀璨日,能驅無知霾。

是拌正法乳,所出妙醍醐。

菩提心也是驅除眾生煩惱障酷熱心中升起的皓月,也是遣除眾生無明所知障迷霧的一輪紅日,她是攪拌所有正法乳汁所提煉出的精華醍醐。

于諸漂泊客,欲享福樂者,

此心能足彼,令住最勝樂。

對於流浪在三有路途中想享受快樂的一切眾生賓客,此菩提心能使他們獲得最殊勝的安樂,也就是說她能以安樂滿足一切有情貴客。

辛二、令他歡喜:

今於怙主前,筵眾為上賓,

宴饗成佛樂,普願皆歡喜。

我今日在所有怙主前,也就是請他們作為見證,以究竟正等佛果的安樂及暫時的安樂宴請一切有情作為上賓,願天非天等所有眾生皆大歡喜。

第三品釋終

丙三(趨入之方法)分五:一、戒律;二、安忍;三、精進;四、靜慮;五、智慧。

丁一(戒律)分二:一、不放逸;二、正知正念。

本來,行為有六度,但本論中沒有單獨宣說佈施。

 

 

科判下載 

 

《入行論釋·善說海》思考題

(第三品)

第29節課

289、什麼叫做隨喜?隨喜分為哪幾種類型?有哪幾種說法?

290、別人買福利彩票中獎了,見此情景你應該怎麼想?

291、有人認為:“見到別人行善、放生、佈施,就算自己什麼都不做,一隨喜就能得到同等功德。”這種想法對嗎?為什麼?

292、如果真心真意隨喜別人的善舉,是否能得到同等的功德?為什麼?

293、隨喜什麼樣的善根所得的功德最大?

294、請轉法輪的必要性是什麼?在哪些情況下應該祈請大德轉法輪?

第30節課

295、我們為什麼要回向?諸佛菩薩的一切回向可以包括在什麼當中?

296、回向和發願有什麼差別?

297、將來的善根可以回向嗎?什麼樣的回向才如法?

298、回向時,應念什麼樣的回向文才有功德?

299、什麼是三大災劫?對此應該如何回向?

第31節課

300、我們為什麼要捨棄身體、受用、三世所造的一切善根?

301、你認為《釋尊廣傳》裏的公案是虛構的神話嗎?請談談自己的體會。

302、如果你已經受過菩薩戒,當別人無端輕視、譭謗你,你會怎麼樣?為什麼?

303、什麼是“沙門四法”?它屬於大乘還是小乘?你平時做到了幾條?

304、為什麼說執著是一切痛苦的來源?請以教證、理證、公案具體分析。

305、《入菩薩行論》中說要佈施身體,《四百論》中說要保護身體,這兩者矛盾嗎?為什麼?

第32節課

306、別人對我行為不恭敬、語言尖酸刻薄,作為大乘佛子,我應當如何對待?

307、有些人說:“我們家鄉沒有佛法,非常可憐!”對此你是怎麼認為的?

308、請仔細觀察你的日常生活,找出諸佛菩薩都有哪些化身?

第33節課

309、有些人說:“如意牛、如意寶只是神話裏的東西,我們人間不可能有。”對此你是怎麼認為的?

310、佛菩薩只是以人的形象度化眾生嗎?若不是的話,還有什麼是佛菩薩?知道這個道理之後,我們應當如何發願?

311、“如空及四大”一頌與“迨至盡空際”一頌,都是講發願變成四大來利益眾生,兩頌難道不重複嗎?為什麼?

312、發願變成如意牛、四大、橋樑等來幫助眾生,這是願菩提心嗎?為什麼?對此你是如何看待的?

313、受持菩薩戒有哪幾種情況?你屬於哪一種?

314、在得戒的方式上,龍猛菩薩和無著菩薩的觀點具體有什麼不同?

315、受戒方式有哪三種?分別是在什麼條件下得受?

316、得到大乘菩薩戒之後,今後你有什麼打算?

第34節課

317、我們發了菩提心以後,依靠什麼樣的後行令其不斷增上、強大?

318、佛子分為哪三種?請分別解釋。

319、獲得菩提心後,自己通過哪些方面生起歡喜心?

320、受持菩提心有哪兩種心態?你做到了嗎?

321、“猶如目盲人”一頌中,怎樣分析比喻的涵義?

322、菩提心能成辦眾生的哪些利益?

第35節課

323、為什麼獲得菩提心以後就會非常快樂?

324、請引用教證和公案說明:獲得菩提心之後,就不會墮入惡趣。

325、我們凡夫人能真正瞭解菩提心的究竟功德嗎?為什麼?

326、有些人說:“我看到一個不識字的老太太只念佛就往生了,所以沒有菩提心也可以往生。”這種說法正確嗎?為什麼?

327、怎樣才能減少這個世界的暴戾之氣,讓非人、精怪等眾生不再危害人類?

328、本論前三品的關係是什麼?請以比喻說明。

 

第三品  思考題答案

(注:問題中若提到寫出自己的感想、打算等,均請自己發揮。)

第29節課

289、什麼叫做隨喜?隨喜分為哪幾種類型?有哪幾種說法?

答:所謂隨喜,根據《俱舍論》的觀點,就是指無有任何嫉妒心,對別人所做的一切善根發自內心地歡喜。

總的來講,隨喜分二類:隨喜別人世間隨福德分善法的因和享受人天福報的果,隨喜諸佛菩薩、羅漢出世間隨解脫分善法的因和獲得三菩提之果。

有兩種說法:1)隨喜世間善因善果、隨喜出世間解脫因與解脫果。

2)按照有些高僧大德的分法,可以分為下士道的隨喜、中士道的隨喜、上士道的隨喜。

290、別人買福利彩票中獎了,見此情景你應該怎麼想?

答:應該發自內心隨喜他的福報,希望他以後能中更大的獎,獲得更多的財富,不僅得到人天安樂,更希望他獲得究竟的佛果。而不能看到他中獎了,就想“我什麼時候能中獎啊?我要是能中獎該多好啊!”進而產生嫉妒心。

291、有人認為:“見到別人行善、放生、佈施,就算自己什麼都不做,一隨喜就能得到同等功德。”這種想法對嗎?為什麼?

答:不對。如果你實在沒有能力,在這種“心有餘而力不足”的情況下,見別人行善、放生,而遠離嫉妒心,發自內心地真誠隨喜,如身體方面眼淚直流、汗毛豎立;語言方面,讚歎別人的功德;心裏也不摻雜任何不清淨的分別念,而是一種絕對純潔的歡喜心。這樣的話,可以得到同等功德,如喬美仁波切雲:“若聞他人行善時,斷除嫉妒之噁心,心意真誠作隨喜,佛言彼得同等福。”

但是,如果你明明有能力做這些善事,卻捨不得用自己的錢,雜有自私自利的煩惱毒藥,光是投機取巧地在一旁隨喜,希望平白無故撈一份功德,這種隨喜有沒有功德也不好說。

292、如果真心真意隨喜別人的善舉,是否能得到同等的功德?為什麼?

答:不一定。如果隨喜的對境不同,獲得的功德也有大小之別。對上等者——佛和菩薩的善根進行隨喜,只能獲得一部分功德,而不是全部;對中等者誠心隨喜,可以獲得同等的功德;對下等者隨喜,能獲得超越他的功德。因此,真心隨喜他人的善舉,所獲的功德也不能一概而論。

293、隨喜什麼樣的善根所得的功德最大?

答:假如隨喜的對境是諸佛菩薩或者他們的發心和行為,這個功德無法衡量,遠遠超過了隨喜世間善根和小乘行人的善根。

294、請轉法輪的必要性是什麼?在哪些情況下應該祈請大德轉法輪?

答:眾生為無明愚癡所蒙蔽,也為無始惡業所纏縛,一直處於輪回的可怕深淵中,如果沒有諸佛菩薩智慧大悲光明的照耀與引導,他們將永無解脫輪回的機會。因此,我們要祈禱十方三世諸佛菩薩,懇請他們轉動法輪,燃亮光明法炬,度化為業惑所困的苦難有情。

有許多大修行者,以一些弟子眷屬的不如法邪行而心生厭離,或因一生的事業已經圓滿,於是不再轉法輪。在這種情況下,某些善緣具足的弟子若去懇切祈請,以此因緣這些大德也會繼續傳法。

第30節課

295、我們為什麼要回向?諸佛菩薩的一切回向可以包括在什麼當中?

答:《寶篋經》中講,如果沒有回向,一旦相續中生起惡念,這些善根很容易被摧毀。又《極樂願文大疏》中言:“積累善根後,顛倒不回向,宣揚生悔心,滅善根四因。”其中就講到不回向是滅善根的一個因。上師如意寶也說過:“我們所做的善根一定要回向,否則一刹那的嗔念就會毀壞所有的善根。如果立即回向於菩提,乃至獲得佛果之前,這些善根永遠也不會耗盡,並且蒸蒸日上、不斷增長。”關於此點,《慧海請問經》中雲:“水滴落入大海中,海未乾涸其不盡,回向菩提善亦然,未獲菩提其不盡。”

諸佛菩薩的回向都可包括在《普賢行願品》的十大願當中,這十大願歸納起來,就是願佛法興盛、眾生獲得快樂。

296、回向和發願有什麼差別?

答:無垢光尊者說:對以前已做過的善根,以念誦願文和心願作印持,稱為回向;對沒有做過的善根,自己在諸佛菩薩面前立誓要做,這就是發願。

297、將來的善根可以回向嗎?什麼樣的回向才如法?

答:未來的善根也可以回向。《華嚴經》雲:“眾生一切善,過去現未來,回向普賢地,悉皆獲妙善。”可見,未來將造的善根也可以回向。這種善根雖然還未造作,但可以用意願回向。打個比喻:如同在銀行透支,雖然你的帳戶上還沒有這筆錢,但以你的信用,銀行可以先支付出來;同樣,我們以自己始終如一之堅定誓言,回施未來之善根,眾生亦可得益。喇拉曲智仁波切說,就如同有些人未來會獲得一些財物,現在可以發願與某人共用,這並不是不現實的事情,而是可以實現的,同樣,回向未來的善根也是如此。

在回向的時候,不能將善根執為實有,而應以如夢如幻的智慧來攝持。《中般若經》雲:“須菩提,當以諸法如夢如幻、善根亦如夢如幻之方式而作回向。”同時,不應回向獲得人天有漏福報或聲緣阿羅漢果位,而應為自他一切眾生獲得圓滿正等覺而回向,這才是最究竟、最如法的回向。

298、回向時,應念什麼樣的回向文才有功德?

答:無垢光尊者在《心性休息大車疏》中說,一定要用一地以上菩薩所說的諦實語,不是隨隨便便做的一般回向文。要麼是佛經中的,要麼是真正一地以上聖者造的,比如念誦《普賢行願品》,或是昔日世尊轉為慈力王以自己血肉佈施羅刹時所誦的回向文:“此福已得一切智,摧伏一切過患敵,生老病死猶波濤,願度有海諸有情。”

299、什麼是三大災劫?對此應該如何回向?

答:三大災劫分別是疾疫劫、刀兵劫、饑饉劫。

疾疫劫:乃至世間所有眾生的疾病,還沒有療愈之前,我願意化作藥物、變成醫生,並且作病人的看護者!

刀兵劫:願諸資生物品自然地化現于諸有情前,人類生活無任何憂慮,以此而嗔心熄滅,停止任何刀兵之難!

饑饉劫:期盼從天上像下雨般普降飲食,解除饑渴的災難,在那災荒劫中,願自己化成眾生充饑之食物!

第31節課

300、我們為什麼要捨棄身體、受用、三世所造的一切善根?

答:原因有二:1)為了斷除自相續中的我執與我所執,從而顯露出心的光明本體,也即捨棄此三者,能脫離輪回、獲得涅

2)“死時既須舍”。死時身體、受用都會捨棄,還不如現在就佈施給眾生,如此一來,不但能饒益無量無邊的眾生,自己也可依此迅速積累成佛的資糧,如龍猛菩薩說:“菩薩若能舍一切,功德如同虛空一樣無邊無際。”

301、你認為《釋尊廣傳》裏的公案是虛構的神話嗎?請談談自己的體會。

答:請自己發揮。

302、如果你已經受過菩薩戒,當別人無端輕視、譭謗你,你會怎麼樣?為什麼?

答:“一任彼歡喜,恒常打罵殺”,只要眾生歡喜,任隨他們毆打、謾駡、殺害我都可以。縱然對我百般戲弄輕辱、誹謗挖苦、冷嘲熱諷,我也歡喜接受。

因為在受菩薩戒時,我們已經承諾:如往昔諸佛菩薩捨棄所有的財產、受用、善根,全心全意利益眾生,我今也如是發心。倘若我們沒有這樣做,光是口頭上說“諸佛怎麼樣發心,我也這樣發心”,實際上是在欺騙所有眾生和佛菩薩。因此,發菩提心必須要真正地發自內心,並在實際行動中將身體等佈施給眾生,既然我把這個身體已經佈施了,還有什麼必要去執著愛惜它呢?

303、什麼是“沙門四法”?它屬於大乘還是小乘?這些你平時做到了幾條?

答:所謂沙門四法,就是別人打我時,我不還手;別人罵我時,我不還口;別人恨我時,我不恨他;別人說我過失時,我不說他的過失。它屬於小乘法門。

304、為什麼說執著是一切痛苦的來源?請以教證、理證、公案具體分析。

答:1)教證:薩熱哈巴在《多哈道歌》中雲:“若於悅意平等境,相合心意所愛境,芝麻皮許之執著,亦引痛苦無邊際。”無垢光尊者和華智仁波切也講過:執著越大,痛苦越多。

2)理證:一切萬法本來虛幻不實,在勝義量面前,連微塵許的實法也無有。而“執著”是將內外諸法、器情世界執為實有,比如本來無我卻執著有我,外境本來虛幻卻執為成實,從而產生各種貪嗔等煩惱,造作諸業,因業而感受輪回的百般痛苦。三相推理:執著是一切痛苦的來源,以背離諸法實相故。

3)公案:有一次龍猛菩薩修持空性本尊,修了很多年也沒有驗相。他在修法之餘,經常擦拭珍藏的一個精美罐子,有一天,他邊擦拭邊欣賞的時候,不小心把罐子摔在地上打爛了,沒想到第二天就見到了本尊。龍猛菩薩就問:“我修了那麼長時間,為什麼今天才見到您?”本尊回答說:“假如你對任何法有執著,都會障礙面見我。以前正因為你對罐子特別執著,所以雖然我一刹那也沒有離開過你,但你始終看不見!”由此可知,只要對一法有執著,也會對自己證悟有影響。

305、《入菩薩行論》中說要佈施身體,《四百論》中說要保護身體,這兩者矛盾嗎?為什麼?

答:並不矛盾。只要對眾生有利益,也為了斷除自己的貪執,在這種情況下,應當把身體欣然佈施給一切眾生。但如果對眾生沒有利益,自己在修法上暫時用得上這個身體,那就要保護它,但目的為了眾生,這也是我們修持佛法的宗旨。因此,從利他的角度來講,身體一定要佈施給眾生,但為了修持佛法,我們也應該保護它,用兩個側面來解釋就不會有矛盾。

第32節課

306、別人對我行為不恭敬、語言尖酸刻薄,作為大乘佛子,我應當如何對待?

答:首先應憶念自己的菩提心誓言,憶念諸佛菩薩及傳承上師對這種問題的處理方式,從而息滅嗔心、報復心,反而願他們生生世世具足菩提的殊勝緣分,如無著菩薩在《善說海》的結文中說:“無論於我貪或嗔,贊毀以及作利害,願凡見聞念我者,悉皆速得勝菩提。”願這些與我結緣的眾生,暫時不墮惡趣,得到人天福報,究竟從輪回中獲得解脫,獲得無上佛果。

307、有些人說:“我們家鄉沒有佛法,非常可憐!”對此你是怎麼認為的?

答:當然,從佛陀的教法、證法來講,沒有佛法是很可憐。但從諸佛菩薩悲願的角度而言,佛菩薩無處不在,只要能讓眾生得到利益,不管是有情還是無情物,都是諸佛菩薩的大悲化現。

308、請仔細觀察你的日常生活,找出諸佛菩薩都有哪些化身?

答:請自己發揮。

第33節課

309、有些人說:“如意牛、如意寶只是神話裏的東西,我們人間不可能有。”對此你是怎麼認為的?

答:這種說法並不正確。別說遠在人壽幾萬歲的事物,就連幾百年前的人類生活、穿著、衣飾,姿具,也跟我們現在大相徑庭。由於眾生的福報不夠,如意樹、如意寶不可能在當今顯現,我們肉眼也不一定能看見,但並不能否認它的真實存在。比如現在的網路和電腦,很多人整天依靠它做各種事情,但再過千百年後,這些東西可能只成為一種歷史的影像了,真實的事物並不存在,但不能說因為在未來沒有,它就在世間中沒有存在過。儘管時代一過,人們回顧起來,可能認為是一種傳說,但實際上並非如此。

310、佛菩薩只是以人的形象度化眾生嗎?若不是的話,還有什麼是佛菩薩?知道這個道理之後,我們應當如何發願?

答:佛菩薩並不是只以人的形象度化眾生,凡是能夠利益眾生的一切事物,不管是現在的、過去的、未來的有情物或無情物,均是佛菩薩的化現。

我們也應像佛菩薩那樣發願:生生世世乃至一切眾生獲得涅之前,只要對眾生有利益、有幫助,願我變成任何事物。

311、“如空及四大”一頌與“迨至盡空際”一頌,兩頌都是講發願變成四大來利益眾生,難道不重複嗎?為什麼?

答:並沒有重複的過失。因為前一頌主要是從空間上講的,東南西北廣大無邊的範圍內,四大沒有一個不遍的地方。後一頌是從時間上講的,在一切眾生獲得涅這麼長的時間裏,發願變成四大來利益他們。

312、發願變成如意牛、四大、橋樑等來幫助眾生,這是願菩提心嗎?為什麼?對此你是如何看待的?

答:印度善天論師和勝敵論師認為是願菩提心。但藏地的布頓大師、根索曲紮仁波切等論師不同意,因為願菩提心必須具足讓眾生成佛之願心,而這裏只是發願以一切世間方便來利益眾生,未提到讓眾生或自己成佛,這實際上是一種善心的發願,並不屬於願菩提心的範疇。

這段頌文可以說是願菩提心,因為此處也宣說了“有情種種界,殊途悉涅”,作眾生涅的助道因。但布頓大師等的觀點也可以,因這裏不是菩提心正行,只是一種加行修心。在前行的修行中,自相續逐漸得以清淨,同時也是菩提心生起、成熟之時,所以二者並無有矛盾。

313、受持菩薩戒有哪幾種情況?你屬於哪一種?

答:根據眾生的根基可分為三種情況:上根者依《虛空藏經》中所說,必須守持十八條菩薩戒;中根者依《猛怒施主請問經》所說,應守持四條根本菩薩戒;下根者依《大力方便經》所說,應守“不舍願菩提心”這一條戒。堪布根霍仁波切說:甯瑪派自宗根據《妙臂請問經》,學人應依各自根基去學修如海之菩薩戒,根機利、能力大者應盡力多學,根基鈍者先可少學,後次第去增上。

314、在得戒的方式上,龍猛菩薩和無著菩薩的觀點具體有什麼不同?

答:按無著菩薩的傳承,前一偈先誦三遍,受持願菩提心;再誦第二偈三遍,受持行菩提心,即將願行菩提心分別受持。

按龍樹菩薩的傳承,兩偈是一起念的,念第一遍時發願菩提心,第二遍時受行菩提心,第三遍為堅固願行菩提心,將願行菩提心同時受持。

315、受戒方式有哪三種?分別是在什麼條件下得受?

答:如果自己因緣具足,遇到了精通顯宗菩薩乘、相續中具有菩提心或菩薩戒的大乘上師,則可以在上師面前得受;

如果沒有善知識,自己應陳設佛像、佛經、佛塔,在三寶所依面前合掌發願,以此得受菩薩戒;

如果這種條件也不具足,就像以前“文革”期間佛像和經函非常難找,在這種情況下,自己可觀想十方諸佛菩薩,祈求三大垂念,然後受持菩提心。

316、得到大乘菩薩戒之後,今後你有什麼打算?

答:請自己發揮。

第34節課

317、我們發了菩提心以後,依靠什麼樣的後行令其不斷增上、強大?

答:要讚美菩提心的功德,使自他生起歡喜心,得到鼓勵。

318、佛子分為哪三種?請分別解釋。

答:佛子分為三種:佛的身子,即羅羅尊者;佛的語子,即聲緣阿羅漢;佛的意子,即發起無偽菩提心的大乘菩薩。

319、獲得菩提心後,自己通過哪些方面生起歡喜心?

答:通過兩方面生起歡喜心,一是因成辦自利而生歡喜,二是因成辦他利而生歡喜。

320、受持菩提心有哪兩種心態?你做到了嗎?

答:受持菩提心歸納起來有兩種,一是儘量捨棄自私自利的心態,全心全力地幫助眾生,負荷如來事業;第二是千萬不能以自己的惡行來玷污如來的純潔種性。

321、“猶如目盲人”一頌中,怎樣分析比喻的涵義?

答:從獲得者的角度來看,無始以來自己都是沒有打開取捨智慧雙目的失明者,能獲得如意寶是極為難得的。

從對境上看,價值連城的如意寶在大海或國王的寶庫中可能會出現,但在垃圾桶或骯髒不堪的廢墟裏一般不可能有,這是對境方面的難得。

從所獲物方面來講,獲得一些嘉獎或得到一些財物,這是有可能的,但是獲得如意寶的話,沒有一點福報的人根本得不到,因為其價值是無與倫比的。

應該從這三方面來分析比喻的涵義。

322、菩提心能成辦眾生的哪些利益?

答:總的來講,菩提心能成辦眾生暫時和究竟的利益。分別來說,菩提心是消滅三界眾生死苦之殊勝甘露,是遣除一切眾生貧困的無盡寶藏,也是療除各種疾病的最勝妙藥。

第35節課

323、為什麼獲得菩提心以後就會非常快樂?

答:因為獲得菩提心以後,對自我就不會特別重視,如此一來,許多痛苦便會自然消失。無始以來到現在,我們心裏所有的折磨、痛苦、障難等全部源於我執而產生,假如沒有我執,就根本不會有這些痛苦。人們為家庭、為感情、為財富所感召的痛苦,說來說去都是圍繞一個“我”字,如果對“我”不在乎而對眾生特別在乎的話,生活就會非常快樂。

324、請引用教證和公案說明:獲得菩提心之後,就不會墮入惡趣。

答:教證:法王如意寶說:“什麼時候自相續中生起無偽的菩提心,從此之後你絕對不會墮入三惡趣。”

公案:世尊曾經轉生為地獄眾生嘉瓦謝達,在拉火馬車時,看到同伴嘎瑪熱巴拉不動馬車,獄卒氣急敗壞地用火錘擊打它,於是對其生起菩提心。當它準備代替同伴拉車時,獄卒邊用鐵錘毆打它邊說“眾生感受各自業力誰有辦法”。刹那間,嘉瓦謝達轉生到三十三天。

325、我們凡夫人能真正瞭解菩提心的究竟功德嗎?為什麼?

答:不能。有些教言書中講,菩提心的功德,十地菩薩也不能圓滿宣說,它唯一是遍知佛陀的境界。

326、有些人說:“我看到一個不識字的老太太只念佛就往生了,所以沒有菩提心也可以往生。”這種說法正確嗎?為什麼?

答:不正確。表面上她是個老年人,而且沒有文化,但她相續中有沒有菩提心也不好說。即使生前沒有,但在往生的一刹那,她也可能生起了菩提心。要知道,往生必須具備菩提心,如果認為沒有菩提心也可以隨隨便便往生,這一點用教證、理證來證明,恐怕有一定的困難。

327、怎樣才能減少這個世界的暴戾之氣,讓非人、精怪等眾生不再危害人類?

答:我們發下菩提心後,應以佛菩薩為見證,發願:與我有緣的一切眾生,你們不要痛苦,我現在已經生起了菩提心,以後一定會度化你們,到了一定時候,我將把佛菩薩的無上安樂賜予你們,使你們離苦得樂,不在輪回中受苦。若能經常這樣發願,邪魔外道、妖精附體等就會消除怒氣和嗔恨心,逐漸逐漸願意幫助修行人和其他眾生了,世界上也會一片祥和,遠離暴戾之氣。

328、本論前三品的關係是什麼?請以比喻說明。

答:前三品講的是菩提心未生者令生起,第一品主要宣講了菩提心的功德,第二品講了菩提心的前行——積累資糧和斷除罪障,第三品是受持菩提心。

打個比方說,譬如我們要買一樣東西,首先要了知它的功能,對此產生真實的興趣(第一品);然後考慮需要多少資金,應該排除哪方面的困難(第二品);買到以後,自他心裏都非常高興(第三品)。

 

 

 

[1][1] 不信:本來,頌詞中和注釋中都是講信心,而《入行論大疏》中說為“不信”,是否為錯別字,請諸位學者斟酌。

 

 

 

第三品

受持菩提心

 

 

法本下載   科判下載   思考題下載   思考題答案   頌詞MP3下載

 

 

第三品全部音頻/視頻/配套文本點此進入


備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