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12/04/28 22:17:54
學習次第 : 進階

喇嘛網 日期:2012/04/28 22:23:04   編輯部

(三十九之

午二、應當深信恭敬大師(分二)

未一、視諸有情猶如獨子故應恭敬(分三)

申一、成辦令佛歡喜主要方便(分二)

酉一、明辨報佛恩之主要方便

酉二、成辦此事

申二、懺悔往昔所造彼不喜事

申三、防護後犯

未二、略顯由此亦應恭敬有情

酉一、明辨報佛恩之主要方便221“)

個科判,「應當深信恭敬大師分二:一、視諸有情猶如獨子故應恭敬二、略顯由此亦應恭敬有情。首先在第一個科判當中提到,「視諸有情猶如獨子」。佛在面對有情時,他的內心當中,就如同世間一位慈母在面對獨子時,內心會百般的去呵護他、照顧他的心是相同的;但是世間的慈母,在照顧獨子時,她的內心中是夾雜貪念的,而她所能夠成辦的利益也是暫時的;但是佛並不是如此!佛愛護有情的心,是沒有夾雜任何的貪念,並且祂一心一意都希望成辦現前、究竟一切的安樂,所以從這樣的角度我們也應該恭敬佛。

而這個科判當中分三:成辦令佛歡喜主要方便」,我們要用什麼樣的方式,才能夠讓佛心生歡喜。第二個部分,「懺悔往昔所造彼不喜事」,對於過去所造作令佛感到不歡喜的事情,內心當中至誠的懺悔。防護後犯」,並且在懺悔之後,應該要防護之後再次造作相同的事情。首先第一個科判當中的內容分二:一、明辨報佛恩之主要方便二、成辦此事。首先第一個科判,「明辨報佛恩之主要方便我們必須要了解,藉由什麼樣的方法才能夠報答佛的深恩?

偈頌:無諂成親友,作無量利他;除令有情喜,餘何能報恩?

偈頌當中最主要的內涵是提到,除了利益有情之外,沒有其他的方法能夠來報答佛的深恩。

對於這一點,正文當中,應敬有情其餘原因:諸佛心無諂誑,他人縱未勸請,亦為大悲所引,而眾生親友,並作無量利他之行首先「諸佛心無諂誑」,佛在利他的時候,他的內心並不是出自於:「我藉由利益眾生,我也能夠得到一分利益的這種想法來利益有情的現今的我們在利益有情的時候,內心中會生起什麼樣的作意?我透由利益他人,我也能夠得到一分福報,而這分福報對我來說是很重要的,所以表面上雖然是在利益有情,但是你的心中,最終還是希望透由利益有情而得到一分利益,所以你想的還是自利,而表面上你會說你在利益一切的有情但是佛的內心並不是這樣的作意

「他人縱未勸請,亦為大悲所引」,並且在他人未勸請的情況下,佛會因為心中的大悲,而主動的利益有情;而反觀我們,我們卻不是如此,我們在利他的時候,時常都需要其他的人再三的勸請,而才會想要去利益他人,這跟佛剛好都是相反的,「而成眾生親友」,由於佛面對有情的心,是沒有任何的諂誑,並且在他人未勸請的情況下,透由心中的大悲而利益一切的有情,所以能夠成為有情的親友,「並作無量利他之行」;於彼除令有情,其方便何能報恩所以在面對佛的時候,除了藉由自己本身的力量,讓有情歡喜之外,沒有其他的方法能夠報答佛陀的恩。除利有情,無有其餘殊勝供養能令諸佛歡喜。除了利益有情之外,沒有其他再殊勝的供養,能夠讓諸佛歡喜;如果當下我們的所作所為,並沒有辦法利益有情,縱使你供養再多的供品,諸佛都不會感到歡喜。

酉二、成辦此事(分三)

戊一、應忍有情所作傷害

戊二、斷除緣有情生自滿

戊三、斷除傷害有情

戊一、應忍有情所作傷害222“)

個科判,「成辦此事分三。在上一個科判,我們提到必須藉由利益有情來報答佛陀的深恩。而第二個科判,我們要如何的來利益有情,這個科判當中的內容分三:一、應忍有情所作傷害二、斷除緣有情生自滿三、斷除傷害有情。首先第一個科判,「應忍有情所作傷害如果我們沒有辦法藉由一己的力量,來利益周邊的有情,至少我們要懂得不要傷害周邊的有情,這一點是很重要的。

偈頌:饒益有情方能報,能仁捨身入無間。

故雖於我作傷害,反當勵力行眾善。

正文,能仁為利有情而,乃至入無間獄,過去諸佛們是如何利益有情的諸佛為了利益有情捨身無數,甚至進入無間地獄當中忍受火燒水煮於彼唯以饒益有情方能報恩。既然佛祂心心念念所想的,都是為了利益有情,如果我們想要報答佛陀的恩,也唯有以「饒益有情」才能夠報恩。諸有情於我雖作極大傷害,非僅勿瞋,反當由一切門勵力行眾善所以當有情在傷害我的時候,我們的內心,不僅不應該去瞋恨有情,反而應該藉由種種的方法,很努力的來行持眾善。為什麼要行持眾善?成辦彼等一切利樂。透由不斷的行善,我們心中所想要達到的目標,是希望藉由行善,能夠成辦對方所需現前、究竟的一切利樂。

戊二、斷除緣有情生自滿

偈頌:我師尊佛於一時,為有情尚不顧身,

愚昧我何故於彼,心生我慢不為僕?

在偈頌裡,最主要提到的是,我們在面對有情的當下,應該斷除心中的我慢,不要覺得我們自己高人一等,不要覺得我們自己的功德比別人多、學識比別人淵博。在一切的有情當中,我們應該時常處於低位,認為自己是一切有情當中最低的那個人,而以這樣的方式來利益一切的有情。

對於這一點,在正文當中,於一時我師尊佛為有情尚不顧身我們所恭敬的佛,祂在過去是如何利益有情的?「尚不顧身」,縱使是祂自己所擁有的身體,祂都不顧一切的布施給一切的有情,而且祂在面對有情的當下,祂是非常敬重、非常珍愛周邊所遭遇到的每一個有情。我們所敬重的佛,祂是以如此的方式在利益有情,而我們呢?愚昧我何故於彼心生我慢不為僕役成辦其事?而愚昧的我們,為什麼在面對周邊的有情時,要生起我慢,而不成為他人的僕役,成辦他人所想要成辦的事情呢?如果我們所敬重的佛祂都肯這樣做,為什麼我們不能這樣做呢?應斷我慢而起恭敬。所以在面對有情的當下,就如同我們所敬重的佛,祂斷除了心中的我慢,而對周邊的有情生起恭敬;相同的,我們也應該用這樣的方式來利益有情。

戊三、斷除傷害有情(分二)

亥一、不應傷害彼之原因

亥二、若傷害彼則無方便令佛歡喜

亥一、不應傷害彼之原因

偈頌:有情安樂佛即喜,若遭損害則不悅;

令有情喜佛喜悅,若損有情則傷佛。

正文,有情安樂佛即喜若遭損害不悅佛一心一意都是想要利益有情,希望有情能夠獲得安樂所以有情如果能夠獲得安樂,諸佛會因此而感到歡喜相反的,如果有遭到他人傷害,會心生不悅。若利有情彼歡喜,此乃供佛最勝供養,能令諸佛心生喜悅所以如果我們能夠利益有情,能夠讓有情他的內心感到歡喜,這是供養諸佛的供物當中,最殊勝的供物。「能令諸佛心生喜悅」,並且藉此能夠讓諸佛內心感到歡喜。

提到了「供養」這兩個字,在梵文當中「供養」的這兩個字,是令對方的內心感到歡喜的意思。所以我們要用什麼樣的供養,才能夠讓諸佛祂的內心感到歡喜呢?唯有透由利益有情,才能夠讓諸佛感到歡喜;相反的,若損有情,則傷佛

亥二、若傷害彼則無方便令佛歡喜223“)

偈頌:如人全身遍滿火,雖予妙欲亦不樂;

如是若傷有情眾,無方便令悲尊喜。

正文,是故如人全身遍滿雖予飲食等諸妙欲亦不能令心生喜首先提到了一個譬喻,如果有一個人,他全身遍滿了猛火,「雖予飲食等諸妙欲」,在當下,你在他的面前,給予他再美味的飲食等種種的五欲,「亦不能令心生喜樂」,在此時此刻,對方的內心中也不會生起任何快樂的感受;相同的道理,如是若傷有情眾,則無方便令悲尊心生歡如果當下我們的行為傷害了周邊的有情,縱使你用再好的供品來作供養,或者是你用恭敬的心來頂禮諸佛,在此時,諸佛並不會因為我們的行為而感到歡喜。

申二、懺悔往昔所造彼不喜事

偈頌:故我往昔害眾生,令大悲尊心不悅,

所造罪業今懺悔:祈佛寬恕所不喜!

正文,若損有情,則佛不喜,故我往昔害眾生令大悲尊心不悅所造罪業絕不覆藏,從日起各別懺悔:諸凡由害有情令佛所不喜事,請諸皆能寬恕既然我們已經了解,傷害有情會讓佛感到不歡喜,在此時我們就應該馬上的懺悔,過去傷害有情所造的各種罪業。

申三、防護後犯 

偈頌:為令如來歡喜故,從今止害為世僕;

縱他殺害踐我頂,亦不報復令怙喜。

正文,為令如來歡喜故從今決定制止害他,承許己為世役;為了讓我們所恭敬的對象──如來,祂的心中能夠生起歡喜的緣故,從今天開始,我決定停止再次傷害他人的行為,「承許己為世人僕役」,認定自己是一切有情的僕人,而在心中生起想要服務他人的一顆心。

在藏文版的偈頌裡有提到「止害」的這兩個字,「止害」的「止」這個字的拼音有幾種不同的拼法,如果用不同的拼法來拼音的話可以作為,若作「意堅定」解如果把「止害」的這個字眼作為是「意堅定」解的話,該要如何解釋?謂以堅定精進之心,承許己為世人僕役。在之前我們是談到,為了讓諸佛感到歡喜,所以在內心中立下一個誓言:希望從今天開始停止再一次的傷害他人,這是第一種的解釋方式。第二種的解釋方式,為了讓如來的內心能夠感到歡喜,所以從今天開始,在內心中生起一顆堅定精進的心,而告訴自己我應該為他人來服務,成為世人的僕人。我頂,或殺害我,應忍受而不報復既然我們有心想要服務他人,這時縱使他人用腳踐踏我的頭頂,或者是殺害我,「亦應忍受而不報復」,願以此能世間心生歡希望藉由這樣的行為,能夠讓世間的依怙──也就是佛,祂的心中感到歡喜。

以上的這些文,最主要是寂天論師告誡我們的,並不是說寂天論師他自己做不到,而他希望這樣做;反而是我們,在過去如果沒有辦法如理造作的部分,都希望藉由偈頌以及正文的解釋,如理的思維之後,然後專注的將我們的行為改正過來,利益周邊的有情。


備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