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13/05/05 14:03:03
學習次第 : 進階
入菩薩行論釋 佛子正道(下冊)(第2講)
講述:甘丹赤巴 日宗仁波切
(二)2013年4月6日下午(大悲精舍)
巳二、自身亦為死所控制,是故不應執為有暇。(分四)
午一、我為死主所控,是故不應懈怠。
午二、速將死故,應勤修善。
午三、臨終方除懈怠已非適時。
午四、尚未成辦所欲事前將驟死故,不應懈怠。
午一、我為死主所控,是故不應懈怠。(5)
我等有情在輪迴中流轉的時候,對於生死是沒有辦法自主的,但我們的行為卻像是阿羅漢般,感覺一點都不在乎死亡。對於羅漢來說,縱使他們面對死亡,心裡也不會感到有任何的恐懼,但現今我們的狀態,並不像是斷除一切煩惱的阿羅漢,但我們的行為卻像阿羅漢一樣不會畏懼死亡。
偈頌:6、通道皆已封,死主正監視,此時汝何能,貪食嗜睡眠?
釋文,通往不死大城所有通道皆已封鎖,前往不死的解脫城,所有的通道都已經被封鎖住了,死主正如屠夫監視將被殺者,而死主正如同屠夫監視即將被殺害的有情,此時汝何能似放逸水牛,仍貪飲食及嗜睡眠?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們怎麼能夠像一條無憂無慮的水牛好吃、貪睡呢?不應放逸。
午二、速將死故,應勤修善。
若曰:「仍有些許空閒。」這是我們絕大多數的人都有的問題,由於往昔直到現今,我們不斷的串習常執的緣故,在我們的心中會生起俱生的我執,也就是在不加思索的情況下,會有我執現起。對於年青人而言,他會覺得自己年紀輕輕、身體很健康,所以不會死亡。縱使是一位老人,甚至說已經是躺臥在病床上的一位患者,在內心裡都會有一種:「我今天還不會死,我還可以多活個幾天」的這種想法。之所以會有這樣的想法,是因為我們不斷的串習常執的緣故,而讓我們的心中有了這種錯誤的認知,所以在釋文裡面也提到,若曰:「仍有些許空閒」。
偈頌:7、死亡速臨故,及時應集資。
釋文,死亡迅速來臨,是故直至死主執前,應當及時集聚資糧。
在第一句話裡提到:「死亡迅速來臨」,這句話它的意思是不是在告訴我們,我們明天、後天就一定會死?並不是!對這一點宗大師在《菩提道次第廣論》以及《略論》當中都有提到,我們一定會死,但我們沒有辦法確定什麼時候會死。但如果我們的心能夠緣著會死的這一面,這時我們就能夠利用每一天的時間努力的行善斷惡,我們當下所累積的善業,它的力量也會比較強大,並且會盡可能的去防範惡行。但如果我們欠缺這樣的想法,認為自己還有很長的壽命,覺得今天不修行也罷!這時縱使我們想要行善,行善的力道也不夠;甚至在一天當中,放逸度日會造下許多的惡業,因此我們的心應該趨近於會死的這一面。如果我們的心時常憶念死亡,當下的那一天,如果真的面臨死亡,這樣的心對我們來說也是有幫助的;縱使我們在那一天並不會遇到死亡,但由於我們整天努力的行善,所累積的善業,對於我們的來生也是會有幫助的。所以在釋文裡面提到,「死亡迅速來臨,是故直至死主執前,應當及時集聚資糧。」在有生之年我們應該努力的修學正法。
有些人他在年青的時候,不好好修學正法,到臨終的時候再來後悔;但其實臨終再來後悔,這一切都太遲了。因此在這個部分,特別強調念死無常的法類,有時我們會覺得空正見的法類非常殊勝,的確它非常的殊勝,但對初學者來說念死無常的法類更為重要。為什麼這麼說?因為念死無常的法,只要我們去思維的話,其實並不難懂;但如果欠缺了這樣的想法,縱使我們修學佛法,也沒有辦法呈現出該有的力道。因此,平常我們應該多思維念死無常的法類,這對我們修學佛法而言會有正面的幫助。
午三、臨終方除懈怠已非適時(6)
偈頌:屆時縱斷懶,非時有何用?
釋文,當死逼近,屆時縱斷懶惰,然已非時,徒勞又有何用?無法達成任何目的。等到死亡的徵兆出現的時候,這時縱使我們想要斷除懈怠、精進行善,但時間已經太晚了。在這個時候如果我們的內心中能夠生起一念的皈依,這也還是一個好方法。但那個時候,我們的心裡會出現許多的幻相,這會讓我們的內心生起恐慌而忘了皈依;並且在臨終的時候,我們的身體承受了諸多的痛苦,內心的意識也不夠清楚,所以想生起皈依,並不是這麼容易的一件事。所以到時,我們縱使想要斷除心中的懈怠,但由於內心過度的恐慌,縱使想要行善,其實它的力量也非常的有限。所以提到「然已非時,徒勞又有何用?無法達成任何目的。」在那個時候,縱使我們想要精勤的行善,但其實它的效果非常有限。
午四、尚未成辦所欲事前將驟死故,不應懈怠。
我們多數人心裡面都想要修學正法,但是在想修學正法的同時,內心裡又會有另外一種想法,覺得我手邊還有很多的事要去完成,等完成之後我再來修學正法。」但其實我們心裡面所想的,是不是都能夠完成,並不是!甚至有絕大部分的事情都是未完成的;這時等到我們完成之後,再來修學正法,時間都已經太晚了。
偈頌:8、未做或著手、完成其半時,死主驟降臨,鳴呼念遭毀!
釋文,速將死故,欲行之事未做,或已著手進行,或已完成其半,死亡會迅速的到來,我們想要做的事情,有些事只是在計劃當中,還未著手進行,有些事情是剛剛著手進行,有些事情已完成了一半,若於爾時死主驟然降臨,不管在哪一個時間點,如果死主突然來到我們的面前,這時,便懷悔恨而念,我們的內心一定會感到非常的後悔,而想到:「嗚呼!吾遭摧毀!」我們會認為在當下即將會被死主摧毀,然於爾時恐慌、追悔又有何用?但到了那個時間點,我們的內心感到恐慌、後悔又有什麼用呢?應從今起精勤修善。一位好的修行人,在還未死之前,透由思維念死無常的法,會對死亡生起恐懼而精勤修善,而到臨終的時候,內心會感到歡喜。但我們的現狀剛好相反,在還未死之前,我們的狀態就像阿羅漢一樣,非常安逸的度過每一天;但當我們發現,我們的生命所剩不多的時候,內心又會感到非常恐慌、甚至後悔,但到了那個時間點再來後悔,其實都太遲了。
巳三、不勤修善將受苦逼(分二)
午一、死時憂惱
午二、若不從今精勤修善,則其目的難以成辦。
午一、死時憂惱(7)
偈頌:9、因憂惱力致,垂淚眼紅腫,親友已絕望;見閻魔使容。
釋文,非時而死之際,當死亡突然到臨的時候、當死亡突然降臨的時候,這時我們的內心頓時會現起:「我將遠離親友、以及一輩子所累積的財富等」這樣的想法,因憂惱力,在當下我們的內心會極度的悲傷難過,以致雙眼紅腫、兩頰垂淚,所以會哭到雙眼紅腫、淚水直流,親友得知吾將死時,圍繞在四周的親友,得知我們將要死亡的訊息時,已感絕望;於恐懼中,又見閻魔使者怒容而生懊悔。並且在恐懼的狀態下,由於惡業的力量所呈現的一種幻影,我們在幻影中會看到閻魔使者忿怒的臉孔,在當下內心會感到極度的恐慌以及後悔。
午二、若不從今精勤修善,則其目的難以成辦。
偈頌:10、憶罪感憂惱,耳聞地獄聲,驚慌穢沾身,爾時復何為?
釋文,憶及往昔己所造罪,在一生當中,我們所造的業多數都是惡業,因此臨終的時候,我們會回憶起過去自己所造的眾多惡業,深感憂惱;於地獄中須受大苦,如果來生我們投生的方位是地獄道,由於在地獄道中必須承受非常劇烈的痛苦,在還未死之前,因為業力的關係,耳聞火燒等地獄聲,這時縱使我們還未墮入地獄,但是耳朵會聽聞到火燒等地獄眾生哀號的叫聲,自知我亦將赴彼處,所以在臨終時我們就知道,在不久之後我將會墮入地獄,驚慌失措,穢物沾污其身,由於當下已經現起了這種場景,所以我們會感到驚慌失措,甚至大小便失禁,其實這是相當不好的徵兆。過去有很多上師在講法的時候都會提到,有些人一生在修行,甚至他自認為自己是個不錯的修行人,但在臨終的時候,因為恐慌而導致大小便失禁,這真是非常糟的一個現象,所以這並不是什麼好的徵兆,意識昏迷不清,爾時為時已晚,所以臨終不管我們的身體、或我們的內心,這都不是我們能夠控制的,在當下縱使我們想要勤修善法,一切都太晚了,精勤復能何為?在當下我們想要精勤的行善,但其實它的效果非常有限,應從今起精勤修善。
辰二、思維後世痛苦而斷懈怠(分四)
巳一、定生痛苦
巳二、難忍其苦
巳三、欲求樂與不勤修善相違
巳四、勸勉勤修離苦方便
以上簡單的介紹,如果在今生不精勤修善的話,所產生的過患。接下來第二個科判,「思維後世痛苦而斷懈怠」分四:一、定生痛苦,二、難忍其苦。如果我們不精勤修善,所作所為都是惡行的話,來生我們一定會墮入惡趣;墮入惡趣之後,所面臨的是難以忍受的痛苦。「欲求樂與不勤修善相違」,雖然我們想要離苦得樂,但想離苦得樂的同時,如果不精勤修善的話,其實我們的行為跟我們所追求的目標,剛好是背道而馳的。第四個科判「勸勉勤修離苦方便」。
巳一、定生痛苦
偈頌:11、汝如魚翻滾,今生尚懷懼,何況昔罪引,猛烈地獄苦?
釋文,汝臨終時,猶如活魚於熱沙上翻轉滾動,若於今生尚懷如此恐懼,何況昔所造罪將引地獄,直接遭受極猛烈苦?在這個偈頌裡面,最主要提到的是,當死亡的徵兆現起的時候,如果我們的心中都有難以忍受的恐懼,更何況是死之後,我們被往昔的惡業帶到了地獄,直接承受地獄的重苦。提到「死相」,欲界的天人在死亡的七天前會現起死相,由於平時他們的生活非常悠閒、快樂,所以當死相到來的時候,他們會極度的痛苦。由於天人稱為「三時者」,所以他們知道,他們過去造了什麼樣的善業,而能感得今生的果報;進一步在臨終的時候,他們也知道死之後,我會投生到哪裡?由於天人們平常過度享樂,而忘了行善的緣故,絕大部分的天人都會墮落,因此當他知道來生即將墮落的時候,內心會感到格外的痛苦。如果在臨終的時候,內心都必須承受如此嚴重的痛苦的話,那更何況是我們來生直接墮入惡趣受苦,那樣的苦是沒有辦法形容的。
巳二、難忍其苦(8)
偈頌:12、碰觸滾燙水,嫩肉極刺痛;已造地獄業,何故安逸住?
釋文,思維往昔已造眾罪、現今亦日日造諸多地獄因已,不應懈怠。我們應該思維,過去已經造了極多的重罪,現今我們每天都還是會造作許多來生感生地獄的惡因,因此不應懈怠。於地獄中,碰觸滾燙烊銅沸水,身軀嫩肉須受極刺痛苦,地獄的有情身軀極為龐大,但是他們的皮膚就像嬰兒的皮膚一樣細嫩,這時當有情觸碰到滾燙的烊銅沸水時,他必須要承受的苦難以言喻;既已造作感生地獄之業,何故仍隨懈怠而安逸住?既然我們已經造作了許多,來生即將感生地獄的惡業,為什麼現今我們仍然被心中的懈怠所控制,而安逸的度過每一天呢?應勤修善,如救頭燃。
巳三、欲求樂與不勤修善相違
偈頌:13、不勤欲求果、脆弱多苦害、瀕死仍似仙,嗚呼眾苦摧!
釋文,不精勤修樂因善法,然欲追求安樂果者,我們的現狀是什麼樣的狀態呢?「不精勤修樂因善法」,平時我們並不會精勤的想要去修學安樂的因──也就是善法,「然欲追求安樂果者」,但是內心卻想要追求永恆的快樂。這一點就像《入行論》在之前所提到的:「眾生欲除苦,奈何苦更增,愚人雖求樂,毀樂如滅仇。」眾生雖然想要去除一切的痛苦,甚至連一絲的痛苦都沒有辦法安忍,但卻不斷的造作苦因;想追求快樂的同時,卻不知道該如何成辦樂因,而將行善視為仇敵。所以在釋文裡也再次的提到,「不精勤修樂因善法,然欲追求安樂果者」;極脆弱者,雖僅微苦亦難忍受,而且我們非常的脆弱,縱使只是非常微小的痛苦,我們也沒有辦法忍受,故遭眾多痛苦迫害;瀕臨死亡,仍似天仙,欲久活者,並且我們即將面臨死主,但是我們的狀態,卻像是長壽的仙人,提到「天仙」也就是仙人,欲界的天人他們的壽命相較於人道的眾生而言,他們的壽命是非常長的。而我們的現狀,雖然我們的壽命有限,而且我們即將面對死亡,但是我們內心的狀態,卻像是一位長壽的天人,似乎對於死亡沒有任何的感覺,還認為自己能夠活很久,「欲久活者」,所欲終不可得,僅獲其所不欲。如果我們的狀態是以上這三種狀態的任何一種,「所欲終不可得」,我們想要追求的,最終沒有辦法獲得,所獲得的是我們不想要面對的。嗚呼!彼等將為眾苦摧殘!所以寂天論師認為,輪迴中的有情是非常可憐的一群眾生,因為他們即將會被眾苦所摧殘。
巳四、勸勉勤修離苦方便(9)
或曰:「若爾,應如何行?」
偈頌:14、應依人身筏,渡脫大苦海,此筏難復得,愚者勿貪眠!
釋文,獲得暇滿身時,若發精進,則能跳脫一切痛苦。是故應依此人身筏,渡脫輪迴之大苦海,此謂「暇滿義大」。如同我們想要橫越海洋,必須藉助船隻,我們才有辦法渡過海洋;相同的,如果想要渡脫生死輪迴的苦海,必須藉由人身筏,我們才有辦法渡脫大苦海。雖然我們所獲得的人身它也是輪迴,甚至它的本質是痛苦的,但由於人身是能夠修學正法的所依身,所以只要我們善加利用當下所獲得的人身,還是能夠渡脫輪迴的苦海。因此,我們現今所獲得的人身,它能夠成辦非常有意義的事情,因而提到「暇滿義大」。成辦暇滿因者極稀有故,此人身筏後難復得,想要成辦暇滿人身的因並不容易,因此想獲得如此殊勝的人身筏,也不是容易的一件事情,故愚者汝得此筏時,切勿貪眠,為什麼寂天論師稱呼我們為「愚者」?因為我們想要追求快樂,卻不知道該如何成辦樂因;想要避免痛苦,卻不知道該如何避免苦因,因此我們非常的愚笨,所以這當中的「愚者」指的就是我們。因此寂天論師特別告誡我們,愚者!你們不應該貪愛睡眠,應由修持下、中、上三士夫道,渡脫輪迴苦海,在獲得暇滿人身之後,我們應該按照次第,如實修學共下、共中以及上士道的法類,渡脫生死輪迴的苦海;此中顯示「暇滿難得」以及「於獲得時應當勵力」。
以上所介紹的是「斷除貪圖懶散懈怠」的這個內涵,在這個地方最主要提到的,是我們平常應該思維念死無常的法類;並且進一步的想到,如果我沒有精勤的行善斷惡的話,來生極有可能墮入惡趣受苦,以這樣的方式來斷除貪圖懶散的懈怠。接下來第二個部分「斷除耽著惡事懈怠」。
寅二、斷除耽著惡事懈怠
偈頌:15、棄勝喜正法,無邊喜樂因,何故汝反喜,散掉等苦因?
釋文,修持正法乃是今生、後世無邊喜樂之因,我們所追求的,無論是今生、現世的安樂,或是來生的增上生、解脫、以及一切遍智,這一切都來自於修持正法,因此修持正法是今生、後世無邊喜樂的主因,然汝何故棄捨最勝喜樂,反喜苦果之因,既然我們想要離苦得樂,我們所追求的是今生、後世的無邊喜樂的話,為什麼我們的行為卻是棄捨修持正法呢?不僅棄捨正法,我們反而喜歡苦果的因,苦果的因有哪些?──眾多罪業、塵囂導致散亂及掉舉等非所應行?平時我們的心中所現起的是煩惱,我們的所作所為是惡行,我們喜愛輪迴中的塵囂──也就是紛紛擾擾的事情。但其實不管是惡業、或是塵囂,這都會導致我們在修學佛道的過程中,心生散亂以及掉舉,因此我們當下的所作所為都是不如法的。如果我們沒有辦法控制自己的心,也就沒有辦法控制自己的五根;沒有辦法控制五根,我們眼睛就會看我們不該看的、耳朵會聽我們不該聽的,這些行為都會影響我們修學佛法。不應喜好,是苦因故。這些其實都是我們應該避免的,為什麼?因為我們想要離苦,想要離苦就必須去除苦因,而以上所談到的這些,都是讓我們將來會感受到無量痛苦的原因,所以這些行為是我們應該要避免的。
接下來第三個科判「斷除畏怯修善懈怠」分三,第三個科判當中最主要提到的,是要斷除畏怯修善的懈怠。所謂「畏怯修善的懈怠」,是指當我們在行善之前,我們內心中已經感到恐懼,甚至已經退縮,認為自己根本沒有能力來修學如此殊勝的善法。這一點,尤其是在修學大乘法的時候特別容易產生,所以它是修學大乘法的主要障礙。
寅三、斷除畏怯修善懈怠(分三)
卯一、教誨勤修畏怯對治
卯二、經說如何修持對治
卯三、精進能遮懈怠而成菩提
卯一、教誨勤修畏怯對治(10)
偈頌:16、無怯資糧軍,專修令自主,修自他平等,及自他相換。
釋文,猶如國王以四法能戰勝敵軍,菩薩最初亦應令心高昂,在第一句話中有提到「國王」,這裡的國王最主要指的是轉輪聖王。提到「轉輪聖王」,過去的上師們在介紹轉輪聖王的時候都會特別提及,如果世尊沒有出家修學佛法的話(這時他們做了一個假設,如果世尊沒有出家修道),以他當時的福德資糧,他能夠證得轉輪聖王的果位;但這只是一種假設。而轉輪聖王又可以分為:金、銀、銅、鐵四種轉輪聖王,這是由過去所造的福德而區分的。而轉輪聖王派兵攻打敵軍的時候,他有馬兵、象兵、車兵以及步兵這四兵,所以這當中的「四法」,指的是四種的軍隊。轉輪聖王透由四種軍隊,能夠戰勝敵軍,「菩薩最初亦應令心高昂」,相同的,菩薩在修學大乘法的時候,一開始要讓自己的心力提昇起來;於修道時心無畏怯而生擐甲精進。
在修道的最初,內心無所畏怯而生起擐甲精進,並以加行集聚二資糧軍而生加行精進,這裡的「加行」,指的是生起了心力之後,我們在準備的過程中,必須廣集二種資糧,於正行時以正念知專注修持,並且在正修的當下,透由正念讓心專注在法上,並且藉由正知揀擇自己的心,是不是有安住在善法之上,如果有掉舉或者是散亂產生的話,要透由正知來斷除,所以提到「於正行時以正念知專注修持」,身心堪能令得自主,以這樣的方式來修學佛道,到最後我們能夠完全控制我們自己的身心而獲得自主,其後修學如下將說之自他平等及自他相換。在這樣的狀態下,進一步的修學在第八品,也就是《靜慮品》當中所提到的自他平等以及自他相換。
卯二、經說如何修持對治
偈頌:17、不應畏怯說:我豈證菩提?如來諦語者,說此真實語:
釋文,若說:「唯利根者,發大精進,集聚無邊福德資糧,並於眾多阿僧祇劫修持最極難行,方能成佛,而我卻非如此,故我豈能證得菩提?」有很多人在修學大乘法的時候,會認為修學大乘法的行者是利根者,並且他們的心中能夠發起強烈的精進心,集聚無邊的福德、智慧資糧,並且在三大阿僧祇劫修持難行的菩薩行,以這樣的方式才能成就圓滿的佛果。他認為:我自己並不是利根者,也不具備以上所說的這些條件,我怎麼能夠成就圓滿的佛果?甚至我怎麼可能捨頭目腦髓給其他有情?甚至在修學大乘法的時候,我怎麼可能棄捨自己來愛護他人呢?所以一開始他的內心感到畏怯,認為自己沒有辦法修學大乘法。
不應如此畏縮、怯弱,其實修學大乘法的行者,我們的心中不必感到畏縮怯弱,為什麼?因如來即唯說諦實語者,斷證功德皆已究竟圓滿的世尊,衪是一位只宣說諦實語的聖者,彼說此真實語,世尊在佛經裡面,說到了以下的諦實語;彼無顛倒妄說之因,故可信任。講說諦實語的世尊,衪的心續中沒有任何顛倒妄說的謬因,所以衪所說的話是值得信任的。
或曰:「如何宣說?」既然如此,世尊在佛經當中是如何講述諦實語的呢?《妙臂請問經》云:「菩薩應當如此隨學,若獅、虎、犬、狼、鷲、鶴、烏鴉、貓頭鷹、蟲、蜂、蚊、虻悉能成就無上菩提,況我為人,故縱命危,亦應發起精進而求菩提。」如果兇猛的獅、虎、犬、狼,或者是微小的蟲、蜂、蚊、虻,牠們的心中如果生起了精進心,最終都能成就圓滿無上菩提的話,更何況我今生我生為人,所以縱使遇到了生命危險,我都應該發起精進而追求圓滿的菩提。《寶雲經》中亦如此說。
卯三、精進能遮懈怠而成菩提(分四)
辰一、思維發精進力能得菩提。
辰二、成就大菩提之難行不及惡趣少分痛苦,故應安忍。
辰三、大醫王以溫和方式治療重病,故應安忍。
辰四、此中無苦有廣大樂,故應歡喜。
辰一、思維發精進力能得菩提(11)
偈頌:18、所有蚊虻蜂,如是諸蟲子,若發精進力,亦證無上覺。
19、況我生為人,明辨利與害,若不捨覺行,何故不證覺?
釋文,如前佛經所述:所有蚊、虻、蜂類,如是諸蟲子等,若發大精進力集聚資糧,亦能證得難得無上淨覺。如同之前在佛經當中所提到的,所有有情縱使是微小的昆蟲,如果能夠發起大精進力集聚資糧的話,也能夠證得難得的「無上淨覺」,所謂「淨覺」指的就是菩提。如果這些昆蟲都能夠證得無上菩提,況我類別殊勝──投生為人,更何況我們現今投生為人,具有殊勝意樂──為證淨覺,明辨利害、取捨而受淨覺行儀,並且在生為人的同時,為了求得無上菩提,我們能夠分辨利害、取捨而受持了菩薩行儀,若不捨棄,何故不能證得淨覺?如果在修學大乘法的過程中,我們精勤的修學菩薩行,不棄捨菩提心的話,為什麼我們不能夠證得圓滿的佛果呢?應思定能獲得。
第二個科判,「成就大菩提之難行不及惡趣少分痛苦,故應安忍」分三。成就菩提必須利益眾生,利益眾生必須行難行的菩薩行,很多人會認為自己根本沒有能力行難行的菩薩行,但如果我們仔細思維,無始以來直至現今,我們在輪迴中不停的流轉,尤其漂泊在三惡趣裡所受的苦,其實根本無法想像。成就大菩提所必須付出的代價,跟無始以來我們在輪迴中流轉所受的痛苦,這兩者相較之下,根本沒有辦法比較。後者遠超過前者,所以縱使成就圓滿的菩提,必須行難行的菩薩行,這也是我們應該要安忍的。
辰二、成就大菩提之難行不及惡趣少分痛苦,故應安忍。(分三)
巳一、不應恐懼捨手足等難行
巳二、所受之苦不及惡趣少分痛苦
巳三、為治重病應忍小苦之喻
巳一、不應恐懼捨手足等難行(12)
偈頌:20、若言我怖畏,須捨手足等;此未辨輕重,愚故徒自畏。
21、無量俱胝劫,曾多受截斷、刺燒及割剖,仍未證菩提。
釋文,若言:「發大精進雖能成就,然須施捨手、足、頭等,此等難行非我所能,故我怖畏。」有些人他提到,如果我們生起了精進心,雖然能夠成就圓滿的菩提,但在還未成就菩提之前,必須施捨手、足、頭等給一切的有情,「此等難行非我所能」,他認為施捨頭目腦髓給其他的有情是非常痛苦的事,所以他認為自己並沒有辦法做到這一點,「故我怖畏」。雖須施捨彼等,然無須畏,雖然成就圓滿的菩提,必須施捨一切給有情,但是這不需要感到害怕;此乃尚未明辨痛苦輕重之別,愚昧不知取捨,故徒自畏。我們之所以會害怕,是因為我們還沒有辦法清楚的分辨痛苦輕重的差別,以及我們之所以這樣做的目的為何?如果我們沒有辦法分辨痛苦的輕重,以及付出之後能否得到我們想要得到的結果,而只是從表相上來看──也就是我必須要施捨自己的一切給其他有情的話,這樣的想法只不過是庸人自擾罷了!
無始以來,流轉輪迴之際,曾於無量俱胝劫中感生地獄,無始以來直到現今,我們在輪迴中流轉的時候,「曾於無量俱胝劫中感生地獄」,我們投生地獄的次數以及時間,都是沒有辦法估計的,身軀多次遭受截斷、穿刺、火燒以及刀割劍剖等苦,比方以等活地獄而言,在等活地獄當中一天就要死上百次、生上百次,並且在生死之間,我們所必須承受的苦難以形容;雖已承受爾許痛苦,然僅無義虛耗其身,仍未證得無上菩提。過去我們投生地獄的次數無量無邊,我們所受的苦也沒有辦法想像,雖然我們已經承受了那麼多的痛苦,「然僅無義虛耗其身」,但在生死交替的同時,我們受苦的當下,還是沒有辦法證得圓滿的菩提。
現今我們的目標是成就佛果,我們必須要行難行的菩薩行;行難行的菩薩行相較於承受地獄的苦,這兩者比較之下,地獄的苦遠超過行菩薩行的苦。不僅如此,在地獄中我們被其他的人傷害所受的痛苦,並沒有辦法讓我們證得圓滿的菩提;相反的,如果我們將目標擺在成佛、行菩薩行的話,它的痛苦比較小,而且它的目的是能夠成就菩提的。從這樣的角度我們來思維的話,對於捨頭目腦髓給其他的有情,內心中不應感到恐懼。
*
此篇法寶乃道寬比丘尼現場聆聽之筆記,僅供學習參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