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12/04/28 12:29:48
學習次第 : 進階

喇嘛網 日期:2012/04/28 12:28:59   編輯部

講述:甘丹赤巴  日宗仁波切

中譯:如性法師           手錄:鶴 林

(三十)2012年4月11日 (上午)大悲精舍

首先在還未聞法之前,我們必須先調整聞法的動機,為了利益如虛空般的一切有情,我希望能早日獲得圓滿的佛果,以這樣的動機來聽聞今天的大乘法。今天在這個地方所要為各位介紹的是《入菩薩行論釋》第六品「忍辱」。

庚三、說明修學餘四波羅蜜多之理(分四)

辛一、修學忍辱之理(分二)

壬一、釋品文(分二)

癸一、由專修忍而斷成辦、安住對治之障(分二)

子一、思維瞋之過患(分三)

丑一、不可現見之過患(分二)

寅一、由瞋摧壞善根

寅二、由知瞋忍所生功過應勤修忍

丑二、可現見之過患

丑三、總明過患

子二、思維忍之利益

癸二、作意修忍辱之方便

壬二、品名

辛二、修學精進之理

辛三、修學共與不共之奢摩他所攝靜慮之理

辛四、修學毗婆舍那體性般若之理

寅一、由瞋摧壞善根(164“)

在一開始,科判當中提到「說明修學餘四波羅蜜多之理」。在之前介紹了「持戒」波羅蜜多之後,接下來介紹「忍辱」、「精進」、「靜慮」以及「般若」的四種波羅蜜多。這個科判當中的內容分四:一、修學忍辱之理,二、修學精進之理,三、修學共與不共之奢摩他所攝靜慮之理,四、修學毗婆舍那體性般若之理。

在第三個科判當中提到了「共與不共之奢摩他」,「共的奢摩他」,指的是一心專注的奢摩他,也就是設法讓我們的心,能夠專注在所緣境的奢摩他;而「不共的奢摩他」,在《入行論》中所介紹的內涵是「自他相換的教授」。而第四個科判,「修學毗婆舍那體性般若之理」,這個科判的內容,也就是第九品的內涵,各宗各派解釋的方式並不相同。

而接下來我們看到第一個科判,「修學忍辱之理」分二:一、釋品文,二、品名。首先第一個科判分二:一、由專修忍而斷成辦、安住對治之障。二、作意修忍辱之方便。首先第一個科判,「由專修忍而斷成辦、安住對治之障」。透由修學忍辱,來斷除之前未成辦而想成辦的對治,或是成辦了之後而安住的對治的障礙,這當中的內涵分二:一、思維瞋之過患,二、思維忍之利益。如果沒有思維瞋的過患,我們就不會想要遮止心中的瞋念;相同的,如果沒有思維忍的利益,我們就沒有辦法生起歡喜,想要修學忍辱。

第一個科判當中,「思維瞋之過患」分三:一、不可現見之過患,二、可現見之過患,三、總明過患。在第一個科判裡面,提到的是「不可現見之過患」,指的是必須要透由經教來證成的過患,也就是在生起瞋念之後,瞋之所以能夠摧壞善根的這一點是「極隱蔽分」,這是我們當下沒有辦法感受到、也沒有辦法看見的一個過患,所以提到「不可現見之過患」。第二個科判「可現見之過患」,這當中介紹瞋的過患,是不需要透由經教、正理來證成的,這是我們內心馬上就可以感受得到的一種過患。三、總明過患。首先第一個科判當中的內容分二:一、由瞋摧壞善根,二、由知瞋忍所生功過應勤修忍。首先第一個科判,「由瞋摧壞善根」。

偈頌:一瞋能摧壞,千劫所集施、供養善逝等,此一切善行。

正文,障諸善法生、住之究竟者即是瞋恚,我們的心中善法無法生起、生起無法安住,最主要的原因,是我們的心中充滿了瞋恚,故應思維彼之過患,精勤滅彼。既然瞋恚對我們的傷害如此的大,所以我們就應該要思維瞋所帶來的種種過患,「精勤滅彼」。因百千劫所集所生善法、供養善逝等三寶尊,及由修、戒所生一切善行皆由菩薩念,便從其根本摧壞。「瞋」對我們來說,到底會產生什麼樣的傷害?「因百千劫所集由施所生善法」,在正文中將我們所造的善業,統攝在「由施」所生的善法,以及「由修」所生的善法,以及「由戒」所生的善法。以六度而言,六度當中的布施度,是統攝在「由施」所生的善法;持戒度是包含在「由戒」所生的善法;而「忍辱、精進、靜慮,以及般若」這四者,是統攝在「由修」所生的善法。所以過去花了多生多劫所累積的這些善根,「此皆由瞋菩薩一念」,雖然所累積的善業非常的多,但是眾多的善業,在藉由對於菩薩生起一念的瞋恚,「便能從其根本摧壞」,在一瞬間之內,就會將過去所造的善業完全的摧壞。

下一段,非僅如此,《集學論》引說一切有部所誦教典而云,在《集學論》當中引了「說一切有部」平常所在研閱的教典而提到:若有比丘心生信念,禮敬如來之髮甲塔,其身所覆之地直至金輪,盡其中間所有塵數,能得千倍轉輪王位;彼善由害同梵行者便即摧毀。在這部經當中有提到,「若有比丘心生信念」,如果一位比丘他的內心當中,對於禮敬的對象──也就是佛塔生起了信念,「禮敬如來之髮甲塔」,透由生信能夠恭敬的禮拜,存有佛陀的頭髮以及指甲的佛塔,「其身所覆之地直至金輪」,在禮拜時,身體所覆蓋的地面,直至地球核心的金輪,「盡其中間所有塵數」,這當中所有塵土的數量,實際上是難以計數的。但是如果能夠至誠的禮拜所累積的福德,他能夠感得千倍塵土數的轉輪聖王,所以提到「能得千倍轉輪王位」;「彼善由害同梵行者便即摧毀」,但是如此龐大的善業,在我們平常跟同行善友相處的過程中,如果對於周邊的同行善友生起一絲的瞋念,就能夠將過去所累積如此龐大的善業,一瞬間之內完全的摧毀。

提到了這個部分,過去佛陀身邊有一位大弟子,他名叫尼哇闊,這位大弟子是持戒第一的(優婆離)尊者。但提到了這位尊者,他過去的種姓,在當時的印度實際上他的種姓是很低劣的,他只是一位理髮的師傅。而當時的印度,不管是理髮師,或者是屠夫等種種的行業,在當時他們都認為這是種姓低劣的人所從事的工作。所以當時持戒第一的這位尊者,他本身出身的種姓就是一位理髮師。

而佛陀在成道不久之後,祂為很多的弟子授戒,授戒的方式並不是像我們現今,在傳授沙彌戒或比丘戒的時候,必須要按照儀軌來授戒。當時佛透由祂的威德力,祂只要叫對方:「前來」,對方只要聽到這個聲音,他就能夠馬上獲得比丘戒。而當時有這樣的一個因緣,有很多的人都想要在佛的座前出家,在還未出家之前,有很多人都會到這位理髮師的店裡面,先去把頭髮剃掉。在剃頭的時候,有一些人是王子,有一些人是家財萬貫的富子,他們在理完頭髮之後,都把身上之前所穿的衣服,或者是所帶的珍寶飾品,完全的都放在這位理髮師那個地方,因為他們是正準備要去出家的人。所以這時這位理髮師,看到了這種場景,他覺得相當的訝異,一位王子家財萬貫,他周邊有這麼多的僕人可以侍候他,他竟然能夠拋棄他所擁有的這一切而出家修行;如果連他們都肯出家修行的話,那我身為一位乞丐,為什麼我還要貪著世間的安樂呢?

他當下生起了這個念頭,也馬上放下了他手邊的工具,就跑到佛陀的座前,請求佛讓他能夠出家。而這時佛也對他說:你過來吧!在說的一瞬間,這位理髮師他就得到了戒體。而他得到戒體之後,其實當時佛陀的身邊弟子還沒有很多,所以由於他先受戒,他的戒臘是比較高的。所以後來出家的弟子們,他們如果想要在佛陀的座前出家,佛都會告訴他們:如果你們想出家,你們要先頂禮我,然後頂禮他,因為他的戒臘比你們高,所以你們要頂禮他。所以當時提婆達多他一度也想要在佛陀的座前出家,但是他不想去頂禮這位理髮師,他覺得他的種姓如此的低劣,我生在貴族王室當中,我怎麼能夠對這樣的一個人頂禮?所以也就是這樣的因緣,他最後並沒有在佛陀的座前出家,反而跟佛產生了許多的違緣。

但不管怎麼說,就如同昨天,我在為出家法師開示的時候有提到:佛在當初之所以要制定這麼多的戒律,甚至對於比丘戒以及比丘尼戒,這兩者數量的多寡,之所以會有這樣的分別,一定有祂制戒的這個原因,而這一點是很重要的。為什麼戒臘低的人,要跟戒臘高的人禮拜,一定有它的原因在;不會因為你的種姓比較低劣,就不需要受人家的禮拜。所以當時佛在傳教的時候,是不會分種姓的高低的,每一個人都是平等的,這是提到了這位持戒第一的尊者。

而在佛的身邊有一位侍者,名叫做阿難尊者。阿難尊者從佛成佛之後不久,他就一直在佛的身邊承侍佛,由於阿難尊者他本身的智慧非常的高,所以佛所說的法,他都能夠完全的記住,而且是一字不漏。但這剛開始也有一個公案,佛在成道之後,有一天祂跟阿難說:「我想要請你來做我的侍者。」這時阿難尊者就回答說:「佛!您有如此高的功德,而我只不過是一位凡夫,我怎麼有資格來承事您呢?」佛就說:「沒有關係!我還是希望你能夠來當我的侍者。」這時阿難他就回答:「如果您真的希望我當您的侍者的話,請答應我三個要求:第一個,您吃剩下的東西,不要給我吃;第二個,您穿過的舊衣服,也不要給我穿;第三個,您任何時間說法,我都想要在場聽法。如果您能夠答應我這三個要求,我就做您的侍者。」這時佛就答應了阿難,所以佛之後在任何的地方講經說法,現場阿難都會在。

但由於阿難一開始他就是做佛的侍者,所以他內心中很自然的會有一種傲慢的感覺,他生起了我慢。所以佛在講經之後,現場許多聞法的人,他們都能夠現證小乘羅漢的果位,唯獨阿難尊者沒有辦法;他所證得的果位就只有預流果,沒有辦法證得羅漢的果位,因為他內心中充滿了我慢。所以之後佛在講大乘經藏時,在一開始佛就會提到:「現場除了一個人之外,其他的人都是證得羅漢的人,那個人就是阿難尊者。」所以在佛示寂之後,佛身邊的其他弟子他們知道這件事情,也知道阿難之所以沒有辦法證得羅漢,最主要的原因是因為他心中有我慢的緣故,所以他們就用各種的方式來處罰阿難。並且告訴他說:「你之前在當佛的侍者的時候,怎麼可以用這種威脅的方式來威脅佛,這是你的過失;而且你在承侍佛的過程中,該說的不說,不該說的說一堆,這也是你的過失。」所以想盡各種的方法來去除他心中的我慢。所以當阿難聽到周邊的人,都以相同的方式在批評他的時候,他的內心感到相當的失望,因為失望而降低了心中的我慢,並且在思維之後他就證得了羅漢。所以過去佛所宣說的經典,絕大部分阿難他都清楚,所以就是透由迦葉尊者,以及阿難尊者,以及我們剛剛所提到的持戒第一的尼哇闊的這位尊者,然後來結集了佛所宣說的論藏、經藏以及律藏的內涵,而這是提到過去的公案。

所以有一天,當持戒第一的尊者,跟著世尊走到外面的時候,他們看到有一群比丘正在禮拜佛塔。這時佛就對這位尊者說:「你有沒有看到你的面前有一些人,他生起恭敬的心在禮拜佛塔?你知道以這樣的心來禮拜佛塔,他能夠累積多少的福報嗎?」這時佛就告訴他這個內涵:在作大禮拜的這些比丘們,他們在作大禮拜的期間,他的身體所覆蓋的地面直至地球中心的金輪,這當中有多少的塵土數量,再乘以一千倍,就是這位比丘將來能夠獲得轉輪聖王的次數。」這時持戒第一的尊者,他一聽到感到相當的訝異,甚至覺得不可思議,他說:「如果禮拜佛塔,就能夠有如此殊勝的功德,為什麼在現今禮佛的人這麼多,但是我們都看不到轉輪聖王呢?」這時佛就回答他說:「雖然禮拜的人很多,他們累積的資糧也相當的多,但是因為人的心中充滿了『瞋念』的緣故,在生起了一念的瞋,會將過去所造的諸多善業,在一瞬間之內完全摧毀的緣故。」

接下來正文,言瞋能壞百千劫中所集善根,其瞋恚境須是菩薩;在之前這個公案裡面所提到的對象──也就是生起瞋的對象,並不是特地指的是菩薩,而指的是我們周邊的同行善友。而在《入行論》以及《入中論》當中有提到,生起一念的瞋,會摧壞百劫以及千劫所造的善根,瞋恚的境,他必須是菩薩。而這當中為什麼會有「百劫」跟「千劫」的差異?是指如果生起瞋念的人,他並不是菩薩,但是他生起瞋的對象,也就是他所瞋的對象是一位菩薩的話,非菩薩者瞋恚菩薩,一瞬間透由瞋的力量,能夠摧毀「千劫」所造的善根。所以在《入行論》裡面所提到「一瞋能摧壞千劫所集施」,是指瞋的人本身並不是菩薩,但是他所瞋的對象是一位菩薩的話,這時會摧毀「千劫」所造的善根。而在《入中論》裡面有提到,透由瞋會摧毀「百劫」所造的善根,是指生起瞋心的人,以及所瞋的對象,這兩者都是菩薩;而起瞋的人,如果是具大力的菩薩,也就是他的功德比較高,去瞋恚比較不具力的菩薩的話,這時一念的瞋會摧毀「百劫」所造的善根,所以提到「緣瞋能壞百千劫中所集善根,其瞋恚境須是菩薩」。

如是《入中論》中亦作此說。相同的道理,在《入中論》裡也有提到這樣的內涵。《律廣釋》中宅舍事之起首,說由瞋恚斷戒體者,明顯是許猛厲瞋恚能壞善根;在《律廣釋》裡面有提到,由瞋會斷除戒體的這個內涵,其實它並不是說,受了戒之後再生起瞋念,馬上我們的戒體就會消失;而是指生起了猛厲的瞋恚「能壞善根」,能夠摧壞善根的意思。又《分別熾燃論》亦說邪見及損害心能摧善根,故應勵力防護瞋等。並且在清辨論師所造的《分別熾燃論》裡面,除了瞋之外,更進一步的提到了,在內心中生起邪見以及損害心,也是會摧壞善根的。「故應勵力防護瞋等」,因此瞋所帶來的過患是難以想像的,因此我們必須要努力的來防護內心當中的瞋念。

寅二、由知瞋忍所生功過應勤修忍

偈頌:無如瞋之惡,無如忍難行,故應以眾理,殷重修安忍。

在眾多的煩惱當中,「瞋」所帶來的殺傷力是最強大的,而且也是我們最容易生起的念頭。「無如忍難行」,也就是因為我們的心中很容易生起瞋的緣故,唯有透由「安忍」才能夠對治它,但是要能夠在心中生起「安忍」,卻是不容易的一件事情。

所以在正文當中提到,無如瞋之能障生道及摧善法,會障礙生起道的功德,以及摧壞善法的煩惱中,沒有比瞋心更嚴重的;無如忍難行能滅煩惱熱苦,相同的,能夠滅除煩惱熱苦的苦行當中,沒有比忍辱更難修的。瞋所帶來的過患,遠超過其他的煩惱,瞋以外的其他煩惱在生起的當下,會造作惡業,讓我們來生墮入惡趣,但是至少它不會摧壞我們過去辛苦所累積的善業;但是瞋就不同了,瞋不僅會造作惡業,讓我們墮入惡趣受苦,並且會摧壞我們過去所造的善根,所以瞋對於我們的傷害,遠超過其他的煩惱。所以如果想要對治內心中的瞋念,唯有透由修學忍辱才有辦法對治。正文接下來提到,於修安忍時,應以眾門、方便之理殷重修習。既然修學忍辱是如此的重要,這時我們就應該以各種的方式、道理精勤努力的來修學安忍。

丑二、可現見之過患(分二)

寅一、瞋令身心無安樂時

寅二、壞親友等

寅一、瞋令身心無安樂時(165“)

偈頌:若心懷瞋痛,則意無寂靜,亦不得喜樂,失眠難堅穩。

正文,若心懷瞋,生猛厲苦,猶如劇,如果我們的內心生起了瞋恨,「生猛厲苦」,這就如同是身體上的疼痛所帶來的強烈痛苦,則意無法感受息苦之寂靜樂,這時我們的內心是沒有辦法感受息滅痛苦的寂靜樂,亦不身心喜樂,所以不僅我們的內心沒有辦法生起歡喜,更進一步,我的身體也沒有辦法獲得安樂,復患失眠,所以此時縱使你住的那一棟房子再昂貴,但是住在裡面的人,就是沒有辦法安穩入睡,心寧靜堅穩。內心是沒辦法獲得寧靜以及穩定的。

在這個地方稍微提一下,「生猛厲苦」這當中「猛厲」的這兩個字,在過去法尊法師的譯本裡面,「猛厲」的「厲」會用利益的「利」來作表示,但是在這個地方特別用「厲害」的「厲」,是指強烈的意思。所以「猛厲」的這兩個字,是指「猛烈」的,也就是這個苦它的力道是非常強的意思。

寅二、壞親友等

偈頌:縱人以財敬,施惠依附者,施主若易瞋,仍將遭他殺;

瞋令親友厭,施攝亦難近。

正文,懷瞋之縱以財敬施惠於他,守護、利益來依附者,然彼施主若易仍將遭他殺害反擊,一個容易動怒的人,在一開始,縱使以恭敬的態度給予他人錢財,並且保護、利益來依附他的這群下屬,「然彼施主若易起瞋」,但施主平時如果很容易動怒的話,這時下屬他會說:「我們的老闆雖然行為還不錯,但是脾氣很暴躁。」當他的老闆一再的用非常嚴格的方式來對待他,甚至很容易動怒的話,下屬他會忘記老闆對於他的恩,「仍將遭他傷害反擊」,所以最後還是會遭到下屬的傷害反擊;又令親友厭惡,而且生起了瞋,會讓周邊的親友感到厭惡,爾時縱以布施攝持,到時縱使你想用金錢來攝持他們,亦難令他歡喜親,但周邊的人一想到你是容易動怒的人,都不會想要靠近你,故應勵力斷除瞋恚。

丑三、總明過患(166“)

偈頌:總之若有瞋,心絕無安樂,瞋怨敵定生,彼等眾苦患。

正文,總之若有瞋恚,絕無安樂,一個容易動怒的人,除了少部分的時間之外,絕大部分的時間裡,內心是沒有辦法獲得安樂的。故瞋怨敵定生前說彼等,彼為今生、後世眾苦之最惡因。如同之前所提到的,瞋會帶來種種的過患,他會讓我們今生身心沒有辦法安寧、沒有辦法獲得我們想要追求的快樂;以來生而言,由於瞋會摧壞善根,讓我們來生墮入惡趣受苦,所以瞋心是我們今生、後世眾苦的最惡因。

提到了瞋,有些人平常雖然腦筋很好,也能夠分辨是非善惡,但是只要一動怒,他就亂了步調。所以在商場,有很多的人都故意讓對方起瞋,讓他沒有辦法很仔細的來思維一件事情。而有一些狡猾的商人,他在面對自己的敵人時,就如同在面對朋友般,他是不動聲色,並且會用非常柔軟的態度,在跟自己的敵人談判;而有些人就故意的讓對方生起瞋念,而亂了他平常的思緒。所以生起了瞋,對我們而言它的傷害是很大的,縱使你平常的思緒相當的清楚,口語也相當的清晰,但是如果在動怒之後,這時這一切的現象都會在一瞬間之內扭轉過來。

子二、思維忍之利益

偈頌:專注滅瞋者,今後世安樂。

正文,若善思維瞋所生過,如果仔細的思維瞋恚所產生的過患,並能專注滅瞋者,更進一步的,能夠用心的遮止我們內心中的瞋念,或是讓我們內心中的瞋念,它的力量能夠降低的話,彼乃生、後世唯享安樂之因,透由修學忍辱能夠讓我們今生、後世都獲得安樂,故應勵力斷除瞋恚;若不除彼,將如《文殊遊戲經》中所說,過患極大。《文殊遊戲經》是一部大乘的經典,在大乘的經典當中有提到,菩薩在行菩薩行的過程中,最重要的就是要防止內心中的瞋念。貪雖然有種種的過患,但是相較於瞋,貪的過患是較低的,而且它不會摧壞善根;但是瞋就不是如此,瞋不僅會讓我們來生墮入惡趣,它最嚴重的過患,就是會摧壞我們過去所造的善根,所以在《文殊遊戲經》當中,有廣泛的宣說瞋所帶來的種種過患。

在上一段有提到,「若善思維瞋所生過」,也就是我們必須要仔細的思維瞋所帶來的過患,並且在思維的時候,我們可以想到我們自己本身過去的經驗,也就是過去我在碰到某一個人、某一件事,因為我生起了瞋心,而當下我做出什麼樣錯誤的決定、我做錯了什麼事情、說錯了什麼樣的話、它帶來什麼樣的過患?這可以從自身的經驗上去作思維。

癸二、作意修忍辱之方便(分二)

子一、應遮瞋恚之因(分四)

丑一、因之體性及其過患

丑二、教誡勤修止瞋方便

丑三、正明遮止彼之方便

丑四、詳觀生瞋之因而勤斷除

子二、修習忍之利益

丑一、因之體性及其過患(167“)

首先第一個科判,「因之體性及其過患」。我們的心中之所以會生起瞋恚,最主要的原因是什麼?而它會帶來什麼樣的過患?

偈頌:強行不欲事,或障所欲事,得此不悅食,瞋盛摧毀我。

正文,由瞋生苦之理為何?謂於我或我所,強行不欲事或障成辦所欲,由此心生不悅,在這個地方有特別的提到「於我或我所」,所謂的「我所」,指的是我所擁有的,不管是我的親人,或者是我所擁有的東西,對於我以及我所擁有的這一切,做了我不願意的事情,比方說他人傷害我們、辱罵我們,或者是他人傷害我們的親友、搶奪我們的財物,這都是我們所不願意看到的事情。「或障成辦所欲之事」,或者是他人藉由某些手段,來障礙我們成辦我們想要達到的目標,不管是聲名、財富,或者是恭敬,「由此心生不悅」,由於周邊的人,做了我不願意的事情、障礙了我所想要成辦的事情,所以我們的內心中會生起不悅,此即增長瞋恚糧食;就像如果要保護我們的身體,我們必須要吃東西;相同的,我們的內心中之所以會生起瞋恚,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因為我們的心在面對境的當下,會生起不悅的感覺,由得此不悅食,所以「不悅」是瞋恚的糧食,令恚身力量增,由於內心中生起了不悅,透由不悅的糧食來長養瞋恚的身體,故於今生、後世摧毀我也。所以當我們心中瞋恚的身體,它越來越強壯的話,就會傷害我們的今生以及後世的利益。

丑二、教誡勤修止瞋方便

偈頌:故我應斷除,瞋敵所需食;此敵唯害我,除此無餘事。

正文,是斷除我瞋敵所需不悅糧;既然瞋恚對我們造成的傷害是如此的大,這時我們應該要想辦法斷除瞋恚的敵人所需要的糧食,也就是內心在面對境界時生起的不悅感。為什麼我們要斷除瞋恚敵的糧食呢?瞋恚敵唯害我除此無餘事,外在的敵人,雖然會傷害我,但是他至少有自己的事情可以做;但是我們內心當中的瞋恚敵,它除了傷害我之外,它沒有其他的事情,所以只要在我們的心中生起瞋的那一刻,從那一刻開始,我們心中的瞋恚敵就不斷的傷害著我們,故應勤滅此首要敵。所以我們應該精勤的滅除最主要的敵人──也就是心中的瞋恚;而想要滅除心中的瞋恚,就必須斷除瞋恚敵所需要的糧食,也就是不悅。


備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