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11/01/04 22:00:34
學習次第 : 進階

入菩薩行論 第四品不放逸法本 科判 思考題 答案

 

第四品  不放逸

 

佛子既如是,堅持菩提心,

恒勤勿懈怠,莫違諸學處。

遇事不慎思,率爾未經意,

縱已誓成辦,後宜思取捨。

諸佛及佛子,大慧所觀察,

吾亦屢思擇,雲何舍誓戒?

若誓利眾生,而不勤踐履,

則為欺有情,來生何所似?

意若思佈施,微少凡常物,

因慳未施予,經說墮餓鬼。

況請眾生赴,無上安樂宴,

後反欺眾生,雲何生善趣?

有人舍覺心,卻辦解脫果,

彼業不可思,知唯一切智。

菩薩戒墮中,此罪最嚴重,

因彼心若生,將損眾生利。

雖僅一刹那,障礙此福德,

因損有情利,惡趣報無邊。

毀一有情樂,自身且遭損,

況毀盡空際,有情眾安樂。

故雜罪墮力,菩提心力者,

升沉輪回故,登地久蹉跎。

故如所立誓,我當恭敬行,

今後若不勉,定當趨下流。

饒益眾有情,無量佛已逝,

然我因昔過,未得佛化育。

若今依舊犯,如是將反復,

惡趣中領受,病縛剖割苦。

如值佛出世,為人信佛法,

宜修善稀有,何日複得此?

縱似今無病,足食無損傷,

然壽刹那欺,身猶須臾質。

憑吾此行素,複難得人身,

若不得人身,徒惡乏善行。

如具行善緣,而我未為善,

惡趣眾苦愚,彼時複何為?

既未行諸善,複集眾惡業,

縱曆一億劫,不聞善趣名。

是故世尊說,人身極難得,

如海中盲龜,頸入軛木孔。

刹那造重罪,曆劫住無間,

何況無始罪,積重失善趣。

然僅受彼報,苦猶不得脫,

因受惡報時,複生餘多罪。

既得此閒暇,若我不修善,

自欺莫勝此,亦無過此愚。

若我已解此,因癡複怠惰,

則于臨終時,定生大憂苦。

難忍地獄火,長久燒身時,

悔火亦炙燃,吾心必痛苦。

難得此益身,今既僥倖得,

亦複具智慧,若仍墮地獄,

則如咒所惑,令我心失迷。

惑患無所知,何蠱藏心耶?

嗔貪等諸敵,無手也無足,

非勇非精明,役我怎如奴?

惑住我心中,任意傷害我,

猶忍不嗔彼,非當應呵責。

縱使天非天,齊來敵對我,

然彼也不能,擲我入無間。

強力煩惱敵,擲我入獄火,

須彌若遇之,灰燼亦無餘。

吾心煩惱敵,長住無盡期,

其餘世間敵,命不如是久。

若我順侍敵,敵或利樂我,

若隨諸煩惱,徒遭傷害苦。

無始相續敵,孽禍唯一因,

若久住我心,生死怎無懼?

生死牢獄卒,地獄劊子手,

若皆住我心,安樂何能有?

乃至吾未能,親滅此惑敵,

盡吾此一生,不應舍精進。

于他微小害,尚起嗔惱心,

是故未滅彼,壯士不成眠。

列陣激戰場,奮力欲滅除,

終必自老死,生諸苦惱敵,

僅此尚不顧,箭矛著身苦,

未達目的已,不向後逃逸。

況吾正精進,決志欲滅盡,

恒為痛苦因,自然煩惱敵。

故今雖遭致,百般諸痛苦,

然終不應當,喪志生懈怠。

將士為微利,赴戰遭敵傷,

戰歸炫身傷,猶如配勳章。

吾今為大利,修行勤精進,

所生暫時苦,雲何能害我?

漁夫與屠戶,農牧等凡俗,

唯念己自身,求活維生計,

猶忍寒與熱,疲困諸艱辛。

我今為眾樂,雲何不稍忍?

雖曾立此誓,欲於十方際,

度眾出煩惱,然我未離惑。

出言不量力,雲何非顛狂?

故于滅煩惱,應恒不退怯。

吾應樂修斷,懷恨與彼戰,

似嗔煩惱心,唯能滅煩惱。

吾寧被燒殺,或遭斷頭苦,

然心終不屈,順就煩惱敵。

常敵受驅逐,仍可據他鄉,

力足旋複返,惑賊不如是。

惑為慧眼斷,逐已何所住?

雲何返害我,然我乏精進。

惑非住外境,非住根身間,

亦非其他處,雲何害眾生?

惑幻心莫懼,為智應精進。

何苦於地獄,無義受傷害?

思已當盡力,圓滿諸學處,

若不遵醫囑,病患何能愈?

第四品終

 

 

 

 

 

 

 

 

 

 

 

 

 

 

 

 

 

 

 

 

 

第四品  不放逸

 

戊一(不放逸)分三:一、略說;二、廣說;三、攝義。

不放逸的本體即是謹慎取捨,《學集論》中雲:“何為不放逸?即無貪、無嗔、無癡而精進修持一切善法,內心防護一切有漏法。”不放逸是一切善法的方便。《三摩地王經》中雲:“所說一切諸善法,根本即是不放逸。”

己一、略說:

佛子既如是,堅持菩提心,

恒勤勿懈怠,莫違諸學處。

佛子以加行、正行、後行的方式堅定不移地受持菩提心後,就應當毫不懈怠努力做到恒時不違越菩薩學處。

己二(廣說)分三:一、謹慎修學所修;二、謹慎所依暇滿;三、謹慎所斷煩惱。

庚一(謹慎修學所修)分三:一、不舍菩提心之合理性;二、捨棄菩提心之過患;三、教誡不舍菩提心。

辛一、不舍菩提心之合理性:

遇事不慎思,率爾未經意,

縱已誓成辦,後宜思取捨。

對於任何事,最初未經觀察,或者只是稍加觀察而未經慎重分析,即使口中說“發誓要做”,然而經過一番詳細觀察才決定到底做還是放棄,這一點也是合情合理的。

諸佛及佛子,大慧所觀察,

吾亦屢思擇,雲何舍誓戒?

而這裏與之完全不同,一切如來及菩薩也是以大智慧詳加觀察,而且我自己在受戒之前也經過詳察細審、再三深思,對於這樣的發心學處怎麼能半途而廢呢?是絕對不能的。

辛二(捨棄菩提心之過患)分三:一、異熟果墮惡趣;二、失毀利他行為;三、阻礙解脫。

壬一(異熟果墮惡趣)分三:一、真實宣說;二、彼之合理性;三、遣除諍論。

癸一、真實宣說:

若誓利眾生,而不勤踐履,

則為欺有情,來生何所似?

假設在發心的時候立下誓願要救度一切眾生等,之後三門所作所為不履行諾言,那麼顯然已經欺騙了這些眾生,如此一來,我最終的下場將會怎麼樣呢?可想而知絕對擺脫不了惡趣。

癸二、彼之合理性:

意若思佈施,微少凡常物,

因慳未施予,經說墮餓鬼。

如果某人心裏想要施捨食物等微不足道的平常物品,之後又出爾反爾,沒有進行佈施,經中說這是餓鬼的因,《正法念住經》中雲:“僅稍思量而未佈施,則投生餓鬼,若已經立誓而未佈施,則墮入眾生地獄。”

況請眾生赴,無上安樂宴,

後反欺眾生,雲何生善趣?

那麼,何況說誠心以無上佛果與暫時的安樂宴請一切有情,後來又欺騙這所有眾生,怎麼能轉生善趣呢?是不會轉生的。

癸三、遣除諍論:

有人舍覺心,卻辦解脫果,

彼業不可思,知唯一切智。

有人問:如此一來,不是與佛經中所說的相違了嗎?佛經中記載:聖者舍利子奉持菩薩行時,惡魔索要右手,他砍斷右手,用左手佈施,結果魔口出不遜,於是舍利子生起厭煩心而捨棄發心,但還是獲得了阿羅漢果位;金色尊者前世也曾於四十劫中持菩薩行,後來捨棄菩提心立即變成緣覺。

其實並不相違,《普明論》與《釋論》中對此是這樣答復的:某人捨棄菩提心,可是他們也得以解脫,這說明業力不是凡人可思維的,只有遍知佛陀才能洞曉得一清二楚,而我們根本無法了知。

善天尊者則如此回答說:“雖然以方便法捨棄了菩提心,但因真實受持(菩薩戒)的緣故也能使眾生得以解脫。”

布波德論師對此作答:“儘管捨棄了世俗菩提心,而沒有捨棄勝義菩提心。”我認為這種說法是合理的,因為雖然放棄了利他之心(世俗菩提心),但由於沒有捨棄證悟無我的智慧(勝義菩提心)而不會墮入惡趣。然而,對於不可思議的行境,只是冥思苦想又有什麼用呢?

壬二、失毀利他行為:

菩薩戒墮中,此罪最嚴重,

因彼心若生,將損眾生利。

捨棄菩提心是菩薩戒墮罪中最為嚴重的。《般若攝頌》中雲:“雖於俱胝劫中行十善,然發欲求緣覺羅漢心,彼時戒染過患毀戒律,彼發心較他勝猶嚴重。”原因是,如此一來勢必大大降低成辦一切眾生利益的功效。

雖僅一刹那,障礙此福德,

因損有情利,惡趣報無邊。

不僅如此,就算是對其他眾生發起此菩提心的福德從中作梗也會使菩薩利益一切眾生的事業降低,由於導致對方不能利益眾生,因而作障礙者的下場必然是無有盡頭的惡趣。

毀一有情樂,自身且遭損,

況毀盡空際,有情眾安樂。

其原因是:哪怕只是毀壞一位眾生的安樂,尚且要自食其果遭受損失,如果對菩薩行善製造違緣,結果將毀壞天邊無際所有眾生的安樂,當然果報墮入惡趣這一點就更不必說了。《寂滅定幻經》中雲:“何者搶奪南贍部洲一切眾生之財,斷一切眾生之命,何者對菩薩甚至佈施旁生一食團之善行作障,則罪過較前者嚴重無量倍,因為對獲得佛果之善業作障故。”

壬三、阻礙解脫:

故雜墮罪力,菩提心力者,

升沉輪回故,登地久蹉跎。

由於墮罪與菩提心兩種力量輪番交替起作用,結果在輪回中時起時伏,如此必將拖延很久才能獲得一地等果位。

辛三、教誡不舍菩提心:

故如所立誓,我當恭敬行,

今後若不勉,定當趨下流。

因此,按照發心時所承諾的那樣,我務必要恭敬履行諾言,從今以後如果不勤奮努力,那麼必定徑趨直下,接連不斷從惡趣墮入惡趣。

饒益眾有情,無量佛已逝,

然我因昔過,未得佛化育。

如果有人想:佛陀會救護我們,不至於變成這樣吧。

往昔賜與一切眾生安樂之不可計數的佛陀都已趣入寂滅,然而我由於違越學處的罪過所致未能成為過去佛度化的對境。

若今依舊犯,如是將反復,

惡趣中領受,病縛剖割苦。

如果心想:以後會得到救護吧。

倘若仍舊一如既往,那麼下場必將是一而再、再而三地在惡趣感受痛苦,即便獲得善趣也是遭受疾病纏身、受到束縛、砍剖身體等苦痛。

庚二(謹慎所依暇滿)分三:一、暇滿難得;二、未得之過患;三、得後不勤而舍。

辛一、暇滿難得:

如值佛出世,為人信佛法,

宜修善稀有,何日複得此?

無論是值遇佛陀出世、信仰佛法、獲得人身還是修持善法(都非常難得)。總之,十八暇滿完整具足的人身實在稀有珍貴、來之不易,其餘什麼時候還會獲得這樣的人身呢?不會獲得的。

縱似今無病,足食無損傷,

然壽刹那欺,身猶須臾質。

已經有幸得到暇滿人身的此時此刻,儘管也會逢遇健康無病的日子,豐衣足食順緣樣樣具備,無有違緣損害,可是人的壽命一刹那也不可信賴,完全是欺惑性的,這個身體就像頃刻間的抵押品一樣,自己無權支配。

辛二(未得之過患)分二:一、真實宣說;二、彼之依據。

壬一(真實宣說)分二:一、墮惡趣不行善法;二、不得善趣。

癸一、墮惡趣不行善法:

憑吾此行素,複難得人身,

若不得人身,徒惡乏善行。

我如果現在的行為依然如故,那麼後世也就無法再度獲得人身,結果將墮落惡趣,如果沒能得到人身而下趨惡趣,那麼時刻都是造罪,根本不具備行善的能力。

如具行善緣,而我未為善,

惡趣眾苦愚,彼時複何為?

現在具有奉行善法的緣分時我如果不精勤行持善法,到後世被惡趣的痛苦所折磨、愚笨透頂,那時我該怎麼辦呢?沒有行善的機會。

癸二、不得善趣:

既未行諸善,複集眾惡業,

縱曆一億劫,不聞善趣名。

在惡趣我沒有機會行持善法,反而再度積累罪業,這樣一來,縱然在百俱胝劫中連善趣的聲音也聽不到,更何況說獲得善趣了。

壬二(彼之依據)分二:一、教證之依據;二、理證之依據。

癸一、教證之依據:

是故世尊說,人身極難得,

如海中盲龜,頸入軛木孔。

為什麼說人身來之不易呢?出有壞佛陀在經中說,就像大海中盲龜的頸部進入漂浮不定的木軛孔隙內一樣,人身極為難得。《雜阿含經》中雲:“‘諸比丘,此大地變成一大汪洋,在海面上有一具孔木軛,被風吹動四處漂蕩,另有一盲龜,每百年伸頸一次。諸比丘試想,大海中之龜頸易得入于木軛孔內否?’‘世尊,不易。’世尊告言:‘諸比丘,與此同理,人身極為難得。’”

癸二、理證之依據:

刹那造重罪,曆劫住無間,

何況無始罪,積重失善趣。

所謂的“刹那造重罪”,如果按照注釋中解釋為“造無間罪等”,顯然是指成事刹那,如果是造諸如對殊勝對境生噁心的罪業,也可以是時際刹那,無論如何,刹那間造重罪者也將在數劫中淪陷無間地獄中,那麼由無始以來在輪回中積累的罪業而不得善趣下墮惡趣這一點就更不言而喻了。

然僅受彼報,苦猶不得脫,

因受惡報時,複生餘多罪。

單單是感受以往罪業的果報,尚且無法擺脫痛苦,而在遭受這些苦楚的同時又要積累其他苦因的罪業。

辛三(得後不勤而舍)分二:一、略說;二、廣說。

壬一、略說:

既得此閒暇,若我不修善,

自欺莫勝此,亦無過此愚。

已經得到了這樣的閒暇人身之後,如果我不修習善法,那麼再沒有比這更大的欺惑了,也再沒有比這更為愚癡的了。

壬二(廣說)分三:一、思維愚笨之果報;二、呵責彼本體;三、觀察彼因。

癸一、思維愚笨之果報:

若我已解此,因癡複怠惰,

則于臨終時,定生大憂苦。

假設我明明知道違越學處的過患,卻因為愚昧所致今後仍然懶懶散散虛度光陰,不努力修學,那麼當死亡到來的時候必然會追悔莫及,憂心重重。

難忍地獄火,長久燒身時,

悔火亦炙燃,吾心必痛苦。

死後被地獄那難以忍受的火焰長久焚燒自己的身體時,再加上難忍的悔恨烈火炎炎,結果自心必定痛苦不堪。

癸二、呵責彼本體:

難得此益身,今既僥倖得,

亦複具智慧,若仍墮地獄,

則如咒所惑,令我心失迷。

極為難得並能成辦利益的暇滿人身如今既然已經僥倖得到,而且自己也具有明曉善惡功過的智慧,如果執迷不悟仍舊為非作歹,導致後世墮入地獄,那顯然已被密咒所迷惑使我的心不復存在了。

癸三、觀察彼因:

惑患無所知,何蠱藏心耶?

是什麼因造成我迷惑、受騙,以至於先前不知道我的內心到底藏著什麼一個東西,經過觀察就會發現無非是煩惱在作怪。

庚三(謹慎所斷煩惱)分三:一、觀察所斷煩惱:二、生起斷除欲樂;三、能斷除煩惱而生歡喜。

辛一(觀察所斷煩惱)分二:一、思維煩惱過患;二、作意煩惱非為所依。

壬一(思維煩惱過患)分三:一、非理損害;二、作大損害;三、教誡切莫依止煩惱。

癸一、非理損害:

嗔貪等諸敵,無手也無足,

非勇非精明,役我怎如奴?

嗔恚與貪愛等所有敵人並非是有手有足的,也不是與精進相應的勇士,又不是具有辯才的智者,既然如此,他們怎麼能讓我像奴隸一樣不由自主地任憑指使呢?

惑住我心中,任意傷害我,

猶忍不嗔彼,非當應呵責。

這些煩惱住在我的心裏歡天喜地、肆無忌憚地加害於我,我反而對他不嗔不怒,一直忍氣吞聲,對本不是安忍對境而修忍辱,只能成為正士呵責之處。

癸二、作大損害:

縱使天非天,齊來敵對我,

然彼也不能,擲我入無間。

假設說天神、非天等全部與我為敵,但他們也不能將我引入無間地獄的烈火中。

強力煩惱敵,擲我入獄火,

須彌若遇之,灰燼亦無餘。

然而,如果遇到任何勢力強大的煩惱敵人,卻都能將我刹那間拋到甚至連須彌山也會被焚燒無餘的無間地獄大火中。

吾心煩惱敵,長住無盡期,

其餘世間敵,命不如是久。

我的任何煩惱敵人都是無始無終長久以來的仇敵,而其他所有怨敵壽命也不致于長達這麼久。

癸三、教誡切莫依止煩惱:

若我順侍敵,敵或利樂我,

若隨諸煩惱,徒遭傷害苦。

如果迎合其心,順從其意,百般承侍,那麼其餘所有的怨敵都會利樂於我,倘若隨順一切煩惱,那後果只能是徒勞無義地遭受更大的痛苦與損害而已。

壬二、作意煩惱非為所依:

無始相續敵,孽禍唯一因,

若久住我心,生死怎無懼?

從無始以來長期不斷地加害、增長一切損害的唯一因——煩惱敵人,如果長久定居在我的心中,那麼我如何能不畏懼輪回而興高采烈呢?一定不會的。

生死牢獄卒,地獄劊子手,

若皆住我心,安樂何能有?

再者,如果致使從輪回牢獄中不得解脫而作為輪回獄卒與地獄等處劊子手的這些煩惱一直住在我的心中安營紮寨,那我怎麼會有安樂可言呢?對此不得不慎重思維。

辛二(生起斷除欲樂)分三:一、披上斷惑盔甲;二、莫因痛苦而厭倦;三、堅持不懈對治煩惱。

壬一、披上斷惑盔甲:

乃至吾未能,親滅此惑敵,

盡吾此一生,不應舍精進。

乃至我沒有確定摧毀煩惱這一怨敵之前,我在有生之年絕不能放棄精進。

于他微小害,尚起嗔惱心,

是故未滅彼,壯士不成眠。

比如,對於暫時造成微不足道損害的普通怨敵也會生起嗔怒之心、傲氣十足的眾生,在未能消滅自己的敵人之前也是夜不成眠,那對於摧毀煩惱仇敵需要精進就更不必說了。

壬二(莫因痛苦而厭倦)分三:一、觀察所斷之罪過而不厭倦;二、觀察對治之功德而不厭倦;三、觀察自己承諾而不厭倦。

癸一、觀察所斷之罪過而不厭倦:

列陣激戰場,奮力欲滅除,

終必自老死,生諸苦惱敵,

僅此尚不顧,箭矛著身苦,

未達目的已,不向後逃逸。

對於不觀待被殺而自然會死亡、煩惱深重苦難重重、成為悲憫對境的仇敵,在沙場排兵佈陣進行作戰時,也是想方設法竭盡全力予以消滅,自己居然不顧被箭矛等兵器擊中的痛苦而不達目的誓不逃跑。

況吾正精進,決志欲滅盡,

恒為痛苦因,自然煩惱敵。

故今雖遭致,百般諸痛苦,

然終不應當,喪志生懈怠。

那麼,對於恒時成為一切痛苦之因自性的煩惱怨敵,無論遭受任何令我百般痛苦的損害,也必然要意志堅定、兢兢業業、毫不怯懦地予以摧毀,這一點當然就更不必說了。

癸二、觀察對治之功德而不厭倦:

將士為微利,赴戰遭敵傷,

戰歸炫身傷,猶如配勳章。

吾今為大利,修行勤精進,

所生暫時苦,雲何能害我?

那些在毫無意義作戰的過程中被敵人打傷的將士們,尚且為了表現出英勇無畏而像身體的莊嚴勳章一般來炫耀傷口,我今為了成辦一切眾生的廣大利益而精進,暫時遇到的痛苦怎麼能對我造成損害呢?

漁夫與屠戶,農牧等凡俗,

唯念己自身,求活維生計,

猶忍寒與熱,疲困諸艱辛。

我今為眾樂,雲何不稍忍?

再者說,漁夫、屠夫、農民等僅僅考慮到維持自己的生活,也是忍耐嚴寒酷暑等千辛萬苦,為了一切眾生的安樂,我為什麼不能忍受呢?必須要忍受。

癸三、觀察自己承諾而不厭倦:

雖曾立此誓,欲於十方際,

度眾出煩惱,然我未離惑。

出言不量力,雲何非顛狂?

雖然曾經立下誓言救度十方天邊無際的一切有情脫離煩惱,但自己還沒有擺脫一切煩惱,我竟然自不量力地說出這樣的大話,難道不是瘋了嗎?簡直與瘋子一模一樣,因此要想度他首先必須要自度。

壬三、堅持不懈對治煩惱:

故于滅煩惱,應恒不退怯。

吾應樂修斷,懷恨與彼戰,

似嗔煩惱心,唯能滅煩惱。

所以,對於摧毀煩惱,我們必須要做到持之以恆、無有退怯。在斷除煩惱這一點上,我應當貪執,懷著憎恨心而與煩惱作戰,力求將它們一網打盡。

如果有人問:雖說一切煩惱都是所斷,但是怎麼可以懷有貪執與憎恨呢?

這種(貪嗔)煩惱是能摧毀一切煩惱的因,所以目前並不屬於所斷,暫時還不能斷除它,當然最終它也要予以擯除”,這一點在注釋中有明說。

有些人所謂“這種貪執與憎恨不屬於煩惱”的說法也與《大疏》中所說的“表面是煩惱而實際上並非如此”相吻合。

吾寧被燒殺,或遭斷頭苦,

然心終不屈,順就煩惱敵。

我寧願遭受被烈火焚身、被殘忍殺害或者被砍斷頭顱的痛苦,也絕不會拜倒在煩惱仇人的腳下任其擺佈。

辛三、能斷除煩惱而生歡喜:

常敵受驅逐,仍可據他鄉,

力足旋複返,惑賊不如是。

普通的怨敵一次被驅逐出境,還會住在其他地方重整旗鼓,待到實力雄厚之時卷土再來,進行加害,然而煩惱敵人的情形卻與之截然不同,如果一次從根本上斷除,那麼就不可能再度複返。

惑為慧眼斷,逐已何所住?

雲何返害我,然我乏精進。

那麼,如何斷掉煩惱呢?如果詳細分析這個煩惱,則輕而易舉便可摧毀,因而以輕侮之詞稱之為煩惱。《大疏》中雲:“此煩惱無有根本之故,僅僅以現見勝義真如而斷,故稱煩惱。”《釋論》中說:“貪等之染汙性此等煩惱即……”我們應當通過證悟無我的智慧眼觀察來斷除煩惱,如果它從我的心中遣除,那麼將去往何處呢?必定無處可去。絕對不可能住在某處等到力量強大時再返回來害我。因此,只是我內心怯懦缺乏精進罷了,如果具足精進,那麼不可能不斷除煩惱。

惑非住外境,非住根身間,

亦非其他處,雲何害眾生?

如果有人問:該如何以智慧眼來觀呢?

一切煩惱並非住於色等外境中,也不是住在眼根等諸根中,原因是雖然這些境、根存在,但也會有煩惱不存在的時候。而且煩惱又不住於境根之間,除了這些以外的他處也是沒有的,因為了不可得的緣故。如果觀察這些煩惱到底住在何處損害一切眾生呢?就會發現作害者不成立,儘管顯現為作害,實際上也是如幻術一般現而無實。

惑幻心莫懼,為智應精進。

何苦於地獄,無義受傷害?

為此,我們務必要消除認為煩惱無法斷除的恐懼心理,為了生起智慧而精進。如果有了這種智慧,我怎麼能毫無意義地在地獄等處受害呢?實在不可能落到地獄中。

己三、攝義:

思已當盡力,圓滿諸學處,

若不遵醫囑,病患何能愈?

思維前面所講不放逸的這些意義,為了奉行經論中所說的菩薩學處,務必努力做到不放逸。否則,就像不遵照醫生的囑咐無法通過藥物治療使病痊癒一樣,不可能擺脫煩惱痛苦的疾病。《學集論》中雲:“何者不墮落,諸要當知此,我身與受用,三世所生善,皆施諸有情,護持淨增上。”依照此等教證,我們理當倍加精進。

第四品釋終

 

 科判下載 

 

 

《入行論釋·善說海》思考題

(第四品)

36節課

329、什麼叫做不放逸?它的本體和作用分別是什麼?你做到了多少?

330、我們平時怎樣做才能不放逸?

331、《菩薩地論》中將不放逸分為哪五種?請具體解釋。

332、有些人受了菩薩戒以後,看到某眾生特別惡劣就生起厭離心,發誓今後決不度這個眾生,這屬於什麼樣的發心?其後果如何?為什麼?

37節課

333、論中說捨棄菩提心必定會墮入惡趣,那麼舍利子尊者因地時捨棄了菩提心,為什麼沒有墮落,反而獲得了阿羅漢果?請引用各大論師的觀點具體分析。

334、有人認為:“如果殺生、邪淫破了根本戒,這一輩子就完了。但我想捨棄大乘改學小乘,這應該沒有什麼關係,反正都是佛法嘛!”對此你是怎麼看待的?

335、請引用教證、理證分別說明:捨棄菩提心具有嚴重的過患。

336、障礙高僧大德的利生事業會有什麼果報?為什麼?

337、菩薩在佈施時,有人若去乞求他施身體,菩薩失去了身體、生命就無法利生了,這些乞者是不是造了嚴重惡業呢?對此你如何看待?

338、有些人認為:“菩薩戒不同于別解脫戒,即使犯了根本戒也可以重受,所以犯了也不要緊,懺悔再受就行了。”這種想法對嗎?為什麼?

38節課

339、有些人想:“雖然我因放逸等過錯會墮落,但沒什麼大問題,諸佛菩薩和上師會救護我的,上師會加持勾召我,讓我轉生到淨土,所以我現在好好地享受享受,用不著那麼苦修。”對此你是如何看待的?

340、有人認為:“現在的諸佛不能度化我,但未來的佛陀可能會度我吧,所以繼續造罪沒關係。”這種想法對嗎?為什麼?

341、釋迦牟尼佛在《趣入慈氏經》中講過哪四種難得?這些是“偶爾”獲得的嗎?你是怎樣認為的?

342、什麼才是真正的聰明?你具有嗎?

39節課

343、有些人認為:“我現在身體健康、豐衣足食,生活順緣圓滿具足,所以放逸一點無所謂,以後再精進也不遲,反正自己無病無災,時間還長著呢!”這種想法對嗎?為什麼?

344、為什麼說我們的身體只是一種借用品?對此你能產生定解嗎?

345、如果我們沒有利用人身好好修行,成天都是造惡業,來世會有什麼樣的下場?你真的相信嗎?

346、請仔細觀察你周圍的旁生,它們有機會行持善法嗎?平時是怎樣造惡業的?如果我們是它們的話,會怎麼樣?

347、有些人想:“佛經中說獲得人身猶如盲龜值軛一樣困難,但現在世界上人口這麼多,國家還要實行計劃生育,怎麼可能難得呢?”對此你是怎樣認為的?

40節課

348、對上師等嚴厲對境生起多少刹那的噁心,就要墮入地獄多少大劫,此中所說的“刹那”是指時際刹那還是成事刹那?請說明二者的差別。

349、有些人認為:“若對上師三寶生起一刹那的噁心,就要墮入地獄一個大劫,那等一個大劫過後,我還可以重獲人身,那時再修持也來得及。”這種觀點對嗎?為什麼?

350、名詞解釋:順現法受業  順後受業  順次生受業

351、眾生墮入惡趣後,由於不斷因煩惱造業,勢必愈陷愈深,永無解脫的希望。這樣一來,是否與佛經中所說的‘一切眾生皆能成佛’相違?為什麼?

352、現在許多人認為因果不存在,理由就是:有些壞人造惡業,但他們的生活卻越來越好;有些好人造善業,但工作家庭等越來越糟糕。對此你是怎麼看待的?

353、自己對自己最大的欺惑是什麼?請結合你的親身經歷說明這個問題。

41節課

354、有些人明明知道貪心、嗔心不好,但遇到對境時仍然無法克制,這是什麼原因造成的?怎樣才能對治?

355、我們修忍辱的時候,什麼是該忍的,什麼千萬不能忍?為什麼?平時你做到了嗎?

42節課

356、在講課之前,上師交代了哪兩件事情?你做到沒有?如果沒有的話,你今後打算怎麼辦?

357、有些人認為非典、禽流感非常可怕,有些人認為恐怖分子非常可怕,煩惱對我們的損害是否與之相同?為什麼?請從危害程度和危害時間方面具體分析。

358、有些初學者聽說大圓滿、大手印非常殊勝,就馬上依止一位上師,要求給自己傳這些無上密法,自己要迅速獲得成就。請談談你對這種現象的看法。

359、隨順敵人我們最終都可能獲得利益,那為什麼不能隨順煩惱呢?

43節課

360、有些人坐的是高級轎車,住的是星級賓館,吃的是人間美味;而有些人幕天席地,以山洞為家,以野果為食,天天修持佛法的精要,這兩種生活哪種快樂?為什麼?

361、地獄中的閻羅獄卒以及各種刑具、動物等都是真實存在的嗎?為什麼?

362、什麼才是真正頂天立地的大丈夫?為什麼?

44節課

363、在這節課當中,寂天菩薩怎樣運用戰爭的比喻,從哪幾個方面說明我們應當不懈怠地對治煩惱?

364、如果在求法修行的過程中,你沒有吃的穿的,處處遭人誹謗歧視,做任何事情都不順利,這時候你會怎麼對待?

45節課

365、和世間人相比,作為發了大乘菩提心的人為什麼需要忍耐和精進?你平時是怎麼做的?

366、自己若未斷除煩惱,是否能真正幫助別人?請以教證、理證具體分析。

367、有些人說:“當初我不知道守持菩提心這麼難,戒條又有這麼多,前段時間我錯了,我現在不發心了。”對此你是如何看待的?請從兩方面分析。

368、經論中雲:嗔恨心一刹那能毀壞百千劫的福德資糧。那對煩惱生嗔恨心不也是一樣嗎?為什麼對這種煩惱就可以網開一面,不會使我們墮入地獄?

46節課

369、有些人說大乘菩薩要證到第八地才是不動地,七地以下都有退轉的危險。你認為這種說法正確嗎?為什麼?

370、為什麼說煩惱一斷永斷,不會捲土重來?請以教證、理證加以分析。

371、怎樣以勝義諦、世俗諦分別觀察煩惱的本體不存在?

372、前幾天說煩惱無始以來住在我們的心裏,現在又說煩惱裏裏外外都不存在,這兩句話會不會自相矛盾?請說明理由。

373、諸法勝義中不存在、世俗中存在,這是由什麼引起的?應該如何對治?

374、學習了這品以後,你最深刻的體會是什

 

第四品  思考題答案

(注:問題中若提到寫出自己的感想、打算等,均請自己發揮。)

36節課

329、什麼叫做不放逸?它的本體和作用分別是什麼?你做到了多少?

答:所謂不放逸,就是對三門小心翼翼、謹慎取捨。《學集論》中雲:“所謂不放逸,即是無貪、無嗔、無癡而精進行持善法,在內心防護有漏法,它是一切世間和出世間福德的根本。”

不放逸的本體,就是行持一切善法的精進。不放逸的作用,就是受持世間和出世間一切功德。

330、我們平時怎樣做才能不放逸?

答:在說話時,看看有些話能不能說;在做事時,看看有些事能不能做;在想事情時,看看有些事情能不能想。平時自己監督自己,言行舉止要特別注意、謹慎取捨,隨時以正知正念來攝持。

331、《菩薩地論》中將不放逸分為哪五種?請具體解釋。

答:第一種叫前際不放逸,即是對往昔所造的罪業心生追悔,發誓再也不造而如理懺悔;第二種是後際不放逸,就是改過自新之後,今後的行為如理如法,不做任何壞事;第三種是中際不放逸,是指當下所做的事情如理如法,不背離一切善法規則;第四種是前行不放逸,即以後的一切行為不作惡法;第五種是現行不放逸,指現在的一切行為不作惡法。後兩種與前際不放逸、中際不放逸稍微有點差別,後者是從行持善法的角度而言的,前者則是從不作惡法的角度來講的,反體方面有所不同。

332、有些人受了菩薩戒以後,看到某眾生特別惡劣就生起厭離心,發誓今後決不度這個眾生,這屬於什麼樣的發心?其後果如何?為什麼?

答:這屬於捨棄願菩提心,違犯了菩薩的根本學處。其後果必將墮入惡趣。

佛經中說,如果一個人在心裏想過佈施一些微少而平常的東西,但因慳吝而沒有施捨,這種人將會墮落為餓鬼。更何況在三寶前發菩提心,發誓令眾生得到暫時與究竟的一切安樂,後來卻出爾反爾欺騙了佛菩薩和眾生,因煩惱不如是行持,這種人怎能超越因果規律而投生到善趣呢?

37節課

333、論中說捨棄菩提心必定會墮入惡趣,那麼舍利子尊者因地時捨棄了菩提心,為什麼沒有墮落,反而獲得了阿羅漢果?請引用各大論師的觀點具體分析。

答:這是特殊的因果業報現象,不是我們一般人所能思議,只有一切智智的佛陀才可現量知道。這並不是推諉,因為佛陀宣說過:眾生的業力不可思議。一般眾生造某種因,定會有某種果報,但是有些特殊業力關係,不一定會如此,這是極為微妙、深密的道理,並非一般人所能了知。《入中論》也說:“由說諸法依緣生,非諸分別能觀察,“無善惡慧得解脫,亦遮思維諸業果”。佛陀超離一切善惡分別的究竟智慧,方能觀察微妙的因果緣起,其他有情去觀察,只能是盲人摸象,根本得不出完整、正確的答案。

對此,各大論師亦有不同的解釋,《普明論》和《釋論》中說:“某人捨棄了菩提心,後來也能得以解脫,這說明業力不是凡人可思維的,唯一是佛陀才能了知的行境。”《入菩薩行論廣釋》中說:“舍利子雖然捨棄了菩提心,但他沒有捨棄出離心,所以沒有墮落。”善天論師回答說:“雖然捨棄了方便的菩提心,但他後來再三地受持,所以沒有破菩薩戒。”布布達論師則認為:“舍利子捨棄了世俗菩提心,但沒有捨棄勝義菩提心——無我的空性智慧,所以他沒有墮落。”對布布達論師的觀點,無著菩薩在《善說海》中也是非常贊同。但上師如意寶說:“不管怎麼說,這些只能是一種代表個人的想法而已,真正的微細因果只有佛智才可了達!”

334、有人認為:“如果殺生、邪淫破了根本戒,這一輩子就完了。但我想捨棄大乘改學小乘,這應該沒有什麼關係,反正都是佛法嘛!”對此你是怎麼看待的?

答:這種想法不對。雖然守持清淨的別解脫戒功德很大,但入了大乘後又捨棄菩提心,這種罪過遠遠超過了前者,如《般若攝頌》雲:“縱然在千百俱胝劫中行持十善,但若最後發了欲求緣覺阿羅漢的小乘心,這種罪業遠遠勝過破小乘別解脫戒的根本罪。”《佛說大方廣善巧方便經》雲:“善男子,菩提薩安住聲聞與獨覺乘,自求寂滅,是為菩薩之深重根本罪。”

有些釋論中說,即使犯了小乘的根本戒,但若沒有捨棄菩提心,照樣能夠饒益眾生,做無量的功德事業。但若捨棄菩提心,不僅自己失去了解脫的機會,無邊有情也因此得不到救度,失去獲究竟安樂之機會。所以我們應當時時提醒自己,有生之年千萬不能放棄菩提心。

335、請引用教證、理證分別說明:捨棄菩提心具有嚴重的過患。

答:教證:《寂滅決定神變經》中雲:“何者搶奪南贍部洲一切眾生之財,斷一切眾生之命,何者對菩薩甚至佈施旁生一食團之善行作障,則罪過較前者嚴重無量倍,因為對獲得佛果之善業作障故。”《善巧方便經》雲:“所有的墮罪中,捨棄願菩提心的罪業最嚴重。”

理證:哪怕只是毀壞一位眾生的安樂,尚且要自食其果遭受損失,如果捨棄菩提心,結果將毀壞天邊無際所有眾生的安樂,果報墮入惡趣這一點就更不必說了。

336、障礙高僧大德的利生事業會有什麼果報?為什麼?

答:無數劫中在惡趣裏感受難忍的痛苦。

因為高僧大德的善行事業對眾生有極大利益,如果此事業遭到一些人擾亂、障礙,令利益眾生之事業不能順利進行,擾亂者就是間接損害了眾生。簡言之:誰障礙菩薩的善行,也就等於損害眾生利益,那麼他一定會因此惡行而感受無邊惡趣痛苦。

337、菩薩在佈施時,有人若去乞求他施身體,菩薩失去了身體、生命就無法利生了,這些乞者是不是造了嚴重惡業呢?對此你如何看待?

答:不一定,這要視他的發心而定,不能一概而論。

布敦大師就此曾作過回答:“對菩薩來說,給別人佈施身體,不會障礙其修行事業,因菩薩佈施身體,在短時間即積累起多劫才能圓滿的資糧。其他人向菩薩乞求身體,實際上是菩薩修道中的助道因緣,故無有障礙菩薩善法的罪過。”

338、有些人認為:“菩薩戒不同于別解脫戒,即使犯了根本戒也可以重受,所以犯了也不要緊,懺悔再受就行了。”這種想法對嗎?為什麼?

答:不對。因為這樣去做,守持菩提心功德與舍戒墮罪相互間雜抵制。每一次犯戒的墮罪力牽引著你墮入惡趣,每一次受戒的功德牽引你上升善趣,兩種力量輪流牽引,要在生死輪回中輾轉很長時間。就像兩個人拉同一輛車,一個往東拉,一個往西拉,爭扯不休,誰也到達不了目的。舍戒與守戒也是在菩提道上朝兩個相反方向的力量,使自己不能很快地成就。不僅自己得在輪回裏拖很長時間受苦,對他人也不能作很大的利益事業。若堅持守護菩薩戒而不雜有墮罪的垢染,就像一直朝一個方向前進一樣,善根會日日增長,很快就會獲得成就而利益無量眾生。

38節課

339、有些人想:“雖然我因放逸等過錯會墮落,但沒什麼大問題,諸佛菩薩和上師會救護我的,上師會加持勾召我,讓我轉生到淨土,所以我現在好好地享受享受,用不著那麼苦修。”對此你是如何看待的?

答:不可以這樣,放逸者佛菩薩也沒辦法度化!

想一想往昔無量劫中,已經有無數的佛出興於世度化眾生,可是我們放逸造罪,至今都沒有得到諸佛的教導,未度脫輪回。這不能說佛菩薩沒有大智慧、大方便,而是因為我們往昔不精進修善業,反而終日放縱身心,恣意造罪,以惡業為障,縱使佛菩薩的慈悲心再怎麼強烈,也沒辦法讓我們解脫。佛經雲:“猶如太陽升,成熟蓮花啟,如是佛出世,唯度有緣眾。”《現觀莊嚴論》中說:“如天雖降雨,種壞不發芽,諸佛雖出世,無根不獲善。”所以要想解脫輪回痛苦,必須要自己努力精進。如果自己放逸造罪,雖然諸佛出世,自己仍“無根不獲善”,只有漂泊在六道中遭受痛苦。

340、有人認為:“現在的諸佛不能度化我,但未來的佛陀可能會度我吧,所以繼續造罪沒關係。”這種想法對嗎?為什麼?

答:不對。如果我們今後依然明知故犯,放逸行事,那麼就會重蹈“不得佛化育”的命運,下場必將是反反復複地墮入惡趣,苦不堪言。縱然僥倖獲得了善趣,也是感受一些刑罰、遭受病魔纏身、受到束縛、被兵器砍剖身體等苦痛。

341、釋迦牟尼佛在《趣入慈氏經》中講過哪四種難得?這些是“偶爾”獲得的嗎?你是怎樣認為的?

答:“獲得人身極為難得,值遇佛法極為難得,對佛教生起信心極為難得,自相續生起菩提心極為難得。”這並不是偶爾獲得,而是自己千百萬劫積累的善根成熟所致。因為“諸法因緣生,緣去法還滅”,世間上任何事物的產生、發展都有其特定因緣,絕非偶然現象。這種微妙因果關係我們凡夫雖然無法現量見到,但以因明來推測,也能得出此道理。

342、什麼才是真正的聰明?你具有嗎?

答:有些人認為電腦用得特別好,數學算得特別好,這些表面的能力就叫做聰明。其實也不一定,有時候旁生也可以做到。真正聰明的人,能真正將佛法融入自心,並以佛法甘露來利益他人,他們承認前世後世、因果不虛,明白自己終究要死,今生的一切顯現無有任何意義,最有意義的就是以難得的人身來行持善法,對來世做一點準備,不依靠它造惡業害國家、害社會、害眾生,這樣的人才是聰明人。

39節課

343、有些人認為:“我現在身體健康、豐衣足食,生活順緣圓滿具足,所以放逸一點無所謂,以後再精進也不遲,反正自己無病無災,時間還長著呢!”這種想法對嗎?為什麼?

答:不對。這種想法只不過是自己欺騙自己而已。

因為我們的生命是無常的,就像過山的瀑布水一樣,一刹那也不會停留,從我們出生時起,即使沒有遇到違緣,它也在日縮月減,不停地向死亡奔去。不僅如此,我們的身體也是暫時的借用品,是死主暫時借給我們的宅舍,主人什麼時候要收回去,誰都無法決定。我們只不過是一個房客,死主隨時都有可能通知自己從身體這個房間裏搬走。所以即使自己無病無災,也不能認為自己不會馬上就死,而應當抓緊時間精進修行。

344、為什麼說我們的身體只是一種借用品?對此你能產生定解嗎?

答:因為自己對它沒有主宰權,死主一旦要收回去時,我們無法多留住一分鐘。我們就像一個房客,死主隨時都有可能通知自己從身體這個房間裏搬走,所以自己應隨時隨地做好準備,不然到時驚慌失措,唯有隨業風飄蕩受苦。

345、如果我們沒有利用人身好好修行,成天都是造惡業,來世會有什麼樣的下場?你真的相信嗎?

答:來世不要說獲得三解脫的果位,就連善趣的人身也沒有把握。倘若墮入惡趣,不管是哪一個惡趣都非常痛苦,那時因受苦而不斷產生噁心,惡業繼續增多,受苦的時間、程度也就越增加。

346、請仔細觀察你周圍的旁生,它們有機會行持善法嗎?平時是怎樣造惡業的?如果我們是它們的話,會怎麼樣?

答:請自己發揮。

347、有些人想:“佛經中說獲得人身猶如盲龜值軛一樣困難,但現在世界上人口這麼多,國家還要實行計劃生育,怎麼可能難得呢?”對此你是怎樣認為的?

答:這種想法不正確。佛經裏的比喻,主要是針對行持佛法的珍寶人身而言的。要知道,與旁生、餓鬼、地獄的眾生相比起來,人類確實為數不多。一個螞蟻窩裏的螞蟻也比一個大城市裏的人多出無數倍,尤其能行持善法的人身就更為難得了。區區幾億人當中,日夜行持善法、嚮往解脫的到底有多少?大家也心知肚明。所以佛陀在經中的比喻,是說真正修持善法、了知今生來世的人身相當難得。

40節課

348、對上師等嚴厲對境生起多少刹那的噁心,就要墮入地獄多少大劫,此中所說的“刹那”是指時際刹那還是成事刹那?請說明二者的差別。

答:指時際刹那。正常男士彈指間為一時際刹那,而從頭到尾完成一件事情所需要的時間叫做成事刹那。

349、有些人認為:“若對上師三寶生起一刹那的噁心,就要墮入地獄一個大劫,那等一個大劫過後,我還可以重獲人身,那時再修持也來得及。”這種觀點對嗎?為什麼?

答:不對。因為在受苦的同時,又為煩惱摧動造更多罪業,罪上加罪,每種罪業又有無量的苦報,所以如果墮落的話,則很難擺脫惡趣之身,更不要說獲得人身重新修持了。

350、名詞解釋:順現法受業  順後受業  順次生受業

答:順現法受業:今生造的罪業,今生就要感受果報。

順後受業:今生造業,很多世或很多劫以後才成熟果報。

順次生受業:今生造業,下一輩子必定成熟果報。

351、眾生墮入惡趣後,由於不斷因煩惱造業,勢必愈陷愈深,永無解脫的希望。這樣一來,是否與佛經中所說的“一切眾生皆能成佛”相違?為什麼?

答:不相違。因為根據《俱舍論》等經論的觀點,眾生受業報有順現受業、順後受業。惡趣眾生在惡道中造的惡業,不一定都會順現受業,如果都是順現受業,那它們肯定是永無“刑滿釋放”之日。但惡趣眾生也有順後受業的機會,即它們以前造的業會成熟感果,如果是感受善果,即會從惡趣中上生善道。比如一個有情造一殺生惡業,因此而墮入地獄一個中劫,此報受圓滿後,它感受自己在墮地獄以前造的某種善業,即順後受業,而生於善趣。眾生從無始輪回以來,積累著種種業,不同時間成熟不同的業,以何業為主則顯現何種果報,因此,說惡趣眾生在惡趣中造惡業,一直陷入惡趣永遠不得解脫,這並不能成立。

352、現在許多人認為因果不存在,理由就是:有些壞人造惡業,但他們的生活卻越來越好;有些好人造善業,但工作家庭等越來越糟糕。對此你是怎麼看待的?

答:這種觀點不正確。

知道了順現受業、順後受業的道理後,自然就能明白:有些壞人生活越來越好,這是他們以前的善業現在成熟了,而即生的惡業尚未成熟;而有些好人工作家庭等越來越糟糕,則是因為他們以前的惡業現在成熟了,而即生的善業尚未成熟。正如龍猛菩薩所說,所謂的業力,並不是像用刀子砍身體即刻就出血那樣立即感受果報,但是在因緣聚合時,往昔所造的罪業之果必定會絲毫不爽地現前。所以因果絕對是公平的。

353、自己對自己最大的欺惑是什麼?請結合你的親身經歷說明這個問題。

答:我們千百萬劫中努力積聚資糧,今生才得到了閒暇人身,如果明明知道這些道理,但卻不去修持善法,放逸造惡,似乎忘了輪回之苦,如入寶洲空手而歸一樣,白白浪費了極為難得的機會,這就是最大的自欺之舉,也是最愚癡的行為。

41節課

354、有些人明明知道貪心、嗔心不好,但遇到對境時仍然無法克制,這是什麼原因造成的?怎樣才能對治?

答:是由於煩惱在作怪。

不管用顯宗還是密宗的智慧來進行觀察,煩惱實際上沒有顏色、沒有形狀、沒有來去住等等,它的本體就像虛空中的陽焰一樣,完全是一種虛偽不實的法。顯宗中有一些如夢如幻的觀修方法,生起煩惱的時候,可以用這種方式來對治;而密宗大圓滿的本來清淨中,可以用虛空般的見解來攝持,以此斷除自相續的惡分別念,令所有的煩惱消於虛空,一點一滴也找不到了。因此作為一個修行人,我們應經常觀察自相續中的煩惱,儘量做到不放逸。

355、我們修忍辱的時候,什麼是該忍的,什麼千萬不能忍?為什麼?平時你做到了嗎?

答:眾生對自己的損害、修行過程中的苦行都是該忍的,而相續中的煩惱怨敵是千萬不能忍的。

因為煩惱一直隱住在我們心中,恣意以各種痛苦來傷害我們,如果我們看清了這個仇敵後,還要一聲不響甘心忍受,不對它發奮鬥爭,這種態度不會給任何人帶來絲毫利益,反而讓煩惱凶敵更加得意倡狂,這種忍受是可恥的懦弱!

42節課

356、在講課之前,上師強調了哪兩件事情?你做到沒有?如果沒有的話,你今後打算怎麼辦?

答:第一件事情,現在這部論典的前幾品已經講完了,還有相當一部分內容沒有講,在這個過程中,希望大家不要中途放鬆下去。

第二件事情,現在這種聽法的機會來之不易,需要借助很多人的幫助,一方面要感謝他們的支持,同時要將自己聽聞的一切善根回向給眾生。另外,大家在學習輔導的過程中,一定要認真,最好能通過考試、辯論、研討、輔導等各種方式來深入法義。

357、有些人認為非典、禽流感非常可怕,有些人認為恐怖分子非常可怕,煩惱對我們的損害是否與之相同?為什麼?請從危害程度和危害時間方面具體分析。

答:不相同。1)從危害程度而言:非典、禽流感或恐怖分子的危害,最多是奪取我們今生的生命,除此以外也不可能將我們投入地獄等三惡趣中,生生世世都感受痛苦。而煩惱的危害與之不同,煩惱一旦發作起來,在一刹那間便可造下重罪,如殺人、五無間罪、誹謗密乘金剛上師等,導致無數劫地獄之苦,而地獄中最輕微的痛苦,也是人間難以想像的。

2)從危害時間而言:非典、禽流感或恐怖分子的危害,時間並不長,最多只是一生一世。而煩惱對我們的危害,並不是一天兩天、一年兩年,或者一生一世,從無始以來到現在,它始終都在害我們,它不僅僅無始以來一直害我們,現在也是正在害,如果現在害了,過段時間不害也不要緊,但是在未來漫長的輪回時日中,只要沒有斬草除根,它就會不斷地揮舞魔爪,將我們一次次推入惡趣的深淵。

由此可見,煩惱對我們的危害是超勝一切的。

358、有些初學者聽說大圓滿、大手印非常殊勝,就馬上依止一位上師,要求給自己傳這些無上密法,自己要迅速獲得成就。請談談你對這種現象的看法。

答:這種現象正說明了此人對佛法的孤陋寡聞。要知道,假如小學、中學、高中都沒有讀,一開始就要得大學文憑,要當一個大學教授,恐怕除了非常利根的人以外,這是根本不現實的。學佛應該一步一步來,儘管大圓滿、大手印非常殊勝,但如果沒有堅實的基礎,那就會像空中樓閣一樣,不可能在相續中生起這些功德。

359、隨順敵人我們最終都可能獲得利益,那為什麼不能隨順煩惱呢?

答:煩惱這個兇險惡毒的敵人,與世間怨敵還有點不同。人世間的仇敵,即使雙方有血海深仇,世代為敵,只要我們對他言聽是從,用各種方法來取悅他,對方畢竟是人,很有可能改變心態,從此不但不害我,反而為我帶來各種利益和安樂。但煩惱絕對不會這樣,如果我們隨順它,任其擺佈,它也不會對我們有絲毫友善,反而會給我們帶來更多傷害。煩惱就像毒蛇一樣,越接近它、越依止它,自己的處境就越危險,它沒有任何慈悲可言,不管你怎麼承侍它,它都會突然咬你一口,讓你中毒身亡。

43節課

360、有些人坐的是高級轎車,住的是星級賓館,吃的是人間美味;而有些人幕天席地,以山洞為家,以山泉野果為食,天天修持佛法精要,這兩種生活哪種快樂?為什麼?

答:後一種快樂。雖然表面上看來,前一種人享受的生活非常美好,幾乎跟天人沒有差別,但如果真正去親近他、瞭解他,就會發現他的內心十分空虛無奈,貪欲隨外境而不斷增長,整天考慮的就是感情、工作、生意,在他們的煩惱病沒有消除之前,始終都得不到真實的快樂。而住在山間的修行人,儘管吃穿非常簡樸,但他們天天與甘露妙法為伴,相續中的煩惱日趨減少,這種內心的快樂,遠遠超過了世間上的富貴人。

361、地獄中的閻羅獄卒以及各種刑具、動物等都是真實存在的嗎?為什麼?

答:這些並不是真實存在的。地獄裏各種各樣的顯現,其實都是我們心不清淨的自現形象,是煩惱的一種顯相,如果因煩惱深重而墮入地獄,自相續中的煩惱就變成各種形象的地獄獄卒,拿著非常可怖的兵器,以各種刑罰來折磨我們。

362、什麼才是真正頂天立地的大丈夫?請說明你的理由。

答:對無始來嚴重殘害自己的煩惱敵,報仇雪恥、徹底剷除,這樣的人才是真正的大丈夫。

因為無始以來到現在,不管是時間上也好,範圍上也好,煩惱一直不斷地加害我們,它的危害程度是世間敵人遠遠所不及的。世間人對自己作傷害,即使這種傷害不是那麼嚴重,自己也會生起極大嗔恨心,千方百計地去報復剷除對方,那麼真正有智慧、有志氣的人,面對煩惱這一不共戴天之仇人,面對它無始以來恣肆殘害自己之恥辱,必須要將其徹底消滅,洗清恥辱。

44節課

363、在這節課當中,寂天菩薩怎樣運用戰爭的比喻,從哪幾個方面說明我們應當不懈怠地對治煩惱?

答:1)將士們列陣在戰場上激烈地交鋒,奮力地想消滅他們的敵人,然而這些敵人最終都要自然死亡,並且他們還被各種業力煩惱所逼迫,沒有自主、極其可憐。儘管如此,將士們毫不顧慮被敵軍箭矛所中傷身體之苦,未達到勝利目的之前,絕不向後逃跑。

何況我現在決志要精進地去消滅無始以來一切痛苦的製造者——恒常與我為仇的煩惱怨敵,這些敵人若沒有努力消滅,是不會自然離去滅盡的。所以雖然遭到百般違緣痛苦,但無論如何都不應該喪失鬥志,懶散懈怠。

2)世人為了微小的利益,與敵作戰而在身上留下了創傷,戰後他們以此當作勳章而炫耀。

現在我為究竟成佛的大利而精勤修行,就算修行過程中遇到挫折、痛苦,這也是修行人的莊嚴。

364、如果在求法修行的過程中,你沒有吃的穿的,處處遭人歧視誹謗,做任何事情都不順利,這時候你會怎樣對待?

答:既然世人為了微小的利益,都將痛苦當作最光榮的事情來炫耀,那我們現在為了利益一切眾生而精修佛法,暫時遇到一點點困難痛苦,又有什麼不能忍受的呢?在與煩惱作戰的過程中,假如缺衣少食,三餐不濟,或者遇到挫折違緣,這就是真正英雄的標誌。

或者思維惡趣之苦,要比如今修行之苦劇烈無數倍,並且忍受修行的苦是離苦的方便,此苦是有限期的。

或者思維此乃自己往昔造惡業的果報,從而對因果生起誠信,極力修善斷惡。

……

總之,根據個人的根基和意樂,選擇適合自己的法門,精進修持對治法。

45節課

365、和世間人相比,作為發了大乘菩提心的人為什麼需要忍耐和精進呢?你平時是怎麼做的?

答:漁夫、屠戶及農牧等各行各業的勞動者,僅僅是為了維持自己的生計,尚且能忍受寒熱疲困等諸般艱苦。那麼為了成辦一切有情的安樂,我們發了大乘菩提心的人更應該忍受修行中的苦難了。

366、自己若未斷除煩惱,是否能真正幫助別人?請以教證、理證具體分析。

答:不能。1)教證:佛經中說:“己未度脫,豈能度眾。自如盲人,豈能帶路。” 律藏當中也說:“自己未能調化,而去度化眾生,無有是處。”龍樹菩薩說:“如果自己沒有得到解脫,而去度化眾生,這是一種自相矛盾的行為。要真實地度化眾生,先必須精進地調伏自己的煩惱。”

2)理證:要成辦自他二利事業,得有一定程式。這個步驟,首先是自己從煩惱迷惑中解脫出來,如果自己不去勤求解除煩惱束縛,這樣的行為既不能成全他利,亦不能圓滿自利。自己尚未解脫煩惱束縛,隨著煩惱無有自在,還說要去解除別人的煩惱,完全是狂妄之語。

367、有些人說:“當初我不知道守持菩提心這麼難,戒條又有這麼多,前段時間我錯了,我現在不發心了。”對此你是如何看待的?請從兩方面分析。

答:假如你現在要退,一方面生生世世中都得不到善趣的快樂,這個道理前面也講過。另一方面,你沒有必要退,前輩的高僧大德都是依靠菩提心而成就的。雖然表面上看來度無量眾生確實困難,但這種發心的力量非常強大。釋迦牟尼佛在因地時發願:“地獄沒有空的話,我的發心不退失,我要度盡一切濁世眾生。”但這些眾生還沒有度完的時候,佛陀早已經成就了,這就是由於發心的力量非常強大。無垢光尊者在有些教言中也說:“大乘顯宗中雖然說要三大阿僧劫積累資糧和行持菩薩道,但對發心力量強大的人而言,一瞬間便能積累無量劫的資糧,故不需要那麼漫長的時日。”有了這樣強大的發願力,在短暫的時間中即可圓滿資糧。因此為了滅除煩惱,我們應當持之以恆,不能退失菩提心。

368、經論中雲:嗔恨心一刹那能毀壞百千劫的福德資糧。那對煩惱生嗔恨心不也是一樣嗎?為什麼對這種煩惱就可以網開一面,不會使我們墮入地獄?

答:不一樣。因為“似嗔此道心,唯能滅煩惱”。對付煩惱敵的嗔恨心,表面上看與自相嗔心煩惱相似。但實際上,我們對煩惱生嗔恨心,不會成為墮入惡趣之因,反而是趣入安樂之因。我們對眾生起嗔心,這種煩惱是墮入惡趣之正因,二者表面相似,實質上完全不同。這種對煩惱敵的嗔心是相似煩惱,是自相煩惱的有效對治。如同《圓覺經》中所言:“以橛出橛”、“兩木相因”,以相似煩惱對治自相煩惱,二者暫時為能斷所斷,最後都消融於法界。所以我們對治煩惱敵的這種相似煩惱,是斷除輪回的殊勝智慧與方便。

46節課

369、有些人說大乘菩薩要證到第八地才是不動地,七地以下都有退轉的危險。你認為這種說法正確嗎?為什麼?

答:不正確。因為大乘行人證悟勝義登初地後,便“滅彼一切惡趣道,此異生地悉永盡”,徹斷惡趣因果,永除墮入凡夫的業緣;而且“生於如來家族中,永斷一切三種結”,此時佛子已經斷除了我見、疑見,戒禁取見及三見引發的微細煩惱,所證境與佛所證境相似,已成不退轉的真佛子。

370、為什麼說煩惱一斷永斷,不會捲土重來?請以教證、理證加以分析。

答:1)教證:法稱論師在《釋量論》中說:“猶如植物的種子在火裏燒焦後不會發芽一樣,自相續中的煩惱種子斷完以後,就再也不會產生了。”

2)理證:因為煩惱是顛倒因生,是我們的顛倒認識,如果用空性智慧的火眼金睛將煩惱識破後,它也就連根斷除,消融於法界了,再也沒有可以生起的機緣。此處,我們也可用事實來說明這點。本師釋迦牟尼佛證道時,斷除了一切無明煩惱,佛陀在此之後,是否還有生過煩惱的經歷呢?這是誰都知道的事實,世尊不會有煩惱;還有舍利弗、大迦葉尊者,他們斷除人我執煩惱,證得阿羅漢果後,再也沒有生起過人我執煩惱;同樣,佛教史上眾多已穩固斷證功德的高僧大德,有沒有“舊病復發”,重新受到煩惱系縛呢?這是沒有過的事。我們對煩惱的戰鬥,可以“畢其功於一役”,一次性將它收拾乾淨後,它絕不會再糾纏不休,重新反攻。我們也就可以獲得永恆的安樂,無需再擔心煩惱迫害、纏縛。

371、怎樣以勝義諦、世俗諦分別觀察煩惱的本體不存在?

答:1)勝義諦:煩惱不是住在外境上,也不是住在根身裏,也非住在外境與根身的中間,除此以外的地方也沒有,所以它根本不存在,不可能真正傷害眾生。

2)世俗諦:雖然在世俗中煩惱還會顯現,而且由於無始串習,我們仍會對它的出現生執著、畏懼。但煩惱顯現也只是如夢如幻的虛妄相,根本不用對它起執著,生起畏懼之心。《金剛經》中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

372、前幾天說煩惱無始以來住在我們的心裏,現在又說煩惱裏裏外外都不存在,這兩句話會不會自相矛盾?請說明理由。

答:不矛盾。前面是從世俗的角度而言,能害的煩惱也有,所害的我也有,煩惱作害的對境也有,世俗諦當中全部都有。而通過勝義諦的智慧進行觀察時,一切決定是沒有的,《入中論》雲:“乃至未覺三皆有,如已覺後三非有。”在沒有覺悟之前,作者、對境和所做的事這三者全部都有,而覺悟證得佛果以後,三者都是不存在的。所以現在我們正在做夢,在夢中三者都是存在的,而醒了以後一切的一切均不存在。

373、諸法勝義中不存在、世俗中存在,這是由什麼引起的?應該如何對治?

答:是由我執而引起的。我執的本體雖然像雲霧一樣不存在,但在沒有認識到心的本性之前,它在眾生面前是無欺顯現且一直不滅的。

應當努力聞思中觀方面的經論,為證悟空性智慧而勤奮精進,儘量認識到心的本性,否則即使精通三藏十二部也沒有多大意義,五祖說:“不識心性,學法無益。”

374、學習了這品以後,你最深刻的體會是什麼?

答:請自己發揮。

 

 

 

 

 

 

第四品

不放逸

 

 

法本下載   科判下載   思考題下載   思考題答案   頌詞MP3下載

 

 

第四品全部音頻/視頻/配套文本點此進入

       

       

 

 


備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