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12/04/28 22:08:09
學習次第 : 進階

喇嘛網 日期:2012/04/28 22:07:31   編輯部  

講述:甘丹赤巴  日宗仁波切

中譯:如性法師           手錄:鶴 林

(三十七)2012年4月18日 (上午)大悲精舍

首先在還未聞法之前,我們在場的每一個人,都必須先調整聞法的動機。為了利益一切如虛空般的有情,我希望能早日獲得圓滿的佛果,以這樣的發心來聽聞今天的大乘法。

卯三、於善待我敵者止瞋(分三)

辰一、斷除不忍讚歎敵者

辰二、斷除不忍彼成辦樂

辰三、斷除不忍彼獲利養(分二)

巳一、思維成辦己所欲事

巳二、思維無己不欲

今天在這個地方所要為各位介紹的,是《入菩薩行論釋 佛子正道》,第六品,«忍辱品»。在之前我們有提到世間八法,在「世間八法」當中,有四法是我們想得到的,有四法是我們想要避免的。而對於我們的敵人而言,我們想要獲得的四法,我們希望敵人他永遠不要獲得;我們想要避免的四法,我們希望敵人能夠遭遇這種困境。而更進一步的,在科判當中衍生出來「於善待我敵者止瞋」,而這個科判當中的內涵分三:在第三個科判裡面提到,「斷除不忍彼獲利養」,而這個科判當中的內容分二:一、思維成辦己所欲事,二、思維無己不欲。

在第一個科判裡面,最主要提到的是,過去我們在十方諸佛菩薩的面前立下了:希望藉由我的力量,讓一切有情獲得現前、究竟的一切安樂。雖然我們立下如此殊勝的誓言,但是平常我們周邊的敵人,他在獲得安樂的當下,我們的內心不僅沒有辦法生起隨喜,還有可能生起嫉妒、甚至瞋恨;所以這表示我們內心的起心動念,跟之前我們所立下的誓言,剛好是相違背的。如果你懂得思維的話,他人在不藉由我的幫助之下,如果能夠成辦自己想要追求的安樂,其實就是在成辦我們之前所立下的誓言。所以第一個科判裡面提到,「思維成辦己所欲事」。

 

巳二、思維無己不欲(分三)

午一、不應嫉妒他所獲利

午二、不應棄捨己之功德

午三、應憂己過莫妒他善

午一、不應嫉妒他所獲利(204“)

第二個科判,「思維無己不欲」。這個科判當中的內容分三:一、不應嫉妒他所獲利,二、不應棄捨己之功德,三、應憂己過莫妒他善。首先第一個科判,「不應嫉妒他所獲利」。周邊的人在獲得他想要獲得的利養時,我們的內心當中應該生起隨喜,而不是嫉妒他人。在嫉妒的當下,我們對於他人所獲得的利養,是沒有辦法生起隨喜;如果沒有辦法生起隨喜,隨喜所能夠產生的福德,我們也沒有辦法獲得。到最後因為嫉妒他人所獲得的安樂,會摧壞過去我們所累積的善業。

偈頌:若敵從他得,或施家所存,彼皆非汝有,施否有何益?

正文,若敵從他施主處衣食等,或施家所存財物,彼皆非汝,如果我們的敵人,他已經從施主的那個地方,獲得了他想要獲得的衣食等種種利養;或者是施主並沒有把他所擁有的財物,布施給我們的敵人,而存放在自己的家中。對於我們而言,不管衣食等利養已經布施給我們的敵人也好,或是財物還放在施主的家也好,這對我們來說,這兩者都不屬於我們的,「彼皆非汝所有」,則仇敵與皆同,所以不管是在施主家的財物,或者是敵人已經從施主的地方,獲得了衣食等利養;其實對我們而言,都沒有任何的差別,這兩件東西都不屬於我們的,心生嫉妒又有何益?所以當我們的敵人獲得利養時,我們對他生起嫉妒,對我們而言到底有什麼幫助?難道你生起嫉妒之後,他所擁有的東西,瞬間就會變成是你的嗎?也不會!不合理也。

午二、不應棄捨己之功德

偈頌:何故棄福德、信或己功德?不守利養因,云何不瞋己?

正文,若瞋他利,欲己獲彼,如果我們瞋恚他人所獲得的利養,更進一步的,希望他人不要獲得當下的利養,而希望我獲得這一切,則何故因瞋他而能得利養之因,如果你真的想要獲得別人的供養,那這時你為什麼要因為瞋恨他人,而傷害到能夠獲得利養的因呢?能夠獲得利養的因有什麼?──福德透由累積福德,我們能夠獲得利養,及令施主生之行,如果我們的行為,能夠讓施主內心當中生起信心的話,這時我們能夠得到施主的供養,持淨戒,或者自己本身持守淨戒,或多聞等功德?或者是多聞等種種功德。但如果我們因為瞋恚他人,而摧壞過去所造的福德;更進一步的,讓施主覺得我們這個人是沒有修行的,而失去了信心;更進一步的,無法持守淨戒;或者是因為內心充滿了嫉妒,而無法專注的聞思的話;這時縱使我們的內心想要獲得利養,但是完全沒有獲得利養的理由,因為我們不懂得如何的去守護利養的因。所以提到,若我不守利養,反摧壞彼,在想要獲得利養的同時,如果我們不懂得如何保護利養的因,反而去摧壞它的話,就如同之前在《入行論》裡有提到的:雖然我們想要追求快樂,但我們都不知道該如何成辦樂因;不僅不知道該如何成辦樂因,反而會透由種種的行為來摧壞樂因,云何不瞋?所以真正使得我們沒有辦法獲得他人供養的,是我們自己,而不是我們的敵人。若起瞋恚,理當瞋己。既然這是我們自己的過失,如果我們的內心,對於沒有辦法獲得利養的這一點,心生不滿的話,照道理說應當瞋恚的是我們自己,而不是他人。

午三、應憂己過莫妒他善

偈頌:汝於所造罪,不僅無憂悔,反欲與昔曾,培福者相爭。

正文,往昔所造罪業方為自身不得利養之因,在當下,我們之所以沒有辦法獲得施主的供養,最主要的原因並不是因為敵人,而是因為我們過去所造的罪業;所以過去所造的罪業,才是我們自己沒有辦法獲得利養的原因。然汝於不僅無憂悔,但是我們絕大部分的人,不會思維這個問題,所以對於這一點,內心當中是不會感到憂慮、不會感到後悔,反欲與昔曾培福者相互競,不只對於過去所造作的惡業,內心當中不會感到憂悔,反而想要去跟過去累積眾多福德的敵人相互競爭,在相互競爭的當下,內心當中生起嫉妒以及瞋恚,不能安忍而生嫉妒,實不合理。所以仔細的思維,我們內心中的想法,它沒有任何的立足點,我們所作的行為完全是違反菩薩行的。

第二卷

寅三、於障所欲事者止瞋(分二)

卯一、不應不忍障礙傷怨敵者(分三)

辰一、怨敵不喜於我無益

辰二、起害敵心於彼無損

辰三、反害自身

卯二、不應不忍障礙饒益己與己方者

辰一、怨敵不喜於我無益(205“)

第三個科判,「於障所欲事者止瞋」分二:一、不應不忍障礙傷怨敵者,二、不應不忍障礙饒益己與己方者。首先第一個科判當中分三:一「怨敵不喜於我無益」,當我們的敵人遭到他人的批評,或者是遭遇痛苦的折磨,或者是他並沒有辦法獲得他人的供養時,內心當中會生起不歡喜的心。我們的敵人他的內心當中感到不歡喜,對於我們而言有什麼幫助?其實沒有任何的幫助,所以第一個科判當中提到,「怨敵不喜於我無益」。第二個科判,「起害敵心於彼無損」,我們的內心中,生起想要傷害他人的一顆心,光藉由這顆心能夠傷害到他人嗎?並不能!不僅不能夠傷害到他人,三、反害自身,反而會傷害到我們自己。三個科判當中,首先第一個科判,「怨敵不喜於我無益」。

正文,若曰:「歡喜怨敵受害,瞋恚障此事者。」我們希望我們的敵人,他受到他人的傷害,所以當有人幫助我們的敵人時,內心當中,我們很自然的會生起瞋恨的念頭。

對於這一點,偈頌當中:縱使敵不喜,汝又有何喜?

正文,縱使敵不喜、不樂,然於此又有何喜?縱使我們的怨敵,他因為某種的因素而感到不歡喜、不快樂,但是他的不歡喜、不快樂,對於我們來說,我們有什麼值得高興的?於汝無益,反有害故。對於我們而言,沒有任何的幫助,反而是有傷害的。

辰二、起害敵心於彼無損

偈頌:僅由汝心盼,不成損他因。

正文,僅由汝心盼敵受害,此成損他因故,我們的內心,縱使希望敵人受到他人的傷害,但是只要敵人過去沒有造作受他人傷害的惡業,縱使我們內心當中、我們的起心動念是希望他人受害的,「此不能成損他因故」,光透由這種心念,是沒有辦法成為傷害他人的因;反而在生起這樣的心念時,造業的是我們自己,汝所欲事無法成辦,故不應瞋。既然光藉由內心當中的念頭,是沒有辦法傷害他人的話,這時為什麼我們要瞋恚、為什麼要傷害他人呢?

辰三、反害自身(分二)

巳一、不應歡喜怨敵受害

巳二、若喜此事將成己生大苦之因

巳一、不應歡喜怨敵受害(206“)

偈頌:縱能滿汝願,他苦汝何喜?

正文,汝念「願敵難堪」,使能滿汝願,令,然?在上一段我們提到,縱使我們的內心,生起想要傷害敵人的念頭、或者是希望敵人難堪,但是光透由這種念頭,是沒有辦法傷害到敵人的;縱使滿你的願,透由你生起的念頭,能夠傷害到你的敵人,讓他去受苦,但是他人受苦,對於你而言有什麼幫助?有什麼值得歡喜的?全無少許利益。

巳二、若喜此事將成己生大苦之因

第二個科判,「若喜此事將成己生大苦之因」。在前面兩段我們提到了,縱使我們的心中,生起想要傷害他人的念頭,但是光藉由這樣的念頭,是沒有辦法傷害他人;更進一步的,縱使在生起了念頭之後,透由這個念頭能夠傷害他人,對我們而言有什麼幫助?沒有任何的幫助,不僅沒有任何的幫助,反而會成為我們來生感生大苦的惡因。

偈頌:若謂滿我願,豈有較此傷?

煩惱漁夫擲,恐怖鋒利鈎,執我置獄鍋,獄卒烹我身。

正文,若謂:「怨敵受害,能滿我願。」這時有些人他會回答:我看到我的敵人受到了傷害,我的內心就覺得很舒服,我覺得這都是他的報應,他能夠受到傷害真好,我們的內心會因此而感到歡喜。對於這一點,更進一步的,豈有其餘方便較此猛厲害心更我者?當我們內心中,希望他人受到傷害時,我們的心中是存著猛厲的傷害心。我們想要傷害他人,在眾多的方法裡面,有什麼樣的心,比猛厲的傷害心,更容易傷害我們的,並沒有!此將令我墮惡趣故。由於內心當中,生起了想要傷害他人的一顆心,會讓我們來生墮入惡趣。

舉一個例子,譬如漁夫以鈎釣魚並烹煮之;比方說,漁夫他用魚鈎去釣魚,並且釣到魚之後,最後會煮來吃;相同的道理,如是瞋等煩惱漁夫,我們內心當中瞋等煩惱,就如同是一位漁夫,投強烈害心惡業鐵,透由瞋等煩惱這一位漁夫,他投擲出強烈的傷害心的惡業鐵鈎,此鈎恐怖鋒利定遭此所,如果我們的內心中有瞋等煩惱,透由瞋等煩惱的漁夫,投擲出強烈的害心、惡業的鐵鈎,鈎子本身它相當的恐怖,而且相當的鋒利,它不僅會傷害我的今生,更會傷害我的來生,「我定遭此所執」,所以到最後,我一定會被這個鋒利的鈎子所鈎住。在鈎住之後結果是什麼?其後地獄獄卒捉我於有情地之銅中,我身。到最後我的下場,就是被地獄的獄卒們,抓到有情地獄的銅鍋當中,來烹煮我的身體。

這一點,是我們現今絕大部分的人都很容易犯,當我們看到我們的敵人受到了傷害,內心當中都會因此而感到歡喜,覺得我贏了!或者是說:你終於得到了報應,這就是你過去造作某種業而感得的果報!內心會覺得很歡喜。甚至說,在這個地球上,現今有很多的戰爭,國與國開戰的同時,當一國戰勝了另外一國,這時如果你是站在某一邊的話,你會覺得這一國是活該,他得到了教訓。但是國與國開戰,這跟你有什麼關係?你在內心當中,生起了想要一方輸,認為這是他的報應的同時,其實對你而言,真正傷害的是你自己,而不是其他的人。

卯二、不應不忍障礙饒益己與己方者(分二)

辰一、不應瞋恚障世法者(分二)

巳一、不應瞋恚障礙讚揚我者(分四)

午一、唯有讚揚全無意義

午二、不應唯求歡喜

午三、僅追求此實為顛倒

午四、顛倒之原因

巳二、思其利益

辰二、不應瞋恚障福德者

第二個科判,「不應不忍障礙饒益己與己方者」分二:一、不應瞋恚障世法者,二、不應瞋恚障福德者。這兩個科判當中,第一個科判「不應瞋恚障世法者」,所謂的「世法」是指今生;而第二個科判當中的「福德」,是以後世的角度來作探討。首先第一個科判當中分二:一、不應瞋恚障礙讚揚我者,二、思其利益。

首先第一個科判當中分四:一「唯有讚揚全無意義」,平時我們很喜歡聽到別人讚歎我們的聲音,不管是說我們有功德、或者我們是一個好人、我們的心地很善良等等,我們都很喜歡聽到別人讚歎、讚美我們的聲音;但你仔細想一想,這只不過是一個聲音、只不過是一個乾的名字罷了!在價值上,它完全比不上一杯好喝的茶;一個乾名字,它能夠作什麼用?完全沒有用處。第二個科判,不應唯求歡喜。三、僅追求此實為顛倒。四、顛倒之原因。

午一、唯有讚揚全無意義(207“)

正文,或曰:「若障讚揚我者,心則不喜。」如果有人障礙了讚歎我的這些人,我的內心會對他感到不歡喜。

偈頌:由讚揚承事,非成福增壽、非力無病因,亦不令身樂。

我若識自利,讚揚有何益?

正文,當面歎、私下稱等諸承事,於諸士夫所欲五事,在正文當中有提到,以今生的角度,士夫所追求的五件事情,是哪五件事情?首先第一個追求的是福德、福報。但是當他人當面讚歎我們,或者是私底下誇獎我們,這能夠讓我們累積到福報嗎?並不能!不僅不能夠讓我們累積到福報,如果我們過度的貪愛他人讚歎我們的言詞,而內心當中感到沾沾自喜的話,這是損福報的一件事情。因為透由他人讚歎的言詞,而讓你的內心當中生起了歡喜,透由生起歡喜的念頭,你會損過去所累積的福報──也就是過去所累積的善業,在此同時就消失了;所以過度的貪著他人讚歎我們的言詞,其實它並沒有辦法累積福報。所以短短的一句話、短短的幾個字,但是如果我們不懂得去思維的話,它對我們不僅沒有任何的幫助,反而會有無窮的過患。

所以在第一件事情裡面提到了,德,透由他人讚歎我們,我們並沒有辦法累積我們想要累積的福德;第二、非能增壽,他人讚美我們,能夠讓我們變得長壽嗎?也不能!第三、為增長吾之因,他人讚歎我們,能夠讓我們變得更有力嗎?也不能!第四、(非無病因,)在偈頌當中有提到「無病因」這三個字,但在正文解釋時,似乎漏掉了這幾個字,所以暫時用括號括起來,這是第四個「非無病因」,他人讚美我們並沒有辦法減輕我們的疼痛,或者是讓我們永遠不會生病;第五、亦不令身。他人讚美我們,也沒有辦法讓我們的身體感到快樂。故我若能辨是否可成自利,則彼讚揚有何?全無少許自利!如果我們懂得如何分辨,這件事情到底對我是否有幫助的話,「則彼讚揚有何利益?」這時他人讚美我們,到底對我們成辦自利而言,有什麼幫助?全無少許自利!

午二、不應唯求歡喜

在之前我們提到:他人讚美的言詞,對於我們想要成辦五件事情,是完全沒有幫助的。而這時有人就會回答:雖然他沒有辦法成辦之前的五件事情,但是我聽到他人的讚美,我的內心會感到非常的舒服、非常的歡喜。對於這一點,在之前我們也有稍微分析過,如果你仔細的想,你就會知道讚美的言詞,它的背後並沒有太大的利益;但是我們很難遮止,對於他人讚美時,當下內心所生起的貪著。不要說是我們,就連捨棄今生衣食等種種利養的閉關行者,他們能夠捨棄今生外在的物質,但也很難斷除,對於聲名所生起的貪著;甚至有很多的善知識們,整天講經說法、利益眾生,但是內心中難免還是會被世間八法所控制住。所以我們之所以想要聽到他人的讚美,唯一的理由,在聽到的時候,我的內心感到很舒服;如果只是為了讓你的內心感到舒服的話,這根本不需要修學佛法,為什麼?

偈頌:若唯圖心喜,應賭博喝酒。

正文,倘若唯圖心喜,如果我們所追求的,只是內心當中暫時的快樂、暫時的歡喜,從佛法的角度來說,這根本稱不上是自利。如果我們只追求內心的快樂,應該像世間人一樣,則應賭博、唱歌跳舞親近女子,亦可喝酒。現今世間上有很多的人,為了一天的快樂,而到最後是浪費了一生,整天做的不外乎就是賭博、唱歌、吸毒、跳舞等無意義的事情。所以一個佛弟子,如果你認為的自利,只是為了要追求內心當中短暫的快樂的話,那你倒不如整天胡作非為算了。

午三、僅追求此實為顛倒(分二)

未一、僅求讚揚全無意義

未二、不喜失彼如同稚童

第三個科判,「僅追求此實為顛倒」。在科判當中,有特別的提到「僅」這個字。如果我們如同他人所讚美的內涵,的確是擁有功德的話,或許這樣的功德,還能夠利益到自己以及周邊的人;但是我們現今所追求的並不是這個,我們只想要聽到他人讚美我們,但我們很少反觀自己,是否具備有他人讚美的功德。想想!我們在什麼時候會去讚美別人?當對方跟我們比較親近,或者我們喜歡對方的時候,縱使對方沒有功德,我們也會去讚美他,說他有很多的功德;相反的,當我們遇到敵人時,縱使敵人有再多的功德,但因為他是你的敵人,你就是無法開口去讚美他,甚至你會去挑他的小毛病。所以表示,當他人在讚美我們的時候,很有可能他所讚美的內涵,並不是我們所擁有的,而只不過他跟我們站在同一邊,所以他會想要來讚美我們、來討好我們,但不代表你就真的有他所讚美的功德;但如果你只追求他人的讚美,而沒有反觀自己的內心的話,這樣的行為是顛倒的。

而這個科判當中的內容分二:一、僅求讚揚全無意義,二、不喜失彼如同稚童。

未一、僅求讚揚全無意義(208“)

偈頌:為獲名捨財,若己遭殺害,讚詞有何益?死時誰生樂?

正文,非僅無益,為獲布施者物,讚揚的言詞,對我們不僅沒有任何的幫助,在世間上有些人,平時待人處事相當的吝嗇,但是為了要追求「樂善好施」的美名,所以會想辦法去布施財物;為得大勇士名而赴戰場。有些人,為了想要聽到別人讚美他是有勇氣的、是一位英雄,而不顧性命前往戰場;甚至做很危險的事情,比方說高空彈跳、或者是跳火圈等等,他做這些事情最主要的目的,可能是為了要追求刺激,另外一方面他希望得到別人的讚美。但是到最後,若己遭殺害,則有何益?不管我們炫耀自己的財富,或者是看似英勇的前往戰場去作戰,但如果到了最後,因此而遭到他人的傷害,這時別人讚揚你的言詞,對你到底有什麼幫助呢?我歿,其讚揚詞令誰生樂?在死亡的那一刻,這些讚揚的言詞,到底能夠讓誰的內心中生起快樂?應善思維。

未二、不喜失彼如同稚童

「不喜失彼如同稚童」,當我們失去他人的讚美時,而因此感到不歡喜或失望的話,我們的行為跟小孩子並沒有太大的差異。

偈頌:沙屋塌陷時,稚童沮喪哭;如是失美譽,我心如稚童。

正文,譬如沙屋塌陷時稚童沮喪泣,孩子們在嬉戲的時候,會用沙子堆成沙屋,但到最後,他們發現沙屋倒塌的同時,他們會感到沮喪、甚至哭泣;相同的道理,如是失美譽而感不喜,則如稚童。如果我們過度的貪著外在的美譽、他人的讚美,這時我們會因為失去它,而內心當中感到不喜的話,縱使你是一個有智慧的大人,但是你的行為跟三歲的小孩是沒有差別的。

午四、顛倒之原因(分二)

未一、不應貪愛樂讚我者

未二、若他歡喜為我所求,則應喜愛一切眾生

未一、不應貪愛樂讚我者(209“)

偈頌:讚揚聲無心,絕無讚我念;若謂他喜我,念彼為喜因,

然讚他或我,他喜我何益?喜樂屬於彼,我不得少分。

正文,他人讚我而心喜時,當自己因為受到他人的讚美,而感到沾沾自喜時,要試著觀察自己到底是喜歡什麼?你喜歡的,是讚美你的聲音嗎?於初即不應喜讚揚,在一開始我們在觀察我們自己,到底是喜歡什麼對境時,我們不應該去執著,或者是對於讚揚我們的聲音生起歡喜。為什麼?因彼無心,因為聲音本身並沒有心,所以它不會有想要讚歎我們的念頭,絕無讚我,是故於彼不應生喜。

如果你喜歡的,並不是讚美你的聲音,而是讚美你的人,他內心中想要讚美你的動機;也就是他因為歡喜你、看到你的功德,所以想要讚美你,他內心當中的動機,是你所歡喜的對境的話,若謂:「讚我時,於心生歡。」而讚者心喜彼為我心樂之,有些人他會提到:當他人在讚美我的時候,是對於我感到歡喜,所以會讚美我,所以我喜歡的是他內心當中「歡喜我」的這種動機,而想到「讚者心喜彼為」這當中的「彼」是指的上面「讚者心喜」的這四個字。如果讚歎者本身內心當中的歡喜,是你內心生起歡喜的主因的話,讚他是讚,讚者心歡?不管是他讚美別人也好,或者是讚美你也好,讚揚者他的內心當中感到歡喜,對於你到底有什麼幫助呢?他心續之喜樂屬於彼心,他內心當中的歡喜,是屬於他內心當中的一種善念,這是屬於他的,故我不少分。所以對於我們來說,他人心中的歡喜,我們是沒有辦法獲得的,所以我們並不需要在他人讚美我們的同時,對於聲音、或者是對於他人想要讚美我們的動機,內心當中生起過度的執著。


備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