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 考 文 獻 |
|
說明: |
一、文獻編排方式 |
1. 分「經典」、「期刊論文」、「學位論文」、「專書」、「工具書」五大項,其下依不同語文而分目。 |
2. 中文藏經依照《大正藏》之冊數、經號排序,當代文獻依作者姓氏筆 劃排列,若一人多部著作,則依著作年代為序。工具書類依編纂者姓氏筆劃排列。 |
二、使用藏經的版本及略號 |
1. 《大正藏》:新文豐影印版,1983年,略號T。 |
2. 藏文藏經:《德格版西藏大藏經》。 |
|
|
|
一、經典 |
|
(一)藏文藏經 |
|
|
|
(《入菩薩行》) |
|
(《大乘集菩薩學論》) |
|
(《經集》) No.3871.﹝La. 1b1─40a7﹞ |
No.3940.﹝Khi. 3a2─194b5﹞ |
No.3934.﹝Ki. 148b1─215a5﹞ |
|
(二)中文藏經 |
|
《俱舍論釋‧分別賢聖品》 尊者世親造 T29.1558 |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
《大乘寶要義論》 宋法護惟淨等譯 T32.1635 |
《大乘集菩薩學論》 法稱菩薩造 T32.1636 |
宋法護日稱等譯 |
《菩提行經》 龍樹菩薩集頌 T32.1662 |
宋天息災譯 |
《佛祖統紀》 宋志磐撰 T49.2035 |
|
(三)當代翻譯佛典 |
|
1. 中文 |
|
如石《入菩薩行譯注》,高雄:諦聽文化,1997年10月四版。 |
杰操大師廣解、隆蓮法師漢譯《入菩薩行論廣解》,台北:佛陀教育基金會,2001年7月。 |
貢噶旺秋仁波切講述、張惠娟居士譯《入菩薩行論》,台北:正法源學佛會,2001年12月初版一刷。 |
寂天菩薩造頌、堪布索達吉傳講《入菩薩行論廣釋(上)(中)(下)》,台北:寧瑪巴喇榮三乘法林佛學會,2001年。 |
無著賢論師著、明性法師譯《入菩薩行論——善解義海》,台南:湛然寺,1996年11月。 |
慈誠羅珠仁波切著《佛教的世界觀》,台北:寧瑪巴喇榮三乘法林佛學會,2006年。 |
|
2. 英文 |
|
Marion Matics, Entering the Path of Enlightenment. Macmillan, New York, 1970. |
?ik·?samuccaya:A Compendium of Buddhist Doctrine. Translated by Cecil Bendall and W.H.D. Rouse. Indian Text Series, London, 1922. |
??NTIDEVA The Bodhicary?vat?ra. Translated with an Introduction and Notes by Kate Crosby and Andrew Skilt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5. |
??ntideva’s BODHICARY?VAT?RA. By Parmananda Sharma, Aditya Prakashan New Delhi,1990. |
THE WAY OF THE BODHISATTVA. Translated by the Padmakara Translation Group,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1997. |
|
3. 日文 |
|
西村香譯註《佛教‧菩薩行生》,東京:大法輪閣,平成14年5月10日第一刷。 |
金倉圓照《悟道》,京都:平樂寺書店,1979年8月1日第五刷。 |
《國譯一切經》論集部六,東京:大東出版社,昭和五十三年三月三十日改訂發行。 |
|
二、期刊論文 |
|
(一)中文論著 |
|
王開府,2003,〈初期佛教之「我」論〉,收錄於《中華佛學學報》,第十六期,台北:中華佛學研究所,頁1-22。 |
王惠雯,2003,〈佛教「自他」概念的倫理意涵——以寂天思想為中心之探究〉,收錄於《第七屆儒佛會通暨文化哲學》,台北:華梵大學,頁519-529。 |
?山雄一,1985,〈中觀思想的歷史文獻〉,收錄於藍吉富主編《世界佛學名著譯叢63‧中觀思想》,台北:華宇。 |
曹自成,1996,〈中觀應成派對清辨「於所破加勝義簡別」以及「自立比量」論證形式的批判〉——以月稱《明句論》第一品及宗喀巴《菩提道次第廣論》為解釋線索——,收錄於《諦觀》第八十四期,頁127-158。 |
楊郁文,1988,〈以四部阿含經為主綜論原始佛教之我與無我〉,收錄於《中華佛學學報》,第二期,台北:中華佛學研究所,頁1-50。 |
劉嘉誠,2000,〈佛教倫理學探究〉,收錄於《輔仁宗教研究創刊號》,頁129-158。 |
釋如石,1997,〈入菩薩行初品補注〉,台北:中華佛學研究所,頁45-82。 |
釋惠敏,1988,〈《月喻經》的研究——以《瑜伽師地論》有關部分為主〉,收錄於《中華佛學學報》第二期,頁143-154。 |
|
(二)外文論著 |
|
石田智宏, On Philosophical View of the Bdohisattvacary?vat?ra.《印度學佛教學研究》 (52-2),東京:日本印度學佛教學會,pp923-918。 |
一島正男 〈S?tra-samuccaya作者〉,《印度學佛教學研究》32(16-2),東京:日本印度學佛教學會,pp.844-846。 |
一島正真 〈《修習次第》《大乘寶要義論》關係〉,《印度學佛教學研究》69(35-1),東京:日本印度學佛教學會,pp.27-31。 |
小野妙子 〈入菩提行細疏?善逝(sugata)語義解釋〉,《印度學佛教學研究》97(49-1),東京:日本印度學佛教學會,pp.371-373。 |
中野義照 〈大乘集菩薩學論解題〉,《國譯一切經》瑜伽部十一,東京:大東出版社。 |
中野義照 〈大乘寶要義論解題〉,《國譯一切經》論集部二,東京:大東出版社。 |
田村智淳 〈中觀實踐——寂天《學處要集》〉,平川彰、?山雄一、高崎直道編集之《講座‧大乘佛教7中觀思想》,春秋社,昭和57年11月30日第一刷,頁252-282。 |
平等通昭 〈菩提行經解題〉,《國譯一切經》論集部六,東京:大東出版社。 |
佐佐木孝憲 〈‧‧關係〉,《印度學佛教學研究》27(14-1),東京:日本印度學佛教學會,pp.180-183。 |
金岡秀友 〈蒙古語佛典性格 Bodhicary?vat?ra系譜〉,《印度學佛教學研究》24(12-2),東京:日本印度學佛教學會,pp.61-67(L)。 |
淺野守信 〈真言行者寂天〉,《印度學佛教學研究》(41-2),東京:日本印度學佛教學會,pp.61-67。 |
塚田康夫 〈《入菩提行論》?《入菩提行論細疏》?菩提行〉,《印度學佛教學研究》(36-2),東京:日本印度學佛教學會,pp.47-49。 |
齋藤明 〈《入菩薩行論解說細疏》思想的立場〉,《印度學佛教學研究》(45-2),東京:日本印度學佛教學會,pp.160-166。 |
齋藤明 〈《入菩薩行論解說〔細疏〕》〉,《印度學佛教學研究》(48-2),東京:日本印度學佛教學會,pp.118-123。 |
齋藤明 〈作《入菩薩行論》傳承變容——初期本發見秘話〉,http://www.classics.ip/Contents/Assets/publication/NLpdf/NL08/NL08Sait.pdf |
櫻井智浩 〈《入菩提行論》第九章50~52偈解釋〉,《印度學佛教學研究》99(50-1),東京:日本印度學佛教學會,pp.365-367。 |
櫻井智浩 〈造《入菩提行論》注釋?教證〉,《印度學佛教學研究》103(52-1),東京:日本印度學佛教學會,pp.381-384。 |
|
三、學位論文 |
|
李明芳,1988,《大乘佛教倫理思想研究》,台北:中國文化大學印度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 |
黃奕彥,1993,《入菩薩行論》〈靜慮品〉土登卻札注疏譯注,台北:政大民族研究所碩士論文。 |
楊麗玲,2005,煩惱的轉化——從《入菩薩行》論大乘修心的主軸與理由根據,高雄: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 |
楊麗娟,2002,《入菩薩行》安忍思想之研究:以瞋的對治為中心,高雄: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 |
|
四、專書 |
|
山口瑞鳳等著、許洋主譯《西藏的佛教》,台北:法爾,民80年。 |
上田義文著、陳一標譯《大乘佛教思想》,台北:東大,民91年。 |
王文顏著《佛典漢譯之研究》,台北:天華,民73年12月。 |
王海明《倫理學原理》,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2月。 |
小野玄妙著、楊白衣譯《佛教經典總論》,台北:新文豐,民72年。 |
土觀‧羅桑卻吉尼瑪著、劉立千譯注《土觀宗派源流》,北京:民族出版社,2002年第二刷。 |
水野弘元著、劉欣如譯《佛典成立史》,台北:東大,民85年11月。 |
水野弘元等著、許洋主譯《印度的佛教》,台北:法爾,民87年。 |
月稱論師造頌、法尊法師譯講《入中論講記》,台北:佛教出版社,年代不詳。 |
平川彰《印度佛教史》,台北:商周,2002年10月1日。 |
布頓著、郭和卿譯《布頓佛教史》,藍吉富主編《世界佛學名著譯叢》69、70冊,台北:華宇出版社。 |
〔美〕弗蘭克‧梯利著、何意譯《倫理學導論》,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年12月。 |
吉祥積著、郭敏俊譯《法門備忘錄》,台北:大千,民94。 |
印順《般若經講記》,台北:正聞,年代未詳。 |
舟橋一哉等著、關世謙譯《佛學研究指南》,台北:東大,1986年。 |
多羅那它著、張建木譯《印度佛教史》,四川:民族出版社,1988年。 |
如 石,1997,《入菩薩行導論》,高雄市:諦聽文化。 |
如 石,1997,《入菩薩行衍義》,高雄市:諦聽文化。 |
〔英〕沃德爾著、王世安譯《印度佛教史》,北京:商務,2000年1月。 |
呂澂《印度佛學源流略論》,台北:大千,民92年。 |
呂澂,2003,《西藏佛學原論》, 台北:大千,民92年。 |
林火旺《倫理學》,台北:五南,民88年10月。 |
吳汝鈞《佛學研究方法論》,台北:學生,1996年。 |
岡波巴著、張澄基譯《岡波巴大師全集選譯》,台北:法爾,民93年。 |
宗喀巴大師著、法尊法師譯《菩提道次第廣論》,台中:方廣,2000年5月。 |
宗喀巴大師著、法尊法師譯《入中論善顯密義疏》,台北:法爾,民91年。 |
貢卻極美汪波著、陳玉蛟譯《宗義寶鬘》,台北:法爾,民93年。 |
陳士強著《佛典精解》,台北:建宏,1995年7月。 |
陳士強《中國佛教百科全書‧壹經典卷》,上海:古籍,2000年12月。 |
曹仕邦著《中國佛教譯經史論集》,台北:東初,民81年1月。 |
張曼濤主編、釋道安等著《佛學研究方法》,台北:大乘,1978年。 |
傅偉勳著《從創造的詮釋學到大乘佛學——「哲學與宗教」四集》,台北:東大,民88年5月。 |
黃慶明編著《倫理學講義》,台北:洪葉,1998年9月。 |
雲增‧耶喜絳稱大師著、郭和卿居士譯《菩提道次第師師相承傳【上】——莊嚴聖教最勝寶鬘》,台北:福智,民93。 |
劉立千著《印藏佛教史》,北京:民族出版社,2002年第三刷。 |
賴永海主編《中國佛教百科全書‧歷史卷》,上海:古籍,2000年12月。 |
藍吉富主編《世界佛學名著譯叢》29、30冊,台北:華宇出版社,民74年。 |
Giuseppe Tucci著、劉瑩‧楊帆譯《西藏的宗教》,台北:桂冠,1997年4 |
月。 |
Hammalawa Saddhatissa著、姚治華譯《佛教倫理學》,台北:黎明,1993年。 |
Paul Williams, ALTRUISM AND REALITY:STUDIES IN THE PHILOSOPHY OF THE BODHICARY?VAT?RA. Curzon Press, 1998. |
|
五、工具書 |
|
宇井伯壽等編《德格版西藏大藏經總目錄》,東京:東北大學,1934年(台北:彌勒出版社翻印,民國七十一年)。 |
西藏佛教研究會《藏文辭典》,東京:山喜房佛書林,昭和47年6月。 |
荻原雲來編纂《梵和大辭典(上)(下)》台北:新文豐,民92年再版。 |
張怡蓀主編《藏漢大辭典》,北京:民族出版社,2003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