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12/02/02 03:59:18
學習次第 : 進階

菩提心論述 《入菩薩行》講解第一品 菩提心利益一

久美多傑堪布

一、明菩提心所依
    (一)思惟暇身難得
  4.暇滿極難得 既得能成利 倘若利未辦 後世豈複得
  【講解】閒暇而又圓滿的人身是非常難得的。

  佛法上說:
  「閒暇」是指「有修習佛法的時間」。
  「人身難得」是指「暇滿人身難得」。
  現在人囗越來越多,這個人身哪里會難得?
  不要如此說。這和世俗的說法不一樣。佛法上「暇滿」是「八有暇十圓滿」,稱為十八暇滿人身。沒有生在「八無暇」的狀態,就是「八有暇」。

  「八無暇」是指:
  1.生在地獄道-->
  在十八地獄裏,每一秒鐘都是痛苦、煎熬、折磨。地獄的眾生承受痛苦的次數和時間,就跟我們無時無刻都在「呼吸」一樣,完全沒有間斷的時候。更真實悲慘的是,他們的壽命很長。絕對不是我們的電腦、甚至世界上最精密先進的電腦能夠計算得出來的。就算用「天文數字」來比喻,也還是不足夠!所以在他們的念頭裏,只有「痛苦」。根本容不下第二個念頭;「我要修行」這個心念,完全不可能出現!
  這在我們的現實世界裏絕對是可以找到例子的。比如說,當我們肚子痛得要命的時候,腦子裏就只有一個念頭-->「找廁所」。那時就算跟你講「吃喝玩樂」,你也不會理我,更不用談什麼修行。

  2.生在餓鬼道-->
  和地獄同樣的道理,這裏的餓鬼,長期以來沒吃東西、沒喝水(餓鬼眾生甚至只能知道口渴,而不知道有「水」的存在!),身心都很疲累,很虛弱。沒有力氣,哪里還有心來聽什麼佛法?
  我們平常人如果餓上24小時,就會手軟腳軟,到時讓我們看再好看的電影、穿最好看的衣服,我們也不會有心情。我們的心裏就只有「饑渴之苦」。

  3.生在旁生道(動物、昆蟲等類眾生)-->
  旁生多數由主人豢養、奴役。再不然,就是野生,生長在森林、山野之中。加上天生沒智慧,不懂得聞思修,根本沒有機會修習佛法。大部份的旁生道都在大海裏面,大的吃小的,小的住在大的身體裏面,甚至大的比地球還大!在這些動物眾生的生命世界裏,都是「吃東西、睡覺、交配、爭鬥搶地盤」。哪里還有機會學佛修行?

  佛教所說的大海是環繞須彌山一圈的範圍,我們南瞻部州只是小小的部份,所以不要說地獄道在哪里?旁生道在哪里?餓鬼道在哪里?
  * 在我們地球,這個活生生的世界上,有很多人心裏面痛苦和煩惱不斷,就是生在地獄。到醫院走一趟,你就會有大概的瞭解。
  * 我們現在科技越發達、越工作個不停,和「旁生道」沒有兩樣。比如說:臺灣這裏有一定的生活水準。你們都必須努力賺錢,提升技能,根本沒有什麼時間靜下來真正面對自己的內心世界。
  而看一看現今社會,男女關係開放得很,人們都流行「只要感覺對了就可以」、「只在乎曾經擁有」,一夜情已經沒什麼大不了。在公開場合親熱也是常見的事。在感情的世界裏,肉欲的成份越來越重。
  仔細深入思考,人類其實已經越來越像「禽獸」。
  * 有一個仁波切說:「你不要認為大老闆非常富有,他們是很富有,但是閑閑的那就還好,能夠滿足的就是有福報的人,但大部份的老闆們他比一般人還沒有時間,一天二十四小時從早忙到晚,他就是餓鬼!」。
  近年來電視上有很多介紹美食的節目。人們從天上吃到地上,從地上吃到海裏深山。越吃越覺得餓火中燒,這不正是變相的「餓鬼道」嗎?
  「餓鬼」並不是財物多與少的差別是「心」沒辦法滿足。所以永遠的渴望和饑餓。因此永遠不能飽足。

  在有智慧的人眼裏,六道在我們人類當中都已經具足了。我們的肉眼可以看得見,耳朵可以聽得到,心靈可以體驗得到,六道活生生現在眼前。但這些對「下階層」的眾生來講,他們是聽不進去的。
  現今社會,人們受高深的教育,學識淵博,也到各地旅行,見聞都非常廣闊。所以,都會懷疑甚至笑著問「地獄呢?餓鬼道在什麼地方?怎麼證明它們的存在?」我們現在是人。天、阿修羅、地獄、餓鬼、旁生,這六道好像離我們太遠了!根本沒有什麼切身關係。這裏,有一句話說得最好:
  地獄、餓鬼在哪里?
  只要呼吸一停止,我們一斷氣,
  它們就會馬上出現。
  從這裏仔細思考,你就會發現原來我們和六道是這麼的接近。
  所以說地獄是某一個地方,餓鬼是某一個地方,極樂世界是某一個地方,對上根器的人來說都是在這個時代這個地方。因為一切都是我們的「心」所創造的,如果你內心快樂,極樂世界就在此地。如果你的內心痛苦,地獄就在眼前沒有別處。
  例如:你們多數都有旅行的經驗。旅途中或多或少自己或同伴們都會出現「暈車」「暈船」而嘔吐難受或是水土不服的狀況。當時,就算身處在最美麗的旅遊勝地,我們也不會有心情去欣賞。因為身體上的「痛苦」就是「輕微的地獄」現前!而當我們和自己喜歡的人,到一個自己「平時很討厭去」的地方,那一刻你也會覺得身心愉快。不是嗎?

  4.生在邊地     --> 因為沒有佛法的地方
  5.生在邪見的地方    --> 因為不會接受佛法。
  6.長壽天        --> 因為太舒服了不想學習佛法。
  7.不值佛世    --> 沒有機會學習佛法。
  8.聾子啞巴        

  沒有生在以上八個地方就是「八有暇」。

  十圓滿是「五自圓滿」及「五他圓滿」
  「五自圓滿」是:
  1.生為人身
  --> 學習佛法最好的條件就是生為「人」,我們「人」,所謂萬物之靈,就是勝過所有動物的智慧,很聰明,所以要生為「人」。

  2.生在「有佛法」的地方

  3.五根具全(具備正常的視覺、聽覺、觸覺、理解能力等)

  4.無犯「五無間罪」的罪過
  --> 五無間罪是非常重大的罪過:a殺害父親 b殺害母親 c用嗔恨心來出佛身血 d殺阿羅漢e挑撥僧團

  5. 對佛法有虔誠心
  --> 佛法有經、律、論,特別是對於「律」的虔誠,如果沒有「律」的話呢?佛法就容易亂了,所以對「律」有虔誠心很重要。

  「五他圓滿」是:
  1.佛陀來世 2.佛陀有傳法 3.佛法住世 4.有隨學佛法 5.有慈悲的善知識及虔誠的功德主

  如果佛陀傳法只有一兩個月...一兩年就消失了,那我們就沒有機會學習佛法了,所以「佛法要住世」。
  在一般信仰的概念裏:很多寺廟、佛像、佛經...是「佛法住世」。其實這些只是佛法的象徵,也就是佛法的表相而已。
  佛法的精華在戒、定、慧三學,而精華中的精華是「空性」,世間有「體悟空性的人」存在的時候,就是「佛法住世」。
  若沒有「體悟空性的人」存在,即使全世界五十多億人都信仰佛法,也不代表「佛法住世」。只是佛法的「象徵住世」而已。即使整個臺灣都成為一座寺廟,整個臺灣都成了一個佛相,也不表示佛法住世。佛法住世要有「體悟空性的人」存在。現在佛法住不住世呢?
  現在理解空性的人很少很少,我們用另外一個角度來看,佛法沒有沒落。它一直在發展當中,一直在進步當中。因為以前歐、美地方都沒有佛法,佛法只有在印度,現在全世界都有佛法。表面上佛法越來越發展,如果用外相來判斷的話,佛經所說的和事實都是衝突的。佛法須用內心看待。
  小結語
  閒暇而又圓滿的人身是非常難得的,如今既已獲得這成辦人生利樂的機會,倘若不利用它來促成自他的究竟利益,來生怎可能再獲得暇滿的人身呢?

  (二)思修善心難生
  5.猶於烏雲夜 刹那耀閃電 如是因佛力 世萌修福意
  【講解】我們無始以來被無明的黑暗束縛在痛苦的輪回之中,我們通常都只想到自己,平日裏所見的愛心多是貪欲的愛心,並不是慈悲的愛心。就像在烏雲籠罩沒有星星和月亮天色非常黑暗的夜晚,閃電刹那照徹整個大地。
  我們小時候在西藏下雨時,晚上沒有電燈非常暗。和朋友出去玩要慢慢的爬,這時候如果有人碰到你的鼻子,你也不知道是誰,很暗。現在我們新加坡根本感受不到這種黑暗。
  同樣,偶爾因佛陀的德威感召,許多人暫時萌生起「修習善法」的念頭,善心是如此難得!當善心產生時,要即時把握住機會,要儘量維持這個
  善心。
  就好像:一個人剛剛開始學騎腳踏車的時候,要「保持不翻車倒地」是很不容易的。而只要有一個機會讓他抓到「平衡點」,他肯定會想盡辦法,繼續維持這樣的平衡力,好讓自己往前騎下去。
  小結語
  * 《入菩薩行》具備大乘菩薩修行的種種教法,在任何時候如果碰到「行」有疑問時,就要聞思《入菩薩行》。
  * 講解《入菩薩行》,它有「題義」和「論義」,題義在第一講時已提過了。
  * 論義有:1進入論義的方法 2論的本質 3圓滿,三個主題。
  * 首先進入論的方法:由「敬禮一切佛菩薩」「寂天菩薩的誓願」和「自謙」三個方式進入「論」的主題。
  * 論義本身,首先要思惟「人身難得」,學菩薩道要有暇滿的人身方才可修。
  * 其次,心態上要思惟「善心難得」,我們必須把握並且護持那顆「刹那顯現」的善心。
  * 這一講要講授「菩提心的功德」,為什麼要學「菩提心」呢?因為它有很多的功德和優點,因此我們要學習它。


  二、思惟菩提心利益    (一)總明菩提心利益
  (1)滅罪勝餘善
  6.故善恒微弱 惡大極難堪 舍此菩提心 餘善豈能勝
  【講解】世人因為被無明和私心所捆綁,通常善行總是微弱而且短暫的。而罪惡的力量卻是非常強大而持久。除了「菩提心」以外,還有什麼其他的善行能勝過這些罪惡呢?
  《華嚴經》比喻到「菩提心」如何能將惡業壓下去:「假如有很多老鼠,只要旁邊有一隻貓的話,老鼠們的威嚴就被貓的威嚴壓下去了。」

  (2)易獲利樂
  7.多劫佛深思 見此最饒益 眾生依于此 順利獲勝樂
  【講解】長久以來,諸佛一直深深的研究該如何利益眾生呢?
  他們發現菩提心的利益最為廣大,如果眾生都能依止菩提心去修學佛法,那麼必定會順利獲得最勝妙的安樂。勝妙的安樂是心靈本質上的快樂,無法言喻的;只能用心去感受,它是最永久的,不會消失的快樂,跟一般世俗的快樂不同。世俗的吃喝玩樂,只是「短暫的安逸」。

  (3)能辦所求
  8.欲滅三有苦 及除眾不安 欲享福樂者 恒莫舍覺心
  【講解】因此有人想要消滅三界種種的痛苦,想要去除一切有情眾多的不安,以及想要享受種種的福報,那麼永遠都不要捨棄菩提心。
  「三界」是「欲界」、「色界」、「無色界」。

  (4)名至敬歸
  9.生死獄中囚 若生菩提心 即刻名佛子 人天應禮敬
  【講解】
  * 在生死輪回的牢獄中的眾生,只要能生起思考及修行真實菩提心,那麼立刻就可以尊稱他為「諸佛如來之子」!
  * 這時他的名字已經改變了,從「凡夫」變成「佛子」,成為佛的接班人!
  * 不但這樣,世間的人和天都應該向他們禮敬,禮敬他內心中蘊藏的偉大菩提心!

  (二)總喻菩提心利益
  (1)轉劣為勝喻
  10.如勝冶金料 得此垢身成 無價佛陀身 故應持覺心
  【講解】菩提心就像「冶金的材料」一樣,染濁不清淨的凡夫垢體一旦加進它來冶煉(熔制),一定會轉成無價之寶的清淨法身佛,所以應該堅定護持菩提心。

  (2)珍貴難得喻
  11.導師以慧觀 見彼極珍貴 欲出三界者 宜善持覺心
  【講解】佛陀以無量的智慧觀察時,發現菩提心非常的珍貴;因此所有想要脫離六道輪回的眾生,都應該牢牢的持守珍貴的菩提心。

  (3)得果無盡喻
  12.餘善如芭蕉 生果即枯槁 覺心樹生果 不枯反增茂
  【講解】沒有具備菩提心的善行雖然有果報,但它就像芭蕉樹一樣,長出果實以後就枯萎了。「菩提心樹」卻能經常長出「利益眾生」的珍奇果子,它不但不會枯萎,反而會越來越欣欣向榮!

  (4)能損定罪除懼喻
  13.如人雖犯罪 依士得除畏 若有令脫者 畏者何不依
  【講解】就好像:一個犯了重罪的人,四處被人追捕,依靠了有權勢的人以後,就不必再擔心受怕了。

  我們現在做了不好的事,如譭謗三寶、挑撥離間、持邪見、犯五無間罪等等罪過;但是,如果事後懺悔並依止菩提心的話,就不需要恐懼三惡趣了。菩提心無法斷除嚴重惡業果報的「根」,犯了嚴重惡業一定要去地獄。但他不需要沉在裏面,就好像一個皮球掉入水裏,它不會沉入水裏一樣,只是「澎」一聲即浮出水面。因為我們依止了菩提心可以使人迅速獲得解脫,那麼害怕罪報而有智慧的人為什麼不去依止「菩提心」呢?

  (5)能滅不定罪業喻
  14.1 覺心如劫火 刹那毀諸罪
  【講解】菩提心怎麼能消滅「不定的罪業」呢?菩提心就好比:可以燒毀三千大千世界的「劫末」猛火一樣,它能在刹那間燒毀各種罪業。

  (三)引經證成
  14.2 彌勒喻善財 覺心德無量
  【講解】《華嚴經》中,睿智(無比智慧)的彌勒菩薩告訴善財說:「菩提心的利益,廣大無量」。

  「善財」是古印度一個生意人的小孩,從小就非常的善良,長大後就在文殊師利菩薩處受「菩薩戒」,而且已發「願菩提心」。

  之後,他到處訪求善知識,學習如何修行菩提心,後來到了印度南方彌勒菩薩處。看到彌勒菩薩正在為眾生講解菩提心,拜見彌勒菩薩之後,彌勒菩薩將他介紹給所有的信眾們:「...內心中產生了菩提心的善財」。善財問彌勒菩薩說:「雖然內心中接受了菩提心,但究竟要如何去學習呢?」

  彌勒菩薩:
  「如果你內心中已產生了菩提心的話,那你就不用擔心。因為有這個菩提心,所有慈悲智慧的善知識都會攝受你。

  你內心中的菩提心就好像所有善業的種子,可以生出很多的善業功德。
  菩提心就好像良田一樣,可以種植善業。
  菩提心就好像大地一樣,不論持戒、精進、禪定、智慧都依靠它來修習
  菩提心就好像毗沙門天王(財寶天王)一樣。它可以救濟眾多貧苦的眾生。
  菩提心就好像如意寶一樣,它可以滿一切人所願...」等等一百多種菩提心的功德。

  (四)別明菩提心利益    (1)菩提心之種類
  15.略攝菩提心 當知有二種 願求菩提心 趣行菩提心
  【講解】簡單精要的加以歸納,應該知道「菩提心」有兩種:
  1願求菩提的「願心」 2行向菩提的「行心」

  16.如人盡了知 欲行正行別 如是智者知 二心次第別
  【講解】好比一般人都能瞭解,「心中想去某一個地方」和「已經動身上路」的差別。

  同樣,有智慧的人也應該知道,「願」「行」兩種菩提心是有先後差別的。我們必須非常的清楚,利用善巧可以累積很多的福報。

  (2)願心與行心之利益
  (2.1) 願心利益
  17.願心於生死 雖生廣大果 猶不如行心 相續增福德
  【講解】在還沒有獲得解脫生死輪回時,「願菩提心」雖然可以得到極大的人天果報;但都不能像「行菩提心」那樣,相續不斷地增長廣大的福德。

  《華嚴經》上說:
  「裂開的金剛鑽石還是比黃金珍貴,
  '願菩提心'雖然不是圓滿的菩提心,
  但它還是比小乘的發心要珍貴許多,
  不要看輕'願菩提心'」。

  (2.2) 行心利益
  18.何時為度盡 無邊眾有情 立志不退轉 受持此行心
  19.即自彼時起 縱眠或放逸 福德相續生 量多等虛空
  【講解】無論什麼人,從什麼時候開始,只要是為了徹底解救無邊的眾生,而興起永不退轉的菩提心。那麼就從那時候起,這個人縱然有時疏忽在
  昏睡或放逸(過度的放鬆或從事無益修行的事情)中,他的福德仍然會不斷的滋長,而且廣大得有如虛空一般。

  三、菩提心利益之依據    (一) 引經證明
  20.為信小乘者 妙臂問經中 如來自說故 其益極應理
  【講解】為了使信仰小乘的行者能「回小向大」,在《妙臂請問經》裏,佛陀也曾經親自如此宣說過:「所以菩提心獲益無邊是正確合理的」。

  (二)以理成立    願心獲益之理
  (1) 所緣廣大
  21.若僅思療愈 有情諸頭疾 具此饒益心 獲福無窮盡
  22.況欲除有情 無量不安樂 乃至欲成就 有情無量德
  【講解】如果有人僅僅想到「我要設法治好一切有情眾生頭疼的疾病」,具有這種饒益眾生的廣大善心,那麼大家都會讚歎他,他也會因此得到無量的福報。

  從前印度一位在大海中撈寶的商主,有一個兒子名叫「匝哦之女」。商主在一次撈寶的過程中,不幸亡故。兒子長大後問母親:「父親是做什麼的?」
  依印度的種姓制度「兒子應該繼承父業」。母親怕他如父親一樣的一去不回頭,就說:「你父親是補鞋子的。」於是他就去從事補鞋的工作,做了一段時間之後,補鞋子的同行就不讓他做了,他們說:「你不是補鞋子的種姓,你不能做這個工作。」
  他回家又向母親問同樣的問題,母親就說:「你父親是做生意的。」
  他又去做生意,做一段時間之後,做生意的同行就不讓他做了,他們說:「你父親不是做生意的種姓,你不能做這個工作。」
  他開始懷疑「父親是不是在大海中撈取寶物的種姓?」
  母親回答他:「是的,當時不告訴你的原因是怕你像父親一樣遇到危險。」
  兒子不聽勸導,準備好一切資具要去大海撈寶。母親哭泣著拉著他的衣服不讓他出門,他忿怒的說:「你應該祝福我,不應該這樣哭泣!太不吉祥了!」說完用竟然一腳踢了母親的頭!接著就逕自出門去了。
  在撈寶的過程中,不幸遇上船難,大多數人都沒入海中!他抓住一塊木板漂流到一個島上,島上有悅意的宮殿,由於業力的遷引,他在那裏待了幾天就離開了!又來到另外一個宮殿,又離開,最後來到一座大房子,業風在此等他,他進入這個非常恐怖的房子,看到很多眾生正遭受「鐵輪在頭部旋轉、腦漿四溢」的痛苦。
  刹那間,他也遭受同樣的痛苦,他立刻就明白了:「這是以前踢了母親的頭所得的業報」。因為他一直非常的孝順,所以先前所遇到的都是悅意(讓人歡喜)的宮殿,但善業報盡之時,他還是進入了惡業的果報。
  於是他發起如是想「希望天下踢母親頭的所有眾生之果報,都由他一人來承受!希望他們的痛苦都會消失」!
  就在這一念間,鐵輪子馬上就鑽進去,他就往生到天界去了,一個善念的果報如此之大,何況菩薩一心想要解除芸芸眾生的種種痛苦,甚至想要成就有情的無量功德,這樣的功德當然就更不用說了。

  (2) 無與倫比
  23.是父抑或母 誰具此心耶 是仙或欲天 梵天有此耶
  【講解】世間做父母的都非常疼愛他們自己的小孩,他們總是希望自己的小孩能好好讀書,好好孝順,長大以後可以有一份好工作,好好賺錢。
  有什麼人會想到「希望我的小孩離開暫時的痛苦,得到永遠永遠不消失的快樂,到達佛的境界」?

  * 是愛我們的父親或母親呢?
  * 是誰有這樣饒益眾生的心呢?
  * 是「欲天」還是修道中的諸仙?
  * 是修四無量的梵天?
  * 他們會發起這種願心嗎?

  不會的。

  (3) 珍貴難生
  24.彼等為自利 尚且未夢及 況為他有情 生此饒益心
  【講解】上面提到的這些人和天人,就算只是為了自身的利益,別說在現實世界裏,即使在他們的夢裏,他們都還未必會夢見過自己發起「希望暫時獲得人天福報,最後得到究竟的快樂,離開六道輪回的痛苦」如此廣大的饒益心,何況是為了「利益一切眾生」而生起這種願心呢?

  25.他人為自利 尚且未能發 生此珍貴心 稀有誠空前
  【講解】一般人在追求個人利益的情況下,尚且不曾生起刹那如此饒益的善心;如果有人能為「利他」而發起珍貴的願心,那真是空前的稀有難得!不是嗎?

  26.珍貴菩提心 眾生安樂因 除苦妙甘霖 其福何能量
  【講解】這種珍貴的菩提心,是一切眾生快樂的主因,也是滌除一切痛苦的甘霖,它所蘊含的廣大福德怎能度量呢?

  《禪定經》中說:
  「菩提心的功德,假如有形象的話,虛空也容納不下」

  (二)以理成立    行心獲益之理
  27.僅思利眾生 福勝供諸佛 何況勤精進 利樂諸有情
  【講解】如果一個人僅僅想到要利益一切眾生,他的福德就遠勝於用廣大的寶物供養十方諸佛,因為佛已具足福德資糧和智慧資糧,已不需要眾生的種種供養。
  供養諸佛是累積供養者的福報,改變我們習氣的方法,佛只是希望眾生快樂。
  那麼菩薩實際努力去利樂一切有情,他所得的福德當然就更不用說了。

  《禪定王經》中說:
  「用千萬個世界都供養給諸佛菩薩的功德,不如我們發菩提心的功德」。

  28.眾生欲除苦 奈何苦更增 愚人雖求樂 毀樂如滅仇
  【講解】每個眾生都想要解除苦難、得到快樂,對嗎?無奈,習氣總是造作「痛苦的因」,如此當然就產生「痛苦的果」,有因就有果。但眾生總喜歡痛苦的「因」,不喜歡痛苦的「果」。

  我們嘉榮有句俗話說:「你喜歡他的果,而不喜歡他的刺,是不行的!」當我們摘取果實時,同時要接受「刺」刺到我們手的痛苦。我們認為可以得到快樂的所有努力,其實都是往痛苦的方向奔波。因此自討苦吃。
  雖然眾生都想追求快樂,卻因愚癡,所以造作的都是痛苦的因,不是快樂的因,故而白白把自己的幸福當仇敵一樣的消滅。所以快樂的果就消失了,所得的都是痛苦的果報。
  比方說:眼前有兩瓶藥水。一瓶是瀉藥,一瓶是補藥。瀉藥的味道很甜很好喝。補藥的味道則很苦澀很難喝。可是某某人偏偏選了那瓶瀉藥來喝,因為他追求「甜味、好喝」,而不願意動那瓶補藥。結果呢?

  29.于諸乏樂者 多苦諸眾生 足以眾安樂 斷彼一切苦
  30.更複盡其癡 寧有等此善 安得似此友 豈有如此福
  【講解】在發展中地方的人,在物質上比較辛苦。
  * 有衣物食物欠缺的痛苦。
  * 在物質進步的地方衣食無缺,卻在名利上或感情上有痛苦。
  * 所以大人物有大人物的痛苦。小人物有小人物的痛苦,官員有官員的痛苦,明星有明星的痛苦
  反而大人物的痛苦比一般人更多,因為他們內心的欲求更多。所以痛苦也就更多,你們不要以為明星有那麼多人看他。因為他們付出太多太多了。他們為了一次演唱會一群人要準備、訓練很久很久,就為了幾個小時受眾人的鼓掌喝采。
  每一個凡夫都會有痛苦,他們的身體是肉做的,但為了他們的需求,他們願意付出一切。
  * 「物質缺乏」有「物質缺乏」的煩惱。
  * 「物質不缺時」有「利益、權勢或感情上」的煩惱。
  * 「煩惱」永遠沒完沒了。

  每個人內心都充滿著痛苦,所以不需要羡慕。每個人都以好的一面給別人看,我們都以笑臉迎人,其實內心中充滿著擔憂、恐懼和壓力。對於這些缺乏安樂以及充滿痛苦的眾生,「行菩提心」可以滿足他們所需求的眾多安樂,幫助他們斷除一切痛苦,並徹底化解他們的愚癡。
  在這世間上,那有和這相等的善行呢?那裏找得到像這樣可依靠的善知識呢?那有比「菩提心」更具有廣大的福德呢?
 

 


備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