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11/11/08 00:08:53
學習次第 : 進階

菩提心之七重因果的修法(九)

    戊四、思惟三苦

    複有三苦,一苦苦,二行苦,三壞苦。

    此三苦可攝一切苦。佛說三苦,是要指示苦的三個方面:與苦受相應的狀態,與樂受相應的狀態,與一切有漏受相應的狀態。所以,不能認為苦只是苦受,不然就無法成立“有漏皆苦”、“輪回周遍是苦”,也無理由對色、無色界天產生悲湣心。

    佛說的苦諦非常深刻。在外道眼裏,升天是究竟,而以苦諦衡量,逍遙的神仙、安住在喜樂中的禪天,都等同於無間地獄。

    如何認識苦苦、行苦和壞苦呢?

    所謂苦苦,即生起時的逼惱苦受,與苦受相應的心王、心所以及所緣境。

    換言之,當下苦受生起時,心識顯現的身心世界全是苦苦。一切唯識自現,心識正在逼惱中,哪有安樂可得呢?所以,正有苦苦時,即使有豐富的五欲六塵,也感受不到快樂。

    第二行苦,指一切有漏法是苦的本性。即從因緣上觀察,有漏法唯一是他(業惑)自在轉,有漏蘊每一刹那的顯現都受業惑的支配,一直被動地遷流,叫行苦。

    從未來方面觀察,當下一刹那並不是安樂性,因為這一刹那粗重隨逐——帶著無量業惑的種子、苦苦和壞苦的種子,遇緣就會產生苦苦和壞苦,這是極不安穩性,並非安樂性。五取蘊每一刹那都是苦的因位,如同等待引爆的炸彈。

    反面觀察,如果有漏法是安樂性,則不應輾轉出生苦惱,因此成立有漏法是苦性。

    第三壞苦,包括一切有漏樂受,與樂受相應的心王、心所以及所緣境。

    壞苦並不是指壞時痛苦(這是苦苦),而是以“有漏樂是壞滅性”為苦。有漏快樂一定是和痛苦相連,一旦樂受失壞,就會引起不堪接受的憂苦。

    只要在輪回中,就可以斷定:不論享受何種快樂,最終都難逃壞滅的結局。由此觀察輪回中的快樂都是壞苦性。

    人間慶祝孩子誕生、男女結婚、事業興隆、競選成功,都有一種歡樂的氣氛。這只是凡夫執苦為樂罷了。這些法如石火電光,轉眼即逝,有什麼可樂呢?

    比如,一群孩子在海灘上用沙子堆成一座漂亮的城堡,他們為此而歡呼,但這不是安樂性。一陣海浪沖上來,城堡頓時化為烏有,留下來的只有哭泣。

    同樣,升官發財、娶妻成家、買車、住洋房,最初顯現這些圓滿時,人們都認為堅固、永久,其實都是壞滅的本性。

    所以,追求世間,終究是竹籃打水一場空。智者深知這一點,對有漏法不存任何希望,因為沒有一法不像泡沫般終歸破滅,不如現在就放下,省卻很多麻煩。

    凡夫愚人都是做一些無實義的事。想想看,以一種執苦為樂、執生滅為永恆的顛倒心,所做、所領受的會有實義嗎?能不最後希望破滅、陷入苦惱嗎?所以,凡夫的思想、行為一概是迷亂的,整個輪回何其荒唐可笑。

    看到世間眾生歡樂時的狀態,就像瘋子為眼前的幻覺歡唱一樣,讓人深深憐憫。

    在思惟眾生的三苦時,把眾生觀想成大毒瘡,非常形象。

    天地間的有情,其實是一個個本性為苦的“大毒瘡”。每個毒瘡中充滿了“毒素”——業惑的種子,此即行苦性。“大毒瘡”不論以什麼修飾,用什麼緩解,不論有沒有發作,都是充滿毒素的性質。

    了知這一點後,再看有情吃飯、睡眠、入禪定都只見苦相,令人悲湣。

    每天中午全世界有幾十億人吃飯。為什麼要吃飯呢?原因就在毒瘡是苦性,為了緩解饑餓之苦,必須在腸胃裏塞一點東西,就像在熱毒瘡上要灑冷水一樣。到了深夜,家家戶戶床上都臥著毒瘡,需要以睡眠緩解疲勞。睡眠不足,“毒瘡”就會劇烈反應。所以,吃飯、睡眠並不是安樂,而是苦惱逼人、需要緩解苦的表現。

    再看苦受,如在毒瘡上澆熱水。五蘊大毒瘡,餓它、冷它、累它、惱它,則痛苦不堪。讓它吃好、穿好、住好、睡好,才不痛苦。在毒瘡上灑上冷水就感到舒服,所謂輪回中的快樂,也是僅此而已。如此一看,三界有情誰不苦惱呢?

    每位有情拖著五取蘊的皮袋,從過去拖到現在,還要拖到未來。一天帶著皮袋,就有一天的苦惱,絕不會從此處出現真安樂。

    比如,大城市裏人山人海,就似一個個皮袋走在大街上。打開皮袋,只有三十六種不淨物、刹那不斷的邪念和無量業及煩惱的種子,這是安樂性嗎?有什麼清淨的智慧、無漏的功德、解脫的安樂?

    這些皮袋最大的本事,是刹那不停地生產煩惱和業,為生生世世的受報作準備。我們不能單看外表的包裝很好,就認為眾生很安樂,即使成仙升天,也是徹頭徹尾的苦性。

    佛教的苦諦很深刻,我們要依苦諦教法認識輪回的真相,再觀照有情無不墮在三苦之中,生起大慈大悲。

    有人問:為什麼說“悲憫有頂天等同悲憫無間地獄”?

    答:如果只看短暫一生,有頂天無苦無樂,無間地獄感受劇苦,二者迥然不同,但把生死流轉的全程展開來比較,二者完全相同。比如,多劫之後,有頂天引業窮盡墮入地獄,無間地獄的眾生受盡果報上升人間,前者轉成痛苦,後者轉成安樂,未來誰的痛苦更大呢?再向前或向後無盡展開生死的全過程,可觀見二者流轉的自性以及苦樂的總和並沒有不同。

    這樣看生死流轉,才知道應同等悲憫三界凡夫,應如悲憫乞丐一樣悲憫富豪,應如悲憫旁生一樣悲憫天王。

    這不同外道的認識。外道將六道分成兩層,認為下層的牛馬等是束縛、是苦難,升天到了上層,就徹底解脫,他們以升天為究竟。佛教看六道是上下輪轉,上去的要下來,下墮的會回升,整個三界平等是輪轉苦性。

    懂得這一點後,就知道:只悲憫感受苦苦的有情並不合理,理應悲憫上至有頂、下至無間的一切有情。對此若能生起勝解,發悲心時,絕不肯遺漏上界諸天、人間尊主,三界凡夫都平等成了大悲救拔的對象。

    戍五、思惟四苦分四:一、別離苦 二、斷壞苦 三、相續苦 四、畢竟苦

    亥一、別離苦

    複有四苦,一別離苦,謂愛別離所生之苦。

    愛是執著:貪愛時,內心緣對境的功德相執著,只想永遠擁有,但有漏法的自性無常,最終都要分離;分離時,因執著而不願離別,從而引起強烈的憂苦,若失去的是親人,更是撕心裂肺,痛苦不堪。

    別離苦,包括離別時和離別後的痛苦。正離別時,難捨難分,心緣所愛境不願割捨,哀歎流淚。

    離別之後,念念緣所愛的功德相,生起強烈的思念之苦,內心不由自主地浮現對境的音容笑貌,想到他(她)的功德,備感悲傷。想想自己,會感到孤獨無依。看到別人和親人、愛人相聚,觸景生情,懷念不已;想想未來,又備感淒涼。如此越思念,越陷入悲傷,難以自拔。

    再觀察,和所愛聚會時有多少、有多強的歡樂,離別時就有多少、有多強的痛苦。比如,在一起有團聚的歡樂,離別後則備感孤獨、寂寞;所愛的人對自己恭敬、承事,一旦離開,內心就空落無依。

    像這樣,不論感情、名利、地位,只要有所愛,在所愛別離時,就會引生憂苦。

    比如,皇帝被推翻後,不得不離開雄偉壯觀的皇宮、美麗的嬪妃、順從恭敬的奴僕,獨自走進監獄。這時會引發強烈的愛別離苦。

    又如,和父母、兄弟、兒女,或者和上師、道友、同學離別時,心裏會一再回憶他們的音容笑貌,對自己的關懷、愛護,一同度過的美好時光等等。這樣內心熱惱,無法寧靜。

    三界眾生一直緣著各種可愛境,希望永久擁有,但有漏法畢竟是離別的法性,終歸以愛別離結束。遺憾的是,眾生都不能覺悟,一個所愛分離了,又執著另一個所愛,始終擺脫不了愛別離苦。這也讓人心生悲湣。

    亥二、斷壞苦

    二斷壞[1]苦,謂由棄舍眾同分[2]死所生之苦。

    “愛別離苦”到最徹底時,即是斷壞苦,這是徹底失去一期生命的痛苦。

    當一期五蘊要壞滅時,由強大的俱生我執,人會極度恐懼不安,害怕從世界上消失,以我所執又害怕永別兒女、身體、財富、地位,由此產生猛利的憂苦。

    觀察現世存活的有情,可以斷定:對蘊身、對現世八法執著有多大,死時的斷壞苦就有多大。

    從來世觀察,有情一生造有多少惡業,就會對來世有多少恐懼之苦。

    可悲的是,持斷滅論者死時認為一切都沒有了,未來不再相續,他們在毫無歸宿的恐懼中死去。這樣看眾生,現在牢牢執著五蘊、執著現世一切,在一期五蘊斷壞時,一定苦不堪言,非常可悲。

    亥三、相續苦

    三相續苦,謂從此後[3]數數死生輾轉相續所生之苦。

    一期生命斷壞的痛苦,是“斷壞苦”。一期生命結束了,又要繼續生死,由此相續所產生的痛苦,是“相續苦”。

    如果這一世一死永滅,最多也只是受一世之苦,但生死根本不隨人意,只要未證解脫道就無法了結。

    我們可以預計,每一位凡夫今後會有多少生死、多少求不得、多少愛別離、多少怨憎會,多少追求、多少競爭、多少失敗……,每種苦都可以無量來計算。

    所以,世上最難行的路、最漫長的路、最苦的路、最複雜的路、最不自在的路、最不得休息的路、最無意義的路、最顛倒的路、最孤獨的路、最無前途的路,就是這條生死之路。

    比如,母胎是臭穢、黑暗、壓擠的牢獄,想像現在願不願意住在這胎獄中?願不願張口吮吸母體帶腥味的血?願不願從夾縫裏壓擠出來?像這一種苦,要在輪回中感受無數次,這叫相續之苦。

    所以,要認識到生死相續是最大的苦惱。往未來觀察,凡夫還要迎來無數次的衰老、疾病、死亡、墮落,還要流下無數的血淚,匯成無盡的苦海。這樣觀察,普天下誰不是生死相續的可憐人呢?

    眾生身在苦中不知苦,連“解脫”的名詞都沒有聽過。他們渾然不知自己正深陷苦海,往後生死大苦將接踵而來。這有多麼可悲啊!不僅不會為自己尋求出離,反而不斷造集生死業因!觀見無量有情將長夜漂泊生死,應發起拔除有情出離生死的大悲心。

    今天科技迅速發展,外境的物質異常豐富,看起來一片光明、安樂景象。一般人執著外在的假相顛倒迷醉,自己尚不了知生死是怎麼回事,怎麼談得上發大悲心呢?

    如果認為現在進入小康,談苦是多餘的,那只是說明對於輪回一無所知,根本就不懂苦諦。

    其實,以法來衡量,外在的幻景只是迷人的假相。外表的富麗堂皇並不代表眾生解決了生死大苦。剝掉這些外在包裝,仔細審查現代人的內心世界,想想他們往後還要感受多少世的苦難,就會備感悲哀。輪回裏充滿了欺誑,到處是自欺欺人,竟將一個充滿血淚的過程說成歡快、溫馨、陽光普照。

    所以,我們要從內心深處發起大悲,誓願救度一切輪回眾生。

    亥四、畢竟苦

    四畢竟苦,謂定無有般涅槃法諸有情類。五取蘊苦。

    “畢竟苦”,是徹頭徹尾的苦。“般涅槃法”,“般”譯為“入”,即入涅槃法。“定無有般涅槃法諸有情類”,即定然沒有入涅槃法的有情。

    可憐的凡夫不論做什麼、說什麼、想什麼,都只是入生死法,時時只顯現如黃連般純粹是苦的五取蘊,畢竟是苦性。

    他們不修學聖道,無法消除業果愚和真實義愚,因此決定沒有入涅槃之法,只是按十二緣起的方式不斷由因蘊出生果蘊,無法擺脫行苦,所以是畢竟苦。

    戍六、思惟五苦

    複有五苦,一貪欲纏緣苦,二嗔恚纏緣苦,三昏沉睡眠纏緣苦,四掉舉惡作纏緣苦,五疑纏緣苦。

    貪欲、嗔恚、昏沉睡眠、掉舉惡作、疑。這五種煩惱蓋覆心性,不生善法,故稱五蓋。

    一、貪欲纏緣苦

    身體生病,幾個月會好;遇到不如意之事,也會過去,都是暫時性的。但貪欲不同,只要沒有根除,就會一直纏縛不斷。譬如,凡夫貪著飲食男女,並非一世習氣,每一生因緣到了,習氣就會爆發,生生纏綿不斷,成為長夜大病。

    更複雜的是,每次貪欲生起時,就加強同類習氣,經過無數世串習,會變得日漸粗猛,所造成的痛苦也日益深重。

    所以,貪欲並非暫時的纏縛,而是長久纏身的大病。當引發貪欲的因緣出現時,就會不可遏制地爆發。

    以貪欲為因緣,沒得到時,被貪欲驅使,一心追求。得到時,如飲鹽水反增乾渴,又想希求更多、更好。這樣時時追逐五欲,如野馬賓士,片刻不得休息,何來安樂可言。

    往未來看,一個貪心就是一個生死因緣。貪執今生,墮入惡趣;貪執來世,流轉善趣。以貪欲為因緣,只能無休止地輪轉生死。

    比如,慳貪是餓鬼之因,一位商人以貪欲推動,說妄語、離間語,短斤少兩,以次充好,一天就可以造下一百世墮餓鬼的惡業,一年積累三萬六千多世墮餓鬼的惡業。一世餓鬼壽量若計一萬年,則要受苦三億多年。所以,單以一個貪財因緣,未來要受多少痛苦?

    由此展開,一步步思惟觀見貪欲的苦相,怎不令人心生悲湣?

    二、嗔恚纏緣苦

    “嗔恚”,是心緣對境對自己損害、不饒益的相,發起粗猛之心。嗔也是一種一直纏繞在相續中的大病。

    觀察凡夫的苦惱:每生一次嗔心,就加重同類習氣,導致嗔恚相續不斷。他們絲毫沒有意識到要修習對治,生生世世心隨嗔轉,即使墮為毒蛇,仍然見人就咬。如此種子起現行,現行熏種子,種子又起現行,無休無止地纏縛。

    以嗔恚纏的因緣,身心當即處在極大的苦受中,由嗔恚造了殺生、惡罵等罪業,須下地獄億萬年感受烈火焚燒之苦。觀察眾生以嗔恚纏生生世世起多少嗔心,下多少地獄,就知道凡夫是多麼可悲。

    三、昏沉睡眠纏緣苦

    首先要了知昏沉睡眠的體相與作用,再觀察其苦處。

    《瑜伽師地論•第十一卷》說:昏昧無堪任性,叫昏沉;昏昧心極略性,叫睡眠。這顆心處在昏昧狀態,對境界不堪任,無法緣觀,無法修止觀,這是昏沉。昏昧的極略性,是睡眠。什麼是極略性呢?平常緣色聲香味觸,心會分別青黃赤白、長短方圓等等,到了睡眠時,心不分別,叫做“略”。

    昏沉和睡眠要來就一起來,有了昏沉,睡眠也一定會來。二者的作用是障礙輕安、毗缽舍那。落在昏昧、沉重中,身心不可能輕安,無法明明歷歷地作觀,所以是嚴重的蓋障。

    “昏沉睡眠纏緣苦”,即心被昏沉睡眠纏縛,以此為因緣,無法成就止觀,不可能解脫。

    能否擺脫昏沉和睡眠的纏縛呢?這觀待有沒有相應的對治。一般人不深信因果,多有毀壞戒律等的惡行,又不重視修習止觀的四種資糧(密護根門、正知而行、飲食知量、覺悟瑜伽),身心行為紊亂、無規律。

    即:在根境接觸時,未守護好根門,心不斷外散,如是消耗精神,容易昏沉;飲食不知節制,不合理取捨,吃容易導致昏沉的食物;不按作息時間睡眠;不以正知正念攝持自己的行為;又未精勤積資淨障。

    由以上諸多因素,導致昏沉、睡眠的習性厚重,根本無法成就止觀,連稍得輕安的境界也非常困難。而且,昏沉和睡眠越串習,越嚴重,對治起來也越困難。所以,這些蓋障始終纏縛著眾生。

    再看有情的心識墮在昏沉睡眠中,被煩惱力控制,陷入昏昧,不能明明清清地觀照,只是增上愚癡而已。如此發展下去,有幾人能解脫呢?不得解脫,就要繼續隨無明流轉。這是多麼可悲的狀況!

    四、掉舉惡作纏緣苦

    何為掉舉?《成唯識論》說:“令心於境不寂靜為性,能障行舍、奢摩他為業。”讓心對所緣境無法寂靜,是掉舉的體性;能障礙行舍和奢摩他,是其作用。

    《瑜伽師地論》說,因為親屬尋思、國土尋思、不死尋思,或者憶念過去經歷過的戲笑、歡娛所做的事,使內心喧動騰躍,安靜不下,即是掉舉。

    譬如“親屬尋思”,因為自己的親屬興盛或衰敗,發生了如意或不如意的事,或者感情好的親友要相聚或分離,這樣思惟牽掛,導致歡喜或憂愁,心中不斷籌畫、考慮等。像這樣,分別心不斷起伏跳動,就會障礙修持止觀。

    又譬如“國土尋思”,因為自己的國家、家鄉興盛或衰敗等,內心隨境界不斷分別,緣興盛歡喜,緣衰敗悲哀,妄想紛飛,障礙止觀成就。

    或者,憶念曾經歷過的各種歡樂,彼此如何在一起戲笑、歡娛,心裏浮躁掉動,不能沉靜。

    再說惡作,惡作是由尋思引起了追悔。比如,因為尋思自己的親人、國土等,心生追悔:我為什麼要和親人分離?為什麼不去那個地方?為什麼要捨棄那麼好的地方來此地過不如意的生活,吃穿住用這樣艱苦?為什麼要幼小出家,等年老了再出家不是更好嗎?

    或者追憶曾經有過的快樂、娛樂等事,心生悔恨,想:為什麼要捨棄快樂的生活,違背父母親人的意願,讓他們悲傷哭泣,強行出家?由這一類因緣,生起憂傷、思慮,惡作追悔。

    或者緣著應作不應作的事,心中反悔:為什麼我該作的沒有作,不該作的反而作。

    以上,掉舉是由尋思使心浮躁喧動,惡作是由尋思產生追悔、憂戀,二者因為相似而合為一蓋。

    其實,眾生都被掉舉惡作煩惱纏縛,心中對親友、國土、工作、戀人、往昔種種快樂等,不斷尋思,妄念紛飛。像這樣,生生世世內心無法安住在寂靜中,多麼可悲!

    五、疑纏緣苦

    “疑蓋”,即對佛、對法、對經律論、對教誨、對修行能證果心生疑惑,由此不能趣入勇猛方便,證斷寂靜。或者,對三世和四諦,心中猶豫不決:這是對,還是不對。由於不明了而不能安心修行。

    無量眾生不思惟四諦十二緣起,因此無法遣除對四諦、三寶、無我等的疑惑,他們束縛在疑纏中,難以趣入解脫,還要無數世流轉生死。思惟這一點,對眾生發起悲憫心。

    --------------------------------------------------------------------------------

    [1]斷壞:中斷、毀壞之義。

    [2]眾同分:一期生命五蘊,為同一異熟蘊身所攝之故,叫眾同分。

    [3]從此後:這一生死後。

 

 


備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