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12/10/14 01:38:50
學習次第 : 進階

出離心與菩提心

張大卿 弘法師

——解脫道與菩薩道的結合之一

我小時候是生長在沒有宗教背景的家庭,唯一的宗教體驗是:因為家裡沒有牛奶可以喝,就到附近的教堂,那裡可以喝到牛奶,這是那時候最甜蜜的宗教體驗。

  小時候對世間苦有極度深刻的體驗,每一次想到,看到,聽到這個世間的苦難,我眼淚就掉個不停。有一次,小學三、四年級的時候,無意中在一支電線杆上看到「地獄不空,誓不成佛」,這是我第一次接觸到佛教這個「佛」字,內心極為悸動。那個時候就以為自己是地藏王菩薩「乘願再來」。所以現在這個地藏殿就是我家。當初還有人擔心,說這個地藏殿打坐不太好,很陰,我覺得這裡就是我的家。

  我一直覺得世間好苦,就是學佛以後,修行以後,了解法義以後,經過二十幾年的打坐以後,我還是覺得世間好苦。因為好苦,所以我走上弘法的道路,無怨無悔。

  因為世間有苦,所以世間才有宗教。一切的宗教,都是在說離苦得樂,沒有一個宗教,沒有在說「苦是什麼、苦的原因是什麼、苦的究竟解脫是什麼」。可以說每一個宗教就是在說「苦、集、滅、道」;每一個宗教都在說慈悲喜舍。也許我們在佛教以外的宗教,比較少聽到這樣的字眼,但那並不表示它們沒有在談苦、集、滅、道,並不表示它們沒有在談慈悲喜舍。它們所用的文字語言只是跟佛教不一樣,但表達的內容是完全一樣。

  什麼是苦?

  什麼是苦?苦是因為我們對世間有愛,因為我們愛著,所以就障礙了。我常說:愛著就會礙著。這就是苦呀!有求就有求不得苦、有欲望就有欲望燃燒的苦,看到別人在受苦,自己不覺得苦,是非常困難的。

  世間這樣子的苦!它是一種傳染病。像我們的欲貪蓋、昏沉蓋、掉舉蓋、散亂蓋會傳染,我們的浮躁、貪瞋、猜疑;我們的不信任,這個社會、這個世界就是這樣的傳染來、傳染去。

  什麼是欲望?

  什麼是欲望?欲望若用純觀照的術語來看,欲望就是「局部的收縮膨脹」。好象吃就是把我們的胃腸塞滿東西,把我們的口腔塞滿東西,經食道到腸胃裡膨脹,然後開始消化收縮;好象我們耳朵聽音樂,好象我們經過運動肌肉膨脹收縮,在這個膨脹收縮裡面,我們得到了快感,得到了某種程度的樂受,它就帶給我們欲望。這樣子的膨脹收縮,它讓我們暫時的擺脫了對散亂的注意,對昏沉的注意,對瞋恚的注意,對不滿足的注意,對煩惱的注意,它轉移了我們的注意力,所以我們喜歡欲望。

  欲望很可以掩飾我們的煩惱,這是欲望很吸引人的地方。欲望能夠很容易的、很短暫的掩飾了、遮蓋了我們的煩惱,這是欲望為什麼那麼迷人的原因。

  傳統的中國話成語有一句叫「充耳不聞」,當我們的耳朵聽了很多很多的聲音,很多很多的音樂,我們的耳朵就不會再聽見東西了。因為我們的耳朵已經過度的膨脹,它再也容不下東西。當我們的眼睛看到強光,我們眼睛也沒有辦法看見東西,因為它過度的膨脹,一下子收縮不起來。眼睛一直看,看了很多很多,當我們眼睛累了,就再也看不見東西了。我們的欲望總是這樣的「膨脹、收縮」。

  純藝術欣賞,比較屬於有深度的欲望。因為它的膨脹收縮,不像五官欲望那麼的局部,比較有深廣度一點,同時也帶來很強的膨脹收縮;好象我們聽完了古典音樂,會感覺到耳根有一種寂靜,我們稱這種感覺為無聲;好象我們眼睛欣賞了很多的藝術創作,看盡了最美麗的作品,我們的眼根不會再去看見一些泛泛之作,這就是無色。這種感覺像是我們追求聲塵、追求色塵以後,不自覺的想要一種無色、無聲的存在,好象欲望是為了沒有欲望。好象我們已經感覺到欲望是一種束縛,希望透過欲望的滿足,解除我們對欲望的渴望。我們覺得欲望需要完全的滿足才能消渴。這就是我們一般對欲望的態度。

  離開欲望

  我們去尋伺欲望到底是什麼?我們看到的欲望是局部的膨脹收縮。透過不斷的尋伺,欲望變成了背景,尋伺變成了前景,欲望慢慢的退去了它的吸引力。我們的注意力,不再注意欲望本身,我們的注意力放在這個膨脹收縮。因為它一樣可以獲得欲望的滿足,但是它比較沒有欲望的負作用。慢慢的我們發覺,我們可以離開欲望,而照樣的有這一種膨脹收縮。而且它不再囿限於局部,它可以是全方位的,深刻的,整個身心的膨脹收縮,有如心肝底呼吸那一種全身的感動,全身的震動。這一種感動、震動,我們稱之為喜樂的「喜」。這一種喜它遍佈全身,帶給我們未曾有的膨脹收縮。整個毛細孔張開,整個心開了,全世界都進到我們的心裡面來了。世間不再是一個心外的東西,世間變成一個內心的世界。外在的世界跟內心的世界沒有分別,我們感覺到一種特別的歡喜。

  慢慢的我們有一種輕安、滿足、自在,我們覺得可以放下,我們覺得我們的心可以導向解脫,可以導向沒有束縛,有種很特別的洗滌後的寂靜,我們稱之為喜樂的「樂」。慢慢的,我們放下對這個「喜想」的抓取,我們進入一種無所求的感受裡面。這就是禪定裡面三禪的離喜生樂,這一種「樂」它可以導向很深刻的無願三摩地,由這個無願三摩地,又導向無所有三摩地。

  無所有三摩地,事實上是空無邊處三摩地與識無邊處三摩地的結合,還有放下,放下了空無邊處的,識無邊處的那一種感覺,還原到只有膨脹膨脹,一種遼闊無際的感覺,一種什麼都抓不到的感覺,一種什麼也不必抓的感覺,這叫無所有。進入這一種覺受,最簡單的方法就是慈悲。

  有人建議我們十日禪應該有一系列的打坐開示。但我所瞭解的佛法並不是這樣,我所瞭解的佛法,是要先做到個人身心對世間的看破。

  第一個要做到永遠只對人家好,身、口、意永遠只對人家好。

  第二個身、口、意永遠不對人不好。

  簡單說第一個是佈施。第二個就是持戒。

  真正的佈施,就是身、口、意永遠只對人家好。真正的持戒就是身、口、意永遠不對人不好。戒不是指那一些的戒條,戒條是因人設施,隨著時代變遷,很多戒條已經完全失去了意義。而真正的戒,只有一個精神,一個大原則,那就是身、口、意永遠不對人不好。

  佛陀對初機說法的五個要件

  這是當年釋迦牟尼佛對初機說法,第一個說的就是「佈施」。第二個說的是「持戒」。第三個說的是「升天法」。什麼叫做升天法:我們的佈施、持戒都是為了自己明天會更好,為了自己的下一輩子會更好,為了自己的下一秒鐘會更好,所以對人家好就是對自己好。這個是在種植我們的福田,因為你不對人家好就是對自己不好。

  第四個是去看「欲望求不得的苦,欲望就是苦,欲望導致生死輪迥」。欲望的背後是無明在推動,深切的去體會、去思惟這個世間就是欲望所成,就是趨樂避苦所成,一直去感覺這個世間的苦。

  第五個「離欲才是真樂」。這個世間唯有離欲才是真樂,世間就像蓮花池,荷花池很髒,但是它可以長出蓮花來。這個蓮花就代表我們修行的成就,世間雖然很苦,很髒,但我們可以在這個世間成就。

  當我們對這五個次第:佈施、持戒、升天、欲為過患、離欲為樂,都沒有疑問了,我們就完成了初學者學習四諦八正道的基本條件。

  四諦八正道

  佛法沒有什麼,佛法就是四諦八正道。佛法就是四諦,就是去認識苦,什麼是苦?我們為什麼要來這裡十日禪,也是來認識苦,認識我們的五蓋就是對世間苦的一個我們為什麼要來這裡十日禪,也是來認識苦,認識我們的五蓋就是對世間苦的一個反應,世間是種種欲望所成,我們的五蓋是對世間欲望的反應。

  五蓋:一個是欲貪蓋,有所求;一個是恚礙蓋,礙著。很多事我們覺得障礙了我們的所求,內心的不安、擔憂就是我們的掉悔蓋;然後我們對世間苦的逃避,叫做消沉蓋、昏沉蓋;我們對佛法種種對治的疑惑,這一些方法的疑惑,叫做疑蓋;我們懷疑佛法能夠解脫,懷疑這一生能夠證阿羅漢,這個疑蓋對我們沒有好處,但我們卻緊緊的抓著。這些的五蓋,都是我們對世間苦的不能接受,修行人是要去面對世間的苦,面對自己的有所求是苦,面對別人的有所求是苦,面對眾生的有所求是苦。以無所求之心來面對有所求,來面對世間種種的欲貪、恚礙。要修學四諦,認識四諦,慈悲喜舍是一個非常方便的入門。

  悲——身、口、意絕不對人不好

  我們以無時不見苦來看悲心,悲心就是見苦、接受苦。當我們真的接受苦的時候,我們內心對別人不會產生一點點的不好,我們的身口意絕對不會對人不好,這叫悲心無礙。由這裡我們可以進入悲心無量三摩地,這是一種不可思議的禪定。一般人以為禪定一定要數息,以為禪定一定要四念住,卻不知道當我們一直作意:身口意絕不對人不好。當我們一直作意:世間是苦,世間是不可樂時。雖然我們生長在這樣的世間,照樣可以長出蓮花來,這叫悲心無礙。這樣的悲心無礙,就跟我們的苦諦相應。

  透過悲心的作意,看到了我們的礙著,我們用我們的六根來演練悲心,用我們的眼根、耳根來練習「悲」心,我們稱之為悲眼、悲耳。我們試著去聽世間的苦難,去看世間的苦難,一個苦難騷動起一個苦難,一個苦難帶動另一個苦難,我們感覺到苦難沒有阻隔,這種沒有阻隔就是無礙。沒有隔礙,沒有分別,一個帶動一個,一個傳染一個。我們看到了這一種沒有分別,我們內心跟著無礙。

  空無邊處最大的特色,就是無礙。因為苦海一片,看到了苦海一片,世間種種的分別、多樣性;世間種種的誘惑,不再有吸引力。而我們的心也跟著這個無礙的感覺一直膨脹、膨脹、膨脹,這個能夠觀察的心也跟著膨脹到極限,大而無外,我們稱之為空無邊。這是一種心識的空無邊——無量無邊,這是透過對苦的尋伺,看到無礙的喜樂,透過這樣的喜樂,得到一種心無量膨脹的一心,這樣的一心,就是三摩地。

 

  慈——身、口、意永遠只對人家好

  當我們見到了世間的苦,我們很自然的,身口意永遠只對人家好,永遠不願意再「結」上打結,永遠不願意苦上加苦,這就是慈心無量三摩地。

  依著見苦、離苦的尋伺,我們可以得到很大的喜樂,這個「見苦」就是悲心,這個「離苦」的作意,就是慈心。這樣的一種慈悲作意,就是正知正念,這樣的慈心,就是看到了集諦。「集諦當知當斷,苦諦當知當解」。所以一個苦諦,就讓我們看到悲心;一個集諦,就讓我們看到慈心。

  透過慈心的作意,我們看到這個苦是有束縛的,是有打結的,這個結是可以打開的,是可以沒有染著的。透過慈心我們內心離開了各種的染著,各種的結縛,我們看到了欲望(打結、束縛)只是一個相,只是一種取角,它實在是沒有什麼內容呀。它只是一個局部的收縮膨脹,只是在轉移我們對世間苦難的注意力呀!我們透過六根不斷的尋伺這個苦的結,我們內心離開了相,離開了欲,我們的心識由欲界、五根(眼、耳、鼻、舌、身)入處脫落,五塵(色、聲、香、味、觸)染不得,如虛空妝畫,心識開始淨化、心識清淨、無量光明,稱之為「淨界」,這是四禪的「緣舍而念清淨」。

  喜——無條件的正面對待每一個境界

  有了這個慈悲心作基礎,我們很自然的走在八正道上。我們內心充滿了喜悅,這就是喜心無量三摩地。所以這個喜心,就跟道諦相應。

  所謂的喜心,就是無條件的正面對待每一個境界。每一個境界都是在提醒世間苦。不管人家稱讚我,批評我,對我好,對我不好,都是在提醒這個世間的不圓滿,才有所謂對我們好,對我們不好。

  透過喜心的作意,我們看到每一個觸境,都有十方賢聖跟我們同在。我們可以無條件的對一切境界正面取角,我們看到每一個觸境都照見我們的內心,我們可以在每一個觸境很單純的回到八正道來,不做第二想。很單純、很坦然無畏地直接視過去為業、視現在為法,未來也只有法。已經發生的不如法,都已經過去,從此歸零,從今而後,只有法,只有八正道。

  正因為這樣,我們的內心獲得新生,沒有過去的包袱,只有對法的淨信。我們的內心變得很歡喜,很柔軟,以這樣子的柔軟心、慚愧心面對一切境界呼吸,吸氣感覺過去的業(心結)到此為止,呼氣從此以後只有法,心花朵朵開。我們的心開始膨脹、推出,達到一種心識的遼闊無邊,一種無可抓取的感覺,沒有一絲一毫想抓取的感覺,連原來的那一種空無邊的相也消失了,這就是處處是心(以法為心)、處處無心的識無邊處三摩地。

  舍——歡喜心、柔軟心、慈悲心、三摩地心

  我們走在八正道上,經過悲、慈、喜作意,它一定可以導向涅盤寂靜,這就是舍心無量三摩地。有了喜心作意,我們把一切苦都當成是一種提醒,提醒我們對世間苦的不夠接受,提醒我們對世間苦的度量要更大。我們的心變得很單純,我們一心不做二用,一切回到八正道來。因為走在八正道上,我們的歡喜心、慚愧心、柔軟心、慈悲心、三摩地心就愈來愈充滿;因為這樣的喜心,因為這樣的柔軟心,因為這樣明明白白的心,我們就走入了滅諦,走入了涅盤寂靜。這就是舍心無量三摩地的「寂止」。

  透過六根在舍心作意的練習、尋伺,我們可以進入一種離兩邊的世界,離有、無兩邊,離好、壞兩邊,我們可以對一切觸境,不加判斷;好象我們常常說的「塞翁失馬,焉知非福」。不論發生什麼事,我們都不判斷這是好,是壞;得了癌症不知道是好,還是壞?中了幾千萬的大獎,不知道是好,還是壞?不論發生什麼好事,壞事?都不知道。只是去面對,只是去看待每一個境就是看到我們的心,每一個心又看到世間的境,不論世間發生什麼事,我們的心都有某種程度的不動,因為我們沒有那一種好壞的分別,我們只有能不能真的離苦作意。

  面對一切的境界,我們不做反應,只是讓它流過去。視一切為礙,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是礙,六塵是礙,五蘊是礙,五蓋是礙,一切礙放下,不取,無可取,這就是舍心作意。這樣的舍心作意,就是無所有處三摩地。我們又可以把這樣子的慈悲喜舍跟苦集滅道連在一起。

  悲心就是見到苦諦,慈心就是見到集諦,
  喜心就是見到滅諦,舍心就是見到道諦。

  所以如果我們都能夠瞭解釋迦牟尼佛當初為初機說法,說了五個基本次第,我們就很容易認識四諦,很容易跟慈悲喜舍心相應;當我們的心跟慈悲喜舍的心相應,我們跟世間苦就沒有對立。我們就很容易離了五蓋……

  佛法就不再是一個遙不可及的事情,

  佛法就不再是一個你需要到處攀緣涉獵跑道場的事情;

  佛法是一個很容易讓你安身立命的地方,

  佛法是一個很單純的東西,它雖然很深奧,但是它很單純。

  它就是四諦,沒有別的。除了四諦以外,沒有佛法;除了八正道以外,沒有佛法;一切的宗教,都具足四諦八正道;沒有具足四諦八正道,不要說佛教,不要說不是佛教,連宗教都不是。

  這幾天我們在打坐中,在行、住、坐、臥中,不斷的受到掉舉、昏沈、不安、擔憂的種種攻擊,這一些其實都是我們對世間苦的響應。這一些真的是苦,這一些苦真的值得我們去好好的消化,好好的去面對,這些苦真的跟世間苦息息相關。

  五蓋不是憑空產生,五蓋是因為我們對世間苦有不當的反應。好好的去思惟,好好的去作意,好好的用法來對治。慢慢的我們會看到五蓋是一個莫須有的東西;慢慢的我們會願意,心平氣和、腳踏實地、不好高騖遠、很單純地來面對世間的苦,來面對這一種世間最大的傳染病。

  今天即使我們解脫了,即使你是佛陀,你還是沒有辦法不看到這個世間「好苦」!因為你看到一種瘟疫在流行,五蓋在互相傳染,這一個昏沉,那一個昏沉;這一個掉舉,那一個掉舉;這一個起瞋,那一個起瞋;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世間就是這樣子互相的傳染,世間就是這樣的不寂靜呀!我們以什麼樣的心,來迥向世間的不寂靜?

  最後感謝大家接受聖弟子法脈共修會的邀請,來參加十日禪,來吃世間苦,來一起消化世間五蓋的苦。願我們聞思修證的功德,供養如來,一同迥向世間的苦難,願我們的出入息,打開我們身心的一切障礙。

  出入息與法作意

  心裡面默念或者直接去感覺法意,作意的時候,默念或者感覺的時候,你先停止呼吸沒有關係。等於是將念頭起個頭,再做吸氣和呼氣。

  一.感覺一切身口意收攝於慈悲喜舍,吸氣;

  感覺一切身口意滋潤全身,呼氣。

  二.感覺拉入,吸氣;感覺推出,呼氣;

  感覺收縮,吸氣;感覺膨脹,呼氣。

  三.感覺每一個身口意要對人好,吸氣;

  感覺對人好就是對自己好,呼氣。

  四.感覺能對人好,吸氣;感覺能對人好真好,呼氣。

  五.感覺不要對人不好,吸氣;感覺對人不好真不好,呼氣。

  六.感覺每一個身口意不要對人不好,吸氣;感覺若對人不好真不好,呼氣。

  七.感覺慈悲,吸氣;感覺蓮花開,呼氣。

  八.感覺慈悲有如蓮花開,吸氣;感覺花開不為誰,呼氣。

  九.感覺慈悲有如耕福田,吸氣;感覺土地變得好肥沃,呼氣。


備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