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12/02/02 02:45:53
學習次第 : 進階

菩提心論述 勸發菩提心文講記三

益西彭措堪布

(二)發心因緣

【此菩提心,諸善中王;必有因緣,方得發起。】

這菩提心是一切善心中王,必須憑藉因緣才能發起。

諸善”指一切世出世間的善法。“王”有最尊貴的意思,也有統攝一切的意思。也就是五戒是人的善,十善是欲界天的善,四禪八定是上界天的善,出離心、通達人無我是聲聞、緣覺的善,菩提心是菩薩、佛的善,這一切善以菩提心為最大,因為:發心的時間無限,盡未來際而發;所緣的物件無限,緣一切眾生而發;發心的希求無上,上求斷證圓滿的佛果,下予眾生暫時、究竟的利樂。總之,方方面面都達到了極致,遠超人天、聲緣。再從果上觀察,人天有漏善法不能解脫分段生死,聲聞無漏善法能解脫分段生死,卻不能解脫變易生死,唯獨菩提心能斷二種生死,圓滿斷證而成佛。由以上心量和作用方面的校量可知,菩提心是諸善之王,最為尊貴。

其次,在大乘領域中,浩瀚如海的菩薩行都是由菩提心攝持,從這統攝萬善的角度,也堪稱為“諸善中王”。

既然菩提心是諸善之王,超過人天、聲緣的善法,那麼造就它就一定有特殊因緣,有特殊的引生、長養它的土壤。下面這十種就是能引發菩提心的因緣。

【今言因緣,略有十種。何等為十?一者、念佛重恩故;二者、念父母恩故;三者、念師長恩故;四者、念施主恩故;五者、念眾生恩故;六者、念生死苦故;七者、尊重己靈故;八者、懺悔業障故;九者、求生淨土故;十者、為念正法得久住故。】

發菩提心的因緣略說有“念佛重恩”等的十種。

文中每句都有“故”字,意思是由這方面的因緣而發心。比如,“念佛重恩故”,即通過憶念佛恩而引發菩提心。總之在十個方面反復如理思維而引發菩提心。

這裏要認識到,世俗菩提心是因緣生的有為法,為什麼說是因緣生呢?因為如果不是因緣生,那就是無因生;而如果是無因生,應成一切眾生不必修學就都有菩提心了,事實上,無數眾生根本沒有成佛度眾生的希求心,這證明發菩提心是有因緣的。既然有因緣,就可以斷定:發心的因緣積聚,就會引生菩提心;而不積聚,憑著空想,也難以發起;而且,因緣不積聚到一定程度,菩提心也不能發到量。

我們知道,思維能直接引起心態的轉變。比如,觀不淨或觀苦,會引生厭離心;而且,觀得次數越多,越得力,厭離心就越強,最後會達到無間猛利的程度。但是,換成觀可愛、觀安樂,不但不生厭離心,還會引起相反的貪著心。總之,我們怎樣想,就造成怎樣的心態。這樣就知道,我們發菩提心,首先要觀察往哪方面思維才能引發菩提心,觀察到因緣,找好了途經,再修就有效。

比如,以父母恩為專題作思維,進入思維後,會發現心態開始在變化,想著想著,自然就引生感恩、報恩的心態。這樣不斷思維,一再引發,就會形成穩固的報恩心。接下來再思維:我如何才能報父母恩德?反反復複觀察清楚,就會斷定:只有發菩提心讓父母脫離輪回、得到佛果安樂,才堪報答。這樣思維會產生認識上的轉變,就是會發誓利益生生世世的父母。

像這樣,按上面十方面反復思維,自然就觸動相續中的善根,引起賢善意樂,再如理地按次第往上引,就會生起對成佛度眾生的希求心。這是很有規律的,我們的心就像一個小孩,用如理思維引著它在理路上走,它會變得越來越懂事,最後不用管也會自覺地發心。

反面也能觀察到,只是口裏念念,內心無動於衷,則只是影像般的發心。問題就出在沒有主動借因緣引著心轉變,所以內在沒有真實的內涵,成了有口無心的狀況。所以,需要憑藉因緣來發菩提心,因緣就是上面十個方面,只要方法得當、如理如量,無論從哪方面入手,都可以引發菩提心。總之,這是正因緣起,決定無錯誤。(初學者常犯倒果為因的錯誤,比如發心,重點是找到正因之後,集中心力在因上修集,並不是只念念就大事完畢修成了菩提心。)

我們以前沒積累過這些方面的因緣,沒用心思維過這些深廣的道理,所以才沒把自己的心昇華為最賢善的菩提心。現在應該轉過來,主動攝取種種能引菩提心的因緣,這也是最重要、最具意義的因緣。我們應生難遭遇想,把心主動投入到這個大冶洪爐中,鍛煉出如純金般的菩提心。

1、念佛重恩故發菩提心

【雲何念佛重恩?】

怎樣由念佛恩而發菩提心呢?

首先思維佛的救度之恩,其次為報佛恩而發菩提心。

(1)思維佛恩

【謂我釋迦如來,最初發心,為我等故,行菩薩道,經無量劫,備受諸苦。】

佛從最初發心開始,為了我們行持菩薩道,經過無量劫,這期間備受辛苦。

這樣思維,我們領受佛恩多久了呢?從佛最初發心的那一刹那開始。佛已經施恩於我們,發心之後,佛常常觀照我們,把點滴的善根都回向我們,這其中回向的每一分善根都對我們有恩德,何況長劫不斷的回向。

佛從初發心開始精進修菩薩道,單修佈施度,就曾經奉獻過數不清的身命,為了求得正法,佛曾經剝皮為紙,析骨為筆,刺血為墨,書寫經典。像這樣,佛為了利益我們,在無量劫中行持過種種難行苦行。佛持過多少戒、修過多少忍、行過多少精進、入過多少三摩地、證過多少智慧,確實海墨難書。

【我造業時,佛則哀憐,方便教化,而我愚癡,不知信受。我墮地獄,佛複悲痛,欲代我苦,而我業重,不能救拔。我生人道,佛以方便,令種善根,世世生生,隨逐於我,心無暫舍。】

我造惡業時,佛悲湣我,用種種方便教化我,我卻愚癡不知信受。我墮地獄時,佛並沒有嫌棄我,佛願代我受苦,但我業力深重,佛也不能救拔。我在人間,佛以方便讓我種善根,生生世世跟隨我,無一念舍離。

很多事,不思維就不知道,也不生感恩心。佛不是凡人,佛具有圓滿的利他能力,佛的智慧照見盡虛空界的一切有情,按照所化眾生的因緣,任運幻化遊戲。也就是,佛知道誰衰敗、誰痛苦、誰可以調化,晝夜恒時觀照整個世間,在所化應得度時,佛從沒有絲毫的延誤。這樣就知道,我們作為眾生,必然在佛的慈悲觀照之中,從我們和佛結上緣開始,一刹那沒離開過佛恩的攝受。佛有時化作身邊的人幫助我們,有時現於夢中讓我們生信心。有時在我們起惡念時,讓我們良心發現。

漫漫長夜,佛對我們作過無數次救度。每次在得度的因緣到來時,佛從沒有延誤過一個刹那。佛對我們能作的加持和幫助都完全地做過了。

經上說:佛的大慈心無著無礙,恒時出生,任運自成,增上充溢,遍滿一切世間,遍入一切有情之心。所以,佛心恒時觀照我們。平常有人觀照自己,都會感恩戴德,何況佛恒時慈悲護念我們,為什麼不知恩感恩呢?

【佛初出世,我尚沉淪,今得人身,佛已滅度。何罪而生末法?何福而預出家?何障而不見金身?何幸而躬逢舍利?】

佛最初來到世間時,我還在惡趣中沉淪。現在我得到人身,佛卻已經滅度。是何罪障,生逢末法時代?是何福德,在佛法中出家?是何業障,不見佛的金身?是何幸運,親遇佛的舍利?

以上是由思維佛恩引發的悲欣交集之心。古德說“佛出世時我沉淪,我得人身佛滅度,懊惱此生多業障,不見如來金色身。”就是思念佛陀時流露的悲傷心情。

我們怎樣深自慶倖呢?要這樣想到:我們叫做釋子,身穿佛陀加持的法衣,顯現佛陀的清淨幢相,受持佛陀制定的戒律,念誦佛陀宣演的經典,思維佛陀聖教的法義,頂禮佛陀的聖像,觀想佛陀的相好,憶念佛陀的功德,持念佛陀的心咒、名號,弘揚佛陀的教法,求證佛陀的功德。行遍天下,受人供養,連一小片袈裟也受天人恭敬。這樣殊勝的因緣、福分,哪一點不是佛恩賜予的呢!

【如是思惟,向使不種善根,何以得聞佛法?不聞佛法,焉知常受佛恩?此恩此德,丘山難喻。】

這樣思維,假使過去沒種過善根,怎能聽聞佛的教法?假如不聞佛的教法,怎知常常蒙受佛恩?此恩此德,高山難以為喻。

(2)為報恩而發菩提心

【自非發廣大心,行菩薩道,建立佛法,救度眾生,縱使粉身碎骨,豈能酬答?是為發菩提心第一因緣也。】

如果不發菩提心行菩薩道,盡心盡力地建立佛法、救度眾生,就算粉身碎骨,又豈能報答佛的恩德?(我們思考怎麼做才能報答佛的恩德?最後會得出一個答案。就是發菩提心。)這就是發菩提心的第一因緣。

發廣大心”:發佛所發之心。“行菩薩道”:行佛所行之事。佛的願望無非是建立佛法、救度眾生,我們要想報佛恩,就要護持佛法,在沒有佛法的地方,設法去弘揚;在有佛法的地方,盡心盡力去護持。而且要盡力利益眾生,哪怕在一個眾生的心中播下一個善根種子,也有責任去做,這樣“建立佛法、救度眾生”,才是善體佛心、令佛歡喜。

想一想,我們相續中生起的點滴善根,都來自佛陀。佛對我們的恩德極重,如果不發佛心、不行佛事,眾生不度、佛法不修、不弘,怎麼能報答佛的深恩?所以,只有發菩提心才能報佛恩。

《華嚴經》說:“假使頂戴經塵劫,身為床座遍大千,若不說法度眾生,畢竟不能報佛恩。”(即使在微塵數的大劫裏以頭頂戴佛,以身體佈滿大千世界給佛作床座,如果不說法度眾生,也畢竟不能報答佛的恩德。)《楞嚴經》中,阿難尊者發願:“將此深心奉塵刹,是則名為報佛恩。”(尊者祈願:從此將這菩提心奉獻給微塵數的世界,才叫做報答佛恩。)

2、念父母恩故發菩提心

【雲何念父母恩?】

怎樣念父母恩而發菩提心呢?

首先思維父母生養自己的恩德,其次思維自己不孝的罪過,由此為了報恩補過,勵力發起菩提心。

(1)思維父母生養之恩

【哀哀父母,生我劬勞,十月三年,懷胎乳哺,推幹去濕,咽苦吐甘,】

哀哀父母,生我劬勞”出自《詩經》,意思是說,父母生養我有多麼辛勞。“哀哀”,就是想起自己來人間帶給父母多少辛苦,內心就很哀傷、很歉疚。兩個“哀”字表達了念母恩時的悲痛之情。

現在人喜歡給自己過生日,特意要營造一種快樂的氣氛。按理說,生日本是母難日,應該在這一天感念母恩,為母親誦經、修福,作種種報恩的孝行。因為就在這一天,母親為了讓我們平安地降生,經受了分娩的劇痛,心裏想起母親生自己的苦難,內心哀痛、增進孝思,才是相應佛法的做法。

十月三年,懷胎乳哺”:母親經過十月懷胎,把我們從沒有四肢、器官的羯羅藍孕育成具備人形的胎兒。我們不像其他動物產下來不久,就能自己獨立生存;而是要在產後的三年中依靠母親乳汁的哺育,才長成身體。身體、發膚受之于父母,是父母賜予我們作人的機會,這樣的深恩大德怎麼能不報答呢?

推幹去濕,咽苦吐甘”:小時候和母親一起睡,每當我們尿床時,母親總是把我們推向幹處,自己靠著尿濕的地方一夜到天明。在喂我們飲食時,母親總要首先自己品嘗,發現食物酸苦,就咽進自己肚裏;有好吃的,就咀嚼了吐給我們吃。母親愛護我們,無微不至。

總之,母親為了我們,一切辛苦都願意自己代受,一切利益都願意賜給我們。有一首唐詩說:“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孩子要出門了,臨行前夕,母親手中的線一針針縫著孩子的衣服,心裏卻擔心這一出門又不知要多久才能回來。誰說寸草心能報得三春的暖陽?以兒女微薄的孝心無以報答母親養育之恩。

【才得成人,指望紹繼門風,供承祭祀。】

這是中國父母的常情。孩子長大成人,父母指望紹繼門風、供承祭祀。

紹繼”是繼承的意思。按照傳統家庭觀念,家族需要代代延續,不能中斷香火。“門風”是家風、家庭好的風範。孩子長大了,父母指望孩子成家立業,能把一脈香煙延續下去,希望孩子能繼承好的門風。

供承祭祀”:父母養兒育女,指望年老有病時,能在身邊照顧,供養承事;百年之後,能每年清明在墳前祭掃,告慰在天之靈。

有一首唐先生的《親恩歌》是這樣寫的:

我今未說淚先淋,難報爹娘養育恩。

自是斷腸談不得,斷腸談與眾人聽。

我還沒開口說父母的恩德,就禁不住淚如雨下。作為子女,難以報答父母養育的深恩。雖然一想起父母恩德,心裏就肝腸寸斷,悲傷得說不出話來,但我這斷腸人還是給大家講講吧!

惟有懷胎受折磨,百般魔障好難過。

莫言產育無凶吉,生死須臾可奈何。

我們的母親在懷孕期間,要遭受種種折磨,各種各樣的魔障好難度過。莫說生產沒什麼吉凶禍福,片刻就可能失去生命,母親極有可能因為難產而離開人世。

母親懷我們的時候,為了不讓我們遭受損害,她需要嚴格約束自己的行為。不論飲食、穿衣、行走、睡覺,都處處小心。比如,母親睡覺時,不敢亂翻身,吃東西時,不敢吃過熱、過冷的食物;走路時,不敢走快。總之,行住坐臥時時要保持有利於胎兒的姿勢。母親在懷孕期間所受的折磨,用語言難以表述。

肚裏如今痛得慌,叫人為我剪衣裳,

千生萬死多難算,只靠神天作主張。

臨產時,母親肚裏痛得厲害,叫人趕緊剪開衣服。千生萬死,難以預料會出現什麼結果,一切只有靠老天爺作主了。

母親遭受難產之苦,就像有一千把利刃割截身體,當時由於生產的劇痛,母親心識迷悶,已分不清東西南北,全身都疼痛難忍。

生下兒來血奔心,牙關緊閉眼翻生,

直從剪下胞衣後,再過三朝才是人。

剛生下孩子時,血奔心臟,牙關緊閉,兩眼上翻。自從剪下胞衣後,再過三天才是真正的人。

屎尿時常撒滿身,腥臊臭穢不堪聞。

卻無半點嫌憎意,洗換頻繁極苦辛。

我們在做嬰兒時,大小便不能自控,常常拉屎拉尿,撒在身上,臭穢難聞。母親卻沒有半點嫌棄,那幾年裏,天天給我們換洗衣服,非常辛苦。

聽得娃兒哭一聲,翻身就把手來擎。

想他歲半周年內,一覺何曾睡得成。

一聽到我們哇哇的哭聲,睡夢中的母親就翻身醒來,把我們抱起,哄著我們睡。想一想,從我們生下來到滿周歲的那一年半載,母親哪里睡過一次好覺?

大雪紛紛臘月天,偎頭偎臉抱兒眠,

只因乳是孩兒吃,徹夜開胸在外邊。

在那大雪紛飛的寒冬臘月,母親生怕我們受涼,用頭和臉緊緊貼著我們,抱著我們睡。想到我們隨時要吃奶,母親顧不上自己受冷受凍,一整夜把胸部露在外邊。

聽得孩兒出痘瘡,登時嚇得眼翻黃。

一從放出標來後,盡日何曾吃米湯。

磕個頭來上炷香,聲聲只叫痘娘娘。

若還叫得娘娘應,何怕頭穿出腦漿。

聽到我們出痘瘡,母親頓時嚇得兩眼翻黃。自從我們放出標來之後,整天沒喝過半滴湯水。為了求孩子得平安,又磕頭又上香,一聲聲祈求“痘娘娘保佑,痘娘娘保佑,”只要叫得痘娘娘答應,哪怕頭磕穿了出腦漿也心甘情願。

幸得兒生兩歲零,依台傍凳自能行。

只愁跌破頭和麵,掛肚牽腸不放心。

好不容易我們長到兩歲,能自己扶著桌椅走路,母親又擔心我們摔倒,跌破了頭臉,常常牽腸掛肚的懸著一顆心。

生得孩兒性氣乖,任他情性使將來。

如何父母偏憐愛,還說乖乖這樣乖。

即使生了性情乖戾的孩子,也隨他的性子,百依百順。不論孩子怎樣,父母都一向當作寶貝來憐愛,還說“乖乖,這樣乖。”

兒今頭髮已披肩,轉眼成人在面前,

痛殺親心難割捨,不能常在膝頭邊。

轉眼之間,孩子長大成人,頭髮已經披在肩上。父母想到孩子不能常在自己身邊,心裏疼痛,難割難捨。

雖然掙得少田園,受怕擔辛苦萬千,

不是為兒還為女,自家吃得幾文錢。

雖然種了些田地果園,掙了些錢財,這也讓父母千辛萬苦、擔驚受怕。要不是為了兒女成家立業,兩個老人自己能吃得了幾文錢呢?

娘看爹來爹看娘,為何終日臉焦黃?

只因兒女將婚嫁,相對愁眉做一房。

父母雙親,為什麼你看我,我看你,整天面色焦黃?只因為兒女到了成家的年齡,男大當婚、女大當嫁,父母正發愁怎麼來準備婚嫁。

寸寸絲絲總是恩,誰能描得半毫真,

蓼莪縱使能描畫,只好依稀六七分。

(蓼莪指《詩經·小雅·蓼莪》,是《詩經》裏的詩。前面說的“哀哀父母,生我劬勞”就出自這首詩。)

像上面說的,點點滴滴都是父母恩德,誰能描繪父母恩德的半毫呢?即使《詩經》裏善於表達的《蓼莪》,也只是依稀仿佛說個六七分罷了。

(2)思維不孝之罪

【今我等既已出家,濫稱釋子,忝號沙門。甘旨不供,祭掃不給。生不能養其口體,死不能導其神靈。於世間則為大損,於出世又無實益,兩途既失,重罪難逃!】

(“濫稱釋子”:佛子需要精進聞思修,不具聞思修的功德,濫竽充數也稱為釋子。“忝號沙門”,“忝”是不知慚愧,沙門是極尊貴的稱號,“勤修戒定慧,息滅貪嗔癡,是名為沙門”,戒定慧不修,貪嗔癡不滅,口稱沙門,叫做忝號。)

我們現在出了家,名不符實地叫做釋子和沙門。父母在世時,沒有供養父母美味飲食;父母年老有病,也不在身邊照顧;父母離世後,又不到墳前祭掃。在生時,不能奉養父母的色身;去世時,不能引導父母的神識往生淨土或者善趣。這樣,在世間方面有大虧欠,在出世間方面又沒有修行能給予父母利益,世間和出世間的兩條孝道都失去了,不孝的重罪積累在相續中,業力不失,在所難逃。

窺基大師《誡勉出家之訓》說:“哀哀父,哀哀母,咽苦吐甘大辛苦,就濕回幹養育成,要襲門風繼先祖。一旦辭親求剃落,八十九十無依託。若不超凡越聖流,向此因循全大錯。”(哀哀父母千辛萬苦養育我們成人,把辛苦留給自己,把甘甜吐給我們。指望我們長大能繼承家風,光宗耀祖。沒想到,一旦辭親出家,就撇下孤苦年老的父母無依無靠。如果不修行超過凡夫境界,越過有學道的聖流,而只是庸庸碌碌地因循度日,那就完全錯了)

《心地觀經》上說,世間最高莫過崇山,母恩比須彌還高;世間最重莫過大地,母恩比大地更重。又說:善男子、善女人,為了報母恩,即使在一劫中每日三時割下身肉來供養父母,也未能報答慈母一日之恩。因為一切男女在母胎中飲母體的血液,及出胎後所飲的母乳共一百八十斛,母親得到美味或好衣總是先給孩子受用,即使孩子愚癡下劣,母親的慈愛也不會改變。《龍王鼓音頌》中說:大海、須彌、大地並非我的重擔,不知報恩才是我的重擔。

(3)報恩發心

【如是思惟:惟有百劫千生常行佛道,十方三世普度眾生,則不惟一生父母,生生父母,俱蒙拔濟;不惟一人父母,人人父母,盡可超升。是為發菩提心第二因緣也。】

按這樣思維,只有發菩提心,盡未來際行菩提道,救度盡虛空際的法界眾生。由此,不但今生的父母,一切生的父母都可以救拔,不但一人的父母,人人的父母都可以超升。就像諸佛成道普度累世父母那樣,發菩提心才能報答父母的恩德。這是發菩提心的第二因緣。

 

 


備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