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12/02/05 02:01:06
學習次第 : 進階

喇嘛網 日期:2012/02/05 01:56:52   編輯部

 

菩提心論述 入菩薩行論第一品 菩提心生的利益

 

貢噶旺秋堪布 

 

第一品 菩提心生的利益

 

 

二、論著內容本身

 

  菩提心妙寶未生令生三品;已生令堅固三品;已固令增長三品和最後回向品共有十品。

 

  未生令生起的三品:菩提心生的利益、懺悔罪業、受持菩提心

 

  已生令堅固的三品:不放逸、護正知、忍辱

 

  已固令增長的三品:精進、禪定、智慧

 

  如是增長的果為利他:回向

 

第一品 菩提心生的利益

 

一、內容

 

(一)、菩提心生的所依

 

1、身依難獲之理

 

  4、暇滿此身極難得 既得成辦人生利

    倘若此生利未辦 往後怎得此圓滿

 

  此中所謂『暇滿』就是:不生於違緣八無暇處叫做暇;具足順緣十圓滿叫做『滿』。若稍加詳細解釋,地獄、餓鬼、畜生、長壽天、邊地、邪見、無佛、喑啞愚癡,此等是八無暇。地獄道被寒熱折磨;餓鬼道在饑渴之苦中過日子;畜生道散逸於愚癡、被役使中;無想長壽天散逸於妙欲中,或散逸於禪定中。這種不獲人身的四道眾生無暇(沒有時間)修法。

  在人道中生於邊地,不知信仰佛法;認為沒有三寶、業因果,沒有過去、未來世的具邪見者,心中雜染邪見;過去佛的教法已滅、未來佛尚未降臨之間,完全沒有佛法,無修持佛法的環境,就是無佛期;所謂喑啞愚癡是指啞巴,和心什麼都不知道的愚癡者,這是生為人卻沒有時間修法的四種情形。如是,不處在修法的違緣八無暇處,就稱為暇,就是有時間修持佛法的意思。滿是具足修持佛法的順緣,此有五個自圓滿和五個他圓滿。

 

  順緣由己具足的五自圓滿:

生為人,獲得人身得到殊勝身的圓滿。

五官具足,眼等五官具足,是五官功能具足的圓滿。

業際不顛倒,不造殺父殺母等的邪惡業,是自己的褔份圓滿。

生在有佛法的地方,生在佛法興盛的地方,是地處的圓滿。

對佛法有信心,對應生信心的佛法生起信心,是自心信心的圓滿。

 

  順緣由他具足的五他圓滿:

佛降臨,現在釋迦牟尼佛降臨世間,所以是佛降臨圓滿。

佛說法,佛不但降臨,還依徒眾根器不同,在瓦拉那西等地宣講三藏等各種教法,是佛說法圓滿。

佛法住世,佛法到現在仍住世間猶未滅,是佛法住世的圓滿。

追隨佛法,佛法住世自己也進入追隨佛法,是追隨佛法的圓滿。

值遇具慈愛心的善知識,具有慈悲心引導他人的善知識,賜予佛法修持,是值遇對他人有慈愛心的善知識的圓滿。

 

  順緣需在自、他具足的五自、他圓滿上都具足,如是,不在違緣的八無暇處,修法的順緣十圓滿也具足,就是所謂的殊勝十八暇滿人身,或稱有法的人身。這種人身從因、喻、數上來說都是十分難得的,是能成辦人生利益的自性,所謂人(士夫)是具有能力的,從這人身能獲得暫時人天善道果位,也能獲得究竟解脫遍知佛陀果位。

  現在得到能成辦人所需要的殊勝人身時,就要如實修行肯定能利益自己和他人的佛法;如果不修,等到壽命窮盡後,來世墮入地獄、餓鬼、畜生等道,那時要想再得到像這樣八暇十圓滿的有法人身是非常困難的。因為後世要遇到像這樣清淨圓滿的人身,是不容易的,所以在得到這個殊勝的人身時,要如實修行能利益自他的佛法,這是講身依難獲的道理。

 

2、心依難生

 

  5、猶如烏雲暗夜中 剎那閃電明亮顯

    如是因佛威神力 世間偶生福與慧

 

  猶如沒有太陽、月亮、星星的陰暗夜晚,烏雲密佈著,若是剎那間閃電,就能清楚、明亮地顯露出當地的山岩、屋子、牲口等。有如此例般,我們凡夫現在的心續中沒有像佛陀如日般的遍知智慧,就像沒有太陽的夜晚般;沒有像聖菩薩如月般的證無我智慧,就像沒有月亮般陰暗;沒有像資糧道、加行道菩薩們如星星般的知無我義共相的心(注:只是心中思惟,知無我義,而非真實證得),就像烏雲籠罩一般。沒有佛陀如太陽的智慧就有如在夜晚般,沒有菩薩如月的智慧就有如陰暗般,沒有聲聞、緣覺如星星的心就有如烏雲籠罩般。

  在這個時候因佛陀的加持力,身為世間凡夫的我們,心中為了利他而想要獲得佛陀果位的願行菩提心,才會難得的生起,生起這種褔德智慧,好比千百次中的一、二次,這是心依難生之理。要經常思惟它,如果已生起些許的菩提心,要一再不斷地思惟此理。

 

(二)、菩提心生的利益

 

1、菩提心生起的總利益

 

(1)較他善殊勝的利益

 

  6、以是善行恒薄弱 罪惡力大極難當

    此非圓滿菩提心 何有他善能制伏

 

  為獲得暫時的善道和究竟的解脫遍知果位,其真正的因是善行,但此力量十分的薄弱,而時常墮入惡道的罪惡,如殺生、不予取和邪淫等的力量卻很大,大到無法忍受,這些正是輪回惡道的因。如欲去除、制伏這些罪惡過失,除了為利他而思惟自己要如何才能獲得圓滿菩提果位的願、行菩提心外,任何其他的善是無法去除摧伏的。

 

  7、多劫仔細深思惟 諸佛見此最饒益

    依此無量有情眾 順利獲得最勝樂

 

  經由三大阿僧只等多劫不斷思惟、觀察,何種對治法是斷除罪惡最好的方法後,能仁中最勝的釋迦牟尼等諸佛們見到願、行菩提心是對治罪惡力量最大、最好的方法。無數生起菩提心的眾生們,能夠又快速又容易地獲得最勝樂的佛陀果位。

 

  8、欲滅輪回百種苦 欲除眾生諸不樂

    欲享百種多樂者 恒時不舍菩提心

 

  如聲聞、緣覺想去除三界輪回中的生老病死和寒熱饑渴愚癡被役使等百千種苦;如菩薩的心意想除去父母眾生身心中所有的不樂痛苦,想令自己和他人能享受百千種暫時的善道悅樂,如人天的長壽無病、具大受用、具有權勢等,以及遍知、究竟解脫無漏大樂者,心中恒常不捨棄願、行二菩提心的生起。也就是說,已生菩提心受菩提心戒的有褔者,一開始就要執持它、不捨棄它、不令其退失。

 

(2)、名實改變的利益

 

  9、輪回獄系苦有情 若生髮菩提心已

    即刻稱名善逝子 世間人天應禮敬

 

  具有為利他而僅是意樂獲得圓滿佛陀果位的願菩提心,或是已生起的願菩提心,或具有為獲得佛陀果位僅是意樂自己如法修持六度和四攝法(四攝法:佈施,愛語--說法,利行--助他,同事--自己修持當榜樣,不是光說而不做。)的行菩提心,或真正實行的行菩提心,如果在自己心中生起,則即使過去是處在有如監獄的三界輪回中,被業、煩惱的索煉一再緊系著的困苦平凡眾生,於剎那間也成為善逝佛陀的心子,稱為菩薩,名字改變了,這是名字改變的利益,不但名字改變,實質上也變了,世間神中如梵天、帝釋,轉輪王以及小國的國王等,總之,天、人和非人都要以頭頂的頂髻寶,向任何心中已生起菩提心的眾生卑下的腳頂禮,有如〝頂禮心之至寶生起的身〞般。

  過去,如是的菩提心在自己和他人的心中並沒有生起,當自己追求並獲得生起時,不但名字改變成為菩薩 ─ 善逝佛子,實質上也改變,成為世間上地位崇高、權勢嚴竣的天、人所頂禮的物件,具有如此大的利益。

 

(3)、比喻顯示利益

 

A、冶金料喻,示成佛利益

 

  10、猶如最勝冶金料 垢身得此將轉成

    無價至寶佛陀身 穩固執持菩提心

 

  首先是用冶金料來比喻,顯示成佛的利益。菩提心的生起就如最上等的冶金料般,所謂冶金料是一種將鐵變成金的水銀,樣子像金子。一兩下等的冶金料可將三兩的鐵變成金子;一兩中等的冶金料可將一百兩的鐵變成金子;一兩最上等的冶金料可將一千兩的鐵變成金子。菩提心生起就如最上等的冶金料,一兩能將一千兩的鐵變成金子一般,菩提心生起,能將鼻涕、口水、涎液、膿血、黃水、脂肪等不淨的如鐵凡夫身,于未來變成降伏四魔相好莊嚴如無價金寶的佛身。因此,如是的願、行菩提心,應像在受菩提心戒時,在心中穩固嚴加護持,這是寂天教誨後學徒眾的。

 

B、珍寶喻,示大利益

 

  11、眾生導師無量慧 善觀此心最珍貴

    諸欲脫離輪回者 堅持至寶菩提心

 

  再來,以珍寶的比喻,顯示具有大利益。所謂的舵手是乘船到大海對岸取寶的引導人,或稱商主,在這裏所說的眾生引導者就是指佛陀,船主就是佛陀,他是帶領眾生到三界輪回大海對岸的解脫遍知果位者。眾生唯一的導師以無量的智慧,全部善加觀察時,菩提心生起就像滿一切願的摩尼寶,價值無比,想要離開三界輪回大海,或想要到生老病死大河彼岸的人,要善加堅持如滿願摩尼寶的菩提心,要如受菩提心戒時,自己所承諾般地不搖不動、非常穩固地持守。

 

C、果樹喻,示善根不盡、不斷增長

 

  12、餘善猶如芭蕉樹 果實生已將枯槁

    菩提心樹恒生果 無有窮盡反增盛

 

  以果樹的比喻來顯示無盡果實的利益。不具菩提心的善,如身體的頂禮、言語的課誦、繞塔寺、佈施、持戒等其他一切善,就像芭蕉樹一樣,結一次果實後就沒有了。有如此例般,身語意所做的善若不具菩提心,在暫時得到人天中或多或少的長壽無病、受用大等果報後,就沒有後善了。

  菩提心生起就如殊勝異常的樹,例如北俱盧洲的如意樹、天道的養杜沙朵樹、南瞻部洲的瞻部智恰樹一樣,任何時刻果實都無窮盡。就像這個例子一樣,恒常生菩提心的善根,能暫時在人天中長壽無病、受用豐盛、具財富、權勢、威嚴等,且不管得到多廣的果報,產生果報的生菩提心的善,本身不但不盡,並且在未證佛果間還會不斷增長,縱使證得佛果,在輪回未盡,虛空未壞間,事業會不斷增長,具有如此大的利益。

 

D、勇敢守護者喻,示摧伏確定的惡業

 

  13、縱使造作極大惡 如依勇士除畏般

    依彼頃刻速解脫 謹慎之人何不依

 

  用勇敢守護者的比喻來顯示摧伏定罪。有些人雖然造了如殺生、搶奪財物、邪淫等必墮惡道受報的難忍大罪業,但若是生起殊勝菩提心,就有如前往盜匪猛獸猖獗的險處時,若有勇士拿著武器陪伴、保謢我們,就可免去遭盜匪搶劫、猛獸攻擊的畏懼。就像這樣,要是依著菩提心的生起,所有往生惡道受惡報的定業就將減輕、減少,處在惡道的時間將較短暫,受報後業障清淨,即從罪惡中解脫出來。因此,不喜歡輪回、惡道痛苦、不放逸、想求解脫者,為何不依止菩提心呢?

 

E、劫末火喻,示根除不確定的罪惡

 

  14、菩提心如劫末火 剎那必毀諸重罪

 

  用劫末火的比喻來顯示根除不定的罪惡。像這樣的願、行菩提心生起後,就有如劫末將盡時的大火,連燒六天,將風基十字金剛杵壇城以上至第一禪天以下,全都燒成灰燼,就像火燒草堆一樣,不確定墮惡道受報的殺生、偷盜等不定大罪業,在剎那間連根被完全燒毀,不需遭受果報,因此殊勝菩提心的生起,不管任何人都要一再地固守。

 

F、其餘比喻,另見他經

 

  智者慈尊諭善財 彼心利益無限量

 

其餘的比喻在這兒沒說,另見其他經典。《華嚴經》中睿智的彌勒菩薩對具財商主的兒子善財童子說:「發菩提心的利益是無量無邊」。過去,善財童子在文殊佛前發勝菩提心後,參訪了許多善知識請教菩提心的學處,見到彌勒菩薩時問說:『我發了菩提心,應如何學習菩提心的學處?』,彌勒菩薩回答說:『善男子,菩提心就像一切佛法的種子、眾生善法增長的田地、世間一切所依的大地,像父親守護一切菩薩、、等』,說了很多比喻,就是在說發菩提心的利益。

 

2、願行菩提心各別的利益

 

  15、略攝菩提心 當知有兩種 願求菩提心 趣行菩提心

 

  具有如是利益的菩提心,詳細分類有二十二種或四種等,在這裏簡括為二,就是:想獲圓滿菩提的願菩提心和想行其因(菩薩行)的行菩提心,總之就是意樂獲得圓滿菩提果位的想法和意樂如法行其因,也就是行其道的想法。

  在未真正執持承諾之鉤,即尚未真正受戒時,叫做僅是願菩提心、僅是行菩提心;當心已如法執持承諾之鉤,亦即於佛像或堪布上師善知識前,依具有前行、正行和結行的儀軌如法受戒承諾,這叫做 發願菩提心、發行菩提心。之後,行菩薩六度、四攝法和如法修學三學處,叫做不退增長願菩提心、不退增長行菩提心。如是每種菩提心再分為三:僅是願菩提心、發願菩提心、不退增長願菩提心,以及僅是行菩提心、發行菩提心、不退增長行菩提心。如此,願菩提心是緣果的圓滿菩提果位,行菩提心是緣因的道。

  資糧道和加行道的菩薩心中所擁有的,以及登地聖菩薩在後得位(後得位即出定以後的時間。)時心中所擁有的願、行菩提心,因為不是真正于無分別智中,故稱為世俗菩提心。登地聖菩薩在禪定時的願、行菩提心是于無分別智中,稱為勝義菩提心。從願、行二菩提心的性相來說,殊勝修持圓滿菩提是菩提心的總性相。凡是于圓滿菩提的殊勝修持中,承諾要獲得圓滿菩提的果,叫做願菩提心;凡是于圓滿菩提的殊勝修持中,承諾要修圓滿菩提果的因 ─ 道,叫做行菩提心。

 

  16、猶如分曉知 欲行趣行別 如是智者知 二者依次別

 

  用比喻來說明這兩種菩提心,如同知道想去印度釋迦牟尼佛成道的地方和思惟真正要去的道路,這兩種想法的不同般,有智慧的人也應該知道願菩提心和行菩提心的差別。以想獲得果圓滿菩提果位的心願稱為願菩提心;以為了獲得果圓滿菩提,思惟如何進入菩提道、如何行菩提道的想法為主的心,稱為行菩提心,應該知道願、行菩提心有這種差別。

 

  17、願心於生死 雖生廣大果 猶不如行心 相續增福德

 

  這一頌文顯示利益的差異。一般而言,只是具有意樂獲得圓滿菩提果的僅是願菩提心,在三界中輪回時也會得到廣大的福德善果。《華嚴經》中說:「鑽石雖破碎,猶勝金等寶,亦不失其名。」就像這個比喻一樣,剛發菩提心的初學菩薩,雖沒有真正在道上精進行持,仍然勝過聲聞、緣覺,也不會失去菩薩的名號。然而,願菩提心雖然能夠獲得如上所說的廣大的果,但是,仍然不如為了獲圓滿菩提而真正進入六度道上的行菩提心般,善根福德不斷增長。

 

  18、何時為度盡 無邊眾有情 立志不退轉 清淨受此心

 

  19、即自彼時起 縱眠或放逸 福德相續生 量多等虛空

 

  為求圓滿菩提果,因此發誓承諾如法進入其道,自己心中受持菩提心戒。為了度盡無邊眾生之一切輪回痛苦的緣故,內心切實地如法精進、不退轉地行於道上。像這樣的菩提心,自心若是要純淨受持,就要依著具有前行、正行、結行的儀軌,在佛像前或自己的堪布上師前受持。從發勝菩提心,得了戒之後,這位菩薩縱使晚上睡覺或白天稍有放逸,發菩提心的福德善力仍然不斷且還是無數量,此福德善力若有形相,將遍滿虛空、等同虛空。如佛經上所說:「菩提心的福德若有形相,將遍滿虛空且猶有餘。」

 

  20、妙臂問經中 為利小乘者 如來自宣說 此是極合理

 

像這樣,宣說菩提心有無量福德,是可以從經典上和理論上證明成立的。首先,引用經典來證明「菩提心有無量福德」是有理由的,在《妙臂請問經》裏,為引導信仰小乘的行者回小向大,佛陀親口說過。這是引經證明成立,再來以理證明成立。

 

  21、雖僅思消除 有情之頭疾 亦具饒益心 具福無窮盡

 

  舉咱威補莫的例子來說,過去有位名叫咱威補莫的商主,他的父親是帶領商人們出海尋寶的商主,有次出海,結果翻船死掉後再也沒回來,這兒子從小就取個女孩子的名字叫咱威補莫。

  母親心裏想:兒子若是繼承父業,將會像他父親一樣,無法壽終正寢。所以,當兒子問起父親是做何行業時,她回答說:你父親是賣香的。因此就讓兒子去賣香,賺得四〝葛卡巴那〞 (貨幣單位),兒子將全數金額孝敬母親。之後,其他賣香的商人說他父親不是賣香的,是在城中做生意的。因此,他就到城市裏去做生意,賺得八〝葛卡巴那〞,又陸續在北方等各地做生意,各賺了十六、三十二〝葛卡巴那〞,也都全數交給母親、奉養母親。

  最後,又有人告訴他,他的父親是航海到對岸取寶的,他不宜從事其他的事業。經詢問確定父親的事業後,他準備出海去取寶。母親不讓他去,一再地阻止,但是他不聽,最後,用腳踹他母親的頭,離家乘船出海。海上航行時發生了船難,船解體後,他因業力的關係抓到一塊木板並且隨著木板漂浮到一個岸上。上岸後,因過去孝敬母親的現世果報,相繼到了紐續、大紐、迭夕和沖堵拉瑪城,依序住了二百年、四百年、六百年和八百年並各有四、八、十六、三十二位的天女陪伴他,一再享受妙欲之樂。這是侍奉孝敬母親,報母親恩所受到的現世報。

  最後,他到了孤獨地獄中,當他見到某些眾生頭上有熾熱的鐵輪轉動時,他知道現在要受過去踢母親的頭的惡業報應了。這時候他想:既然我要受報,那麼,願地獄道其他眾生因轉動的熾熱鐵輪而頭痛的痛苦全部去除,都由我一人承擔代受。當他這一念善生起的同時,熾熱的鐵輪落到他頭上轉動一下,馬上命終並升到三十三天。

  就如《本生經》中所說,佛陀前世傳記所顯示的咱威補莫,想去除其他眾生的頭疾、願清除眾生頭痛的善心生起時,因福德無量,踢母親的頭的惡業果報,立刻就清淨,脫離地獄道升到三十三天,像這樣就具有無量的福德。

 

  22、況欲除有情 無量不安樂 而且欲成就 有情無量德

 

  何況菩薩發勝善菩提心,要去除等虛空每位眾生身心所有的無量痛苦,並且要令每一位眾生都有無量功德,具足暫時善道和究竟佛果的快樂。這種菩提心能獲無量福德,那就更不用說了。

 

  23、是父抑或母 誰具此益心 是仙或欲天 梵天有此耶

 

  不管是非常愛自己且十分親近的父親或母親,有誰能有像這種要帶引獲得無上圓滿菩提的菩提心呢?沒有的!有誰會這麼想呢?根本想不到。降生後就一直跟隨在自己頭頂上的神或說真實語的仙人也好,或是修無量心的大梵天也好,有追求圓滿菩提果的善心嗎?沒有的,這不是他們的心境所能想到的。

 

  24、眾生為自利 往昔如是心 夢中亦未夢 況為他而生

 

  如果說自己的父母親或神、仙人和梵天,過去為了利益他們自己,不但白天不曾有過要追求無上圓滿菩提果的善心,即使連晚上也不曾這樣夢過。又怎麼會為了利益其他眾生而生起這樣的善心呢?一定沒有能力生起的。

 

  25、他人為自利 亦無利眾心 殊勝此心寶 昔無稀有生

 

  自己的父母親或神、仙、梵天等他人,為自利都不曾有過要獲得圓滿菩提果位的想法。自己現在因為幸運,心中突然生起過去未曾有過的、有如滿願摩尼寶般非常殊勝珍貴的、為利益眾生願成佛的菩提心,要想:「這都是上師三寶慈悲加持產生的,心生歡喜,過去沒有今生起,真是稀有難得!」好比能滿一切願的天道養杜沙朵樹或北俱盧洲的如意樹,突然生長在世間的垃圾堆中,大家都會認為稀有難得。就像這個譬喻一樣,想想那珍貴異常有如滿願摩尼寶、如意樹的菩提心,竟然生在自己這無始以來就不清淨、充滿貪瞋癡慢嫉等煩惱堆的心中,心中應感到高興。

 

  26、眾生安樂因 除苦妙甘露 珍貴至心寶 其福何能量

 

  發菩提心是優、劣、中等一切眾生獲得身心安樂的因,是去除任何眾生生老病死苦、氣膽涎(氣膽涎三種疾病是貪瞋癡三毒所生的,是一切疾病的根源。)等病痛、饑渴、愚癡、被役使等身心一切痛苦的藥中最殊勝的,有如起死回生的甘露,這麼珍貴的菩提心,其福德究竟有多少呢?那是無法計算測量的。

 

  27、僅思利眾生 福勝供諸佛 何況勤精進 利樂諸有情

 

  僅是生起想要利益其他眾生,要讓其他眾生得到快樂的善心,其功德比供養十方諸佛還殊勝。《月燈經》說:「每天以遍滿千萬萬剎土的所有一切多種無數供養物,供養眾中尊的佛陀們的功德,不如慈心的功德。」那麼,以菩提心努力地利樂遍虛空一切眾生,使眾生身心獲得暫時和究竟快樂,其福德必是無量廣大就更不用說了。若是認為其他眾生自己身心的痛苦自己除,自己身心所需的快樂自己求,這樣不對嗎?菩薩為什麼要發菩提心行利益眾生的事業呢?事實上並不是如此。

 

  28、雖有除苦心 卻是急趨苦 因癡雖欲樂 毀樂如滅仇

 

  輪回中的眾生所想的和所做的恰好相反,雖然想去除身心中的一切痛苦,卻不知道要斷除產生痛苦的因 ─ 此生和他生所造的殺生、不予取、邪淫、妄語、惡口、兩舌、綺語、貪心、害心和邪見,不僅如此,反而還實際去做產生痛苦的因,所以所做和所想的正好相反。雖然想要得到身心暫時和永久的快樂,卻非常愚癡,不知道獲得快樂的方法。能夠得到快樂的因是實際去做不殺生、不取不予的、不邪淫等十善和不造十惡,然而這些卻不做,反將能得到快樂的善道,視為敵人般的除掉。這裏是講眾生想要的和所做的完全相反,沒有能力讓自己得到快樂、去除痛苦的情形。

 

  29、于彼乏樂者 多苦諸眾生 欲令滿諸樂 斷彼一切苦

    愚癡亦令除 豈有等此善安得似此友 豈有如此福

 

  任何一位菩薩,對身心不獲快樂者、快樂貧乏者、具有生老病死等千百種痛苦的三界眾生都懷著大慈心,要讓眾生滿足、獲得他們身心所需求的種種快樂,懷著大悲心要斷除眾生身心的生老病死等種種痛苦,以大智慧去除眾生不知苦樂因的愚癡及無明。有誰能有菩薩的這種妙善?哪兒有像這樣行利樂行的善知識?誰擁有像菩薩去除眾生的一切苦、增長一切善、清除愚癡無明的這種福德?根本沒有。

 

3、心中已生菩提心者的大利益

 

  30、若人酬恩惠 尚且應稱讚 未托自為善 菩薩何須言

 

  具有菩提心的菩薩是很值得讚歎的。世間有人窮困潦倒時,蒙他人施予衣食,幫助醫治身上的疾病,救其性命,令心中沒有恐懼,爾後當他有能力報恩時,想到過去某人曾救助過自己,因而回報時,世人都會稱讚這人是一個知善惡、知恩圖報的好人。如此,當菩薩們看到有人潦倒落魄窮困,未等對方祈求幫助就經常善心地幫助人,他們是值得讚歎就更不用說了。

 

  31、長予少眾食 輕侮剎那施 令得半日飽 人敬雲行善

 

  有些施主長期地每天或每月的初十、十五或每年過年時,對少數的五、十或二十或百、千個等有數可數的可憐眾生,施給食物。時間僅是短暫的剎那間,東西只是一般的食物,給的態度是輕蔑的,認為自己是高高在上的施主,有著慢心和傲氣,因對方是乞丐、饑餓的人而輕侮他,所利益他人的只是令人得到半日溫飽,若是早上施食,只能讓人在早上不用再到其他地方覓食。即便是這樣的施主,世人都會恭敬稱讚他是一個有大福報的善人。

 

  32、況恒長施與 無邊有情眾 善逝無上樂 滿彼一切願

 

  更何況心中具有殊勝菩提心的發菩提心菩薩,是三界一切眾生的施主,不只是對五、十、十五、一百、二百個等少數的眾生,而是對無邊無數的眾生;時間也不是短暫的剎那間,而是無數劫的長時間;所給予的不是一般只能填飽肚子的食物,而是佛陀善逝的無上快樂,具有佛陀身語意功德事業的無上快樂;給予的態度不是輕蔑的,而是圓滿一切眾生心中所想要的;時間上不是短暫的剎那,是經常不斷地為他人行法施、財施、無畏施和慈施,像這樣的菩薩,不用說那是更值得稱讚的了。

 

  33、于菩薩施主 若人生噁心 佛言將住獄 劫如心生數

 

  這一偈頌是說不可以對三界一切眾生的施主 ─ 菩薩,生瞋恚、輕蔑之心。任何一位倒行逆施的人,如果對無時無處都在佈施法、衣食、敷具、資具等給三界一切眾生的施主菩薩,生起如瞋恚、輕蔑、譭謗、信心退失等噁心時,噁心生起長達多少剎那,就會墮到地獄道中受寒熱之苦達多少劫。意思就是說若是噁心只是生起一剎那,將來死後就會墮到地獄受苦一劫,生起二剎那,將來就是受苦二劫,依此類推,這是釋迦牟尼佛在講經時說的,在《決定寂靜神變經》中,佛說:「文殊!一位菩薩對另一位菩薩生起剎那的瞋恚和輕蔑之心,要知道將來自己會在地獄道長達如心生噁心剎那數的劫數。」因此,不管何時都不可以對三界眾生的大施主菩薩,生起瞋恚、輕蔑等噁心。

 

  34、若人生至信 其果較前增 佛子雖逢難 善增罪不生

 

  但若是一位品德好,有善心有信心的人,心非常清淨地用兩眼看著菩薩的身或臉龐,僅是如此,其福德善果比之前生噁心者的果還廣大,福德是無量無邊。三界眾生的大施主 ─ 佛心子們,於多劫利益無邊眾生,行種種難行的佈施,佈施自己的頭、肢體、妻子、江山、臣民等時,不管遇到任何難關,都不會改變而捨棄菩提道。不但不生怯懦、怠惰、厭煩的不善心念,為利益眾生意欲盡速獲圓滿菩提的精進善根,反而更加增長,好比森林著火時,不管風力如何只會助長火勢而已。

 

  35、凡生此心寶 我禮彼人身 傷其亦予樂 皈依彼樂源

 

  不論賢愚、男女、老少,任何人的心中生起為利他而意欲成佛的珍貴菩提心,寂天都將恭恭敬敬地用頭頂禮其肢體中最卑下的腳。雖然傷害、毆打、殺害、責駡、輕蔑心中具有殊勝菩提心的菩薩,可是菩薩仍舊利益那行傷害者,讓他能得到眼前和究竟的快樂,這是快樂的泉源。傷害菩薩的人,雖因其行傷害,眼前得長時在地獄道中,嘗受寒熱苦之業報,但是最後仍會因菩薩的發心和願力,使他有解脫輪回的緣。我們的導師,釋迦牟尼佛在前世是忍辱仙人時,被醉瓊王邊問邊支解肢體的殺害。在那時,由於忍辱仙人的慈悲攝受和他所發的願,使得醉瓊王等五位王臣的最後一世,成為釋迦牟尼成佛後,在瓦拉那西初轉*輪所教化的阿若憍陳如等五比丘。就像這樣,結惡緣也成為解脫輪回緣之快樂泉源的發菩提心菩薩,永遠都皈依您!為了要使人知道具殊勝菩提心的菩薩是最勝皈依和頂禮的物件,因此寂天也皈依頂禮菩薩。以上是第一品,菩提心的利益。

 

二、品名

 

  接著講第一品的名稱,入菩薩行中,二障習氣清淨、應證諸德全證,稱為菩提。多劫利益無邊眾生,行難行之行,永不退怯稱為薩埵(勇識)。此菩提薩埵之行廣如大海,要成熟自己須行六度,要成熟他人須行四攝法,或是如戒、定、慧三學之行。實際指示出能如實進入菩薩行的方法,共有十品,第一品即為菩提心的利益。

 

 

 

 

 


備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