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13/08/31 03:07:54
|
阿底峽尊者
|
| | |
學習次第 : 進階
覺醒的勇氣 修心七要 菩提心
覺醒的勇氣 阿底峽之修心七要
Enlightened Courage
菩提心
菩提心是獲致覺醒的不敗法門。它有兩個面向:相對菩提心和究竟菩提心。相對菩提心是運用凡夫心意來修持,比較容易培養。儘管如此,相對菩提心帶來的利益是無量的,因為只要珍貴的菩提心在心中生起,我們就永遠不會墮入輪回惡趣。在大乘的修道之路上,所有如海洋般廣大豐沛的功德,全都粹集於菩提心,也就是所謂的覺醒心。
為了準備來修持菩提心,我們要遵循觀世音儀軌的教示:“皈依三寶,禪修菩提心。思量一切身、語、意的善行,都是為了如虛空般廣大的眾生。”
法教中說:“由於眾生是無量的,因此祈願眾生安樂的利益也是無限的。”眾生究竟有多少啊!只要想一想,這塊草坪上可能有上億的眾生!如果我們祈願他們都能達到證悟成佛的境界,這種願望所產生的利益,將如同眾生的數量般廣大。因此,我們不應把菩提心局限于少數眾生身上。只要有虛空,就有眾生存在,而所有眾生都在受苦。為什麼要在他們之中劃分界限,擁抱一些被認為是可愛的朋友,排拒那些被認為是可怕的敵人?
從無始的生世以來,我們一直在輪回中流轉,積聚惡業。當死亡來臨時,除了下三道,還有什麼地方可去?但是如果我們生起必須帶領一切眾生證悟成佛的願望和想法,那麼我們已生起了所謂的“願菩提心”。接著,我們要向上師及本尊祈請,願珍貴的菩提心在心中生根。我們應當念誦“積聚資糧祈請文”(Prayer of Perfect Action)中的“七支獻供”,身體坐直,心不受干擾地數息二十一次,中間不遺漏也不數亂。如果能用一串念珠來數息,心中的妄念會減少,相對菩提心的修持也會更容易。這就是成為適當的禪修器皿的方法。
究竟菩提心
視一切現象如夢。
對於敵人,我們總認為他們永遠充滿敵意。或許我們總認為,他們曾是我們祖先的敵人,如今他們與我們敵對,未來也會憎恨我們的子女。這只是我們的想法,但實際上並非如此。我們不知道在過去世,自己身處何地,是什麼樣的眾生,因而也無法確定,此刻對我們充滿敵意的人,在過去世是不是我們的父母!當死亡來臨,我們不知道自己將投身何處,因此也不知道這些敵人未來會不會成為我們的父母。此時,我們對如此關愛我們的父母充滿信心,但當他們離開此生之後,誰能說他們不能輪回成為我們的敵人?由於我們對過去和未來的生世一無所知,於是我們產生一種印象,認為現在的敵人不會改變敵意,現在的朋友永遠會是友善的。這只說明,我們從未真正思考這個問題。
如果要仔細思量這個問題,我們可以想像一個情境:許多人一起從事一個複雜的計畫。在某個階段,他們是朋友,彼此親近、信任、扶持。但後來發生了一些事情,使他們反目為仇,互相傷害,甚至互相殘殺。這種事情確實會發生,而在一生當中,諸如此類的變化也會出現很多次,因為一切聚合而生的事物或狀況都是無常的。
雖然殊勝人身是獲致覺醒的無上器皿,但它本身也不過是一個短暫無常的現象。沒有人知道死亡會在什麼時候、以什麼方式到來。在水面上形成的泡沫,下一刹那就消失了,毫不停留。難得的人身也是如此。在致力修行之前,我們耗費所有的時間,但誰知道生命會在什麼時候消逝?一旦我們失去殊勝的人身,繼續存在心識流或許會投生畜牲道、地獄道或天道。在這些地方,要修行是不可能的。天道的眾生享受一切的舒適愜意,但因為不斷地放縱和分心,而不適合修行。
從我們的感官認知來看,外在的宇宙——土地、岩石、山巒和懸崖——似乎是恒永而穩定的,如同我們認為,鋼筋水泥建造的房屋能夠維持好幾代。但事實上,沒有什麼是堅實穩固的。一切都如海市蜃樓。
過去佛陀在世時,身邊環繞著許多阿羅漢,佛法盛行,功德主為他們建造了那麼壯觀的建築!但一切無常,如今我們看到的,不過是一個空曠的平原。同樣的,在戒香寺和那瀾陀大學⑦,曾有成千上萬個學者費心教導龐大的僧團。一切無常!如今在這些地方,連一位僧侶或一卷佛陀的法教都尋不著。
⑦ 戒香寺(Vikramashila)和那瀾陀大學(Nalanda):印度最著名的兩所佛教大學,直到十二世紀,佛教在誕生地印度沒落為止。
……
如果對無常有所領悟,我們就能修持殊勝的法教。但如果我們仍然認為,一切都將如常,我們就會像在臨終病榻上,仍然談論生意的富人!這些人從不會去談論來生。這顯示,他們從未體認死亡是確定的。這是他們的錯誤和迷妄。
什麼是迷妄?我們應該如何定義它?如同一個瘋子在寒冷的冬日跑到戶外,縱身跳入水裡洗澡,精神錯亂到無法發現他的身體凍僵了。我們會認為這個人瘋了。但同樣的,在一個心智清明而覺醒的菩薩眼中,我們的行為跟那個瘋子一樣瘋狂。我們應該深信自己完全被蒙蔽了。當事物以其自身方式在我們面前顯現,它們本身不具絲毫真實性,也並非獨立存在於心之外。
是什麼創造了這個幻象?是心。心把虛幻、不存在的事物視為真實。儘管如此,我們應該清楚瞭解,這種迷妄和心本身——佛性或如來藏——是非常不同的。因此迷妄不是無法去除的事物。
至於心,這個幻象的創造者呢?我們甚至能說心是存在的嗎?為了瞭解這一點,我們必須:
觀心性無生。
當嗔恨在我們所認為的“心”中生起時,我們甚至無視於可能威脅生命的危險。我們的臉因憤怒而漲紅,手上握著武器,甚至可能殺人。然而,這嗔恨其實是一個幻象;它不是什麼從外面沖進我們體內的偉大力量。它只能達成一個目的,就是把我們送往地獄。然而,它只不過是一個念頭,一個無實質性的念頭。它只不過是一個念頭,但是居然……。
再以富人為例。他富裕、快樂,心滿意足地想:“我有錢。”但如果他的財產被官方或類似的人沒收,他的快樂立刻蒸發,落入抑鬱和痛苦中。那快樂是心。那痛苦是心。那心是念頭。
要如何說明念頭?此刻,我在傳授佛法。讓我們分析一下你們聆聽我傳法的心理體驗或念頭。它擁有形狀或顏色嗎?它能夠在上半身或下半身、在眼睛或耳朵中找到嗎?我們所謂的“心”,其實不存在。如果它真的是一個“東西”,它必須具有屬性,例如顏色。它必須是白色、黃色等等。或它必須具有形狀,像是一根柱子或一個花瓶。它必須大或小,新或舊等等。只要向內仔細思索,就能知道心到底存在不存在。你將會發現,心沒有起點,沒有結束,也沒有停駐。它即無顏色和形狀,也無法在體內或體外找到。當你瞭解到,心不以任何“東西”的姿態存在,你應該安住在那個覺受之中,不要為它帖上標籤或下定義。
當你真正了悟空性,你就會像蓮師和密勒日巴尊者⑨,不受酷暑或寒冬的影響,而且水火不侵。在空性中沒有痛苦。換句話說,如果沒有了悟心的空性,我們連被小昆蟲叮咬,都會想:“啊,我被叮了。好痛!”或當一個人說了一句不客氣的話,我們會動怒。這都說明,我們沒有了悟心的空性。
⑨ 密勒日巴(Milarepa,1052-1135):西藏歷史中最著名、最受人敬重的瑜伽士詩人之一,大譯師瑪律巴的弟子。為了清淨密勒日巴用巫術殺害家人的惡業,瑪律巴讓他經歷多來的試煉,才答應收他為弟子。在接受法教之後,密勒日巴終身留在寂靜的山中禪修,達到無上覺醒,留下豐富傳承和證悟詩歌。
“了悟空性”通常被稱為“對治”。當身心在本質上是空的信念在心中生起時,有一句話說:
對治亦自解。
人們前來求法,乃是因為他們害怕死亡後會發生事情。他們認為,他們必須皈依,向喇嘛求教,一心一意專注于修行:十萬遍大禮拜、十萬次獻曼達,念誦皈依文等等。當然,這些都是正面的念頭,但這些念頭不具實質,無法停留太久。當上師不在了,沒有人能夠指導什麼是該做或不該做的時候,這對大部分修行者來說,就如俗語所言:“老瑜伽士發財;老上師結婚。”這句話說明念頭並非恒常不變。因為我們要記得,任何“念頭”或“對治”——即使是空性的念頭——在本質上是空的。不具有實質的存在。
道體歇于阿賴耶。
但我們要如何安住於空性之中,如何離於所有的心智活動?首先要認清,當我們想到“我”這個念頭時,其實不具任何真實性。雖然如此,我們仍然覺得,有一個真實的、實在的東西叫做“我”。這個“我”由一個具有五種感官、八種識的身體支撐。這些都是技術名詞,不容易瞭解。舉例來說,當眼睛辨認出一個形體,視覺的產生是透過眼識的作用。如果那體形是悅目的,我們心想:“這個好。我喜歡。”如果看到鬼魂等可怕的東西,或有人拿著槍對準我們,我們心想自己將要被殺害,心中充滿恐懼。然而,那些外在事件似乎是在“那裡”發生,但事實上,它們是在“這裡”,在“內在”發生;它們是心造作出來的。
至於心的所在位置,我們可以說,它們和身體連接在一起;正因為如此的組合,我們有著語言能力。一個帳蓬中間有一根柱子,四邊繩子拉起帆布,就變成一個能夠駐留的處所。同樣的,我們的身、語、意也暫時暫時連結在一起。但是當死亡來臨,我們的心會進入中陰,身體被遺留在後,語言則完全不存在。我們的心無法帶走此生所累積的財富,父母親友也無法隨行。我們將隻身一人,背負所從事的一切善行與惡行。這些善行和惡行如影隨行,無法擺脫。
被我們遺留在後的身體稱為屍體。不論是父母的屍體,或上師的舍利,都只是一具屍體。屍體雖有眼睛,卻無法看見;有耳不能聽;有口不能言。我們可以尊重對待屍體,替他穿上緞袍,供奉在寶座上;也可以粗魯地把它丟進火裡或水裡。對屍體來說,沒有差別。它們像石頭一樣沒有心,既不快樂也不悲傷。
身體和語言是心的僕人,當心是正面的時候,身體和語言也是正面的。但是我們要如何讓心正面?此刻,我們執著於一個念頭,認為心是真實存在的。有人伸出援手時,我們心想:“這人對我真好。我必須用同樣的方式對待他,讓他成為我一輩子乃至生生世世的朋友。”這只顯示,我們不瞭解心的空性。至於敵人,我們只會想到如何竭盡所能地傷害他們,最好把他們殺死,或至少搶走他們所有的財產。之所以有如此的想法,是因為我們認為憤怒是真實且永久存在的。事實上,它什麼都不是。因此,我們應該安住於心的空性,超越所有思維戲論,安住在離於執著的狀態,一種超越所有概念的明晰境界。
在形容究竟菩提心的最後,本續說:
禪修後,視現象為幻。
有一種說法認為,禪修後,一切現象,自己和他人,宇宙和所有眾生,皆顯現如幻。我們對這個說法必須要有正確的瞭解。
偉大的菩薩來到世間利益眾生,引導眾生趨向解脫之道,不是因為業力或煩惱的緣故。我們從故事得知,佛陀在過去幾世仍是菩薩時,曾投生鳥、鹿等禽獸之中,為的是教導它們走向善道。他也曾經投生為一個偉大的國王,修持佈施;後來為了求法,或聆聽幾句開示,甚至跳入水火之中,完全不顧自己的性命。因為他已了悟空性,所以沒有任何痛苦。除非我們達到相同程度的了悟,否則只要我們執著于事物常住的概念,就無法達到如佛陀的境界。這是我們每天都要謹記在心的事情。
相對菩提心
首先,我們要把相對菩提心的修持當作一種禪修,然後再討論日常生活中的運用。
針對禪修,本續說我們應該:
修習自他交換;
“自他交換”是一個非常重要的修行法門。如偉大的寂天菩薩⑩所說:
任何希冀快速成為自己與他人的依怙,
應當從事此殊勝之秘密:
設身處地為他人,並將一切施予彼。
⑩ 寂天菩薩(Shantideva,690-740):著名的印度上師,出生於皇室,那瀾陀大學的僧侶。著作豐富,最著名的是《入菩薩行論》。
我們非常重視“我”、“我自己”的概念,接著又把範圍擴及“我的”身體、“我的”心、“我的”父親、“我的”母親、“我的”兄弟、“我的”姐妹、“我的”朋友這些念頭之上。我們忽略了“他人”的概念。或許我們真的對乞丐很慷慨,分送食物給需要的人,但事實上,我們對他們的關心不如對自己的關心。我們確實應該關心他人,而且正因為我們現在能夠忽略他人,我們也應該能夠忽略自己。此即菩提心開始生起的方式。這是菩薩極秘密的訣竅。此刻,菩提心尚未在我心中覺醒,因此我感到非常幸運,能夠依著這個法本來向大家說明。
如果透過聆聽這次“修心七要”的論釋,而認識到菩提心的重要性,這將成為我們未來證悟的正因。在八萬四千種不同法門之中,珍貴的菩提心是其精髓。只要聽到這樣的開示,即使是生性嗜殺作亂的邪魔,也不可能不生起正面的念頭!在過去,西藏東部的康區充斥惡鬼邪靈⑾,這也是巴楚仁波切⑿不斷對弟子講解《入菩薩行論》⒀的原因之一。不久之後,那個地區不再有鬼魂出沒,至少沒有鬼會作亂!此即菩提心的潛藏力量!
如果我不把自己的快樂送給他人,
以換取他人的痛苦,
我永遠無法成佛。
甚至在六道輪回之中,快樂也會從我身上飛離而去。
⑾ 邪靈:佛教從最早就認為有非人的“靈”,人們無法透過一般感官來辨識。尤其在西藏傳統中,經常提到邪靈、鬼魂等等,並有複雜的體系來為鬼靈分類。根據不同的情況,也有不同的解釋。一種說法認為魔是眾生,在六道輪回中受苦,無法解脫。於是,如本書經常指出,他們成為我們生起慈悲的適當對象。另一個傳統觀點認為,這是一種擬人化的心理能量,更接近現代西方心理學所謂的精神分裂和情結。換句話說,這些都是自己的心和業所創造的。堪布俄旺·貝藏(Khenpo Ngawang Pelzang)曾說:“我們所稱的魔,並不是那些張大嘴巴瞪著我們的東西。它就是阻止我們超越痛苦,妨礙我們達到解脫境界,並創造輪回中所有煩惱的一切;簡而言之,它就是任何傷害我們身心的事物。”
⑿ 巴楚仁波切(Patrul Rinpoche,1808-1887):烏金·吉美·秋基·旺波(Orgyen Jigme Chokyi Wangpo),又名卓千·巴給·祖古(Dzogchen Palge Tulku)或劄·巴楚(Dza Paltrul)。一位極為尊貴的上師,出生于東藏康區。他在當代所有最偉大的上師跟前學習,然後成為流浪隱士,住在山洞中或森林樹下,既沒有寺廟,也不擁有任何房屋。他不斷禪觀愛和慈悲,他認為這是心靈修行之根。他是菩薩道活生生的代表,被視為寂天大師的轉世。他的學問淵博,具有完整的記憶力,是藏傳佛教各門各派敬重的修行者。他後來成為“利美運動”——十九世紀開始的不分派運動——最重要的代表之一。《普賢上師言教》是其最出名的著作。
⒀ 《入菩薩行論》(Bodhicharyavatara):寂天大師的偉大詩歌,涵蓋大乘哲學和菩薩道的全體面向。
當我們能夠關心他人,一如關心自己,能夠忽略自己,一如忽略他人,我們將覺醒。即使我們必須停留在六道輪回中,我們也能夠遠離悲苦。如我所說的,當偉大的菩薩佈施自己的頭和四肢時,他們完全沒有因為失去它們而感到悲傷。
在過去生世的某一世中,佛陀曾是一個君主,習慣毫不後悔地給予所有的財富。任何人只要向他乞求,他從不拒絕,因而聲名遠播。有一天,一個邪惡的婆羅門⒁乞丐來到他身前,對他說:“偉大的國王,我的樣貌非常醜陋,而你是那麼的俊美,請把你的頭給我吧。”國王答應了。他的王后和大臣一直擔心他會做出這種事情,趕緊用金銀財寶製作出數百個人頭,供給這個乞丐。
⒁ 婆羅門(Brahmin):印度種姓制度中,四種主要種姓中最高的祭祀種姓。
“拿去吧,”他們向乞丐祈求,“不要向國王要他的頭。”
乞丐回答:“珠寶做的頭對我來說沒有用處,我要的是人頭。”他拒絕取那些珠寶人頭。
他們無法打消他去見國王的念頭。
國王對他說:“我擁有兒女,王后和一個國家,但我對這一切都不執著。到花園的瞻波伽花樹下,我會把頭給你。如果我今天能把頭給你,將是我第一千次完成菩薩將頭佈施給他人的事業。”
到了樹下,國王脫下衣服,把頭髮綁到樹枝上,切下自己的頭。此時,黑暗籠罩大地,天空傳出眾神哭泣哀悼的聲音,聲音大到連地上的人都聽得到。王后們、王子們、大臣們,全部都啞口無言,倒在地下。接著眾神之主因陀羅現身說:“國王啊,你是一位菩薩,你甚至連頭都佈施給他人。在此,我帶來諸神的再生甘露,讓我替你塗上,恢復生命。”
國王確實是一位菩薩,就算他的頭被切下來送走了,他的心仍然存在。他回答,他不需要因陀羅的再生甘露,因為他能夠透過祈請的力量,換一個新頭。
因陀羅請求他如此做。國王說:“倘若這一千次在瞻波伽花樹下佈施自己頭的行為,都只有一個利他的目標,而不帶有任何利己的動機,完全沒有悔恨,那麼願我的頭復原。倘若我的動機中摻雜後悔、邪念,或並非純然利他,那麼願我的頭如此被斬斷。”國王才剛說完,肩膀上就出現一個新頭。和原先被婆羅門帶走的那個一樣。王后、王子、大臣們歡呼,並依據佛法治理國家。
對於那些能夠如此佈施的人來說,根本沒有痛苦。證悟的上師們、菩薩們來到世間利益眾生,即使因為人們被強烈的貪、嗔、癡捆綁,面臨困境和障礙而忽略了他們,他們也從未生起放棄的念頭,完全沒有任何憤怒或怨恨。話說:
如果要讓自己從被害中解脫,
如果要讓他人從痛苦中解脫,
把自己佈施出去,和他人交換,
保護他人,一如保護自己。
當我們練習把自己的快樂送給他人的時候,如果一開始就想把快樂送給所有眾生,是不智之舉。因為眾生無限,而你的禪修尚不穩定,如此你將不會從這樣的修持中獲益。因此,一開始先觀想一個你愛的人在你面前,例如你的母親。心想,當她懷你的時候,受盡折磨,無法舒適地做事、用餐,甚至連起立坐下都有困難。但她始終愛你,關心你。當你出生時,要不是你真的在呼息,你很難被稱為一個有生命的東西;這時,你連抬頭的力氣都沒有。雖然如此,母親把你這個不認識她的小東西扶到大腿上,清洗乾淨,用愛心細心撫養。之後,因為你犯錯而使她顏面掃地,但她仍然全心全意地想著要如何保你周全。如果你的父母是修行者,那麼等你長得夠大,他們把你帶入佛法,為你引介上師,領受上師法教。
事實上,幸虧母親,你才能擁有殊勝人身。若不是因為她,誰曉得你是否能夠獲得人身?因此,你應該非常感謝母親。如果你想的不只是今生,而是無數的前世,你就會瞭解到,所有眾生都曾是自己的母親,都曾像今生的母親一樣照顧你。母親用關愛的眼神注視著你,而非緊蹙著眉頭。她叫你親愛的孩子,把你撫養長大,保護你不受天氣冷熱及其他一切的影響。她用盡一切方法要讓你獲得快樂。就算她能夠讓你當上一國之君,她仍然覺得不夠。因此,你要對母親懷有無限的感恩。
如果一個人長大之後,不但沒有照顧年邁生病的父母,反而棄之不顧,人們會認為他厚顏無恥,不知感恩。即便我們不是如此,但如果我們說自己尊敬父母,而卻只照顧自己,是非常荒唐的。另一方面,如果我們確實照顧父母,但只給予食物、衣著,甚至整個國家的財富等物質,這只能為他們提供一時的利益。相對之下,如果我們能夠介紹他們認識佛法,讓他們領悟六道輪回的痛苦,進而開始修行,例如禪修觀世音的法門,才算真正成功地幫助他們,也為他們的來世奠下基礎。我們必須一再為如母眾生的利益而努力。在不同的輪回狀態中流轉的眾生,希望自己獲得快樂。我們也像他們一樣,為了相同的理由在輪回中流浪。因此,我們應該在當下下定決心,要回報眾生對我們的慈愛,努力化解他們的痛苦。
眾生飽受痛苦的折磨。地獄道的眾生承受極熱與極寒之苦。餓鬼道的眾生承受饑渴的巨苦。畜牲道的眾生承受奴役之苦。人道的眾生承受生老病死之苦。阿修羅道的眾生永遠在爭鬥。天道的眾生必須離開天道時,會經歷極大的痛苦。
一切痛苦都是惡行的結果,而善行是快樂的因。停留在阿賴耶識的負面行為的種子,如同向有錢人借錢的借據。即使經過多年,當債主拿出借據,欠債者就不得不還債。同樣的,當我們累積善業與惡業的時候,業果或許不會像我們被刀劃過一樣立即顯現,但無論如何,每一個行為必定會有其後果。我們可以透過懺悔來清淨這些行為,或直接承受業果。總之,它們不會因時間的流逝而消失。這也就是“苦諦”(苦的真理)和“集諦”(苦因的真理)。“苦”是我們實際經歷的傷害,例如地獄道的寒熱,餓鬼道的饑渴等等。“集”是苦的種子——銀行家的借據——若不是現在,就是在未來造成影響。
所有眾生都曾是我們的母親,因此我們應該下定決心,去承擔一切眾生的痛苦及苦因,同時把所有快樂的因給予眾生。當我們禪觀眾生的痛苦進入我們的心,而自己真的開始受苦時,我們應當快樂地想著,這都是為了我們的母親。當我們為了眾生的利益而付出自己的快樂和善行時,我們應該忽視自身的利益,甚至為了眾生犧牲生命也在所不惜。我們必須努力創造一種環境,讓如母眾生能夠在當下享受快樂,並修持佛法。我們應該祈願他們迅速證悟,並隨喜他們的進展。
如果我們能夠如此持續地為父母著想,最後我們將能夠關愛他們勝過自己。對於兄弟姐妹、朋友和愛人,也是如此。接著,我們應該把範圍擴及所在的城市的每一個居民,然後擴展到全國。當我們習慣了這種觀想,就可以試圖容納所有眾生。如果我們循序漸進地觀想,我們的心態會漸漸擴大,情緒會愈來愈穩定,心中的愛會愈來愈強烈。因此,剛開始以父母為觀想物件,最後擴及所有眾生,因為從無始輪回以來,這些眾生都曾像現在的父母一般照顧我們。我們應當對眾生深深感恩。我們知道如母眾生在輪回中承受各種痛苦,我們應當用強烈的慈悲培養一個念頭:“願我能夠讓他們從痛苦中解脫。”
概括來說,我們要懷有強烈的慈悲心,想像所有眾生的痛苦融入自身。同時把過去、現在、未來的身體、財富和善行回贈給他們。如果看到眾生得到快樂,善行增長,我們應該不斷隨喜。
如果我們依循以下本續偈頌的訣竅,我們將能夠輕易做到交換快樂與痛苦的觀想:
彼二乘呼吸。
觀想你最憎恨的人在你前方。當你呼氣時,你一切的快樂、善行和財富,如同風吹霧氣般離開自己,融入敵人之中。因此,他從痛苦中解脫,充滿喜悅,如同投身西方極樂淨土⒂一般快樂。當你吸氣時,他所有的痛苦、惡行和障礙,如同風中塵沙般沉入我們的體內。想像他的痛苦真實地落在我們身上,要感受那重量,如同自己身負重擔。隨著練習,觀想會愈來愈容易。長期從事如此的禪觀,月複一月,年復一年,你就會習以為常,你的覺受也會有所增長。
⒂ 西方極樂世界淨土(Pure Land of Dewachen):阿彌陀佛(無量光)的淨土。淨土就是佛菩薩之覺醒願力,相應于眾生功德所顯現的境域或世界。投生淨土的眾生可以迅速走向證悟,永遠不會墮入輪回下三道。我們也應該瞭解,任何當下智慧所覺知的地方,其實就是淨土。
在過去的時代,堪千·劄西·歐薩(Khenchen Tashi Oser)的一位弟子在山中隱居。當他家中一位僕人過世時,他為僕人祈請。一天晚上,他夢到僕人投生地獄道中的一個熱地獄。醒來之後,這位隱士直接去找堪千·劄西·歐薩,向他說明這個夢境,請求他為已故的僕人祈請。
堪千·劄西·歐薩回答:“我會為他祈請的,但你應當同時修持自他交換的觀想。如果你能夠持續地修持,他將會從地獄道中解脫出來。”
隱士回到山洞,精進修持自他交換的觀想。七天后,他全身長滿水泡。他認為這是一種徵兆,於是他又去找堪千·劄西·歐薩。
“你要我修持自他交換,”他告訴上師,“現在我的身體仿佛被火焚燒一般,全身長滿水泡。”
“這只是一個徵兆,”堪千·劄西·歐薩說,“那個僕人已從地獄道中解脫。這也表示,你真的有能力以自己的快樂來交換他人的痛苦。”
如果我們希望從這個修行法門中獲得真正的利益,我們應當持續修持,直到這類的徵兆生起。
阿宗·竹巴⒃的弟子在修持自他交換法時——藏文稱之為“通林”(tonglen),特別以犯下許多深重惡行的人為觀想物件。在修持過程中,他們過去禪修所獲得的領悟和覺受,常常會被蒙蔽,感覺障礙增加。如果出現這種徵兆,不要認為我們在未來會承受痛苦。格西卡拉·貢千⒄一輩子都祈請:“願我代替那些積聚惡業的眾生,投生地獄道。”他在晨昏重複這個祈願。但就在他圓寂之前,他說:“我的願望沒有實現!因為看樣子,我要前往西方極樂世界;無論我朝哪裡看,眼中所見盡是花團錦簇的花園和花雨。雖然我一直祈請,願所有眾生前往西方極樂世界,自己代替他們投生地獄,但看樣子,我是去不成了。”這就是自他交換的成果。
⒃ 阿宗·竹巴(Adzom Drugpa,1842-1924):蔣揚·欽哲·旺波的弟子,第二世蔣揚·欽哲·卻吉·羅卓的老師,也是頂果欽哲法王的老師。他是一位伏藏掘取者,尋找佛法寶藏的人(見③),是寧瑪傳承中一位極重要的上師。
⒄ 格西卡拉·貢千(Geshe Karak Gomchung):十一世紀噶當派大師,波托瓦(Potowa)的弟子。
座下的相對菩提心
三境,三毒,三善根。
我們執著於令自己喜悅的事物及所愛之人,例如父母和親戚。面對令我們不舒服的情況,例如看到敵人或不喜歡的人,心中會生起嗔恨。當我們看到的人既不是好友,也不是敵人時,就沒有感覺。我們執著于舒適的狀態;面對不悅的狀態,我們生起嗔恨;對於無所謂的狀態,我們心中生起無明。
很多人,包括我自己,都中了貪、嗔、癡三毒!我們應當祈請:“願我能夠承擔所有眾生因三毒而產生的障礙。願所有眾生能夠生活在善德之中,每天實踐善行,從貪、嗔、癡三毒中解脫出來。”如果我們常常如此思維,將獲得極大的利益。
一切行中皆持誦。
持誦的例子如:“願彼諸惡行皆成己之苦;願己諸善德皆成彼之樂。”這是噶當派大師經常念誦的偈子。在禪修後,念誦這樣的偈子是佷有好處的。此外,如果能夠在殊勝的法像前祈請,例如在拉薩的釋迦牟尼佛像⒅前,或在上師面前念誦,利益更大。此舉一定能讓菩提心在心中增長,因此我們應投入大量時間和心力來修持。
訓練從自起。
我們應該如此想:“願未來所將承受之折磨,諸如地獄道之寒與熱、餓鬼道之饑與渴,現皆入己身。願彼眾生墮入地獄道的一切業障,現皆入我心,己願代彼之痛苦,亦即法教中眾生貪、嗔、癡之業報,悉皆成熟於己身。”慈氏瑜伽曾因一隻狗被石頭砸到,而跟那只狗一樣在相同的位置瘀血。我們要持續修持,直到有著像慈氏瑜伽一樣的徵兆。
菩提心即覺醒心,是一切經教部和密咒乘修行的核心,是一個很容易修持的法門。如果你有菩提心,一切就圓滿;沒有它,任何事都無法圓滿。此刻,我們正從不同上師處領受許多修心的法教。請把這些法教謹記在心!當這些法教被翻譯出來之後,希望各位能夠理解記憶。因為,這確實就是佛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