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10/01/22 19:56:23
學習次第 : 進階
日期:2010/01/22 19:52:58 喇嘛網 編輯部 報導
修行者的一日-覺醒的四要素
波卡仁波切講授
第一節 覺醒的四要素
覺醒是真實的快樂,它同時包含了入世與出世,是萬物的本質。我們只能在四大要素相結合的條件下得到它,這四要素是:①起因,②支撐,③輔助條件,④方法。
1.覺醒的起因是於潛在狀況下,自然地,無所分別地表現於諸有情的心靈上。
2.[支撐]指的是人身的存在,它優於其他的精神層面,因它可作為覺醒的工具,所以我們稱之為“人身寶”。
3.輔助條件是指一位合格的精神導師,他為我們指引正確無誤的道路。
4.方法是指上師所賜予的教導,這些教導皆是釋迦牟尼佛留下來的法門,其中包含了顯經及密續。(注一)
沒有這四要素,我們無法於覺醒的道上有任何進展,再則缺乏任何一項要素,也將使其他三要素失去作用。現在這四要素已聚集在我們面前,這使我們能善用、也更能珍惜自己的生命。
想想我們今日的幸福,想想於過去生中我們所積的善因,讓我們把這些善因彙聚一起,更加速於覺醒道上邁進。
[b]第二節 邁向覺醒的生命
放棄世間日常的一切活動,專一於精神上的修持,創造一些能令內心進步的理想條件。於此遠景之前,首先我們必須開始學習藏文,因為藏文將佛法十分完整地保存下來,而佛法譯成西方語文目前仍十分稀有。接著我們可以進行三年的閉關;並且只要我們能夠,我們也可以繼續進行為期幾年或幾個月的閉關生活。將整個生命都致力於學習、反省、及精神修持,這是對生命最好的利用。
如果環境不允許我們受持一個完整、專一的教法(注二);我們仍然可以在不用放棄工作、家庭之下,、以一些簡單、規律的修持來潤澤我們的生活;例如我們可以做觀音禪修,利用假日到佛法中心,讓我們在喇嘛上師的教導下,更加深我們對佛法的認識,並與其他人一齊禪修,或者利用一個或數個禮拜來進行短期的閉關。
假使我們連上述修法的可能性都沒有,也毫無機會到佛法中心的話,我們仍可以按照我們的生活來修持,並從中獲益。即使我們僅能花些微的時間來做,規律且專注地,如果天天、經年累月下,這一點一滴所累積起來的,將不可忽視。維持精神生活成為一種習慣,將自身內在正面的、深廣的潛能釋放出來,擺脫以往許多不好的習慣,便能避免惡業的形成。
要知道我們的行為中,善與惡的色彩,是源自於烙印在我們精神上的習慣。依照這種習慣力所完成的行為,不論是好或壞,他們將產生業果,而在未來成熟之時我們一定會嘗到。同樣僅僅於我們心中產生一個正念、而這正念便在心中形成一種好的、正面的習慣或經驗。我們的口業與身業,也會同樣地烙印在我們的心中。
我們必須每日專心檢查我們的身、口、意是否在正確的方向。使能切斷種種的不好、並盡可能朝正道邁進,如此我們將會有所轉變。
[b]第三節 重視二元相對性的真實(俗諦)
僅管我們尚未確知那存在於[相對](俗)與[絕對](真)二相合一之真實性中(注三),[心]的存在形式(注四)——這真實的認知,便是我們所謂的“醒悟”。此[相對]與[絕對]的真實性,二者一般不被認為是一體的,而被認作是相互分離的。(注五)
雖然善業與惡業皆缺乏二諦和合的真實性,他們的果報確是不會錯的:造業者本身的幸福,一定源自於自身的善業,而痛苦也一定起源於惡業。這種善、惡、因果間的關係,也是相對實性(俗諦)的一個特性。那麼我們為什麼必須瞭解善、惡間的區分及知道什麼要接受,什麼需捨棄?這是因為在究竟相對(真諦)的證悟之前,我們仍屈服於二元相對的現象之中,而一直處於無可抗拒的輪轉之下、僅管於相對的現象中缺乏自我的真實性。(注六)
事實上,唯有心是依附於吾人所造的善業與惡業,而業的印記僅能固定於心所,也只有心能於苦或樂中體驗業果。僅管只有心為諸業所牽連,但俗諦方面,業果的體驗及貯存累積,確實是一項無法避免的過程。以事實來看,火是不會無緣無故自己存在的,如果把火放在手上,則立刻被燒傷。所以要知道攝受善業、摒棄惡業,直至解脫……。
[b]第四節 精神上的烙印
在二元相對的現象(俗諦)中,我們所造作的行為(業)會在內心中留下烙印。
這些精神上的烙印,是留在我們記憶過程中的簡單影像。例如我現在想:“我必須在五點時去買東西。”這個“想”(念頭)接著將離開我們的精神表面,然而它已在心裏留下一個記號。好!五點一到,這“想”又再度出現,我們便告訴自己:“是該去買東西的時候了。”這些由於“想”而留下的痕跡,就像消失在地面上的泉水,時間到了便又冒出地面,重新彙集成流。
隨著同一種行為的重複發生,它於我們心中留下的印記,將逐漸地形成一種無法動搖,而且帶著強制性。酒精對於人體便是一個明顯的例子:一個人第一次喝酒時,他一定感到不舒服,更會覺得嗆人及全身火辣。如果這個人持續每天喝一點酒,第一次不愉快的印象將漸漸消失,取而代之的便是一種喜悅與滿足。總之,習慣之後,這個人便會認為酒實在很美味,最後到這習慣根深蒂固時,已是無法改變了。而它產生了什麼?這種日復一日的習慣,已在精神上烙下愈來愈深的印記。同樣的過程,正確的精神生活在心裏所烙下的痕跡,卻是正面的,有益的。通常在開始學習掌握一項好的習慣,並不是很容易。然而,慢慢地,一步步地做,漸次地要求自己,我們會發現愈來愈容易,並得到很大的喜悅。記得:當我們的精神和佛法放在一起時坐禪便是在修法;而不坐禪時亦是在修法。於內心獲得良性的、正面的印記是十分重要,而且必須不停的建立;今天修行,到了明天便放在一旁的做法,是行不通的。要堅固一項好的習慣,必須要有規律及有毅力,如此幾個月或幾年之後,我們會瞭解,我們的不良習慣在減少,同時好的本性會如同花朵一樣綻放開來;有了如此的觀察與瞭解,我們必須于此道路上持續前進,直到成佛。
經由負面行為所留下的記憶,並不是無法醫治的,我們可以藉由懺悔來擺脫,使負面的印記成為中立性;果報將不會發生。缺乏懺悔、反省,負面印記將每日增大加深。即使今日我們做了一件微不足道的惡行,但如果我們不立即發現並懺悔,小小惡行在我們心中留下的刻痕,將與日俱深。這有一點像錢擺在銀行,每天會生利息一樣,能在我們需要時,給予極大的助益。
如果我們不能稍加留心,好的行為所留在心裏的良性印記,也能被抹減掉:如果我們對眾生從沒能供奉及佈施的話,生氣、忿怒或其他不良的情緒反應皆能消滅掉善行所積的功德。佈施、奉獻及回向,不僅能保護已有之功德,更能讓它日日增長而不流失。(注七)
[b]第五節 從[相對]到[究竟]
正因為我們無法超越相對性真實(俗諦),而使得存在於善業、惡業及苦、樂之間的因果關係,繼續支配著我們。身為初學者,我們無法立即證悟到究竟真理(真諦)。因此我們的修行,必須面對這[相對性真實]。當我們若能在這[相對性真實]的生活中,採取一種正確的姿態,摒棄一切的不善,我們心中會發展出一種能自動引導至證悟究竟真理的能力。因此善用這二元[相對性真實],便能逐漸打通通往究竟的大道。
初學者若一開始便著手進入[空性]究竟實相的禪修,那只能給自己一道窄門,因此必須以[入世]的生活,做為修持的著路點。之後,內心的開發,將自然地把我們領引到一個于兩種修持相互平衡下所達到的階段:一是禪修及對空性的理解,另一是指於世俗中,身、口、意三方面行為之修持。接著愈深入證悟空性,愈能使已失去重要性的身、口、意,藉種種修行而激發出力量。
對於我們初學者,僅靠著禪修空性,是非常困難的。禪修必須依賴我們的身體、言語、思想上的行為,及棄惡從善的力量這兩者的積極配合,這也正說明每日修行的必要性。
[b]第六節 必然的改變
凡是跟隨佛陀教法的人,一定發覺,他們在行為、言談表達及思考方式中,有著顯著地轉變。倘若無此轉變,即使穿過佛法的大門,讓法教在我們心中留下愉快的回憶,我們卻將無法採收到碩大的果實。
我們可以將一塊黑布放入紅色、黃色、藍色或綠色的顏料中,但黑布永遠變不成紅布、黃布、藍布或綠布,我們只是在浪費時間,而不會有任何改變。這也正說明,如果我們自身沒有產生任何轉變,這便是缺乏修行或修行不足的信號。
反之,當我們將一塊白布浸到顏料中,白布便改了顏色。譬如浸染到黃色顏料,它會變成一塊光鮮的黃布。即使色染得不夠周全,也不會仍是一整塊白布,至少染上一些黃斑點。同樣對於我們精神上的修行,如果色染得周全,我們便可能於此生覺悟解脫;萬一,即使我們達不到這理想中的結果,也必須至少有些許的轉變:這便是相較於皈依前,我們的言行會些微地向善,我們的心靈應附著較少的惡意、貪婪,取而代之的是更多的善意、知足、慈悲及忠誠。
我們應像白布一樣可以著色,而不應像塊永遠變不了顏色的黑布。為此,每日修行是責無旁貸的。
注一:顯經是指記錄佛陀對大小乘所施予的法教經典,密續集結了金剛乘的教法。
注二:法(Dharma):通往解脫的精神道路。
注三:[相對]與[絕對]二相,便是[俗]、[真]二諦。
注四:心的存在形式指的是[真實的本質],它超越了由[主體]、[客體]二元觀念所造成的幻相。
注五:相對性的真實(俗諦),涉及到現象的存在形式。絕對性的真實(真諦),涉及到真理的無相。
注六:我們必需更廣泛地理解[業]這個字;它不僅指肉體上的行為,也包含了言語及意識思惟。意思是一念生起即是造業,一句話語亦是業。另一方面,此[業]不作必然引導至另一目的解。同樣以慈悲善心及守護生命為動機,而祈禱、持咒、冥思禪坐,皆是善業。
注七:善行之功德回向,是指我們希望此善行所生之潛在善因,能利益到一切有情眾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