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13/08/31 03:13:09
阿底峽尊者
學習次第 : 進階

 覺醒的勇氣 修心七要 修心的承諾

覺醒的勇氣  阿底峽之修心七要
Enlightened Courage

修心的承諾  

  恒學三要點。

  

  這三要點包括:對修心的承諾要持之以恆,勿過度戲劇化,勿持雙重標準。

  持之以恆的修心。我們要無悔地付出自己的快樂,把一切美好的事物及功德佈施給他人。我們應該用喜悅的心情,承擔他人的悲傷和困境。我們要努力讓他人從痛苦中解脫,尤其是傷害我們的人;我們要誠懇、毫不遲疑地獻出自己的快樂,不論多寡。我們不該忽略其他次要的修行承諾,不能找藉口說:“我正在做修心的修持。”不要忘記修心,同時也要尊重並修持我們過去所有的修行承諾,從聲聞乘到密咒乘,把一切融合在一起,成為一種生活方式。如果我們能夠這麼做,就是大乘一切道路不可思議的進階石。讓我們用同樣的專注力,完成所有的誓言。

  勿過度戲劇化。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的言論應當合乎真正修持佛法的方式。此外,我們應該避免在他人面前從事一些行為,讓他人認為我們是受戒的人,因而從中得到好處。我們也要避免從事一些行為,讓他人認為我們已從我執中解脫,例如不受傳統宗教禮俗約束的態度,或用誇張的方式碰觸麻瘋病人或其他傳染病患者。噶當派大師不做的事,我們就不該做。

  勿持雙重標準。例如,我們可以容忍他人對自己的傷害,但遭到魔鬼侵害時,就無法忍受。要同樣禮遇窮者和權者。去除所有偏見,避免對親戚的執著,以及對敵人的憎恨。對窮人及對地位卑下的人要特別尊重。不要偏頗!要以同樣的愛與慈悲對待一切眾生。

  

  改變態度,持之以恆。

  

  自從無始以來,我執讓我們在六道輪回中流浪;此即所有痛苦的根源,問題的肇始者。

  把他人看成比自己重要,放棄珍愛自己的態度,下定決心不做出虛偽的行為,身、語、意效法所有依循法教而生活的朋友。修心要低調,不應炫耀,不能用修心來引人注意或創造聲譽。它是我執和煩惱的內在對治。我們要讓自己的心成熟,不需讓他人知道。

  

  不應說殘支。

  

  不要討論他人的殘疾。如果有人看不見、不良於行、不聰明,甚或破戒了,我們不應當稱他們為瞎子、跛子、白癡等等。簡而言之,不要說出任何令人不舒服的話。

  

  莫批評他人之過。

  

  當我們看到他人的缺陷,尤其是修習佛法、與我們供養相同上師或穿袈裟的人的缺陷時,我們必須瞭解,不淨觀才是問題所在。照鏡子時,如果看見骯髒的臉,那是因為自己的臉髒了。同樣的,他人的缺陷,不過是源於自己的不淨觀。藉由如此想法,我們應該去除別人有缺陷的想法,慢慢培養一種態度,認為一切存在、一切現象都是純淨的。

  

  先淨重煩惱。

  

要仔細檢視,找出自己哪一種煩惱最強烈。如果貪欲最強烈,那麼我們應該專心用“醜陋”來對治。如果嗔恨最強烈,要用忍辱來對治。如果自己愚癡,腦筋不敏捷,就應當努力培養智慧。如果容易嫉妒,應當努力培養平等心。要用所有佛法的修行,來降伏這些煩惱。如果能夠解決這些粗重的煩惱,較弱的煩惱自然會平息。

 

斷一切果求。

 

  修心的一般效果,就是讓修行者從希望和恐懼中解脫出來。要修持自他交換而不求回報。舉例來說,我們不應當希望,因為自己的修行,許多非人會聚集在我們四周,服從於我們,並顯現神通,然後所有人會因此而臣服,為自己帶來財富和影響力。我們要去除所有的自私的想法和外在的動機,例如為他人努力,但實際上是希望自己解脫或往生淨土。

  

  棄舍毒食。

  

  俗話說:“出自自私的動機的善行,如同有毒的食物。”有毒的食物可能看起來美味可口,但它會迅速致人於死。

  視敵人為憎恨的物件,視朋友為珍愛的對象,嫉妒他人的快樂和幸運;這一切都源於我執。如果善行被我執滲透,而被視為具有實存性,那麼善行就會變成毒藥。我們要屏棄一切自私。

  

  莫因責任而狹窄。

  

  父母過世之後,人們會因為對父母的忠誠,而和他人交換利益,或報復家族仇人。不要讓這種偏見主宰自己。

  

  莫發惡語。

  

  如果有人對我們說:“你不是一個好的修行者。你的誓言沒有用處。”我們不要指出他們的缺陷來反擊,例如告訴一位盲人他瞎了眼,或告訴一位殘障者他跛了腳。此舉只會引起雙方的憤怒。不要說出任何傷人,或令人不悅的話語。當事情不順利的時候,不應當怪罪任何人。

  

  勿埋伏候險。

  

  這裡所謂的“埋伏”,是指牢記他人曾對自己做過的傷害,然後伺機等待對方力量薄弱時加以反擊,或尋求有權人士的協助,甚至運用巫術等等。我們要屏棄任何此類的念頭。

  

  莫刺弱點。

  

  不要攻擊別人的弱點,或做出令他人受苦的事情。同樣的,不要念誦會傷害非人的破壞性咒語。

  

  犛25載莫移牛。

  

25.犛:母牛與犛牛之混種,力氣比公牛大。

 

  這意思是說,永遠不要讓別人承擔自己的過失。牛無法承載犛所能承載的重量。我們要特別小心,避免傷害貧者和弱者,不要加重他們的稅,使他們無法承擔等等。完全屏棄此類邪惡的行為。

  

  莫暗藏動機稱讚他人。

  

舉例來說,如果我們和他人共有財產,我們不應當用諂媚的方式,鼓勵他們把自己的那一部分分給我們。我們不應當說出“你的慈悲是出名的,”或“慷慨佈施會積累很多功德”之類的話。我們不應當為了得到他人的錢財,而做出任何取悅他人之事。要屏棄任何此類的行為。

 

勿錯用對治。

 

  如果在做自他交換時,目的是為了個人的快樂,或希望他人認為我們是忍辱慈愛的菩薩,來提升自己的名聲,這就是錯用對治。不要心存這種動機,永遠不要因為這些理由來承擔他人的不幸。

  為了治病而修心,或恐懼鬼靈而修心,是錯用對治的另一個例子。這種行為如同用憤怒咒語驅逐惡魔,目的是要懲罰惡魔。我們要完全放棄這種行為。不能讓修心淪為抵抗邪惡力量的巫術。邪靈和鬼魂都是因為自己迷妄而傷害他人。我們修心的目的,不應該是與他們對抗,而是讓他們從惡業中解脫。當他們製造障礙時,我們應當慈悲地修持施身法,如此他們就不會傷害我們。我們的修行應當只用來對治自己的負面情緒。

  

  天神莫成地魔。

  

世俗之人利用宗教來達到生意興隆,取得權勢,並創造繁榮。一旦他們生病、失去地位等等,就會認為天神不樂,而開始認為天神是惡魔。

如果修心之後,反而變得驕慢炫耀,就如同岡波巴大師26所說:沒有正確地修持佛法,會讓我們墮入下三道。如果我們變得做作而自大,我們肯定不是在修持佛法。因為自己的驕慢,所以修心的法門無法如常地馴服我們,反而讓我們更僵硬倔強。我們變得如此自大,甚至見到佛在空中飛行,或看到他人經歷巨大痛苦,腸子掛在身體外面,都不會對佛的功德升起虔誠心,也不會為眾生的苦而慈悲。這是在忽視佛法的所有目的。當敵人在東,把重兵全部放在西門是無用的。肝有問題,就要吃肝藥。我們發燒,就要服用正確的對治藥房。如果服用的藥不適合病情,病況會惡化。同樣的,修持佛法的目的是要對治我執。對於他人,我們要把自己當作最卑微的僕人,永遠處於最低的位置。要真正非常努力地學習謙虛,不去考慮自己。

  

26.岡波巴(Gampopa,1079-1153):又名達波仁波切(Dhagpo Rinpoche)。密勒日巴尊者最著名之弟子,噶舉派寺廟傳承之創立者。

  

  勿利用他人之苦。

  

  如果在親友死亡時,我們竭盡所能地爭取他們的財產、食物、金錢、書籍等等;如果贊助我們的功德主生病或死亡,我們到他家去修法,目的卻是為了得到報酬;或者與我們同等程度的修行者死了,我們卻因為少了一個對手而感到安慰;或因為敵人死了,而感到沒有了威脅,這就是利用他人之苦來得利。是不該做的。

  

第七章 修心的指導

  

  以下是更進一步的教導,讓我們瞭解如何運用修心法門,讓慈悲和菩提心凝聚增長。

 

  一切修行只有一個動機。

  

  要培養利他的動機。以飲食穿著來說,當我們得到美味的食物,要心想:“願眾生能夠享用相同的美食;願我能夠與一切饑餓的人,共用這美好的一餐。”獲得好衣服的時候,同樣想:“願所有的人能夠享用這樣的好衣服。”

  

  一切困境只有一個對治。

  

  當我們在修心過程中生病,或被負面力量糾纏;當我們名聲狼籍而失寵受苦;當我們的煩惱日漸增強,對修心失去興趣的時候,要想世界上有很多人面對相同的困境,行為有違法教。在此時,即使我們向他人解釋法教,教導別人如何培養美好的功德,也沒人想要聽——仿佛在對牛彈琴。另一方面,人們不需要教導,自然就會說謊、偷竊。他們的行為完全與他們的渴望相抵觸——他們除了輪回及下三道之外,還有何處可去?因此,我們應該為他們感到難過,承擔他們的過患,祈願他們立即停止負面行為,走向解脫之道。我們應該祈願,願他們對輪回生起出離心,願他們發菩提心,並由自己承擔他們的怠惰、忽略佛法的一切果報。換句話說,我們要不斷修持自他交換。

  

  初後做二事。

  

  早晨起床時,我們應該發下如此的誓言:“我今天一整天將記得菩提心。吃飯、穿衣、禪修時,不論我到哪裡,將持續修持。如果一時忘記,要提醒自己。時時專注於菩提心,不讓自己墮入貪、嗔、癡的狀態中。”我們應該集中意志,努力持守這個誓言。晚上就寢前,檢查自己:我發了多少菩提心?我對他人有多大的幫助?我的行為是否依循法教?

  如果我們發現自己的行為違反法教,要心想,雖然自己已經進入了佛法,從上師處領受了大乘的法教,我們仍然沒有能力付諸實修。這是因為無數輪回以來,我們背離法教之故。如果繼續這樣下去,我們將永遠無法停止在輪回和下三道中流轉。我們應當如此責備自己,懺悔一天的過錯,並下定決心從第二天開始,在二十四小時之內,或一個月之內,或至少一年之內,必須要看到自己進步的徵兆。要鐵了心,不要因為過去除過患是龐大的工作而氣餒。反過來說,如果在一天之內,我們的行為沒有背離法教,維持利他的態度,就應該欣喜,心想:“今天是有用的一天,我記得上師的教導,如此完成了他的願望。明天我還要更進步,後天還要更進步。”如此可以保證菩提心的增長。

  

  二境皆應忍。

  

  透過對三寶的信心和慷慨佈施,我們或許會因為業果的成熟,而變得富裕,擁有崇高的社會地位等等。此時,我們可能會想:“我有錢,我有地位,我最厲害,我出類拔萃。”如果我們這些修行者具有這種驕慢,對此生的執著將會增加,邪魔將會進入我們的心。另一方面,如果我們能夠享受快樂、財產和影響力,而不起驕慢,我們將瞭解,這些事物不過是幻象、不具實質的夢,有朝一日都將消逝。對於所有聚合而成的事物,有一句話說:“有所積聚,必有所用盡;有起必有落;有生必有死;有聚必有散。”

  我們應該告訴自己:“誰知道?或許明天我就要向這一切說再見。因此,我要把我最滿意的事物、最好的財富供養上師和三寶。願他們欣喜地接受,並加持我,讓我在修行道上沒有障礙。這一切只不過是一場美夢,但願一切眾生能夠享受如我這般的快樂,甚至於更多的快樂。”

  另一方面,當情況糟到無法修行,心中生起強大的煩惱和煩躁的情緒,與所有人爭吵的時候,我們要想:“我知道一切如幻;因此,我不會讓自己被情緒牽著鼻子走。我不做弱者!我要把他人的過患、貧困、疾病和死亡背負在自己肩上。”簡而言之,我們要如是思維,只要珍貴的菩提心不退減,誰在乎墮入下三道?誰在乎失去財產?無論如何,我們要像握有珍寶的乞丐,絕不放棄菩提心。

  

  二事捨命護。

  

  一般說來,這指的是聲聞乘、大乘和金剛乘的誓言,尤其是修心的特殊誓言。修心的誓言是:把所有勝利和利益歸給他人,自己承擔所有的虧損和失敗,尤其是敵人的虧損的失敗。如果我們正確地修持,修心將會有成果。反過來說,如果沒有持守這兩種誓言,我們既無法獲得今生安樂、投生天道和人道的短期利益,也無法具足往生淨土的長期利益。我們要不顧任何代價,遵守這些誓言,如同走在森林中,要保護自己的眼睛,免得讓刺跑進去。

  

  當學三種難。

  

  這三種是比較進階的修行:正念的修行、去除的修行,以及“斷念”的修行。

  第一個是正念。這是非常難的修行。我們要在煩惱生起的那一刹那,立即察覺。剛開始,我們很難保持足夠的覺察力,來認清煩惱的生起。然而,當負面情緒生起,我們要分辨它們是貪、嗔或癡。即使我們能加以辨識,也不容易用對治來去除它們。舉例來說,如果一個無法控制的強烈情緒生起,我們無助地被它控制,但我們仍然要面對它,質疑它。它的武器在哪裡?它的力量在哪裡?它偉大的軍隊和政治強權在哪裡?我們會發現,情緒只不過是一些不具實質的念頭,本質是空的:無來處,無去處,無停留處。當我們有能力去除煩惱之後,接著就是困難的“斷念”修行。這意味著,我們依據所敘述的對治方法去除煩惱,如同一隻鳥飛過天際,不留下任何痕跡。我們要努力從事這些修行。

  

  取三主要因。

  

  成就佛法的三個主因是:遇見合格的上師;透過他的開示,培養正確的動機;最後,具備必要的資糧。

  如果不跟隨真正的上師,我們永遠無法知道如何修行。如果釋迦牟尼佛沒有轉*輪,我們不會知道哪些行為應該做,哪些行為該避免。我們已經沒有福報親見佛陀,如果又不跟隨上師,我們要如何修持解脫之道?如何認出錯誤及劣等的道路?如同我們用油來處理僵硬的皮革,使其滑潤有彈性,我們要用平靜謙虛的態度,正確地修持佛法,不受干擾。最後,我們目前生活在欲界中,如果無法填飽肚皮,沒有衣服蔽身,是不可能修持佛法的。

  如果俱足三種根本條件,應該感到欣喜,因為我們擁有一切修持佛法的條件。這就像在爬坡時有一匹好馬,路途就不會太困難。同時,我們要祈願所有眾生皆能同樣幸運。

  如果我們不具備這三種根本要素,應該省思,雖然進入佛法,領受許多法教,但我們仍然缺乏修行的適當要件。

  事實上,有許多弟子正因為此而無法正確修行。他們就是所謂的“善業轉惡業。”如前面所述,“老瑜伽士發財;老上師結婚。”對於這樣的人,我們要感到憐憫,並祈願他們得不到順緣的因,能在自己身上成熟,因而改善他們的情況。

  

  修三種不可退減。

  

  即虔誠、熱忱和菩提心。

  對上師的虔誠心,是大乘一切功德的泉源。如果釋迦牟尼佛本人現前,而我們缺乏虔誠心,就無法看到他的功德,也無法領受他的加持。佛陀的親戚提婆達多和善星比丘,沒有把佛陀視為覺醒的人;他們誤會並批評佛陀的一切行為,被自己的忌妒心戰勝,最後往生地獄道。如果能夠對上師生起圓滿的信心和虔誠心,把上師的一切事業視為正面的,那麼就算上師不是無上覺醒者,自己心中也會油然生起了悟的智慧。如同常啼菩薩27,透過對上師的虔誠而成就了空性。因此絕不能讓自己的虔誠心退減。

  

27.常啼菩薩(Sadaprarudita):法上菩薩(Dharmodgata,或曇無竭菩薩)時代的一位偉大菩薩,因自己的勇氣、精進及對法的追尋而著名。

 

  修心是大乘法教的精華。它是從法教的牛奶中提煉出來的奶油。在佛陀開示的八萬四千法門中,如果我們能夠修持菩提心,就已足夠。事實上,菩提心如同不可缺乏的藥丸,我們不能沒有它。菩提心是一切佛法的結晶。能夠聽聞菩提心,是多麼幸運。宣說菩提心的上師,其仁慈亦無與倫比,因為菩提心本身是無比的偉大。反過來說,如果我們運用四種密法事業28,是為了讓自己長壽或戰勝敵人、土匪等等,那只不過是為了自己目前的生活而已。

  

28.四種密法事業(Four tantric activities):又被稱為四種證悟事業,即息災、增益、懷愛、及解脫(也就是強迫將意識送往更高的存在境界)。

 

  菩提心的法教是多麼殊勝呀!只要能夠在心中體驗一點點都不得了!一刹那的負面念頭,將使我們承受無數輪回的苦。反過來說,一刹那的菩提心,可以摧毀無數劫以來,一切惡行的果報。一念的菩提心,能夠聚集一切功德和淨行。出自這種動機的任何行為,都是屬於海洋般廣大的大乘事業。我們應當用欣喜和熱忱的態度修持菩提心,這種熱忱永不能退減。

  讓自己習慣於菩提心,如同保持花園整潔般,不讓雜草、昆蟲、木屑氾濫。讓我們一起來修持菩提心,結合大乘和聲聞乘的功德,使我們變成可以漸漸裝滿稻穀的容器,或漸漸滴滿水的水皿。無論我們是在修持聲聞乘或菩薩道的法門,或密咒乘的生起次第或圓滿次第,一切行為都應成為菩提心誓言的支柱。就算在修行密咒乘,也應保證並肯定我們的菩薩戒。

  我們所做的一切包括聽聞、思索及禪修,都應被視為修心的助力。如果能運用菩提心,把一切納入修心的道路,我們可以培養出不可思議的正面心態。用這個對治方法,可以改變一直以來所生起的負面情緒。用這種方式,讓菩提心做為我們經常的朋友。

  

  成就三無離。

  

身、語、意要永遠從事正面的行為。當我們在做大禮拜、繞行佛塔之類的正面行為時,心意、語言應當與身體同步。當我們積聚語的善行時,例如念誦咒語,身與心要同時參與。當我們生起善念,身和語也要同時參與。如果做大禮拜或繞行佛塔時,我們聊天,或心中充滿各種負面情緒,就如同在吃有毒的食物。所以,當我們做出正面行為時,身、語、意要一體行動。

  

  修心無偏頗;

  修行要遍徹。

  

  修心不能有分別心,不要挑選物件,要針對一切,不論物件是否有生命。任何念頭的生起,都應該成為修行的道路,而不是修心的障礙。這不能隨便說說,要深入自心,真心實踐。

  

  恒修所無能避免。

  

  對於無法逃避的困難,我們應當經常禪修。很多人要害我們,要與我們競爭,上一刻友善,下一刻沒有任何理由就背叛我們;有時候,沒有任何明顯的理由(也因為自己的業),我們就是不喜歡一些人。對於這些人,更要生起菩提心,尤其在困難的時刻。

要尊敬、服侍長輩、父母及上師。蓮師曾說:“不要成為長輩心中之痛;恭敬地服侍他們。”幫助他們及任何需要幫助的人,就是走上菩薩道。不要從事任何與此態度相左的行為。

  

  不依賴餘緣。

  

  當我們擁有足夠的衣食,健康良好,擁有一切所需,無憂無慮時,我們不應執著,也不該依賴這些好處。反過來說,當我們無法享有這種條件,一切不如意時,我們應當利用這種情況來激勵自己的勇氣,把困境當做菩薩道路。困難的時候,不能放棄;這反而是我們修持兩種菩提心,把一切經驗帶到修行道上的最佳時機。

  

  今當修主要。

  

  在過去許多生世中,我們曾經歷各種狀況,曾經富裕,曾經被敵人戰勝,失去一切。我們曾享盡天道的歡娛,也曾是政治迫害的受害者。我們曾是麻瘋病患,或受其他疾病迫害。這一切快樂和痛苦的經驗,並沒有帶給我們任何事物。此生,我們走上了佛陀闡述的道路,遇見許多有成就的心靈導師;這一次,我們要把握機會,讓一切情境變得有意義,並且去做是最重要的事。

  商人來到遍佈珠寶的島嶼,卻空手而返,他會無顏見人。對我們而言,也是如此。我們要善用現在修行的順緣。如果能夠讓真實的菩提心生起,就算我們貧困、無名也沒有關係。

佛法有兩種面向:傳授與修行。傳授不過是嘴巴的工作,而許多聽聞佛法的人卻不修行。俗語說:“聽法者多,修法者少。即使那些稍事修持的人,也分心而迷失。”

對佛法而言,修行重於傳授和討論。佛法要真的去“修”。就算念誦百萬咒語、從事各種善行,但如果心是散漫的,就不會有任何利益。如此一來,法教對我們無益,菩提心也沒有機會增長。在所有修行之上,要勤修菩提心。

  

  一本尊,觀世音,諸佛總集;

  一咒語,六字真言,諸咒總集;

  一佛法,菩提心,生圓二次第一切修行之總集。

  知此,一切皆解脫,持頌六字真言。

  

  菩提心是一切修行之主;此外,一心根據上師指示修行,勝過依賴書本的知識智力。黃金和鑽石愈提煉愈精純,因而愈珍貴。對於上師傳授的法教,透過精進的修行,我們的領悟會愈來愈深。佛陀說:“把我的話當黃金,切它、熔它、提煉它;仔細檢視我的法教,不要只因為尊敬我而接受它。”佛陀的法教如同熔化和提煉的黃金。透過聽聞,我們開始瞭解;透過禪修,我們的領悟愈來愈深廣。持續專注地修行,非常重要。在所有行為中,最重要的就是靜坐禪修。禪定時,不要到處動,要安靜地留在座位上。站起來只會摔跤!要坐直,不要太僵硬。記住,上等修行者會磨破自己的坐墊,不會磨破自己的鞋底。

  對治情緒比離家修行更重要。如果我們離家修行,卻有著更強烈的貪、嗔、癡,那麼我們的行為對修行而言,是有害而無益的。因此,最重要的就是善用對治。

  

  勿犯錯。

  

  要防備自己犯下六種錯誤或誤會。

  錯誤的耐性或容忍。有些修行者缺乏衣物,受盡風寒,外貌可憐,但仍然堅持修行。他們或許缺乏物質,但不需要我們的憐憫。眼前的不舒適是短暫的,也是幫助他們未來解脫的方法。這是一種勇氣,而且不同于一般英雄的勇氣。一般英雄為了毀滅對手,保護同族,在與敵人相爭時受盡苦難,或被敵人俘虜,受盡折磨。

  錯誤的興趣。一心一意為此生累積財富、權勢和享受,而不去修持佛法,也是一種錯誤。

  

  若欲正確修行,

  以法維護己身,

  以簡樸生活維護法,

  以死亡念頭維護簡樸生活,

  在寂靜山洞維護死亡之念。

  

  我們的目標應該是要説明所有如母眾生,帶領他們成佛。我們永遠不能認為自己禪修有成、曾經閉關、嫺熟儀式而自滿;也不能因為會念誦,或知道一切關於修行的事而自豪。這些都是修道上的障礙。

  勤修世間法而非佛法。這也是一個錯誤。要記得:“學習是從聽聞法教而來;聽聞法教可以扭轉邪惡;聽聞法教讓我們唾棄無用的道路。”努力瞭解所聽聞的法教是屬於勝義諦或俗義諦,然後努力掌握語言背後的究竟意義,之後要全心修行。這就是進步的方法。許多“專家”嘗到佛法的滋味,帶著理性知識的武裝,卻讓自己岔入歧途,不斷和對手進行辯論,為的是得到世間的滿足感。他們所嘗到的佛法滋味,反而讓他們走偏了。

  錯誤的慈悲。在山間小屋修行的隱士,缺乏食物和溫暖的衣物,為了佛法而歷經各種艱辛。我們不應當憐憫這樣的修行者。我們不應當操心:“可憐的修行人!他們會餓死!”反過來說,真正要可憐的是不斷惡行的人,例如殺了成千上萬人的軍事將領,軍事英雄;他們的嗔恨會把他們帶入地獄道。我們應將慈悲給予那些真正需要的人。

  幫錯忙。如果努力讓親友享受世間的快樂和成功,而不讓他們接觸佛法,也是一種錯誤。如果真正關心他們,就應當協助他們認識心靈上師,教導他們如何修行。日復一日,要向他們指出解脫之道。好人就像能治病的樹,經常接近他們,自己就能變好。反過來說,如果我們教導別人如何從商,如何欺騙他人,如何戰勝敵人,他們也會變得跟我們一樣不善。

  不妥的喜悅。因敵人受苦而感到喜悅是不妥的。我們應該隨喜任何善德,以及該欣喜的事情。反過來說,當人們從事善行,當修行者實行無數八關齋戒29,或建造寺廟、佛塔、佛像,或印經文,我們要祈願:“願他們在此生及來世,能永遠行善。願他們的善行能讓菩提心生起。”這是正確的隨喜方式。當我們不喜歡的人被上司處罰,甚至被殺死,如果我們因此感到喜悅滿足,認為他得到應得的報應,是錯誤的喜悅。

  要走上無誤之道,以上六者是要屏棄的錯誤行為。

 

29.八關齋戒(Nyungne):與觀世音菩薩有關之嚴格清淨修行。修行包含念誦咒語、嚴格進食及大禮拜。

 

  修行要有恆。

  

  當人生順利,心滿意足時,我們會傾向修行;當我們餓了,沒有東西吃,就會失去修行的興趣。這是因為我們對法教缺乏完整的信心。俗話說,:“肚皮飽了曬太陽,這是我們像修行者的的時候。一旦事情不順,我們變成凡人。佛法無法和我們的心融合在一起。請加持我們,讓心中生起正確的態度!”另一句話說:“落入凡夫行徑的修行者,永不會解脫。為外表而念誦咒語,無益于修道”

  

修行要精進。

 

修行要全心投入,讓自己完全浸潤在修心之中:有時禪修空性,有時生起出離心,有時對眾生發慈悲心。透過仔細的探索和檢視,我們會更下定決心,愈來愈努力去修持修心的法門。

  

  分析試驗求解脫。

  

  首先要分析我們哪一種情緒最強,然後專注而努力地去對治。當我們面對某些特定狀況時,仔細檢視這情緒是否增加。我們應該觀察情緒是否會生起,生起時要能辨認出來,透過對治的協助,把它去除,然後持之以恆,直到情緒不再生起。

  

  不應自持。

  

  如果能幫助他人,提供食物和衣著,協助人出獄,或讓他們升官,那麼我們不應該期待獲得他人的肯定。如果我們長期認真修行,或知識廣博,嚴守戒律,也不應當期待他人的尊敬。反過來說,如果我們發現他人知識淵博,應當祈願他們能夠真正博學;如果他們嚴守戒律,應當祈願他們能夠像佛陀時代的弟子;如果看到他人修行,應當祈願他們的心與修行合而為一,沒有障礙,他們的道路能引領他們走向最後的目標。這應該是我們禪修的方式,關心他人勝過自己。如果我們能做到,也不應為自己慶賀,認為自己做了什麼偉大的事。瓦君30曾給過這樣的忠告:“不要依賴他人;專心對本尊祈請。”不要依賴他人,認為他人會給我們食物、衣物等等。然而,要對三寶生起完全的信心。有一種說法:“相信上師是究竟的皈依;利益他人就是究竟菩提心,因此不要炫耀自己的成就。”永遠持守這種態度,因為依賴他人,結果未必如我們所願。

  

30.瓦君(Radreng):也就是種敦巴,見21.  

 

  不應暴戾。

  

  如果我們在公眾場合被忽略,不要認為自己是這麼好的修行者,人們怎麼不在乎我,不來供養或請求加持。此時,不能煩燥,不能嚴辭以待。此刻,我們還不能用法教來對治我執。我們忍辱的程度非常脆弱,如身上的水皰。我們易怒的程度,則像一隻頭痛的熊。這完全是因為無法用法教來對治。

  

  不輕喜怒。

  

  水晶球因自身的透明,而呈現各種顏色,放在什麼上面就變什麼色。同樣的,有一種修行者得到很多金錢就會想:“哇,這是多麼慷慨的功德主。”但如果得不到錢,就口出惡言,牢記在心。我們不能被如此微小的事情動搖。

  

  莫期待回報。

  

  如果幫助他人,或有機會修行,我們不應當期待他人的感謝、稱讚或給予好名聲。如果我們能夠終身修持兩種菩提心,在座上和座下皆正常禪修;如果我們能將心與禪觀融合,日常生活中的經驗就不會是凡夫的經驗。再說,如果不被日常生活干擾,有助於禪修的進展。但如果禪修時非常的專注,事後完全分心,就無法對禪觀產生信心。反過來說,如果我們在座下培養許多正面習慣,但在禪修過程中不專注,修行同樣是無意義的。要努力做正確的修行。

  

 

 

 


備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