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11/11/07 23:54:02
學習次第 : 進階

菩提心之七重因果的修法(四)

    巳二、修此一切成悅意相分二:一、連結 二、對一切眾生成立悅意之相

    【引發一切成悅意相者。】

    午一、連結

    【《修次中篇》雲:“慈水潤澤內心相續,如濕潤田,次下悲種易於增廣,故心相續以慈熏習,次應修悲。”】

    《修次中篇》說:以慈愛的水滋潤心相續,就像以水潤澤田地一樣,然後再播下悲心種子,就容易增長廣大。所以,首先應以慈熏習心相續,然後應修習悲心。

    【所說慈者,謂于諸有情,見如愛子悅意之相。】

    所說的慈,即見一切有情都如愛子那般悅意的相。

    此處的“慈”是指悅意慈。

    【又此所說,由修等舍息滅貪、瞋不平惡澀[1],如調善田。】

    而且,此處所說,由修習平等舍而息滅貪嗔不平等的惡澀,就如平治田地一樣。

    【次以見為悅意慈水而潤澤已,下以悲種,則大悲心速疾當生,應當了知極為切要。】

    內心平等之後,再以見有情為悅意相的慈水潤澤心田,其次再播下悲心的種子,大悲心就會迅速發起。當知如是觀修是極為切要的。

    歸納:

    比如,種子吸取了水分後,由於水的滋潤而促使種子迅速生長。悅意慈和悲的關係也是如此,以如水般的慈心滋潤心地,會使悲心的種子迅速生長。即若見一切有情都似自己的獨子般悅意可愛,那麼見有情受苦時,一定會發起為其拔苦的悲心。所以,修悲之前,關鍵是要引發一切有情成悅意相。

    午二、對一切眾生成立悅意之相分五:一、修習知母 二、修習念恩 三、修習報恩 四、攝念恩、報恩之義 五、佛門之孝道

    【此中有三。】

    對一切眾生成立悅意之相,具體修法即知母、念恩、報恩三者。

    未一、修習知母分四:一、以理成立 二、以教成立 三、以理成立還將作母 四、攝義

    申一、以理成立

    【初修母者,生死無始,故自受生亦無始際,若生若死輾轉傳來,於生死中未受此身、未生此處決定非有,亦無未作母等親者。】

    因為生死不見開始,故可推知自己的受生也沒有最初的邊際。由於輾轉生死無數次,故在生死之中必定沒有不曾取受過的身體、不曾轉生過的地方,沒有未曾做過母親等親人的有情。

    轉世不見起始,故必有無數次的受生,而每次受生時,必定取一具身體、有一個生處、有一位母親。因此無始至今,受生的身體無量無邊,上至梵天下至地獄,未曾取受過的身體一個也沒有;受生的地方無量無邊,十方世界的每個角落都曾投生過;自己生生世世的父母、妻兒等也是無量無邊,有情無不做過自己的親人。

    申二、以教成立

    【如《本地分》引經說雲:“我觀大地,難得汝等,長夜於此未曾經受無量生死。”】

    如同《瑜伽師地論•本地分》中引佛經所說:我觀大地,難得一人不曾在這塊土地上受過無量生死。

    【“我觀有情,不易可得,長夜流轉,未為汝等若父若母兄弟姊妹軌范親教,若餘尊重若等尊重。”】

    我觀有情,難得一人不曾在長夜流轉中,做過你的父母、兄弟、姐妹、軌范、親教師,或其餘的上師或等同上師。

    申三、以理成立還將作母

    【此複非僅昔曾為母,于未來世亦當為母,無有邊際。】

    而且,不只是過去世曾做過母親,未來世還將無數次做自己的母親。

    【如是思惟,於為自母,應求堅固決定瞭解。此解若生,次念恩等亦易發生,此若未生,則念恩等無所依故。】

    這樣思惟,對有情是自己的母親,應當尋求堅固決定的瞭解,理由是:若對“有情是母親”生起了定解,其後念恩等也就容易生起;相反,若定解未生,念恩等便沒有依處。(知母之後,才有“諸母有情”這一所緣境,成為念恩、報恩等的所緣。所以,“知母”是後後修法的所依。)

    申四、攝義

    實修道次第時,必須逐步進修,每次只修一個方面。修平等舍,可以遮止貪嗔的現行,讓心平等;但是,為了引起強烈的利他心,接下來還要修知母,作為念恩、報恩等的所依。一般,我們只會對親人的苦不能忍受,因此要設法將一切眾生安立為至親,和我們關係最親、最直接的親人就是母親。因此,若能對“有情都是母親”生起定解,就可以緣有情修習念恩、報恩、慈心、悲心。所以,通過經典和真實理論認定有情是母親,極其重要。

    換言之,如果不能深刻認定所有眾生都是母親,則念恩也只是憶念今世一位母親的恩情,報恩也只是報一位母親的恩德,並不能緣一切有情而修,那麼,以一切有情為所緣境的大慈、大悲與增上意樂便無從生起。

    若能深信一切有情是母親,則念恩、報恩就能緣一切有情而修,所緣境會變得無限廣大,由此才能生起給予一切有情樂的大慈、拔除一切有情苦的大悲,荷擔救度一切母親的增上意樂。

    其實,“知母”是很大的覺悟。原先我們認為除了圈內的幾位親友之外,其他不是敵人就是毫無關係之人。所以,對待他們的心態、行為,往往與菩薩背道而馳。

    然而,當內心真正肯定一切有情都是母親時,就能認識到,有情並非與自己沒有關係,不可置之度外,不可隨意對待,因為都是大恩母親。

    由知母順帶就可以修起念恩、報恩,那樣對待任何有情,不論尊卑、大小,都會心生大慈大悲,才會有對一切有情報恩的心態和行為,也才有菩薩饒益有情的實際表現。《梵網經》說:“孝名為戒。”了知眾生都是母親,才有普行天下的大孝。菩薩戒是以知母為所依,愛一切眾生也是以知母為所依。

    那麼,如何成立一切有情都是母親呢?

    關鍵在於證成轉生是無始的,因為轉生無始,就有無量生世,所以就有無量母親,即每一位有情都曾經做過自己的母親。

    如何證成轉生無始呢?

    觀察心識是由前一刹那的同類心識轉為後一刹那,如此不斷相續而來。比如,現在的心識來自中有心識,而中有心識又來自前世的死有心識,若再往前無窮無盡地追溯下去,則始終找不到初際。

    若有初際,則說明轉生的次數有量。比如:到今世為止,總共轉生了十萬世。觀察第一世,必定不是聖者,所以必有六道任何一道的身體,比如是豬身。

    試問:這個最初的豬身是否有因?若有前因,就不叫初始;若無前因,則應成無因生。假如不需任何因緣,便能憑空出生有眼耳、有受想行識的豬身,則應何時皆可出生,但這一點誰也不會承認。所以,“轉生有初始”不能成立。

    由於轉世無始,合計每一世的母親便有無量無邊。從今生的母親往前算,算到一百億世,母親的數量就已超過地球總人口的一半多;若再往前算下去,則所有的母親盡虛空界也無法容納。

    由此可見,哪一位有情未曾做過自己的母親呢?不僅做過,而且做過無數次。

    這也是遍知有情過去、現在、未來一切生世的佛陀以諦實語證明的事實。佛在《梵網經》中說:“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生生無不從之受生。故六道眾生,皆是我父母。”《心地觀經》中也說:無始以來,一切眾生輪轉五道,經歷百千劫,在多生之中,互為父母。以互為父母之故,一切男子即慈父,一切女人即悲母,往昔生生世世中有大恩德故,與現在父母的恩德平等無別。

    真正要生起知母的證量並不容易。首先應從身邊修起,比如,對家人、同事、道友等一一觀修。所以,最初應緣周遭有情,不應首先就緣著遙遠的六道眾生泛泛而修。初步修好後,再不斷擴展到一個城市、一個國家、整個地球,再擴展到三千大千世界,乃至無量世界中的無量有情。

    有人認為知母很容易!若只是重複一句“一切有情是母親”,這並不代表真的認定了一切有情是母親。

    以前阿底峽尊者聽到眾生的聲音,就想這是媽媽的聲音,當狗在哀叫時,就想到是母親在哀叫。而我們往往都麻木不仁,何曾想過這是親生母親呢?甚至用棍棒驅趕打罵,這是修好了知母嗎?

    所以,應具體落實,逐步轉變自己的觀念和行為。譬如:你是一名售貨員,就要試著把每位顧客都看成是母親。母親來購物,自己態度能冷淡、愛理不理?

    再比如,你是一名護士,反問自己:在我眼裏,每天來住院的病人,我認為是母親嗎?看見病人臥床呻吟,我是見母親受苦而於心不忍嗎?我是恭敬承事護理母親嗎?

    或者你是一位老總,在你眼裏,成百上千的工人是母親還是下賤的傭人呢?如果都是母親,為什麼沒有體貼、關懷之心呢?

    再看,家裏的老鼠、門外的大黃狗,眼前最討厭、最瞧不起的人,你認為是母親嗎?

    所以,要先從自己身邊做起,一邊思惟,一邊改變觀念。假如對周遭的人都不認為是母親,又說一切有情是我母,這不是相違嗎?如果認為這是壞人,不要管他,如此不可能成就菩提心。眼前的有情都被你放棄,還說要擔起救度一切有情的重擔,豈不是自相矛盾?

    既已了知須在心上串習,就應當從自己的家人、同事、身邊的道友開始,切切實實地修心。推而廣之,須知一個團體的人都是母親,其次,一個城市、一個國家的人都是母親,地球上六十多億人都是母親。不僅是地球上的有情,事實上,浩瀚無際虛空界中還有無量世界,每個世界都有無量有情,緣此思惟:無數世界中的有情都做過我的母親。這樣,從心裏真正認定有情都是慈母,遣除有情不是母親的邪執。

    當真正生起“知母”定解時,即使只是佈施旁生一口飯,但想的是普天下所有母親,由於意樂是緣無量法界眾生,就有等同法界眾生數量的功德。所以,修持大乘道時,有情是和諸佛同等重要的所緣,這非常關鍵!

    假如見到每一位眾生,都能從心底深處認為“他是大恩母親”,則自然容易發起“我要為他而成佛”的心。如此一來,不論任何有情,下至一頭豬、一隻狗,都會執為是自己“最珍愛的母親”,如此不僅不會捨棄他,而且會以他為所緣境來成就佛道。

    未二、修習念恩分六:一、首先緣現世母親而修 二、今生也救護之理 三、自己不肯受用而以此養育 四、以受盡艱辛所得資具養護,勝過愛惜自己 五、總攝要義的修法 六、觀修有體會後轉緣其他有情修習

    【二、修念恩者。】

    申一、首先緣現世母親而修

    【修習一切有情是母之後,若先緣于現世母修,速疾易生。】

    修好了一切有情都是母親之後,如果首先緣今生的母親而修習,就容易迅速產生念恩之心。

    如果起初,就緣前世母親觀修,則因時間久遠,我們無法回憶起前世母親的形象與將護,如此則不易生起念恩的感受。然而,今世母親與自己關係最近,母親從小到大如何慈愛自己的情景,一幕幕浮現心前時,便會生起強烈的感受。以此為基礎,再轉緣其他老母有情而修,則較易生起念恩之心。

    【如博朵瓦所許而修,先想前面母相明顯,次多思惟,非惟現在,即從無始生死以來,此為我母過諸數量。】

    按照博朵瓦認可的方法來修持,即首先在心前明顯地觀想今生母親的相貌,然後多次思惟:不只是今生,而是從無始生死以來,就曾經無數次做過自己的母親。

    申二、今生也救護之理

    【如是此母為母之時,一切損害悉皆救護,一切利樂悉皆成辦。】

    而且,這位母親多世做母親時,我們的一切損害,她都千方百計去救護,我們的一切利樂,她都盡力去成辦。

    【特于今世,先于胎藏恒久保持。】

    特別是在今生,母親自從懷了我們,十個月中,一直小心翼翼地保護我們。她嚴格約束自己的行為,讓我們不受損害,飲食、起居、身體的活動等都異常小心。

    《心地觀經》說:“世間悲母孕其子,十月懷胎長受苦,于五欲樂情不著,隨時飲食亦同然,晝夜常懷悲湣心,行住坐臥受諸苦。(從我們受胎直到十月胎滿降生期間,母親行住坐臥所受的苦惱,不是用語言所能描述。即使得到五欲之樂、飲食、衣服,母親也不生愛念,而時時刻刻憂念我們。為了不讓我們在子宮裏受苦,她在吃喝、穿衣、走路時處處注意。)”

    【次產生已黃毛疏豎,附以暖體十指捧玩。】

    我們剛誕生時,像黃毛小猴一樣難看,但在母親眼裏,卻是天底下最可愛的孩子,把我們抱在溫暖的懷裏,捧在手心,百看不厭。

    《心地觀經》說:“若產難時,如百千刃競來屠割,或致無常。若無苦惱,諸親眷屬,喜樂無盡。猶如貧女得如意珠,其子發聲,如聞音樂。(生產之時,母親遭受巨大的產難,猶如百千利刃屠割身體,心識迷惑,不辨東西南北,此時母親全身疼痛難忍。一旦孩子產下,母子平安,母親就像貧女獲得如意寶一般歡喜無比。孩子發出聲音時,母親就像聽到妙音一樣喜悅。)”

    【哺以乳酪授以口食,口拭涕穢手擦屎尿,種種方便,心無厭煩而善資養。】

    當我們還是嬰兒時,母親以乳汁養育我們,一調羹、一調羹地喂我們吃飯,親手為我們擦鼻涕、屎尿,以種種方便毫不厭煩地精心養育我們。

    《心地觀經》說:“以母胸臆而為寢處,左右膝上常為遊履,長養之恩,彌於普天,憐湣之德,廣大無比。(我們幼時常常在母親懷裏安然休息,在母親的左右膝蓋上爬來爬去。母親的雙乳就像甘泉一樣,及時地養育我們,從沒有枯竭之時。母親長養之恩,充滿天空;母親憐湣之德,廣大無比。)”

    申三、自己不肯受用而以此養育

    【又饑渴時與以飲食,寒時給衣,乏時給財,皆是自己未肯用者。】

    當我們饑渴時,母親會趕緊準備飲食,即便在餐桌上,她還是全心全意地愛護我們,總把好菜夾到我們碗裏,自己不肯吃。看到我們飯量減少,她就憂心不已。

    到了冬天,就為我們做保暖的棉衣。我們缺錢時,就給我們錢。尤其在我們成長的過程中,為了供我們上學,她省吃儉用,甚至為我們將來成家,還要存一大筆錢,這些都是母親自己不捨得受用的。

    申四、以受盡艱辛所得資具養護,勝過愛惜自己

    【又此資具皆非易得,是負罪苦及諸惡名,受盡艱辛,求來授予。】

    而且,我們成長所需的衣服、飲食等資具,都不是輕易得來的。從小到大,要穿多少衣服、吃多少飯菜、交多少學費、買多少書本,而這些都是母親受盡千辛萬苦得到後,才給予我們的。

    從我們能站立開始,母親一步步扶著我們走路。從我們會叫“媽媽”時,母親就開始教我們說話。她看著我們長大,憂心我們的教育,經常親自教導我們寫字、算數、讀書。每當我們有困難的時候,母親總是那個可以依靠、盡心盡力幫助我們的人。

    【又若其子有病等苦,較其子死寧肯自死,較其子病寧肯自病,較其子苦寧肯自苦,出於自心實願易代,用盡加行除苦方便。】

    如果孩子有生病等的痛苦,母親真心願代孩子受苦。孩子身體稍有不適,母親就焦急萬分,恨不得把孩子的病痛移到自己身上。若孩子有個三長兩短,恨不得自己替孩子死。

    總之,母親對孩子的一切痛苦,都真心願意代受,只要有可能,就會想盡辦法遣除孩子的痛苦。

    申五、總攝要義的修法

    【總盡自己所知所能,但有利樂無不興辦,凡有損苦無不遣除,於此道理,應專思惟。】

    總之,母親用盡自己的知識、能力,只要有利樂,無不為我們成辦;凡是有損害、痛苦,無不為我們遣除。對這個道理,應當專一思惟。

    我們若能看到前世,便知今世的母親還在前世無數次做過母親。甚至在我們做小雞時,她也曾是用雙翼保護過我們的母親;在我們做小鳥時,為了撫養我們,不管路有多遠、有多危險,哪怕勞累至死都會為我們覓食。

    如是思惟母親在前世對我們的慈愛,會使觀修變得更加寬廣。

    申六、觀修有體會後轉緣其他有情修習

    【如是修已,若念恩心非惟虛言真實生者,次於父等諸余親友,亦當知母如上修習。次於中人知母而修,若能於此生如親心,則於怨敵亦應知母而正修習。若於怨敵起同母心,次於十方一切有情,知母為先,漸廣修習。】

    如是修持之後,若念恩心並非虛言,而是真實生起了,則繼而對父親等其他親友,也應如上所說一般修習知母。其次,再對一般人觀修知母,若也能生起如對母親般的念恩心後,就可轉緣怨敵觀修。若對怨敵也生起了如待母親之心,接下來就緣十方有情觀修,首先知母,然後漸次推廣修習。

    此處須知:對母親的念恩不可與貪執混淆。即便修到眼淚不斷流淌,仍須不斷觀修。關於知母,若精通理論後再觀修,則修力更強。

    未三、修習報恩分四:一、若舍諸母則無有慚愧 二、下等人不報恩尚不合理何況佛子 三、以有漏安樂報恩不合理 四、呵斥不報恩讚歎報恩

    【三、修報恩者。】

    修悅意相的第三步,是修報恩。

    申一、若舍諸母則無有慚愧

    【如是惟除轉生死故不能相識,而實是我有恩之母。】

    除了因為轉世,而彼此不能認識之外,實際眾生是前世對我有大恩的慈母。

    “轉生死”是不能相識的原因。凡夫都有健忘症,從小一起讀書的同學,事隔幾十年,對方的名字、相貌都會在記憶中消失。何況彼此經歷一次次轉世,改頭換面之後,就更認不出是自己前世的母親。

    雖沒有宿命通,見不到前世,但佛語證實眾生是母親,不能因為自己忘記,就否認他們曾做過母親的事實。

    【彼等受苦無所依怙,舍而不慮自脫生死,薄無慚愧何甚於此?】

    這些前世的母親正沉溺在苦海中無依無靠,若捨棄無量母親不管,只求自己解脫,則沒有比這更無慚無愧的了!

    我們不能因為母親改變了形相就不報恩。比如,今世的母親年老時,面貌已非,但誰會不認母親而捨棄呢?

    有人說:今生的母親不論形相如何改變,我都能認識,但前世的母親根本記不起來,為什麼要報恩呢?

    答:譬如,向人借錢,事有明證,能否因為不記得就不還錢呢?同樣,對於曾對自己施過大恩的母親,能否因為遺忘就不報恩呢?顯然不能!

    【如《弟子書》雲:“諸親趣入生死海,現如沉沒大水中,易生不識而棄舍,自脫無愧何過此?”】

    就像《弟子書》所說:此時此刻,諸親正趣入生死苦海中,如同淹沒在大水當中,如果以轉世彼此不相識,就捨棄諸親只求自己解脫,哪有比這更無慚愧的事?

    淨土宗第十一代祖師省庵大師在《勸發菩提心文》中說:“我與眾生,從曠劫來,世世生生互為父母,彼此有恩,今雖隔世昏迷,互不相識,以理推之,豈無報效?今之披毛戴角,安知非昔為其子乎?今之蠕動蜎飛,安知不曾為我父乎?每見幼離父母,長而容貌都忘,何況宿世親緣,今則張王難記。(每每見到幼時離別父母之人,長大之後連父母的容貌都不記得,何況是過去生的親緣,現在連他姓張、姓王也遺忘不知。)彼其號呼於地獄之下,宛轉於餓鬼之中,苦痛誰知?饑虛安訴?我雖不見不聞,彼必求拯求濟,非經不能陳此事,非佛不能道此言。彼邪見人,何足以知此?是故菩薩觀于螻蟻,皆是過去父母、未來諸佛,常思利益,念報其恩。”

    --------------------------------------------------------------------------------

    [1]惡澀:高低不平、坑坑窪窪。

   

 

 


備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