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12/02/07 22:31:30
空性論述 世俗菩提心與勝義菩提心
世俗菩提心與勝義菩提心
— 朵崩仁波切主講/鄭振煌譯/楊明珠與吳茵茵整理 —
佛教的修行,其目標就是開悟成佛。成佛的意思,就是完全的覺悟,也就是要成就法身與色身。相信諸位朋友對於 “世俗菩提心”與“勝義菩提心”這個題目一定很有興趣。
“菩提心”乃是成就法身與色身的基礎。所謂色身就是可 以看到的歷史上的佛,比如說二千五百多年前出生在印度 的釋迦牟尼佛,此外還有其他淨土世界的佛,比如說西方極樂世界的阿彌陀佛,對阿彌陀佛的信仰,臺灣非常普遍 ,這就是所謂的色身。
至於法身是指佛的心,當一個人究竟覺悟成佛的那一刻,他的心就變成了佛的心,因而他能夠顯現佛的一切殊勝妙 相。所謂佛的心,在梵文裏指的是“證得一切種智”,“ 證得一切種智”就是已經淨除了兩種障:第一種是煩惱障,第二種是阻礙一個修行人證得智慧的所知障。淨除所知 障,就是除了諦察瞭解世間的事物之外,更能夠徹底通達 出世間的究竟智慧;淨除了煩惱和所知障,就證得一切種 智,也就是圓成佛的心。若想證得法身,就必須行道,道就是修持證得法身的途徑。
菩薩心須以大慈大悲做基礎
大乘佛法經義的要旨,就是空性智慧的證得,想要證得空性智慧,就必須以大慈大悲心為基礎。在大乘佛典裏面, “菩提心”指的是利他的心,也就是利益一切眾生的心願。在某些經典裏,菩提心還指空性智慧的證得,也就是十 地菩薩第一地證得的空性智慧。如果依金剛乘經典而言, 菩提心除了包括我們今天的主題世俗、勝義兩種之外,還 指色身。但是若想成佛,第一步必須發起成佛的心願,也就是要產生一種覺悟成佛的急迫心態。這種發願成佛的願 力,必須要有某些原則、條件,這就是世俗菩提心的生起。
世俗菩提心的修持是非常重要的,因為它是一切修行的起點。我們怎樣生起世俗菩提心呢?首先,我們一定要如此 思維:自無始以來,我們已經輪回多少次了,而且還要繼 續輪回下去,除非我們有一種了生脫死的方法。從這個角 度去思維,我們才能生起世俗菩提心。
如何才能生起世俗菩提心
世俗菩提心的生起,是因為思維輪回無盡,所以產生慈悲心,產生大悲心,要利益一切眾生。世俗菩提心的生起 有很多方法,其中有一種是透過六種思維的次第。
在這裏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要把一切眾生都看成跟我們很親近,對我們很仁慈。
首先,我們必須要有一個典範,或者一個人—— 我們這一 世的母親。因為自從我們出生,母親就無微不靰熒蚥U我 們,即使我們只有微小的痛苦,母親都是細心的照顧。因為我們已經在這個世間輪回無數次,其他眾生也跟我們一 樣,在這世間輪回了無數次,從這個角度來思維,其他眾 生在過去世都曾經是我們的母親。首先,以自己現世的母 親為我們觀想的物件。其次再觀想其他一切眾生也都曾經是我們的母親,對我們如此親近仁慈,這是第一點。
第二點,就是要思維母親對我們的恩惠,對我們的照顧,我們可以將第一點與第二點同時來思維。
第三點,母親對我們如此的仁慈,所以我們要想辦法來回報母親。經典這麼說:即使我們用世間的一切,想盡種種 辦法,都沒有辦法可以回報母親的恩惠於萬一。
我們思維母親對我們的恩惠,不只是她對我們的照顧無微不致,還要思維我們日常生活一切所需,包括衣、食、住 、行等,無一不依賴一切眾生。所以我們就以母親為首先 觀想的物件以生起菩提心,再擴及其他的眾生。當然以母 親為思維的基礎是最好的,尤其是在臺灣,文化遺產如此的豐富,孝順父母親、兄友弟恭一直是被大家所尊崇的。 所以,以思維母親的仁慈為起點,此種典範是很好的。
如果還有某人對您特別仁慈有恩,例如父親或其他的人,您也可以從父親或是其他的人為生起菩提心的起點。我們 還有一個方法,就是思維一切眾生跟我們一樣,都不想有 任何痛苦,都想獲得快樂。將心比心,我們怎能自私呢? 我們應該生起一種修行成道以便利益其他眾生的心願。這是大乘佛所特別強調的。
接下來,我們談第四點,那就是慈心的生起。為什麼我們要關心其他眾生的福祉呢?我們為什麼要做事情利益其他 眾生呢?原因是我們要思維到一切眾生和我們一樣,都是 時時刻刻,從未中斷的在受苦。
這裏所指的苦不僅是肉體的苦,根據佛典苦分為三種:一、苦苦,指生、老、病、死,求不得、怨憎會等種種我們現 實生活裏可以直接體驗到的苦。這些苦非常明顯,不僅自 身會遭遇到,其他的眾生也同樣會遭遇到。二、壞苦,所 謂的壞苦就是改變的苦,因為世間的一切東西都一直在改變之中,一切都是無常變化的。這種無常變化所帶來的苦 ,我們稱之為壞苦。苦苦和壞苦有其基礎,也就是無明、 業、煩惱,也就是第三種苦,我們稱之為行苦。
慈和悲的定義有很微細的差別,概括來說,希望其他眾生都能得到快樂,那就是慈心。思維到一切眾生不斷在受苦 ,因而想要拔除他們的痛苦,就是悲心,這是第五點。
大悲心生起之後就要進一步修持第六點,即產生一種想要究竟覺悟成佛的心。因為想要拔除眾生的痛苦,便要拔除 他們苦因,想要利益其他眾生,拔除眾生的痛苦,必須自 己先究竟覺悟成佛,才有能力來幫助其他眾生;例如有人 口幹了,我們就要發起一個想要拿水給他喝的心願,想要拿水給他喝,就必須有一個容器,有了容器,我們才能夠 裝水,才能夠拿水給他喝,解決他口渴的痛苦。同樣的情 況,發起修行成佛的心,就是“菩提心”。“菩提心”簡 單地說就是心中不可有絲毫以自我為中心考量的思想。
空性的智慧
上面所談的是“世俗菩提心”生起的六種次第。接下來談 “勝義菩提心”。甚麼是“勝義菩提心”呢?那是空性智 慧,因為佛的心就是空性的心。所謂“空性”,我們會問 空是甚麼?空是一種存在的狀態,也就是一切存在的現象 ,我們要瞭解它們的真面目。實際上佛法的要義,就是要 如實了知一切諸法實相。由於無明的障蔽,我們不能了知一切現象、萬法的真實相。不僅不能了知一切萬法的真實 相,同時還會有與這種認知相反的心態,那就是認為一切 現象、萬法是真實存在不變的。
如實了知一切萬法的實相是“空性”,是究竟成佛的基本 條件,所以空性智慧是如此重要,在大乘佛典裏面,所談的無非是空性的智慧,尤其在《般若經》裏面,都是談空 性。《般若經》的經典非常浩瀚,存在於藏文經典、漢文 經典,以及其源頭----梵文經典。
在龍樹、寂天、月稱等歷代大師的闡揚之下,空性的闡觀有很多方法,這是就西藏佛教的傳統而言。我相信中國佛 教歷代大師對於空性的修持,也有很精譬的解說。
“空性”如何修持呢?首先,必須在知識的層次,聽聞、 讀誦空性的意義,這是一種了悟空性,雖然還談不上直接 證悟到空性,但是從文字切入而了知空性的意義,就可以漸漸增加空性的體會;其次是要思維。聽聞、讀誦之後, 經常思維空性的法義,可以增加對空性的信念。
我們說思維“空性”,究竟要“空”甚麼?所謂空性,即 指一切事物沒有一個可以獨立自主、堅實存在的自性。雖 然一切現象都存在那裏,可是就它們的本體而言,並沒有一個不變、堅實、獨立的體性存在,這就是“空性”。在 世俗菩提心的層次裏,我們以我(自己)為禪觀空性的例子或者物件,我們說“我”就在那裏,就世俗的角度來看 ,“我”確實就在那裏,或者“我”確實就在這裏;“我” 跟其他的事物是分開的,是獨立存在的,像這種瞭解的角度,就是世俗諦。
經典裏面這麼說:對於“我”存在的那個觀念,在某些情 況下,是會越來越強的。例如我們受到某些人的推崇、贊美,這個時候,“我”的觀念會增強,認為“我”確實很 了不起。另外一種情況,是當我們受到冤枉,本來沒有這 回事,我連想都沒有想到,別人怎麼可以這樣冤枉我,說我做了甚麼事情。在這種情況下,“我”的觀念也會增強 。我們就是在這種情況下,來認知“我”是怎樣存在的。 可是我們還要進一步去分析所謂的“我”,是否真像我們 從外表看起來的那般存在。
如何修持勝義菩提心
我們換一種方式來思維“我”的存在,比如說“我”是在 這裏,“我”不是在那裏。更進一步分析,“我”確實是 在這裏嗎?“我”是存在於我們的身體所構成的各種部位 嗎?這種觀空性的方法,可以有四種步驟,亦即四種次第。
第一個次第,即認知我們的存在。例如說“我”是在這個 地方,“我”不是在那個地方,“我”跟你、跟他有所不同。此乃第一步先認知“我”在世俗的存在情況。
第二個次第就是要分析“我”跟組成“我”的各個部位是 相同或是不同?因為就世俗諦而言,我們只是“同”或“ 不同”這兩種可能性,不會有第三種可能性。也就是說我們分析構成所謂的“我”,可以有五蘊,或者是身體的各 個部位,包括手、腳、頭、胸等等,所以我們就思維所謂的“我”,要嘛跟這些組成“我”的部份相同,要嘛就是 不同。
第三個次第,我們就緊接著分析,要是我們所認知的“我” 是跟“構成我的各個部位”相同的話,我們就不可能把 “我”分成各種不同的部份;可是我們所謂的“我”卻又 可以合成各種器官,所以很顯然那個“我”不可能說是跟 “構成所謂的我相同的各種部位”相同。
第四個次第,我們要思維“我”跟“構成我的各個部位” 是不同的。如果“我”不同以“構成我的各個部位”,我 們根本就不能說有所謂的色、受、想、行、識這五蘊了,有所謂的各種器官,我們不可能把它分析成有手、頭種種 不同的部位,這就是觀空性的第四次第。
如果您認為這種觀空性的方法過於複雜難懂,不妨用另外一種觀空性的方法。那就是思維一切存在的現象,包括 “我”在內,都是緣起的,都是互相依存的。我們說空性並不是說沒有這個人,沒有“我”這個人,而是說“我” 這個人並不是以我們平常所認知的狀態存在著。也就是說 我們所謂的“我”這個人,並不是靜態的、不變的、堅實 的、永恆的,用這種方法來思維“我”這個人的緣起性、 依他性,就可以生起空性的體悟。
發這麼一個心,如此思維一切現象的緣起、依他性,這是第一步。第二步就是修“止”,也就是心的專注。次第增 加專注的心,就可以加以觀察,增加我們對於空性的直接體證。如果能夠直接體證到空性,就已經進入菩薩十地的 第一地,那就是見到空性。
結語
我已經介紹過了世俗菩提心和勝義菩提心。在金剛乘裏面,世俗菩提心的範圍,指的是一切有情眾生;勝義菩提心 則涵蓋一切的現象,也就是一切的存在,當然包括有情、 無情在內。
(摘自臺灣《慧炬雜誌》第 42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