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12/02/18 00:31:47
學習次第 : 進階
空性論 空性
詠給明就多傑仁波切
第四章 空性
空性是萬物產生的基礎。
——第十二世泰錫度仁波切,《喚醒沉睡的佛》
單純地安住時所體驗到的開闊感,在佛教名相中稱為“空性”(emptiness)(一切現象(萬法)原本無法描述的根源,所有的一切都能從中生起。),但“空性”或許是佛教哲學中最易被世人誤解的名相之一。這個名相對佛教徒來說已經很難理解了,對西方讀者而言更是難上加難。因為早期有許多梵文與藏文的英文翻譯,都將空性譯為“空無”(void)、“無物”(nothingness),誤將“空性”和“什麼都沒有”兩者畫上等號。事實上,這與佛陀試圖闡述的真理有著天壤之別。
佛陀確實教導我們,自心本性就是空性,事實上,空性也是所有現象的本質。但佛陀的意思並不是指一切現象的本性像真空一樣完全空無。他所說的“空性”,在藏文裏由兩個字所組成:“東巴-尼”(tongpa-nyi)。“東巴”(tongpa)的意思是“空”,它所代表的意義是某種超出感官能力所能感知,及概念性思考所能理解的狀態。在佛教名相中,這往往稱為“不可思議”“無法言喻”“不可說”等,但也可直接翻譯為“難以想像的”(inconceivable)或“無以名狀的”(unnamble)。而“尼”(nyi)這個字,在藏文日常會話中並沒有任何特別意義,但如果將這個字放在另一個字之後,當作“後加字”時,它表達的是一種“可能性”,也就是任何事物都可能生起,任何事都可能發生的意思。因此,當佛教徒說到空性時,意思並不是“什麼都沒有”,而是指一種能讓任何事物顯現、改變或消失的無限可能性。
在此我們可採用一個現代物理學家觀察原子內部運作時,所看到的奇異又精彩的現象作為類比。根據我的瞭解,一般物理學家認為所有亞原子現象的產生,起源於所謂的“真空狀態”,這是亞原子宇宙中能量最低的狀態。在真空狀態下,粒子不斷地顯現和消失。因此,儘管看起來似乎是空的,但這個真空狀態卻是非常活躍的,充滿產生一切現象的潛能。就這點而言,真空狀態和“心的空性特質”相當類似。如同真空雖然被認為是“空的”,卻是各種粒子顯現的根源一般,心在實質上也是“空的”,缺乏真實可陳述的特質。然而這無法界定、不全然可知的狀態,卻是一切念頭、情緒和感官知覺不斷生起的基礎。
由於自心的本質是空性,因此你具備了體驗無限可能的念頭、情緒和感官知覺的能力,連對空性的誤解也是從空性中生起的現象!
有一個簡單的例子,也許能幫助你從體驗的層次進一步瞭解空性。
幾年前有個學生來見我,請我為他講授空性。我給了他一些基本的解說,而他看起來蠻高興的,事實上應該說他興奮極了。
“真是太酷了!”我們談話終了時,他這樣說道。
在我的經驗中,空性不是只靠一堂課就能輕易瞭解的,所以我指示他接下來幾天都要針對今日所學去做禪修。
幾天之後,這個學生突然出現在我房門外,臉上帶著驚恐的表情:面色蒼白、佝僂著背,而且不斷顫抖,他步步為營地走進房裏,仿佛在猜測前面是否有流沙一樣。當他終於走到我的座位前面時,他對我說道:“仁波切,你吩咐我做空性的禪修,但昨天晚上我突然想到,如果一切都是空性,那麼這整棟房子也是空性的,地板也是空性的,底下的地面也是空性的,這樣的話,我們豈不是會穿過地板掉下去,然後穿透到地底下去嗎?”
我等他說完後,問他:“誰會掉下去?”
他想了一下這個問題,然後表情完全變了。“哦,”他叫了出來,“我懂了!如果這棟房子是空性的,而人也是空性的,那麼,根本就沒有人會掉下去,也沒有任何東西可以穿透過去。”
他歎了長長一口氣,身體放鬆了,臉色也紅潤了起來。於是,我讓他以今天的新體會再回去做空性禪修。
兩三天之後,他再度不期而然地出現在我房門外,又是臉色蒼白、全身發抖地走進房裏。明顯就可以看出,他正在盡力憋氣,一副很怕把氣呼出來的樣子。
他在我面前坐下,說道:“仁波切,我依照您所指示的去做空性禪修,也瞭解這棟房子是空性的,底下的地基是空性的,我也是空性的。但是,當我愈來愈深入這個禪修,不再看到或感到任何事時,我真的很害怕。倘若我只是空性的,那麼我不是就要死了嗎?這就是為什麼我今天早上跑來見您的原因。假使我只是空性的,那基本上我什麼也不是,那麼,無論如何也無法讓我不消融於空無之中!”
確定他說完之後,我問道:“是誰會消融?”
我等了一會兒,讓他有時間消化這個問題,然後進一步說道:“你誤以為空性是空無了。幾乎所有的人一開始都會犯這種錯誤,試圖以一種觀念或概念性的角度去理解空性,我自己也曾經犯過同六的錯誤。但是,從概念的角度是絕對不可能瞭解空性的,只有透過直接的體驗才能真正認證空性。我並不是要你相信我說的話,我只是要告訴你,下幾次再正式禪修時要問問自己:‘如果萬法的本質是空性,那麼誰會消融?什麼會消融?誰誕生了?什麼生起了?誰會死去?什麼會死去?’這樣試試看,你得到的答案可能會出乎自己的意料之外。”
深深歎了一口氣之後,他同意再試試看。
幾天之後,他回到我的房間,臉上掛著平靜的微笑,告訴我說:“我想,我現在開始懂得什麼是空性了。”
“我遵照您的指示,針對這個主題做了很長一段時間的禪修之後,終於領悟到空性其實並不是空無,因為必須先有‘有’,才會有所謂的‘無’。空性其實就是一切,是所有我們想像得到的各種可能的‘存在’與‘不存在’同時顯現而出。所以,假使我們的真實本性是空性,那麼,沒有任何人可以說是真的死去或真的誕生了。因為每一刻在我們身上都同時具備‘可以是如此’或‘可以不是如此’的可能性。”
“非常好,”我告訴他,“現在,你把剛剛所說的一切都忘掉,因為如果你試圖一字不漏地記著,那麼你就會把所學到的一切變成一種概念。這樣的話,我們就得重新再來一遍了。”
世界上最快樂的人·又名根道果
根道果——禪修的方法與次第
詠給·明就仁波切 著
目錄
中文版序
第一部 根——理論基礎
第一章 旅程的起點
心的交會
傳承的重要性
會見我心
來自西方的亮光
第二章 內在的交響樂
腦內到底是怎麼一回事?
三腦一體
不見蹤影的總指揮
正念
第三章 超越心,超越腦
本然心
本然的寂靜
深入瞭解你的本然心
心?生物現象?或兩者兼備?
做你自己
第四章 空性
勝義諦與世俗諦
空性的禪修練習
從物理學的角度看經驗
可能性所帶來的自由
第五章 感知的相對性
互為緣起
從神經科學看主體和客體
不確定性原理的恩賜
以認知心理學的觀點看事件的來龍去脈
時間的蠻橫
無常
第六章 天賦明性
本具的覺性
照亮黑暗
顯相與幻相
明空一體
第七章 悲心
關於悲心的生物學說
“認同”彼此的“不同”
第八章 我們為何不快樂?
情緒化的身體
性格特質與暫時的情緒狀態
制約因素
煩惱
煩惱或契機?
第二部道——修持方法
第九章 找到平衡點
智慧與方便
身體的姿勢
心的體態
第十章 單純地安住
無所緣的禪修
第十一章 安住在對境上
感知對境之門
有所緣的禪修
其他有用的助緣
第十二章 善用念頭和情緒
善用你的念頭
不愉快的念頭
善用你的情緒
第十三章 慈悲
慈心與悲心的意義
循序漸進慢慢來
第一階段
第二階段
第三階段
第十四章 修持的方法、時間與地點
選擇最適合自己的方式
時間短,次數多
非正式禪修
隨時,隨地
結論
第三部 果——成果
第十五章 問題與可能性
禪修的次第
體驗並非開悟
第十六章 內部作業
只求生存或更求發展
指揮腦
悲心之果
第十七章 快樂的生物學
接受自己的潛能
快樂的心,健康的身體
關於喜樂的生物學說
認證空性的利益
第十八章 向前邁進
尋找上師
選擇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