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12/02/17 12:54:36
學習次第 : 進階

藏文版 心經(6)

       

堪布慈誠羅珠仁波切淺釋藏文版《般若波羅蜜多心經》(6)

 

前面分析了五蘊當中的色蘊,接下來觀察受、想、行、識四蘊,從而抉擇出它們也是無有自性的空性。

 

受想行識亦複如是

 

受即是空,空即是受,受不異空,空不異受

 

1、何謂受蘊

 

五蘊當中的第二個,就是受蘊。

 

所謂“受”,是指眾生肉體與精神上的感受。感受可以分為三種:痛苦、快樂以及不苦不樂的中等感受,這些感受都屬於有為法。

 

以前也講過,凡是有因有果的物質,都叫作有為法;既沒有因,也沒有果,已經超越了因果範圍的法,就叫做無為法。

 

雖然我們把感受分成了肉體與精神上的兩種感受,但感受本身,卻屬於精神的範圍,因為外在物質沒有感受的能力,所以不能感受到痛苦或者快樂等等,真正能感受的,唯有精神,感受是精神的一種特點。

 

不通過肉體,而僅僅由精神進行思維以後,便在心裏產生的痛苦、快樂的感受,稱為意識的感受;通過肉體而感覺到外境的某種刺激,從而產生的痛苦、快樂等現象,稱為肉體的感受。

 

2、如何是空

 

感受怎樣抉擇為空性呢?

 

第一個方法,就是以拆細、分解感受來抉擇空性:

 

當一個人因為某種原因而感覺到痛苦的時候,從宏觀的角度來說,這個念頭是一個連續的過程、物質或者事物。前面也說過,佛教關於物質或者事物的定義是很廣的,和我們平時所說的物質概念不一樣,無論是物質還是精神,只要能對其他的事物構成影響,就都稱為物質。

 

如果這個感受可以保持一分鐘,我們就可以像分解外在的物質一樣,把這一分鐘的時間先分成六十秒,再將其中的一秒鐘切成一百個階段,其中的每一個階段再往下,又可以分成很多的刹那,最後又像微塵一樣分到最小的時間單位(佛教稱之為無分刹那)。

 

如果此時我們想保留一點,就不能再去觀察;如果不需要保留,願意讓它全部成為空性的話,就再進一步觀察,這樣一來,它就會在虛空當中徹底消失。

 

這和量子物理所說的物質消失於量子場當中的概念雖然外表看起來相似,但實際上卻是不一樣的,這種消失的層次,比前者還要細微得多。因為我們都知道,量子場也可以像粒子消失於純能量當中一樣,通過分解而消失於虛空當中。

 

這樣觀察以後,我們就可以得出一個空性的結論。

 

第二個方法:

 

比如說,當我們生起一種痛苦感受的時候,在不觀察的情況下,就會有一種真真切切的痛苦感受,同時這種感受也給我們的日常生活帶來了各種影響。此時,如果我們用前面所講的觀察因果的方法,也即因果位於一前一後不能產生,因果處於同時也不能產生的方法,去觀察這一瞬間的這個感受是怎麼產生的,就找不到這個感受產生的合理解釋。

 

既然找不到一個合理的解釋,那我們又怎麼會有這種感覺呢?這叫作緣起現象。

 

所謂“緣起現象”,是指雖然沒有真實不虛的實在物質,但在我們的幻覺當中,卻都真實存在的現象。

 

這就像做夢時的情景一樣。對一個清醒的人而言,別人做夢時所夢到的現象,是從來沒有發生過的、根本不成立的東西,但對於做夢的人來說,夢中的景象卻都是真實存在的。

 

其中存在與不存在,真實和虛幻的兩種境界,哪一個是正確的呢?對此,我們肯定會回答說,因為做夢的人所感受到的夢境都是虛幻,所以是不存在的,只有清醒的人所感受到的,才是準確無誤的。

 

同樣,在佛菩薩的境界當中,一切都一無所有,像秋日高原上遠離一切污垢的藍天。

 

為什麼說秋日的藍天,是“遠離一切污垢”的呢?

 

佛經當中經常會用這個比喻——以秋天的天空,來形容最純淨的境界。因為冬天時常會颳風,在颳風的時候,天空中就會彌漫著很多塵埃;春天因為氣候潮濕,空氣中就會有很多的水蒸氣等氣流,因而也會污染天空;夏天因為經常下雨,所以天空中經常烏雲密佈,只有在秋天的時候,灰塵、水分、氣流、烏雲等等都相對較少,所以秋天的天空是最純潔、最乾淨的。

 

第三個方法

 

我以前也講過,密法裏有一個修法,就是背朝太陽,也即讓陽光從背後照過來,然後去看前面沒有雲彩等任何東西的藍天。那時去觀察內心的時候,就會看到:自己的本心與前面的虛空完全可以融為一體。

 

“融為一體”的感覺是什麼意思呢?

 

就是像前面一無所有,沒有任何物質的虛空一樣,人的內心也沒有任何雜念——沒有善、沒有惡,什麼思維都沒有。不但是沒有任何念頭,而且深深地體會到,自己心的本性也像前面的虛空一樣,完全沒有任何雜質,只是一片虛空。

 

這種感受,就叫做證悟空性,而且是證悟了心的本性光明。

 

佛經當中經常提到光明。所謂的光明,並不是像有些人所理解的一樣——類似于陽光、月光或者燈光,因為無論從現代科學的角度來說,還是從佛教《俱舍論》的角度來說,這些光都只是一種粒子,離單純的空性都還相差很長的一段距離,至於心的本性光明,就更是風馬牛不相及的兩回事,二者之間根本沒有任何相同的地方。

 

那麼,什麼叫做光明呢?以我們的語言來說,就是沒有任何污垢、染著的,純潔的東西,這就是我們心的本性、如來藏或者本心。

 

為什麼心的本性是純潔的呢?因為它的本體就是這樣的,就像火為什麼是熱的,水為什麼是液體一樣,這些都是它們的本體、本質,所以沒有任何其他答案。

 

要讓這種純潔的心的本性顯現出來,要讓它露出真面目,就需要很多因素——修加行、對上師三寶的信心等等。除此之外,在生活上也有很多講究。比如說,在像這樣的城市裏面,要讓心的本性顯現出來,相對來說就有一點難度。當然,也不是完全不可能顯現出來。

 

為什麼要有這些要求呢?因為人的精神跟外境有一定關係。

 

比如說,成都這個地方平時經常有很厚的雲層,天灰濛濛的,根本看不到太陽,很多從日照充分的地方,特別是藏地過來的人都會感到無精打采;特別是在起霧的時候,心也會感覺很悶,像外面大霧籠罩的天氣一樣;當然,如果遇到像今天這樣陽光燦爛、晴空萬里的好天氣,人的心也會隨之而變得開朗、清晰起來。

 

同樣,在視野開闊的高山上,再加上能見度很高的清朗天氣,周圍的藍天也很純淨,人的心自然就會顯得很清晰、很純淨,人的心越清晰,就離心的本性越近,人的心越亂,就離心的本性越遠,所以,修行的環境是十分重要的。

 

這種修行要求,修行人所處的地方最好高一些,像西藏那樣的地方就非常適合,但在西藏的有些農區,還是不太適合修這些法。至於熱帶、低海拔地區等地方,就更不太適合這種修法。

 

另外,飲食方面也有一定的講究。這種修行要求,修行人只能吃沒有污染的東西。

 

所謂“污染”的意思,主要是指來自于屠夫、妓女等人,或者像屠夫一樣經常殺生的,殺業很重的人手裏的食物、衣服等東西。

 

修行人在修法的時候,必須非常注意,如果食用了這些食品,就會對修行造成一定的影響。

 

還有,修行人在生活上還不能有很大的壓力,如果有壓力的話,心裏就經常會胡思亂想,越是胡思亂想,心的本性就越不能顯現出來。

 

綜上所述,修行的環境、食品等等,都與修行有一定的關係,至於修加行、對上師三寶的信心等等,就更是密不可分了。這也是以前的修行人為什麼要住在山裏,為什麼要放棄世間一切牽掛的原因。

 

在上述條件都具備的情況下,就可以看到心的本性。

 

在心的本性顯現出來的時候,就會真切地體會到,心的本性是光明、是空性,除了“光明”或“空性”這兩個字所代表的境界之外,所謂的色、受、想、行、識,全都是根本不存在的,無中生有的一大堆幻覺。

 

儘管不是登地菩薩,更不是佛,但作為修行修得比較好的凡夫,也可以進入這樣的境界,這就是初步的證悟空性的智慧。

 

由於這只是初步的證悟空性之智,因而對我們的斷除煩惱來說,當下還不會有太大的效果,因為,即使在一、兩次短短的時間當中深深地體會到空性光明,但在我們的心中,與空性光明相反的,非光明、非空性的執著卻已經根深蒂固,並且有很強的力量,所以它們對普通凡夫的影響還是特別大,在這個時候,微弱的空性之智暫時還無法戰勝這些煩惱執著,但是,在證悟以後,通過天長日久的修持,證悟空性的智慧就會慢慢成長,它越有力量,煩惱就越軟弱,總有一天,煩惱執著將會被徹底打垮。

 

通過上述修持,就能深切地體會到:心的本性是光明、是空性,無論痛苦的感受,還是快樂的感受,都建立在一個錯誤的基礎之上,都是不存在的。所謂的“基礎”是什麼呢?就是我們的眼、耳、鼻、舌、身、意,除了這六根以外,沒有其他的基礎。在將它的基礎一起推翻了以後,就是心的本性光明。

 

雖然這是顯宗的修法,卻與密宗的修法很接近。當然,這只是比較接近于密宗的一個修法,而不是純粹的密宗修法。

 

前面我們講過,中觀的修法有兩種,其中一種,是觀察的修法;另一種修法,就是不觀察的修法——在前面的皈依、發心等等做完了以後,讓心平靜下來,然後直接去觀察心。這個修法,就屬於後面的那種修法。

 

前面所講的第一種——將感受分解到虛空的方法,或者第二種——通過剖析因果來抉擇受為空性的方法,都只是一種推理,只能從理論上知道:“事實就應該是這樣,否則就說不過去了”,卻還沒有真實的體會,只有後面的這種方法,才不是在理論上推斷出它應該是這樣,而是真實地體會到這種感覺了,所以,第三種方法是最好的證悟空性的方法。

 

你們也許會懷疑:有沒有這樣的可能噢,一個對我們來說很明顯、很真實的感覺,難道真的可以分解到空性這個地步嗎?這是完全可以的,就像分解外面的物質一樣。

 

雖然中觀還有很多其他的觀察方法,但我們就不講了,大概都差不多。受蘊就是這樣分析的。

 

想即是空,空即是想,想不異空,空不異想

 

1、何謂想蘊:

 

五蘊當中的第三個,就是想蘊。

 

“想”是什麼呢?就是我們的觀念,我們的眼、耳、鼻、舌、身、意的觀念。

 

什麼是觀念呢?所謂觀念,就是一種執著,是通過分析而得到的一種想法。比如說,我們的眼睛能看到紅色、黃色、綠色、白色,或者圓的、方的、三角形的、高的、低的等各種顏色和形狀的物體,在看到這些物體的時候,眼睛也有一種感受,這種感受,就稱為眼識的觀念,它屬於“想”;另外,意識的觀念,也即當我們看到一個東西的時候,認為它好或者不好之類的認識,也屬於“想”;還有,包括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等等一系列的觀念,也是屬於“想”。

 

2如何是空

 

“想”本身就屬於精神的範圍,是精神的一種過程,“想”是離不開精神的。比如說,我們在思維“人身難得”的時候(“人身難得”是佛教人生觀的一部分。),“人身難得”這個念頭其實就是精神而不是物質。既然是精神,就可以像受蘊一樣依照前面的方法進行分解,或者通過剖析因果的前後與同時來抉擇為空性。當理論上可以證明它為空性的時候,就基本上可以推翻我們自己原有的觀點。

 

我們原來一直認為,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等等是存在的,雖然具體的觀念因人而異,但每個人的觀念卻是客觀存在的。通過推理的方法就能使我們知道:在不觀察的時候,就像做夢時的情景一樣,一切都是完好的、真實不虛的;但現在回頭一觀察,才發現原來所謂的“想” 根本就不存在,完全都是空性。

 

另外一種最好的方法,就是前面講過的:當心裏冒出一個“人身難得”之類的念頭之際,我們就去看這個念頭的本性是怎樣的。

 

關於精神的概念,雖然世間的哲學、宗教等等都各執一詞:有人說,精神是大腦活動的產物;還有一些人又認為,它不是大腦活動的產物,而是像物質一樣客觀存在的東西,我們現在先不管這些,就是要去看看它本身是怎樣產生的,它的本體究竟是什麼。

 

以前也講過,我們的心就是有這樣的功能,既可以往外觀察、分析外境,也可以往內觀察、分析自己,不但是觀察分析,甚至還可以看到它自己的本性。

 

如果加行基礎很扎實,對上師三寶也有足夠的信心,此時去追蹤這個念頭,就可以追到原始的光明當中。也就是說,我們先跟著這個念頭去追,最後這個念頭也會消失,在念頭上面我們不會獲得什麼答案,但在念頭消失以後,我們會看到一個東西,那就是剛剛我們一再提到的心的本性、空性、光明。

 

其實,對每一個物質,都可以用兩種方法來抉擇空性:一種是用中觀的邏輯思維方式去推理;另一種,就是剛才所講的空性修法。

 

我們先放棄所有的成見,既不站在中觀的空性角度,也不站在凡夫的實有角度,而站在一個中間人的立場去看,誰有足夠的道理,我們就相信誰。這樣觀察之後就會發現,中觀理論的確有一定的道理。我們以前認為一切都是真實不虛的觀點,原來都是建立在一個極其盲目的基礎之上的,根本沒有任何理由。

 

在我們剛生下來的時候,就有了一切都實有存在的觀念,只是在佛菩薩告訴我們一切都是空性以後,我們才產生了懷疑,現在通過觀察,才終於知道原來的觀點都是錯誤的。所有的一切,都是一場虛幻的大夢,而我們晚上所作的夢,只是大夢當中的小夢而已。

 

很多人都愛說“人生如夢”,但真正問他為什麼人生如夢,他就只有含糊其詞,而說不出所以然來,所以,他們所謂的“人生如夢”,只是說說而已,並沒有真正地理解。

 

這樣一來,我們原有的觀點就被破壞了,一旦這些觀點被破壞,就動搖了它的基礎;那個時候,我們就開始不相信自己的觀點;當我們不相信自己的觀點以後,就開始超越輪回了。

 

想蘊就是這樣觀察的。

 

行即是空,空即是行,行不異空,空不異行

 

1、何謂行蘊

 

“行”是什麼呢?前面講過,一切有為法,可以分為色、受、想、行、識五種,除了其他四種有為法以外,剩下的所有有為法,都屬於“行”的範疇,所以,“行”的內涵是很廣的。如果再具體一點說,包括時間、空間、方向、速度、因果的順序、物質的運動,還包括善的念頭、惡的念頭延續的過程等精神的運動,甚至包括人、天人等等的“人我”,都屬於“行”。

 

人和天人為什麼屬於“行”呢?因為,除了精神和肉體以外,並不存在一個獨立的人或者天人,只是在精神和肉體的綜合體上面加了一個“人”的名稱,隨後我們就認為有一個“人”的存在了,因此,人和天人都屬於“行”。

 

2、如何是空

 

前面我們已經知道了,無論物質還是精神,都是空性。既然物質和精神都是空性,那麼物質和精神的運動或者運動過程也必然是空性,所以“行”也是空性。其推理方法同上。

 

這就是對“行蘊”的觀察方法。

 

 


備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