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12/02/19 19:08:16
學習次第 : 進階
日期:2012/02/19 19:07:13 喇嘛網 編輯部
空性論 修空觀抉擇 宗喀巴大師 修緣空性觀
法尊法師佛學論文集 宗喀巴大師的《菩提道次第論》
釋法尊法師 撰
呂鐵鋼 胡和平 編
修空觀的抉擇 修觀,是為引生聖慧,對治煩惱,所以最重要的是修緣空性(或名無我)的觀。正確的修法,要先求通達無我的正見,然後于正修觀時,就緣所通達的無我義而修觀察。到了由觀察力引生經安,其觀即成。
當宗喀巴大師時代,對于修空現,有很多不同的說話,歸納起來總有如下四類﹕
第一說以為﹕修空就是修諸法真理,諸法真理離是絕非,所以只要攝心不散,不起任何思念,無分別住,就與真理自然契合;不須先學空見,然後學空。此說起自唐時摩訶衍那(一個曾到西藏盛傳此說的漢僧),雖然蓮花戒論師詳加破斥,但宋元以來,西藏講修空的,仍多墮于此見。宗喀巴大師在本論中,對此抉擇甚詳(見“抉擇大乘道體須雙修方便般若”,及“毗舍那”科中“抉擇真實義”,並“修觀方法”諸科中),今略摘述如下﹕若不分別住便是修空,悶絕、睡眠、無想定等,應該都是修空。若不起非分別便是修空,眼等五識都不起是非分別,應該也是修空。若攝心一處不起分別便是修空,一切修止的時候,應該都是修空。
他們有的人這樣說﹕“若先觀察所執的境,再來斷除能執的心,如狗被人拋石塊打擊,追逐石塊,不勝其煩。若攝心不散,不令起分別,一切分別即從自內心斷除,如狗咬拋石塊人的手,他就不能拋石塊了,這才是扼要的辦法。”本論對此說,廣引經論破斥。
如引《文殊游戲經》說﹕“故瑜伽師,應張智眼,以妙慧劍敗煩惱敵,住無所畏,不應如彼怯人閑目。”又在修次第論說﹕“猶如戲時,不效勇士張目視敵所在而相擊劍,反如怯兵見他強敵閉目待死。”這都說明修空觀的人,必須先認清所執的境,再依正理通達所執境空,才能斷除妄執。若但不分別住,決不能斷任何煩惱。本論喻之為﹕如于暗中誤認繩為蛇,生起恐怖,必須用燈燭來照,看清繩不是蛇,恐怖才能除去,若不看清,恐怖終不能去。
又引提婆菩薩說,“若見境無我,能滅三有種”;引《入中論》說,“分別依有實事(所執的境)生,實事非有已思擇”“通達我為此(妄執)境已,故瑜伽師先破我”;又引法稱說,“若未破此境,非能斷此執”。這一切都說明必須先觀察所執的“我”等境空,才能斷除“我”等妄執,不是閉上眼睛,一切不分別,便是修空。
這第一種誤解,是修空觀的最大歧途,本論所抉擇的,極為扼要。
第二說以為﹕若未得空見,令心不起分別,這雖不是修空,但是只要得了空見,再令心無分別住,就是修空。本論斥之為﹕若依此說,先得了空見,後修菩提心時,應該也是修空。所以此說不合理。
第三說以為﹕未得空見固然不是修空;得了空見,完全無分別住,也不是修空;要每次修空之前,先用觀慧思擇空理,再無分別住,才是修空。本論指斥此說﹕如此,“臨睡前先用空見觀察一次,再入睡眠,酣睡無分別時,應該也是修空”。所以此說也不合理。
第四說以為﹕以上三說,都不合理;唯認為要在修空觀前,先引起空見,再緣空性令心住定,才是修空觀。實際上緣空之見令心住定,雖是修空見,但只是緣空見的修“止”,不是修空“觀”。本論引《修次第論》說﹕“若時多修毗舍那,智慧增上,由奢摩他力微劣故,故風中燭令心動搖,不能明了見真實義,故于爾時當修正奢摩他。若奢摩他努力增上,如睡眠人不能明了見真實義,故于爾時當修智慧”。這說明在修空的時候,止觀必須兼修,使止觀勢力平均,才能明了見真實義。若專修觀,不間修止,先得的止,容易退失,止退失了,觀也不能成就。但若只修止,不修觀,就完全不是修空觀的意義了。
這樣詳細分析這些錯誤,申明修空觀的正軌,尤為本論獨到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