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12/02/17 23:26:28
|
尊貴詠給明就多傑仁波切
|
| | |
學習次第 : 進階
空性論述 空性的禪修練習
詠給明就多傑仁波切
心的本質是空性的,雖然是空性,但萬物卻不斷從中生起。
《噶瑪巴道歌集:了義大手印祈願文》
對空性具有智性的理解是一回事,直接體驗又是另一回事。所以我們現在再來試試另一個練習,這個練習跟前幾章所說的練習稍微有點不同。這次,你要非常仔細地看著自己的念頭、情緒與感官知覺,看著它們從空性中生起,顯現片刻,然後又消融於空性之中。如果沒有念頭、情緒或感官知覺,就蓄意編造一些,一個緊接著一個,愈多愈好,愈快愈好。這個練習的重點在於,儘量去觀察不同形式的體驗,愈多愈好。假如不去覺察這些體驗,一不注意,它們就溜走了。所有的念頭、情緒或感官知覺都要觀察到,一個都不要漏掉。
一開始,以挺直且放鬆的姿勢坐好,自然地呼吸。安頓好之後,就開始清晰地觀察你的念頭、情緒和感官知覺。記住,假如什麼念頭都沒有,你就開始在心中胡亂製造一番。無論你感知到什麼——痛苦、壓力、聲音等,都要清晰地看著它們,甚至連“這是好的念頭”“這是不好的念頭”“我喜歡這個練習”“我討厭這個練習”等想法,也都可以是觀察的對境,連簡單感到哪里發癢也可以拿來好好觀察一番。為了達到最好的效果,這個過程至少要持續一分鐘。
準備好了嗎?預備——開始!
看著心的變動……
看著心的變動……
看著心的變動……
好,停。
這個練習的重點是單純地看著從你覺知中經過的一切,看著它們從空性中生起、刹那顯現,然後消融於空性之中。這些變動就好像大海中不斷起伏的波浪,別想阻擋你的念頭、情緒等,也別追逐它們。如果你追逐它們,如果你讓它們牽著你的鼻子走,你就會受到它們的制約,無法當下開放、即興回應。反之,如果你試圖阻擋你的念頭,那麼你的心可能就會變得很狹小、很緊繃。
這是重中之重,因為許多人都誤以為禪修就是要刻意停止念頭和情緒的自然變動。你也許可以暫時阻擋這變動,甚至因此而達到短暫的平靜,但這種平靜只不過是僵屍般的平靜罷了。這種毫無念頭和情緒的狀態,完全不具識別能力而且也不是清明的。
如果你能練習讓自己的心如實呈現,那麼你的心終究會自己安頓下來,你會開始有一種寬廣的感覺,你清晰、無偏地體驗事物的能力也會逐漸增強。一旦能夠以覺性看著這些念頭和情緒的來去,你就會開始認出它們全都是相對的現象。它們之所以能夠被界定,完全是由於它們和其他經驗之間的關係。能夠辨識快樂的念頭是因為它和痛苦的念頭不同。這就好像某人個子很“高”,是和個子比他矮的人比的結果。事實上,這人本身既不高,也不矮。同理,除非是跟其他念頭相比較,否則念頭和感覺本身並不能被定義為正面或負面。如果沒有這樣的比較,念頭、情緒或感知就只是念頭、情緒和感知罷了,它們本身並沒有任何天生固有的特質或特性。除非透過比較,我們無法對它們下任何定義。
根道果——禪修的方法與次第
詠給·明就仁波切 著
目錄
中文版序
第一部 根——理論基礎
第一章 旅程的起點
心的交會
傳承的重要性
會見我心
來自西方的亮光
第二章 內在的交響樂
腦內到底是怎麼一回事?
三腦一體
不見蹤影的總指揮
正念
第三章 超越心,超越腦
本然心
本然的寂靜
深入瞭解你的本然心
心?生物現象?或兩者兼備?
做你自己
第四章 空性
勝義諦與世俗諦
空性的禪修練習
從物理學的角度看經驗
可能性所帶來的自由
第五章 感知的相對性
互為緣起
從神經科學看主體和客體
不確定性原理的恩賜
以認知心理學的觀點看事件的來龍去脈
時間的蠻橫
無常
第六章 天賦明性
本具的覺性
照亮黑暗
顯相與幻相
明空一體
第七章 悲心
關於悲心的生物學說
“認同”彼此的“不同”
第八章 我們為何不快樂?
情緒化的身體
性格特質與暫時的情緒狀態
制約因素
煩惱
煩惱或契機?
第二部道——修持方法
第九章 找到平衡點
智慧與方便
身體的姿勢
心的體態
第十章 單純地安住
無所緣的禪修
第十一章 安住在對境上
感知對境之門
有所緣的禪修
其他有用的助緣
第十二章 善用念頭和情緒
善用你的念頭
不愉快的念頭
善用你的情緒
第十三章 慈悲
慈心與悲心的意義
循序漸進慢慢來
第一階段
第二階段
第三階段
第十四章 修持的方法、時間與地點
選擇最適合自己的方式
時間短,次數多
非正式禪修
隨時,隨地
結論
第三部 果——成果
第十五章 問題與可能性
禪修的次第
體驗並非開悟
第十六章 內部作業
只求生存或更求發展
指揮腦
悲心之果
第十七章 快樂的生物學
接受自己的潛能
快樂的心,健康的身體
關於喜樂的生物學說
認證空性的利益
第十八章 向前邁進
尋找上師
選擇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