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12/02/05 17:12:37
學習次第 : 進階
日期:2012/02/05 17:11:25 喇嘛網 編輯部
空性論述 契入空性引導之關鍵
越塵
一、契入空性的通用教法
在契入空性之前,行人應當在佛法的修學方面已經建立了一定的基礎。要以言之為三主要道,即出離心,苦集滅道;菩提心,廣大慈悲,利益一切眾生趨向解脫;正見,緣起性空,無主宰,非實有。此三主要道見諸三藏十二部,前賢大德均已廣說。若圓滿三主要道,則行人業已成佛。這裏作為契入空性前的基礎,對出離心方面的大致要求是對世間法知虛妄而有節制,菩提心方面要求大致是願菩提心及少分行菩提心範圍,而對正見的要求則是聞思範圍。在此基礎上,行人以戒律為防護,以禪修為增上,依正見經毗婆舍那(觀)而契入空性。由思維所成見通向空性現量見道的關鍵過渡是毗婆舍那,即在思維心下對自心相似相續正觀緣起。若得相應,則行人得以現量體會無生本覺智慧,於空性現獲不二定解。因而明確何種因緣條件,通過何種方法可得以盡速通過毗婆舍那與空性契合,是修行道上極為關鍵之處。
契入空性必須超越能所對立的我法二執,而不是能所相下的能知(我)與所知(境)和合成識的認識,此為契入空性與一般思維心下認識事物的根本不同處。然而在契入空性前,在進行毗婆舍那之間,則尚未超越能所對立,故此時行人所具備的正見基礎以及調心所處境界,對契入空性的難易乃至成敗有極其重大的影響,相對純淨的心境有利於行人契入空性。
若人要認識花崗岩,應先學習若干花崗岩之知識,此喻學人思維所成之正知見。
然後學人需要親手親眼把握真實的花崗岩樣本,方可真的認識花崗岩。若未曾親見花崗岩,則認識花崗岩實無可能。類似地,欲契入空性須先修學正見。然而學人為契入空性進行毗婆舍那時,現前的心境卻並非標準單一的花崗岩樣本,而是包含顯隱粗細極多層次無數複雜心念的自心(相似)相續。行人對此,就如同還沒見過花崗岩樣本的學生到了野外山嶺,面對的是千萬種不同岩石,要僅憑所學到的書本知識認出其中的花崗岩,談何容易!這就是無數行人于散心位依經教思維空性,而甚久不能契入空性現量的原因。或有個別夙慧深厚者確能於此狀況下直接契入,但千古之下此等大智慧者實在寥寥可數,非一般人可自期。
無人可以更改自己的宿業夙慧,則唯有修持奢摩他(止)調心,讓心境自相續變得更簡單明瞭,以利觀行相應。比如不再面對山野裏千萬種岩石,而只是數十種岩石,則花上幾年功夫一一用心分辨過來,終能認出哪種是花崗岩。若能更簡化到只需面對數種岩石則認識也會更容易。類似的,禪定裏自心相續隨奢摩他程度深入而簡化,故好的禪修奢摩他對契入空性非常有利。倘若能調心到本覺智赤裸現前而無甚雜相干擾,則契入空性幾乎就是必然結果。
然而此處仍然有巨大技術困難。如眾所知,奢摩他是於雙遣沉掉中系心於所緣境不動。此時心念不移,無法做毗婆舍那。做毗婆舍那時須起念分析觀察,而如此之心念遷流破壞奢摩他。故一般行人止觀無法雙運。為回避此困難,通用教法一般採用交替方式,即修一段奢摩他後起念修毗婆舍那,修一段毗婆舍那後再回來止念修一段奢摩他,迴圈反復。此方式雖然回避了止觀間的衝突,但問題並未獲得根本解決。修奢摩他持所緣境不起它念故,契入空性不可能發生在此時;而修毗婆舍那時起思維進入散心,則行人又需要面對自相續中千萬種粗細心念,類似面對山野裏千萬種岩石,使識別岩石抑或契入空性變得萬分困難。這似乎成為一種進退無路的困境。
實際的修學過程並非如同看上去這樣進退兩難、無隙可乘。實踐上,當從奢摩他轉換到毗婆舍那開始起念分析的時候,行人並不是刹那間就定心消退轉換成平時的散心,而有一個心態從簡明到複雜的過程,這個過程裏定心漸漸消退但並非馬上消失,心念漸漸複雜但尚比散心位純淨,稱為禪定的餘勢。在禪定的餘勢裏,心態比較簡明且具有分析觀察能力,是實際契入空性現量的有利時機。當然是否能就此現量契入空性,在相當程度上還要看行人的慧力,餘勢中心態的明利程度以及餘勢能維繫多久。如果行人定心粗、餘勢短促而慧力不足,則仍然不能在此餘勢之際完成契入。
四禪的定心細微,其餘勢綿長,甚至可能涵蓋行人完成從聽聞法要,繼而依教法思維內觀,到契入空性等數個步驟整個過程。佛陀時代多有佛弟子初聞佛法即證阿羅漢果之事,其聞法思維、毗婆舍那、契入空性乃至證果能夠一次完成,除了宿世積累之慧力之外,聞法前先已具備深厚禪定力也是重要的原因。初禪之心念較四禪粗,而其餘勢遠遠短於四禪,但仍堪使用。具初禪定力者若能善用其餘勢,依正見做毗婆舍那,雖則未必一次兩次即可保證成功,但持續做下去終將現量契入。而未到地定以下定心,除本身心境較粗,餘勢更是甚短,借餘勢之便利做毗婆舍那,有效契入空性的可能性就相當微小了。至於一般散心位行人無餘勢可借,止觀不能並行,面對紛亂的自心妄想,要契入空性實是相當困難。
以上為通用教法的有效範圍及其因緣上的制約。由此可知,於未到地定以下及散心位,行人于交替修方式裏契入空性的成功率是非常低的。經雲:“定生慧”,對將生命主要奉獻於解脫道、菩提道實踐的出家法師,以及這樣的在家瑜珈士來說,用大量時間培訓禪定力量是可行的,故交替修在實踐上可行,歷史上記錄的無數成就者就是如此成就的。然而對現代人,特別是在家居士來說,有時間因緣能夠培植足夠禪定力者甚少,而僅有的能夠具備相當禪定力者中,知道當用且能用餘勢者又是極少中之極少。而在散心位元下依照交替修的方式,雖然可以積累無量福慧資糧,其功德偉大怎麼稱讚也不為過,但欲僅憑此即生現量契入空性則明顯地力有不逮。所以我們看到現代學佛人多多,而契入空性者寥寥。
二、特殊的引導方便
因緣不足、無初禪以上定力的行人,如果能有方法直接引導心行進入跟禪定餘勢類似的心態,並持續一段可跟初禪餘勢相比擬的時間,比如數分鐘到十數分鐘甚至更長,則行人可徑直在此進行毗婆舍那,與具備高深定力者在禪定餘勢所做相同。設若此時心態能調整到比初禪餘勢更為純淨,則契入空性現量之機會,將比具備初禪能力而用交替修方式的行人更好。此等猛利方法確實存在,但傳佈甚窄,多在秘密中相傳,獲得教授甚為不易,而且對學人的要求較高,只有少量比較敏利的學人能夠掌握。從因緣角度看,此類方法類同用強度換時間,並非所有的人都能學會,也並非對所有的人都適用,是為其局限。如果說交替修的方法對廣大學人而言是上手較易,而修到相應甚難,此類猛利方法則屬於甚難上手,但若能上手卻較易相應。
一般而言,此類猛利方法都是從尋根入手,在根塵和合成識這樣的眼耳鼻舌身意六觸十八界之一處上,打破根塵相偶生識的堅固串習,使根塵失偶,能所(對立)失衡,從而二執鬆動。此時諸識不易按平常串習升起,自心妄想多數得到排除而本覺智明晰自顯。然而能否學會此類方法、達到這個效果,卻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行人自身的各種因緣。例如,某些學人意根粘法塵的串習非常堅固,非生死相逼關頭不能鬆動,則難以學會在意根上著力。
就六根而言,雖然都是可下手處,最常用的下手處是眼耳意三根,因為此三根明利廣大。如《楞嚴經》文殊菩薩述普賢菩薩雲:“心聞洞十方,生自大因地,初心不能入,如何得圓通”,即說明了意根入手的猛利與困難。
而從破壞能所偶合的主被動上看,則有兩大門類。一類是教會學人用某些可操作的方便調控自心,讓學人自己將根塵間牢固的粘著串習突破,破壞慣常的能所二執,稱“扯脫”。就學人而言這是主動做法,如椎擊三要訣之猛呼一聲“呸”。另一類是引導者使用某種方便,將學人正要粘著的塵境奪去,短暫地強使學人能所失偶,破壞其能所二執串習,使學人心無處可攀援,稱“奪所”。這並非學人能夠主動使用的方法,而是師長教學的手段。如禪宗“牽耕夫手中之牛,奪饑人口中之食”,見諸眾多公案。
學人若學會扯脫,則此後能經常自我調整與空性相應,不必過多依賴外在因緣,這對以後的修學極其有利。但如前所述,學會扯脫並不容易,需要有可操作的心行引導口訣,需要有通達此法的人耳提面命。即使如此,若干人得到口訣後經過學習仍然未能掌握修持的要領。這些心行引導對未通達之人是如此難教難學,以至於禪宗興盛時代的大師們大多放棄教導他們弟子扯脫,而直接相機對弟子們奪所。以奪所作為主要手段引導學人,固然反映出那個時代大禪師們的高深證量與高明善巧的方便。因為未對所行方便給予詳細解釋,卻也增加了後人通過教下深入宗門的困難,使禪宗後世的繼承更加艱難。
無論借用扯脫或奪所,設若行人心態已經調整到簡明狀態並穩定,則當繼之以毗婆舍那。特別是使用某種殊勝方便,將行人心態調整到雜相干擾不多而空性本覺幾乎赤裸時,當進行毗婆舍那,將現量與所學對空性的正知見對比,例如與龍樹菩薩的八不表述對比,作為根本性的楷定。此過程在密教無上部稱為“直指心性”。由於現量明晰顯現,類似於面前擺了花崗岩樣品,體認變得直截而容易。這樣的毗婆舍那理論上說只需要做一次,行人就可契入空性。實踐中由於行人心態未必十分純淨,慧力也未必足夠得力,類似的毗婆舍那過程可能需要進行數次乃至更多。但也絕對不會象散心位下交替修那樣長期反復不得結果。需要提醒的是,在此毗婆舍那過程裏必須學會轉身,即要學會不依賴能所對立的方式認識空性。換句話說,不能把空性本覺智放到被認識的“賓格”上去,否則毗婆舍那就不算成功,行人仍一時不得契入空性。
依扯脫、奪所之類方式契入空性者,其空性現量與具備禪定力者的契入並無差別。然而由於不具備禪定之力用,雖可契入空性,不能立證果位。此是與具禪定力者不同處。禪宗歷史上破關契入空性者頗多,而如佛經上“善來比丘”立證果位者甚是罕見,多數須繼之以保任等修行而進證解脫,是為旁證。但即使一時不具力用,現量契入空性之行人道眼初明,佛法大意不再混淆不清,自己當學當行之事也開始明確,菩提道上的真正修學當由此開始,與蒙著眼睛走路的行人顯著不同。
三、對方法與環境等因素的考量
任一方法都有其優缺點,有其適用的因緣與不適用的環境。上文曾提及自力扯脫與他力奪所的優缺點。奪所的主要長處是避免了學人為學會扯脫面臨的困難,而其約制是極其依賴外緣。學人難以期望時時刻刻、始始終終有明眼人在旁,反反復複用奪所來幫助自己。對於學人尋根而自力扯脫的方法,其主要缺點在於難學,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學會。而在具體操作的優缺點方面,以下方面的因素也對後續的修學便利與否有重大影響。
1、心行上的操作方法必須明確,含糊而不可操作的方法讓人難以下手。
2、學會操作後所引導到的心態要盡可能“乾淨”。雖然空性本覺並不因為妄念多而消失,大量妄念對初學契入空性的學人無疑是增加了巨大的干擾與困難。
3、操作最好沒有外在行相。例如,椎擊三要訣是相當著名而有效的方法,其操作核心為自呼一聲“呸”,是為外人可見之行相。對單獨住山閉關的禪修者,如此一“呸”並無問題;但在家居士若要半夜在家引導自己,則很可能吵到家人引起不便。更極端情況可以設想,若公共場合下煩惱反復升起,故行人需要反復呼“呸”引導,將是什麼景象。
4、熟悉方法後的操作最好是瞬間的。比如椎擊三要訣裏的“呸”,瞬間完成是重要的優點。試想于生活中修行,如果環境以十秒間隔反復刺激行人生起煩惱、脫離正受,而需要三分鐘來重新引導行人回歸空性正受,那麼這樣的引導是完全沒法應對環境的。而瞬間完成的操作能夠應付。
5、引導到的心態最好能與妄念“相容”,就是說即使有妄念也不容易被妄念“淹沒”正受,則毗婆舍那以及以後的保任都容易進行。
6、操作方法最好是座上座下通用一如的。3、4、5都具備的方法才有可能做到這點,而此點對後續修學增加的便利是明顯的。
全面具備上述優點的操作方法並不容易找到。然而於上述要點處留心,可以對各種引導方法是否適合自己的環境做出大致的判斷。
四、常見錯誤辨正
坊間對尋根修法誤解頗多。每見自稱修於某根者,詳詢其具體修法竟是盡在塵上操作。而且此類書籍頗多,或見諸名家,以至積非成是,自誤誤人。凡行人著力于諸根者,必使根塵失偶出乎能所串習之慣例,而使行人能儘快超脫能所對立之執著。若于塵上操作則行人必循根塵和合成識之串習,不能迅速突破能所二取之執。於塵上操作之法或許也是具備殊勝功德之修法,但其超脫能所之猛利難與尋根修法相比,效果斷然不同,此處須當厘清。比如自命耳根圓通法門者,如若僅是在聲塵上反復搬弄,則斷非耳根圓通。至於是殊勝或庸劣、內道或邪道,則還要看其所持之見,以及對聲塵的具體用法。
所謂“尋根”不過一名稱方便,實際修法裏只是要將堅固的能所串習執著破壞,不可誤解為要尋找到這個根。眾生六處十八界裏,六根是“能”,六塵是“所”。若想將根尋到,即是要將根(能)放到塵(所)的位置上去,如此根既為塵(所),不復為根(能)。故知期望在心行上尋到任何一“根”,都不可能做到,為知見不清的表現。
空性顯現時刻都在,無論聖凡,非關動靜,無有詬淨,超越能所,遠離常斷,不可遮蔽。然而一般人不能契入,一半原因是自心相續雜亂,將赤裸的空性顯現扭曲得一塌糊塗,如同要在山野千萬種石頭裏識別花崗岩;另一半原因是一種強固的串習:認識只能發生在對立對比的基礎上,脫離能所對立就如狗咬刺蝟無處下嘴,不知道往哪里去認識了。於是在應該超越能所的時候下意識地反復尋找對境,強立能所對立,致使不得契入。相比前一原因,後一原因不明顯,常常不容易自己覺察,較難克服,故禪宗有“月明簾下轉身難”之語。此時唯有一句話——“放下即是”。只是真要放下,不少人需要相當時間的磨練。空性非我不離我,本覺亦如是。若人自覺契入空性本覺智慧,卻同時覺得現前的本覺是自己的,則不僅心行有粗疏未准處,其正見基礎也必有疏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