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12/02/08 21:03:34
|
尊貴慈誠羅珠仁波切
|
| | |
學習次第 : 進階
四法印的見解與修法(四)
慈誠羅珠堪布
諸法無我(下)
(一)綜述
按照最嚴格的規定來說,在修持諸法無我之前,最好能證悟空性,而證悟空性,又需要加行等很多基礎條件,故而不是輕而易舉就能辦到的。無論如何,修持空性的人至少要對空性有所瞭解,只有這樣,才可以修空性。如果根本不懂什麼叫無我,什麼叫空性,所謂的修空性就無從下手,所以,在講無我修法之前,首先要從理論上解釋“無我”——為什麼“無我”,亦即為什麼沒有“我”的存在——在懂得道理以後,才可以進一步實修。
前面講了人我、法我、人我執與法我執的概念,也講了為什麼要斷除我執,還簡單地介紹了五蘊——將佛教當中的五蘊概念劃分為現代人比較容易理解的肉體、精神以及肉體與精神的運動,並初步抉擇出三者當中無我的結論,在下面的內容當中,我們將進一步詳細地介紹無我。
無我、空性的概念是不太好理解的,凡夫從無始以來到今天,一直認為有我,不但有我,包括其他有情眾生,以及外面的山河大地等等都是存在的,這種觀念在我們的心裏早已經根深蒂固,一下子很難改變,只有反反復複地講空性,反反復複地修無我,才能對空性有一些切身的體會。
諸如修持出離心的人身難得、壽命無常等等的修法,只要會講,就可以不分物件、不擇法器、不選時機地向每一個人宣講。但是,因為空性的見解與修法都比較深,故而不是每個人都能理解的。不但不能理解,甚至有些人在聽了以後,還會對佛教產生不好的看法,很多人都有這樣的壞習氣——凡是自己不能理解的,就認為是錯誤的,因此,這些人就會把自己不能理解的空性理論,判定為錯誤的觀點。
佛陀考慮到這種情況,於是就在佛經中規定,空性法門不能不擇對象、不分根器地隨便宣講,如果要講空性,就要選擇那些堪為法器的聽眾。誰可以聽,誰不能聽,這是有要求的。
《入中論》裏面也講過,我們每個人都有兩種善根或根基,一種是空性智慧的根基,另一種是福德資糧的根基,也可以稱之為智慧與方便的兩種善根。在聽眾的智慧善根成熟的時候,才可以對其講空性。
在眼睛所能看到的外在行為方面,智慧善根成熟的標誌是什麼呢?就是在剛剛聽到空性法門的時候,便眼淚直流、寒毛聳立,表現出極大的信心。向這種根基的人宣講空性,對方很快就能證悟,因而是十分有必要的。
如果在聽到空性無我法門之際,沒有任何反應,目光呆滯、麻木不仁,沒有表現出任何信心或反感,對這種人能不能宣講空性呢?關於這一點,宗喀巴大師在《入中論釋》當中說道,雖然沒有神通的人,無法瞭解聽眾的根基,也不容易把握好是否宣講空性的尺度,但諸如善知識說什麼就做什麼,對上師畢恭畢敬、言聽計從的人,即使沒有前面所說的那些反應,也有資格聽聞空性法門。
為什麼呢?因為,雖然這種人的智慧善根尚未成熟,但他們對善知識的教言是深信不疑的,在他們的心裏,善知識說了算,佛菩薩說了算,在上師與佛菩薩的教言當中,決不可能有什麼錯誤,即使他們暫時沒有理解空性,但也能接受空性,所以,像這樣的人也是可以為其宣講空性的。
還有一種根基極其下劣的眾生,他們既對空性教言沒有任何反應,也對上師沒有什麼信心,不僅如此,在聽到空性法門的時候,也會極力排斥、十分反感,認為這些說法都是錯誤的:“山河大地明明是存在的,我的存在也是不可否認的事實,怎麼能說這些東西不存在、是空性呢?”從而產生出極大的邪見,所以,在一般情況下,是不能為這些人宣講空性的。
不過,佛經當中又說,無論對空性是否有信心,都應該聽聞空性。為什麼呢?因為,即使後面那種人在聽聞空性以後,會因為對空性生起邪見而墮入地獄,但只會墮入地獄一次而已,由於聽到了空性法門,便種下了空性的種子,這些空性種子不久以後必定會成熟,因而,從地獄中獲得解脫以後,僅憑聽聞空性的善根,他們流轉輪回的旅程遲早會劃上一個句號;如果根本沒有聽過空性法門,他們的輪回就無始無終,永遠沒有一個結束的機會,所以,文殊菩薩認為,這種人也應該聽聞空性法門。
佛陀曾說過,在我的教言當中,有各種各樣的話題,其中很多是不了義的,那是為了度化某種根基的眾生而特意宣講的,但有一句話是絕對準確、永不改變的,不但是現在的佛,包括過去、未來的所有佛,都會輾轉反復地強調一個主題,那就是空性。空性是徹底的真理,是整個佛法的精華,不但是釋迦牟尼佛,而且也是十方三世諸佛菩薩教言之精華。
為什麼空性是一切教法的精華呢?因為,諸佛菩薩現身說法只有一個目的,就是讓眾生獲得解脫。如何讓眾生獲得解脫呢?諸如示現一些神通等其他方法,能不能解決生老病死,獲得解脫呢?不行。輪回的根源只有一個,消滅輪回之根的辦法最終也只有一個。輪回的根源是什麼呢?就是無明。其他貪、嗔、癡等煩惱,都是由無明或無明所帶來的我執引起的。
如何斷除無明呢?只能用智慧來斷除。只有智慧才是與無明針鋒相對的矛盾體,其他諸如佈施、持戒、忍辱、禪定等等,都與無明沒有什麼矛盾之處。
此處所說的智慧,不是世間人所說的智慧,而是釋迦牟尼佛所傳播的,至高無上的,證悟人無我、法無我的空性之智。十方三世諸佛菩薩說法的精華,就是證悟空性之智。
如何證悟空性呢?證悟空性的方法有很多種,關於這一點,在以前所講的《中觀的基本思想》、《無我的修法》當中也有了,只是因為這次要講無我的修法,所以之前也要順帶地提及無我空性的見解等內容。
本來空性就是十分深奧的,僅僅講一次,大家也不一定很清楚。我們當年在聽聞空性法門的時候,像《中論》、《入中論》、《中觀四百論》等每一部論著,都是反反復複地聽了很多次,如果只是蜻蜓點水地流覽一次,就不可能弄清其中的深刻含義,所以我想,你們僅僅聽一次,也不會瞭解太多的東西,要想精通空性、證悟空性,就有必要在再三聽聞的基礎上,反復推敲、再三剖析、審慎思維、長期修持,這是最關鍵的。
(二)如何抉擇無我
釋迦牟尼佛在佛經當中,零散地講了一些推理方法,後來龍樹菩薩把佛陀的邏輯與思路提煉出來,建立了中觀的基本理論。雖然在整個中觀理論體系當中,有著龐大而精細的推理方式,但我只講其中最關鍵、最容易理解的兩種思維方法:一種是離一異因,亦即通過分解,而把構成人我的所有成分,包括肉體、精神等等抉擇為空性;另一種思維方法,稱為大緣起因,亦即因緣的邏輯,其理論依據是,凡是因緣和合而產生的事物,都是相對的東西,因為是相對的,所以無實有。
1、離一異因
離一異因前面已經講了,但此處再稍微講一下。
(1)觀察物質
人無我比較容易理解,構成人我的,就是肉體、精神,以及肉體與精神的運動三者,除此之外,不可能有其他的人我。對於此三者,用中觀的思維方法,就可以將其抉擇為空性。
首先我們不觀察精神,而只觀察肉體。在抉擇人無我的時候,不需要分解到微塵的程度,只需把人的肉體分解到一定的層次就足夠了。
為什麼呢?因為,人我執是建立在粗大的五蘊之上的,當我們知道粗大的肉體、精神等等不存在的時候,人我執的基礎就受到了破壞,當基礎土崩瓦解以後,人我執也不可能站穩腳跟,而只能化為烏有。
如何觀察呢?在凡夫的觀念當中,我們的身體與精神都是獨立的東西,但事實上,無論肉體還是精神,都是一個綜合的名稱。
比如說,“人”字並不表示具體的一個人,而是所有人的共稱。同樣,身體也只是一個總體的名稱,因為身體本身可以分解為很多不同的部分——皮膚、骨骼、肌肉……,而其中的每一部分又可以繼續分解,比如骨骼又可以分解為頭蓋骨、脛骨、腓骨等一塊塊的骨頭……,這不僅僅是解剖學的觀點,而是大家都知道的事實。這樣一來,我們就可以很清楚地知道,身體並不是一個不可分的物質,而是像汽車一樣可以不斷分解。
我們都認為,所有零件的綜合體叫做汽車。當組成汽車的所有零件組裝起來以後,就是一輛成型的汽車,但是,如果把這些零件拆下來以後,即使原來的零件,包括小小的螺絲在內一件都不少,這些堆積的零件叫不叫汽車呢?不能叫汽車,而只能叫做一大堆的零件,或者一大堆的金屬、橡膠等等。在那個時候,我們也不知道什麼是汽車,無論我們怎樣去辨認、去追究,也根本不能指認出哪一個零件是汽車,在所有的零件上面,都找不到汽車的影子。
前面也講了,在那個時候,我們不但找不到汽車,而且非常清楚地看見,並強烈地感受到,除了這些零件以外,絕對不存在任何所謂的汽車。不但汽車不存在,包括組成汽車的每一個配件總成,也是由更小的零件組成的。而組成每一個總成的零件堆積在一起,也不能稱之為總成,而只是一大堆的金屬、塑膠等等。如果想指認出所謂的總成存在於哪一個部分,也是不可能的,誰也不知道總成究竟存在於哪一個螺絲或者鐵片上面。也就是說,包括配件總成的說法和概念也是不成立的。
不僅如此,而且包括其中的哪怕一個小小的螺絲,我們也可以分成幾塊小鋼屑,每一個鋼屑又可以分成無數的鋼粉,這樣一直分下去,最後就像物理學所說的一樣,可以分至誇克,翻譯成中文,意即微子。
佛經裏面很早就有類似微子的概念,並為其命名為“微塵”。所謂“塵”,亦即極其微小的微粒。其實,微子和微塵就是一回事。
目前物理學研究的最新成果表明,誇克是所有物質的最小單位,是一切物質的最終基礎,它沒有形狀、顏色,不佔據任何空間,是一種根本沒有任何物體性質的東西。大家都知道,物理學家不是憑空捏造出誇克這個概念的,他們可以拿出很多證據,來證明這個東西的存在。
物理學只能達到這個境界,就無法再往前走了,無論最終所得到的結果是誇克還是能量,在他們看來,都仍然是一種實有的物質。而依照佛經的觀點,無論是誇克還是微塵,都被打破了,最後什麼都沒有剩下。這樣一來,原來所謂的汽車就在我們的面前消失了。汽車去了哪里呢?不管是汽車還是房子,只要我們去分析,最終都會在我們眼前失蹤而成為空性,成為我們的語言所無法表達的境界。這是依靠佛的邏輯,經過詳細分析所得到的結果。
那時我們就會猛然驚醒:原來我一直認為汽車是存在的,但現在通過分析才知道,不但汽車不存在,包括所有的粗大物質都不可能存在,雖然眼睛看得見,卻沒有一個實有的本質。我們所看到的各種顯現,都只是眼睛自己的感覺,除了眼睛的感受之外,真正有沒有這回事呢?根本沒有,誰也找不到,這就叫做空性。
以上是從物質的角度進行了分析,在剖析物質方面,量子力學為我們提供了很好的方法。為什麼這樣說呢?是不是佛經裏面沒有更好的分析方法了呢?當然不是,佛經裏面有著更透徹、更清晰的抉擇方式,但針對很多在大學裏面接受過高等教育的知識份子,如果仍然套用兩千五百多年前使用的,佛教中觀、俱舍等方面古老的專用名詞來詮釋佛教,僅就名詞本身,都要解釋半天,這樣就有點費力,而直接借用原子、中子、誇克等等名詞,就無需解釋,大家會一點就通。
不過我想,多數人可能不知道誇克究竟是什麼東西,更不要說誇克下面又是什麼了。其實,誇克是什麼並不重要,我們需要的,是超越它。怎樣超越呢?用佛的理論來超越。在佛教當中,包括誇克這樣細微的東西,也是要被毀壞的。
有人會提出疑問:像誇克這樣不占空間,無色無形的東西有什麼可毀壞的呢?
即使是對這種細微的東西,我們還是會有執著,如果存在這樣的執著,則縱然消滅了粗大的“我”,消滅了物體的性質,但正如《俱舍論》所言,色界和無色界天人的境界,就是很細微的,雖然不占空間,卻仍然屬於物質的範疇,所以我們還是要設法把它摧毀。
怎樣摧毀呢?跟前面的方法一樣。如果繼續用剛才所講的方法去剖析,所有的物質都會變成空性。
在剖析到沒有顏色、不占空間的程度時,如果我們覺得抓不住一個對境,無法去進行分解,就可以用不生不滅的方法來推理。
通過抉擇不生不滅的方法,我們就可以知道,萬事萬物都是不生不滅的,既然沒有生,也就不可能存在。這些方法,都是是既方便,又有說服力的分析方法。通過這種方法來抉擇空性,也就不是太難的事情了。
平時我們都認為,一切事物都完美無缺地存在著,有我、也有外界,有肉體、也有精神,但現在一觀察才發現,這些東西根本找不到。
包括有些科學家都有這樣的體會,但即便有這種體會,他們也僅僅是從物質的角度進行了分析,其研究結果也不是究竟的,而只能往空性的方向走一截,所以,我們不能將物理學與佛法等量齊觀。要知道,物理學永遠也不能與佛法等同,只是它們中間的一部分觀點相似而已,到了最後,還是需要佛法的幫助,只有佛教的邏輯,才可以推翻最終的執著。
又有人會說:既然萬事萬物都不存在,那我們的眼睛為什麼又能看到這一切呢?因為我們的眼睛錯了。為什麼錯了呢?因為我們的眼識,也有無明的污染,它是錯誤的。
關於這一點,我們很容易證明。比如說,除了火焰、河流等明顯的運動之物以外,其他任何一個東西,我們的眼睛看起來都是靜止的,但事實上,所有的物質都是由很小的粒子構成的,這些很小的粒子在哪怕以百萬分之一秒的時間單位計時的時段中,也是不斷地生生滅滅,不斷地高速運動著的,在整個世界上,根本不存在一個靜止的物質。既然如此,為什麼我們的眼睛看不到這一切呢?這就說明,我們的眼睛是有問題的。它受到了無明的遮蓋,所以看不到物質的真相。連這一點它都看不見,更深層次的實相它就更是無法探知了。
另外還有舉不勝舉的例子,此處就不一一列舉了,你們回去慢慢想。不管怎樣,大量的事實足以證明,我們的眼睛是靠不住的。我們不能相信眼、耳、鼻、舌,不能因為自己的眼睛看得見,就認為它是存在的,這個邏輯此時已經不成立了。如果這個推論站得住腳,我們就可以說,因為我的眼睛看到它是靜止的,所以它就不是運動的,而是靜止的,但現在我們已經知道不能這樣說。
即使我們的眼睛看見了,我們的耳朵聽到了,也並沒有什麼了不起,因為無論是眼睛還是耳朵,都不能認知事實的真相。聲波也是刹那刹那變化的東西,比如說,當我們聽到“眼睛”這兩個字的發音的時候,不管怎麼樣,我們也聽不出其中的生生滅滅,我們聽到的,就是一個連續的聲音“眼——睛——”,但實際上並沒有什麼連續的聲音,只有一刹那、一刹那銜接而成的聲音片斷。
我還可以舉一個例子,假如在黑暗中用燃燒的蠟燭在空中畫一個圈,我們就會看到一個明亮的火圈,但實際上哪有什麼圓圈呢?圓圈根本不存在。只是因為我們的眼睛無法捕捉蠟燭移動的每一個瞬間和步驟,所以就錯把蠟燭前後運動的所有方位,都看成同時、連貫而不可分的一體了。
同樣,發出“聲音”這兩個字所延續的時間,也可以分成很多個千分之一秒或萬分之一秒,這兩個字的聲音是一刹那一刹那地逐漸發出的,而不是不可分割的一體,但我們的耳朵卻無法分辨出這種原本斷斷續續的聲音片斷。
再舉一個例子,很多人都知道宇宙輻射,宇宙輻射是由漂浮在高層空間的能量粒子所帶來的放射性射線的輻射,是一種肉眼看不見的非常細微的東西,它每時每刻都在穿越我們的身體,但我們什麼時候感覺到有什麼東西穿過我們的心臟、大腦呢?從來就沒有感覺到過。雖然沒有感覺到,但它實際上卻是存在的,所以,我們的觸覺,也即我們的身識也是靠不住的。
綜上所述,不需要佛教的理論,僅憑物理學的觀念,就可以打破以眼、耳、鼻、舌的感覺來判定事物的陋習。我們的感覺都是錯誤的,即使看見了,也不一定存在;即使沒有看見,也不一定不存在。
真正的真理,是佛的思維方法。當然,我們的思維,也是在第六意識的操縱下進行的,而第六意識本身,也是一個錯誤的東西,但我們目前所處的階段,卻只有利用它來慢慢引導我們,當把我們引到一定的階段以後,我們的語言、思維等等,就像一雙破爛的鞋子一樣不管用了,它們已經失去了原來的效力、作用,而只能丟掉不用。
丟掉之後的境界,又是怎樣的呢?那時我們就能現量地感覺到。誰感覺到呢?是智慧感覺到,而不是第六意識感覺到。在那個時候,我們的第六意識已經轉換為智慧,雖然還不是佛的智慧,但已經是菩薩的智慧了。我們需要的,就是這個東西。當智慧出現以後,粗大的無明當即消失,一下子就明白了很多東西,知道了人生、宇宙、萬事萬物的本性。在禪宗、大圓滿裏面,就稱之為頓悟。
這是最後的結果,於此之前,我們還需要思維,如果不思維,就無法培養智慧;想在我們的心裏產生智慧,就必須思維;要思維,就要學中觀、學無我。佛陀有著與常人的思路全然相反的全新的邏輯,如果我們順著世間人的想法去走,就永遠是輪回;這些與常識相反的東西,至少是不會跟著輪回走的,我們就要尋找這樣的智慧,亦即證悟空性的智慧。
以上所講的,是肉體方面的觀察方法。
(2)觀察精神
精神方面的觀察方法,有一定的難度,因為精神本身,就是看不見、摸不著的東西,而外在的粗大物質,就比較容易瞭解。之所以佛經所劃分的五蘊當中的第一個是色蘊,就是因為色蘊表示了這些外在的、相對粗大的物質;而五蘊當中的識蘊之所以排在最後,就是因為識蘊所表示的精神層面最不容易觀察。
對於我們這種層次的人來說,觀察精神的最好方法,就是通過分解時間來推理。對於物質而言,雖然通過時間也可以進行觀察,但卻並不是只能用時間來推理。比如說,要抉擇這個房子的空性,除了分解時間的方法以外,還可以用把房子分割為東、南、西、北、上、下等方向的方法來抉擇空性,但我們的精神卻無法採用這種方法來分割。
如何用時間來分解呢?就是從過去、現在、未來三個階段來進行分解。
過去的時光已經徹底消失,它永遠也不會再回來。雖然愛因斯坦認為,在超過光速的情況下,時間可以倒流,昔日可以重現,但這是不可能的。比如說,我們呀呀學語的童年已經一去不復返了,不管是光速也好,超光速也好,都不可能把我們送回從前,不存在的東西怎麼可能再出現呢?不可能的;所謂未來,是指將要發生的階段,對於現在而言,它尚未誕生,因而不可能在三千大千世界的任何一個角落存在。也就是說,如果有一個可能存在的東西,只會是現在。
但是,過去、現在、未來也只是一個相對的概念,並不存在什麼絕對的過去、現在與未來。
比如說,如果我們把今天白天劃分為現在,則今天白天之前的時間就屬於過去,之後的時間就屬於未來,現在的範疇內就有十二個小時;如果我們把這個月劃分為現在,則上個月就屬於過去,下個月就屬於未來,這個現在,就有整整一個月;如果我們把今年劃分為現在,則去年就屬於過去,明年屬於未來,這個現在就有三百六十五天……
那麼,現在到底有多長呢?有人認為,真正的現在,就是當下的一刹那。
不過,如果我們把時間再分細,去觀察現在的一刹那,會發現事實並不是像我們所想像的那樣。當時間被切到最小的單位時,就像分解物質所遇到的情形一樣,假如再分,時間就沒有了。為什麼沒有了呢?因為時間的長度本來就是有限的,而不是無窮無盡的,總有一個時候,時間會被分解完。關於這一點,雖然不同的哲學家都眾說紛紜,有人認為,時間是永遠切不完的;有人認為,時間分解到一定的程度以後,就不能再分了,但這些觀點都是錯誤的。時間在劃分的過程中,只會越切越短,而不可能越來越長,既然如此,又怎麼會分不完呢?肯定會被分完的。還有,憑什麼說時間分解到一定的程度以後,就不能再分了呢?誰能這樣規定呢?真理是不受任何人的限制,不為任何人所操縱的,誰都不能主觀地去認定事實的真相。
關於時間的概念,物理學也有各種各樣的定義,但依照佛教的觀點,時間卻並不是一種物質,比如說,我們把花的種子播下去,眼看它發芽、成長、開花,直至最後毀滅,在整個種子的成長過程中,我們可以建立起一個時間的順序,但其中的所謂時間,卻是除了花的生長以外,不可能獨立存在的東西。
雖然我們認為,鐘錶代表著時間的流逝,但這只是我們強加給它的,實際上它只是一種單純的機械運動,與時間沒有任何必然聯繫。
時間本身就是一種假有而非真有的概念。既然時間是假有的,我們就無法找到真正的現在。
從上面的分析可以得知,無論肉體還是精神,最終都是不存在的,至於它們的運動,就更不可能存在。
我們在修行的時候,也是這樣思維,沒有什麼別的東西。通過打坐,先把心靜下來,因為所有的證悟,包括比較好的感受,都是在內心平靜的狀態下獲得的。像我們現在這種隨時胡思亂想的心,就不會有什麼很深的證悟,雖然出離心、菩提心在思維的狀態下也可以存在,而且它們也需要通過思維來培植,但對空性的證悟,卻必須在心靜下來的前提下才能感受到。
當然,這裏所說的平靜,只是相對的平靜,也即專注於觀察有沒有肉體、有沒有精神、有沒有我等等之類的狀態。在觀察得比較透徹的情況下,就能現量感受到:原來我所看到的、所聽到的,全都是一種幻覺,根本沒有任何根據。
在一本中觀論著當中,講了一個很好的比喻:有些湖面上長著一種黃色的花,從遠處看,是一片綠茵茵的草甸上面開滿了金燦燦的鮮花,但如果走近一看,才知道這些花根本就沒有長在地上,而是懸浮在湖水當中的,花根延長到一定的程度,就消失了,誰也找不到這些花的根源。
這個比喻說明什麼呢?在不觀察的時候,肉體、精神、世界、宇宙……所有的東西都是存在的;但如果對每一個具體的東西進行觀察,去追蹤它的根源,則像比喻當中的花一樣,追到一定的時候,就會在虛空中消失。
消失表示什麼意思呢?我們不能認為,就像一打開電門,燈光就出現;一關上電門,燈光就消失一樣,前面的光明叫做存在,後面的黑暗叫做消失,事實並不是這樣,而是正當我們看到燈光的時候,燈光、組成燈光的光粒子當下就不存在,這樣的效果,才叫作現空無別。如果把消失的含義,理解為燈滅之後的不存在,那就是斷見。這是一種觀察的方法,主要是以離一異因為主,並輔以破有無生因,亦即抉擇無生的方法。
2、大緣起因
另一種觀察的方法,為大緣起因,凡是相對的東西,都無有自性,都不是實有的。理解這個道理很容易,不知你們以前想過沒有,此處我可以舉個例子來說明。
在古代,亦即釋迦牟尼佛住世期間或住世之前,印度有很多的魔術師,他們可以表演各種令人稱奇的魔術。有些物質的能力也能製造幻覺,比如說,把一種蛇脫下來的皮裹成燈心,在點著之後,周圍的人就會看到,燈所照見的滿屋子的東西都變成了蛇。實際上並不是這些東西變成了蛇,而是觀眾的眼睛出現了幻覺,這是依靠某種特殊物質的能力而出現的神奇現象;還有一種魔術,是依靠咒語的能力而實現的,技藝精湛的魔術師依靠咒語,就能把一些石頭、木塊等等變成動物甚至人類,雖然事實上並不是這些石頭、木塊變成了真正的人或動物,但憑藉咒語的強大能力,就能使我們的眼睛出現幻覺。
我為什麼要講這些例子呢?就是為了讓大家明白,凡是相對、暫時的東西,都無有自性,都不是實有的道理。
如果今天我們在一起的時候,通過念咒把這朵花變成了一個蘋果,則不需要任何邏輯推理,大家都會一致認為,這只是一種幻覺,實際上不會有什麼蘋果,但請大家想一想,憑什麼我們要這樣認為呢?因為我們在剛進這間屋子的時候,清清楚楚地知道它只是一朵花,而不是一個蘋果——它原來是花,只是因為念了一個咒,就變成了一個蘋果——所以我們不會認為它是一個蘋果。說來說去,想必大家的理由也只有這些。
那麼我就要問,這朵花原先是不是花呢?肯定不是,花是由花的種子長成的,它原來不是花呀!種花的人把花種播到地裏以後,經常澆水、施肥、鬆土等等,經過一段時間的勞作,花種才變成了後來的花根、花莖、花枝、花朵等等。既然花也是由種子變成的,我們都承認它是花,為什麼我們不承認由花變成的蘋果是蘋果呢?雖然你們會說因為我們念了咒,所以花才變成了蘋果,但花種也是因為種花人辛勤地勞作了,所以才變成花的呀!
為什麼要說念咒才是魔術,種花的勞作不是魔術呢?
也許有人會回答,我們從來就沒有看到或者聽到過花可以變成蘋果,包括小朋友都知道,很多人也親眼見到過,只有蘋果樹上面長出來的果實才會是蘋果。
誰說只有長在蘋果樹上面的才是蘋果,花變成的就不是蘋果呢?這是我的眼睛告訴我的,你們只能這樣回答。但前面已經證明了,我們的眼睛是靠不住的,依靠眼睛所得出的結論是錯誤的,眼睛所見是沒有資格作證據的呀!
其實,這些都是我們的執著,因為我們已經養成了一種慣性思維,蘋果就是蘋果樹上面長出來的,由花在瞬間之內變成的蘋果不會是蘋果而是魔術,但這只是我們的習慣而已,並沒有任何根據。花存在的時間比較久,我們都知道它的生長過程,都知道它的來源,所以就認為它是一朵實有的花,但因為蘋果是在很短的時間內變成的,所以大家就認為它不是真實的,請你們想想,除了存在時間的長短之外,它們之間有沒有什麼區別呢?沒有了!
正因為如此,佛陀才告訴我們,所有相對、觀待的東西,都不是實有的。
所謂“相對”的意思,也就是指某個東西不是絕對的,不是一成不變、始終如一的,而是可以轉化,可以發生改變,是因緣和合而產生的,當因緣具足的時候,觀待於這些條件,才形成了某種物質,這樣的物質,就是相對的。簡而言之,凡是因緣和合而成的東西,都叫作相對的東西;凡是相對的東西,都沒有自性。
什麼叫做沒有自性呢?比如說,在大家的認識當中,由花變成的蘋果,就是沒有自性的。
為什麼是無有自性的呢?佛陀對此回答道:這是你們自己說的。
我們什麼時候說過呢?就是在你們判定蘋果真偽的時候說的!
其實我們早就承認了這個觀點,只是我們沒有感覺到而已。
釋迦牟尼佛就是這樣,他從來不用他自己的邏輯、觀點來推翻我們的觀點,而是用我們自己亂七八糟的邏輯、觀點來推翻我們自己的觀點,讓我們從自相矛盾的結論中發現自己的錯誤,因為釋迦牟尼佛是沒有什麼觀點的。
這不是簡單的推翻或者駁倒的問題,如果你們想證悟中觀的空性,這當中有著很深奧的理論。要知道,我們的很多觀點都是經不起觀察的。
榮森班智達曾講過一個很精彩的故事:很久以前,有一群以編織布料為生的工匠。有一天,為了製作織布機,他們中的一個人不得不到山上去砍伐樹木。到了森林裏以後,他發現,每一棵樹都長得非常好——既高大,又挺拔,實在讓人不忍心下手。他想,為了我們的一個工具,就把這麼好的樹木砍掉,實在是太可惜!於是,他放棄了一棵棵唾手可得的樹木,在森林裏四處尋找合適的可用之材。過了很久,都沒有找到,疲倦不堪的他便躺在一棵大樹下睡著了。
此時,樹神因得知他的想法而感到極為歡喜,於是便來到了他身旁問道:“你如此珍惜愛護森林,實在是稀有難得!為了嘉獎你,我可以滿足你的願望,你需要什麼東西,或者有什麼願望嗎?”紡織者想來想去,也想不出什麼最好的願望,便告訴樹神:“我回去跟我的夥伴們商量商量再回答您好嗎?”樹神也爽快地答應了。
一群工匠商量來商量去,最後大家終於想到了一個願望:我們都是編織布料的,如果我們的身體前後都能織出布料,那該有多好啊!你就求一個這樣的悉地(成就)吧!伐木者回到森林,向樹神表達了他們的願望。樹神聽了以後,便施展法力讓他如願以償了——刹那之間,他就變成了一個前面有手有臉,後面也有手有臉的人。
當他到村裏,全村的人一看到他,都嚇得大聲驚呼:“鬼來了!鬼來了!!” 最後,可憐的工匠被“勇敢”的村民用亂石砸死了!
當他斷氣以後,驚魂未定的村民才慢慢鼓起勇氣來到他的屍體旁。大家吃驚地發現,他身體的前後是完全一樣的,根本找不出任何差別。按理來說,只有他前面的手和臉才是正常的,而後面的手和臉應該是幻化出來的,二者之間應該有一些差別,但直至他死了以後,人們都區分不出二者的不同。
這個故事說明什麼呢?這就說明,用法術變幻出來的東西,完全可以像真正的東西一樣,並不是像人們所想像的一樣。以前大家都認為,猛然間用花變出來的蘋果是假的,不能吃,其實這樣的蘋果也有可能是可以吃的,有些魔術變出來的物品完全可以達到真實的效果,我們以前的看法是不能作為理由的。
現在我們還有什麼理由呢?既然沒有理由,以前我們為什麼要這麼想呢?那是我們的習慣。為什麼我們有這樣的習慣呢?這是眼睛或者耳朵告訴我們的,因為我們看到或者聽到過這樣的現象:花的種子經過園丁的培育就可以開出花來。
現在真相大白了,一切錯誤的始作俑者,就是眼睛或者耳朵,就是它們在作怪,其他沒有什麼理由。從無始以來,我們都非常相信它們,正是它們,才把我們丟到了輪回裏,現在我們要做的,就是把它們灌輸給我們的所有觀點都推翻,再也不接受它們的資訊。這樣我們就可以不順著輪回,而與輪回背道而馳了,這就是走向解脫!
當我們意識到自己的錯誤時,雖然還算不上是證悟空性,卻有了證悟空性的苗頭。就像清晨的一線曙光,雖然與白晝的陽光不可比擬,但離白晝已經不遠了。
大家一定要好好思維,因為平時我們在日常生活中,隨時都有這樣的分別執著。比如說,雖然我們在電視螢幕上看到人的影像,但我們不會認為那是真的。如果問我們,為什麼這些螢幕上的人不是真的呢?我們一般都會回答說,因為這些圖像,是我插上電源,打開電視機開關,電視機接收到由發射台通過電磁波傳送過來的圖像信號以後,才顯示出來的,所以都不是真正的人。
憑什麼說電磁波傳送過來的就不是真正的人呢?人不也是由其他的東西變成的嗎?大家都知道,人沒有出生之前,是胚胎;在變成胚胎之前,是受精卵;在受精卵之前,是精子和卵子,那麼,在精子和卵子之前又是什麼呢?誰也回答不出來了。既然由其他東西變成的人,我們可以承認是真正的人,為什麼螢幕上的人就不是真正的人呢?這是沒有道理的,全都是我們的習慣,這些習慣,都是無明培養的。正是因為無明,我們才會有真真假假的分別。
中觀的道理講得非常透徹,簡單的就是以上這兩種,還有很多複雜的理論,如果講起來,僅僅其中的每一個名詞,都要從頭去學,那就要費很多口舌和時間了,所以這次我們不講,有興趣的,可以參閱其他的中觀論著。
(三)結語
你們每天要多抽一些時間來思考這兩個理由,有些時候觀察自己,有些時候觀察外境,我相信,通過這樣的觀察,至少可以減少我們的執著,甚至可以控制、推翻我們的執著,至於推翻的程度如何,那就要看我們的修行了。現在我們雖然明白了這些道理,但煩惱、我執等等還是會有的,如果持之以恆地修行,智慧就會逐漸增長,總有一天,我們可以徹底斷除煩惱我執;如果不修行,那就僅僅是知道而已,實際上不會有什麼進步。這不能怪佛法沒有能力,而只能怪我們自己。沒有修行,怎麼會有進步呢?不付出代價,是不會有成果的。
雖然人無我和法無我的對境不同,人無我是對內觀察,法無我是對外觀察,但二者的實質卻是一樣的,觀察的方法與結果都毫無差別。
以上內容,為諸法無我。
涅槃寂靜
涅槃寂靜的內容就不廣講了。
什麼叫做涅槃呢?解脫就是涅槃。從大乘佛法的角度來說,法、報、化三身,五智,就叫做解脫涅槃。
寂靜是什麼意思呢?解脫之後,就再也沒有前面所講的三種痛苦,包括三種痛苦的種子和名字都不存在。這種清淨永恆的快樂,就是寂靜。當然,這種快樂並不是世間人所說的快樂,只是由於沒有任何有漏的痛苦,所以稱之為“快樂”。因為很清淨,因而稱之為“寂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