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12/02/02 21:29:12
學習次第 : 進階
菩提心論述 法海集二 第四:常行菩薩道 5 菩提心生起令增長
五、菩提心生起令增長
(一)善加利用暇滿身
精進的定義是勇於善,藏文的意思是對善法的歡喜。如何斷除好逸之懈怠,要瞭解精進的障礙是什麽?逆緣是什麽?逆緣有三種:好逸之懈怠,卑劣之懈怠及畏善之懈怠。好逸之懈怠,因為不瞭解輪回的痛苦,所以才會貪圖散亂,睡眠等,如果要像阿羅漢般的精進,平常就要思惟無常、三惡道的痛苦或業果、煩惱所轉等道理。
每一個人都有瞭解事物的能力,唯明唯知的心性;唯明唯知的心性雖然有煩惱,但煩惱有對治力可以斷除,所以一切煩惱都屬於暫時性的污染,但心本身有唯明唯知的體性,有能力瞭解一切的境,不是刻意成辦這種能力,因此有這兩個基本因緣,每一個人都有成佛的能力,成佛的能力是自然而有的,我們有一個成佛的本錢。
西藏最頂嚴的大師宗喀巴,他說:「今天好不容易生於人道,又是暇滿的工具,並非人人都可得到,因為這工具可以成辦有意義的目的。我們要好好運用這個工具,做有意義的事。」我們難得而得的人身,具有暇滿利益的人身,又能遇到難得的大法,能夠成辦涅槃的法。在今天遇到正法的當下,我們仍是緣自己的家鄉,認為父母親留下良好的習俗,那並不稀奇。在二十一世紀的今天,無論在地球東西南北,任何偏僻地方,經過媒體或電視機,可以看到世界的另一邊,這個世界變成透明,無法隱瞞。因此,全世界都在內明外明的情況下,能夠瞭解佛法內容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只認為父母留給我們良好的習俗,以及行善的行為,就無法了知佛法的真正的殊勝在何處。今天,不只是佛法沒有消失,反而繼續發展,而且多數人都說佛法是很好的修心方法,不只是佛弟子這麽說,就是沒有宗教信仰的人,他們在研究各種宗教時,也認為佛法的確是與眾不同的。
全世界六十多億人口中,每人從母胎出生起,在施與受中,都有離苦得樂的想法;有了離苦得樂的想法,為了斷除痛苦,獲得安樂,用一切方法想要達到目的。大致分為三類人:一派人認為宗教信仰像毒品,會帶來傷害,會欺騙我們,因宗教信仰的緣故,使社會無法進步。這是認為宗教信仰是種過患。第二派認為法是很好,了解法的理由也好,不瞭解也好。具有宗教信仰的,是屬於這一派。第三對宗教信仰並無任何興趣,只關心自己日常生活而已,這種人占多數。這三種人都是想要離苦得樂的。可是仔細分析結果,把宗教信仰視為毒品的人,也是認為社會人類是需要快樂的,是不要痛苦的,也是想改造社會,如何取得安樂解決痛苦的方式,卻說宗教信仰造成社會階級,是妨害社會發展的障礙,其實佛教是消除階級的。
但是真正使佛教衰敗的不是外人,是戴著佛教的假面具,招搖撞騙以佛法當幌子的這種人。佛法本身不會傷害社會,只有促進社會和洽。我們仔細的思考時,放棄宗教信仰,而能真正得到快樂嗎?社會也並未真的獲得進展。也會想到宗教信仰是否可以帶來安樂,所以放棄信仰並未能得到好處。世界許多人經由反覆觀察,尤其是心理學家,認為在社會上,在家庭中,因為缺乏慈愛的緣故,而造成了許許多多問題。
這三種人都想離苦得樂,雖然方法可能有些不同,我並非刻意去與他人爭勝。這三種人中經由仔細的觀察,有宗教信仰的人,內心有了依賴,與其他二種人比較,就會安樂,確實如此。在眾多的宗教信仰中,我們信仰的是佛教,研讀的是佛法。有人認為佛法並非宗教,佛法是心類科學。因為我們介紹佛法以三種方式:第一是以法的方式介紹,就是調伏內心的方法。第二是經由佛教的哲學思想,佛教的宗義。第三是經由實際上的認知,也就是實際上的狀況,類似科學精神,科學家也是依實際狀況分析,所以我們與科學有關係。但這不是在修行上,也不是我們有深奧的哲學思想,而是以實際上來解釋,實際上的認知,所以佛教徒與科學家產生了密切關係。科學家是觀察實際狀況,佛法也是以實際狀況,建立了道果。因為有眾多實際狀況,我們從其中取出改變內心的方法。正在改變中,我們稱為道,改變之後稱為果。都是依據實際狀況建立為道果。仔細思考佛法的內容,如果只認為佛法是父母親留給我們的,光是局限這點的認知,我覺得太可惜了。
今天遇到難得殊勝的佛法,應該好好去認識去學;不只如此,應該打開慧眼,決擇是與非,有或無等等,最主要的是要反覆觀察、研究,才能了知。為了利益必須觀察,經過這樣學習,當然不僅是了知內容而已,要把學習所得,使內心獲得改變,從情緒上改變,才是對我們有利益。
佛法教理首先是透過聽聞了知,再反覆思惟,生起思所生慧,以思惟的內容去串習它,刻意生起,慢慢的變成修所生慧。不斷反覆串習是非常重要的,不是讀了一遍兩遍,認為夠了,這種想法是錯誤的。讀了一遍二遍,可以瞭解一點內涵,這種思所生慧,可能在思想上有所改變,但不能因此而滿足。我們在修學過程中,若要急促的想成辦他,或沒有耐心的學習,這是不對的。庫乃仁波切說:在修學過程要如同河流,源源不斷的學習。許多人都有五分熱度的學習心態,首先似乎很有活力,過了一段時間聲息全無;學習要儘量持續,如同河流般。但不要像小河流,雨大就大,雨小就小,這就不好了。
(二)有益何懼時間長
總之,精進是很重要的,精進的目的是要成辦一切遍智,這是有意義的。既然是有意義,就從你接受佛法那天開始,發心要成佛的這一天起,就會慢慢做這件有意義的事;既是有意義的事,何須介意是多少天,多少月,多少年,甚至多少劫呢!因為在做有意義的當下,不只是與佛果位越來越近,實際在行時心中是快樂的,不在意時間長遠。如經說:如同四大地水火風,被一切眾生享用,我也願意成為四大,讓一切眾生享用吧!如果能有這種想法,生為眾生而生,死為眾生而死。雖然生不能完全利益眾生,而能把心深處完全回向一切眾生,那有比這個更有意義的事,從那天起每時刻都活的很有意義的。在入行論中說到時間的差別:如果一個人在受痛苦時,即使時間很短促,也會覺得很長。如果所受是快樂的、有意義的,何須擔心時間很長。如果活得有意義,即使千劫又何妨。因此,何必急促無有耐心的學法。
精進是要長時間的,不要灰心,灰心是最無用的人,那有不能做到的事情,這是自己騙自己,是錯誤的想法。我們獲得了人身,這暇滿工具,是用來修法,我們有大腦,有人的智慧,可以思惟種種內涵,種種道理。既然如此,何必欺騙自己沒有能力走上去;今日有此難得機會,從現在起走上一切遍智的大道,這是絕對可以做到,自信心是絕對要有的。自信心與我慢心不同,我慢是隨著愚昧走的,對實際情況的無知,所作所為是超越自己的能力。自信不是如此,是自己有能力才可以辦到,這種信心是需要的。如果沒有自信,不要說出世間法,連世間事也做不好的。
菩薩行苦行時需要施身,聽了心中畏懼無法做到,就產生灰心,連想也不敢想。可是仔細想,我們所作所為的意樂是充滿著愉怏,第一理由,何須在意時間長短。第二理由,菩薩施身的苦行,因為內心具堅固的方便與智慧,他們能夠在福智雙運情況下,歡喜的施身等。可是我們內心並未具足菩薩的福智雙運功德,佛也不允許施身,我們可以觀想回向手足施與他人;如果是害多於利,佛不會說的。如果我們可以做到,而利多於弊,佛會勸我們去做。只要內心具有福智功德,自然會歡喜的去利益眾生,這種利眾行就會越來越廣大;真正的利眾行,是在於內心的廣與狹來決定。所以我們初學者,應從內心改變才是。內心改變是提升福智資糧,在智慧資糧中最殊勝的是無我智。多觀想諸法無有自性,唯名安立而有,唯識而取的意思。依賴因緣而有,不是從境上(自相存在)而有。就可以避免貪瞋畏懼等,這是智慧部分。福德方面,平常多思惟他人比自己重要,把三門善業回向給他人,內在的福智證功德慢慢增長。
龍樹菩薩在寶鬘論中說:如果弟子們生起堅定的福智道證功德,因為有無比的心力,堅定的滿足,內心滿足安樂,也帶來身安樂。現在我們是隨業煩惱而轉,把所做的三門善業回向給一切有情,豈有比此更殊勝嗎!所以過去無量佛,都是經由此種思惟行持,今日已成正等覺,我豈能懈怠豈能灰心。過去佛依此思惟圓滿果位,今天我只是追隨佛走過的路。
聲聞和獨覺獲得解脫,把煩惱視為仇敵消滅它,而證得阿羅漢果,這是稀有而值得讚歎。但與菩薩行為比起來,他們只求個人解脫,安住於涅槃寂靜。他們的心胸比菩薩們狹窄,眼光短淺,因此平時要提起心力,效法菩薩去利益一切有情的事。雖然阿羅漢已斷煩惱,菩薩未斷,但菩薩的廣大行比阿羅漢殊勝,那有何值得我們灰心。
寂天菩薩說,經由四力:信樂、堅毅、放舍、畏苦,斷除三種懈怠:好逸的懈怠,卑劣的懈怠,以及畏善的懈怠。如雲:「發願欲淨除,自他諸過失,然盡一一過,須修一劫海。」說明如何培養信樂的力量。快樂與痛苦主要是內心是否調伏,了知種種過患之後,儘量提起心力調伏內心。恭敬地修習善法,勤修善法的自信心。如果行善法有始無終,變成習慣,以後做任何事都是有始無終。所以行任何法必須有始有終才能圓滿。惡習會傷害我們,要如何避免呢?在行善法之前,首先觀察自己是否有能力做到,如果沒有能力,絕不能有圓滿的結果,如有能力當盡力而為。如雲:「首當量己力,自忖應為否?不宜暫莫為,為已勿稍退。」
西藏圓滿的顯密教法,是從印度的那爛陀寺所傳下來,密乘是大乘,依般若乘的學處,而說了密乘。我們在說到四聖諦或十二緣起時,會以為是小乘所學的內涵,我們是大乘,不需學這些,這種想法是錯誤的,這是大小乘共同的基礎。我們自稱為大乘,而自己內心並無大乘心,以為生在大乘國家,自稱為大乘,這是我慢,是錯誤的想法。泰國等地都有巴里文的經典,這是共同的基礎,除了自利作意外,其他一切都要學習的。密乘以個人的能力來說,多數是有困難的,因為密乘成就基礎是從本尊瑜伽成辦的。本尊瑜伽並非只觀本尊而已,要以空正見轉為本尊,本尊眷屬以及壇城等。如果沒有空正見的基礎,就不能生起本尊。以前印度的大成就裏面,並不了知真正空性道理,但透過唯識派所說的初分空性的認識學習本尊瑜伽,後來也獲得成就。可見修習本尊瑜伽,並不定要完全瞭解中觀應成派的空正見,如果對唯識的空正見能夠通達,也是可以成就,經由中觀唯識二者的空正見之一,成為所知障的對治力,必須要有菩提心攝持的情況下,才能對治所知障。光瞭解空性也無法觀本尊瑜伽的,所以修密法要有菩提心與空正見二者,才能真正獲得密法的成就。如果認為現在沒有空正見,也沒有菩提心,根本不適合學密。但是連密法都不接觸,也是錯誤的。上半輩子雖然沒有能力做到,如果有準備,下半輩子就會很容易的串習他。一般做法,是首先瞭解共同的基礎,四諦十二因緣的道理,正行時觀修菩提心,同時接觸密法,儘量學密的修行,才能使自己心續中留植了整個圓滿的種子,現在有所準備,將來能真正學習,也不為過的。
現在講堅毅力的三種自信,也就是三種假名我慢:業我慢、能力我慢以及斷惑我慢。如入行論雲:「於善斷惑力,應生自信心。吾應獨自為,此是志業慢。」業慢,有時做事心想有個同伴在,事情就可以做,有了依靠,沒有伴就辦不到;不應有此想法,心想即使是我一個人也能做到。世間人都是隨煩惱轉,別說他利,連自利也無法辦到,眾生的想法太差了,至少我可以為眾生想,我比他們有能力,精進盡力去做,是能力自信。有的人即使小小挫折,也無法對抗,如果有強大信心,再大的困難也能夠突破。如雲:「吾當勝一切,不使惑勝我。吾乃佛獅子,應持此自信。」自信我慢,這不是煩惱我慢,煩惱我慢是沒有能力。如果依煩惱我慢生自信心,那是可憐的人,那就錯了。
歡喜力就是對種種善業,不應該有滿足,歡喜去執行。如同稚童玩樂一樣,永遠不知足。知足要看知足的物件,是不是符合實際,例如錢財衣物,這屬於有限的,即使擁有了全世界的財物,你也不能另外再獲得,因為你都擁有。對有限的東西,內心如果無限的追求,就不符實際了。但是我們幾乎都是以無限的滿足感,去追求有限的東西,這是愚蠢行為。相反的,內在功德的不斷提升,可以得到佛果位,得到無限的利益。既然內心的提昇,可以得到無限功德,為何要滿足呢?這也是愚蠢的。既然可以無限的增長,我們為何要接受有限的滿足。如雲:「如童逐戲樂,所為眾善業。」任何善法,都應該以歡喜心學習才對。
放舍力的意思,如果很疲倦時就要休息,不是放棄善行,經由休息更有力量去持續努力;如果是初學者,時間短要精,如此很善巧行持,會更有歡喜心學習。如果一開始就學了很多,時間很長,使自己覺得很累,再想去學時,就有厭惡的感覺。
接下是正知正念力行。我們修學可分為正修未修,何時是正修,時間多長,安排是很重要的。正修時儘量遠離世間八法,遠離一切妄想,以歡喜心的意樂正修,才能使道功德增上。
由以上的四力及長時間持績的學習,就能夠自在的任運身心。如雲:「如絮極輕盈,隨風任來去,身心若振奮,眾善皆易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