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10/02/08 07:35:07
學習次第 : 進階
日期:2010/02/08 07:30:07 喇嘛網 編輯部
論發菩提心
《解脫莊嚴寶-大乘菩提道次第論》
論發菩提心
菩提心的體性是:為了利益眾生而志取圓滿菩提。如《現觀莊嚴論》云: “發心為利他,志取大菩提。” 現在由三方面來講述菩提心:(一)用譬喻來講說,(二)用地界來講說,(三)用性相來講說。聖無著菩薩于《現觀莊嚴論》中,曾用譬喻來解說從凡夫位一直到成佛之間的各種菩提心。頌曰: “地金月與火,庫海及寶藏,金剛山藥師,日歌如意寶,王庫與大道,車乘及噴泉,穀響江河雲,喻凡二十二,(闡說菩提心)。” 這二十二個比喻是要和這些比喻配合起來解說從最初發心志求菩提,一直到證取法身中間經過之五道(或五個階段)之歷程。
發菩提心之譬喻
(一)志求菩提的欲望像是大地一樣,因為它能夠為一切白法作根基。
(二)菩提心就像是黃金一樣,因為它直至成佛之間,都沒有改變。
(三)具足殊勝的菩提心,就像月亮一樣,一切善法都漸次增長。這三個比喻是象徵資糧菩薩道之前、中、後三個階段。加行道的譬喻則是:
(四)如熾火一般,就好象用熾燃的火,可以燒盡三種一切智之障礙。這樣用火來比喻菩提心,最適用于加行道(因為道智之火,初次發生,越燒越廣,終能燒卻一切障礙而得證入真見道位)。
(五)菩提心具足佈施波羅蜜多,所以像是一個大寶庫一樣,能夠使一切眾生滿足故。
(六)菩提心具足持戒波羅蜜多,所以象寶礦一樣,能夠出生一切珍寶,為一切功德之依處。
(七)菩提心具足忍辱波羅蜜多,像大海一樣(能容納一切),又能使一切不需要的壞東西,下沉海底離諸擾亂。
(八)菩提心具足精進波羅蜜多,就像金剛鑽石一樣,最為堅固,難以摧損。
(九)菩提心具足禪定波羅蜜多,不為一切緣想或妄念所擾亂,就好象山王一樣,不可動搖。(十)菩提心具足智慧波羅蜜多,就象藥物一樣,能治療煩惱和所知二障的疾病。
(十一)菩提心具足方便波羅蜜多,就像是善知識一樣,于一切時不捨棄利益眾生的行為。(十二)菩提心具足願波羅蜜多,就像是如意寶珠一樣,能成滿一切願求。
(十三)菩提心具足力波多蜜多,就像是太陽一樣,能夠成熟一切所調的眾生。
(十四)菩提心具足智波羅蜜多,就像是音樂一樣,能夠用詩歌的方式,來對眾生說法。以上十個比喻與歡喜地等十地相配合,包括見道和修道等位之行境。
(十五)菩提心具足神通故,就象大王一樣,具有離諸障礙的大威力,能夠成就利益眾生的事業。
(十六)菩提心具足勝智故,就好象庫藏一樣,能蓄藏一切萬物。
(十七)菩提心具足與菩提分相應之種種法,就好象(先聖所行之)大道一般,開顯出吾人繼踵先賢之大路。
(十八)菩提心同時具足悲心和正觀二德,所以像是乘騎一般,生死涅槃二俱不舍,安樂行道。
(十九)菩提心具足總持及辯才,就好象湧泉一樣,于已聞之法及未聞之法,皆能受持,智慧和知識源源湧出,無有窮盡。以上五點是簡說菩薩之超勝道法。
(二十)菩提心具足法苑花園,因此聲譽昭著,志求解脫的人,普聞其名如洪聲震穀。
(二十一)菩提心具足人人能行之大路,就好象一脈江河一般,於利他之事永不退失。
(二十二)菩提心具足法身,就好象浩蕩的雲聚一般,以住兜率天(降世住胎,出家苦行,降魔成道……)等相示現成佛而攝度眾生。以上三喻是專指佛地而言的。上述之二十二喻是想用簡單的譬喻來說明從最初的凡夫位一直到成佛之間的各階次之特徵。
發菩提心之差別從地道的觀點來講,發菩提心其差別有四:
(一)由信樂之啟發而發菩提心--此指具足信樂之初機資糧道和加行道之發心。
(二)由具足殊勝之證悟而發菩提心--此指從初地到十地之發心。
(三)由趨入成熟之覺地而發菩提心--此指八、九、十等三地之發心。
(四)由淨除一切諸障而發菩提心--此指佛地之菩提心。如《莊嚴經論》雲: “信樂或殊勝,成熟並利他,淨除諸障礙,(由深淺次第),發心有多種。” 由內容的觀點來看,發菩提心則有兩種差別:一是勝義菩提心,一是世俗菩提心。如《解深密經》中所雲。勝義菩提心的性質是怎樣的呢?那是空性和悲心的結晶,是空朗、不動、離一切邊際和戲論的。《解深密經》說: “勝義菩提心是超越世間(之一切)的,是離戲論邊際的,是非常明朗的,是屬於究竟義的範圍,無垢、不動,像一個無風的明燈,極為光明燦爛的。” 那麼世俗菩提心的性質又是怎樣的呢?同經雲: “世俗菩提心是:由於慈悲心的激發而立誓要度盡一切眾生,出離輪回。” 勝義菩提心是由法性的緣故而獲得,世俗菩提心則是由於受領正法,和假借表相而產生的。《莊嚴經論》中曾說明這個道理。那麼,什麼人才具有勝義菩提心呢?初地或歡喜地以上的菩薩才具有勝義菩提心。《莊嚴經論釋》中說: “生起勝義菩提心是指第一歡喜地而言的。” 世俗菩提心若加以甄別則有二種不同:一是願菩提心,一是行菩提心。《入菩薩行論》雲: “簡說菩提心,應知有二種,一願菩提心,二行菩提心。”
關於願菩提心和行菩提心的差別說法很多,不盡相同(主要的不同派別有二:一是文殊傳龍樹之一派,一是彌勒傳無著之一派)。根據文殊--龍樹--寂天這一派的說法,願菩提心就好象是“意欲去行路”一般。對圓滿佛位生起了“意欲獲得”的願求。行菩提心則像是“真正的在路上行走”,對成佛的行為,已經實地的在踐行了。這是《入菩薩行論》中所揭示的。從聖彌勒--無著大師--尊者金州這一派的說法來講,則願菩提心是一個立下的誓願:“誓願為利益一切眾生故,自己必定要獲取圓滿之佛果。”行菩提心亦是一種誓願:“誓願學習和實踐那成佛之因--六種波羅蜜多。”與這個說法相似的有《大乘阿毗達摩集論》。論雲: “發菩提心有二種:一是一般性的,一是個別性的。一般性的發心是:‘噫!我一定要現證那無上菩提之圓滿佛位啊!’特殊性的發心則是:‘我要圓滿踐行佈施波羅蜜多,(持戒、忍辱、精進、禪定)和般若波羅蜜多啊!’” 以上由譬喻、地道、內容三個角度來講述發菩提心畢。
發菩提心之目標與原因發菩提心的目標是什麼呢?是志取菩提和救度眾生。如《菩薩地論》中所說,志取菩提的意思是說要去尋獲那大乘之智慧。救度眾生的意思是說,眾生不只是一個,兩個或幾個。只要是有虛空的地方,就有眾生。有眾生的地方就有煩惱,有煩惱的地方就有痛苦。為了解除這些眾生的痛苦,所以才發菩提心。《普賢行願品》說: “虛空邊際(無)盡故,所有眾生亦無盡,一切眾生無盡故,業與煩惱亦無盡,(業與煩惱無盡故),我此行願亦無盡。” 至於發菩提心之因,《十法經》中說: “發菩提心之原因有四:
一、見發菩提心的功德而發心
二、對如來發生誠摯的信心而發心
三、看見眾生的痛苦而發心
四、因善知識之導化而發心。” 《菩薩地論》中,亦說有發菩提心之四因:
(一)因為具足圓滿菩薩種性的緣故發起菩提心。
(二)因為佛陀、菩薩及善知識之攝受而發起菩提心。
(三)因為看見眾生的苦痛而生大悲因而發菩提心。
(四)於遠劫之輪回苦痛及菩薩之種種無間難行苦行,心無怯弱,勇志無畏,因而發菩提心。《莊嚴經論》中,解說菩提心有兩種:一是因接受正法之指示而發起之菩提心,(這是所謂的世俗菩提心);另一種則是(因見空性)而發起之勝義菩提心。
先說前者,頌曰: “友力因力及根力,聞力善業串習力,堅固以及不堅固,依他發心此當說。” 上面這個頌子是要解說依他(人或他物相助之因緣)而發起菩提心之一般性質。這就是說依仗外顯之表相(如語言表相和其他特徵)而生起之菩提心,所以是屬於(有相)世俗菩提心之類。 “友力”的意思是指有些人因為與善知識為伴,其感化力能使之發心的。 “因力”的意思是指有些人其內具種性之“佛因”之力能成熟了,因而發心的。 “根力”的意思是說因為因緣時至,那內具之佛種性自己開發了出來,因而發心的。 “聞力”是指因聽聞佛法之義理,因而發心的。 “善業串習力”的意思是說有些人一生一世中,常常聽聞和受持佛法,因此而發菩提心的。有一點應該注意的是,依靠善友(等外力)而發菩提心者,其菩提心並不能真正的堅固,從佛種性等內因之成熟而激發之菩提心,才是堅固的。勝義菩提心生起之因者,頌曰: “能使諸佛心歡喜,廣積福慧二資糧,於法得無分別智,殊勝發心應如是。” 總之,勝義菩提心可以由三種不同之因緣而生起;
(一)由聽聞佛典而開發菩提心,
(二)由修習定慧而開發菩提心,
(三)由現量證悟而開發菩提心。那麼,發菩提心的儀式,應該怎樣舉行呢?這可以分成兩種:一是有師承的儀式,一是無師承的儀式。如果能夠找到一個合格的上師,就是路途十分遙遠,只要對自己的生命和戒行沒有毀滅的危險,那就應該前往該上師之處,去領受發菩提心戒。傳授菩提心之上師,其合格的條件是:對菩提心戒之儀軌,十分熟稔,他自己本人沒有毀犯(菩提心之)戒律;對身、語之適當行為,瞭解通達,不過分注重繁縟之小節,對徒弟有悲心及愛護。《菩提道燈論》雲: “應于善師前,受納菩提戒,彼師須合格,具足諸性相,深諳戒儀軌,自持清淨戒,甚傳具悲心,此是善上師。”
《菩薩地論》中雲: “為了發起菩提心之大願故(應該找一個上師,他的條件是:)與法相合,深通經教,自己具足菩提心戒,並善能解說戒相及其義蘊。” 如果有這樣的上師,但去往彼處會有生命及破壞梵行之障礙等危險時,那就是等於“無有上師”一樣。在這種情況下,可以在如來佛像之前,唱誦發菩提心之文句(或行,或願),以至誠懇切之心,念誦三次,這樣也可以得到願菩提心或行菩提心戒。《菩薩地論》中說: “若是找不到具足這樣條件的人,發心者就可以在如來佛像之前,自受菩薩戒。”若是上師和佛像都沒有,就觀想對面虛空中,諸佛菩薩顯身,自誦發菩提心文,這樣也可以得到菩提心戒。《集學處論》中亦如是云云。
發菩提心之儀軌關於發菩提心之儀軌,諸博學上師等所傳授之要義,有許多不同之處。但攝言之,可分為二大派:一是由聖文殊--龍樹一派傳至寂天法師之系統,一是由聖彌勒--無著一派傳至金州尊者之系統。文殊--龍樹系之發菩提心儀軌可分三方面來述說:一、前行之儀軌,二、正行之儀軌,三、結尾之儀軌。前行之儀軌中,又包括下列六項行儀:
(一)廣修供養,(二)懺除罪業,(三)隨喜功德,(四)請轉法輪,(五)請佛住世,(六)回向功德。
一、廣修供養行廣修供養時,應該知道“境”和“行”之不同,境(或供養的物件)是指現前或未現前的佛法僧三寶,供養二者的功德原是一樣的。《莊嚴經論》雲: “若人具足菩提心,應積福慧二資糧,供養諸佛上妙衣,現或不現等齋供。” “行”或’供養的行為”有二種。一是最勝的供養,一是次勝的供養,後者又分,用事物來作供養和用修行來作供養。用事物來作供養者,好象用自己的手,親自奉上供物。以誦贊、音樂、陳設實物供品,無慳惜的用各種事物來供養三寶,或是用觀想施身來作供養(這些行為都離不開事和物,所以都屬於事物性的供養)。以修行為供養者,如像修觀佛身大手印定,或菩薩依三昧力而神通變現各種廣大之供養事物,皆屬此類。最勝之供養,此又可分為有相和無相兩種。有相供養者,修觀菩提心即屬引類。頌曰: “若有善巧人,修菩提心觀,以此為供養,奉獻諸如來,以及諸佛子,我說此供養,實為極殊勝。” 無相供養則是指修無我觀而言。這種修無我空觀,才是最殊勝之供養。《天子慧住請問篇》雲: “若有諸菩薩,曆恒沙諸劫,以花香食品,供養人中尊,或有另一人,聞諸法無我,無人無壽者,依此而修觀,得證光明忍,以此供如來,(是為最勝供。)” 《獅子吼經》雲: “若人心中無念無相是為供養如來。若能心離取捨,入不二門,是為供養如來。諸善友!如來身者,以無相為性,若以有相心供養如來,終不可得也。” 以上說廣修供養畢。
二、懺除罪業一切善業或惡業都要以心中之動機來決定,所以心如王,乃善惡之根本,身和語則如臣民,較心為次要。《寶鬘論》雲: “諸法意為先,意是大根本。” 因此,心意中先要生起貪瞋煩惱諸念,才能造作五無間業,五隨行業,十不善業,破戒,破三昧耶,或自作或教他作,或隨喜他人所作種種惡不善業。不僅此也,若以貪瞋煩惱之心,于佛法行聞思修亦屬行不善業。這些行為所造的果報,就只有苦痛。《寶鬘論》雲: “貪瞋癡煩惱,所生惟惡業,惡業生苦果,得一切惡趣。” 《入菩薩行論》雲: “惡業生苦果,雲何得解脫?晝夜念此事,一心求精思。” 因此我們要懺悔一切罪業。若問:“懺悔真能使罪業清淨嗎?”答案是:“那是決定無疑的。”《大涅槃經》雲: “一個人若是作了惡業,只要以後衷心懺悔,改過向善,就像是一盆濁水,以明寶沉入,就會變成澄淨;這就象淨月從烏雲中出現,晶瑩明澈,光輝朗照一般。” 因此,只要我們全部髮露懺悔,無有隱瞞,罪業自然會清淨的。
懺悔應該怎樣去實行呢?答:“應該從‘四力之門’去作仟悔。”《說四力經》雲: “慈氏!菩薩摩訶薩若具足四法,則能降伏所作及所積之種種罪業,四者為何,一者深悔所作,二者廣修善行,三者誓不作惡,四者依善業力(經四力,菩薩則能淨除一切罪障)。” 第一、深悔所作者 這是說對以往所作之罪業,生起猛厲之後悔心,因此就到善知識的面前去髮露懺悔。但是,怎樣才能生起後悔心呢,這可以由三方面去努力。
(一)是觀察所作的罪行,實在是一種沒有意義的事。
(二)是畏懼罪行所招致的果報。
(三)是產生速速脫離罪業之心念。先說第一項罪行無意義者:吾人造罪或是因為要打退敵人,或是為了保護親友,或是為了要養護自己的身體,或是為了要積聚資財。不論什麼原因,在自己去世之時,這些仇敵、親友、身體及財物等等一樣也是帶不走的!不能跟隨自己去的。只有惡業和罪障不論自己投生在何處,這些惡業都將成為屠殺自己的劊子手!《德施居士請問經》: “父母及兄弟,子女並親友,財寶及產業,死時不相隨,惟業力相伴…… 身心極苦時,子女難為救,劇痛惟已受,無人能分擔。” 《入菩薩行論》: “一切終舍卻,獨自他方去,如是真實相,生前不覺察;為親或非親,造種種罪業,故應細審觀,世事真實相;親者化虛無,非親亦煙滅,己身必死亡,一切歸空無。” 一般來說,造罪之原因,多半出於仇敵、親友、身體和資用四個原因。但是這四者皆不會與我常相伴隨。造罪本身是一個又吃力又痛苦的事。
雖然又吃力又痛苦,但其意義卻十分渺小,這樣想一想,自然就會對所作的罪行,生起真實的後悔心了!若是想:“造作罪行雖然意義渺小,但對自己沒有什麼害處呀!”這樣的想法十分荒謬。因此要修“畏懼罪行所招致的果報。”(最有效的是)思惟死亡之降臨,這樣就想到對死時之恐懼,死後之恐懼。在臨死之時,罪業深重的人會受到肢節分解的難忍苦痛。頌曰: “我自臥榻床,親眷眾圍繞,斷命諸苦痛,(他人難分擔),惟己獨自受。” 死的時候,我們還有另一種畏懼,那就是對惡業果報成熟之恐懼。此時閻君之使者,將會持繩索來拘捕我,驅我入地獄去受種種痛苦……。思惟這些痛苦,自然就會對自己過去所作的罪行,發生強烈的後悔感。如果想,自己的罪業以後慢慢懺悔好了,何必急呢?這種想法是很愚蠢的,因為在罪業尚未清淨以前,自己就可能會死去了!頌曰: “罪業未淨前,可能即死去,故應速皈依,得解脫救護。” 如果想:“罪業未清淨以前,我大概不至於就死掉吧!”。這樣想的人應該注意,死亡之神是不會管你罪業是否已經清淨,一有機會,他就會來奪汝之命的,所以說,何日死至,誰也難以預料。因此我們需要面對“生命難以確保”之事實,速速懺除罪業。根據以上所說之各種理由,我們應該對自己的罪業發起深切的悔意,到某善知識前和大方廣經前去求懺悔,以極誠摯之懺悔心,就必能獲得罪業之清淨。如是深悔所作決心捨棄罪行之意志力,就必能使罪業清淨。這就像是當我們碰到極兇惡的債主,前來討債時,我們決不會故意耽誤時間,而是要趕快向他求情面一樣。從前有一個名叫指鬘凶士的人,殺死了九百九十九人,後來誠心懺悔,罪業清淨,終於獲得了阿羅漢果。頌曰: “昔日所造諸惡業,以後懺悔行諸善,譬彼雲散皓月出,指鬘終得安樂位。” 第二、廣修善行者 這是說用各種善行之力來對治惡業,因為善業本身就有力量使惡業消滅。《集論》雲: “惡業是可以對治的,惡業雖然能結成果實,但善業對治之力,亦能使其轉變。” 《如來藏經》雲: “若修觀空性,則能清淨一切罪業。” 《金剛經》雲: “若人讀誦如是甚深經典,其人罪業皆當消除。” 《三昧耶王經》及《善軍請問經》雲: “若能念誦密咒,則其人罪業必得清淨。” 《花積陀羅尼(經)》雲: “若能供養如來佛塔,則(其人)罪業必得清淨。” 《如來身相品》雲: “若能建造如來身像,則其人罪業必得清淨。” 此外,如聽人說法,讀誦及書寫經典等各種善行,也一樣能夠清淨罪業的。毗奈耶中亦有頌曰: “昔日所作惡,今以善行治,尤如淨日月,從雲霾中出,光明照世間。” 或問:“行善如果能夠除惡業,那麼是否需要修積與惡業等量之善行,才能把過去的種種罪業消除呢?” 答案是:“那是不需要的。” 《大般涅槃經》雲: “行一善能消百千罪業……金剛雖小,能摧巨山;火燭雖小,能焚茂林;毒物雖小,能死眾人;是故善業雖微,亦能淨除極重之罪業也。” 此就究竟義趣而言其理;善行必能戰勝罪惡。《金光明經》雲: “若人曆千劫,造極重罪業,若以至誠心,一次真懺悔,所有諸罪業,皆悉得清淨。” 用善行之力來淨除罪業,就像是一個人由惡臭的污泥中爬出來,用水洗淨全身後,遍灑香料一樣。昔日作樂童子,乃是一個罪業未淨之人,他是用“善行對治之力”努力修行而淨除罪障,超生天界,終於證得聖果預流位的。第三、誓不作惡者 這是說因為怖畏來生的異熟果報而誓斷惡業等,永不復作。頌曰: “一切諸佛前,我今誠懺悔,昔造諸惡業,不善極不著,從此不復作,懇祈宥恕我,慈懷哀攝受。” 不復作惡之堅誓產生出一種力量,能夠滅除過去的罪。這就象導使一條有害之洶湧江流,散入其他河溪中一樣。昔日喜樂童子于女人生愛染而犯淫行,後來發誓永不復作,如是修行,諸罪清淨,終究證得阿羅漢果。頌曰: “若人昔日多作惡,今後向上力行善,如彼雲散皓月出,樂童指鬘得安然。” 第四、依善業力者 這是指皈依三寶和發菩提心之力,能淨除一切罪障。關於前者“亥母證悟續”雲: “若人皈依於三寶,其人決不墮惡趣,人身亦為捨棄之,終獲善妙之天身。” 《大涅槃經》雲: “若皈依三寶,則能獲無畏。” 發菩提心能消除一切罪障者,《聖寶樹經》雲: “猶如大地,菩提心能消融一切不善法,如劫終之火,菩提心能焚毀一切罪業。” 《入菩薩行論》雲: “若人曾造極重惡,誠意皈依勝佛陀,其人一切諸怖畏,片刻之間皆消除。” 依皈依三寶之力而淨除罪業,就好象是一個無助的僕人,拉著主人的手不放一樣。依菩提心而淨除業障者,就好象是持誦密咒而能淨除毒物一樣。昔日同旦王有弑父之罪,後來依皈依三寶之力,罪業清淨而成為菩薩,就是一個好例子。頌曰: “昔日作惡業,以後惟行善,如雲散月出。光輝得安然。” 上面所說的四力,僅依任何一種皆能使罪業清淨,何況四力並施呢?這樣去懺悔業障,業障清淨之時,就會有夢兆顯現。《古寫陀羅尼經》雲: “若夢見口吐污穢之食物,或飲牛乳及酸酪,或夢見日月於空中行走,或夢火燃,見水牛,降黑人,見比丘及比丘尼眾,見樹上奶乳自出,見大象、鵬鳥、高山、獅子座,或夢見爬上高屋之頂,或夢聽聞說法等,若作如是之夢,是乃罪業清淨之相。” 以上說懺悔業障竟
三、隨喜功德隨喜功德是說別人所做的一切善行和所集的一切功德,無論過去的、現在的或未來的,我皆衷心隨喜,這樣去修觀就叫做隨喜功德。(首先思惟)過去世中有無量無數難可思議的一切諸佛降世,他們首先發菩提心,積聚福德智慧二種資糧,淨除煩惱所知二障,乃至現證無上正覺之佛位,這一切的功德,我皆衷心隨喜。成佛之後轉大法輪,(以種種方便)成熟眾生乃至示現大般涅槃,其間一切功德我皆衷心隨喜。般涅槃已,正法住世,種種功德,我皆隨喜。緣覺聲聞等一切功德,我亦隨喜。乃至一切凡夫眾生所作種種善行,所積種種功德,我皆衷心隨喜,歡喜無量。象這樣,現在及過去諸佛菩薩等之種種功德善行,我皆衷心隨喜。這樣去思惟、修觀,就是隨喜功德的觀法。頌曰: “能作吾人皈依處,一切如來及佛子,所作種種諸善行,我皆衷心而隨喜。” 以上說隨喜功德竟
四、請轉法輪者此應觀想:十方世界中有無量諸佛,為了尊重法故,或是為了使請法者圓滿功德故,暫時示現沉默無言不肯說法之狀。我即于佛前殷重勸請轉妙法輪。頌曰: “十方一切諸佛前,我今合掌敬祈請,為除眾生黑暗苦,請燃法炬放光明。”
五、請佛住世者此應觀想:十方世界中有無量諸佛,為了破除眾生之常見故,及策勵懈怠眾生精進故,現在正示現入般涅槃相,我乃趨前殷重祈禱諸佛,切莫入般涅槃,請留世間,利益眾生!頌曰: “或有諸佛欲涅槃,我今合掌敬祈請,悲憫眾生盲暗苦,請佛住世無量劫。”
六、回向功德者是要把過去自己所作的一切善根回向給一切眾生,令他們解除一切痛苦和成熟種種快樂之因。頌曰: “願以我所作,種種諸善根,回向諸眾生,解脫諸苦難。” 以上述說發菩提心之前行儀軌竟。下麵講說發菩提心之正行儀式:此中心要點是要自己唱言發菩提心之誓語三次。《集學處》雲: “尊者文殊于往昔時,曾為國君,名虛空王,其于龍音王佛前曾經發菩提心,並同時受菩薩戒。我今亦效法于彼(於三寶前)發菩提心並受菩薩戒律。偈曰: ‘輪回無始終,其間時無量,以此無量時,行善利眾生,此行難限量,今於佛前誓,發勝菩提心。’” 上面的偈子應念誦三遍。此外,如果依入菩薩行論中之發心攝頌也是一樣的。偈曰: “如過去諸佛,初發菩提心,入菩薩學處,次第善安住,如是利群生,發大菩提心,我亦隨驥尾,入菩薩學處,次第而修學。” 上面的偈子應念誦三遍。如果不想同時發菩提心和受菩薩戒,那麼只要隨已意念其中一項就夠了。以上說發菩提心之正行儀軌竟。發菩提心儀軌之結尾,應該向三寶謝恩及供養。自己應該思想“我做了一件大事啊!”因而生起廣大的歡喜和雀躍心。偈曰: “如是具慧者,受菩提心已,應發廣大意,歡喜並雀躍,讚揚其功德。” 以上是寂天論師派所傳之發菩提心儀軌之前行,正行和結尾。下面當討論由聖彌勒、無著傳至金州尊者一系之發菩提心儀軌。此儀軌中分兩部:一是發起願菩提心,一是受持菩薩戒。一、發起願菩提心之儀軌中,亦有前行、正行和結尾之階次。前行是指祈禱、積資和特別皈依等三項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