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10/06/05 17:29:50
學習次第 : 進階
第六品 安忍
1. 一瞋能摧毀,千劫所積聚、施供善逝等,一切諸福善。
2. 罪惡莫過瞋,難行莫勝忍;故應以眾理,努力修安忍。
現在講安忍這部份,首先先講到安忍的殊勝,以及不安忍瞋恚的過患。如同我們透過四力懺悔能夠洗滌過去的惡業一樣,同樣的,我們的善業是被什麼洗滌?是被瞋心破壞,當然邪見也是破壞我們的善業的力量之一。在此,最主要講到瞋心,瞋心去破壞善業時,因緣有很多種,如他很容生氣,或平常不是很容易生氣等是有差別的,它的破壞力的大小就會隨著眾多因緣的不同,因此決定說這個瞋心破壞善業的力量大小。善行最容易被破除的就是佈施的功德或供養的功德等,這是很容易被瞋心破壞掉的。當然在破壞的過程當中,有分瞋者、被瞋者因道證功德不同,所以它破壞力也不一樣。總言之,沒有比瞋心更有力量的去摧毀我們所累積的種種功德,也因如此,瞋心的正對治力--忍辱是非常的重要的。對一般修行者而言,瞋心是極大的忌諱,因為這些會帶來極大的傷害,更何況是修學大乘佛法的菩薩呢?如果是一個菩提心行者,瞋心是萬萬不可有的,有時候在利眾的時候,佛曾經有開緣,如果以貪心去利眾能夠有收攝眾生這種作用,或者有這一方面好處的話,貪心有時候可被開緣的,可是瞋心卻不是如此,瞋心是沒有被開緣過的。可是在金剛乘裡面,因為方便和智慧這種無二瑜伽,刻意遮止了凡夫相,那時候的我執不會產生,我執遮擋之後,仔細的去思惟空性,再把思惟空性的智慧轉為了本尊相,已現起了本尊相之後,在所緣壇城諸尊,能緣空證智慧,也就是說已經現起的了壇城相之後,再把他想成空性,以這一種方式為根本意樂,為了要調伏眾生的緣故,他現起了慎怒相,他的心好像是一種憤怒的感覺,這個我們把它取名為瞋心轉為道用,因為當下的意樂看起來是有點粗魯的,但是實際上他的根本意樂是空正見。這也是為什麼有時候我們去看佛像的時候,會看到一些憤怒相等,就像我們華人來講的話,就有不動佛,憤怒不動佛的本尊之相,他就會露出利牙等等。有一次有一個日本商人他去了西藏之後他跟我說,西藏人非常的好,心地非常的善良,而且非常懂禮貌的,我西藏寺院拜拜,在寺院一個角落裡面,有一個蠻暗的、黑漆的房子,於是我就跑到這個房子裹面,突然間我看到一個面目猙獰,好恐佈的樣子,原來是一個本尊像,嚇了我一大跳,嚇得我晚上都睡不著覺。他就問我說:奇怪你們藏人的佛法不是一直在強調悲心,怎麼會有這種本尊呢?怎麼會有這麼恐佈的佛像呢?這是因為不瞭解之前所說咒乘內涵的緣故,所以產生這個疑惑。因為實際的情況當中,有瞋心轉為道用的緣故,由於這種道,相應的本尊他必須要示現憤怒相,才有辦法相應這個道理,否則的話,由瞋心轉為道用與這個相應的本尊他示現不憤怒或平息相的話,那就很奇怪了,因為每一個道都有它相應的本尊,自然就會顯露出與此道相應的相。
3. 若心執灼瞋,意即不寂靜,喜樂亦難生,煩躁不成眠。
生氣的時候,有很多的過患。第一個就是你生氣的當下,原本快樂的心情馬上就會不見,這是可以很直接了當地看到,原本身心安寧的狀況,一生起嗔時,內心就會非常的煩燥。原本你可以睡得很好的,但因為生氣就沒有辦法安眠入睡;原本你吃飯的時候可以知道飯是什麼味道的,因為你生氣的緣故,所以飯的味道都忘記;因為生氣的緣故,所以看到自己原本最好的朋友都會生氣,雖然不是對自己的好朋友生氣,可是平常就很生氣的話,好朋友來拜訪時,無論看到任何的人都會生氣,就很奇怪;看到花也會生氣,看到自己家裡養的鳥也會生氣;什麼東西都想要踢,什麼東西都想要摔這樣子,這就非常的煩燥。
4. 縱人以利敬,恩施來依者,施主若易瞋,反遭彼弒害。
對自己有恩惠者,如父母親或平常幫助自己的這些親朋好友等,他們可能過去都一直在幫助我們,他們已經幫助我們好幾年了,可是就是因為當下那種強烈的瞋心,完全不去在乎他們之前對我們的恩惠,好像完全忘記一樣,反而去傷害他,最後造成終生的遺憾,這個就是瞋心的過患。
5. 瞋令親友厭,雖施亦不依。若心有瞋恚,安樂不久住。
如果有一個人生氣的話,隨著他那個瞋心,他週遭的那個氣氛都不對勁。所以有時候我們去好友家拜訪的時候,如果這個人他正在生氣的話,我們連門都不想進去,一看到情況不對勁想要逃走一樣,這就代表瞋心所帶來氣氛不對的加持力吧。同樣的如果以生氣的心態去餵動物,我發現動物也不想要去吃你餵的東西,其實動物他們是非常現實的,也是非常直接的,如果你餵貓狗的時候,你是用摸頭的方式,慢慢的輕撫的去餵他的話,說不一定他很高興,可是你邊踢邊打邊餵的話,那貓狗也不會理你的。無論是上師也好,或者是任何人的也好,只要是他平常的脾氣非常的暴躁的話,最後就沒有人會去依止他,都沒有人會去接近他、靠近他的。以一個家庭來講的話,這個家庭那個成員脾氣不好、很暴躁的話,這個家庭就沒有辦法和睦相處了。以個人來講的話,個人的情緒如果沒有好好控制的話,不只自己的內心沒有辦法安寧,會引發不需要的痛苦以外,而且會有更多的疾病,對身體健康也不是很好,而且會讓自己提早夭壽,而且死之後會留下不好的名譽。
6. 瞋敵能招致,如上諸苦患。精勤滅瞋者,享樂今後世。
在此就說到忍辱的利益以及瞋心的過患,有關瞋心的過患的一個解釋:我們也可以知道說,瞋心對我們自己的身體健康是絕對有傷害的,這並不是以佛法的角度去看,以一般世間注重自己身體健康的一個角度,以一個科學的角度去看的話,也可以知道說生氣對自己的身體是沒有任何好處的。我們為什麼要生氣?會認為說生氣好像會給自己來來心力,也就是說,當我們遇到困難的時候,我們必須要有勇氣來去面對、解決問題,會覺得瞋心會給我們帶來勇氣,瞋心會給我們帶來心力來去面對這個事情。可是仔細去想,這一種的勇氣是一種愚蠢的勇氣和心力,因為當你產生強烈貪心和瞋心的時候,乍看之下是一個勇氣,可是實際上是看不清楚真實的狀況,怎麼說呢?我相信在場的每一個人都有生氣的這種經驗,都有生氣過,所以你們一定會知道,如果你要打一隻狗,你真正要打這隻狗的話,有了這個意識,你先慢慢的摸他的頭,對他笑一笑,再往他屁股狠狠一打的話,你才能夠打得剛剛好,否則,你一開始就很生氣,狗光是看到你的表情,就已經逃之夭夭,你連打都打不到了,縱使他沒有逃之夭夭,你這樣用力打下去的話,你也不一定打得中,因為你生氣的話,你都看不清楚他在那裡(現場笑聲)。所以生氣是很強烈的火一樣,它燃燒著你的心,所以它沒有辦法讓你看清楚實際的狀況,因為在生氣的當下,你已經完全喪失了理智。如果我們是動物的話,像狗他為要屏除種種的逆緣,所以他會用生氣解決問題,像石器時代的那種人類的話,那當然生氣也就無所謂,因為那時候的生活跟畜生是沒兩樣的。可是慢慢的人有思想了,已經有文化的時候,生氣就沒有任何的用處,真正要解決問題是要靠智慧,而不是靠生氣。所以我們不能生氣不是因為我們是佛教徒不應該生氣而已,不是的,而是說以科學的一個理念來去認知到說,生氣於事無補,沒有辦法解決任何的問題。
7. 強行我不欲,或撓吾所欲,得此不樂食,瞋盛毀自他。
8. 故應盡斷除,瞋敵諸糧食;此敵唯害我,更無他餘事。
生氣是從那裡來的呢?生氣主要是由內心的不歡喜而來的,這個就是瞋心的主因。內心有一種不歡喜的感覺,有了不歡喜的基礎之後才會產生瞋心的。當瞋心強烈產生的時候,想要對治就沒有辦法了,那是難之又難,所以與其去對治強烈的瞋心,還不如一開始把內心的那種不歡喜拿掉,這才是比較重要的。所以在第7句和第8句的時候就說到,我們內心會產生不歡喜的主要來源是因為有人傷害我及我的親友,或有人障礙了我及我的親友等得到順緣而產生內心的不歡喜。
9. 遭遇任何事,莫撓歡喜心;憂惱不濟事,反失諸善行。
10. 若事尚可為,云何不歡喜?若已不濟事,憂惱有何益?
那如果內心有不歡喜的話,這時候我們要怎麼辦呢?所以可以透過第9句和第10句的內容思考。遇到任何的事情不要因此而撓亂我們的內心,因為你憂惱的話,於事無補,反而會傷害種種的善行。第10句就說到,如果有問題發生的話,就用你的智慧去解決,何需煩惱呢?煩惱沒有用。如果問題一旦不能解決的話,你煩惱又有何用呢?
11. 不欲吾與友,歷苦遭輕蔑,聞受粗鄙語;於敵則反是。
在此是講到世間八法的內涵,不希望自己和自己的朋友遇到痛苦,所以有苦則不喜,有樂則歡喜。「遭輕蔑」是說如果被別人輕視的話不喜,被別人讚嘆則歡喜,但中間又少了一個字,就是被別人供養,或收到禮物的話則歡喜,沒有被別人供養尊敬的話則不喜,(譯者:所以我也不知道那個字要加在那裡)。「聞受粗鄙語」是說被別人說到惡言或影響自己名譽的話則不喜,有人尊重我們的名譽或者是對我們名譽有幫助的話我們歡喜。那八法呢,再重覆一次的話快樂則歡喜,痛苦則不喜,受到別人供養或恭敬則歡喜,沒有受到恭敬或供養的話則不喜,他人粗言罵三字經的話不喜,讚嘆的話則歡喜,有關名譽有損害的話則不喜,名譽上有利益的話則歡喜等八法,這是針對自己的,但是在敵人的身上呢?敵人他們痛苦的話歡喜,敵人快樂的話則不喜,自己的敵人被供養或尊敬的話不歡喜,自己的敵人沒有供養、受到尊敬的話則歡喜等,所以是「於敵則反是」--剛好顛倒了。在此就說到我們不高興的理由來自於八法。
12. 樂因何其微,苦因極繁多;無苦無出離,故心應堅忍。
上述雖然有說到種種痛苦或不歡喜的因緣,可是實際上我們要認為痛苦一定是百分之一百的痛苦嗎?這個問題值得我們去深思。痛苦一定是那麼嚴重的問題嗎?不一定,為什麼呢?就像佛也說了,為了能夠脫離的緣故,所以我們要知苦,所以就在四諦裹面說到知苦,所以瞭解痛苦對於解脫是有幫助的,光是痛苦好像也不是百分之百那麼壞了,而且遇到痛苦之後,我們可以將痛苦轉為道用,那不是很善巧的嗎?就像你可以把毒物轉為藥物的話,這是很善巧的,加上我們現在也在輪轉,痛苦的因緣一定是無有間斷的,一定會產生的,它就是一個自性,是一個自然的軌則,有痛苦的話,你又何需在意這個痛苦的嚴重性呢?我們平常的感覺是說,一旦有痛苦的話就受不了,因為我們在潛意識裹面一直認為說痛苦是百分之一百的壞,所以當我們遇到痛苦時,馬上就要排斥,可是實際上也好像不是這樣子的,所以當我們透過另一個角度覺得痛苦也有它利用的價值的話,遇到痛苦的話就不會馬上產生不歡喜心。
13. 苦行伽那巴,無端忍燒割;吾今求解脫,何故反畏怯?
「苦行伽那巴」伽那巴是現在印度南部伽那巴洲的人,不是指一個人,是那一洲裡面有許多苦行者。在那個地區的人,他們會覺得給予自己身體上的苦行是一種修行上的莊嚴的話,更何況我們現在是承諾為利有情眾生成就無上菩提的一個菩提心的行者呢,我更需要去修忍辱,我更需要去忍受這種種的痛苦,不能夠因為一點點的小事情馬上整個人變了樣,這樣是不行的,真正善巧的人無論痛苦再怎樣的發生、再怎樣的嚴重,不被當下那個痛苦的境給轉走,而是應該借由這個逆緣來策勵自己去尋求痛苦的根本,連根拔除,這才是真正的善巧者。所以遇到痛苦時,內心應該先緩下來,以理智去尋求苦因的根本,把苦因拔走,這才是真正的善巧。當然這是很困難的,如果說要這樣去面對、解決這個痛苦,我做不到,有這種疑惑的話,那第14句就說到。
14. 久習不成易,此事定非有;漸習小害故,大難亦能忍。
15. 蛇及虻蚊噬、飢渴等苦受,乃至疥瘡等,豈非見慣耶?
16. 故於寒暑風、病縛捶打等,不宜太嬌弱;若嬌反增苦。
17. 有人見己血,反增其堅勇;有人見他血,驚慌復悶絕。
18. 此二大差別,悉由勇怯致;故應輕害苦,莫為諸苦毀。
19. 智者縱歷苦,不亂心澄明。奮戰諸煩惱,雖生多害苦,
一切的事情都是透過串習的力量慢慢轉為自然的,所以一旦你習慣之後就可以成為自然,只是你願不願意去習慣而已,剛開始一定是很困難,可是慢慢的來去串習它之後,將來一定有辦法做到的。就好比我們時常被蚊子叮的話,叮到最後的話,慢慢我們也覺得蚊子叮也無所謂了嘛,同樣的道理,「蛇及虻蚊噬、飢渴等苦受,乃至疥瘡等,豈非見慣耶?」或者是在一個很或很冷的地方的時候,慢慢的我們去適應那個環境,所以就說到「故於寒暑風、病縛捶打等,不宜太嬌弱;若嬌反增苦。」如果認為這一點點的痛苦都沒辦法承受,因為你的嬌縱自己,反而你會更容易獲得痛苦的。就像好比什麼呢?「有人見己血,反增其堅勇」也就是某人去打戰的時候,被兵器給碰到了,他流血了,可是他因為看到自己在流血,就更堅定自己的勇氣,奮鬥的去打仗;可是有一些人看到別人流血時,就「哇!」受不了,馬上就昏倒在那裡,這差別是來自於那裡呢?是來自於他們內心有沒有這種的勇氣--「此二大差別,悉由勇怯致;故應輕害苦,莫為諸苦毀。」更何況我們要修學菩提心,我們是承諾要利益一切有情眾生的菩提行者,我們更應該去忍受這種種一切的痛苦,不要因為當下的痛苦馬上讓整個人的情緒變得很糟糕,或容易灰心,像瘋子一樣。
20. 然應輕彼苦,力克貪瞋敵。制惑真勇士,餘唯弒屍者。
無始以來到現在,我們串習著真實執著或是愛我執一直到今天,所以今天想要去對抗他們的話,不是一件簡單的事,可是我們要這樣去做,而且這樣去做的話,我們才叫真正的勇士,否則在戰場上的這種勇士,他只是在屍體上劃個刀而已,沒什麼值得驕傲的,或者表揚英勇的事蹟。真正的英勇是能夠對抗無始以來到現在的這個仇敵,這個才是真正的勇士。以世間來講,一般人遇到困難的時候,有經驗的人,他們會先靜下來,再慢慢去思考要怎麼去解決這個問題,他不會很急促的說「哇!怎麼辦」,像天塌下來一樣,他不會的。同樣的道理學菩提心的修行者們,遇到痛苦的時候、遇到問題的時候,要先靜下來,冷靜的去思考問題,以智慧來去解決才是。
21. 苦害有諸德:厭離除驕慢,悲愍生死眾,羞惡樂行善。
有痛苦的話,還有另外一個好處,就是可以幫我們摧伏我們的我慢之心、驕傲之心。就像如果我們看到某個人生病的話,知道他現在有這個病苦,我們會覺得說這個人好可憐等。同樣的,就是因為有痛苦的緣故,所以我們才有辦法真正體會到眾生的痛苦而產生悲憫心,所以痛苦並不一定是百分之百的壞,它的好處值得我們去思考的,在此就說到「苦害有諸德:厭離除驕慢,悲愍生死眾,羞惡樂行善。」也就是說,現在不曉得痛苦就是由於先前我們所造的惡業引發現在不想要的這個痛苦,所以不想要痛苦的話,透過這次痛苦的教訓,你應該要去除痛苦的根本,也就是惡業,應該歡喜的去行善,那就不會再犯一次痛苦的教訓了,所以就會歡喜的去行善行,因此說「羞惡樂行善」。
22. 不瞋膽病等,痛苦大淵藪,云何瞋有情?彼皆緣所成。
23. 如人不欲病,然病仍生起;如是不欲惱,煩惱強湧現。
24. 心雖不思瞋,而人自然瞋。如是未思生,瞋惱猶自生。
25. 所有眾過失,種種諸罪惡,彼皆緣所生,全然非自力。
26. 彼等眾緣聚,不思將生瞋;所生諸瞋惱,亦無已生想。
第22句最主要是說真正痛苦的來源,都是因為有了我們這個血肉之軀,這個身體本身就是眾多矛盾因緣聚合在一起的違緣和合體。怎麼說呢?我們從腦部一直到五臟六腑,心胸腎腸胃,各種的器官都在裡面,那麼多器官只要一點點不對勁的話,就是什麼炎什麼病的,一大堆問題就產生了。再加上我們有血,有血液循環,所以我們腦部才能正常的運作,可是這個血本身也是一個很矛盾的因緣,血多了就說血壓高,血少了就說血壓低,就很麻煩;還有像我們如果吃得好的話就會變胖,變胖的時候我們都會說「啊!你很有福氣」,可是實際上,變胖的話會有容易患心臟病的危險,容易患糖尿病,太瘦的話又說你像骷髏頭,本身就是很矛盾的因緣聚合在這裡面,所以真正要生氣的話,就要生氣為什麼我們要拿到這個違緣聚合體才是。我們要生氣的話,就要生氣是誰讓我們去拿到這個爛身體、臭皮囊,那是誰呢?是這個無明啊,無始以來我們跟著無明走,被心給控制,心聽著無明而走的緣故,無始以來到現在,我們都一直在痛苦當中輪轉著。如我們小時候會打預防針一樣,所以如果要預防的話,那就要從無明下手,去做最徹底的預防,同樣的如果你不想要痛苦的話,你要從無明身上去打個預防針,讓自己避免將來種種的痛苦。同樣的如果喝水有可能會犯水災的話,我們要從它的根本下手做預防的感覺是一樣的。有時候我們遇到仇敵這個逆境的時候,會很生氣,其實只是我們用單方的角度,偏看這件事情而已,如果我們以整體的角度去看待的話,事情就不是那麼簡單了。所謂的仇敵並不是一生下來就是你的仇敵,沒有這一回事,是有眾多的因緣聚合之後,他才成為你的仇敵,可是在眾多的因緣形成的過程當中,說不一定因為你個人不妥當,或是你個人不良的行為,也可能是促成其中的因緣,最後聚合起來造成我們的傷害。既然他是眾多的因緣聚合而有,才產生的傷害的話,那就不能怪他,因為他之前有很多的因緣,我們怎麼能夠怪他一個人呢?就像我們生氣的時候,因為完全失去理智,嘴巴會說出一些連聽都不能聽的話,最後覺得說怎麼會那麼丟臉,「天啊!我剛剛講了什麼話?」會覺得很後悔,不是嗎?會有這一種的經驗的,對吧。所以用自己的經驗我們可以推理,現在正在生氣的那個他,是聽著煩惱的使喚,而讓他做出傷害我的事,可是這個煩惱可是依賴著眾多的因緣才形成的,所以我要去怪誰呢?因為真正傷害我的因緣太多了,我到底又是能夠去怪誰?
因緣我們去追溯下去的話,如同第23、24、25句中所說的,昨天的因緣依賴著之前的因緣,可能上一個月的因緣,上一個月的因緣可能又依賴著前年的因緣,前年的因緣又可能依賴著前世或再前世的因緣,有眾多無形的因緣所聚集之後才會形成今天傷害的這個行為的話,我又能夠怪誰呢?所以第26句就說到,沒有一個單獨的因去形成這種傷害,一切因緣的組合,又有先前另一個因緣觀待的緣故,而且形成後者因緣的組合,既然這些都是由因緣而生的話,我又有什麼理由值得自己生氣的呢?
27. 縱許有主物,施設所謂我,主我不故思:將生而生起。
印度外道數論派,他們認為法可以分二十五種,裡面所謂的主就是變化一切萬法的常性,它並不是無常性,它稱為主。還有一個就稱為我,它也是常性並非無常性,是常一自主的我,所以主和我在二十五法裡面是屬於勝義諦的,其他二十三種法是屬於世俗諦的,詳細的情況我也不是很清楚,我也不需要去學外道的這些思想。總之,外道他們認為主和我是常法,所以說並不是一切都是依賴著因緣、他力而有的,因為之前我們在強調說因緣都是依賴著因緣而有的或是依賴他力而有的,所以在此外道他就提出這個疑惑,就說主和我不是依賴他力而有的,而是自力產生的。
28. 不生故無果。常我欲享果,於境則恆散;彼執永不息。
「不生故無果」既然你說那個主是個常法的話,沒有生其他法的那個主以及生了變化之後其他法的那個主。他們不是說其他二十三種法是由這個主所變出來的嗎?主是常法,它沒有變化性。所以之前還沒有變出其他法的那個主,以及已經變化出來那些法的那個主,這二者之間請問有沒有變啊?一個有生一個沒有變,這二者應該變了才對啊,應該變了的東西你怎麼能說他不變呢?因為一個己經變了,一個還沒有變,就是這個意思。「常我欲享果,於境則恆散;彼執永不息」,再加上這個我,它去執取境的時候,難道它永遠只執取一個境嗎?它不會再去執取其他境嗎?因為它是永恆不變的啊。
29. 彼我若是常,無作如虛空;縱遇他緣時,不動無變異。
30. 作時亦如前,則作有何用?謂作用即此,我作何相干?
如果它是常因的話,因為它是常法不依賴著因緣而有的話,那就很奇怪了。因為像一個常一自主的我,請問它有沒有享受?我會不會享受東西、我有沒有具有享受?按照你的說法來講的話,你應該沒有享受,因為我的身心是完全分開的,所以你變得只有身心享受,我並不會享受的,會有這一種的問題。
31. 是故一切法,依他非自主。知已不應瞋,如幻如化事。
所以你先前所說的主、還有我的例子而說了自力而生不依靠他力而生的這個理由是不存在的,一切法都是依賴著他緣而有,並非自力而產生的,因為完全依賴著他緣而有,並不是自力而有的。瞭解這個道理之後,我們不應該生氣,因為生氣的因緣形成有眾多種,你要去生氣何者呢?而且更何況是這些法都是如同幻化般的這麼虛假。
32. 由誰除何瞋?除瞋不如理。瞋除諸苦滅,故非不應理。
在此又提出一個問題,既然我們不應該生氣的理由是因為生氣的因緣像幻化般的話,那苦諦是不是也像幻化,如果苦諦像幻化的話,那是不是也不要去去除苦諦了呢?這是第32句的內容--「由誰除何瞋?除瞋不如理」你說除瞋的原因是因為瞋的因緣都像幻化一樣,所以除瞋不如理,那這樣的話,除苦諦也不如理囉,因為苦諦也像幻化一樣,他提出這個問題。
33. 故見怨或親,非理妄加害,思此乃緣生,受之甘如飴。
34. 若苦由自取,而人皆厭苦,以是諸有情,皆當無苦楚。
第33和第34句的時候就說到要去除痛苦是有道理的,因為如果幻化般的菩薩在修學如同幻化般的菩提心的時候,必須要去除如同幻化般的無明才能夠得到如同幻化般的安樂。這句話就像《中論》說的:若諸法無有自性的話,那豈不等於什麼都沒有了嗎?也就是破除了自性之後,好像什麼都沒有的意思,其實不是的,是因為沒有看清楚實相的緣故,所以被這個無明給騙走了,被這種顛倒執給騙走的緣故,而產生種種的痛苦的。我們想離苦得樂的緣故,所以要把這個如同幻化般的無明給拿掉才有辦法。
35. 或因己不慎,以刺自戮傷;或為得婦心,憂傷復絕食;
36. 縱崖或自縊,吞服毒害食;妄以自虐行,於己作損傷。
37. 自惜性命者,因惑尚自盡;況於他人身,絲毫不傷損?
38. 故於害我者,心應懷慈愍;慈悲縱不起,生瞋亦非當。
在世間上也會看到因為自己不小心,傷害到自己等,或男生為了得到女孩子的歡喜去絕食等,在一些已經發展的國家,雖然思想文化非常的開放,可是卻有跑去自殺等或服毒自亡等傷害自己的行為。怎麼會有這種種的行為呢?就是因為被強烈的煩惱控制,已經完全喪失理智,像一個瘋子一樣,什麼事情都可以做得出來,甚至連殺害自己的事情都可以做得出來,更何況是現在正在聽煩惱使喚的仇敵呢?他今天對我的傷害,問題不是來自於他本人,而是來自於他的煩惱,因為他被煩惱所控制了,就像我被煩惱給控制,我會喪失理智一樣,這個仇敵被煩惱給控制之後,他傷害我是理所當然的啊,這沒有什麼好稀奇的,所以第38句的時候就說到,被了煩惱所控制之後,一定會做出一些令人很噁心的事情,這是一定的,可是這不值得我們去生氣啊,反而應該要去悲憫他才對,因為他被煩惱給控制了。
39. 設若害他人,乃愚自本性,瞋彼則非理;如瞋燒性火。
40. 若過是偶發,有情性仁賢,則瞋亦非理;如瞋煙蔽空。
41. 棍杖所傷人,不應瞋使者;杖復瞋使故,理應憎其瞋。
42. 我昔於有情,曾作如是害;既曾傷有情,理應受此損。
第41和第42句的時候就說到,這些種種的不歡喜、種種的痛苦最主要是由過去生自己造惡業所引發的惡果,所以我又能對誰去生氣呢?
43. 敵器與我身,二皆致苦因;雙出器與身,於誰該當瞋?
44. 身似人形瘡,輕觸苦不堪;盲目我愛執,遭損誰當瞋?
45. 愚夫不欲苦,偏作諸苦因;既由己過害,豈能憎於人?
46. 譬如地獄卒,及諸劍葉林,既由己業生,於誰該當瞋?
47. 宿業所引發,令他損惱我,因此若墮獄,豈非我害他?
48. 依敵修忍辱,消我諸多罪;怨敵因我忍,墮獄久受苦。
49. 若我令受害,敵反饒益我,則汝粗暴心,何故反瞋彼?
第47、48、49句就說到了,今天會形成這樣一個仇敵來傷害我,是因為我之前有造惡業,所以引發了他今天傷害我的這個惡果,以這樣一個角度我們間接的去判斷的話,豈不等於我傷害了他嗎?因為我造惡業了,所以才形成他今天傷害我的惡業,所以仔細這樣去想的話,今天仇敵會傷害我是因為我之前造惡業的緣故他才傷害我的,他傷害我的時候,如果我修忍辱的話我就可以累積很多的資糧,而且同時我們可以淨除了這個罪障,所以仇敵幫助了我累積資糧以及淨除罪障,可是卻因為我之前的惡業,讓他對我造成傷害,讓他墮落於地獄,那豈不是我害了他了嗎?所以我應該生氣自己才對,如果這樣想的話,沒有調伏心的你幹嘛要對他生氣,如果要真正生氣的話,對自己生氣才對,是因為你的緣故,讓傷害你的這個仇敵墮落於地獄。
50. 若我有功德,必不墮地獄。若吾自守護,則彼何所得?
既然我們修忍辱,讓自己累積功德和資糧,可是卻讓仇敵墮落地獄的話,那豈不是我們也造惡業了嗎?在此就回答說,因為我們修忍辱的緣故,所以我們並沒有造惡業,因為修忍辱是對自己有幫助,但對仇敵是沒有任何的幫助的。
51. 若以怨報怨,則敵不護罪;吾行將退失,難行亦毀損。
如果我是以怨報怨的話,我將會退失先前我要利益眾生的這個承諾以及種種的學處,所以不應該以怨報怨,因為以怨抱怨的話,對自己沒有什麼好處,反而修忍辱會對自己有好處的。
52.心意無形體,誰亦不能毀;若心執此身,定遭諸苦損。
53. 輕蔑語粗鄙,口出惡言辭,於身既無害,心汝何故瞋?
54. 謂他不喜我;然彼於現後,不能毀損我,何故厭譏毀?
之前我們不是說,對自己名譽有利的話歡喜,對名譽有損害的話就不歡喜等的這個內涵嗎?在此針對於名譽,因他人粗言而產生的這種不歡喜,去做對治的觀修的。所謂的粗言或者不好聽的言語,它本身並不沒有形色,它不會直接去傷害我們的身體,所以我們不應該產生這種種的不歡喜。可是由另一個就回答到說:別人罵我們的時候,我們應該要不歡喜啊,因為別人罵我們的時候會被第三者給聽到啊,那這個第三奢聽到會不歡喜我,所以我應該討厭罵我的那個人,就有這種問題。於是在54句的時候就做回答:沒關係啊,別人不歡喜,第三者不歡喜就讓他不歡喜,因為第三者的不歡喜對你的今生或後世沒有直接的影響,你又何必去在乎第三者的不歡喜呢?
55. 謂礙利養故;縱我厭受損,吾利終須捨,諸罪則久留。
56. 寧今速死歿,不願邪命活;苟安縱久住。終必遭死苦。
別人不歡喜的話,第三者對我不歡喜的話,我就拿不到第三者的供養了,我得不到第三者的恭敬,所以我生氣是有理由的,就產生這樣的一個疑惑。在此就回答說,你得不別人的供養也沒有關係,縱使你得到供養了,你死之後也是要放棄的,所以你又何需去在意,有沒有得到別人的供養或是尊敬呢?更何況你得到供養或尊敬,你變非常貪著的話,你因為由此去造作很多的惡業,將來對你來講是一種傷害,所以你不值得為了得到供養或別人的尊敬而去煩惱或造惡業。
57. 夢受百年樂,彼人復甦醒;或受須臾樂。夢已此人覺;
58. 覺已此二人,夢樂皆不還。壽雖有長短,臨終唯如是!
59. 設得多利養,長時享安樂,死如遭盜劫,赤裸空手還。
60. 謂利能活命。淨罪並修福;然為利養瞋,福盡惡當生。
第60句的內涵是,得到別人的供養是很正確的一件事情,因為我們得到供養的話,我們可以拿來去供佛或供三寶,這不是很好嗎?為什麼你覺得第三者對你的供養是不好的呢?於是在此就回答說,如果這個供養是自然會跑出來的話,你拿這個來去供養三寶是無所謂,可是你今天為了得到這個供養,是以煩惱去作祟而得的供養去供養三寶的話,這本身就不對了,不應該這樣去做,它不只不會讓你累積福德資糧以外,它還會損失你的善業的。
61. 若為塵俗活,復因彼退墮,唯行罪惡事,苟活義安在?
我們為什麼要活在這世間呢?來這世間的原因是因為生生世世都能夠走上增上生,都能夠做出最有意義的事情,所以我們活下去是有理由的。如果我們生存在這世間,是為了造惡業的話,還不如不要活在這世間。
62. 謂謗令他疑,故我瞋謗者;如是何不瞋,誹謗他人者?
63. 謂此唯關他,是故吾堪忍;如是何不忍,煩惱所生謗?
別人罵我們的話,我們會產生不歡喜,所以我們罵回去,也會讓別人產生不歡喜,因此我們不應該罵回去。就像別人罵我們的時候,第三者會不高興般,同樣,我們以怨抱怨,再反罵回去的話,第三者就會產生不歡喜了,所以這是不應理的,不能以怨抱怨。這時候又有另外一者又問說,別人罵過來的時候,罵回去是理所當然的事情,這是維護正義,那別人怎麼想是他人的事情,所以你也不用太在乎,維護正義這才是重要的。如果有這種的疑問的時候,請問罵回去的時候是維護正義還是煩惱呢?如果罵回去的意樂是煩惱來去作祟的話,這不叫做維護正義。
64. 於佛塔像法,誹詆損毀者,吾亦不應瞋;因佛遠諸害。
65. 於害上師尊,及傷親友者,思彼皆緣生,知已應止瞋。
66. 情與無情二,俱害諸有情,云何唯瞋人?故我應忍害。
67. 或由愚損人,或因痴還瞋;此中孰無過?孰為有過者?
68. 因何昔造業,於今受他害?一切既依業,憑何瞋於彼?
69. 如是體解已,以慈互善待。故吾當一心,勤行諸福善。
70. 譬如屋著火,燃及他屋時,理當速移棄,助火蔓延草。
71. 如是心所貪,能助瞋火蔓,慮火燒德屋,應疾厭棄彼。
72. 如彼侍殺者。斷手獲解脫;若以修行苦,離獄豈非善?
我們不應該隨著他人的毀謗或對自己的名譽有傷害而產生了瞋心,這是不應理的,為什麼呢?因為在72句中說到:我們現在可以利用這個人身,利用這樣一個機緣,當有仇敵傷害我們、刻意想毀謗我們的時候,說不一定因為他毀謗的緣故,可以抵掉或代替將來我要墮落於三惡趣的極大痛苦,所以變成是以小苦換大苦的話,這不是很值得嗎?。
73. 於今些微苦,若我不能忍,何不除瞋恚─地獄眾苦因?
74. 為欲曾千返,墮獄受燒烤;然於自他利,今猶未成辦。
可是很顛倒的,俗人會為了世間的五欲的享受,不顧一切的造作很多的惡業,讓自己將來在好些世當中墮落於惡趣,受到地獄的這種痛苦,這不是很冤枉嗎?這不是很愚痴嗎?
75. 安忍苦不劇,復能成大利;為除眾生害,欣然受此苦。
我們身為一個修學菩提心的修行者,我們應該不要畏懼現有的種種痛苦,因為當你能夠堪忍現在種種的痛苦,繼續去學習菩提心的內涵、增上生的話,你將能夠淨除很多的罪障,而且累積無比的功德,不只對自己有利以外,對他人也是有利益的。
76. 人讚敵有德,若獲歡喜樂;意汝何不讚,令汝自歡喜?
接下來就是對仇敵的名譽有利的話,我們會產生不歡喜,為了對治這種不歡喜在此就說到了第76句。當我們看到有第三者讚嘆仇敵功德的時候,仇敵的內心是歡喜的,因為由這個讚嘆很美妙的言詞,讓仇敵的內心歡喜的話,那為什麼我的內心不會聽到同樣讚嘆的言詞而跟他一起歡喜呢?因為那個美妙的言詞會使某個人內心歡喜,為什麼這時候我聽到同樣的言語而產生不歡喜呢?
77. 如是所生樂,唯樂無性罪,諸佛皆稱許;復是攝他法。
我們要懂得去隨喜仇敵的功德,因為懂得仇敵的功德是很好的美德,不只是一個很好的美德以外,諸佛菩薩也會隨喜我們去隨喜仇敵的功德的,而且這個也是一個收攝他人的方法和善巧。
78. 謂他獲樂故,然汝厭彼樂;則應不予酬,此壞現後樂。
如果我們看到仇敵被讚嘆而讓自己的內心感到不歡喜的話,那豈不是一個很愚蠢的作法嗎?這個就像好比我們把別人的快樂建立在自己的痛苦上,是一個很愚蠢的作法。
79.他讚吾德時,吾亦欲他樂;他讚敵功德,何故我不樂?
80. 初欲有情樂,而發菩提心;有情今獲樂,何故反瞋彼?
同樣的言語讓他人快樂,可是自己卻很痛苦,自己不是很愚蠢嗎?因為我們已經立下承諾說要讓一切有情眾生獲得利益了,今天仇敵獲得利益為什麼我要那麼痛苦呢?這是沒有道理的。
81. 初欲令有情,成佛受他供;今見人獲利,何故生嫉惱?
82. 所應恩養親,當由汝供給;他親既養護,不喜豈反瞋?
83. 不願人獲利,豈願彼證覺?妒憎富貴者,寧有菩提心?
84. 若已從他得,或利在施家,二俱非汝有,施否何相干?
85. 何故棄福善、信心與己德?不守已得財,何不自瞋責?
86. 於昔所為惡,猶無憂愧色,豈還欲競勝,曾培福德者?
其實能夠讓我們快速累積福德最好的法門就是隨喜了,在這個因緣上不好好的去保握機緣累積福德資糧的話,這是很無明啊,所以我們要懂得如何去隨喜別人,讓自己去累積更多的功德,因為我們如此去累積功德的話,將來我們就可以獲得更多的供養或者更多的尊敬、讚嘆,尤其如果我們懂得去隨喜別人的功德的話,我們將來一定會得到別人的歡喜的,於是就唸完了第86句。
(2006/6/28 第五天)
龍樹菩薩在《寶鬘論》中說:要讓自己成為自己的怙主,以自力來救護自己,讓自己獲得成佛的這個果位,其最主要的三種因緣就是悲心以及菩提心還有空正見。這三者就是成佛的主要的三種因緣,也就是首先緣一切有情眾生而產生不忍而憐憫,具有責任感的大悲心,願這些情眾生都能夠成就無上菩提的菩提心,以及為了使大悲心以及菩提心能夠增上去修學無二空性的空正見,這三者就是能夠讓我們成就一切遍智的唯一方法。今天我們在此獲得暇滿人身,能夠聽聞到大小乘、顯密的一個完整教法的時候,我們所修行的最主要內容,當然也就是要以這三者為主。現在為了能夠讓我們瞭解佛所說要修行的內涵,我們必須依賴一部經典,而這部經典就是今天所傳授的--寂天菩薩所著的《入行論》。
還有三天我們可以傳授這個內涵,也就是今天是28日,28、29、30有三天的內容,但是我現在有一點感冒,所以身體感覺有點不適,而且比較容易疲倦,但是就是繼續唸頌這樣子。
經典在翻譯成藏文的時候,為了確認翻譯的經典內容無誤,不需要再添增了,也不需要再重新做整理,所以我們會有一個用辭--「嗙播」,翻成中文的話應該叫「卷」,當然這個一卷二卷的內容,它的定義也是不一樣的,有一些是三百的偈頌文,把它歸類於一卷,有一些是另外歸類的方式。總之,我們註明了這是第一卷,寫下它的內容的話,就不會再去變動翻譯文字,就已經決定了,而且第一卷、第二卷這種註明都是在還沒有開始之前我們先會註明的。可是當我們講到第一品、第二品的話,那又不一樣了,因為第一品、第二品是按照印度的翻譯,所以我們會說這是第一品,一般都是在第一品結束完之後,我們才會說第一品終或第一品結束、第一品完等。但是第一卷的話,那是我們翻譯的時候,西藏人有習慣,如果註明為卷的話,那就不要再更改的意思。
87. 縱令敵不喜,汝有何可樂?唯盼敵受苦,不成損他因。
88. 汝願縱得償,他苦汝何樂?若謂滿我願,招禍豈過此?
如果因為仇敵傷害我,讓我產生內心的不歡喜,因此我看到第三者隨喜我的仇敵時,內心會感到不滿,這時候我們會覺得:當然啊,第三者讚嘆仇敵我內心不滿這是理所當然,這是很自然的現象,我幹嘛要隨喜第三者讚嘆仇敵呢?其實當第三者讚嘆你的仇敵的時候,你內心有什麼好不歡喜的?因為第三者讚嘆仇敵的時候,對你來講根本沒有任何的傷害,幹嘛因此而感到憂惱呢?因為它沒有辦法直接傷害你。於是就回答說:我當然要不高興啊,因為他讚嘆我的仇敵啊,他讚嘆我的仇敵我內心就不歡喜,別人歡喜的時候我就不歡喜,因為我的仇敵歡喜。如果你這樣想的話就造惡業,這會讓你墮落於惡趣的,如果你堅持要這樣想的話,那就代表心胸太狹窄,隨著煩惱而走了,這樣的話,你會墮落惡趣的。
89. 若為瞋漁夫,利鈎所鈎執,陷我入地獄,定受獄卒煎。
自己隨著煩惱而走,煩惱想要做什麼就跟隨而走的話,對自己將來只有壞處而已,沒有任何的好處。所以我們隨著自然的情緒而走,覺得自然的情緒所表現出來的都是理所當然的話,這是一種錯誤的想法。
90. 受讚享榮耀,非福非增壽,非力非免疫,非令身安樂。
在這之前是針對如果有人讚嘆我們仇敵的話,我們內心會產生種種的不歡喜要如何對治。現在是講到如果有人讚嘆我們的話,我們會感到很高興,如何降低內心這種高昂的情緒,所以在此說到對於自己名譽、或對自己讚嘆的種種的過患。當他人尊敬我、讚嘆我或供養我的時候,其實對自己來講沒有直接的幫助,因為對於我們的福德增長並沒有幫助,對於我們壽命的延長也沒有幫助,那這個讚嘆對我們來講我什麼好處呢?
91. 若吾識損益,讚譽有何利?若唯圖稱心,應依飾與酒。
如果真正懂得愛護自己的話,我們應該瞭解到讚嘆對自己沒有直接的幫助。那個時候可能會覺得:別人讚嘆我的話,我內心高興,這高興就是對我的幫助,你怎麼可以說別人讚嘆我沒有什麼好處呢?有好處啊,我覺得很高興啊。如果你覺得別人讚嘆你、讓你覺得很高興,唯一的好處就是讓你內心高興的話,請問你喝酒的話你也可以高興,那為什麼你不跑去喝酒?
92. 若僅為虛名,失財復喪命,譽詞何所為?死時誰得樂?
93. 沙屋傾頹時,愚童哀極泣;若我傷失譽,豈非似愚童?
如果我們過份執著別人的讚美或者讚嘆的話,變成別人讚嘆我就高興,別人不讚嘆我就不高興,這樣子就像小孩子一樣,非常的愚蠢,為什麼呢?小孩子在海邊沙灘玩沙子的時候,他會用沙子堆砌成像城堡的樣子,堆砌起來時好高興,那個城堡不小心不見的話,或者被海水沖掉的話,就不高興了,就痛苦了,如同這樣的幼稚,所以我們不應該太過份的執著在別人的讚美上。
94. 聲暫無心故,稱譽何足樂?若謂他喜我,彼讚是喜因;
95. 受讚或他喜,於我有何益?喜樂屬於彼,少分吾不得。
96. 他樂故我樂;於眾應如是。他喜而讚敵,何故我不樂?
97. 故我受讚時,心若生歡喜,此喜亦非當,唯是愚童行。
別人對我們讚嘆的這個聲音,它本身並沒有想法。這個聲音並不會想要去幫助你或者是想要讓你快樂等,有什麼好執著在這個聲音上呢?因為這個聲音本身並沒有想要利益你的作用或者想法。如果這個聲音會帶來歡喜,就值得我們高興的話,那同樣的聲音對我們仇敵說的時候,我也應該高興,因為至少讚嘆仇敵的那個第三者,他是身心歡喜之後而去讚嘆仇敵的,所以這個聲音本身會帶來歡喜,所以我應該去隨喜,更何況是當我聽到每一個人獲得第三者讚嘆的時候,我都能分享這一份快樂的話,那我豈不是可以得到很多的快樂嗎?就連仇敵被讚嘆我都能夠快樂的話,那有什麼值得我去煩惱的呢?那是沒有的。如果不懂得善巧,讓自己去培養歡喜的因緣,讓自己隨喜的因緣,糟踏它的話,那就像很愚蠢、很幼稚的孩子一樣,隨著自己的情緒而走,那就不是一種理性了。
98. 讚譽令心散,損壞厭離心,令妒有德者,復毀圓滿事。
其實讚嘆、還有自己的名譽,對自己來講並不但沒有好處,反而有很多害處,就像好比有名譽的人或者遭受別人讚嘆的人、享受別人尊敬的人都比較容易傲慢,我慢心就會比較強,我慢心比較強的時候,散亂就比較強,原本精進就變成懈怠,因為他很自以為是。所以由名譽,由別人的讚美,會增長我們的貪瞋。我們在現世生活上也是可以看到,某人在前半輩子,說不一定是真正的、很好的一個修行者,而且非常的謙虛,可是下輩子,因為他的事業非常的廣大,越來越廣了,他的弟子也越來越多的時候,最後變成一個很糟糕的、世間八法的上師,這也是有可能的。這是由什麼去傷害他的呢?這是因為太多人讚美的緣故。再加上我們看看比較沒有名氣的、比較平凡的這種家庭一般都沒有什麼問題的,這些人都是比較謙虛的,而且煩惱也比較少,越有名氣的人,或者越受別人讚嘆的人,名氣越大的人,他的煩惱就越多,不只是他嫉妒心越強,而且他內心的疑慮、希望也越多了,也因此他想盡辦法要保護自己的名譽,而去傷害別人、欺騙別人,或是想要去欺瞞別人等,這種種煩惱就是因為有名譽所帶來的,不是嗎?
99. 以是若有人,欲損吾聲譽,豈非救護我,免墮諸惡趣。
因為瞭解到名譽對自己的利害關係之後,儘量的讓這個名譽不要造成內心的障礙,我們需要給自己的自心打一個預防針。
100. 吾唯求解脫,無需利敬縛;於解束縛者,何故反生瞋?
尤其是修學菩提心的修行者的我們,最主要要做的就是要調伏內心,這才是我們真正要修行的重點,最主要就是要幫助別人、利益別人,而不是說我修行會得到什麼好處,或修行會得到別人的讚美等,如果是以這種的目的,以這種的意樂去修行的話,那是太差勁了、太糟糕了。所以當我們聽到有人批評我們或有人直接指正我們的時候,我們應該感恩他,因為他幫助我們消滅了我慢的因緣,而且他讓我們瞭解到我們自己的缺點,所以我不應該因由別人的批評或指正而感到不歡喜。
101. 如我欲趣苦,然蒙佛加被,閉門不放行,云何反瞋彼?
102. 謂敵能障福;瞋敵亦非當。難行莫勝忍,云何不忍耶?
103. 若我因己過,不堪忍敵害,豈非徒自障,習忍福德因?
104. 無害忍不生,怨敵生忍福。即為修福因,云何謂障福?
當有人毀謗我們,或當有人對我們的名譽產生損害的時候,我們會很不高興,不高興的理由是什麼呢?因為我在修法的時候他罵我,或者是他批評我,讓我在修法的時候產生內心的起伏,所以他造成我修正法的障礙。如果有這種想法的話,這是非常不合理的,因為別人罵你、或指正你、或批評你的時候,這是一個最好修忍辱的因緣,如果不懂得把握這個機會去修忍辱的話,請問你什麼時候修忍辱?也就是,就是因為有人想要傷害你,或有人想盡辦法去挖出你的這個缺點,這時候才去修忍辱,否則的話,不可能從讚美你的這邊去修忍辱吧,就像第103句「若我因己過,不堪忍敵害,豈非徒自障,習忍福德因?」也就是說,所謂因果之間的關係是因能夠幫助果,這個才叫做因果的關係,如果這個因不能幫助這個果的話,我們如何說這是因果呢?今天有一個因緣能夠幫助增長忍辱,這個就是修忍辱之因。唯一修忍辱之因是什麼呢?就是有人想盡辦法的傷害我,想要害我的這個人就是修忍辱的因緣,這個才是修忍辱的一個最好機會,所以應該要去把握,如果懂得把握這個機會的話,我們就可以累積許多忍辱的福德資糧,並且淨除障礙,如果不懂得把握這個機會的話,永遠像是凡夫一樣,還是繼續的輪迴和墮落。
105. 應時來乞者,非行布施障;授戒諸方丈,亦非障出家。
好比有一個乞丐跟你要錢,跟你要錢的那個人並沒有障礙你的佈施,反而促成你佈施的因緣;就像給予你戒體的這個戒師,並沒有障礙你的戒體,因為他賜予你戒體;同樣的道理,敵人他並沒有障礙你的忍辱,反而他賜予你忍辱的機會,應該把握此機緣。
106. 世間乞者眾,忍緣敵害稀。若不外施怨,必無為害者。
107. 故敵極難得,如寶現貧舍;能助菩提行,故當喜自敵。
其實修忍辱的因緣是非常難得的,它不是刻意去找的,是因緣聚合之後,很難得的自然會去形成,跑出一個仇敵來傷害我們,這時候才有修忍辱的因緣,所以我們一定要千萬的、小心的把握這個機會,好好的運用它,讓自己累積更多的福報資糧。
108. 敵我共成忍,故此安忍果,首當奉獻彼;因敵是忍緣。
109. 謂無助忍想,故敵非應供;則亦不應供,正法修善因。
因此修學菩提心的時候最主要的障礙就是瞋心了,能夠消滅瞋心的唯一對治力是什麼呢?就是修忍辱,修忍辱的時候最主要的緣是什麼呢?就是仇敵,想要真正傷害我們的這個仇敵就是唯一修忍辱的因緣。在109句的時候就說到:仇敵他傷害我們時,雖然因由這個因緣可以讓我們增長忍辱的修行,可是仇敵傷害我們時,並沒有為了讓我們增長忍辱的修行而傷害我們,他並沒有這個善心--為了讓我們修忍辱而傷害我們,他是真心真意的想要傷害我們,他不是為我們修忍辱而去傷害我們的,會有這樣一個問題?在此就說到:如果對自己好不好一定是對方有想要對我好不好的意圖來做衡量的話,那法寶、滅諦,它沒有想要幫助我們的想法,我們幹嘛要皈依法寶,因為法寶並沒有想要幫助我們啊;同樣的像道諦,現證空性的這個智慧,它也並沒有想要幫助我們啊,可是對我們卻是有好處啊。所以對自己好不好並不是以對象想不想要幫助我們而做定義的。
110. 謂敵思為害,故彼非應供;若如醫利我,云何修安忍?
111. 既依極瞋心,乃堪修堅忍;故敵是忍因,應供如正法。
一個很頑固的人,他又繼續在問:滅諦和道諦,它雖然沒有想要幫助我們,可是它至少沒有想要傷害我們吧,他沒有想要去傷害我們的心,所以我們要皈依滅諦和道諦啊,可是仇敵不是啊,仇敵不只是不想要幫助我們,他反而想要去傷害我們啊,所以跟道諦和滅諦不一樣啊,有這樣一個問題?在此就回答:就是因為想要害我們,所以我們才會生氣,就是因為有機會生氣,所以我們才能修忍辱;如果他想要幫助我們的話,我們怎麼能夠生氣呢?就像醫生他就是因為想要幫我們開刀,我們不會對醫生生氣,因為醫生想要幫助我們,而在我們身體上做手術;如果仇敵以利益的心來害我們的話,那我們怎麼修忍辱,根本沒有機會生氣,就是因為他全心全意的想害我們的緣故,所以我們才有機會生氣,因為有機會生氣,所以他才能夠成為修學忍辱的因緣。
112. 本師牟尼說:生佛勝福田。常敬生佛者,圓滿達彼岸。
在此我有做一個筆記,我就這方面補充內涵,也就是一個經文上是這樣寫的:當我們供養的時候,如果是供養一切功德的佛菩薩資糧田的話,這並不稀奇,可是我們供養的時候是供養一個具有煩惱、具有罪障的一切有情的話,這才是真正的稀奇,曾經有這樣一個經文,為什麼呢?就像聲聞和獨覺,他們也會供養諸佛菩薩,他們因為供養諸佛菩薩獲得果位,這也有的,可是為什麼他們的供養不能成為成佛之因呢?是因為他們沒有緣有情的悲心,沒有想要去供養有情,所以供養有情才是真正使一切善緣轉成成佛之因的主要來源,所以供養有情這才是真正的稀有以及稀奇。所以無論是我們直接也好,或者是間接也好,總而言之,隨時隨地我們的意樂都是想要幫助有情的話,這才是唯一讓我們能夠圓滿自他二利的來源。
113. 成佛所依緣,有情等諸佛。敬佛不敬眾,豈有此言教?
因此成佛的主要原因有二者,第一個,就是緣一切有情,第二,就是皈依三寶資糧田。所以在成佛的過程當中對我們最有恩惠的就是這二個資糧田--有情資糧田以及三寶資糧田,既然這二個資糧田對我成佛過程當中的恩惠是一樣大的話,為什麼我只尊重三寶,卻不尊重無有怙主、無有依護、可憐的這些有情呢?到底有什麼理由,可以讓我們去區別二者?因為他們兩個對我都是有同樣的恩惠,為什麼我只尊敬三寶,卻不重視,卻不尊敬這些有情呢?
114. 非說智德等,由用故云等;有情助成佛,故說生佛等。
其實這二個資糧田的差別不是以功德上去做區別的,功德上是絕對有差異的,我們可以知道說佛的功德是圓滿的,有情並沒有圓滿的功德,可是我在此說無差別的意思是說恩惠上沒有差別,依由這二個的恩惠我們獲得一切遍智果位的這種幫助上是沒有差別,你要成佛因此而尊敬三寶的話,我覺得因為成佛也要尊敬眾生,因為佛果位是由眾生以及三寶二者的力量而獲得的。
115. 應供慈心者,因彼珍貴故;敬佛福德廣,亦因佛尊貴。
如同前說,如果我們慈心生起的話,緣一切眾生的慈心的功德能夠勝過於好幾千劫不斷供養諸佛的功德,所以在此就說到了慈悲的殊勝。
116. 助修成佛故,應許生佛等。然生非等佛,無邊功德海。
117. 唯佛功德齊;於具少分者,雖供三界物,猶嫌不得足。
118. 有情具功德:能生勝佛法;唯因此德符,即應供有情。
119. 無偽眾生親─諸佛唯利生。除令有情喜,何足報佛恩?
120. 利生方足報,捨身入獄佛,故我雖受害,亦當行眾善。
第119句,「無偽」意思就是說,諸佛菩薩全心全意所想的、所做的是什麼呢?所想的是利益有情,並不虛狂,並不偽善,而是真實的、很誠心的利益眾生的意思。「眾生親」是說,多劫以來隨著大悲心而轉,到現在一直都沒有變過對眾生的愛,都沒有變過對眾生的慈悲,還是像以前一樣那麼愛護眾生,因此而獲得了眾生的愛戴。這句話的內容是說:諸佛菩薩最重視的就是有情,而且是沒有怙主、沒有依靠的這些可憐有情,如果我們要做對出一些讓佛歡喜的事情的話,那就好好的利益眾生,因為佛陀最重視的莫屬這些眾生,因此我們要感恩佛陀對我們的恩惠的話,那就要好好的去利益眾生吧。為什麼呢?第120句說,佛陀在行菩薩道的時候,為了眾生他連自己的手足,甚至於自己的身體都能夠佈施出去,可見對於眾生,佛陀是如何的重視了,從這一點我們也可以看得出來。
121. 諸佛為有情,尚且不惜身。愚癡驕慢我,何不侍眾生?
諸佛菩薩視眾生像自己一樣去愛護著,甚至於他把眾生捧得高高的,自己卻站在眾生之下,諸佛菩薩是以這樣的心態,如此誠懇的愛戴眾生,在這個同時我們又如何能夠對眾生生氣,或對眾生輕視、毀謗呢?因為諸佛菩薩是如此的愛戴眾生,視為貴賓。
122. 眾樂佛歡喜,眾苦佛傷悲;悅眾佛愉悅,犯眾亦傷佛。
如果我們對有情做出利益的話,就等於是對諸佛菩薩尊敬,如果我們毀謗諸佛菩薩所重視的眾生的話,那就等於我們間接的毀謗了諸佛菩薩,傷害了諸佛菩薩。
123. 遍身著火者,與欲樂不生;若傷諸有情,云何悅諸佛?
124. 因昔害眾生,令佛傷心懷;眾罪我今悔,祈佛盡寬恕!
125. 為令如來喜,止害利世間;任他踐吾頂,寧死悅世主。
126. 大悲諸佛尊,視眾猶如己;生佛既同體,何不敬眾生?
127. 悅眾令佛喜,能成自利益,能除世間苦,故應常安忍。
怙主既然如此愛護眾生的話,我又怎麼能夠傷害眾生呢?這是不合理的。如果我們能夠透過忍辱的修行,一直愛護這個珍貴有情的話,我們這個愛他心修行堅定不動的時候,這才是對諸佛最好的一個供養,其實這不只是對諸佛最好的供養以外,對自利而言,這也是最有幫助的,如果我們愛他心一直持續保持下去的話,那我們今生就沒有很多的仇敵,而且慢慢的就會減少,而且今生我們會受到很多人的尊敬和讚嘆,會有更多知心的好友,而且我們會累積無比的資糧,因此而能夠感得後世暇滿的人身,而且莊嚴的人身,會得到後世種種的資財,就像《入中論》中所說的種種功德我們將能夠獲得,最後能夠獲得禪定以及智慧而獲得解脫的果位。以今生的種種痛苦而言,最主要都是由瞋心而產生,為了能夠消除今世種種的痛苦,所以修學忍辱是必要的。當然遇到問題的時候我們要去解決,可是生氣的時候它就沒有辦法解決了,所以忍辱的意思就是說刻意的不要讓內心產生煩惱,不要因此而產生煩躁的感覺,這個叫修忍辱,而不是屈就的意思,也不是說什麼都聽的意思。所以透過了忍辱內心不再隨著情緒而轉之後,不隨著負面影響之後,才比較有理性,由忍辱去解決問題的時候,這才是最正確的一個方法。
128. 譬如大王臣,雖傷眾多人,謀深慮遠者,力堪不報復。
129. 因敵力非單,王勢即彼援,故敵力雖弱,不應輕忽彼。
130. 悲佛與獄卒,吾敵眾依怙,故如民侍君,普令有情喜。
131. 暴君縱生瞋,不能令墮獄;然犯諸有情,定遭地獄害。
132. 如是王雖喜,不能令成佛;然悅諸眾生,終成無上覺。
133. 云何猶不見,取悅有情果:來生成正覺,今世享榮耀。
134. 生生修忍得:貌美無病障、譽雅命久長、樂等轉輪王。
如此的修學忍辱的話,就能使我們愛他心的修持更加的堅定,並且無有間斷的持續。如果愛他心的修持能夠持續下去的話,我們將會獲得種種的功德,「取悅有情果」--能夠得眾生愛戴,或者受到眾生的尊敬或讚嘆,「來生成正覺」後世也能夠獲得了一切遍智的果位,不只是有出世間的果位以外,縱使在輪迴的時候也能夠享受一切的榮耀--「今世享榮耀」。如果生生世世修學忍辱的話,因為今世修學忍辱的關係,所以後世就有習氣,就更容易修學忍辱,所以我們一旦修學忍辱,等於我們生生世世都能夠在忍辱的這條路上獲得了增上,所以「生生修忍得,貌美無病障」,不只是人身莊嚴以外,因為修學忍辱的關係,所以你不會想要傷害別人,所以由傷害別人惡業所引發的病障也不會獲得。「譽雅」因為修學忍辱的關係,別人會覺得你很有風度、很有氣度,所以他們會非常的讚嘆你,所以對名譽而言也是有幫助的。「命久長」因為不太會發脾氣,所以因為脾氣不會那麼暴躁的緣故,所以對身體健康也是有幫助的。
這以上就說到了第六品,忍辱的部份。有時候我們對忍辱的定義,會覺得說我好像低下頭來,別人說什麼我都說是的,其實這種的忍辱是錯誤的忍辱,這不是真正的忍辱,這個可以叫屈就、服從,這個不是真正修學忍辱的意思。真正修學忍辱的意思是什麼呢?當有人想盡辦法百般的傷害你的時候,你內心不是有一把火要起來嗎?克制你內心的情緒,不要讓那一把火燃燒起來,這才是真正的修忍辱,而不是說低頭或忍氣吞聲的那種感覺,絕對不是這一回事,而是克制的不要讓自己生氣的意思。
有時候因為對方傷害我們,如果我們不回返的話,因為他傷害我們,一直造惡業,這個惡業會讓他將來獲得惡果,因此菩薩有責任去遮止或阻擋他們的惡行為,所以菩薩們會以最善巧,或者最有智慧的方法去截斷他造作惡行,所以這時候菩薩會去返回或是回手等。可是菩薩去回手或是返回的時候,菩薩並不是以瞋恚心來去做回覆的,而是以悲憫心,為了讓他不要再繼續造惡業的緣故去做回覆的,所以在菩薩戒裡面,尤其是惡作裡面有這樣一條,是說當因緣聚合的時候,當仇敵在傷害時,為了能夠截斷他繼續造作惡業,所以菩薩有責任必須要去回覆他、指正他,如果不這樣去做的話,叫做犯惡作,所以菩薩戒裡面也有這樣一條。
不是以宗教的角度或是佛法的角度去講,我覺得一般世間人有一個概念一定要把它分清楚,什麼概念呢?做者和他所做的事要分清楚,也就是說對於這個人-做者本身我們要保持悲憫心,可是他所做的事情,如果是壞的,那我們就有責任要去阻擋他,但是阻擋的時候,要以悲憫心去阻擋他,因為不去阻擋讓他繼續造惡業的話,對他有傷害,所以對於他所做的壞事情,我們要去排斥它,可是對於這個人我們不需要去排斥,而是要對他產生悲憫心,不應該有瞋心。這不是佛法的問題而已,是一般世間人我覺得要有這個概念,這個概念是很重要的一點。(以上結束第六品)
《入菩薩行論》寂天菩薩造論
法王達賴喇嘛教授
蔣揚仁欽翻譯 王瀅絢記錄 2006/6/24-7/1 達蘭薩拉大乘法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