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13/08/18 10:23:03
尊貴日宗仁波切
學習次第 : 進階

入菩薩行論釋 佛子正道(第5講)(下冊)

甘丹赤巴 日宗仁波切

(五)2013年4月10日上午(大悲精舍)

在祈願法會的時候,我們會念誦《慈尊祈願文》,在《慈尊祈願文》當中有提到一個偈頌,它是在描述精進度。這個偈頌是:

祈願發起大精進,堅固歡喜不懈怠,

恆以具力之身心,圓滿精進波羅蜜。

《慈尊祈願文》當中,最主要提到的是慈尊(也就是彌勒菩薩)最初發心,並且在發心之後如何修行菩薩行的一些內涵,而我們所引的這個偈頌,最主要是提到了修持精進波羅蜜。首先我們介紹前面這兩句話,「祈願發起大精進,堅固歡喜不懈怠」,第一句話「發起大精進」,是指我們前幾天所提到的「擐甲精進」。一位菩薩在行持菩薩行之前,必須在心中生起擐甲精進,也就是他必須要有認知,我在行難行的菩薩行時,一定會遇到種種的阻礙;但是縱使遇到生命危險,我都不應該棄捨菩提心。在還未行菩薩行之前,要能夠生起這樣的心量,所以偈頌的一開始就提到,「祈願發起大精進」。

  「堅固歡喜不懈怠」,這當中的「堅固」,是指在行持菩薩行的時候,我們的心力要能夠堅固、永恆。對我們一般人來說,我們一開始都會有一種好樂,想要去行善,但在行善不久之後就會放棄。所以提到了「精進」,精進也可以用兩種層面來介紹:一種是恆行、一種是敬行。所以在行善的時候,恆常保持行善的狀態是很重要的;除了身心疲憊,要暫時休息之外,其餘的時間都應該專注的行善。但我們一般人,都沒有辦法做到這一點,就如同滾唐仁波切在他的文集裡面有提到:一般的人,一開始想行善的時候會廢寢忘食,什麼事情都不做,很專注的想要行他心中所設定的這個目標,但是過了幾天,他發現沒有什麼成效,或者是過了幾天之後,他的心裡面有很多散亂的心態產生時,他就會完全放棄。這樣的一種行善方式是不可取的,我們行善的時候要像一條河流,永遠不間斷、恆常的來行善,這一點是我們要特別注意的,並且在行善的當下心生歡喜、不懈怠。

在之前《入行論》裡面有特別介紹三種的不懈怠,所以在發起精進的時候,最主要對治的就是這三種。「恆以具力之身心」,這一點是提到當我們在行善的時候,必須透由正念以及正知,讓我們的身心能夠堪能。所以這個偈頌我們再講述一遍:「祈願發起大精進,堅固歡喜不懈怠,恆以具力之身心,圓滿精進波羅蜜。」

提到這個偈頌,過去有一個公案,是發生在第十四達賴喇嘛法王的身上,這在法王的傳記裡面他也有特別的提到。那個時間點是法王年幼的時候,大約是十五歲上下,而當時我也到了西藏,並且在拉薩第94世甘丹赤巴法王的座前,聽聞道次第的教授。而那時正值中共入侵西藏的這個時間,有一天晚上,法王他作了一個夢,在夢境裡面就有這樣的一個對話,這個對話我們之後再作介紹。

這當中對話的主角,是提到了有一尊釋迦牟尼佛的聖像,祂在跟法王對話。提到這尊釋迦牟尼佛的聖像,祂非常的珍貴,之所以珍貴是因為,據說那一尊聖像並不是工匠去打造出來的,而是天生的。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當藏王松贊干布,他準備塑造一尊世尊像的時候,他有請幾位工匠來到宮廷裡面,這時工匠把要塑造佛像的工具,以及器材都準備好之後,準備明天一大早開始動工。但是他們隔天起來,卻發現這尊聖像已經做好了,所以所有的人看到這一幕,他們都感到相當的驚訝。

而過了不久松贊干布法王,他來到了這尊聖像的面前,並且問工匠說:「你們是怎麼做好的?」這些工匠就回答法王說:「其實這尊像不是我們做好的,我們昨天晚上還在準備東西,今天祂就變成了這個樣子。」那時松贊干布法王就提到說:「糟了!我有東西還沒有裝藏,那個東西是從印度特別請回來的一個聖物」,他希望這尊佛像在造好之後,能夠將這個東西裝在佛像裡面。所以他就把那個東西放在佛像的面前,心裡想說:「我該如何裝藏呢?」這時當他有了這個念頭之後,這尊佛像瞬間放出光芒,而照到了這個聖物上,並把這個聖物就吸收到自己的身體裡面,這是現場所有的人都親眼目睹的一幕。由此可知,這尊聖像祂非常的珍貴、而且非常的希有。而當時在有幾尊聖像,據說都是自生的,也就是自己形成的,而並不是人工去塑造出來的。

而且到了最後,縱使中共入侵了西藏,但是這一尊釋迦牟尼的聖像,還是沒有被摧毀,沒有被摧毀的原因,是因為在當時這尊聖像是放在佛寺裡面供養。而我認識一位朋友,這位朋友他在三大寺期間,他並不讀書,但是他很聰明,我也見過他幾次。由於他不讀書,所以寺院就派他一個工作,希望他能夠管理大殿,也就是大殿裡面大大小小的事情,都是由他來負責。所以之後,當中共的軍隊入侵西藏的時候,他們想要破壞這尊聖像,但是我的那位朋友他很聰明,他那時就對這些軍人們說:「現今的信仰是自由的,每個人都有信仰的權力,所以你們憑什麼來破壞我們的佛像?到底你們的上頭是誰批准你們,讓你們有資格這樣做呢?」當時現場的那些軍人,他們聽到之後都有一點傻眼,他們也不知道該如何回答,所以就暫時沒有破壞那尊聖像。那是提到了釋迦牟尼的這尊聖像。

有一天晚上,當尊者達賴喇嘛法王他在作夢的時候,他就夢到這尊聖像告訴他:「祈願發起大精進,堅固歡喜不懈怠」,他就夢到了這尊聖像,對他講前面這兩句話。因為當時西藏的政局已經非常的危急,所以法王他的處境其實是非常艱困的,所以他在夢中就夢到了這尊聖像告訴他:「祈願發起大精進,堅固歡喜不懈怠」這兩句話。而法王在夢中聽到這兩句話之後,馬上就抱住了那尊釋迦牟尼佛的聖像,而回答他說:「恆以具力之身心,圓滿精進波羅蜜。」我希望能夠恆常以具力的身心,來圓滿精進的波羅蜜,這真的是非常不可思議的一個公案。

過去我曾經寫過一篇曼達文,在曼達文裡面我就有提到這個公案,並且將這個曼達文供養給尊者達賴喇嘛法王的時候,法王聽到了這個偈頌,他也有為現場的信眾們特別開示,過去所發生的這件事情。

提到尊者達賴喇嘛法王的傳記,現今我們可以看到藏文版、英文版以及中文版,在這幾個版本裡面都按照原文,也就是藏文版的傳記,很清楚的將尊者達賴喇嘛法王,從小時候如何認證以及之後如何學習、到最後如何弘法利生的經過,都描述得非常清楚。提到一開始認證尊者,在所有的達賴喇嘛法王裡面,認證第十四世的達賴喇嘛法王應該是最清楚,完全沒有錯誤的。提到這一點,認證達賴喇嘛法王最主要的一個人,他名叫做惹津,這位上師他那一生雖然沒有很高的成就,外表看起來懂得也不是很多,但是他有很多神變的功德力。

提到那位上師,他從小誕生在一戶有錢的人家裡,有一天,他的母親在門外,也就是住處的外面,在一個瓦器裡面煮麵,但是因為一恍神,她沒有注意到那鍋麵已經煮好了,而當時那位上師就站在旁邊看。當那鍋麵快沸騰,而且快滿出來的時候,他直接用手將那鍋麵整個蓋住。這時他的母親突然想起了,她在家門外煮麵的這件事,又馬上趕回到那個地方,就問他說:「你現在在做什麼?」他說:「我發現這鍋麵已經快滿出來了,所以我把它蓋起來一下」。由此可知他是有他的神變功德力。甚至在之後,他也陸續的展示出他自己這種神變的功德力,也有很多人,他們能夠親眼看到這位上師所展現的這些功德。當時最主要就是這位上師,他去認證達賴喇嘛法王的。

而提到了這一點,其實這位上師,他跟第十三世的達賴喇嘛法王也有一些因緣。但因為在這個過程中,有發生一些事情,所以之後當他將第十三世的達賴喇嘛法王交給了達拉仁波切,也就是請達拉仁波切能夠負責教導第十三世的法王。但是那時候第十三世的法王就有特別告訴他說:「不管我們之間發生了什麼問題,但我希望我下一世轉世的時候,能夠由您來認證我。」所以當第十三世的法王示寂,而到了認證的時間點的時候,這位上師他就有作認證的工作。

那首先他們是到了吉祥天母的湖,到了那座湖去看是不是有一些吉祥的徵兆?但是剛開始去的那幾年,那座湖的湖水都會滿出來,讓想要靠近的人沒有辦法靠近。所以那時那位上師,就有特別回來告訴其他的人說:「我們的福還不夠,所以我們要努力的淨罪集資,好好的祈求作供養」。等作了幾年之後,他們再次的到了那座湖裡,在湖上他們看到了「阿、嘛、嘎」這三個字,而據說這三個字都有它特殊的涵意。對於這一點,在達蘭薩拉有一位安多的學者,他名叫給桑,他那時就有特別提到,「阿」跟「嘛」這兩個字,最主要代表的就是安多的意思;而「嘎」這個字,是因為在湖的附近有一間寺廟,它名叫做嘎嘛寺,所以這個「嘎」代表的就是這間寺院的名稱。所以從湖上所顯現的這三個字,他們知道第十四世的尊者達賴喇嘛法王,會誕生在什麼地方。

並且當他們準備前往去認證法王的時候,這時上師他身邊帶了兩個官員,雖然他自己是上師,但是他們為了要測試,他們所認證的這個孩子是不是真的達賴喇嘛?所以上師他就假裝成他是一位侍者,而跟隨他的另外兩位官員,就假裝是上師,所以他們的角色剛好是對調過來的。並且到了法王的住處之後,他們看到法王那時候正在遊戲、他正在玩。由於上師他假裝成是侍者,所以他一開始就走到了廚房裡,而兩位隨從他們假裝成是上師,所以就進到了法王的住處裡面。但是法王一看到他們,他馬上離開了他的住處而跑進了廚房,跑進了廚房之後,他發現對方──也就是那位上師,將他上一世的念珠掛在脖子上,他就指著那條念珠說:「那條念珠是我的」。對方就問他說:「你怎麼知道這個東西是你的?難道你認識我嗎?」那時法王就說:「我認識你,你就是色拉阿嘎。」「色拉」就是當時色拉寺的名稱,「阿嘎」就是僧人的意思,你是色拉寺的某某人。那位上師他一聽到法王這麼說,他的眼淚就流了下來,他知道他找到了真正的達賴喇嘛法王的轉世。而之後他不僅認出了那位上師,而且連兩位隨從他都認得,他告訴他們說:你就是誰、誰、誰,而你又叫什麼名字。甚至之後拿出了很多的法器滿也就是將平常的法器,跟第十三世法王所使用的法器,全部都放在一起,讓這個小朋友來挑選,這時候那位小朋友,都能夠毫無差錯的,將他上一世所使用的法器全部都挑出來,所以應該沒有比這個更精準的認證模式了。而且提到一點,他在看到對方脖子上的念珠之後,他有指說「這個是我的念珠」,而且隨口馬上就唸了六字大明咒。

從過去的公案裡面,我們可以知道第十四世的達賴喇嘛法王,認證是沒有任何偏差的;甚至在他的傳記裡面,如果我們仔細閱讀的話,都可以看到法王很多不共的成就。但這些成就他並不會很清楚的告訴你,是我們必須仔細多次的閱讀之後,才有可能多少了解到一點。為什麼要仔細的閱讀尊者的傳記?是因為既然尊者是我們的上師,我們必須要知道上師有哪些功德,才能夠對他生起信心。尤其是在現今,有多的人會刻意的去毀謗尊者達賴喇嘛法王,所以為了要避免我們的心中生起邪念,所以平時有空的時候,應該多閱讀尊者的傳記。

所以過去,我曾寫了一篇曼達文要供養法王,當我親口念了這個曼達文之後,法王就有特別將其中的這個偈頌,把它挑出來作解釋,特別提到了:「祈願發起大精進,堅固歡喜不懈怠,恆以具力之身心,圓滿精進波羅蜜。」並且在場,法王就將過去的這個公案,再重複的講述了一遍。

上一堂課我們是提到「堅固力」。堅固力這個科判當中又分為:「堅固精進」以及「於發起後堅固行持」。而在「堅固精進」當中又分為兩個科判: 一、善觀察而發起,二、於發起後棄捨所生過患。上一堂課最後面的時候,我們是提到了第47個偈頌。第47個偈頌裡面,最主要的內涵是提到,當我們還未做一件事情之前,我們必須先觀察,這件事情應不應作?如果是應該作的話,能不能作?我們自己是否有能力去做?如果在觀察過後,你覺得自己的能力,是能夠應付這件事情的話,這時著手進行之後,就不應該中途而廢,就應該將它完成。但如果在觀察過後,這件事雖然是應該做,但是我們的能力不足的話,我們應該暫時放手,不要去做,所以這是第47個偈頌當中的內涵。

巳二、於發起後棄捨所生過患(26)

或曰:「於發起後棄捨有何過患?」如果做一件事情,在著手進行之後半途而廢的話,它會產生什麼過患呢?

偈頌:48、餘生亦串習,罪業苦果增;他事或彼果,低劣復不成。

  釋文,因昔造作等流,於餘生串習棄捨之舉,以致所立誓言退失,如果過去我們時常犯這樣的錯誤,也就是做了一件事情之後,在未完之前半途而廢;或者是同時做好幾件事,但都沒有辦法完成的話,因為這樣的造作等流,在未來生中也將會有半途而廢的壞習慣,「以致所立誓言退失」。所以今生我們在立下誓言之後,為什麼都沒有辦法實踐,甚至根本不把它當一回事,是因為我們過去也有這樣的壞習慣;一開始做都很想要去做,但是做沒幾天之後,就會忘了它的存在,所以我們所立下的誓言,會因此而退失,故士用果罪業及其異熟苦果增長,由於誓言退失的緣故,「士用果」,「士」指的是士夫,「用」指的是作用,所謂的「士用果」,這個詞我們平常在解釋的時候,最主要是以透由士夫的能力、或者是透由士夫的作用,而形成的果報。比方,務農的人透由自己的能力,他希望在辛苦過後,收成能夠是豐碩的;經商的人,希望他所得到的利潤,能夠達到他原有設定的目標。所以平常我們在解釋士用果的時候,最主要是以透由士夫本身的能力以及作用,而形成的一種果報。但其實在這個地方,不管是用「士用果」來解釋,或者是「造作等流」來解釋,其實都不相違。

由於我們所立的誓言,沒有辦法持守而退失的緣故,所以我們所造作的業是罪業,「及其異熟苦果增長」,不僅罪業會增長,罪業所感得的異熟果也會因此增長;其後進行他事事之,皆須耗費長時,故為低劣,之後,無論作其他的事情,或是回頭想繼續完成之前未完的那件事,「皆須耗費長時」,因為我們已經養成了一種壞習慣,所以不管進行哪一件事情,都會花掉很長的時間,「故為低劣」,不僅它會耗費很長的時候,它的效果、它的成果也不如人意,所以它的成果是很差的,復不餘事。縱使我們想要成辦其他的事情,但是我們所造的造作等流,會讓我們像過去一樣,做一件事情在未完之前就會放棄。

辰二、於發起後堅固行持(分二)

     巳一、簡略說明

     巳二、各別說明

巳一、簡略說明

偈頌:49、於業煩惱力,三者應生慢。

  釋文,做一事時,所作業、所斷煩惱及行止之能力三者發心力而,勿怯弱也。在偈頌以及釋文當中,都有提到「慢」或是「我慢」的這個名稱。在這個地方所提到的三種慢,並不是煩惱的我慢,而是在內心中現起的時候,它的行相很類似煩惱的我慢,所以取名為「我慢」,但並不是真的我慢。而這裡我們提到的「慢」,可以分為三者,第一「於所作業」,這當中的「業」指的是事業,所以第一種慢稱為事業慢;「所斷煩惱」是提到了除惑慢;「行止之能力」指的是能力慢。「應發心力而生我慢」,在藏文版當中這個地方少了一個字,在「豆」的前面應該有一個「寧豆」,是心力的意思。「應發心力而生我慢,勿怯弱也」,在行善的時候,我們在心中應該生起對治力的我慢,而不要覺得我自己不行、或者是我不能,不要在一開始行善的時候,就已經開始退怯了。

巳二、各別說明(分三)

     午一、事業慢(分三)

       未一、明辨事業慢 

未二、如此行之原因

未三、於卑微事亦起我慢承擔 

     午二、能力慢  

午三、除惑慢

未一、明辨事業慢 (27)

之前在第49個偈頌前面兩句是提到,「於業煩惱力,三者應生慢。」分別提到事業慢、除惑慢以及能力慢。但在之後《入行論》中介紹的順序,第二者跟第三者是顛倒過來介紹的。所以在科判裡面,是依次的提到了事業慢、能力慢以及除惑慢。

偈頌:吾應獨自為,此即事業慢。

在行利他的事業時,要對自己充滿自信,認為自己可以獨自完成。

  釋文,若見利他所應行事,當發心力:「吾應獨自為之!」此即事業。對於第一句話,「若見利他所應行事」,這個翻譯跟藏文原文的翻譯是有一段差距的,但是是故意把它翻成這個樣子。因為藏文的原文在解釋的時候,原文的詞應該是直接譯為「若見他人可行之事」,也就是有一件事情,是他人本身也可以去做的事情,當我們見到了這樣的情況之後,如果這件事情它並不是惡行的話,當發心力:「吾應獨自為之!」但當時在翻譯這一段的時候,有特別請教過仁波切,我們對於這個詞用這樣的方式來解釋,會覺得有點勉強,為什麼勉強?因為在這個地方,最主要是指菩薩在行利他的事業時,如果他發現這件事情是自己應該去做的,這時就要發起心力告訴自己:「這件事情我可以獨自完成,我不需要依賴他人」。為什麼?在第50 個偈頌的最後面,最後一行的下方,「是故應念我應行持所有利他之事」,甚至在另外一本《入行論》的解釋裡面,它一開始的介紹,它在解釋這個偈頌的時候,它也是用「若見利他所應行事」,所以它描述的方式有兩種不同的方式。

        對於第一句話,「若見利他所應行事」這句話,剛剛仁波切又作了一翻解釋。因為這個詞之後在很多地方都會出現,所以在這個地方,藏文中是用「行基巧瓦為別累」他的這個「基」的後面,有加一個後加字「薩」,加了後加字「薩」的話就變成主詞,也就是做動作的這個人應該是他,所以就變成「若見他人可行之事」,只要是非惡行的這些行為,務農、經商、甚至其他的善行,如果這件事情是他人可以去做,但是從我們的角度我們要如何的看待他?因為他人是被煩惱所轉,所以他沒有自主的能力,因此這件事情,雖然是他可以去做,但他不見得會做得好,所以我應該來幫助他,可以用這樣的方式來解釋。

但由於《入行論》釋文下面,都是用沒有後加字「薩」的這個字,「行基巧瓦為別累」所以就變成是「利他之事」。最主要是提到了,當我們在行利他之事的時候,應該用什麼樣的角度、用什麼樣的心態去做?所以仁波切剛剛有提到,這個地方應該要統一會比較好。所以他剛剛在講的時候有特別提到,應該沒有後加字「薩」會比較理想一點,所以我們暫用沒有後加字的這個版本,也就是原文「若見利他所應行事」這句話來介紹。

未二、如此行之原因

為什麼我們要這樣做呢?

偈頌:50、世人隨惑轉,不能辦自利;眾生不如我,故我應利他。

  釋文,行利他事,所以這個地方釋文當中,它的連接詞是沒有後加字「薩」的,所以是 翻譯成「行利他事」,不待他人,應自成辦。我們在行利他的事業時,在內心中要生起我做這些事情的當下,不需依賴任何人,我能夠獨自成辦。原因是什麼呢?世人隨惑不能成辦自利,是故眾生不如我能為利他而勤修善,之所以要獨立成辦的原因,是因為世人是被煩惱所控制的,「不能成辦自利」,他並沒有辦法自主來成辦他想要成辦的這些事情,「是故眾生皆不如我」,所以眾生相較於我,他並不像我「能為利他而勤修善」,他並不像我的狀態是能夠為了利益他人,以利他為目標而精勤修善;在這種情況下縱使,依賴彼等亦無利益,既然眾生他是隨煩惱而轉,沒有辦法自主來行善的話,我們行利他的事業時,縱使依賴他,也對我們沒有什麼幫助,是應念:「我應行持所有利他之事。」

未三、於卑微事亦起我慢承擔

偈頌:51、他尚勤俗務,我豈能閒住?莫以慢為之,無慢最殊勝。

  釋文,尚勤農等俗務負有情重擔於頂,豈能安然而住?世間人為了個人的利益,而努力的務農、經商,他們忙著從事的是世俗的那些工作,「我負有情重擔於頂」,而我為了自利以及利他,希望能夠成辦一切有情的究竟、現前所有的利益,所以我將成辦有情現前、究竟利益的重擔,放在我自己的頭頂,「豈能悠閒安然而住?」他人僅是為了自利,都如此的努力的話,我為了自利利他,甚至將他人苦樂問題的重擔放在自己的肩膀上時,我怎麼能夠悠閒安然的度日呢?應行彼事。若起我慢而念:「他做卑微俗事,而我行高尚事。」莫以如此我慢為之,在行利他的事業時,我們不應該生起以下的這種念頭:認為那些人他們是世俗人,而我是修行人,世俗人他們做的事情,是跟正法沒有關聯的事,而我身為修行人,而我只做與正法相關的事情,所以提到「他做卑微俗事,而我行高尚事」,在行利他的事業時,這樣的念頭是應該避免的。如果我們生起了這樣的念頭,這種念頭是煩惱慢,而不是我們這個地方所提到的我慢。我們這個地方所提到的「慢」,是指在行利他的事業時,如果這件事情是對眾生有利益的,只要它不是惡行的話,我們應該對自己充滿自信,告訴自己我可以獨自完成它。而不是貶低對方,認為自己是修行人,而對方是世俗人,所以我只做跟正法相關的事情,而不做這些卑微的俗事,我們不應該有這樣的念頭,所以提到,「莫以如此我慢為之」;煩惱慢最殊勝,故應斷除煩惱我慢,因彼令我墮惡趣故。

  在論典中有提到,菩薩平時應該學習非惡行的這些知識,甚至說只要這件事情,它並不是與正法相違的,也就是它並不是惡行的話,菩薩都應該努力學習。因為菩薩他最主要的心念,是希望能夠利益一切有情,既然想要利益一切有情,有情的所需不同,菩薩所付出的就不相同。所以由於菩薩有利他的心念,因此縱使他所做的事情,看似與正法並不相關,但由於他的心念是出自於利他,所以透由這樣的心念,當下所做的任何事情,雖然表面上看似並不是佛法,但是由於他的心念是出自於利他,所以透由這樣的心念,也能夠累積到廣大的福德資糧。所以一法它是不是善法?或者它是否屬於正法?並不是從這件事情的本質去看待它,而是從做這件事情的那個人,他是以什麼樣的心態、以什麼樣的發心去做這件事。所以以菩薩而言,如果菩薩是生起了菩提心,以利他為出發點,而去利益周邊的有情,縱使當下所做的這件事情看似跟正法無關,但它都還是能夠稱為菩薩行。

對於這一點,尊者達賴喇嘛法王,在最近的一次「科學論壇」當中,他有告訴現場的科學家們:「無論你們有沒有宗教信仰,也無論你們是否承認有前後世,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應該如何互相協助,讓這個世間能夠更美好。透由科技的確它能夠讓世間人帶來快樂,但如果你們發現光透由外在的物質、透由現今的科技,還是沒有辦法滿足人心的話,我願意竭盡所能的來協助你們。」其實這個觀念,跟我們現今所提到這個偈頌的內涵是完全相同的。

午二、能力慢(分五)

     未一、無能力慢之過失 

未二、能力慢之利益  

未三、應住於對治慢 

未四、不應生起煩惱我慢  

未五、對治慢之利益  

未一、無能力慢之過失(28)

偈頌:52、烏鴉遇死蛇,行如金翅鳥;如是己力弱,罪小亦能害。

53、怯弱捨精進,豈能脫貧困?

  釋文,為滅煩惱,應當生起對治之力,為了滅除心中的煩惱,必須生起對治力。對於這一點,尊者達賴喇嘛法王時常提到,如果我們自認為是一位學法的行者,我們就應該反抗、對抗我們心中的煩惱。世間人是將煩惱當成朋友,但對一個學法的人來說,要將心中的煩惱視為敵人,想盡辦法去對付它。所以在釋文中一開始提到了,「為滅煩惱,應當生起對治之力」;猶如烏鴉遇死蛇,其金翅鳥,一隻烏鴉,如果遇到了一條已經死掉的蛇,「其行亦如大金翅鳥」,這時這隻烏鴉表現出來的樣子,好像是蛇的剋星──也就是大金翅鳥一樣;如是對治力弱,墮亦能障道,危至深。相同的,如果我們的心中,沒有對治煩惱的力量,縱使我們所造的行為,只是小小的惡行,「亦能障道」,這樣的惡行也會障礙我們修道,「危害至深」,對我們的傷害,是超乎我們的想像的。

若心怯弱棄捨成辦二利精進豈能脫貧困現狀?因此,當我們在面對煩惱的時候,如果一開始我們就退怯覺得自己不行,「棄捨成辦二利精進」,在心中沒有辦法生起成辦自利利他的精進力的話,「豈能脫離貧困現狀?」難道我們用這樣的方式,就能夠脫離現今貧困的狀態嗎?並不能!我們的狀態只會越來越差,不會越來越好。因此,平時我們要時常觀察自己的心中有哪些煩惱?生起了煩惱之後,會有哪些過患?而我需要用什麼樣的對治,來對治這些煩惱?縱使當下我們心中的對治力還不夠強大,我們沒辦法摧滅煩惱,但至少我們要想到煩惱對我是有傷害的,所以無論如何我要想辦法來對抗它,不要讓它來傷害我。將為懈怠所摧,身心之行皆衰退故。如果一開始我們就退縮,覺得自己不行,沒有辦法對抗心中的煩惱,到最後我們會被心中的懈怠完全的摧毀,身心的狀態也會日趨衰退。

對於這一點,過去苯功甲這位上師他就提到:「一天中,我沒有其他的事情,我的事情就是不斷的觀察我心中的煩惱是不是快冒出來了?如果我心中的煩惱快冒出來的話,這時我的手上就會用我手持的短矛去戳它一下,讓它退回去,所以我一天當中沒有其他的工作,我的工作就是觀察我心中的煩惱。」(道寬比丘尼聞法筆記)

迴向

願生西方淨土中,九品蓮花為父母,華開見佛悟無生,不退菩薩為伴侶。


備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