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12/04/28 11:27:03
學習次第 : 進階

喇嘛網 日期:2012/04/28 11:26:25   編輯部 報導 

講述:甘丹赤巴  日宗仁波切

中譯:如性法師           手錄:鶴 林

(十二之一)2012年3月21日(上午)大悲精舍

首先在還未聞法之前,我們必須先調整聞法的動機,為了利益如虛空般的有情眾生,我希望能夠早日獲得圓滿的佛果,以這樣的發心來聽聞今天的大乘法。

辛一、釋品文(分四)

壬一、供養

壬二、禮定

壬三、皈依

壬四、具足四力懺悔罪業

壬三、皈依(43“)

我們所介紹的是《入菩薩行論釋》第二品,第二品當中的內涵,最主要可以分為四個部分:第一個部分「供養」,第二個部分「禮敬」,第三個部分「皈依」,第四個部分「具足四力懺悔罪業」,今天我們看到的是皈依的後半段。

偈頌:直至菩提藏,皈依諸佛陀,亦皈依法寶、及諸菩薩眾。

正文,此中是以他相續中已成就之大乘三寶,及自相續將成就之三寶為所緣境,在皈依的時候,首先提到的是皈依的所緣境,也就是皈依的對境。第一句話提到的是「因的皈依」,也就是「皈依他相續中已成就之大乘三寶」,第二句話提到的是「果的皈依」,「及自相續將成就之三寶為所緣境」。以總相來說三寶是存在的,透由正理以及正量能夠證成三寶是存在的這一點。既然三寶是存在的,就表示我們自己本身如果透由修道,在將來也能夠獲得三寶的功德,所以從這樣的角度來探討「因的皈依」跟「果的皈依」。在果的皈依當中,最重要的是提到了法寶,透由皈依法寶,想辦法讓我們心續中生起滅諦以及道諦的功德,我們就能夠獲得圓滿的果位。

從今直至無上菩提藏前,「皈依」可以分為大乘的皈依,以及小乘的皈依。以小乘的皈依而言,他在內心所發起來的心念,是指從今直至還未解脫之前,也就是從今天開始一直到還未獲得解脫之前,我希望能夠至誠的皈依佛法僧三寶;而大乘的皈依,更進一步提到的是,從今天開始一直到還未獲得菩提藏前,必須誠心的皈依三寶。「獲得菩提藏」是什麼樣的一種狀態?以地點而言是在──菩提樹下,在菩提樹下必須要生起什麼樣的證量呢?現證法身之前,他必須要生起現證法身的證量,皈依諸佛陀眾,在還未獲得圓滿菩提之前,至誠的皈依十方諸佛;相同的,如是皈依大乘法寶及諸菩薩,也皈依大乘的法寶以及菩薩聖眾,承許已成就之佛為示道大師,這一句提到的是因皈依當中的佛寶,我們必須要承許過去透由修學佛道而成就的諸佛,祂為示正道的大師,也就是為我們開示正道的大師,自相續中將證得之法寶為正皈依,這一句提到的是果皈依當中的法寶,並且更進一步的了解,自身相續當中在不久的將來會證得法寶的功德,這一點是正皈依。已成就之大乘聖者為修皈依助伴,這一點也是從因皈依的角度來探討。

壬四、具足四力懺悔罪業(分二)

癸一、總論述

癸二、各別義

癸一、總論述(44“)

正文,最初即應勵力不為惡行所染;雖欲勵力不為罪染,然因放逸、煩惱熾盛等力而生過失,不可置之不理,須勵力修大悲大師所說還淨方便。在一開始我們要盡可能的不要被惡行所染污,雖然我們的內心當中有這樣的一種想法,「然因放逸、煩惱熾盛等力而生過失」,但由於我們平常的行為過於放逸,內心當中的煩惱過於熾盛的緣故,所以難免會造作一些惡行,甚至無始以來直至現今,在過去生我們也造作了許多的惡業,在今生因為放逸以及煩惱力的緣故,也不斷的在造惡,所以這時候我們必須要檢測自己三門的行為,在檢測之後發現三門的行為當中,絕大部分都是惡行。為什麼現今我們的行為絕大部分是惡行?為什麼我們對於惡業沒有辦法生起戒慎恐懼的心?這是因為我們看不到惡業所感得的異熟。當我們沒有辦法看到惡業所感得的異熟時,內心當中就會存著僥倖的心態,覺得我當下縱使造了這樣的惡業,將來也不見得會感得惡果,你內心當中對於業果的道理是產生懷疑的。所以這時候透由放逸的行為,以及內心當中的煩惱,會造作種種的惡業,但實際上這樣的惡業將來有一天一定會感果,所以「不可置之不理」。這時候我們應該如何做呢?「須勵力修大悲大師所說還淨方便」,這時我們必須要精勤的修學,導師世尊所告誡我們的還淨方法。

「還淨方便」簡單的來分可以分為兩類:第一類「墮罪還淨」,第二類「諸惡還淨」。墮罪還淨最主要淨化的是「遮罪」,諸惡還淨最主要淨化的是「性罪」。而這兩者最大的差別是在於,「遮罪」是指過去世尊在定下種種戒條之後,這當中不管是別解脫戒、菩薩戒或是密乘戒,透由世尊所制定的這些戒條,在受持之後如果違犯的話,這時所造的罪稱為「遮罪」。又其「墮罪還淨」者,如果要淨化遮罪,應如上下律儀各別所說而作;這當中的「上下律儀」,指的是如果你持守的是別解脫戒,在違犯之後就必須要透由別解脫戒的儀軌,來淨化所造的惡業;相同的,菩薩戒、密乘戒也是如此。在受了密乘戒之後,如果犯了根本墮,這時在密乘的儀軌當中就有特別的提到,可以藉由再一次的受灌等種種的方式來淨化惡業,所以第一個部分,「應如上下律儀各別所說而作」。

第二個部分,「諸惡還淨」者,這當中的「惡」最主要指的性罪。所謂的「性罪」是指不管有沒有受戒,你犯了這樣的惡行會有罪過,將來都會感得惡果的一種罪業,對於這一點應由四力而作懺悔,必須要藉由四力來作懺悔。而這當中的根據,在《開示四法經》云:「慈氏,若諸菩薩摩訶薩具足四法,雖作、集聚諸惡,仍可摧毀。四法為何?謂破壞現行、對治現行、遮止過失及依止力。」在《開示四法經》當中有提到,如果具備了四法,縱使是「作」以及「集聚」諸惡的定受業,也可以藉由四力的這種儀軌,藉由四力的這種力量,將它完全淨化。

作已集聚之業乃定受業,在這個地方所提到的「業」,是以「定受業」來作解釋,也就是「作」以及「集聚」的業,我們稱為定受業。如果定受業都能夠藉由四力來懺悔的話,那更何況是不定業?所以提到「作已集聚之業乃定受業」,彼業若能摧毀,況不定業?如果想要淨化定受業只有兩種的方法:第一種藉由四力懺悔,第二種透由感生異熟而將它淨化。所以在還未感果之前,唯一的淨化方式,只有藉由四力來懺悔。

此中初力,而四力當中,我們看到第一力「破壞現行力」,謂於所造諸不善業多起追悔;對於往昔我們所造作的惡業,如同一個人他誤食了毒品,而內心當中感到恐慌;相同的,對於過去所造的種種惡業,內心當中藉由思維而生起後悔的心態,欲生此心,如果想要生起這樣的心,須善修習惡業感生三果之理,我們必須要不斷的去思維,造作惡業將來會感得異熟果、等流果以及增上果這一點的道理,如果不善加的思維這一點的話,我們的內心就會產生懷疑。

第二力「對治現行力」,所謂的「對治現行力」是指,當你了解過去所造的惡業之後,內心當中想辦法藉由某一種的善行去淨化它的力量,我們稱為對治現行力。而眾多的對治現行力當中,寂天論師在《集學論》裡有特別的提到六種的對治力。所以正文提到,應如《集學論》中所說,依於甚深契經、修習空性、依於念誦、依於聖像、依於供養及依於名號等。

第三力「遮止過失力」,謂正防護,後不再造諸惡。這一力最主要提到的是,內心當中不僅生起追悔,並且對於往後要生起一種定解:「我不要再造作相同的惡業」。

第四力「依止力」,謂修菩提心等。「等」字當中包含皈依,所以依止力當中必須要生起「皈依」以及「菩提心」。此處廣說初力;而在《入行論》當中最主要提到的是,四力當中的破壞現行力。所謂的「破壞現行力」,是指對於過去所造的惡業,內心當中生起追悔,透由內心當中生起追悔的力量,才有可能進一步的去淨化惡業,但是要生起追悔是不容易的。如果我們的內心中,對於所造的惡業沒有辦法生起追悔的話,想要淨化惡業是不太可能的事;更進一步的,想要防護種種的惡行也是不容易的。因此在《入行論》當中,特別的、廣泛的宣說「破壞現行力」的這個部分。

又此應當憶念造惡之時、因、門、加行、對境及如何造作等。並且在此同時,我們必須要先思維:造惡的時間點、造惡的因緣、藉由三門用什麼樣的方式來造作惡行、造惡的對境為何、並且對於這樣的境我們是如何的造作惡業。

癸二、各別義(分四)

子一、破壞現行力(分四)

丑一、觀察如何造罪而作追悔(分四)

寅一、於懺罪境陳請鑒知

寅二、總懺由時、因緣、形式等門所造罪業

寅三、於殊勝境懺悔所造重罪

寅四、思不欲果追悔而懺

丑二、畏懼帶罪而死,修習追悔並行皈依

丑三、廣思所造無義罪業而修追悔

丑四、思維罪業令生怖畏之理

子二、依止力

子三、對治現行力

子四、遮止過失力

寅一、於懺罪境陳請鑒知(45“)

偈頌:於住一切處,正等覺菩薩,具大悲者前,我合掌啟白:

正文,於住一切處之諸正等覺菩薩具大悲者合掌追悔所造罪業,啟白懺悔。這個科判當中最主要提到的是,我們必須要至誠的,在佛以及菩薩的面前,如實的將過去所造的惡業,誠心的來啟白懺悔。

寅二、總懺由時、因緣、形式等門所造罪業

偈頌:無始輪迴起,此世或他生,我無知犯罪,或教他造惡,

或因癡所覆,我心生隨喜,見此罪過已,依怙前懺悔。

正文,從無始輪迴起流轉至今,我們在輪迴當中流轉的次數是無數次,從什麼時候開始流轉,我們根本沒有辦法探索。以過去的角度來說,輪迴它是無始的,沒有開端的,所以從無始輪迴起流轉至今,從過去到現今,於此世他生,不管在過去或是現今,因(無知)不解業異熟故,在偈頌當中有提到「無知」的這個字,但是現今在藏文版的註解裡並沒把這個字標示出來,而這個字應該在這個地方,所以用括號,「我因(無知)不解業異熟故」,不管在過去或者是現今,我因為無知不了解造作了惡業之後,將來會感得什麼樣的異熟的緣故,或自犯罪或教他造,由於無知,自己本身造作了許多的罪業,有時自己本身雖然沒有直接去造惡,但是教唆指使他人造惡。這兩者相較之下,教唆他人去造作惡業,所犯的惡業、所造的惡業,是比前者──自己去造惡,還要來得大。教唆他人造惡的同時,教唆者本身也造惡,並且你所教唆的對象──也就是造惡的這個人,他也造作了一種惡業,所以這樣的惡業是比較大的。

有時我們會覺得我自己沒有造,我叫別人去造惡沒有什麼關係,反正又不是我出面,但實際上這樣的惡業是比自己造惡還要來得嚴重,但我們也不了解這一點。所以不管是自己造惡也好,或者是教唆指使他人造惡也好,或者是因為我被錯亂的愚癡所覆,所以提到,或因我為錯亂愚癡所覆,我的心被錯亂的愚癡所蒙蔽了,不解業果,於他所造諸惡心生隨喜,對於他人所造的種種惡行,內心不僅不了解這是一種惡行,反而感到隨喜、歡喜,所以「於他所造諸惡心生隨喜」,罪過我今見已,現今我有機會看到我過去的種種惡行,心生追悔,於依怙前至誠懺悔而不覆藏。這時我必須要在依怙的座前,至誠的來懺悔我過去所造的惡業。如果藉由懺悔的力量,就能夠淨化過去所造的惡業;如果現今有機會懺悔的同時你不懺悔,並且將你過去所造的種種的惡行,以覆藏的方式將它掩蓋住的話,這對我們一點幫助都沒有。

寅三、懺悔於殊勝境所造重罪

第三個科判,這個科判應該要做一下調整,「懺悔」的這兩個字應該要放在最上面,「懺悔於殊勝境所造重罪」。

偈頌:我於三寶尊、父母或上師,由煩惱三門,凡所作傷害。

正文,錯謬者,於三寶尊父母或上師等福田,這段當中最主要提到的是,我們對於殊勝的境,不管是三寶、福德田,或者是父母、上師等利益田所造的重罪,今天一併懺悔,所以提到,「於三寶尊、父母或上師等福田」,因,藉由什麼樣的因而造作惡行,──煩惱三毒,以造惡──身語意,諸凡所作傷害,一切今皆懺悔。在這裡有特別的提到「上師」,或許我們會有一種錯誤的觀念,某一位上師他跟我並沒有法緣的關係,所以毀謗他不會有任何的惡行,我只要恭敬的承事跟我有法緣的上師就可以了,但實際上縱使對方跟你之間沒有法緣的關係,但是因為他具備有種種殊勝功德的緣故,所以透由煩惱三毒以及三門,對這樣的境界造作惡行,也會產生重大的罪過。對於這樣的罪過在了解之後,「一切今皆懺悔」。

寅四、思不欲果追悔而懺

偈頌:具有眾過失,罪人我所造,一切極猛罪,佛前悉懺悔。

正文,罪人,我是一位具有眾多罪過的惡人,心續當中,具有貪等過失,這些過失都是將來會讓我感生地獄等惡果的苦因,所以提到,此皆感生地獄等惡果因;所造殺生等罪,將生極大痛苦,過去所造作的殺生等等的罪業,將來會感生極大的痛苦,故我所造一切極猛,所以今天我將往昔所造作一切非常猛利的罪業,於諸佛前悉懺悔

丑二、畏懼帶罪而死,修習追悔並行皈依(47“)

偈頌:我未淨罪前,若死主先至;以何脫此罪?祈請速救護!

正文,若不即刻懺悔罪業,於尚未淨罪,與罪共存;於此前死主先至,將墮惡趣。在過去我們累積了無數的惡業,如果在臨終前,沒有想辦法將它懺悔乾淨的話,死後我們唯有墮入地獄當中受苦。是故,以何方便得以令我跳脫此罪?所以在現今我們要用什麼樣的方法,才能夠使自己跳脫這樣的罪業呢?祈請速救護我!這時有人提到,若曰:「未淨罪前,尚未死故,何須請求迅速救護?」在還沒有浄罪之前,現在我們都還沒有死,為什麼要急著去尋找救護呢?

偈頌:死主不足信,淨罪否不歇,無論病未病,驟壽難保信。

正文,死主剎那亦不足信,雖然我們都知道,我們終究是必須要面臨死亡的到來,但什麼時候死?這一點是我們沒辦法確定的。所以死主到底什麼時候來到我們的面前,是我們沒有辦法掌握的,所以提到「死主剎那亦不足信」。彼於淨罪等時皆,「彼」是指死主,死主他不會管你是否已經淨化了過去所造的惡業,他不會停下腳步,不顧所作成與未成,他也不會管你想要做的事情是否已經完成了,是故無論未病者,所以不管你當下有沒有生病,壽雖未盡,仍有死之人,縱使你的壽命還沒有到達盡頭,但是還是有很多人在這樣的一種情況下突然死亡,故於命,縱僅今日不死亦難保信;所以在面對我們的壽命時,其實我們的生命是很脆弱的,縱使只是今天不死的這一點,我們都很難相信,也就是我們都很難保證我們今天不會死的,不可信故,應速淨罪。


備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