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13/05/25 10:50:52
尊貴日宗仁波切
學習次第 : 進階

 入菩薩行論釋 佛子正道(第三十六講)

宣講:甘丹赤巴 日宗仁波切

 

(三十六)2013年5月12日下午(大悲精舍)

 

癸三、教誨應當勵力生此智慧(分三)

 

子一、正明教誨(分二)

 

丑一、明實相義

 

丑二、應當精勤證悟實相

 

子二、由說輪迴過患開示大悲所緣

 

子三、顯示大悲執境行相

 

丑一、明實相義 (220)

 

偈頌:151、如是於空法,何有得與失?有誰承事我?或誰輕蔑我?

 

釋文,如前所述,如是於自性空諸法,若由自性而稱量之,有何因得而生貪著?有何因失而起瞋恚?如同之前所介紹的,諸法的本質都是自性空,如果從境界的方位想要去觀察的話,這時我們根本沒有辦法找到真實的對境。為什麼我們心中會生起強烈的貪瞋?是因為我們認為境是由自方所形成的,我們執著境是自性的、是諦實的,因此在面對悅意境的當下,我們對於悅意境生起了實執,進一步生起了貪著;生起貪著之後,很自然的,我們想要去追求悅意境。當我們沒有辦法得到悅意境的時候,內心會感到懊惱;或者是得到了之後,因為某種因緣而再次的失去,內心會生起瞋恨。所以,我們心中為何會如此的執著?其實這是無始以來習氣所感得的一種果報,也就是在對境的當下,不加思索的情況下,我們的心中會生起俱生的執著。我們認為境都是有諦實、有自性的,但仔細觀察,你會發現這一切的對境,僅由分別心假立而無少許的自性。所以在文中提到,無有少許;有誰承事而利益我?或誰輕蔑而傷害我?所以以這樣的方式我們去探討,到底是誰他來承事我、來利益我?或是誰他會輕蔑我、而傷害我呢?

 

偈頌:152、苦樂由何生?有何憂與喜?若尋求實性,貪者孰愛誰?

 

釋文,為除痛苦、獲得快樂而勤勵力,彼等由何諦實因生?有情為了避免痛苦、追求快樂,而不斷的付出、不斷的努力。但實際上痛苦以及快樂,它是由什麼因而產生的呢?難道形成苦樂的因它是有諦實的嗎?並不是!雖然我們都想要離苦得樂,但是當我們認為「境是由自方所形成」的時候,縱使我們所造的業是善業,但我們所造的業也沒有辦法讓我們走向解脫之道。因為我們在行善的當下,我們認為這一切都是有自性的,既然是有自性的,在實執的攝持下所造的善業,還是流轉輪迴生死的業,而實際上,形成苦樂的因並沒有任何的自性。於所欲與不欲之事,有何自性所成歡喜、憂慮?對於我們想追求的或者是不想要追求的,「有何自性所成歡喜、憂慮?」心中所現起的歡喜以及憂慮,有什麼是有自性的呢?若以觀察實義正理尋求實性,貪愛者孰於誰生愛?如果以觀察真實義的正理去觀察諸法的真實性,「貪愛者誰」會對誰生起貪愛呢?「到底是誰」對於什麼境生起了貪愛?三輪自性皆不成立。如果仔細的觀察,我們會發現不論「貪愛者」或者是「所貪的境」,甚至心中所生起的「貪念」,這一切都沒有任何的自性。所以如果平時我們所造的業是惡業的話,為什麼我們造的惡業,它的力量是如此的強大?是因為我們認為境是有自性的。內心認為境是有自性的情況下所造的惡業,它的力量也會比較強大;而所造的善業,如果是被實執所攝持的話,縱使是善業但也沒有辦法成為解脫的因,它只能成為輪迴的因。所以在這個地方最主要是要告訴我們,我們必須要思維「境是無自性的」。尤其是在懺悔的時候,如果我們能夠思維「懺悔者本身」以及「所懺的惡業」以及「懺悔的這個動作」都是無自性的話,以這樣的方式來懺悔惡業,它的力量是最強大的。

 

偈頌:153、觀察世間眾,誰於今生死?誰將生已生?誰為親與友?

 

  釋文,觀察業及造業者等,尚存世間諸有情眾,誰於今生將死?如果將時間分為過去、現在、未來這三個階段的話,以現在而言,「尚存世間諸有情眾,誰於今生將死?」死非自性成立。誰將生於後世?如果以未來的角度而言,「誰將生於後世?」以過去的角度來說,誰於前世已生?誰為能助之親?誰為悅意之友?無有少許自性成立。如果我們進一步的去探索對境、觀察對境,生、死、親、敵都沒有任何的自性,這一切完全是在不觀察、不思擇的情況下,僅由分別心假立而成。對於這一點,過去有些證得空性的行者,他會特別教誡弟子們,身處任何時處,都要謹記「一切的對境,唯由分別假立」的這一點,也就是時時刻刻在心中都要提起正念告訴自己:「現在我面對的境界,完全是心所假立出來的」,不論是貪的對境或是瞋的對境,都要告訴自己:「這一切的對境,完全是心所假立出來的境」。所以,所謂的無自性,並不是只是在閱讀中觀論典的時候才有無自性的內涵,而是在任何的時間點,不論吃飯、作事,行、住、坐、臥任何的階段,都要告訴自己:「我現今所面對的這一切,完全是分別心所假立出來的對境」。如此領悟實相義已,應精勤將世間八法平等視之。

 

丑二、應當精勤證悟實相

 

偈頌:154、如我應遍持,一切如虛空。

 

  釋文,如我造本論者,應當遍持一切法如虛空,「虛空」是指遮止處的無遮法,相同的,「一切法的本質」是僅遮止有自性的無遮法,所以一切法猶如虛空,此是斷除三有根本、往趣遍智主要道故。為什麼要精勤的修學空性的法類?是因為透由修學空性的法類,而在心中生起空正見的話,「空正見」是斷除三有的根本,而且是往趣一切遍智最主要、唯一的道路。在偈頌裡有提到「如我應遍持」,「如我」這兩個字在解釋的時候,是解釋成「如我造本論者」,也就是寂天論師他本人。但這句話賈曹杰尊者在解釋的時候有解釋到,「如我」者是造者自謙,寂天論師他早已證悟了空性,所以這句話「如我應遍持」,「如我」的這兩個字是造者本身,他以非常謙虛的口吻來教誡弟子們,而主要教誡的對象是提到,主要乃是教誨未證真實性之凡夫。 最主要教誨的對象,是還未通達空性的凡夫,在觀待還未通達空性的凡夫,應視一切法如虛空。

 

子二、由說輪迴過患開示大悲所緣(分五)

 

丑一、今生之過患

 

丑二、後世之過患

 

丑三、思維雖生善趣猶無暇修正法

 

丑四、思維暇滿極為難得

 

丑五、應於自他受盡輪迴苦逼生起憂惱

 

丑一、今生之過患

 

「由說輪迴過患開示大悲所緣」,在這個科判當中,最主要是透由宣說輪迴的過患,進一步的告訴我們,應該如何修持悲心?想要在心中生起大悲,必須不斷思維輪迴的過患。

 

偈頌:   我等欲求樂,由爭愛等因,

 

155、頻生煩亂喜;憂惱勤追求、諍論互殺戮,因罪艱困活。

 

  釋文,今生我等雖欲求樂,然仍不出痛苦勢力。今生我等有情雖然想要追求快樂,但是仍然是被眾多的痛苦所控制,並且飽受痛苦的折磨。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情形發生呢?自他皆欲求樂,故與敵爭、愛己親友,不論自己或是他人,自他都想要追求快樂,想要追求快樂的同時,我們所使用的方法是錯誤的,我們試著與敵人鬥爭,「愛己親友」,貪愛自己的親友,由此等因,令心頻生煩亂、歡喜,這時我們的心中會不斷的生起煩亂以及歡喜心;不得所欲即起憂惱,當我們沒有辦法獲得我們想要獲得的東西時,內心會生起憂惱,為得所欲辛勤追求,而為了獲得想要追求的人事,這時我們的身體會不斷的去追求、與他諍論乃至相互殺戮;又因集聚無量語、意等罪,在上一句最主要提到的是身所造的惡業,「又因集聚無量語、意等罪」,徒勞無果,所以雖然我們心中想要追求的是快樂,但當下我們的所作所為卻是痛苦的因,因此不斷的努力所得到的結果,只有痛苦而沒有快樂、艱困活命,故諸智者不應貪著今生盛事。

 

丑二、後世之過患(222)

 

偈頌:156、雖數生善趣,享盡眾歡樂,死已墮惡趣,久歷難忍苦。

 

釋文,由僅一次值遇善識,雖能數數如閃電般暫生善趣,在輪迴中我們一再的投生,當我們有機會遇到善知識的時候,透由善知識的教誡,如果我們能夠依教奉行,透由行善能夠一再的投生善趣,但投生善趣的時間是非常短暫的,而在投生善趣的當下,享盡眾多歡樂,然死歿已歷無數劫墮入難忍大地獄中,雖然投生善趣的同時我們能夠享盡歡樂,但當善業的力量消失之後,歷經無數劫,墮入難忍的大地獄中,久受熱惱惡趣重苦;因須承受無邊眾苦,故應思維惡趣過患。

 

偈頌:157、三有多險地,不知悟實性,此違解脫因;若未悟實性,

 

158、將受難忍苦,無邊如大海。

 

  釋文,思維三有總過患者,謂於欲、色、無色三有之中,為眾苦逼,險地極多,思維三有的過患時,我們應思維在欲界、色界以及無色界三有當中,身處輪迴的我們是被眾苦所逼迫的,而且情勢非常危急,「險地極多」,然仍不出彼等之因,雖然我們在輪迴中流轉的時候被眾苦所逼,而且當下我們的情況非常糟,但為什麼直到現今我們還是沒有辦法跳脫輪迴?它的原因是什麼呢?乃於三有不知解脫眾苦方便──領悟實性,因為無始以來直到現今,我們都未曾了解真實性的道理,而為三有繩鎖繫縛,由於無法了解真實性,而被三有的繩鎖緊密的繫縛;爾時若未領悟實性,則於諸法增益為實,當我們不了解諸法的真實性時,對境我們透由心的力量會「增益境是諦實的」,也就是捏造諦實的境,此乃與解脫因相違,當我們心中生起實執的時候,「實執」與「證得實性的智慧」這兩者剛好是相違的,所以我們的心中沒有辦法生起智慧,不斷的串習實執,終將流轉輪迴。

 

若於三有未悟實性,將於彼處受盡無比、難忍無邊劇苦,如果我們沒有辦法了解真實性,我們將在三有當中受盡難以形容、無法忍受的無邊劇苦,猶如大海,故應勤修通達空性。輪迴的根本是無明,如果沒有辦法斷除無明,我們是沒有辦法獲得解脫,不僅沒有辦法獲得解脫,在輪迴中流轉的當下,我們所受的絕大部分都是痛苦。

 

丑三、思維雖生善趣猶無暇修正法(223)

 

偈頌:   修善力微弱,壽命亦短促。

 

159、為久活無病,遭飢餓疲勞、睡眠或受害,伴愚行無義。

 

160、無義命速逝,觀慧極難得。

 

  釋文,於三有中縱生善趣,然修善法力量微弱,在三有當中縱使能夠投生善趣,但投生善趣之後,修學善法的力量非常微弱;修善暇身壽命亦極短促,有時我們能夠獲得修學善法的暇滿人身,但在獲得暇滿人身之後,暇身的壽命非常短暫;暫存之際,又為追求久活,

 

而暫時存活的時候,我們又被常執所束縛,忙於沐浴、按摩及無病因──求醫等事,為了讓我們的生命能夠長壽,所以整天忙著沐浴、按摩,以及設法讓自己不要生病,也就是求醫等事;並遭飢餓、旅途疲勞、睡眠或受內外種種危難所害,並且在常執的束縛下,有時我們遭受飢餓之苦,在旅途上身心疲勞,有時睡眠而花掉了大半的時候,「或受內外種種危難所害」,所以縱使獲得了暇滿人身,我們也忘了要把握機會修學正法;相同的,如是伴隨惡友愚者行無義事,整天都跟惡友混在一起,做的都是一些無意義的事情,以致無暇修學正法,所以獲得了暇滿人身之後,根本沒有精勤的修學正法,今生無義、命速消逝,然能跳脫三有之因──觀實義慧復極難得,一生我們的所作所為,絕大部分都沒有任何意義可言,而且我們的壽命非常短暫,馬上就會消失,但在壽命還未消失之前,能夠讓我們跳脫三有的因──觀察真實性的智慧,我們卻沒有得到,故應勤修遮止輪迴所需方便。

 

丑四、思維暇滿極為難得(224)

 

偈頌:   於此有何法,能遮散亂習?

 

161、修時魔亦勤,令墮大惡趣。

 

釋文,若曰:「可於生善趣時,修空性義,遮止輪迴。」於此輪迴,無始以來,串習耽著諸法諦實及塵囂等散亂,在輪迴中流轉的時候,無始以來我們所串習的是什麼?「耽著諸法諦實」,我們不斷的執著法是有諦實、有自性的,而所作所為,整天所忙的就是世間的雜事,在忙碌的當下心生散亂,所以我們心中不斷串習的就是「實執」以及「散亂」,極難遮止,所以想要遮止我們心中的「實執」以及「散亂」的念頭是很困難的,有何能遮彼之方法?因除彼之順緣甚少,違緣損害極繁多故。想要斷除心中的「實執」以及「散亂」的念頭是很困難的,因為能夠斷除「實執」以及「散亂」的順緣非常少,違緣卻非常多,縱於略修正法之時,天子魔等為令行者墮大惡趣亦勤為亂,縱使我們有時會想要修學正法,但此時「天子魔等」為了讓我們不要修學正法來生墮入惡趣,會不停的設法來傷害我們,是故脫離三有違緣眾多、難除。所以想要跳脫三有是非常困難的。

 

若謂:「生善趣時,於諦及三寶等由修信等能脫三有,故非難得。」有些人會認為,我投生善趣的時候,只要對四諦以及三寶等內涵,內心中透由修「信」,最終我還是能夠跳脫三有,所以這一點並不困難。

 

偈頌:今生邪道多,猶豫亦難斷。

 

釋文,今生生善趣時,又有極多正見之相違品,縱使投生善趣,但是我們在修學正見的當下,是有很多的相違品(也就是違緣)會產生的,比方──墮入常、斷邊之邪道,有時我們會墮入常邊,有時會墮入斷邊,為惡知識引入其中,有時我們會被惡知識引入惡道;亦難斷除懷疑正道所生猶豫,並且在修學正法的當下,我們很難斷除心中對於正法所生起的懷疑,因能除疑內外二緣悉難得故。因為能夠「去除對於正法所生懷疑的內外二緣」都非常難得,我們心中無始以來所留下來的惡業習氣,讓我們在修學正法的當下,會對正法生起懷疑。縱使心中沒有生起懷疑,但是會被惡知識以及惡友所影響,所以沒有辦法精勤的修學正法,所以這都是我們沒有辦法精勤修學正法的眾多違緣。

 

或謂:「縱使今生未得,然於後世尋善知識,再修即可。」有些人或許會認為,縱使我在今生沒有得到正見,但是來生我透由尋求善知識,再修學也都不遲啊!

 

偈頌:162、暇滿難再得,佛出世難值,煩惱河難斷,嗚呼苦相續!

 

  釋文,若今生得善知識時不勤修善,後世難再獲得暇滿,在今生值遇善知識的當下,如果不精勤修學善法,後世想要再次的獲得暇滿人身,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復極難值佛陀出世,所以想要值遇佛陀也是非常困難的。是故極難遇善知識;縱已值遇大善知識,且得善妙暇滿之身,然未謹慎精勤修善,亦難渡越(斷除)煩惱大河,縱使值遇了大善知識,得到暇滿身的同時,如果沒有辦法謹慎的精勤修善,我們也很難渡越煩惱大河。在偈頌是提到了「斷除」的這個字,「煩惱河難斷」,在解釋的時候是用「渡越」來解釋,所以在這個地方有特別的註明,未解脫前,恆溺其中。如果沒有辦法解脫,我們就沉溺在煩惱的大河當中。言「嗚呼」者,是感怯弱、悲痛之義,痛苦接連相續而來,極為痛苦!縱脫一苦,又墮餘苦,故得暇滿身時,應勤思維輪迴過患。

 

丑五、應於自他受盡輪迴苦逼生起憂惱

 

偈頌:163、如是雖極苦,不見自身苦;眾生溺苦流,嗚呼堪悲愍!

 

釋文,如是雖極痛苦,然仍執苦為樂,不見自身沉溺苦中,不論自己或是他人,在輪迴中流轉之際,雖然身心極為痛苦,「然仍執苦為樂」,但我們在苦中都不自覺,反而執苦為樂,「不見自身沉溺苦中」;眾生溺於痛苦大流,由悲愍故感嘆而曰,以上我們介紹了很多輪迴的苦,透由思維自身所承受的苦,對於苦生起厭離,而進一步的將這樣的念頭轉向於他人,而對他人生起悲愍而想到,眾生他是陷在痛苦的河流當中,由悲愍故感嘆而曰:「嗚呼!云何能令彼等離苦!」有情深陷痛苦泥塘,實堪悲愍,故應勤修大悲。

 

偈頌:164、如人數沐浴,復數入火中;如是雖極苦,猶妄執為樂。

 

釋文,譬如外道有人為邪師所欺誑,數數沐浴,有些外道徒被惡知識所欺誑,而認為只要不斷的沐浴,就能夠洗淨心續中的惡業,復數跳入火中,或是跳入大火當中,讓身體承受極難忍受的痛苦,以此來淨化惡業;如是雖為苦行所逼,處極苦中,猶執此為獲解脫法,妄執為樂。雖然當下這些人,他是被痛苦所逼迫的,他身處在非常痛苦的狀態下,但是他還是認為這種方法能夠讓他獲得解脫,「妄執為樂」。

 

偈頌:165、如是有情行,似無老死住;今生終遭殺,後墮受劇苦。

 

  釋文,如是有情行如羅漢,似無老、死而住,輪迴的有情,他們的現狀如同阿羅漢,好像永遠都不會老、永遠都不會死,安逸而住;今生終將無法避免遭死主殺,但今生最後我們都無法避免遭到死主的殺害,後墮三惡趣中受劇烈苦。

 

子三、顯示大悲執境行相(226)

 

偈頌:166、我何時能從,福德祥雲降,己安樂聚雨,息除苦惱火?

 

釋文,如前所述,應善思維相續有劇苦者,彼等為苦所逼之狀,心緣苦火所惱有情而念

 

,透由之前的敘述,我們應該仔細思維,在相續中受到劇苦折磨的有情,他們正被痛苦所逼迫的狀態,內心當中緣著被苦火所損惱的有情而心生慈悲:「我於何時能從施等福德祥雲降下藥及食等己安樂聚大雨,息除彼等惡趣眾苦?」並念:「有情若能離惡趣苦,何其有幸!惟願離苦!我應令其離苦!」如此修習大悲。修習大悲必須思維眾生的苦,在心中顯現眾生的苦之後,進一步的希望眾生能夠遠離痛苦。所以這時我們要思維,眾生所遭遇的苦有哪些?為什麼眾生在想離苦得樂的當下,卻沒有辦法離苦得樂?他所造的業是什麼?而他所行的道是什麼?有些眾生雖然想要追求解脫之道,但是他走上的卻是另外一條邪道,所以他並沒有辦法因此而獲得解脫。所以不論是外道徒或是一般人,每一個人所受的苦都不相同,而在生起大悲之前,我們要先思維眾生所受的苦為何?在心中顯現眾生受苦的狀態,而在心中生起希望眾生能夠遠離痛苦的悲愍心。

 

偈頌:167、何時具無緣,敬集福資糧,於執著害者,開示空性理。

 

  釋文,願成脫離輪迴眾苦之因:謂我何時能具無緣智慧,通達諸法自性皆空,以此恭敬集聚施等無邊福德資糧,作為生慧方便;並於執著諦實而受害者,為能息滅其輪迴苦,開示空性之理而念:「願諸有情離輪迴苦!我應令其離苦!」這一段最主要強調的是「無緣的大悲」。提到無緣的大悲,「無緣的大悲」要如何生起呢?在生起無緣的大悲之前,一開始要先思維眾生所遭受的痛苦,並且進一步的想到,眾生雖然想要離苦得樂,但在輪迴當中所遭遇的卻是不想要面對的痛苦,它的因是什麼?它的因追溯到最後會發現,一切痛苦的因都是來自於眾生心中的無明。進一步的去思維,眾生心中的無明是否能夠斷除?有沒有斷除無明的方法?其實是有的,因為證得空性的智慧,就是斷除眾生心中無明的方法。所以這時要想到,雖然在輪迴當中有斷除無明的方法,但由於眾生不了解的緣故,所以眾生直到現今都沒有辦法斷除無明,所以在輪迴當中流轉受苦。既然有這樣的方法,但眾生因為不了解的緣故而受苦,內心當中感到不忍而生起的悲,稱為無緣的大悲。

 

所以在生起「無緣的大悲」之前,所思維的「除了眾生的苦之外」,進一步的要探索,「眾生的苦是來自於無明,而無明是否是能斷除的呢?它是能斷除的,因為諸法最究竟的本質是無自性的,透由了解諸法無自性的道理生起空正見,就能夠斷除心中的無明」。所以「無緣的大悲」在生起之前,要思維眾生的苦,並且進一步的思維無自性的內涵,透由了解無自性的道理進一步策發起的大悲,我們稱為無緣的大悲。

 

對於這一點,在三大寺的某些論著裡面有提到,「無緣的大悲是證空性慧直接攝持的大悲」,如果這一點要仔細分析的話,的確是不容易的。提到了證空性慧,「證空性慧」可以分為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在「根本定」的時候現證空性,在第二個階段在「後得智」的時候,透由義共相通達空性。但如果是「根本定」的階段,當聖者現證空性的時候,這時候根本無法生起大悲;但如果是在後得智的時候,也就是藉由空性的義共相去通達空性,但在此時此刻想要生起大悲,應該也是不容易的,因為在證得空性的分別心生起的當下,想要再生起與「證空性的分別心本質相異」的另外一種分別心,其實是很困難的。所以在某些論著裡面有特別提到,所謂的無緣大悲是指,「證空性慧直接攝持的大悲,稱為無緣的大悲」,但要很清楚的安立出,什麼樣的悲心能夠被證空性的智慧直接攝持?這是不容易的。

 

所以在文中有提到「並於執著諦實而受害者」,這句話是這一段的重點。為什麼眾生會感到痛苦?是因為眾生執著諸法是諦實的,他的心中生起了無明,並且他不了解斷除無明的方法,而在輪迴當中受苦。透由思維這個內涵,而策發起心中的大悲,稱為無緣的大悲。「並於執著諦實而受害者,為能息滅其輪迴苦,開示空性之理而念:『願諸有情離輪迴苦!我應令其離苦!』」如此修習大悲。

 

若欲圓滿大乘道中所攝具相大慈悲心,須生欲置諸有情於具一切樂、離一切苦之正等覺位。在這裡有提到,「若欲圓滿大乘道中所攝具相大慈悲心」,如果想要生起具相的大慈悲心,而且它是大乘道所含攝的具相大慈悲心,「須生欲置諸有情於具一切樂、離一切苦之正等覺位」,在內心中要生起「想要安置一切的有情,在具一切快樂、遠離一切痛苦的正等覺果位」,在內心中要生起這樣的念頭。但如果很仔細去分析的話,想要安置眾生在佛果位的這顆心,它是慈心嗎?也不是!它是悲心嗎?似乎也不是!所以這句話似乎有值得思考的點。

 

總之,應當依奢摩他而修實相之義:我念所緣之「我」,僅於蘊體假立而成,無有少許自性成立、自相成立、自主存在,我們心中所現起的「我」這個念頭,它所緣的這個「我」,是在名言當中可以安立的,「僅於蘊體假立而成」,它形成的方式是觀待蘊體,由分別心假立而成,「無有少許自性成立」,並沒有少許的自性、自相以及自主,是故補特伽羅之有,唯是名言安立,假立而有及唯觀待而有,所以補特伽羅的有,「唯是名言安立,假立而有」,完全是觀待名言在安立,假立之後而存在的,「及唯觀待而有」,故應作意無有自性。所以以這樣的方式來思維補特伽羅是無自性的。在藏文當中還有另外一句,「以這樣的方式,相同的,我們也要思維蘊等一切的法都是無自性的」。

 

結頌:

 

未遇至尊上師前,能斷三有根本道,

 

緣起離邊中觀見,縱僅少分亦未瞭。

 

在還未遇到至尊的上師前,能夠斷除三有根本的妙道──也就是緣起離邊的中觀見,「縱僅少分亦未瞭」,在還未遇到上師之前,縱使只是一少分我都不了解。

 

今我善說所有法,一切皆是上師恩,

 

願此善成如母眾,得逢大乘師長因。

 

今天我在這個地方為各位宣說正法,一切都是上師的恩德,希望這樣的善業能夠成為,一切如母有情早日值遇大乘師長的正因。

 

未證離邊中觀性,不能到達妙聖位,

 

探索空性緣起義,應當如理精勤修。

 

如果沒有辦法證得遠離常、斷二邊的中觀理,是沒有辦法證得圓滿的佛果位。在探索空性以及緣起的道理時,我們要了解「緣起、性空」這兩者是不相違、而且相輔相成的,「應當如理精勤修」。

 

說龍樹宗二諦師,百俱胝劫亦難得,

 

於此不久將隱沒,故智者應速精進!

 

在這個世間上,宣說龍樹的宗義所承許的二諦,也就是在龍樹的宗義裡面,提到了「世俗諦」以及「勝義諦」的道理,在這個世間上能夠清楚、無誤宣說二諦的師長,「百俱胝劫亦難得,於此不久將隱沒」,但是這樣的師長,在不久之後就會離開這個世間,「故智者應速精進!」

 

壬二、品名

 

入菩薩行論第九品 般若

 

釋文,入菩薩行論釋 佛子正道第九品釋 般若

 

第十品  迴向

 

庚四、由迴向支說明修學為利他而施捨身財善根之布施理(分二)

 

辛一、釋品文(分三)

 

壬一、迴向一切眾生入菩薩行作為總示

 

壬二、廣說迴向

 

壬三、隨念深恩而行禮敬

 

辛二、品名

 

壬一、迴向一切眾生入菩薩行作為總示  (229)

 

偈頌:1、造此入行論,所得一切善,願一切眾生,悉入菩薩行。(道寬比丘尼聞法筆記)

 

迴向

 

願生西方淨土中,九品蓮花為父母,華開見佛悟無生,不退菩薩為伴侶


備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