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10/02/18 07:38:31
學習次第 : 進階
日期:2010/02/18 07:36:35 喇嘛網 編輯部 報導
入菩薩行論 第九品 智慧 貢噶旺秋堪布
第九品 智慧
令勝義菩提心寶不斷增長之智慧品,分為:一、內容,二、品名
一、內容
(一)、略說生智慧
1、此前諸支分 佛為智慧說 故欲息苦者 當生般若慧
佛陀在經典中所說,由佈施到禪定之間的五波羅蜜多,所攝的一切方便的因支分,寂天菩薩將其簡要地彙集于《入菩薩行論》禪定品以前的諸品中。前面所講過的禪定諸品的內容,是佛陀世尊為了讓眾生獲得暫時的道(即見道和修道)和究竟的結果 ─ 智慧,亦即一切種智而說的。因此,為了利益其他眾生,想要根本止息三界輪回的生老病死,和個別三惡道的痛苦,連同一切痛苦的根本(一切的痛苦根本是人我執,而人我執的根本是執著"蘊界處一切法是真實"的無明。)的人,他應該要生起真正的對治法 ─ 智慧。
像這樣的智慧,一般可以分為:假名般若的經典般若、道般若及真正般若的果般若三種。在這兒主要所講的是果般若。這些再各別分類的話,經典般若有佛說的經典,和解釋經典的論典兩種;道般若有大乘的見道(第一地)和修道(第二地到第十地的九地);果般若有如所有智和盡所有智兩種。在這當中,經典般若和道般若二種是假名的般若,其安上般若的原因是,因為經典般若是詮說果般若和道般若的典籍,所以稱為般若波羅蜜多經典,這是將所說內容的名稱安在能說的典籍上;道般若是修行獲果般若的因,這是將果的名稱安在因上。這樣安立的目的,是為了要讓人知道是依著聞思經典般若,和修持道般若獲得究竟的果般若。就像陳那論師在《般若八千頌要義》中所說:「般若波羅蜜多無二,是如來之智慧,因結合所修智慧之意,所以典籍和道是般若之名。」
它們的性相如下:諸凡宣說果般若內容的經典、語言,是經典般若的性相;諸凡詳細辨別法的智慧,為大乘的見、修道所攝者,是道般若的性相;諸凡詳細辨別法的智慧到達輪涅二者的彼岸,是果般若的性相。
(二)、廣說
1、以見斷定
(1)、建立二諦
A、二諦的類別
2、世俗與勝義 許之為二諦
在這兒,如中觀應成派對二諦的說法:
◎ 總 體:
唯所知,或是唯緣起,或是唯經典內容。
◎ 類 別:
世俗諦和勝義諦二種。又苦、集、滅、道四諦的說法也包含於這二諦。
◎ 確定數目:
因為所知法一般來講確定有現象和實相兩種情形,現象力強的是世俗諦,實相力強的是勝義諦,所以數目確定為二。
◎ 類別本質:
如果觀察二諦到底是一(相同)還是異(相異)時,《解深密經》中說:二諦是一的說法,有四種過失,二諦是異的說法,有四種過失。此說主要是屬於勝義諦,在這兒,二諦在勝義上是超越一和異,與世俗唯名言上承認是破一的異並沒有矛盾之處。
◎ 詞 義:
因是障礙,或因是憑依,或因是名稱施設的意義,所以稱為世俗諦;因是真實義,又是最上的,所以是勝義諦,或因是聖賢們所證的真實義,所以稱為勝義諦。
◎ 了證二諦的心:
具二相的意識了知的是世俗諦;無二相的心證得的是勝義諦。
◎ 了證的方法:
以具相了知的方法和以無相證得的方法兩種。
◎ 二諦分別證得的有情是凡夫和聖人,但並不是完全絕對的。
B、二諦的性相
勝義非心境 說心是世俗
所謂的勝義諦,因為是超越二相心的行境,所以說不是心的行境;具二相的心,連同其受用的境,稱之為世俗諦。
C、斷定二諦的有情
3、世見二種人 瑜伽師一般 一般世間人 瑜伽師所破
可看見二種人說二諦,這二種人就是承認佛陀所說的四法印的瑜伽師,以及不承認四法印的外道和世人的一般人。其中,連同外道的世間一般人,他們執持身體是一整個,心續為常,這被承認外所取境是零碎微塵、內能取心是剎那的自性的聲聞部瑜伽師所駁斥。也許有人問說:「那麼瑜伽師的主張難道沒有人反駁嗎?」
4、瑜伽師亦因 慧別上制下
就像聲聞一切有部所主張的:「外所取境和內能取心兩者是同時接觸,心執無心相赤裸真實的外境」,被經量部以「明顯和一定同時看見」的理制伏。而有部和經部兩者都主張「外所取境是真實存在」,被唯識師以「六方同時結合」的理制伏。而唯識師主張「能所二取空的明知心識是真實存在」,被中觀師以「離一多(非一非異)」的理制伏。
那麼,中觀師有被制伏嗎?沒有。因為中觀師沒有任何承許,而且心之境不存在,所以沒有應有無窮盡的缺失傷害和有所緣的過失。如果說:像那樣的制伏,如何能知道呢?
以二同許喻
比如鏡中的影像等,立論者和答辯者雙方也都認同是顯而無自性的,如是知道了比喻的意義,就能知道被制伏。
為果不深察
如果認為:「因為承認一切心之行全是迷惑錯亂,所以瑜伽行者行佈施、守戒等的行為都是不合理的。」於勝義上,這些雖然不真實,但是為了成佛之果,要圓滿資糧的緣故,就僅是顯現而不加以觀察深究。
(2)、斷諍
A、斷根二諦之諍
(A)、斷世間凡夫之諍
說:「那麼不就與世間凡夫沒有差別了嗎?」
答:「不是的。」
5、世人見事物 分別為真實 而非如幻化 故諍瑜伽師
世人以無分別識見色、聲等法,以有分別識分別其為真實存在,不像瑜伽師所見的如幻。所以在此,了知如幻的瑜伽師與世人諍辯。
(B)、斷聲聞之諍
a、斷一切有部之諍
6、色等雖真實 共許非真量 彼等誠虛假 如垢共許淨
聲聞學者說:「所知五事 ─ 色法、心法、心所法、不相應行法、無為法,所集之諸法真實地顯現。」
中觀師:「雖然說色等一切所知法真實存在,那只是世俗名言共許,並不是諦實之識知其真實存在,像那樣說色等真實存在是假的。例如:女人的身體是不乾淨、無常等等,但具貪欲者共許其為乾淨、常等等,就像這樣。」
聲聞學者:「這與佛陀在經典中論述的蘊、界、處相違。」
7、為導世間人 佛說實有法 剎那非真實
中觀:「為了讓世人漸次上進,無誤地證悟實相,怙主佛世尊知道蘊、界、處之諸法僅是顯現,因而宣說蘊、界、處,並說這些法是剎那性,然而於真實性上,蘊、界、處之諸法,連剎那也不存在。」
8、謂亦違世俗 瑜伽量無過 待世謂見真
否則見女垢 將為世所制
聲聞說:「若蘊、界之諸法之剎那性,於勝義上也不存在,而剎那之諸法又與世俗相違,因為誰也沒有看見,像這樣,剎那之法就不包含於二諦中。」
中觀:「于瑜伽師們的後得世間識中,見剎那之諸法是世俗,因此並沒有不包含於二諦的過失,若是觀待不見剎那之世人,瑜伽師之見剎那性,可以稱為見真實性。如果不是這樣,若瑜伽師所見必須同于世人,那麼,瑜伽師了知女人的身體是不淨的體性,應將被認為女身是乾淨的世人心識所制伏。」
b、斷經部之諍
9、供幻佛生德 如供實有佛 有情若如幻 死已雲何生
經部:「如果一切法如幻、是假的,供養佛應無法獲得福德。」
中觀:「福德的所依境是合理的,向如幻佛行如幻供養,產生如幻的福德,就像你經部等的實有論者,主張向勝義真實有的佛行實有的供養,能獲得真實有的福德般,中觀派也是合理的。」
經部說:「如果主張眾生如幻,那麼就像幻人死後不會再入胎受生般,眾生們死後如何再入胎受生呢?這是不合理的。」
10、眾緣聚合已 雖幻亦當生
中觀:「當幻化的諸因、緣聚集時,雖是幻化也將一再生起,就像幻化的火生幻化的煙和火、幻化的馬生小駒、幻化的牛生犢等,能一再生起。又眾生的幻化,依著業和煩惱的因緣聚集,一再在輪回中受生,這並沒有矛盾、衝突。」
經部又說:「這也不合理,像眾生從生下來到死亡間、或是不間斷地一再受生,因為存在的時間長,所以眾生是真實的。」
雲何因久存 有情成實有
中觀:「僅是時間長的因素,如何使眾生是真實有呢?這是不成立的,幻化也有長久存在的,如存在著幾個月、幾年,也是假的;還有,眾生也有昨晚生,今早死的情形,這在世間上也是實有的現象。」
經部:「如果眾生如幻,則殺眾生就沒有罪過、施衣食給眾生也沒有福德,罪福成為如幻的。」
11、殺害幻人等 無心故無罪 於有幻心者 則生罪與福
中觀:「以你實有論者來看,雖同樣是實有法,但是,就像你認同毀掉假人沒有罪過而殺人有罪過般,殺幻人和向幻人偷盜等,因為它沒有心的緣故,所以沒有罪過產生,然而向具有幻心的眾生行佈施則積福德,要是殺他則生罪過。」
經部:「如果眾生和幻化一樣,那麼眾生有心,幻化無心,是不合理的。」
12、咒等無能力 不生如幻心
中觀:「你們實有論者也認同,依著有無心的不同因,而產生有無心的果,就像這樣,因為魔術師的幻術咒語、藥、小石頭等諸物,沒有能力產生心,所以幻心不生;而業和煩惱這些因,則有生心的能力,所以這兩者也僅是能生有心、無心的因緣不同而已,沒有真不真實的差別。」
經部:「若說眾生是和幻化一樣,那麼眾生不同種類的差別是不合理的。」
種種因緣生 種種如幻物 一緣生一切 畢竟此非有
中觀:「依著種種因緣產生的象馬等幻術果,也是種種不同。依著不同種類的因,當然是產生種種不同的果;僅由一因緣能生一切種種不同的果,這是不管何時何處都沒有的。」
13、勝義若涅盤 輪回是世俗 則佛亦輪回 菩提行何為
經部:「若主張勝義諦是涅盤,輪回是世俗戲論,那麼就來詳察佛陀有沒有具相的心。如果沒有,就成為物質;如果有,佛陀也成為輪回。前面說過心是世俗,如果同意佛成為輪回,那麼為了獲佛果,勤行佈施等菩提行做什麼呢?沒有必要。」
14、諸緣若未絕 縱幻亦不滅 諸緣若斷絕 俗中亦不生
中觀:「總之,魔術師變幻術的因緣條件若是沒有斷絕,象馬等諸幻相也不會止息。就像這樣,業和煩惱的因緣若是不斷,輪回具相之心的果也不會止息。於道的最後際,依最後邊際的金剛喻定,智慧於一剎那間將二障連同習氣的一切因緣全部斷除時,因為具相之心相續流斷絕,所以輪回於世俗上也實不生。」
(C)、斷唯識之諍
15、亂識若亦無 以何緣幻境 汝若無幻境 心識何所緣
唯識假相派主張心識唯明知,雖然體性真實有,但是色聲等境,就像是有眼翳的人所看的發縷,或是像魔術師所變的象馬等,它於境和有境(心)的體性上都非真實有(即是色聲等境既不是實有的境,也不是實有的心),它只是由於習氣之力,顯現的迷誤而已。在此是針對此主張的諍辯。
唯識:「當中觀師主張一切法是空性時,若迷惑的有境心識也不是真實有的,那麼以什麼能緣的有境之心,緣其色聲等如幻的所緣境呢?這也是不合理的。」中觀以相同之理破他。
中觀:「唯識假相派師,當你所緣的色聲等如幻境也非真實有時,真實有的有境心識緣什麼境呢?因為並沒有所緣的境。」
16、若彼有其他 彼相即是心 幻境若即心 何者見何者
在此,唯識真相派說:「如果境的地位它有其他,這也就是說色聲等境的相,是自己的有境心,因此,所取境和能取有境的心兩者,實際上體性是一,因為過去習氣醒過來的力量,境和有境顯現出能所不同,因此,所說假相派的過失,我們並沒有。」
中觀師則再說:「當你所緣和能緣兩者沒有不同時,有境心和如幻境的體性是一,這時,哪一個有境心看見哪一個所取境的法?這是無法看見的,因為這二真實有之法,體性是同一的緣故。」這樣的說法是周延的。
17、世間主亦言 心不自見心 猶如刀劍鋒 不能自割自
世間之怙主,佛陀于經藏中也說:「心不見心自己。」其比喻就像劍不管多鋒利,自己的鋒口也不能砍自己;指尖再柔軟,也無法碰觸到自己;還有技藝不管多熟練,自己無法騎在自己的肩膀上一樣,實有法的心意識也無法看到自己。
18、若謂如燈火 如實明自身 燈火非自明 無暗障蔽故
唯識說:「就像油燈照亮黑暗中的瓶子等諸物,而且油燈自己不用依靠其他的照明物,如實地照亮自己般,心意識也是如此,不但能明知色聲等外境,而且還不用依賴其他的能知者,自己能明知自己,這是合理的。」唯識若是這麼主張,中觀就說了,
中觀:「油燈不是自己照亮自己,為什麼不是呢?因為一開始油燈就沒有被黑暗障蔽,所以沒有要照亮的黑暗,因此,說油燈自己照亮自己是不合理的。」
19、如晶青依他 物青不依他 如是亦得見 依他不依他
唯識:「就像水晶本來是白色,要變成藍色,就要依賴藍色顏料等其他物,然而本來就是藍色的,如琉璃,就不用依賴顏料等其他諸緣。同樣地,也看到瓶子等有些東西要依賴油燈等的其他照明物、油燈等的有些東西不用依賴其他照明物,因此,心自己明知自己也是合理的。」
20、非於非青性 而自成青性 謂燈火能明 乃識知而說
中觀:「這也不合理,最初就完全不依賴因和緣的藍色,是絕對沒有的;本來不是藍色,後來要變成藍色,卻是自己將自己變成的,這種情形也不存在。因此,你的比喻也不成立。在此說油燈自己照亮自己,是因為看到前面的一盞油燈,有情的心知道後,才能用語言告訴他人。」
21、謂心是自明 誰了知而說 若誰亦不見 則明或不明
22、如石女孩媚 說彼亦無義
中觀:「說心識是自己明知自己,這是哪一個能知的心識知道後這麼說的?當以理詳察時,心識自己知道自己是不成立的;如果說是其他的心識知道,則審察到底是與自己同時的心識,或是不與自己同時的前後心識知道的?經審察後,無論同時的心識或前後的心識都不見是自明。因此,不論說是像油燈般的自明,或是像瓶子等般的不自明,都像是說石女之女一樣的,事物本身不存在,卻說其嬌媚的特徵般,詮說它一點意義也沒有。
23、若無自證分 心識怎回憶 余與受相連 能憶如鼠毒
唯識說:「若是意識自己不知自己,那麼過去知道藍色的那個識藍的意識,之後是如何回想起來呢?也就是說,之後想起我過去在某個時候,知道或看過青琉璃等的那種藍色的回憶意識是如何生起呢?這也是不合理的。」
中觀說:「這也不周遍。除了意識自己領受自己之外,其他經由與領受境相連,將能回想,依著識藍的意識憶起那藍色境,也將憶起那個識藍的意識。因為也有依著回憶境而憶起有境之心,所以心先自己領受自己而後回憶有境之心,這樣的說法並不周延,有如鼠毒般,冬天被鼠咬,鼠毒轉移身上,當時不知是毒,或說領受是毒的意識沒生起,之後因為春天雷響,傷口復發時,才想起是過去中了毒鼠的毒。
24、具他緣見故 心自己自明 然塗煉就藥 見瓶不見藥
唯識又說:「若是具有遍住作意禪定的緣,可以知道住在遠處極難知道的他人心思的差異,所以心識自己當然是自明的。」
中觀說:「這也不周遍,依著將明咒煉就的眼藥,塗在眼睛的方法,雖然可以遠見地下的寶瓶等,卻看不見塗在自己眼睛上的眼藥。就像這樣,能看到極難看到的遠處,並不表示近處自己能看到、能知道自己。」
25、見聞與覺知 於此不遮除 此處所遮者 苦因執諦實
唯識:「如果主張有境的心意識,於真實性上也不是真實存在的話,於世俗見聞覺知等也應該沒有才是。」
中觀:「像自己親眼看到,從他人之處親耳聽到,及依果之因、自性之因(有煙故知有火,為果之因,聲音和有為法無常,為自性體性無別之因),經由比量得知的這一些,我們認許它們是世俗名言唯顯現,在此這些不是要用因破除的。若問,此處要破除的是什麼?是輪回生老病死等痛苦的因,即是執著諸法是真實的執實分別念,這才是此處所要破除的。」
26、幻境非心外 亦非全無異 若實怎非異 非異則無實
如何破呢?中觀:「你唯識若主張心是實有法,那麼就觀察心和如幻境是相同或是相異,如果說如幻境它除了是心外,並不是相異的其他,而且也不認為不是其他(就是也不認為與心同一體性)。那麼,觀察所取境是實有法或不是實有,如果不是實有,則境沒有讓識生起的需要和能力;如果主張是實有法,就像柱子和瓶子,那麼所取境它怎麼會不是心外的他物呢?因為心也是實有法。」
唯識:「所取境它不是心外的其他真實的實有法。」
中觀:「那麼心也不是真實的實有法,因為心不是〝非真實存在的實有法的所取境〞以外的他法。」
27、幻境非實有 能見心亦然
唯識:「如果說一切實有法都不真實存在,那麼見聞等在世俗名言上也絕對不合理。」
中觀:「沒有過失,就像魔術師變的象、馬等,雖然非真實存在也能看到一樣,不但色聲等境是假的,連有境的心也是假的,雖然境和有境兩者都假,但是能看和所看,于世俗名言唯顯現上,仍是合宜的。」
28、輪回依實法 否則如虛空 無實若依實 如何有作用
唯識:「所謂的輪回是迷惑的自性,雖然它自己的體性無實有,但是在行束縛、解脫之事時,它的自性只是依附于實有心的依附者,心假若是無實有、輪回不是依附於心的依附者,那麼將像虛空一樣,束縛、解脫之事都不做。因此,輪回的世俗諸法,雖然自己的體性無實有,但因依附於實有的心,所以行束縛、解脫之事。因而在此說,境和有境兩者之中,境是自性無實有,有境的心是真實有。」
中觀:「這也不合理。輪回它自己是迷惑、無實有的自性,若依附於實有的心意識,它怎麼會有束縛、解脫的作用呢?根本不可能。」
29、汝心無助伴 是為獨一體 心離所取時 眾皆成如來
中觀:「如此,依你唯識師的主張來看,因為輪回二相的一切法是無實有的自性,所以你的心成為沒有任何二相之法的助伴,是無能所的單獨意識。」
唯識師:「極為同意」
中觀師則說:「當你主張的心,是離所取境和能取分別心二垢,是為無二,這時所有眾生應都成為如來。」
如是設唯心 究竟有何德
中觀:「雖然認許那樣的主張,但是一切的眾生現在仍在輪回中,仍然具有業、煩惱的束縛,並沒有成佛,你所主張的心,認許為〝無能所的單獨〞是不需要的。因此,認許施設〝三界唯心〞有什麼功德利益呢?是沒有任何功德利益的。」
B、斷道空性之諍
30、雖知法如幻 豈能除煩惱 於幻化之女 幻師亦生貪
唯識:「雖然知道煩惱的一切所緣境是如幻的自性,但是怎麼去除煩惱呢?是無法去除煩惱的。因為當變幻師對著他自己所變的美麗幻化女也會生起貪欲,所以雖然了知像你中觀師所主張的〝境和有境一切法是空性〞,也不能去除有境心中的煩惱。」
31、幻師於所知 未斷煩惱習 空性習氣弱 故見猶生貪
中觀:「並非如此。變幻化女的變幻師,他只知他所變的幻相是無自性,但是對於一切所知法,根本沒有斷除執實的煩惱習氣,也就是說,貪著實有法的心根本沒有斷除。因此,當看到自己所變的美麗變幻女時,會對其他的女子生起貪欲,這是自心續中了知諸法是如幻、空性的習氣非常弱而產生的,這是因為他有所緣之想的緣故。」
32、空性習嫺熟 實有習將斷 謂皆無嫺熟 爾後彼亦斷
問:「用什麼方法可以斷除對一切實有法的貪著或是執實呢?」
答:「這必須先斷定蘊、界、處等一切法,沒有四邊自性實有之生 ─ 即無自生、他生、自他共生、無因生之四生後,經由義共相之法 — 心中現起所了知的空性義,令了知空性的習氣或心不斷熟習,然後執著蘊、界、處諸法為真實存在的實有法的習氣,或是貪著之心將逐漸斷除,再依著習於所謂〝實有和無實都沒有〞,則執著無實的執著也將於後逐步斷除。」
這是合理的,理由如下:
33、當雲皆無實 不得所觀法 無實離所依 如何住心前
當說:「凡實有之法都不真實。」時,所觀察的實有法也成為了不可得。像「諸凡緣生為不生,彼無有生之自性,凡依緣者說是空,知空性者不放逸。」所說這般證得的時候,所謂無實它也因沒有所依之實有,所以無實的執著如何住於心前?是不住的,因為若實有不存在,則破它的無實也不存在。
34、當實無實法 悉不住心前 彼時無餘相 無緣最寂滅
當實證一切法不住任何戲論邊,那時實有和無實二者,不住于心智之前,即離所有的執著分別心。《中論》中說:「由他不得知,寂靜、不為諸戲論雜染,義為無分別心、無異,此是真實性之性相。」像這所說般如實證得時,亦有亦無等其他所緣相都沒有,因此無所緣相極為寂靜,即是一切分別念斷,無相之智生起。就像文殊怙主說的:「無有所要清除者,亦無些許留置者,如實觀看真實性,若見真實則解脫。」
C、斷果利他之諍
問:「如果成佛的時候,沒有有相的分別心,如何利生呢?」
35、摩尼如意樹 如何滿諸願 如是於徒眾 因願現佛身
成佛的時候,雖然沒有利眾的分別心,但就像摩尼寶和如意樹等,雖然沒有生分別心,但是能賜給心中所希望得到的財物,滿足所有的願望。同樣地,過去在有學道時,為了利益眾生,發下殊勝的願,由於此因的力量,現在成佛時對諸清淨徒眾,如十地菩薩,現相好圓滿受用報身;對凡夫化眾,即尋常的種姓們,現殊勝化身,為了利益化眾,如是般適宜地現佛之身。
36、如人修鵬塔 塔成彼即逝 雖逝經久遠 仍能滅毒等
這又有如過去修大鵬金翅鳥明咒的鄉古婆羅門,他用施了大鵬金翅鳥明咒的石頭等修了一座塔,塔建完後鄉古婆羅門就逝世,之後雖然經過很長的時間,但凡是中了龍蛇毒、魔和瘟疫等的人,只要去繞那塔,或是頂禮它等等,就可以痊癒。就像這個記事,佛陀也因利眾的願成熟的力量,致使利生事業不間斷。
37、隨順菩提行 圓成正等覺 菩薩雖入滅 利眾仍皆行
首先發殊勝菩提心,之後于諸多阿僧祇劫間,隨順六度菩提行,最後成就佛果。雖然菩薩成了佛不住世而入涅盤,但是於虛空存在間,仍行所有的利生事業。
38、供養無心者 如何能得果 住世或涅盤 經說同等故
若是認為:「佛陀成佛之後,完全沒有心和心所、沒有分別心,那麼向他供養,怎麼獲得具有福德的果呢?這也不合理。」這於經中說:「什麼緣故呢?於佛住世行供養,或是供養涅盤的塔、舍利,心是一樣果也一樣。」意思就是說,佛陀在世,具信心供養佛,或是具信心供養佛涅盤後的舍利,這兩者的福德是一樣的。
39、俗或真皆可 其果出自經 如供實有佛 能得果報然
我中觀師認許供養佛的福德,僅是世俗名言而已,而你們實有論師認許像這樣的福德是勝義諦、是真實的,這也是可以,都可以獲得福德。實際上,佛在世時供養佛,和供養涅盤的舍利,兩者的福德是一樣的,這是出自經典所說的。就跟你主張的〝向真實的佛行真實的供養,獲得真實的果報。〞是一樣的。
(3)、大乘殊勝成立
A、大乘經成立
40、見諦則解脫 見空性何為 何故經中說 無此道無覺
在此,是聲聞部的諍辯,一般上聲聞有:一、化身的聲聞,二、回小向大的聲聞,三、唯一淨道的聲聞,四、增上慢的聲聞四種。現在是增上慢的聲聞,稱為新大巴者。
新大巴說:「所謂見真諦的意思是,如果如實見到苦、集、滅、道四諦有法的無常、苦、空、無我的苦諦四行相;因、集、生、緣的集諦四行相;滅、淨、妙、離的滅諦四行相;連同道、如、行、出的道諦四行相,共十六行相,那時空性和無我都有,所以有餘涅盤和無餘涅盤將逐步獲得,這才是入解脫三界輪回痛苦的道路,而見到像中觀的主張〝所謂諸法是空性〞,這並不是道路,要做什麼呢?」
中觀:「什麼緣故呢?因為《般若經》中說,沒有證諸法空性的這條道路,三種菩提都無法獲得。又說,具有實有之想法的人,連真實忍(見道的智慧)也沒有,那麼無上菩提就更不用說了。還說,想修學聲聞地者,也應修學般若波羅蜜多,想修學緣覺地者,也應該修學般若波羅蜜多,想修學無上正等正覺地者,也應修學般若波羅蜜多。」
41、大乘若不成 汝教如何成 二皆許此故 汝初亦不許
小乘說:「所謂大乘,是佛陀圓寂後很久才出現的,所以說它是佛陀親口說的,這在我們並不成立。因此,它所依據的那經典,我們也不承認。」
中觀問說:「那麼你如何成立你所承認的《廣戒經》、《十七事》、《請問品》和《雜事品》的四部論典,以及《對法七論》等是佛說的?」
小乘:「關於這點是這樣的,為什麼呢?因為立論者聲聞部的我,和答辯者中觀師的你,兩者都贊同我所承認的這些經典是佛說的,所以不一樣。」如果是這樣說,那麼,
中觀師又說:「那麼你如何成立它們是佛說的?最初你剛從娘胎生下,你並不贊同你所承認的這些經典是佛說的。」
42、以何緣信彼 大乘亦複然 二許若成真 吠陀亦成真
小乘說:「以其他合理的理由相信是佛說。這理由是,結集者結集佛說的經典後,佛法的所有傳統依序傳遞下來,還有,修定學入經藏,修戒學見律藏,又對法不與法性相違,要修慧學見論藏,所以說是佛的教言。」
中觀說:「像這樣的理由大乘也有。導師佛陀親口說,至尊文殊和彌勒等結集,同樣地,班智達們依序傳遞,並出現批註佛經的論典。因此,大乘也一樣有這些理由。」
小乘說:「不只是這樣而已,還要有任何其他兩個人,或是兩個宗派相同主張的法或是經典,才真正是佛說,否則不是。」
中觀則說:「如果僅是這樣,像外道的《耶柔》、《黎俱》、《阿達婆》、《娑摩》四部吠陀,也為外道的兩個或三個不等宗派共同認可,那麼這也應該成為真理才是。」
43、大乘有諍故 汝經外道諍 他經亦自他 有諍故應舍
小乘說:「這不一樣,大乘是不是佛說的,因為我們有諍議的緣故,所以應該要捨棄。」
中觀說:「那麼你所承認的經典,有你和外道們的諍議,還有聲聞正量部、上座部、大眾部、一切有部的根本四部,和由四部分成的十八部,他們各自的根本經、別解脫經和各自解說經的四部律典有不同,所以,他們之間有自己和他部是不是真正佛說的諍議。因此,變成都應該捨棄。」
44、勝僧為教本 勝僧亦難住 心有所緣者 亦難住涅盤
非常珍貴的佛教,其根本是什麼呢?是比丘。比丘有名字比丘、自稱比丘、乞食比丘、近圓戒比丘和斷煩惱比丘五種。在此近圓戒比丘和斷煩惱勝義比丘,這兩種比丘若是佛法的根本,那麼要成為像這樣的比丘也非常困難,因為指示比丘戒律的四部論典是不是真實,也有所諍議;而又主張有諍議者是要捨棄的緣故。不但如此,若是不認許證空性之甚深法,心具有法我執的所緣,則阿羅漢的究竟真正涅盤也非常難獲得,也就是無法獲得。總之,依著無明習氣之地造無漏之業,將要受取具意自性之身,具有不可思議的死亡、遷墮,是沒有解脫的。
45、斷惑若即脫 彼無間應爾 彼等雖無惑 猶見業作用
小乘主張說:「阿羅漢他們已斷除生輪回的因 ─ 煩惱,因此,果是從苦聚中解脫。」
中觀說:「那麼,阿羅漢他們應該在煩惱斷除後的後得,就馬上從苦聚中解脫才是。」
小乘說:「這我同意」
中觀說:「這不對。雖然受生輪回的所有煩惱已經斷除,但是于有餘的所依(身體)上,仍看到阿羅漢他們業的作用。像目犍連、古穹和恰噶阿羅漢,他們由於過去世業的作用,所以看到他們在具苦的身蘊上受苦。
46、若謂無愛取 故定無後有 此非染汙愛 如癡雲何無
小乘說:「于阿羅漢有餘的所依上,雖然有痛苦,但是因為一時沒有近取來世痛苦的愛,所以沒有來世的苦蘊,就像油燈滅了一樣,斷後有,我們確定是如此。」
中觀問:「阿羅漢怎麼沒有愛?」
小乘說:「沒有愛,因為煩惱已斷。」
中觀說:「彼愛雖然不是煩惱的愛,但若是沒有斷除沒有煩惱的愛 ─ 即法我執,那麼貪著唯法,將成為來世以後有意自性之身的緣,像這樣的愛就像癡,所謂〝如癡〞,就是阿羅漢有不知境劫、時劫、因劫、法劫的四不知之癡。像這樣怎麼沒有非有煩惱的愛呢?是有的。」
47、因受緣生愛 彼等亦有受 有所緣之心 將住一些境
若因受緣生愛果,苦、樂、舍受是心之遍行,是隨逐一切心法相應生起的心所,阿羅漢他們也有,因此依此生愛。不但這樣,不證無緣的智慧並有緣唯法的心,將貪著並住於像執輪涅為異的一些所緣境中。
48、無空性之心 已滅將複生 猶如無想定 故應修空性
沒有證得「諸法離有無斷常一切邊」的大空性,具執著實有法的阿羅漢的心中,受生輪回的煩惱雖然滅除一次,但是從無明習氣之地具意自性之身將會再受生,就像於無想定的時候,六識雖滅,但因未離種子,所以再生。因此,應該要一再修習,諸法離有無斷常一切邊的大空性。除此之外,所獲得的涅盤並不是真的,《妙法蓮花經》中說:「像這樣所說的涅盤,你雖然從輪回的諸苦中解脫,但是你仍然還沒涅盤,要尋找佛陀的此一勝乘。」還有,彌勒怙主說:「是故未成佛間不獲涅盤,就像捨棄光和光芒,無法觀看太陽般。」以及龍樹菩薩說:「聲聞們直至諸佛勸請間,一智身沉迷於禪定,什麼也不想地安住著。」
49、若語入經藏 即許為佛說 大乘與汝經 多等何不許
如果聲聞們承認〝諸凡經典之語入于經藏,顯見於律又與法性不相違者,就是佛說〞。那麼大乘所說業果等的經藏,也顯見於大乘自己的律,也入于經藏,並與法性不相違,這些大部分和你們聲聞的經一樣,為什麼不認同呢?
小乘說:「因為宣說諸法空性,和我們的經不同的緣故。」
50、若因一不屬 一切皆有過 則以一經等 豈非皆佛說
如果因為宣說諸法空性不屬於聲聞乘之藏典這一項原因,就說大乘的一切藏都有過失,那麼,以與你聲聞們的經典一樣,宣說三學的內容這一點,大乘一切藏典,為什麼不是佛說的呢?佛說是成立的。
51、諸聖大迦葉 佛語未盡測 誰因汝不解 廢持大乘教
小乘說:「因為大迦葉等一些阿羅漢,不瞭解大乘的大般若等經典。」
大乘中觀:「大乘的某些經典之語十分深奧特別,大迦葉尊者等也難揣測,僅因新大巴(增上慢)聲聞你不瞭解,就說這不是佛說,要捨棄它,不應該持有,誰會這麼做呢?這麼做是不合理。」
B、道空性對治法成立
52、為度愚苦眾 因離貪懼邊 而安住輪回 此即空性果
因不知業果的無明力量,而造了殺生等的惡業,其結果是嘗受生、老、病、死、寒熱、饑渴等痛苦。為了利益這些愚癡痛苦的輪回凡夫眾生,以無緣大悲和證大空性的見雙運,因大悲緣著利益其他眾生,所以從貪戀寂滅涅盤邊解脫;因證無我的大智慧,所以從畏懼住輪回邊解脫。由於離二邊,為利益眾生就像天鵝入蓮花湖般地住輪回中,這是修諸法離有、無、斷、常一切邊的大空性的結果。
53、如是破空性 即是不合理 是故莫生疑 應該修空性
像上面所說的,破斥諸法是空性的部分是不合理的,因此不用懷疑宣說空性的大乘經典是不是佛說,也不用懷疑所宣說的諸法離有、無一切戲論邊的空性內容是不是道,如此無懷疑地應修空性。
54、空性能對治 煩惱所知障 欲速成佛者 何不修空性
由於執著「我」和「我所」產生慳吝等障礙解脫的煩惱障,因三輪分別心,或是執蘊、界、處等一切法是實有,或是執相,或是執二而障礙獲得一切種智的所知障,如是二障愚暗的對治法是證諸法空性的見。因此,為利益其他眾生,想盡速獲得一切種智的有情,為什麼不修空性呢?應該修才是。
55、法凡能生苦 于彼應生懼 空性能息苦 為何生畏懼
若有人說:「因為對說諸法是空性會生恐懼,所以不修空性。」
則說:「凡是會令身和心產生痛苦的法,不管是誰心中都會對它生恐懼。然而修諸法空性,它是平息所有一般的和個別的輪回苦的體性,對它為什麼要心生畏懼呢?是不該生的。」
56、我若少分有 畏處皆生懼 既無少分我 是誰生畏懼
如果有少分的〝畏懼者〞我,就會對任何恐怖之處生畏懼,但是〝我〞實際上連少分也沒有,所以是誰生畏懼呢?根本沒有畏懼者。
2、道以觀修修持
(1)、觀修人無我的理趣
A、觀修無俱生我的理趣
57、齒發甲非我 我非骨及血 非涎非鼻涕 非膿非黃水
任何一位輪回六道具我執的眾生,執著「我」和「我的」,這個為眾生所執著的境,就稱之為〝我〞,但若是尋找〝我〞,是找不到、是沒有的。身上口中有三十顆牙齒,它們不是我,如果是的話,就會變成拔掉一顆牙的時候,我也拔掉了,我執的境就少了,那麼我執也會變小;像這樣,頭髮有二萬一千根,它們也都不是我,如果是我,剃頭發的時候,我也剃掉了,那麼就沒有我執的境,會變成沒有我,但卻不是這樣,所以頭髮也不是我;指甲有二十根,它們也不是我,如果是我,剪指甲的時候,我也會變沒有,但卻不是如此;我也不是身上所有的三百六十根骨頭,如果是,像斷一隻手或一隻腳或一根指頭,因為骨頭少了,我執的境也變少,所以我執會變小,但事實卻不是這樣;健康的人身上所有的血,說是有七個手捧,它們也不是我,如果是我,當身上有傷口,血滴下來的時候,我會變少、變小,但也不是這樣;同樣地,兩鼻孔流的鼻涕也不是我,如果是,擤鼻涕的時候,我也擤掉了,但卻不是如此;還有身體內粘粘有味道的涎,也不是我;同樣地,腐敗的血其清瑩的黃水和濁垢的膿,也不是我,如果是我,當流黃水和膿的時候,我應變小或變沒有,但卻不是如此。
58、我非脂非汗 肺肝亦非我 餘內臟亦非 我非屎和尿
我不是身上的脂肪,身上出的汗也不是我,內臟肺和肝也不是我,其他的內臟,如腎、膽、脾、大腸、小腸、胃等也不是我;我呢!也不是屎和尿,如果是,當解大小便時,我會沒有了,那麼我執就應斷除,但事實並不是這樣。
59、肉與皮非我 氣暖亦非我 孔竅亦非我 六識絕非我
身材若是中等,不太胖也不太瘦,身上的肉共有五百把,皮膚有七層,這些都不是我。以上所說的是,身上的六大中,地大和水大都不是我。又暖與氣也不是我,這是說,身上有溫度的火大和氣息進出的風大,這二大也不是我;又所謂孔竅不是我,身上有九竅門,其內部是空的,這些都不是我,這是說空大也不是我;還有眼、耳、鼻、舌、身、意六識也絕不是我,這是說識大也不是我。總之,就像佛在經典中說的「有情具有六大」,而這六大全部都不是我。
B、觀修無遍計我的理趣
(A)、破主張神我
60、聲識若是常 一切時持聲 無所知知何 何理稱為識
外道數論師們主張神我是受用者、是常的實有法、不是造作者、不具三德、沒有放攝的動作,具意識的體性,受用從造作者主宰的袋子稱為心或大,現出的唯聲、唯味等法。
數論說:「不是有神我嗎?」
中觀則答:「如果數論師主張的聲識是常恒的實有法,則有聲境和無聲境之一切時,都應該要識取聲音;如果主張沒有聲境的時候,不識取聲音,因為沒有所知境聲音。若是這麼主張,那麼這識知道什麼呢?是什麼理由稱為識?稱說為識是不合理的。」
61、無知若是識 樹亦應是識 是故應定稱 無境則無識
如果沒有了知聲等境的作用,也還可以設立它是了知的識,那麼根本沒有意識的樹木,也應該可以設立它是識,因此確定說:「沒有像聲的所知境近住,則了知像聲境的識也沒有。」
62、若謂彼知色 彼時何不聞 若謂聲不近 則亦無彼識
外道數論說:「聲識它在沒有聲音的時候是知色,所以在那個時候可以設立是識。」
中觀說:「那麼在知色的時候,為什麼不也聞聲呢?應該要聽聞才是。」
數論說:「當知色的時候,因為聲音不在附近,所以不是聞聲。」
中觀:「那麼,因為聲音不在附近,所以一定要說:『知聲音的識也沒有』」
63、持聲自性者 如何變持色 一人成父子 假名非真實
其他的理由是:「凡是識取聲境自性的識,如何變成識取色境,因為承認聲、色兩者的表像面是不同。」
數論說:「沒有過失,就像一個人是父親也是兒子,基體一樣是可以的,從自性或主宰面,依著色和聲兩者體性是一,聲識它也是色識。」
中觀這又說:「說一個人是所謂父和子是基體相同,這是依不同的觀待境,心加以捏造而已,事實上,父子基體相同不是真實有,父親是真實有的話,必須在兒子之前產生,如果兒子是真實有的,必須在父親之後產生。」
64、憂喜暗三德 非子亦非父 不見持色彼 具有持聲性
中觀:「像這樣父子若是實有,在你的宗派必須在因〝主宰〞界中存在,並且主張〝主宰〞是三德均衡的自性。然而意志、微塵和冥暗三德的每一德都不是父和子,所以,絕不可能見到識取色的色識自性具有識取聲的聲識自性。」
65、如藝人異狀 視一彼非常 異樣若為一 彼一昔所無
外道數論:「就像一位演員更換不同的服裝,早上扮演神,晚上扮演龍般地扮演不同的角色,一個神我先前聽聞聲音,之後了知色,境雖然不同,但是神我就像演員一樣,體性是一並沒有矛盾。」
中觀:「像演員一樣,先後變換不同的形貌,而你看他卻是一個體性,這是不合理的,他就像演員一樣無常。如果從一種形貌變成另外一種形貌,還主張是一個體性的自性,那麼像這樣的一,是過去世間上所沒有的一。」
66、異樣若非真 雲其己自性 若謂即是識 眾生應成一
數論他說:「神我的體性就像水晶的體性,雖然不會變,但是在聞聲、知色的部分,就像用顏料變成的水晶的藍色,只在境上現出不同的形象而已,並沒有矛盾。」
中觀說:「如果主張異狀的境相部分,像水晶的藍色不是實有,那麼請說他自己的自性是什麼呢?」
數論他說:「不被像聲、色境造作成不同的心識唯明知,是他的自性。」
中觀說:「像這樣的話,所有的人都應該成為一,因為心識唯明知是所有人的共法。」
67、心無心亦一 同為有之故 個別是妄時 何為共同依
中觀說:「不但這樣,〝有心的神我〞連同〝無心的主宰〞,在你宗派中也應成為一,什麼原因呢?因為這兩者同樣是有。還有,當主張個別色識的部分和聲識的部分它們是假的時,將有損於說〝它們體性常一的自性是相同〞的相同所依(即先後同樣的所依,唯明知的神我是什麼呢?是沒有的)。因此數論所主張的神我是常、實有的自性,若以理觀察是不存在的。
(B)、破主張我為無生物
68、無心亦非我 無心故如瓶 若具心故知 無知應破滅
他認為:「外道勝論師他們所主張無心自性的我,是無生物、是空、是如虛空般的自性的常,遍佈一切,這不是有的嗎?」
中觀說:「無心自性的無生物也不是我,因為無心,就像瓶子等。」
他主張說:「〝我〞自己的體性雖然是無生物、無心的自性,但是是具有眾生的心,因此可以了知色、聲等境。」
中觀說:「若是像那樣,承認〝我〞自己的體性是無知物之相,將在具有心之時破滅。」
69、若我無變異 心于彼何為 如是無知用 虛空成為我
外道認為:「縱使心行知境的作用時,因為〝我〞自己的體性是常,是不會轉變成為其他,所以沒有過失。」
中觀:「那麼,有情的心識給常我造了什麼過去所沒有的新特點呢?什麼也沒有做到。像這樣依承認〝我〞自己的體性是無心且沒有一切作用,體性是空來看,你將是認取虛空為我。」
(C)、斷無我義之諍
a、斷若無我,業果不合理之諍
70、謂若我非有 業果系非理 業作已既滅 成為誰之業
外道說:「若是〝我〞沒有,則造善、惡等業,和受苦、樂果報的連系是絕對不合理的。因為,善惡業的自性是各自造完後,業自己就壞滅,造業的所依身蘊也是一樣壞滅,因此造業者造業後業壞失,造業者自己嘗受不到自己所造的業,又若業的異熟果成熟,後來的身蘊將遇到未造的業果。因有這樣的過失,所以業它將成為誰的業呢?這是不合理的。」
71、作者受者異 與我無作用 汝我皆成立 諍豈非無義
中觀說:「雖是主張造業的基礎身蘊,和受業的苦樂果的基礎身蘊,是前後各自不同的自性,以及雖承認造業與受異熟果報時有我,但因〝我〞自己的體性是常,所以沒有任何的能作和所作。因此事實上,你和我兩者的主張,都是沒有業和果連系的基礎,由於我兩都如是成立,所以現在諍辯業果的所依為有我或無我,不是沒有意義嗎?是的。」
72、謂因時有果 此見不可能 依同一相續 說作者受者
外道他說:「佛經中不是說造業者需要嘗受自己的異熟果報嗎?」
中觀:「看見所謂具造業因的那一剎那,具有苦樂的異熟果,這是因果同時的自性,是絕對不可能的,所以,僅是宣說依著同類因和同類身蘊的同一相續,而稱為造業者和受用異熟果報者。除此以外,像說造業者嘗受自己的異熟果報是不可能。」
73、過去未來心 俱無故非我 今心若是我 彼滅亦無我
中觀:「那麼如果認為心是我,其實並不是。過去的心不是我,因為已經滅了,現在並沒有,未來的心也不是我,因為現在還沒有生。如果想:「現在剛生起的〝現在的心〞是我」這也不是我,因為生起隨即滅,也沒有我。」
74、如芭蕉樹幹 剝析無所有 如是細觀覓 我亦非真實
中觀:「例如將芭蕉樹幹從外到內,層層剝開來看,沒有些許真實存在的,同樣,若用理審慎觀察尋找,所謂的〝我〞也不是真實存在的。」
b、斷若無我,悲心不合理之諍
75、有情若非有 於誰起悲憫 為果而承認 因癡捏造者
他說:「如果所謂的有情或是我,不是真實存在,那麼菩薩們要對誰生起離苦的悲心呢?因為沒有生悲心的物件。」
中觀:「這也沒有過失,在最初發殊勝菩提心的時候,為了其他眾生,未來要獲得圓滿的佛陀果位,而承認有眾生,對愚癡不知真實性,於實際上沒有卻捏造為有的眾生們修悲心是可以的。」
c、宣說不破假名的我
76、無我誰之果 實然由癡許 為止息痛苦 果之癡不除
他說:「若是所謂的有情或是我根本沒有,那麼說為了獲佛果的果,是誰要獲得呢?」
中觀:「於勝義上,因為沒有眾生,所以果也是離能獲、所獲,這是真實的,但是在世俗名言唯顯現上,依著不知真實性的無明的假立,主張也是有佛果可獲。」
他說:「那麼像這樣的愚癡不是也要破除斷舍的嗎?」
中觀:「這又是為了止息三界輪回的生老病死等一切痛苦,說要獲得無上正等正覺佛果的。所謂果癡或是稱為不知真實性的無明,它是暫時不除。這是因為依此要止息輪回的痛苦的緣故。」
77、苦因之我慢 惑我得增長 謂慢無法除 修無我最勝
他認為:「那麼於我無所知或是我執無明也不用破除。」
中觀:「不是這樣的。產生輪回生老病死等一切苦的因,是心想著〝我〞的我慢,或是不知業果的無明,它因為執無我為有我,愚癡顛倒而增長,所以一定要破除。」
他說:「像這樣的我執的我慢,沒有方法破除。」
中觀:「沒有能破的對治方法,是不成立的。所謂修無我是最殊勝的,就像〝無我和我相違故,以無我見破斥它〞所說般的,諳習諸法無我,是斷除我執無明的最好對治法。」
(2)、觀修法無我的理趣
上面已經用理破了不同於苦近取之蘊,或是身、受、心、法的外道假立的遍計我的實有法,現在是破我執的所緣境 ─ 身、受、心、法的四念處。
A、觀修身念處的理趣
(A)、總觀身
78、身非足小腿 腿腰亦非身 腹背亦非身 胸肩亦非身
身體一般上是假有的,所謂「身」不是真實的實有法,不是真實的理由將一一解說。「所謂〝身〞不是腳嗎?」,光只是腳不是身體,如果是,沒有一隻腳,將成為沒有身體,但事實並不是這樣。同樣地,腳的小腿也不是身體,如果是,拿掉小腿,整個身體將滅掉,但事實也不是這樣,同樣地,左右大腿或光是腰也不是身體,還有光是前面的腹,或光是後面的背也不是身體,同樣地,前面的胸脯或手的左右肩膀也一一地不是身體。
79、側肋手非身 腋窩肩非身 內臟亦非身
頭頸亦非身 此中身為何
觀察左右側肋每一根肋骨,也不是身體,和僅是左右手也不是身體,同樣地,光是手下面的左右腋窩,也不是身體,又光是左右肩膀的肩頭也不是身體,還有,若一一觀察肺、肝、腎、脾、大腸等內臟是不是身體,它們也都分別不是身體,又僅是頭或頭上的左右眼、左右耳、鼻子、上下唇、牙齒、舌頭等一一觀察,每一個也都不是身體,同樣地,僅是頸子也不是身體,那麼在此,身體是什麼呢?
80、此身諸部分 住于諸肢分 諸分雖住分 身己住何處
若是像這樣觀察,身體是什麼體性?如果是主張此身一整個身體,一部份、一部份地安住在頭、左右手和腳等所有肢體和分肢上;那麼雖然身體的所有肢分住在頭、手、腳等的諸肢分上,但是身體它自己是住在什麼地方呢?它並沒有住在任何地方。
81、若是吾全身 住於手等上 則盡手等數 應成等數身
如果主張我自己全身體,也就是整個身體一一地住在諸頭、手、腳等上,那手和腳等它們有多少,身體就有多少。像兩隻手就有兩個身體,兩隻腳就有兩個身體,一個頭就有一個身體,像左右眼、左右耳,每一個也都各有一個身體。像這樣有多少肢體和分肢,就應該有多少身體,但是這誰也不承認。
82、內外若無身 手等豈有身 手等外餘無 彼如何是有
若是像這樣,外面的皮膚、指甲、頭髮等,和裏面的肉、血、骨頭、內臟等都一一觀察,都沒有實存的身體,那麼手、腳等肢體和分肢,它們怎麼會有身體呢?又手腳等肢體以外的任何一法也都沒有真實有的身體,那麼身體它是如何地有真實有的體性呢?是沒有所謂真實有的身體。
83、無身因愚迷 認手等為身 如因形狀殊 認假人為人
因此,所謂「身體」勝義上是沒有真實存在,但是在名言上不加以觀察,僅是世俗唯顯現之時,不知真實性的無明之心,對僅是頭、手、腳等肢體和分肢們的聚合體,生起了所謂「身體」的想法。就像由土、石、木棍等堆砌的假人,因佈置成像頭、手、腳的特殊形狀,在天色昏暗的時候,生起了那是人的想法般。
84、乃至緣聚合 身體視為人 乃至有手等 視彼為身體
乃至有以心氣移動等緣聚合間,將身體看成人。同樣,乃至有頭、手、腳等的聚合間,看它像身體。勝義上,若是觀察,所謂「身體」它自己的體性是沒有真實存在。
(B)、個別觀肢體
85、如是指聚故 手亦複為何 彼亦節聚故 亦析節己分
如果思惟:頭、手、腳等,它們有嗎?就像觀察身體一樣,像手僅是拇指、食指、中指、無名指和小指的聚合而已。所謂「手」它自己又是什麼呢?因若五根手指各自分開,手也不存在。如果思惟:那麼每一根手指是有的嗎?手指它也是上、中、下指節的聚合,若是將指節各自分開,手指事實上也是不存在,還有將指節自己的皮、肉、骨頭、骨髓的各個部分分開,指節自己的體性也不存在。
86、分複析為塵 塵析為方分 析方離分故 如空塵亦無
指節的所有成分也一一地細分至微塵,如是指節的肉塊、骨頭等成分也不存在,又微塵它們也再分為像東、南、西、北、上、下的方和隅,那麼微塵它也不存在,所分的像東、南、西、北方的成分,它們各自再以前、中、後或上、中、下來分,或是以六方同時結合,粗細微塵成為六方分的理來觀察則離方分,因此,像虛空般變成沒有,所以所謂「微塵」,它於勝義上也是不存在的。
(C)、宣說因此需斷對身體的貪著
87、如是聰慧者 誰貪如夢身 如是無身時 男女為何是
像上面所說般,所謂「身體」不加以觀察是僅顯現地存在,若以理觀察,它自己的體性根本不存在。因此,有智慧的人誰會貪戀像夢的身體呢?不應該貪戀。當以理觀察,身體事實上不存在時,所謂真實存在的男人和女人是什麼呢?什麼也不存在,就像「眾生自性寂滅」所說般地,身體事實上不存在。
第九品 智慧(2)
88、苦若真實有 何不損極樂 樂實則甘等 何不解憂苦
所謂「受」是由心產生的,是心之遍行,隨著所有六識產生的感受的自性,從體性上分,有苦受、樂受和舍受三種,或是從身和心分,身有苦受和樂受兩種,心有喜和憂兩種,連同舍共有五種。或是由所依根分有:眼聚觸緣的受、耳聚觸緣的受、鼻聚觸緣的受、舌聚觸緣的受、身聚觸緣的受、意聚觸緣的受六種,它們每一個又有苦、樂、舍三種之分,成為十八種意近行(此令心攀緣遊走故名之),像這樣的受,數論師們主張是主宰的微塵、冥暗、意志三德,總之其體性是常。現在要說其自性不存在:若是所謂「苦受」它於真實性上是真實存在,那麼當一個人的心續非常喜悅時,苦受為什麼不妨害它呢?應該妨害才是。又若是所謂「樂受」也於真實性上是真實存在,那像兒子死亡或是父母逝世,心非常悲傷痛苦的時候,令人喜悅的美味和精彩的節目為什麼不能令他高興呢?應該能才是。
89、為力所制故 若彼不感受 即非領受性 彼如何是受
數論師說:「一般來講,心非常高興的時候,苦受是有的,雖然有苦受,但是被力量十分強大的樂壓制住,就像白天的星星。」
中觀說:「如果認為那時雖然有苦,但因壓制的力量,沒有真正感受到,那麼苦受的自性,它自己的體性並不是感受的自性,那它怎麼是受呢?並不是受。」
90、有微小痛苦 豈非除大苦 彼異彼小樂 小樂苦違緣
數論師說:「在樂受的時候,苦不是完全沒有,雖有輕微的苦,因大樂而不顯現,就像在很濃的牛奶飲料裏縱然有一些水,水的味道也不會顯現出來。」
中觀:「那麼豈不是說消除掉粗、大的痛苦?若是如此,則因為粗變成細,它也就成為無常。」
數論師說:「苦是異於苦的小樂,意思是因為有苦,原本的大樂變成小樂,所以小樂是苦所生,因此實際上小樂應安立為苦。」
中觀:「如果這樣想,則小樂又是苦的違緣。」
91、違緣生起故 並非生痛苦 受是分別執 此說豈非成
中觀:「苦若生那違緣能斷苦的對治法 ─ 小樂,則它是樂,並不是生苦的自性。若是這麼主張,那麼所謂苦受和樂受只是分別心隨意所起的貪著而已,根本沒有真實存在的自己的自性,不成立嗎?」
92、是故應修持 審觀其對治 觀察生之定 乃瑜伽士食
因為這個原因,應該修持苦樂受的對治法 ─ 審慎觀察受之自性不存在,如此地破貪著受。用理觀察苦、樂、舍受,就像是良田般,由此產生的了達受無自性的禪定,是瑜伽士功德身力不斷增長的食物。
(B)、觀受的因
93、根塵若間隔 彼等何處遇 若無間成一 誰與誰相遇
受的因是根、塵、識三者會合的觸心所,其體性也是不存在。如果稱說根、塵兩者,像眼根和色處兩者相遇,則觀察這是有間隔的相遇呢?還是沒間隔的相遇?若是主張有間隔,根和塵它們在哪兒相遇呢?是不會相遇的,因為有間隔;如果說根和塵兩者是無間隔的相遇,若是無間隔,體性就成為一,因此哪個根遇到哪個塵呢?因為沒有能遇和所遇,所以也不能相遇。
94、塵塵不相入 等大無空間 不入則無合 無合則不遇
若是說根和塵兩者相遇,像眼根和色塵、耳根和聲塵、鼻根和香塵、舌根和味塵、身根和觸塵這兩者相遇,因為前方和後方的二微塵住不同方向,所以若是從前方相遇則後方不相遇,若是從東方相遇則西方不相遇,有相遇和不相遇的部分,不但這樣,所謂「相遇」是一個微塵必須進入另一個微塵裏面,然而並沒有一個微塵進入另一個微塵,沒有的原因是,沒有像虛空般的空間讓一個進入另一個,因為這兩者的軀體大小一樣,一個微塵不進入另一個微塵,彼此就沒有混合,彼此各自不相混合就不可有所謂「相遇」的安立。
95、謂無分相遇 如何合於理 相遇且無分 若見請示我
實有論者說:「若有方分微塵不容有相遇,則無方分可以相遇。」
中觀:「沒有東、南、西、北等方的方分,則稱說一個和另一個相遇,怎麼會合理呢?是不合理的。因為若無方分,將成為無實有法,無實有法不可能有相遇,因此你若是看到有相遇而且又是沒有方分,請指示出來給我看,實際上是找不到的。」
96、意識無身體 相遇不合理 聚亦無實故 如前所觀察
他說:「與意識相遇是有的。」
中觀:「意識沒有身,沒有身而稱說相遇,這是不合理的。所謂相遇是必須設立有身者或是實有法者,然而稱為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這些是沒有身的自性,因此稱說和根、塵相遇是不可以的。」
他說:「雖然是沒有相遇,但是有根、塵、識三者同時聚匯。」
中觀說:「所謂〝聚匯〞也僅是假名而已,因為沒有自己的實有體性,這也如前面已審慎觀察過的,與所謂〝因為是手指的聚合,所以手又是什麼呢?〞等一樣的。」
97、如是觸非有 則受從何生 辛勞是為何 何苦傷何人
就像上面說的,若是以理觀察,沒有根、塵、識三者同時彙聚所生的觸心所,因此,因觸不存在,果受從何處產生呢?沒有因的緣故。因此像辛勞地想獲得樂受和辛勞地想脫離苦受的辛勞取捨,是為了什麼?同樣地,什麼苦受傷害了哪個有情?和什麼樂受利益了哪個眾生?這也是沒有的。因為受自己和生受的觸不存在,所以像那樣的安立是不合理的。
(C)、觀受的果
98、無些許受者 受亦是非有 見此實情已 何故愛不滅
當以理觀察受的果 ─ 愛時,看到名為感受者的我和意識的自性無些許的實有,所感受到的如名為苦、樂、舍受的體性也沒有些許真實存在。就在看到勝義上沒有實有的「能受」、「所受」時,想獲得樂、舍受或者不想離樂、舍受,和想脫離苦受的這種貪愛 ─ 受的果,為什麼不會止息呢?是會止息的。
(D)、觀受者
99、觀看或接觸 自性如夢幻 與心俱生故 心彼不見受
眼看或身觸接觸物,都是如夢、如幻的自性,勝義上沒有真實存在。如是,若以理觀察,因為「心王」和「心所」受,二者同時俱生,所以能受心不能領受、看到所受的受。
100、受前心後生 回憶而非受 不能自領納 他亦不能受
所受的受在前生起,能受的心王在後生起,僅只是成為回憶的境,並沒有真正領受,還有,〝受〞它自己不能領受自己的自性,又其他的任何能受之心也不能領受。
101、無些許受者 是故受非實 如是受怎害 無我此聚合
自和他識都沒有〝受〞的領受者,因此,名為苦、樂、舍的受,不論是身受或心受,於真實性上絕對沒有真實存在。如是名為領受者的我也沒有,名為所受的受也沒有。實際上,色、受、想、行、識五蘊的彙聚,就像夢中的景象和幻術變化的象、馬等的自性,完全無自性的苦、樂、舍受,如何傷害他呢?實際上是沒有行傷害;又如何利益呢?任何利益也都沒做。
C、觀修心念處的理趣
(A)、宣說心無自性
102、意不住諸根 不住色與中 不住內或外 餘處亦不得
名稱〝意〞或〝心〞,實際上是含有六識,而意只是標示而已。觀察眼識乃至意識的六識,其中以觀察意識為主。意或心不住於眼、耳、鼻、舌、身、意之諸根上,也不住於色、聲、香、味、觸、法的外六境上,還有也不住於內根和外境之間。例如,眼識不住於眼根和藍色之間,如是一一觀察;又心之意識也不住於身內,還有心也不住於身外的頭、手、腳等肢體上,除這些以外的其他地方也去找的話,也找不到心意識。
103、非身非於他 非合另亦無 彼無些許故 有情性涅盤
如是,心意識他不是身;又血肉身軀以外的山、岩、房子等事物也沒有心意識;還有心意識也不是和身上的血肉混合地住著,除此以外若是到其他各處去找,也沒有心意識。因此若是從頭的發尖找到腳的趾尖,從外面的皮膚找到裏面的骨髓間,心明且知的自性,是連些許也沒有並且也找不到,因此眾生們自己的體性是從本以來就自性涅盤的。就像《寶積經》中說:「心者!心不在內,不在外,也不在內外,了不可得。」還說:「迦葉!心者!諸佛未曾見、不見、將不見。」,《般若經》中說:「心者!心無,心之自性是光明。」
(B)、宣說心無生
104、識先於所知 彼緣何而生 識所知同時
彼緣何而生 所知之後有識從何而生
於所知的如色、聲、香、味、觸、法生起之前,有無眼識乃至意識間的這些識?如果有,那在境之先就有的識是緣什麼生起的呢?他因無所緣境不能生起。又眼識乃至意識間的識和色等所知之境,兩者若是同時,則所知和能知或是所緣和能緣就沒有關連,那麼識又緣什麼生起呢?不能生。縱然主張眼識、耳識等這些識,是在色等所知境之後有的,那麼那時識又是依什麼生起的呢?因為所知境已於先前生起後滅了,所以依什麼生起呢?生是不合理的。
D、觀修法念處的理趣
(A)、正式說
105、如是不理解 一切法之生
如前面所說的,絕對不能理解有為和無為一切法的生,是在自己的因之前生,或是之後生,或是同時生,或是由與自己的因體性相同而生,或是不同而生,或是亦同亦不同兩者而生,或是無因生等。
(B)、斷諍
a、斷二諦不合理之諍
106、若無世俗諦 怎會有二諦 世俗若因他 有情豈涅盤
他說:「如果是像上面說的那樣,諸法沒有生、住、滅,那麼就沒有世俗諦,沒有了世俗,哪有二諦呢?只是勝義諦一諦而已。」
中觀:「於勝義上雖然沒有所謂的世俗諦,但是因為世間名言一定是現象和實相兩種,所以就像前面說的,主張是二諦。于不如實了達實相的現象上來說也有世俗諦。」
他說:「如果所謂的世俗諦是眾生能所取二相的迷惑,是其他眾生的心虛構安置的,那麼因為眾生是無盡的自性,所以其他眾生雖然於道上精進,斷舍輪回世俗能所取二相的戲論相,但是所謂斷舍的涅盤那能獲得呢?是不能獲得涅盤的。」
107、此乃他分別 彼非己世俗 後若定則有 否則無世俗
中觀:二相世俗之法是異於證涅盤者的其他輪回眾生的分別。道修持究竟獲得涅盤的人,他的心已經斷除並且沒有了一切二相迷惑的世俗。因此,雖然凡夫沒有滅除二相的戲論,但是另外一個道修持究竟的人,他不會不證涅盤。就像一個在睡覺的人,不管他作了多少錯亂的夢,也不會妨礙清醒的人的心目般。又如果成佛之後一定有二相的世俗法,那麼那時在他的心目中是有輪回二相的世俗,但是二相迷惑的習氣全部斷除後,在證涅盤的人的心目中是絕對沒有二相的迷惑,因此沒有世俗二相的一切戲論法。
他說:「那麼觀察就是不合理的,因此觀察的因也不合理。」
b、斷無因之諍
108、心與所觀察 二者相依存 猶如依共許 說一切觀察
中觀:有境的心觀察和他所觀察的境兩者,雖然體性不真實存在,但是這兩者僅是于世俗名言上彼此互相依賴安立的體性,猶如依世間共許的唯名言,說觀察者觀察所觀察的,一切能觀、所觀並沒有矛盾。
c、斷心觀察成無止盡之諍
109、當觀察之心 觀察諸法時 心亦需觀察 故應成無盡
他說:「當觀察的心觀察諸法無自性的理趣,那時觀察的心是什麼也需要觀察,因此第二個觀察心觀察第一個觀察心,第三個觀察心觀察第二個觀察心,像這樣一直觀察下去,最後觀察心應成無盡。」
110、觀察所觀已 心則無所依 無依故不生 亦說是涅盤
中觀:觀察所觀察的一切法的自性是有生或是無生、是真實或是不真實之後,斷定是無自性時,觀察的心沒有了執任何一邊的所依,因為沒有所依,所以觀察或是戲論的分別不再生起,像這樣,說觀察的心也是從來無生、離戲論相、無自性、涅盤的體性。
3、用因去除增益(虛構)
(1)、破實有論的能立
111、如彼派二實 彼極難成立 若境由識成 依何立有識
像實有論派主張外面的事物連同內執實的心識,即境和有境所攝的兩種法,其體性是真實存在。這在理上是非常難成立的。於此,
實有論者他說:「沒有過失,由有境的心意識實有的力量,外面的任何事物也是真實存在。」
中觀:「如果是這麼想,這麼主張,那麼雖然一切境是因有境的心而存在,但是所有有境的心或識是真實,有什麼依據或是能成立的理由呢?這是沒有能成立的理由。」
112、識由所知成 依何立境有 因彼而此有 則二者亦無
實有論:「是依所知境真實存在,了知境的心識也存在。」
中觀問說:「那麼色等所知境真實存在,有什麼依據或是能成立的理由?」
他說:「這是因所知之力,故心識存在,和因心識之力,故所知存在,所以是彼此因一個的力量,故另一個真實存在。」
中觀:「如聖者們所說,〝彼此互相依賴的存在是沒有真實存在〞般的,這兩者也是沒有存在。因為彼此一開始就是什麼都不存在。」
113、無子則非父 子從何而生 無子則無父 如是彼二無
中觀:「就像是〝要是沒有孩子之前,所謂父親是不存在的〞,那麼孩子是從什麼地方產生的呢?因此沒有孩子就沒有父親的名稱。同樣地,沒有父親,孩子也是不能生。總之,於勝義上這兩者是沒有自性的,心和境跟這個例子是一樣的。」
114、如芽從種生 因芽知有種 由境所生識 何不知有境
實有論他說:「就像所有苗芽是從種子生出來的,地下有種子也是由於有了苗芽而知道的。同樣地,因為依色、聲等所知境所生的眼識、耳識等心識,為什麼不能知道是有色等這些所知境呢?是能夠知道的。」
115、由異芽心識 了知有種子 於知所知上 憑何知有識
中觀:這例子又和意義不一樣,若是苗芽,是因為不同于苗芽的有情的心識能夠知道,而說這土地上先有種子。但是,知道色等所知境若是需要識,那麼從什麼原因或能成立的理由知道識是實有的呢?這用知色聲香味觸的識和自明知都是無法知道心識真實存在的。
(2)、安置空論的能立
A、觀察因 ─ 金剛屑因
(A)、破主張無因生
外道順世師們說:「一般來講,一切法沒有因和造作者,是由自己的體性產生的,就像荊棘的尖銳和豆子的圓。」
116、世人現前識 見一切諸因 蓮莖等種類 因之差別生
中觀:「無因生是不合理的。就是現在世間凡夫他們的現前識也看到種子等的內外一切諸因,還有從因也能得知隱蔽的法,例如由煙推知火等,所以說無因根本是不合理。」
順世師他說:「是無因的。像蓮花等的莖、花瓣的數目、形狀和顏色等這一切是沒有先行的因的差別。」
中觀:「這也不對,像蓮花的莖、花瓣的數目的多寡、形狀的差別和顏色的種類等的差別,這一切完全是依著先有形成這種和那種的因的差別而產生的,並不是無因生。」
117、誰作因差別 由昔諸異因 何故能生果 從昔因之力
問:「那麼像這樣因的一切差別,是哪個造作者製造的呢?」
中觀:「因的一切差別並沒有任何其他的造作者,外器的草木、花果、森林和蓮花等的莖、花瓣等的數目、形狀的差別,內有情的身心等這一切,都是各自過去不同種類的因產生的。」
若問:「為什麼不同的因和緣能生出不同種類的果呢?」
中觀:「這是依著因和緣的無盡上限的因和緣的力量產生的,根本沒有不依賴因緣的。」
(B)、破主張常因他生
自在天因論者他們說:「內外情器的一切事物不是無因,是有因的,因是什麼呢?這一切是〝常〞、〝自然天成〞的自在天祂造作的。」
118、自在天是因 何為自在天 雖是謂大種 唯名為何勞
中觀:「如果主張所謂的自在天是外器世間和內有情眾生的因,那麼請說最初所謂自在天的事相或是體性是什麼?」
自在天因論者說:「地、水、火、風連同空的一切大種就是所謂的自在天。」
中觀則回答說:「雖然是這麼說,但是因為我也主張依著前前的大種 ─ 四大,後後的色、聲、香、味、觸等大種所造色,由一個變成另一個產生出來。所以你命名稱為〝自在天〞和我命名稱為〝大種〞,只是名字不同而已,事實上並沒有不同,因此,彼此為什麼為此辛苦地諍辯呢?不應辛苦才是。」
119、然地等是多 非淨常非天 無動眾所踐 彼非自在天
中觀:「但是,實際上地、水等的大種,不是如你所說的自在天,因為主張自在天是唯一的,而地等大種是多法;承認自在天自己的體性是不變的常,而地等大種是無常;主張自在天具有心的活動,製造情器世間的欲望事物,而地等大種因為是無生物,所以沒有心的活動;主張自在天是應恭敬、供養的神,而地等大種不但不是應供養的神,而且還在腳下被踐踏;又主張自在天是乾淨的法,而地等大種是不乾淨,因此地等大種不是自在天,與你所說的自在天的特點不同。」
120、彼天非虛空 非我前已破 非思造作者 雲非思何為
他若說:「自在天是虛空」
中觀說:「不是的,自在天不是虛空,因為虛空沒有心的活動。如果認為自在天是我,也不是我,因為前面已經用理將我破除了。」
又說:「自在天不是用觀現世心所想的(即不是凡夫心可思議的)。」
中觀:「不是用心所想的情器造作者也不對,說不是心所想的造作者做什麼呢?因為沒有必要。」
121、何為彼欲生 我及自在天 大種豈非常
中觀:若主張因的造作者自在天是不可思議的,那麼不可思議的祂,想生的果又是什麼呢?這是不合宜的,因為因果兩者不可思議,故不能成為所知和能知。又主張是自在天所生的我,和構成地、水、火、風的因素 ─ 微塵,以及自在天的體性,這一切不都是承認為常的自性嗎?是的。那麼常自性的因果兩者,就不能是能生和所生。
122、識從所知生 苦樂由業生 雲何為彼生
中觀:像無常自性的認知藍色的心識,是從無常的藍色所知境生起一樣,從無始以來產生的身心的快樂和痛苦等這一切是依著過去生世的善、惡業產生的,因此請說說看自在天生什麼果法?
123、若是因無始 豈有果之始 彼既不依他 何故不常作
中觀:「若是因 ─ 自在天自己的體性是常,又根本沒有開頭或上限,那麼自在天想生的果也哪有開頭呢?總之,有時生果,有時不生也是根本不合理。」
自在天因論:「自在天自己的體性雖是常,但不是恒常生果。」
中觀:「這也不合理。自在天自己的體性若是常,為什麼不是恒常造作一切果呢?應該造作才是,因為自在天祂不是依賴其他的因和緣。」
124、若無非彼造 彼需依賴何 若依聚是因 則非自在天
中觀:如果主張沒有不是自在天生的法,因此自在天生果要依賴什麼其他的因和緣呢?應該是不需要依賴。如果是主張自在天依賴其他的因緣聚匯生果,那麼因緣聚匯成為果的因,自在天就不是因了。
125、聚無不生力 不聚無生力 若自在不欲 生應成他力
中觀:又能生果的因和緣若是聚匯,那時自在天就沒有不生各個果的權力;能生外內果法的因和緣,若是沒有聚匯,自在天也沒有生果的權力。觀察因和緣聚匯的生果,為自在天的欲願或不是自在天的欲願,如果自在天不想生果,但因為因緣聚匯果產生時,那麼自在天就不是自主的,應成為依其他的因緣聚匯之力。
126、若欲複依欲 若行豈是彼 伺派謂塵常 彼於前已破
中觀:如果主張諸因緣聚匯生果是自在天的欲願,那麼是依賴欲願,自在天應成為依他力欲願。若是由因生果時,哪里是自在天呢?因主張自在天是常,所以沒有生果的行為。
又如外道伺察派說:「諸法的基本元素 ─ 微塵,其自性是常。」這也於前面用〝微塵有方的差別〞等諸理破除了,在此不需觀察。
(C)、破主張自生
a、主宰
127、常主眾生因 數論師所許 喜樂苦與舍
三德平衡時 詮說名主宰失衡是眾生
數論師們主張〝主宰〞是常、是一、體性是無生物、是一切的造作者、是本來不明現而後明現的外內情器世間的因。煩惱的貪欲,或是受力強盛時的樂受,又稱為意志,是心清楚了知境的自性者;煩惱的瞋恚,或是苦受,又稱為微塵,是心趨向境的自性者;煩惱的愚癡,或是舍受,又稱為冥暗,是心不清楚境的自性者;像這樣的三種功德處於均衡時,稱為〝主宰〞或稱為〝因〞,或稱〝自性〞,他們如是詮說。又說,如果這三種功德不均衡,則從一個變成另一個,從主宰變成心或稱為大,依此變成我執或稱我慢,由此變成十一根和五唯量 ─ 色、聲、香、味、觸,共十六種,又從五唯量變成五大,總之變化二十三種相,或說從一個相變成另一個相,這是說種種外內情器世間的分位。
128、一有三自性 非理故彼無 如是無功德 彼複各三故
中觀針對此說:「承認主宰是一,有意志、微塵、冥暗三自性是不合理的。若是三就不是一,若是一就不是三,所以沒有所謂常、一、實有法自性的主宰。同樣地,也沒有恆常的主宰的三種功德。觀察每一功德有無能顯示是功德的法,若是沒有能顯示的法,就不是功德;若是有能顯示的法,每一功德又有三種能顯示是功德的法,那麼三種功德就成為九,九再成為二十七、、、如是一直下去,因此觀察後也沒有功德。」
129、無德有聲等 相去甚遙遠 無心衣食等 不容有樂等
若沒有主宰的常、實有的微塵、冥暗、意志三種自性,卻主張有其果的聲唯、香唯等諸相法,是遙不可及的。就像沒有陶瓷土而有陶瓷瓶般不可能。不但這樣,無心自性的衣、食等主宰的物質法,都成為有苦、樂、舍受的心法,這是絕對不可能。
130、諸法彼因性 豈非已究訖 汝因乃樂等 彼不生氆等
一般上主張氆氌等實有法是產生苦樂的因的自性,這在前面觀察身念處時,諸實有法一般是無自性或是無生的理趣,豈不是已經用理觀察過了嗎?而你卻是主張主宰的常自性的苦樂等功德是氆氌等這一切的因,這是十分不合理。微塵、冥暗、意志或是苦、樂、舍三者不會產生氆氌等一切相法。
131、氆等生樂等 彼無故樂無 樂等常自性 畢竟不可得
因是從氆氌、衣服等唯量法產生樂、苦等,且因為氆氌等一切法,用理觀察後已經是不真實有,所以這一切法的果,即所產生的樂、苦等,事實上自身的體性也沒有真實存在和常的法。若如你的主張,苦、樂、舍三者是因(主宰的自性)有恆常的自性,那麼應該看得到才是,但是卻不是恒常都看得到,所以它們是自性無生的體性,是空性的。
132、樂等若恒存 何故不感受 若是彼變弱 強弱複何是
如果主張樂、苦等是恒常的自性、一定有。那為什麼不是恒常的感受到它們呢?應該恒常感受到才是。如果是樂時苦變弱,和苦的力量強時樂就變弱,如此強弱變化是不能清楚感受到的。那麼樂、苦等強變弱或弱變強的自性又是什麼呢?因為你主張樂等是常的自性。
133、舍粗而變細 粗細是無常 如是何不許 一切法無常
因為若是承認樂和苦等,一個強或大的時候,另一個就舍強或大而變成弱或小,像這樣的強和弱,都成為無常,無常實際上是非真實的自性,其體性的自性是不存在,是空性。同樣地,你數論所主張的二十五個實有法都是由一個變成另一個,那為什麼不主張是無常呢?應該主張才是。無常之法自性不存在,除空性外無他。
數論師他說:「樂等雖然有強弱的變化,但因為沒有捨棄自己的體性,所以是常。」
134、粗除樂非他 然樂顯非常
雖然主張樂的強弱就是樂,並不是變成其他。但因樂的明顯或強便是無常,所以樂或苦它自己的體性為什麼不是無常呢?就是無常。
b、正式破自生
135、謂無則不生 無故若許此 無顯而生出 汝不許卻存
數論主張:「在因(主宰)界中從過去就必須是恒常有的。因此,因(主宰)界中過去所沒有的果法,怎麼樣也不會新生出來,所以樂、苦這些是從過去一開始就恒常存在於主宰界中,然後緣只是令不顯成為顯明而已,就像黑暗中原本就有的瓶子,當舉起油燈時,令瓶子明顯出來一樣。」
中觀:「樂和苦等明顯或強的自性,是過去所沒有而新生出來的,雖你不主張如此,但是事實上它的體性就是這樣地存在著,所以,過去沒有新生出來和壞滅成為其他是無常之法,且成立自己的體性是空性。」
136、因中若有果 啖食成食穢 應以布價格 購穿棉花種
中觀:如果如你數論師所主張的,樂、苦等的一切果法是過去從本以來就存在於主宰界的因中,那麼吃食物的時候應是吃糞便,不但這樣,請用買布的錢買棉花的種子穿在身上就行,因為你主張棉花種子的因中真正存在著布的果。
137、世愚故不見 知彼者所立 世間亦有之 為何世不見
數論師他說:「雖然因中有果,但因為世間人不知道因果這樣的論述,所以不見因中有果。」
中觀:「知道因中有果真實實相的數論派諸大師們所立的〝進食不吃糞便而吃米飯;想要衣服不買棉花種子,買由棉花種子所成的布。〞這成規的論述,世間也有人知道,為什麼世人不見因中有果呢?應該見才是。既然世人不見的因中有果,那也就是不存在。」
世人若非量 明見亦非真
數論師說:「世間人不是真量。」
中觀:「那麼世人清楚看到由因生果的心識,也不是真實,是假的自性,因此空性成立。」
138、若實非真實 彼量豈非假 修自性空性 彼故不合理
數論師他說:「若是主張能量境的真實心,勝義上不是真實的,那麼像這樣的心所度量的諸法自性空義,不也是成為假的嗎?像這樣于真實性上斷定諸法空性而修持,也成為假的,因此修空性應是不合理。」
139、未觸假立實 不識彼無實 是故凡偽實 彼無實定假
中觀:「由心虛構的、度量的瓶子等實有法,一開始心不接觸或是識取它,就不能認定說它無實或無自性,因此凡自性是假的瓶等的實有法,斷定說它無實、自性空、或是無生,也明顯地於勝義上是假的。」
140、故夢中子死 想無子之念 障有子妄念 然彼亦是假
實有法和無實兩者於勝義上都是假的。因此,就像作夢夢見兒子死了,心想兒子已經死了,〝沒有兒子〞的這個妄念,雖是最初〝我有這個兒子〞的妄念的遮障,但是夢中的兒子死亡是假的,因為這個兒子從一開始就是無生的。就像這個例子一樣。
(D)、用因總括要義
141、是故如是觀 無因絕非有 亦非住各別
或所集諸緣 亦非從他來非住非趨行
中觀:「因此像前面所說的,用理觀察蘊、界、處任何實有之法,都沒有從無因而生。還有,因和果體性是一,從自己生自己,和因、果的體性不同,從他生他,如是的從各別因而生;或是依自和它兩者的集合而生;如上的諸因緣生果的機會,也是絕對沒有的,因為果不是存在於因和緣上,果也不是不依賴因和緣而從他方來的;果法也不是從過去就已經有的,住在因和緣上;而滅的時候也沒有如所謂的因和果法從一處到另一處去。總之,離一切的生、住、滅,體性從本以來就無生滅,是空性。」
B、觀察體性 ─ 大緣起因
142、愚所執為實 與幻化何別
凡夫的心因無明愚癡,凡所執著為實的外種子和芽、內無明和行等一切實有法,雖顯現於心上但不真實,與魔術師變化的幻相有什麼不同呢?沒有不同。
143、幻師及諸因 所變諸事物 應觀從何來 又去往何處
魔術師所變化的象、馬、軍、車等,和為因的種子及無明、業行所變化的外如苗芽和內如苦諦的身蘊,這些實有法,請觀察它們最初是從什麼地方來的?最後滅又去什麼地方?
144、因近而見果 彼無則不見 虛假如影像 彼豈有實性
凡是外如芽苗和內如行苦的身蘊果法,是因為自己的因(如種子和無明及業、煩惱)親近而見到果。如果沒有種子和取業的因,是看不到果的,這些是虛假不真實的,和鏡子裏所現的影像一樣,它哪里有真實存在的體性呢?是沒有的。
C、觀察果 ─ 破有無生因
145、已有實有法 如何需要因 然而彼若無 如何需要因
此為觀察是因的時候就有果的生,或是因的時候無果的生。如果,因有時就有實有果法,那麼哪里還需要因和緣?不需要,因為果已經有了;如果,因的時候沒有果,那時也哪里需要因?一點也不需要,因為沒有果。
146、縱以億萬因 無實不變有 無時怎是有 成有者為何
縱使百千萬、千千萬的因緣聚匯,也不能將因的時候無實有的果法變成實有,因為是沒有的緣故。沒有的時候如何是實有呢?不是實有,因為是沒有。捨棄無實的自性變成實有,它又是什麼呢?因為無實和實有是相對立的。
147、無實不容有 何時成實有 實有不生起 不離無實有
當果自己的體性是無實有的時候,不可能有實有的機會,因此,果何時變成實有的呢?沒有變的機會,果自己是實有的體性不生起,則絕不離無實的狀態。
148、若不離無實 不容實有機 有亦不成無 應成二性故
果自己的體性若是不離無實的狀態,就不可能獲得實有的機會。就像無實果不可能變成實有的自性般,加以觀察後,實有因也是不可能變成無實的自性。若是有可能,應成為實有和無實兩種自性的法,這也是不可能。
149、如是滅非有 且無實有故 一切諸眾生 恒不生不滅
如上所說,於真實性上,沒有因的實有體性滅後變成無實的自性,而且一切因果之法實有的體性是不真實存在的,因此若是觀察內外一切情器世間,于過去、未來、現在三世中恒常不生,凡不生者無滅之法,所以不滅。
150、眾生如夢幻 若觀同芭蕉 涅盤不涅盤 自性上無別
外內情器世間、蘊、界、處的任何法都僅是顯現,於心的境上雖然有,但是其體性不是真實存在,如夢一般,如經上所說:「猶如年輕女孩之夢境,見到生子和子死,生則喜死則悲,應知諸法皆如是。」若是以理觀察,有如芭蕉樹幹一樣,不管內和外都是無實義、不真實存在。所謂涅盤(解脫)和非涅盤(輪回),這兩者於真實性上沒有任何差別。龍樹菩薩說:「涅盤之自性彼,乃輪回之自性,涅盤無有自性,輪回也無自性。」
4、證空性的功用
(1)、於自利上八法一樣之理趣
151、故于諸空法 有何得與失 有誰行恭敬 或有誰輕蔑
像前面所說的,外內所集或是蘊、界、處所集的一切法,自己的自性是空的,在這些實有法上,有什麼衣、食、財物等可以獲得的?因為所獲的實物,其自身的體性不存在。同樣,對仇敵、小偷、官司等,有什麼可以失去的?這也是因為所失去的法,從一開始就沒有。同樣,有什麼眾生的朋友和親人的讚歎、恭敬、承侍?因為他們的體性是沒有的;還有,有什麼仇敵的欺淩、侮辱?因為他們也是沒有自己的真實體性。
152、苦樂由何生 有何憂與喜 自性上若覓 誰愛複愛誰
身心有什麼安樂可以獲得的?同樣,不快樂或痛苦是從什麼地方產生?因為一切苦樂受自身的體性,是從本以來就無生。又對譭謗有什麼可以不高興的?因為這一切於勝義上也是像穀響回音般不存在;同樣,對稱讚等有什麼可以高興的?什麼也沒有。
於真實性上,若用理觀察尋找,哪個有境之心在貪愛呢?這是沒有的;又貪愛哪個境呢?境的體性也是沒有的。總之,因為境、有境(心)所集的一切法自身的體性不存在。
153、觀活者此世 何為此生死 未已生為何 親友複為何
若用理觀察,現在活者的這一世,它自身的體性也是不存在,因此什麼是此生壽盡死亡呢?因為開始沒有生的自性,死亡也就不合理。因此,生和死兩者的體性也是不存在。像這樣沒有死,那麼所謂將生於來世又是什麼呢?前世已過去又是什麼?於勝義上是從本以來就未曾發生過前世,這一世未曾生,同樣未曾死,以及未來也不生。還有自己的親戚和朋友這些又是什麼?因為這一切於勝義上也不是真實存在,像夢、幻一般。
154、一切似虛空 如我應全持 諸求己樂者 爭喜諸因故
總之,諸法離有、無、亦有亦無、非有非無、常、斷等一切戲論邊,有如虛空。和寂天我一樣,善於觀察實有法之實相的人們,應將此全部記在心中。
(2)、於利他上大悲心自然生起
具有業、煩惱束縛的所有世間凡夫,自己雖想獲得身心的快樂,卻是不知獲得快樂的方法,因為與仇敵間的爭鬥和喜愛親友的緣故而生煩憂樂。
155、煩亂與作樂 憂勞及爭執 互相刺殺砍 因罪艱困活
由於鬥爭仇敵,身心嘗受極煩亂的痛苦,因為喜親愛友的諸種因素,以歌舞作樂,由於所追求的欲樂之法沒有如願而憂愁。十分勤勞努力地營求財富受用,又因為這些而與人不和,和他人互相爭論,這時甚至互相用刀劍等砍殺、用矛等刺穿對方的身體。像這樣由身、語所造的眾多惡業,將使今生和來世活得極為艱困,這一切是菩薩行悲心所要調伏的對象。
156、一再生善道 頻享眾歡樂 死已墮惡趣 久曆難忍苦
這些眾生因諸佛菩薩的利生事業,有時候會因為受持居士戒等戒律,而一再獲得善道人天之身,一再享受長壽、無病、富足等眾多欲樂。然而,在那時候沒有繼續行善,又再殺害其他眾生、搶奪他人錢財、邪淫等,因為如是造惡的罪過,死後再墮到地獄、餓鬼、畜生的惡道中,長時遭受寒熱、饑渴等難忍的痛苦。像這些都是生起悲心的物件。
157、三有多險地 無證空性法 有空複相違 有中無空性
三界輪回中有很多三惡道等痛苦的險處,又沒有證空性獲得解脫的方法,輪回之處就是如此。在輪回中,輪回和空性彼此互相衝突,因此於輪回中不聽聞空性或證甚深空性,就像黑暗之洲沒有光明。
158、於此難忍苦 如海無邊際 於此善力弱 壽命亦短促
在這樣的輪回之處,是無可譬喻、十分難忍的。難於忍受的生、老、病、死、寒熱、饑渴等痛苦,像海一樣廣大,超越時空邊際,在這時候,就如前面說過的,行善的機會非常少,力量也非常薄弱,在這兒,行善的心有如白天的星星,雖然偶爾生起,但是壽命卻沒有久住的權力,極為短促。
159、於此複為活 無病痛而行 饑勞眠傷害 伴愚行無義
縱使得到善道身而有稍微長壽的機會,但是也將因為要求得長壽而做佛事、為了希望沒有病痛而吃藥,因缺糧、缺飲的饑渴度日,還有,遭受為人做事的勞苦,晚上昏睡,以及保護自己的財產、生命和身體免受他人傷害,或與凡夫惡友同行等事,而無義於今、後世之所需。
160、無義命速逝 觀慧極難得 于此有何法 除滅散亂習
得到些許壽命,卻毫無意義地虛度、迅速耗盡。因此能解脫三界輪回的方法,如斷定諸法自性無我的觀察慧極難獲得,在此輪回之處,執著我和我所的散亂,從無始生世以來就一再地串習,哪有突然間就滅除的方法呢?是沒有的。
161、於此魔精進 為令墮惡趣 於此邪道多 疑惑又難卻
像這樣,在輪回中雖然得到善道身,有了些許安住的機會,但是這時候,力大的惡魔非常努力地應用著罪惡,就為了讓我們墮入地獄等大惡道。因此,於此輪回之處,充斥著常、斷惡見等謬道行為邪說,而且對清淨的善惡取捨和業因果的懷疑,也是難以消除。
162、暇滿難再得 佛世極難得 惑流不易斷 嗚呼苦相續
進入這樣的境地,要再得到暇滿有佛法的人身是非常困難,而逢佛降世間、值遇佛法和追隨佛法等更是困難,自心續中如洪流般的貪、瞋、癡、慢、嫉、競爭心等,也是難以全部斷除。嗚呼!輪回眾生將永不間斷地嘗受這樣的痛苦。
163、如是雖極苦 然不見己苦 溺苦流眾生 嗚呼堪悲憫
就這樣,輪回眾生們身心雖然永遠都只是嘗受極大痛苦,但是由於愚癡的力量,卻看不到自己有多少痛苦的真相,還貪戀無實義的輪回之幸福圓滿妙欲之法,他們是毫無止盡地處在無邊的痛苦巨流中。因此,為了這些眾生,證空性義的菩薩們說:「嗚呼!應生悲憫。」
164、如人數沐浴 複數入火中 如是雖極苦 猶自引為樂
例如,有些瘋狂的有情為求獲得清涼的觸感,一再地進入冰冷的河水中沐浴,當寒氣逼身時,又一再地跳入火堆中,就這樣處在極寒、極熱的大痛苦中,卻仍自以為得到快樂。輪回眾生也如此般地,有時進入惡道中嘗受寒熱、饑渴等苦苦的逼迫,有時進入善道中自以為有漏行苦和壞苦是快樂因而虛度時光,為這些應生起悲憫心。
165、猶如無老死 享受諸眾生 先遭弒後墮 惡道極苦臨
如此,輪回的凡夫眾生貪戀妙欲之法,努力追求,把自己當成這一生都不會老也不會死似的,放逸、散亂、懈怠地享受妙欲之法。首先,他們將被閻羅王殺死,之後墮入地獄等惡道中,身心長期遭受劇烈難忍之苦,對這樣的眾生應生悲心。
166、吾何時能降 福德雲所生 己之樂聚雨 息苦火熱惱
如此,由於行苦、苦苦、壞苦三苦的火,而十分熱惱的輪回眾生,因菩薩行佈施等的濃密福德雨雲降下自身身心樂因的聚雨,他們的痛苦得以全部消除。總之,由福德所聚雨雲降下自身身心的樂雨,消除了為苦所逼的眾生一切痛苦。我什麼時候才能像這樣呢?由此思惟而生悲心和發願。
167、何時心無緣 誠敬集福德 為遭境損者 開示空性理
什麼時候才能對諸法不緣、不執、不貪地,虔敬積滿福德和智慧二資糧,正確無誤地為因執實、執相和二相的所緣境而遭殃的三界等虛空眾生,宣說諸法本來離生、住、滅等所有戲論相的大空性?應一再如是思惟,且發菩薩願。
二、品名
入菩薩行第九品 ─ 令勝義菩提心不退失、不斷增長的般若波羅蜜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