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12/04/28 11:48:16
學習次第 : 進階

喇嘛網 日期:2012/04/28 11:47:26   編輯部  

講述:甘丹赤巴  日宗仁波切

中譯:如性法師           手錄:鶴 林

(十九之一)2012年3月28日 (上午)大悲精舍

首先在還未聞法之前,我們必須先調整我們聞法的動機,為了利益如虛空般的一切如母有情,我希望能早日獲得圓滿的佛果,以這樣的發心來聽聞今天的這一堂課。

寅二、得善趣時若不勵力,於惡趣中不解取捨(90“)

接下來,我們看到第二個科判,「得善趣時若不勵力,於惡趣中不解取捨」。如果投生在善趣的同時,沒有辦法精勤的修學佛法,在來生墮入了不閒暇處,甚至墮入了三惡趣當中,這時我們是沒有辦法分辨是非善惡的取捨。三惡趣中,以畜生道而言,畜生道的痛苦相較於餓鬼道以及地獄道,痛苦是較少、也較為微弱,但是由於畜生道的有情,過於愚癡的緣故,牠們是沒有辦法分辨該如何行善斷惡。相較於畜生道的有情,餓鬼道以及地獄道的有情是具有智慧,但具有智慧的同時,由於所遭遇的痛苦過度強大的緣故,所以牠們也沒有辦法藉由自己本身所擁有的智慧而去行善。

偈頌:若具行善緣,然我未修善,惡趣眾苦惑,屆時我何為?

正文,行善,在某一個時間點,我們有機會能夠獲得暇滿,也就是我們有因緣能夠修學正法,並且在修學正法的當下,對於佛所傳授的教法,內心能夠生起些許的信心,並且也稍稍能夠了解該如何去行善斷惡,但在此同時,然我爾時修善,如果我們沒有辦法把握這樣的機會精勤的修善,在來生墮惡趣已,恆為眾苦所逼,一不小心墮入了惡趣當中,就會長時的被種種的痛苦所逼迫,迷不解諸取捨處,所以在當下,我們並沒有辦法了解是非善惡的取捨之處,屆時我復能為何善?所以在當下的時間點,縱使我們的內心當中了解是非善惡,但又能夠做什麼呢?在當下我們是沒有行善的能力,全無少力。故今獲得暇滿身時,應勵力修。

寅三、極難跳脫惡趣

偈頌:既未造諸善,復集眾惡業,經百俱胝劫,不聞善趣名。

在之前我們有談到,如果墮入了惡趣,想要行善是相當困難的。不僅想要行善是困難的,想要從惡趣當中再次的跳脫,而投生善趣更是困難。現今,我們的內心中,或許會有一種想法:「往昔我也在惡趣當中流轉了很長的一段時間,今生我還是有機會獲得暇滿的人身,所以縱使以後我墮入惡趣去受苦,但是我還是有機會再次的獲得人身。我們大部分的人,內心當中都會有這樣的一種想法,不要說想要再次的投生善趣,或者是獲得解脫,以及一切遍智圓滿的佛果,我們都知道想要獲得圓滿的佛果,是相當困難的。但現今我們在獲得人身的同時,有機會修學佛法,並且在修學佛法的過程中,能夠值遇大乘法,在種種因緣具備的情況下,只不過是我們不想去修罷了!如果我們想要認真的去修學大乘法的話,藉由如此殊勝的人身,想要成辦解脫或一切遍智的佛果,並不困難。

以顯教的角度來說,透由修學大乘法,累積三大阿僧祇劫的資糧,能夠成辦圓滿的佛果。以密教的角度而言,透由修學大乘法,在一生當中就能夠即身成佛。這看似非常遙不可及的目標,但如果我們肯花時間、花心力認真的去修學的話,其實獲得圓滿的佛果,並沒有如此的困難。但是相反的,如果我們不小心墮入了惡趣,不要說是圓滿的佛果,不要說是一己的】解脫,就連皈依的內涵,【六字大明咒】簡簡單單這幾個字,我們都沒辦法讀誦,那更何況是想要投生善趣,或者是成就圓滿的佛位,這幾乎是不太可能的一件事情。所以我們不應該存著僥倖的心態,認為說我們過去也在輪迴當中流轉,也多次的在三惡趣中受苦,現今我還是有機會獲得人身,所以將來縱使我不小心墮落,之後還是有相同的機會,我們不應該有這樣的一種心態。

對於這個偈頌,在正文當中有提到,後時極難再得暇滿,在現今獲得暇滿的同時,如果我們不能夠好好的去把握它、利用它的話,之後想要再次獲得暇滿,幾乎是不太可能的一件事情。這比我們現今獲得暇滿的同時,藉由修學大乘法去成辦佛果還要困難。現今修學大乘法的過程中,種種的順緣都已經具備,所以佛果,就如同是我們手邊可以取得到的一個東西,只看我們想不想伸手去拿罷了!如果你想要伸手去拿的話,其實成佛並不困難。相反的,如果沒有辦法把握暇滿而墮落,想要從惡趣當中再次的投生善趣,這個機會是非常渺茫的。

為什麼渺茫?因於此生既未造諸善,不僅在今生,我們沒有造作善業,並且在墮落之後,我們更難去造作善業,如果說不造惡業也就罷了,但是偏偏復集眾惡業,在今生也好,在來生也好,我們都會不斷的造惡。比方說惡趣當中的有情,他不僅不懂得如何行善,並且在不懂得如何行善的當下,內心當中充滿了貪、瞋、癡、嫉妒種種的煩惱。因此,縱經百俱胝劫,亦聞善趣。所以只要一不小心墮入了惡趣,縱使經過非常久遠的時間,不要說投生善趣,就連聽聞到善趣的聲音,都是非常困難的。現今我們有機會學法,並且能夠聽聞到佛法的聲音,這是值得慶幸的一件事,來生如果墮入惡趣的話,就不是這麼一回事了。

丑五、暇滿難得之原因(91“)

接下來,我們看到第五個科判,「暇滿難得之原因」。在這個科判當中的內容,是透由譬喻來思維暇滿難得。一般在思維暇滿難得時,可以透由三種不同的方式來思維:第一種藉由成辦暇滿的「因」來思維暇滿難得;第二種,藉由暇滿的「本質」來思維暇滿難得;第三種,藉由「譬喻」來思維暇滿難得。而這個科判當中是提到,藉由「譬喻」來思維暇滿難得。

偈頌:故世尊曾說:如龜頸伸入,海漂軛木孔,人身尤難得。

正文,難從惡趣再得善趣,如果墮入了惡趣之後,想要再一次的投生善趣,是非常困難的,不要說墮入惡趣,縱使我們投生在善趣,但是我們所投生的時間點,是無佛出世的黑暗劫,或者是在有佛出世的同時,我們投生在蠻族中,或是我們的內心當中生起種種的邪見,這時我們的來生想要再一次的投生善趣,都是非常困難的,更何況是墮入了惡趣。

所以正文當中也提到,「難從惡趣再得善趣」,故世尊於《相應阿笈摩經》中云:「『諸比丘,若此大地化為大海,內有軛木具有一孔,隨風漂流;有一盲龜,此龜復每百年乃伸其頸。在佛經當中有提到一個譬喻,這個譬喻當中,有提到一隻海龜,牠是失去雙眼的一隻盲龜,並且這隻海龜,是每一百年才會到海面上來一次。這個譬喻,並不是要我們去探討是否有這樣的一隻海龜,而是要特別的告訴我們,如果有這樣的一隻海龜的話,牠想要把牠的脖子伸到軛木孔當中,這樣的機會幾乎是不太可能的一件事。透由這樣的譬喻,來譬喻我們現今所獲得的人身,是如此的難得。所以佛在佛經當中舉了這個譬喻,並且問到了周邊的比丘。諸比丘,深思此喻,於大海中,此盲龜頸易入軛木孔耶?』這時周邊的比丘弟子們回答說:『否也,世尊。』世尊!這幾乎是不可能的一件事情。世尊告曰:『諸比丘,如是人身極難獲得。』」所以這時世尊藉由這樣的譬喻,告誡周邊的弟子說,相同的,現今我們所獲得的人身,就如同這樣的譬喻一樣的難得。

對於佛經當中的內容,正文作了以下的解釋。謂若不造善業、集聚眾惡,將不得聞善趣之名,是故世尊曾說中,有一軛木具有一孔,四處流,復有一每經百年乃浮海面,其頸伸入孔內甚難;如是人身較前難得。故得暇滿身時,應勤修善。

在這個地方,我們簡單的對這個譬喻來作個介紹,這個譬喻當中有提到「大海」,它最主要譬喻的就是現今我們所投生的輪迴。如同大海是一望無際的,相同的道理,我們現今所投生的輪迴沒有開端,甚至它是沒有邊際的。如果我們沒有辦法好好的修學佛道,這時我們的輪迴是沒有邊際的,這是以大海來作譬喻。而在大海當中所漂流的「軛木」,是佛陀的聖教。而這塊軛木當中只有一個孔,這個孔所代表的是什麼?所代表的是如果我們想要修學佛陀的聖教,唯一的門就只有皈依。如果說進入佛教的大門,有很多種、有很多個,這時或許我們還比較容易進入佛教,但偏偏進入佛教的大門就只有一個──就是皈依。所以如果我們的心續中,沒有辦法生起皈依三寶的心,縱使你自認為是一位佛教徒,但你只不過是擁有佛教徒的名稱,但你並不是真正的佛教徒。而譬喻當中軛木它會在海上漂流,這就如同世尊的教法會在世界各地弘揚開來,哪裡有所化機、有需要教化的對象,這時佛的聖教就會在這個地方呈現,所以它並不是只單獨待在一個地方的。

而這個譬喻當中,有提到一隻盲龜,這隻盲龜就是我們,我們就像是這隻瞎了雙眼的盲龜一樣,想要離苦得樂,卻不知道該如何成辦樂因、去除苦因,所以我們失去了智慧的雙眼,並且在譬喻當中的這隻盲龜,絕大部分的時間都是身處在海底,相同的,失去智慧雙眼的我們,絕大部分時間都是在不暇閒處當中流轉。久久一次能夠獲得人身。但是在獲得人身的當下,是否能夠值遇佛陀的教法,這還不一定!所以就如同這隻海龜,每一百年,從海底漂浮到海面上,並且探出了牠的脖子,而這個脖子能夠進入漂泊在大海當中的軛木孔,這個機會是非常渺茫的。相同的,我們在輪迴當中流轉的同時,要脫離不閒暇處,並且到海面上來獲得人身,獲得人身的當下,想要值遇佛陀的教法,這個機會是非常低的。

子二、謹慎修善(分三)

丑一、昔所集罪無邊際故應勤斷彼

丑二、僅於惡趣受一次苦,彼苦雖盡,然仍不能跳脫惡趣之原因

丑三、應勤對治罪業之原因

丑一、昔所集罪無邊際故應勤斷彼(92“)

接下來,第二個科判,「謹慎修善」分三:一、昔所集罪無邊際故應勤斷彼。二、僅於惡趣受一次苦,彼苦雖盡,然其惡趣仍未盡之原因。三、應勤對治罪業之原因。這三個科判當中的第二個科判,在藏文原文當中,就如同現今所譯的譯本是有提到「然其惡趣仍未盡之原因」,但仁波切他認為這句話應該改成:「然仍不得跳脫惡趣之原因」會比較恰當,所以我們將它改成「然仍不得跳脫惡趣之原因」,這是第二個科判當中的內容。

在三個科判當中,我們先看到第一個科判,「昔所集罪無邊際故應勤斷彼」。無始以來,直至現今,我們所造作的惡業是不可計數,也就是它的量實在是多到我們難以想像。如同之前我們有提到,傷害、毀謗菩薩,或是障礙菩薩行善,雖然時間非常的短暫,但是在這麼短暫的時間之內,都會累積到無窮盡的惡業。所以提到了,「昔所集罪無邊際故應勤斷彼」。

偈頌:剎那所造罪,歷劫住無間,況無始集罪,豈能生善趣?

正文,如瞋菩薩一剎那所造罪業,尚須歷劫住無間獄,有時,我們的內心中會覺得,我這一生並沒有造作什麼樣的惡業,我既沒有殺人,又沒有偷東西,又沒有放火,所以我這一生應該是沒有造作太多的惡行;但實際上並不是如此,我們並不需要造作殺人、放火的這種惡業,如果我們所瞋恚的對象是一位菩薩,這時我們瞋恚他的時間,縱使只是短短的一剎那,當下我們所造的惡業,甚至遠超過殺人、放火所造的惡業。所以在正文有提到「如瞋菩薩一剎那間所造罪業,尚須歷劫住無間獄」,如果瞋恚菩薩所造作的惡業,都必須要經歷非常久的時間,住在無間地獄當中的話,自相續現有無始輪迴所,更何況是現今我們的心相續當中,有無始以來在輪迴中流轉時,所集聚的眾多罪業,並且,仍未以其對治滅除,現今我們都沒有藉由罪業的對治,去對治我們過去所造的種種罪業,由此豈能生善趣?所以在這樣的情況下,來生我們怎麼可能再次的投生在善趣中呢?是故應以四力勵力淨罪。既然我們了解了這個道理,這時我們就必須要精勤的,藉由四力來懺悔我們過去所造的種種罪業。

丑二、僅於惡趣受一次苦,彼苦雖盡,然仍不得跳脫惡趣之原因

正文,或曰:「所造罪業之果盡已便生善趣,故從惡趣跳脫並非難事。」有些人他的內心當中,會生起這樣的念頭,他認為縱使我造了許多的惡業,必須要墮入惡趣受苦,但是當業報已經盡了,這時我就可以投生善趣,所以要從惡趣當中跳脫而投生善趣,並不是困難的一件事情。

偈頌:彼僅受業報,仍不得跳脫,因受苦果時,復生餘罪故。

正文,彼僅受昔所造業報,唯盡其果,仍不得從惡趣跳脫,這當中的「彼」是指造惡業受苦的這位有情,這位有情僅僅承受了過去所造惡業的果報,「唯盡其果,仍不得從惡趣跳脫」,縱使過去所造惡業的果報已盡,但是它還是沒有辦法從惡趣跳脫出來,原因是什麼?彼正昔業苦果,當下復生、集聚將感重苦之餘罪故。因為當這個眾生,他正在承受過去所造惡業的苦果時,在承受苦果的當下,他會再次的造作將來會感生眾苦的餘罪。比方說,現今我們在受苦的同時,我們還是會對他人,或是對於菩薩內心當中生起瞋恚,這是相同的。於惡趣身,善業力弱、恆集眾罪,故應勤遮惡趣之因。如果不小心墮入了惡趣,這時想要行善是不太可能的。縱使有機會行善,我們所造的善業,它的力量也是非常的微弱,「恆集眾罪,故應勤遮惡趣之因」。


備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