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10/02/16 19:11:30
學習次第 : 進階

喇嘛網 日期:2010/02/16 19:05:01   編輯部 報導

入菩薩行論 序言 著述者簡介第一章、勝譯前義 第二章、勝著本文義

 

序 言  

 

  西元1997年,篤信佛法的施主黃世森、張月嬌二位臺灣信眾,邀請我以藏文講 解印度班智達寂天所著的《入菩薩行論》,並且希望將它錄製成錄音帶,為的是能利益更多以藏文學習佛法的人,且將來也能翻譯成其他的語言,首批製作五百套錄音帶與信眾結緣。中文譯者張惠娟居士有意思要將它翻譯成中文。因此,我根據索南澤牟的批註,飾以上師的教導流和口訣,想辦法作了字少、義明無誤、易懂的講解。

 

  修學此論,了知多少內容就能依次減少多少的無知、不敬、放逸和煩惱等,信心、精進、正念、禪定、智慧於心續中生起,心寂靜、馴服、柔和、不放逸、慈心、悲心、世俗勝義菩提心不斷增長,暫時上獲得人天善道的快樂,究竟上必定解脫,獲得永久安樂且證遍智正等覺佛陀的果位。

 

     願妙善!

 

           過去曾多次講解此論,今年八十多歲的說法老者

                            貢噶旺秋

                      寫於西元200166

 

 

 

 

著述者簡介

 

 

  這部注釋大乘經典的《入菩薩行論》,作者寂天,出生于南印度,幼時名叫寂鎧,是善鎧王的兒子。年紀漸長時,在一位密咒瑜伽行者座前求得文殊法,並依此法隱密修持,親見文殊,得到成就。

 

 

  善鎧王逝世後,寂天即將登基,在登基前得到本尊的授記,知道自己不宜掌管國政,因此便逃離王宮。他到了中印度的那爛陀寺出家,依止勝天為親教師並受比丘戒,法名寂天。之後,在寺院裏,內心中常保持禪定不動,于文殊本尊前聽法,並著述批註大乘經典的《學集論》和《經集論》等多部論著。他顯現於外在的行徑只是吃、睡和溜達,別人看到這樣,就稱他為〝布蘇夠〞。

 

 

 

  為了羞辱寂天,讓他自行離開寺廟,因此,寺中的僧眾共議,挑選一個吉日,集合寺僧大眾,輪流上座講經,寂天也答應了。當他坐上獅子寶座時,講出比《經集論》詳細,比《學集論》簡略,文簡義廣的《入菩薩行論》。他在講述此論的時候,就有些有緣者親見文殊菩薩坐在寶座上;又有些人看到寂天的頭頂上有圓光,圓光中有文殊菩薩,眾人皆恭敬且具信心地聽著。當他講到智慧品的『若實無實法,悉不住心前,彼時無異相,無緣最寂滅』這一首偈頌時,忽然間身體從座上騰空而起,越升越高,終至不見身影,只有虛空傳來說法的聲音,直到說完回向品。

 

 

 

  之後,在場聽法的僧眾中,有些記憶力強、過耳不忘的班智達們,寫下他所講的《入菩薩行論》。在中印度和東印度的班智達們心中記下的是十品共一千偈;在西方迦濕彌羅的班智達們記下的是九品共七百偈,二者間有些不同。他們四處找尋寂天的蹤跡,後來聽說他住在南部的卻滇巴淵間,於是就派二位記憶力很強的班智達去見他,最好是能把他請回那爛陀寺,若是不能則要問他《入菩薩行論》到底有多少品、多少偈?還有,在《入菩薩行論》中提到《學集論》和《經集論》,這二部論著到底在那裏?

 

 

 

  二位班智達在見到他後,沒有辦法請他回那爛陀寺,於是就問他《入菩薩行論》到底有多少偈、多少品?他回答說共有一千偈分成十品。又問他《學集》和《經集》二論在那裏?他回答說,在他以前所住的房間內,樑柱的縫中塞有字體很小的紙張,那就是《學集》和《經集》二論,這二位班智達還聽聞了寂天傳授《學集》和《經集》二論後再回到那爛陀寺。

 

 

 

  如此一位大師,他所寫的《入菩薩行論》有三大旨意:勝譯前義、勝著本文義、譯竟後義。

 

 

 

 

總科判

 

 

入菩薩行論

頂禮上師和文殊菩薩

 

菩提心妙寶

未生令生起

已生令堅固

已固令增長

 

 

()

 

第一章、勝譯前義

 

 

一、名義

 

(一)、論名

 

1、印度語名稱

 

  西藏將律典上說的舍衛城、娑枳多、瞻巴葛、瓦拉那西城、毗舍離城和王舍城等六大城所在的地區稱為印度。在這些地方雖有多種不同的語言,但著名的有梵語(天語)、巴厘語、畢舍遮語和阿婆商夏語四大語言,這部論的論名屬於印度四大語言中的梵語,稱為Bodhi sattva cary avatara(菩提薩埵咱爾啞阿哇大日阿)

 

2、西藏語名稱

  西藏語名稱為

  漢譯為入菩薩行(江秋蔔森木貝 覺巴拉 啾巴)

 

3、印、藏語名稱對照

  Bodhi是 (菩提)

  sattva 是(薩埵或勇識)

  cary是 (行)

  avatara是 (入)

 

(二)、述說論名意義

 

1、論名的意義

 

  所謂 (江秋蔔)菩提的(江)是二障習氣等完全清淨,(秋蔔)是應證諸德全證, (森木貝)薩埵、勇識,是盡眾生邊際,經長久劫行難行之行,全不畏懼。像這樣的菩薩行,於己依六度成熟,於他依四攝法成熟。這樣的行為是廣大如海的,入菩薩行即是將能夠如理如法進入菩薩行的方法指示出來。

 

2、 述說此論名稱的目的

 

  述說此論名稱的目的分二,一為說此論名稱的目的,二是命名的必要。首先說印度語名稱的目的,主要是能讓人相信法源純淨,興起聽聞修持的信心,另外則有種下梵語(天語)的習氣,加持進入心中和憶念譯師們的恩德等目的;說西藏語名稱的目的是用西藏自己的語言,容易瞭解論名的意義等;兩種語言對照的目的,是連些許文字也不迷惑。

  命名的必要,有兩點:第一、一般事物命名的必要,如《入楞伽經》所說的:「一切法如不命名,世間將迷惑無知,因此怙主善巧方便,為一切法命名。」。第二、個別論典命名的必要性,化機徒眾有上中下三種根器。上根利智的人依論的名稱,就可以知道這部論大概的內容;中等根器依論名可以曉得這部論典是屬於三藏中的那一藏;下等根器在許多經函中找尋時,可以容易找到等用意。

  命名的方法有多種:依內容命名、依文字數量命名、依作者論師命名、依時間命名、依地方命名、依動作命名等。這部《入菩薩行》是依內容命名。

 

 

 二、譯敬

 

 

  頂禮一切佛菩薩

  過去,印度的佛法翻譯到西藏時,為了不令譯師們頂禮自己所喜歡的本尊,且能辨認是屬於三藏中的那一藏,因此,西藏的祖孫三法王松贊岡布、赤松德贊和赤祖德贊,敕令凡翻譯律或屬於律時,應頂禮一切智;翻譯經或屬於經時,應頂禮佛和菩薩;翻譯論或屬於論時,應頂禮文殊童子。

  此論是菩薩注釋經藏,為了能辨識是屬於經藏,所以譯師說頂禮一切佛菩薩。頂禮者為將此論由印度語翻譯成藏語的譯師,所頂禮的物件是十方諸佛菩薩,或是過去、現在、未來三世一切佛菩薩,頂禮的方法是身恭敬地合掌,語恭敬地祈請,心恭敬地生淨信、樂信地頂禮。

  頂禮的目的是為了令此論從梵語翻譯到藏語時,能夠究竟圓滿無礙,能讓自己成為一位勝士夫,能讓這部翻譯的論著殊勝得令人想教授、聽聞等,因有這許多目的而頂禮。

 

 

 

第二章、勝著本文義

 

 

  一、序分

 

  (一)、申禮供

 

  1、善逝法身菩薩眾 與諸應禮悉敬禮

  向誰頂禮呢?物件就是三寶。所謂善逝是指佛寶,善逝的梵語稱為〝蘇噶達〞,〝蘇〞譯成藏語是善、完全、不退,〝噶達〞的竟思是〝逝〞(去到),有斷和證兩層意義,亦即斷除煩惱障,如實證得法性無我義,名「善逝」(善去到),譬如相好莊嚴的轉輪聖王之子,身上有華麗的衣服裝飾,比世間的離貪塞迦仙人等還殊勝;斷除所知障,了知一切事物,名為「全逝」(完全去到),譬如水滿瓶子,比預流、一來、不還的有學聲聞緣覺還殊勝;不論何時,斷證都不退,名為「不退逝」(不退去到),譬如得水痘的人痊癒後將不再感染,比無學的聲聞阿羅漢和如麟角的獨覺還殊勝(麟角比喻為獨覺)。

  法身是法寶,法界自性清淨中突然暫時的(客塵)垢染全部清淨為二淨,是究竟滅諦;證二淨的智慧是證悟法身或稱道諦,道諦和法界(即滅諦)的本質不聚不散、無二無別,因是功德之所依,所以稱「身」。說滅、道二諦的佛經稱為法身,此中般若等了義的經,稱為「甚深法身」;解深密經等不了義的經稱為「種種法身」。

 

 

  佛子是僧寶,佛之子有三,即身之子、語之子和意之子,其中主要的是十地菩薩的意之子,由於持佛之姓(傳承)、持勝法藏、擔任上師調伏弟子這三因而成為佛子。

 

 

 

  總結大乘三寶的定義是:二利圓滿、究竟皈依處是佛寶;大乘聖賢心續具集的教證法清淨諦是法寶;具有明智和解脫功德的不退聖菩薩是僧寶。三寶是究竟皈依處,是自己所要追求獲得的,也是頂禮的物件。其他雖不是究竟皈依處,但是,是功德田的聲聞緣覺們、對自己有大恩的堪布、師長和父母,也是應該頂禮的對象,對他們也都應該三門恭敬頂禮。

 

 

 

  寂天在著《入行論》前,為了著論時能沒有障礙究竟圓滿,因此向三寶頂禮,也為了讓寂天自己屬於勝士夫、讓學子

 

能進入教授、聽聞他所著的論典,以及後學化機徒眾的心中能圓滿資糧等,因為有這些用意,所以寂天先禮供。

 

(二)、承諾著論

 

  依經教集要宣說 入善逝佛子律儀

  這是承諾著作,也就是先向三寶頂禮後著手著論。「入善逝子菩薩律儀」就是關閉一切反面惡行的門,不讓惡行進入的意思。總之,如法捨棄菩薩生起菩提心之一切逆障,此發誓捨棄之心是律儀的本質。加以區分的話有:律儀戒、攝善法戒和饒益眾生戒三種。這是菩薩菩提心生的律儀,或稱為佛子律儀學處、修行處。如法進入佛子律儀修行的方法,是依經教而不是寂天自己隨便寫、隨便說的,是依佛陀所說的經教而講的。

 

 

  既然佛陀已經依化機眾生希求、想法的不同,以三種神變(三種神變,即身、語、意三種神變,身變化種種相令眾生生信心,意知眾生的根器須說何法,之後,語說法。)說過,是否寂天就沒有必要再說?並不然。這裏是集要宣說意義,佛所說的十分廣大,經典數量甚多、口訣極深,後學及初學的徒眾們不易通曉。為了讓不清楚的清楚明顯;讓秩序混亂的重新組合;讓零散的聚集起來,因此寂天在此以集要的方式宣說,以上是承諾著作。

 

 

 

  承諾著作的目的是為了讓所寫的能夠圓滿。聖者們不做很多的承諾,若是答應了,就像在石頭上刻字畫一樣,絕不會改變。

 

 

 

  在此,附帶講述著論的四種需要,總之就是要能夠去除眾生疑慮的想法,亦即,第一、認為此書沒有內容,就像知道烏鴉牙齒的書;第二、認為此書不需要,就像娶母親為太太的書;第三、認為此書不是極需要的,就像取安置在龍王頭頂上珠寶的書;第四、認為此書是沒有關連的,就像為了追求解脫而宰殺牛羊做供施的書等。將這四種沒有意義的疑惑去除,轉而生起如下四種有意義的想法:

 

 

內 容: 是說善逝子的律儀,即發起菩提心和如法進入實修六度。

需 要: 當講說聞思這部論時,能夠知道如何生起菩提心和實修時如何如實進入的方法,這是眼前暫時的需要。

 

 

究竟需要: 像這樣入道實修,究竟的需要是先證實相法性無我,登地之後依次第而上達到究竟獲得佛果。總之,是要徹底追求善逝法身所說的意義、究竟的內容,這是極需的。

 

 

 

內容相關: 以上,依內容產生需要,依需要產生極需要,亦即有著依前前生後後的關係。

 

 

  以上附帶說明著論的四種需要。

 

(三)、自謙

 

  2、於此未說昔所無 聲律吾亦不善巧

    是故未敢思利他 為修自心著此論

 

  《入行論》的內容,沒有過去佛陀所沒說的、也沒有龍樹、聖天師徒或無著、世親兄弟在注釋經典時所沒說的,所以並非寂天自己的特殊創見。

  過去的經論,文詞、聲律優美通暢,例如善自在王著的《如意藤本生傳》和馬鳴著的《三十四本生傳》,而我寂天並不精通這些,因此,我並不希冀自己的這部論,未來將會像佛經,或龍樹、聖天師徒或無著、世親兄弟們為注釋經典而著的論典那樣利益廣大的眾生。那麼,我就沒有理由寫這部論了嗎?也不是沒有理由,最主要的是我寂天心中想要自利,為了讓自己修持這部論的內容後,菩提心能不斷增長,所以我寫了這部論。

 

(四)、生歡喜

 

  3、修善故吾之信力 循此亦得暫增長

    善緣等我諸學人 若得見此將獲益

 

  為了能夠不斷修持、增長願行菩提心這樣的善而寫這部論,並因此論著使得我寂天對三寶的淨信力、對業果的勝解信、對解脫遍知果位的欲樂信力而有相當程度的增加;對他人也並不是完全沒有幫助,和我有同樣理解與福份的其他後學徒眾,如果得以看到《入行論》的正文內容並瞭解它的意義,就可以得到暫時和究竟的利益,這是相當需要的。


備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