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13/05/08 07:17:04
入菩薩行論釋 佛子正道(第十六講)
甘丹赤巴 日宗仁波切
(十六)2013年4月20日下午(大悲精舍)
辰三、修無倒行(103)
偈頌:139、故有情為主,凡見己身物,應奪取彼等,廣利諸眾生。
釋文,是故,應以有情利益為主,凡見己身所擁有物,如衣、食等,應從自身奪取彼等──除我所執,做任何事情應該以有情的利益為主,這時當我們見到自身所擁有的物品,比方衣服或飲食等,「應從自身奪取彼等」,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除我所執」,也就是在使用的當下要去除心中的「我所執」以及「自利作意」,廣泛利益諸餘眾生,如僕受用主人衣食,不應忘失。如同僕人在受用主人的衣食時,不應該忘失主人的恩惠。
寅二、換已意樂隨修之理(分二)
卯一、總示
卯二、廣說
卯一、總示
偈頌:140、劣等視為我,自身換為他,以無分別心,修妒競慢心。
在偈頌裡有提到修學嫉妒、競爭以及我慢這三種心態。在這裡所提到的「嫉妒、競爭以及我慢」只是取名為「嫉妒、競爭、我慢」,並不是煩惱中的這三種心。這就像是之前我們提到「對治慢」的時候,我們會取名為「我慢」,但是它並不是煩惱慢。在這裡透由修學「嫉妒、競爭、我慢」這三種的心態來對治「愛我執」。
釋文,菩薩應以較己卑劣、與己相等、超勝己等為所緣境,修學自他相換的菩薩,他的周圍有三類的有情:第一「較己卑劣」,相較於菩薩而言他們的狀態是比較差的;第二類「與己相等」與菩薩的狀態是相等的;「超勝己等」,另外一類是比菩薩的狀態更殊勝的。而平時我們對於比我們差的那一類有情會生起我慢,與自己相等的會競爭、比較,而比我們優越的我們心中會產生嫉妒,而這時以這三類的有情作為所緣境,視之為我,將自己與他人的位置對調過來,而將自身換為他人,轉換執著自他二心之位,以無疑慮之分別心引發定解。在修自他相換的時候,我們的內心不應該有任何的疑慮,以無疑慮的分別心在心中生起強烈的定解。
若是天授菩薩修自他換,在這個地方「如何修學自他相換」的那位菩薩,他名為天授的話,這時他應該怎麼修呢?應於超勝己之天授修嫉妒心,在之前我們提到三類的有情:第一類是提到「較己卑劣」,也就是比我們要差的那一類有情,所以天授菩薩在修學自他相換的時候,面對這一類的有情他之前會心生我慢,這時將兩個人的位置對調過來,也就是天授菩薩站在他人的立場、站在有情的立場,對原來的那位菩薩──也就是天授修嫉妒心;與己相等者修競爭心;較卑劣者修我慢心。也就是他的位置是對調過來的,在這個地方思維的方式,跟我們平常的思維方式有所不同,所以先掌握這一點。
在上一段我們有提到,當我們在看待比我們差的人,我們很容易生起我慢,這時我們將自他的位置對調過來,也就是將我們自己看成是對方,而將對方擺在我們原來的位置上,這時我們的狀態是比較差的,而去看看原來的那個我,你就會對原來的我生起嫉妒。
卯二、廣說(分四)
辰一、於超勝者修嫉妒心(分二)
巳一、修習之理
巳二、修已如何行持
辰二、於相等者修競爭心
辰三、於卑劣者修我慢心
辰四、修習之果
巳一、修習之理(104)
偈頌:141、彼受敬非我,我得不如彼,讚彼呵責我,彼樂我受苦;
142、我須做諸事,彼安逸度日;世間盛讚彼,傳我卑無德。
143、無德何所為?我等應具德。彼較某人劣,我亦勝某人。
釋文,天授菩薩修習自他相換法時,天授菩薩對於生我慢的卑劣者,在修習自他相換法的同時,應該將自己跟他人的角色對調過來,應思,而想到:「彼天授受他人恭敬。」這時天授菩薩他的角色是比較卑劣的,而看到原有的他是什麼樣子呢?「彼天授受他人恭敬」,他看到比他狀況好的天授菩薩受到他人的恭敬,並視有情為我,而這時修學自他相換的天授菩薩,他視卑劣的有情為自己,而我功德微劣,所以這時他的狀態跟之前他所藐視的對象是一樣的,所以他認為我的功德是很微劣的,所以沒有人來恭敬我、沒有人來供養我,故非受恭敬者;又我所得安樂資具不如彼者,不僅如此,我所得到的資具也不如天授菩薩;天授菩薩彼受讚揚,我等卻遭他人呵責,由於天授菩薩有功德所以眾人會讚揚他,而我等沒有功德而遭到他人的排斥呵責;彼享安樂,我等受苦,他的狀態是在安樂的狀態,而我的狀態是在受苦的狀態;我等須做搬運重物等諸事務,彼則安逸度日,而我每天要辛勤的做一些粗重的工作,但是他卻能夠安逸度日,所以這時天授菩薩轉換了角色,而站在卑劣有情的立場去看到原有的他,這時對原有的天授菩薩內心當中生起了嫉妒。而以上我們講到的這些法是屬於世間法,他對於原有的天授菩薩所擁有的世間法,內心當中產生了嫉妒之心。
世間盛讚彼菩薩有戒、聞等德,在之前我們提到角色互換之後,對於舊有的天授,他所享有的世間法心生嫉妒,進一步,對他所擁有的出世間的功德產生嫉妒,因而提到「世間盛讚彼菩薩有戒、聞等德」,世人不斷的讚美那位菩薩有持戒以及多聞等功德,傳我卑賤且無功德。但眾人口中都不斷的述說著,我的地位卑賤而且沒有任何的功德,又此乃因汝勤修德所致,我等無德有何所為?但這個時候我們可以用以下的方式來思維,提到「又此乃因汝勤修德所致」,我們嫉妒的對象──也就是舊的天授菩薩,為什麼他有持戒多聞等功德,難道說他生下來就是如此嗎?並不是!這些功德並不是天生的,而是透由他不斷的努力勤修正法之後,而獲得了這些功德;既然是如此,雖然我的狀態目前並不是很好,但我不需要因此而感到失望,只要我肯努力到最後我也能夠到達像他一樣的境界。所以提到,「又此乃因汝勤修德所致,我等無德有何所為?」因為沒有功德而自暴自棄有什麼用呢?其實我並不需要自暴自棄,只要我肯努力的話,總有一天我也能夠達到像他一樣的地位,我等應當勤修令己具足彼德。
「彼人高尚、我等卑劣」,亦由觀待其觀待處而安立故,在這個地方我們提到,舊有的天授菩薩他的地位高尚,而我的地位非常的卑劣,這是因為對方有功德而我沒有功德,「亦由觀待其觀待處而安立故」,為什麼我們的心中會有這樣的想法?這是因為彼此觀待之後、比較之後,我們認為自己的功德、地位不如對方,所以會覺得自己是比較卑劣的,較於德更勝之某人,則彼菩薩功德微劣;但是我們所嫉妒的對象,也就是舊有的天授菩薩,如果他去比較一個功德比他更多的另外一個人,「則彼菩薩功德微劣」,在觀待之後,我們所嫉妒的對象他的功德是微劣的,而我們,較於更下劣之某人,我等亦超勝彼,雖然相較於舊有的天授菩薩,我們的功德並不好、我們是很卑劣的,但是跟比我們要差的那些人相較之下,其實我們也還是不錯的!所以提到「較於更下劣之某人,我等亦超勝彼」,是故我等無須怯弱,既然是如此,我們不應該因為看到一個人比我們好,內心就產生怯弱,應當勵力成就菩提。應視有情為我而修。
在這個地方如果各位看的是藏文版的話,請注意在藏文版的偈頌裡面,有提到「的尼」這個詞,跟「達尼」這個詞,這兩個詞,「的尼」的這個詞它指的是舊有的那個人,也就是舊的天授菩薩;而凡是提到「達尼」的這個詞,就表示他是在角色互換之後,他站在眾生的立場來看待對方,所以他是用兩個不同的詞來表示。這個地方提供各位這種閱讀方式,可能會減輕各位的負擔。
若曰:「汝因壞戒、見等退失,故較天授菩薩下劣。」這時又有人提到說,因為你沒有辦法持守清淨的戒律,你的見解也不夠好,所以相較於舊有的天授菩薩,你真的不怎麼樣。
偈頌:144、戒見失壞等,因惑力非我;
釋文,戒律、正見失壞,或資具匱乏等,行、見失壞乃因客塵惑力所致,不管是戒律或者是正見產生了失壞、或者是資具匱乏等,行為、見解任何一方面產生了退失,這並不是我們故意的,「乃因客塵惑力所致」,這是因為暫時的煩惱力所導致的,這並不是心的本性,非我所能掌控之過,所以我並不是故意讓我自己沒有辦法持守清淨的戒律,也不是故意讓我心中的正見退失,之所以會產生不如人意的結果,這完全是被我心中的煩惱控制而形成的一種結果;或將後句誦為「非偶然因惑」。
這個詞在藏文當中它表現的方式可以用「非偶然因惑」來表現,在之前在跟仁波切討論的時候,有討論到這句話應該如何翻譯會比較恰當。而當時翻譯成「非偶然因惑」,是因為有其他的思維點,但昨天以及今天仁波切在講解的時候,他將這句話改成「因暫惑非我」,因為暫時的煩惱所導致的,而並不是我有自主的權力,所以這句話他改成「因暫惑非我」。但是這樣改跟藏文原文,乍看之下似乎會有一點點差距,不過暫時先用這樣的版本,「因暫惑非我」;這句話的意思跟前面原文的意思「因惑力非我」,其實它的意思是相同的。為什麼我們現今的狀態不如人意?這是因為暫時的煩惱影響到我的狀態,而不是我故意讓我自己的狀態變成這麼的差。
巳二、修已如何行持(105)
偈頌: 須隨力濟我,艱苦自願受。
145、然我未蒙濟,何故輕蔑我?彼雖具功德,於我有何益?
釋文,天授菩薩汝若具悲,則須隨力助濟我等,令我等能遠離衰損,天授菩薩透由修學自他相換而站在卑劣眾生的立場,而對原有(舊有)的天授菩薩提到:「天授菩薩汝若具悲」,如果你真的是一位修學大乘法的菩薩,你的心中真的有悲愍心的話,「則須隨力助濟我等」,照理說你應該隨分隨力的來幫助我們才是,「令我等能遠離衰損」,想辦法讓我們遠離現今的苦難現狀,如果你願意協助我們的話;成辦諸功德之難行艱苦,我等自願承受。如果你願意伸出援手來協助我們,在成辦諸多功德的當下所會遇到的難行艱苦,我等有情自願承受。然我等眾未蒙汝濟、未得饒益,汝又何故輕蔑我等?但是我們這些有情,並沒有得到你的幫助,那為什麼你要來輕蔑我們呢?縱使你有功德,但是如果你的功德沒有辦法利益到我們的話,那這些功德又有什麼用呢?汝之功德於我等眾又有何益?彼菩薩雖具諸功德,然無益於我等有情。所以站在卑劣有情的立場,這時他在看待舊有的天授菩薩時,他會想到雖然你有功德,沒有錯!但是你的功德對於我們而言沒有任何的幫助,不僅沒有幫助,你還輕蔑我們、藐視我們、看不起我們,這樣你心中的悲心在哪裡?你的功德對我們又有什麼幫助呢?所以最後提到,「彼菩薩雖具諸功德,然無益於我等有情」。
偈頌:146、無愍眾生陷,惡趣猛獸口,向外誇己德,欲與智競爭。
釋文,又因戒律、正見失壞,其後定將墮惡趣者,猶如陷於毒蛇、猛獸口中,我等有情因為戒律、正見失壞的緣故,來生一定會墮入惡趣受苦,那時我們的狀態就像是陷入毒蛇以及猛獸的口中,然彼天授於諸眾生無悲愍故,非僅無益我等有情,反更向外誇己功德,雖然我們的狀態非常的糟,但是舊的天授他對於我們竟然沒有生起任何的悲愍,不僅對我們沒有任何的幫助,反而還對外自誇他有多少的功德,欲與我等當中諸智者眾競爭,並且想要跟我們裡面具有智慧的那些人相互競爭;彼不應當自詡超勝、輕蔑他人。所以這時站在眾生的立場,他會認為天授不應該自以為了不起而輕蔑其他的人,所以從這些段落裡面我們可以看得到,如果我們對他人生起我慢的話,在眾生的眼裡其實我們並沒有什麼功德,因為我們自認為的功德並沒有辦法利益到他們。所以以大乘法而言,我們自認為有的功德,如果沒有辦法利益他們的話,這根本稱不上是什麼功德。應將有情念作是我,菩薩自身視為他人,而思不應損害有情。所以當我們對他人生起我慢,看不起別人的時候,這時我們應該自己跟他人的位置對調過來,「應將有情念作是我」,將卑劣的有情看成是自己,「菩薩自身視為他人」,而將他人放在菩薩的這個位置上,「而思不應損害有情」,既然在眾人的眼裡舊有的我並不是這麼完美,而且在他們的眼裡我是具有我慢的一個人,那其實我們內心中之所以會生起我慢,是自以為是有很多的功德,但如果這些功德沒有辦法利益到其他的人,根本稱不上是什麼大乘的功德,所以我們並不應該以我慢的態度來輕蔑其他的有情。
為什麼在這個地方我們要將「自己」跟「他人」的角色對調之後來觀修?是因為平時我們的心中之所以會生起「嫉妒」以及「我慢」等煩惱,最主要是來自於我們心中的「愛我執」。當我們心中的愛我執過度熾盛的話,這時很容易因為很小的一個因緣,而讓我們的心中生起我慢、嫉妒等眾多煩惱。所以為了要讓我們心中愛我執的力量降低,這時我們可以站在他人的立場,來看看舊的我到底是長什麼樣子;站在他人的立場,你可以看到舊的我其實有很多的過失。在還沒有互換角色之前,你會認為自己有很多別人沒有的功德,因此看不起別人、藐視別人,心生我慢;但是轉換角色之後,你站在別人的立場看看舊的你,你會發現其實你是有很多的過失。不僅如此,從他人的立場在看待我們的時候,我們也可以知道,我們周遭其他的人是用什麼角度在看待我們,這時你會發現其實對方對我們心生不滿,他們看到一個心中充滿我慢的人,他們的內心是不會服氣的;所以站在他人的立場看看舊的我,你就會知道,其實我們是有很多的過失。
透由這樣的方式能夠降低我們心中的「我慢」以及「愛我執」,所以當我們的內心煩惱非常強烈,而沒有辦法控制的時候,有時也可以試著互換角色,也就是生起煩惱的角色跟自己對換,然後從別人的角度來看看舊的我,透由這種方式來修行的話,也能夠降低我們心中的煩惱。
辰二、於相等者修競爭心(分四)
巳一、競爭利養恭敬
巳二、競爭宣揚功德
巳三、競爭美德名目
巳四、遇損害時則生歡喜
巳一、競爭利養恭敬
偈頌:147、觀待等我者,為令己勝故,縱諍亦必謀,利養與恭敬。
釋文,觀待於種姓等與我等相等之菩薩,這時天授菩薩以及與他競爭的對象,也就是與他的狀態不相上下的另外一個人,在觀修自他相換的時候,天授菩薩將他的角色換成是對方,而從對方的立場來看舊的天授,這時他會看到「觀待於種姓等與我等相等之菩薩」,為令己之利養、功德勝於彼故,縱須與之諍論,亦必謀取我之利養、恭敬。所以這時新的天授他看到舊的天授,他的內心會產生想要競爭的這種想法,「為令己之利養、功德勝於彼故」,為了讓自己的利養以及功德都能夠超過舊天授,「縱須與之諍論」,縱使必須與他諍論,我也必須想辦法謀取我想要得到的利養、恭敬。
巳二、競爭宣揚功德(107)
偈頌:148、極力於世間,彰顯己功德;而彼所有德,不令世人聞。
釋文,應於世間極力彰顯己之功德,角色對換之後,新的天授會想盡辦法在世間彰顯自己的功德;而彼菩薩所有功德,不令世人得以聞之。新的天授在看待舊的天授的時候,他會想盡辦法不讓世人聽到他的功德,甚至毀滅他的功德。
巳三、競爭美德名目
偈頌:149、復當隱吾過,受供而非彼;我今得利養,受敬而非彼。
釋文,復當刻意隱藏吾過,新的天授會想辦法刻意隱藏自己的過失,四處宣傳彼菩薩過,而到處宣揚舊的天授的過失,令我等眾受他供養,而非供彼,刻意隱藏自己的過失,就能夠得到其他人的供養,而四處宣揚舊的天授的過失,這時眾人就不會想去供養他;我今善得衣食等諸利養,受他恭敬,而彼則非如此。
巳四、遇損害時則生歡喜
偈頌:150、吾喜旁觀彼,長時遭劇苦,令受眾嘲諷,相互作呵責。
釋文,吾喜從旁觀彼天授長時遭受劇苦,新的天授喜歡從旁看舊的天授長時遭受痛苦,
令彼遭受眾生共同嘲諷,並且他也想要看到舊的天授被其他人嘲諷,相互舉其過失而作呵責。這時嘲諷的人,你一言、我一語不斷的指責舊的天授,自他換已,應令有情內心振奮,遮止妄詡自身功德。透由自他相換的法門,這時我們站在有情的立場,而跟有情是站在同一邊的,所以透由這樣的思維方式,而讓有情的內心產生了歡喜、振奮,「遮止妄詡自身功德」,從有情的立場看待舊有的我,這時我們要看到自己其實還有很多的不足點,甚至有很多自以為是的功德,根本就不是功德,所以提到「遮止妄詡自身功德」。
辰三、於卑劣者修我慢心 (分四)
巳一、修慢行相
巳二、修所生德
巳三、修已加行修持之理
巳四、思維離此我慢之過
巳一、修慢行相 (108)
偈頌:151、據云彼劣者,敢與我相爭;然聞慧貌財、種姓豈等我?
釋文,應視德勝己之菩薩為己而修慢心。在第一句話裡面,提到「應視德勝己之菩薩」,平時我們看待功德比我們優越的人,我們的內心會產生嫉妒,這時我們將嫉妒的對象與自己的角色互換過來,自己成為是比較優越的那一方,而看待卑劣的人內心當中生起我慢,所以提到「應視德勝己之菩薩為己而修慢心」。據云天授菩薩彼卑劣者竟敢與我相爭,據說舊的天授菩薩,如此卑劣的人他竟然想要跟我相爭;然其見聞、智慧、外貌、種姓、財富豈能與我相等?其實我們兩者根本不需要競爭,他在任何方面都沒有辦法跟我相比,我們之間有如天壤之別,全不能比!思已生起慢心。
巳二、修所生德
偈頌:152、如此傳各處,令眾聞我德,毛豎心歡喜,渾然享喜樂。
釋文,如此不等傳遍各處,新的天授與舊的天授這兩者之間,從任何一方面來相互比較的話,是沒有辦法比較的。「如此不等傳遍各處」,新的天授在功德各方面遠超過舊的天授,而他希望這樣的狀態能夠傳遍各處,而令眾人得聞我有勝過彼之多聞等德,希望所有人都能夠知道,我有超過對方等諸多的功德,爾時聞者身毛直豎、心生歡喜,我希望聽到的人,他們在聽到的當下「身毛直豎、心生歡喜」,他們能夠知道,原來在世間上有如此殊勝的一個人,渾然享受身心喜樂。
在這個部分特別強調的是,透由自他相換,我們站在有情的立場,希望有情他的地位無比尊貴,而我們是身處在最卑微的狀態下,所以我們希望有情他的功德,都能夠被眾人所知道,並且在聽聞的當下眾人都能夠感到歡喜;而我們就像水一樣,水是往下流的,而我們身處在眾人當中,希望自己是最卑微的,而以最恭敬的態度來承事眾人。
巳三、修已加行修持之理(109)
偈頌:153、縱彼有衣食,若為我工作,僅予維生酬,其餘悉霸取。
釋文,縱彼已有衣、食等物,新的天授在看待舊的天授時,這時縱使舊的天授他已經擁有了衣、食等物,然若為我工作,如果對方是為我工作的話,去除我等有情之苦,舊的天授為新的天授工作的同時,他要想辦法「去除我等有情之苦」,亦僅予彼如衣、食等維生酬勞,而這時新的天授他只給予舊的天授少許的衣食等物,讓他能夠維生,其餘利養我悉強勢霸取。至於其他的東西我一樣都不給你。為什麼在這個地方要特別強調這種觀念?這是指當我們在行利他的時候,這時我們應該保留的是少許的資具,也就是透由少許的衣食等物,讓我們的身體可以維生,而其他的一切都應該布施給周遭的有情;並且在行利他的當下,我們的內心完全都是以利他為出發點,而沒有任何的自利作意。
巳四、思維離此我慢之過
偈頌:154、令彼失安樂,恆常遭禍害。
釋文,應當令彼菩薩喪失安逸之樂,要設法讓舊的天授喪失所有安逸的快樂,囑其承擔我等痛苦,並且交待他、命令他承擔我等有情的痛苦,恆常遭受眾多禍害。在利益我等有情的當下,縱使遭受了眾多的禍害也必須忍受。以上的內容,最主要是透由自他相換的法門,希望將眾生置於頂門──也就是眾生的地位是尊貴的,而將自己放在最卑微的那個地方。
*
此篇法寶乃道寬比丘尼現場聆聽之筆記,僅供學習參考。
*
中譯如性法師欲將法寶精髓整理出版,敬請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