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12/04/28 22:16:14
學習次第 : 進階

喇嘛網 日期:2012/04/28 22:15:30   編輯部

 講述:甘丹赤巴  日宗仁波切

中譯:如性法師           手錄:鶴 林

(三十九之一)2012年4月19日 (上午)大悲精舍

首先在還未聞法之前,我們在場的每一個人,都必須先調整我們聞法的動機,為了利益如虛空般的一切有情,我希望能早日獲得圓滿的佛果,以這樣的發心來聽聞今天的大乘法。今天在這個地方所要為各位介紹的是《入菩薩行論釋》,第六品「忍辱」。

未三、應視彼同大師(分二)

申一、廣說(分三)

酉一、經說有情與佛同為福田

酉二、以理成立

酉三、斷除諍論

申二、攝義

酉一、經說有情與佛同為福田(217“)

「經說有情與佛同為福田」,過去佛陀,曾經在經典當中親口告訴我們:有情以及佛都是我們的福田。

對於這一點,偈頌當中:是故能仁說:有情及佛田。

雖然佛過去曾經親口宣說:「有情」以及「佛」,都是我們培福的福田;但是在我們的內心中,面對佛以及面對有情時卻不是如此。佛在過去是如何成佛的?首先祂本身也是從一位有情,透由精勤的修學佛法,而最終成佛。而佛祂是如何成佛的?佛,是為了利益一切的有情,而發起殊勝的菩提心;並且在發心之後,為了有情而廣泛的集資淨罪,而最終也是為了有情而成就圓滿的正等覺,所以佛祂心心念念所想的,都是利益一切的有情。但我們在面對佛以及有情的當下,我們懂得去恭敬佛、禮拜佛,但是我們卻認為,我們跟周邊的有情是平起平坐的。甚至在眾多的有情當中,我們會區分:誰是我的親人,誰是我的敵人,誰是陌生人,並且對於親人以及敵人生起強烈的貪、瞋。我們沒有辦法對於周邊的有情,像對佛一樣生起同等的恭敬,但是佛祂並不是如此面對有情的。

對於這一點,在正文當中提到,應當恭敬有情,是故《正攝法經》中云:「有情福田即佛福田,由彼佛田獲諸佛法,不應於彼顛倒而行。」在佛所宣說的《正攝法經》當中有提到:「有情福田就是佛的福田,由這樣的佛福田,能夠獲得諸佛的功德,因此在面對有情的當下,不應該對有情顛倒而行。」能仁說於有情田及佛田,皆能廣植福德種子,佛在佛經當中,為什麼說「有情福田即佛福田」?是因為不管是對有情的福田也好,或是佛福田也好,這兩塊福田都是我們能夠累積福德的最好的福田,應視有情如同大師,乃是集福德田。所以在面對有情的當下,應該如同我們在面對大師──也就是諸佛,了解「有情」以及「諸佛」都是我培福的福田。

酉二、以理成立(分二)

戊一、由信佛與有情能得究竟所求

戊二、由信二者同能成佛,不應捨此取彼

戊一、由信佛與有情能得究竟所求(218“)

第二個科判,「以理成立」分二,在之前是透由佛所宣說的佛經,來證成有情的重要性,接下來第二個科判當中,透由正理來成立。這個科判當中的內容分二:一、由信佛與有情能得究竟所求。二、由信二者同能成佛,不應捨此取彼。首先第一個科判,「由信佛與有情能得究竟所求」,首先科判當中「究竟所求」,指的是圓滿的佛果。對於我們而言,我們的所求可以分為:「現前」以及「究竟」。所謂的「現前」是指增上生,所謂的「究竟」是指決定勝,而在「決定勝」當中又分為:「解脫」以及「一切遍智」。在眾多的所求當中,最究竟、最圓滿的,不外乎就是圓滿的佛果,也就是一切遍智。所以透由對於佛以及有情,生起信心以及恭敬,最終我們能夠獲得圓滿的佛果。

對於這一點,偈頌當中:喜彼等諸眾,圓滿達彼岸。

正文,應當恭敬一切有情,因於諸佛、有情彼等心生信喜諸眾,已達圓滿二利彼岸。在偈頌當中有提到「彼等」這兩個字,這兩個字在正文的解釋裡有提到,「因於諸佛、有情彼等」,我們的對境──是諸佛以及有情,在面對諸佛以及有情時,我們的內心必須要生起信心以及歡喜心,而過去無數的諸佛們,就是因為對佛以及有情,生起了信、歡喜,最終都已順利到達圓滿二利的彼岸。

戊二、由信二者同能成佛,不應捨此取彼

偈頌:有情與諸佛,同能辦佛法;何理敬勝者,而不敬有情?

正文,是故,依有情與諸佛二田,同能辦佛法力等妙果,依著「有情」以及「諸佛」的兩塊福田,到最終我們都能夠成就佛法,這當中的「法」指的是佛所擁有的功德。佛擁有了什麼功德?「力等妙果」,比方說十力等圓滿殊勝的果位。在之前我們也有提到一百四十四種的功德,這些都是佛的功德,所以依著有情以及諸佛,最終我們能夠成辦佛陀圓滿的勝妙功德;既然是如此,若云:「需如敬勝者而敬有情。」此是何理?所以在面對有情以及諸佛的當下,如果有人說:我不需要如同恭敬佛,來恭敬有情的話,這到底是什麼道理?既然我們成佛,是必須要依賴有情才有辦法成佛的話,為什麼在佛跟有情這兩者當中,我們只恭敬佛,但是不恭敬有情呢?不合理故。

酉三、斷除諍論(分三)

戊一、斷除功德不相等故不應等同修信

戊二、深信二者同為成佛之因,故應等同修信

戊三、供養具足少分佛功德之有情,其福無

戊一、斷除功德不相等故不應等同修信(219“)

偈頌:非立意樂德,而由果故同,有情亦有德,是故彼二同。

在上一段我們有提到,在面對有情以及諸佛時,就如同我們恭敬諸佛,我們也應該恭敬有情;但是大部分的人心裡面,都會有以下的這個疑問。

在正文當中提到,若謂:「有情雖是福田,然其功德不等同佛,故不應如佛受供養。」雖然我成就佛果必須要依靠著有情,有情是一塊福田,沒有錯!但是有情的功德不等同佛,所以我們應該恭敬諸佛,但不見得要恭敬有情。確實!佛斷除一切過失,圓滿一切的功德,不管是「斷」或者是「證」,所有的功德都是圓滿究竟的;而有情剛好是相反的,有情他是具足過失的。所以從功德面來說,佛是圓滿的,有情是不圓滿的;但是我們之所以要「如同恭敬諸佛來恭敬有情」,並不是說,佛跟有情這兩者的功德是相同的,而來恭敬他們。既然不是,為什麼我們要如同恭敬佛來恭敬有情呢?

接下來正文提到,答曰:無過,此彼二意樂相等,而由同作佛,在這個地方,我們並不是要安立佛跟有情這兩者意樂、功德相等;他們內心當中的功德是相等的,我們並不是這樣來安立。「而由同作佛果因故」,而是由於透由佛來宣說佛法,讓我們了解了佛法之後,最終能夠成佛,所以佛是我們成佛的因;而更進一步的,我們在實踐佛法的過程中,是必須要依靠著有情,才有辦法實踐佛法、才有辦法淨罪集資,最終而成就圓滿的佛果,因此有情也是我們成佛的因。所以提到「而由同作佛果因故」,若能等諸佛而敬有情,則彼亦有令證佛位之,所以如果能夠等同恭敬佛,來恭敬一切的有情的話,有情他具備了什麼樣的功德?他具備了能夠讓我們獲得圓滿佛果的功德,是故彼二同為福田。所以在一開始我們提到了,不管是有情或者是諸佛都是福田、以及必須如同恭敬佛來恭敬有情,並不是以有情跟佛他們的功德是相等的來作討論;而是藉由佛以及有情,我們才能夠成就佛果的角度,來證明這兩者都是福田,並且都是我們應該恭敬的對象。

戊二、深信二者同為成佛之因,故應等同修信

偈頌:說供慈心者,為有情殊勝;信佛所有福,亦是佛殊勝。

皆有成佛分,故許彼二同。

正文,有說供養「緣諸有情修慈心者」有無邊福,此慈心對境──有情殊勝故;在經論當中提到,如果我們供養的對象,他正緣著諸多的有情,在修學慈心的話,這時供養這個對象,能夠累積無量無邊的福德。為什麼我們供養修學慈心的人,能夠累積無量無邊的福德?「此為慈心對境」,因為他內心中所修的慈心,最主要是緣著一切有情才生起的;如果沒有有情,他沒有辦法生起慈心。就是因為有情沒有辦法獲得安樂,所以他在面對有情的當下,而生起:希望一切有情能夠與樂相遇的慈心,所以真正的關鍵是在有情,在面對有情之後,修行人他在內心中才有辦法透由作意而生起慈心。「此為慈心對境──有情之殊勝故」,所以供養修學慈心的人能夠累積無邊福德,最主要的關鍵是因為「有情」;這是有情的緣故,所以我們能夠累積到福德。

信所有福德,亦是所信對境──殊勝。而我們對於佛生起信心,能夠累積福德,這是因為我們所信仰的對境──也就是佛,祂具有無量無邊功德的緣故,所以信仰祂能夠累積福德。故信二者,皆有成法因之一,所以不管是信佛,或者是恭敬有情,這都能夠讓我們最終成就圓滿的佛果,因此這兩者都是成就佛果的因,故許彼二同為信敬之境。所以我們必須要承許佛以及有情,同樣都是值得我們生起「信心」以及「恭敬」的對象。

戊三、供養具足少分佛功德之有情,其福無邊故應生信

偈頌:無人德等佛,無邊功德海。聚集殊勝德;

於具少分者,為供養縱獻,三界猶不足。

正文,由意樂功德面,彼二實不相等,如果從內在的意樂功德我們來探討,有情與佛這兩者確實他們並不相等,為什麼?因佛無邊功德深廣難測,因為佛祂具備了無量無邊的功德,祂的功德如同大海般,深廣難測,有餘與其相。在這個世間上,沒有其他人的功德能夠與佛是相提並論的。唯佛聚集殊勝,為功德蘊,在世間上,唯有佛祂擁有了一切殊勝圓滿的功德,是功德的蘊體,無能匹敵,其他的有情,是沒有辦法跟祂比較的。但是佛之所以能夠成為人天供養的對境,之所以能夠擁有這麼多的功德,最主要是依著有情而成辦的。佛最初為了利益有情而發起了菩提心;更進一步的,為了利益有情而淨罪集資;到最終成就圓滿的正等覺。所以佛能夠擁有一切的功德,能夠成為我們所禮敬的對象,最主要是有情而產生的這一切。

他人功德雖不相等,然於具少分為供養彼,縱獻三界一切物品,不足,況供餘物?而佛以外的其他人,雖然他們心中的功德,並沒有辦法與佛來相比較,「然於具其少分德者」,但是一般的有情,他的內心中或多或少都有一分的功德,雖然這一分的功德,並不像佛的功德是圓滿的;但是他至少具備佛的一少部分的功德。以功德面來說,有情具備了佛一少部分的功德;而以本質而言,有情具備了佛性。有情具備了佛性,但是因為暫時沒有辦法淨化心中的污垢,所以他內心的功德,並沒有辦法在當下完全顯現出來;但是因為有情的心續中,具有佛性的緣故,最終還是會成佛的。所以從佛性的角度來說,從具備了佛所擁有的一少分的功德而言,這都是值得我們恭敬、供養的對象。「為供養彼,縱獻三界一切物品,猶嫌不足」,有情具備了這些功德,如果我們要供養有情的話,縱使我們奉獻三界當中最殊勝的一切物品,都還不足夠,況供餘物?更何況是我們普通的供品。

申二、攝義

偈頌:諸有情亦有,殊勝佛法因,故唯此相順,亦應供有情。

正文,與佛功德雖不相等,「有情」與「佛」的功德雖然是不相等的,然諸有情亦有能生殊勝佛功德法因之一分,但是一切的有情,他們也都擁有能夠生起殊勝佛功德法的一分因,故唯此等少分相順,縱使他沒有與佛相等的功德,但是由於他具備了能夠讓我們成佛的因,所以從這一點而言,於諸有情亦應如佛而敬養。所以在面對有情的當下,也應該如同面對諸佛而恭敬供養。


備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