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12/01/07 00:06:20
新聞單位 :

學習次第 : 進階

入菩薩行論五之一 2006

達賴喇嘛尊者

中譯:蔣揚仁欽

日期:2006628

(五之一)

龍樹菩薩曾經有在《寶鬘論》裡面有說到了,要讓自己成為自己的怙主,以自力來救護自己,讓自己獲得成佛的果位。其最主要的三種因緣,就是悲心、以及菩提心、還有空正見,這三者就是成佛的主要三種因緣。首先緣一切有情眾生,而產生不忍、憐愍、具有責任感的這種大悲心,願一切有情眾生都能夠成就無上菩提的這一顆菩提心,以及為了使大悲心以及菩提心能夠增上來修學無二空性的這個空正見,這三者就是能夠讓我們成就一切遍知的唯一方法。所以今天我們在此獲得了暇滿人身,能夠聽聞到大小乘、顯密完整教法的時候,所修行的內容,就是要以這三者為主來修學。所以現在為了讓我們了解到修行的內涵,所以在此必須依賴一部經典,這部經典今天所傳授的就是寂天菩薩所著的《入行論》。

還有三天我們可以傳授這個內涵,也就是今天28號,282930有三天的時間。可是我現在有一點感冒,所以身體感覺有點不適,而且比較容易疲倦,但是就是繼續唸誦。

經典在翻譯成藏文的時候,為了使已翻譯的經典,確定它的內容無誤,不需要再添增,也不需要再修正,這樣會有一個用詞,「旁波」是藏文的意思,翻成中文的話應該叫「一卷、二卷」。所以當這個經典,已經註明了第一卷,當然這個一卷、二卷的內容,還有它的定義也是不一樣的。有一些是三百個偈頌文,把它歸類於一卷,有一些是另外一種的歸類方式。總言之,我們註明這是第一卷,寫下它的內容,就不會再去變動翻譯上的文字修正,就已經決定了;而且第一卷、第二卷這種註明,都是在還沒有開始之前會先註明的。可是當我們講到第一品、第二品的話,那又不一樣了,因為第一品、第二品是按照印度的翻譯,所以我們會說這是第一品。一般都是在第一品結束完之後,才會說第一品終,或者第一品結束、第一品完等;但是這個第一卷的話,那是翻譯的時候西藏人有這個習慣,如果註明為卷的話,那就是不再更改的意思了。“

87、縱令敵不喜,汝有何可樂?唯盼敵受苦,不成損他因。

88、汝願縱得償,他苦汝何樂?若謂滿我願,招禍豈過此?

  8788句就是說到了,如果仇敵傷害我,因此讓我產生內心的不歡喜,因此我看到第三者隨喜我的仇敵的時候,我內心會感到不滿的話。這時候我們會覺得:當然啊!第三者讚嘆仇敵,我內心不滿這是理所當然的,這是很自然的現象,我為什麼要隨喜第三者讚嘆仇敵呢?其實當第三者讚嘆你的仇敵的時候,你內心有什麼好不歡喜的?因為第三者讚嘆仇敵的時候,對你來講根本沒有任何的傷害,你為什麼因此而感到憂惱呢?因為它沒有辦法直接傷害你。於是我就回答說:我當然要不高興啊!因為他讚嘆我的仇敵啊!他讚嘆我的仇敵我內心就不歡喜,別人歡喜的時候我就不歡喜,因為我的仇敵歡喜。如果你這樣想的話,這個叫造惡業,這會讓你墮落於惡趣的。如果你堅持要這樣想的話,那就代表心胸太狹窄了,隨著煩惱而走了,這樣的話你會墮落惡趣的。

89、若為瞋漁夫,利鈎所鈎執,陷我入地獄,定受獄卒煎。

89句,那當然自己也沒有煩惱的過患,隨著煩惱而走,煩惱想要做什麼、就跟隨走的話,對自己只有壞處,並沒有任何的好處。所以要隨著自然的情緒而走,覺得自然的情緒所表現出來的都是理所當然的話,這是一種錯誤的想法。

90、受讚享榮耀,非福非增壽,非力非免疫,非令身安樂。

在這之前最主要是針對,如果有人讚嘆仇敵的話,我們內心會產生種種的不歡喜,如何產生這種對治力。現在是講到個人,如果有人讚嘆我們的話,我們會感到很高興,如何使內心這種高昂的情緒降低。所以在此說到了,對於自己名譽,或對自己讚嘆的種種過患。所以90句就說到了,當有人尊敬我、或讚嘆我、或供養我的時候,其實對自己沒有直接的幫助,因為對於我們的福德增長沒有幫助,對於我們的長壽、或是壽命的延長也沒有幫助,那這個讚嘆對我們有什麼好處呢?

91、若吾識損益,讚譽有何利?若唯圖稱心,應依飾與酒。

   91句,如果真正懂得愛護自己的話,我們應該了解到說,讚嘆對自己沒有直接的幫助。但那時候可能會覺得說,別人讚嘆我的話,我內心高興,這高興就是對我的幫助,你怎麼可以說別人讚嘆我沒有什麼好處呢?我很高興啊!如果你覺得別人讚嘆你,讓你得到唯一好處,就是讓你內心高興的話,請問你喝酒的話你也可以高興,為什麼你不跑去喝酒?

92、若僅為虛名,失財復喪命,譽詞何所為?死時誰得樂

93、沙屋傾頹時,愚童哀極泣;若我傷失譽,豈非似愚童?

如果我們過分的執著別人的讚美、或者是讚嘆的話,變成別人讚嘆我就高興,不讚嘆我就不高興,這就像小孩子一樣非常的愚蠢。為什麼呢?小孩子在海邊沙灘玩沙子的時候,他會用沙子堆砌成像城堡的樣子,堆砌起來好高興!不小心那個城堡不見的話,或者是被海水沖掉的話,就不高興了、就痛苦了,如同這樣的幼稚,所以我們不應該太過分的執著在別人的讚美上。“

94、聲暫無心故,稱譽何足樂?若謂他喜我,彼讚是喜因;

95、受讚或他喜,於我有何益?喜樂屬於彼,少分吾不得。

96、他樂故我樂;於眾應如是。他喜而讚敵,何故我不樂?

97、故我受讚時,心若生歡喜,此喜亦非當,唯是愚童行。

別人對我們讚嘆的聲音,它本身並沒有想法,這個聲音並不會想要幫助你,或者是想要讓你快樂,那有什麼好執著在這個聲音上呢?因為聲音本身並沒有想要利益你的作用或者是想法。如果這個聲音會帶來歡喜,就值得我們高興的話,那同樣的,聲音對我的仇敵讚嘆的時候,我也應該高興,因為至少讚嘆仇敵的那個第三者,他是身心歡喜之後而去讚嘆仇敵的,所以這個聲音本身會帶來歡喜,所以我應該要去隨喜。更何況是,當我聽到每一個人獲得第三者讚嘆的時候,我都能分享這一份快樂的話,那我豈不是可以得到很多很多的快樂嗎?就連仇敵被讚嘆,我都能夠快樂的話,那有什麼值得我去煩惱的呢?那是沒有的。如果不懂得善巧去培養讓自己歡喜的因緣,讓自己隨喜的因緣糟踏它的話,那就像很愚蠢、很幼稚的孩子一樣,隨著自己的情緒而走了!那就不是一種理性了。

98、讚譽令心散,損壞厭離心,令妒有德者,復毀圓滿事。

98句就說到了,其實讚嘆、名譽,對自己來講不但沒有好處,反而有很多壞處。好比有名譽,或者時常受別人讚嘆的、時常受別人尊敬的人,就比較容易傲慢,我慢心會比較強。我慢心比較強的時候,散亂就比較強了,原本精進最後變成懈怠了,因為他很自以為是。所以因由名譽,因由別人的讚美,會增長我們的貪瞋,就像我們在現世生活上也是可以看到,這個人在前半輩子,是很好的一個修行者,而且非常的謙虛,可是下輩子,因為他的事業越來越廣,他的弟子也越來越多的時候,最後變成一個很糟糕的世間八法的這種上師了,這也是有可能的。這是由什麼來傷害他的呢?這是因為太多人讚美的緣故。

再加上我們看比較沒有名氣的、比較平凡的這種家庭,一般都沒有什麼問題的,這些人都是比較謙虛的,而且煩惱也比較少。越有名氣的人,或者越受別人讚嘆的人,名氣越紅的人,他的煩惱就越多了,不只是他嫉妒心越強,而且他內心的疑慮、希望也越多了。也就是因此他想盡辦法要保護自己的名譽,而去傷害別人、欺騙別人,或者是想要去欺瞞別人等,這種種的煩惱就是因為由名譽所帶來的,不是嗎?

99、以是若有人,欲損吾聲譽,豈非救護我,免墮諸惡趣。

因此了解到名譽對自己的利害關係之後,儘量的讓這個名譽不要造成內心的障礙,我們必須要給自己的自心打一個預防針。

100、吾唯求解脫,無需利敬縛;於解束縛者,何故反生瞋?

尤其是修學菩提心的修行者,最主要的行為就是要調伏內心,這個才是我們真正要修行的重點。最主要就是要幫助別人、利益別人,而不是我修行會得到什麼好處,或者我修行會得到別人的讚美等。如果是以這種目的,以這種意樂去修行的話,那是太差勁、太糟糕了。所以當我們聽到有人批評我們,或者是有人直接指正我們的時候,應該感恩他,因為他幫我們消滅了我慢的因緣,而且他讓我們了解到自己的缺點,因此我不應該因由別人的批評或指正,而感到不歡喜。“

101、如我欲趣苦,然蒙佛加被,閉門不放行,云何反瞋彼?

102、謂敵能障福;瞋敵亦非當。難行莫勝忍,云何不忍耶?

101102句,當有人毀謗我們,或者是對我們的名譽產生損害的時候,我們會很不高興。不高興的理由是什麼呢?因為我在修法的時候他罵我,或者是他批評我,讓我修法的時候產生內心的起伏,所以他造成我修學正法的障礙了。如果有這種想法的話,這是非常不合理的,因為別人罵你,或者別人指正你、批評你的時候,這是一個最好修行忍辱的因緣,如果你不懂得把握這個機會去修忍辱的話,請問你什麼時候修忍辱?修忍辱的時候,就是因為有人想要傷害你,或者有人想盡辦法去挖你的缺點,這時候才修忍辱的,否則的話,不可能從讚美你的人那邊修忍辱吧!

103、若我因己過,不堪忍敵害,豈非徒自障,習忍福德因?

就像第103句裡面所說的,所謂因果之間的關係,就是因能夠幫助果,才叫做因果的關係,如果這個因不能幫助果的話,如何說這是因果呢?今天有一個因緣能夠幫助忍辱增長,能夠幫助修行忍辱的話,這個就是修忍辱之因。唯一修忍辱之因是什麼呢?就是有人想盡辦法的傷害我,想要害我的這個人就是修忍辱的因緣,這個才是最好的修忍辱的機會,所以應該要把握。如果懂得把握這個機會的話,就可以累積許多忍辱的福德資糧,並且淨除障礙,如果不懂得把握這個機會的話,永遠像是凡夫一樣,還是繼續的輪迴和墮落。

104、無害忍不生,怨敵生忍福。即為修福因,云何謂障福?

105、應時來乞者,非行布施障;授戒諸方丈,亦非障出家。

104105句,好比有一個乞丐跟你要錢,跟你要錢的那個人,並沒有障礙你的布施,反而促成你布施的因緣。就像給予你戒體的這個戒師,他並沒有障礙你的戒體,因為他賜予你戒體。同樣的道理,敵人他並沒有障礙你的忍辱,反而賜予你忍辱的機會,應該把握此機緣。

106、世間乞者眾,忍緣敵害稀。若不外施怨,必無為害者。

107、故敵極難得,如寶現貧舍;能助菩提行,故當喜自敵。

106107句,其實修忍辱的因緣是非常難得的,它不是刻意去找的,而是因緣聚合之後,很難得的,自然跑出一個仇敵來傷害我們,這時候才有修忍辱的因緣。所以我們一定要小心的把握這個機會,好好的運用它,來讓自己累積更多的福報資糧。“

108、敵我共成忍,故此安忍果,首當奉獻彼;因敵是忍緣。

109、謂無助忍想,故敵非應供;則亦不應供,正法修善因。

因此,修學菩提心的時候,最主要的障礙就是瞋心。能夠消滅瞋心的唯一對治力是什麼呢?就是修忍辱。修忍辱的時候,最主要的緣是什麼呢?就是仇敵。想要真正傷害我們的這個仇敵,就是唯一修忍辱的因緣,所以在109句的時候就說到了,仇敵傷害我們的時候,雖然因由這個因緣,可以讓忍辱的修行獲得增長,可是仇敵傷害我們的時候,並不是為了讓我們增長忍辱的修行而傷害我們啊!他是真心真意的想要傷害我們,全心全意的想要傷害我們,他不是為了讓我們修忍辱而傷害我們的啊!

如果有這個問題的話,在此就說到了:對自己好或不好,一定是對方有這樣一個想法,想要對我好或不好而作定義、而作衡量的話。那法寶滅諦,它沒有想要幫助我們啊!我們為什麼要皈依法寶呢?同樣的,像道諦,現證空性的智慧,它也沒有想要幫助我們啊!可是對我們卻有好處。所以對自己好或不好,並不是對象想不想要幫助我們而來作定義的。

110、謂敵思為害,故彼非應供;若如醫利我,云何修安忍?

111、既依極瞋心,乃堪修堅忍;故敵是忍因,應供如正法。

111句,有一個很頑固的人他又繼續問:滅諦和道諦,它雖然沒有想要幫助我們,可是它至少沒有想要傷害我們吧!他沒有想要傷害我們的心,所以我們要皈依滅諦和道諦。可是仇敵不是啊!仇敵不只是不想要幫助我們,他反而想要傷害我們啊!所以跟道諦和滅諦不一樣。如果提出這個問題的話,在此就回答到說:就是因為想要害我們,所以我們才會生氣,就是因為有機會生氣,所以我們才能夠修忍辱啊!如果他時常幫助我們的話,我們怎麼能夠生氣呢?就像醫生要幫我們開刀,我們不會對醫生生氣吧!為什麼?因為醫生是想要幫助我們,而在我們身體上動手術的。如果仇敵傷害我們,是以利益的心來傷害我們的話,那我們怎麼修忍辱?根本沒有機會生氣了。就是因為他全心全意的想要害我們的緣故,所以我們才有機會生氣,因為有機會生氣,所以才能夠成為修學忍辱的因緣。

112、本師牟尼說:生佛勝福田。常敬生佛者,圓滿達彼岸。

(在此我有做筆記,我就說這方面補充的內涵)。也就是看到一個經文,經文上是這樣寫的:當我們供養的時候,如果是供養具有一切功德的佛菩薩的這個資糧田的話,這並不稀奇!可是我們供養的時候,是供養一個具有煩惱、具有罪障的一切有情的話,這才是真正的稀奇!曾經有這樣一個經文。為什麼呢?就像聲聞和獨覺,他們也會供養諸佛菩薩,他們因為供養諸佛菩薩而獲得果位的,這也有的。可是為什麼他們的供養,不能夠成為成佛之因呢?是因為他們沒有緣有情的悲心,沒有想要供養有情,所以供養有情才是真正使一切的善緣,轉成成佛之因的主要來源。所以供養有情,這才是真正的稀有以及稀奇。所以無論我們是直接或者是間接的,總而言之,隨時隨地我們的意樂都是想要幫助有情的話,這才是唯一讓我們能夠圓滿自他二利的唯一來源。

113、成佛所依緣,有情等諸佛。敬佛不敬眾,豈有此言教?

113句,因此成佛的主要原因有兩者:第一個就是緣一切有情,第兩個就是皈依三寶資糧田,就這兩者了。所以我們在成佛的過程當中,對我們最有恩惠的就是這兩個資糧田,有情資糧田以及三寶資糧田。既然這兩個資糧田,對我成佛過程當中的恩惠是一樣大的話,為什麼我只尊重三寶、卻不尊重無有怙主、無有依護、可憐的這些有情呢?因為他們對我有恩啊!這到底有什麼邏輯,到底有什麼理由,可以讓我們作中間的區別呢?因為他們兩個對我都有同樣的恩惠,為什麼我只尊敬三寶,卻不重視、卻不尊敬這些有情呢?

114、非說智德等,由用故云等;有情助成佛,故說生佛等。

114句,其實這兩個資糧田的差別,不是以功德上來作區別的。功德上是絕對有差異的,我們可以知道佛的功德是圓滿的,有情並沒有圓滿的功德。可是我在此說無差別的意思,是說恩惠上沒有差別。依由這兩個恩惠,我們獲得一切遍知的果位的這種幫助上是沒有差別。如果你要成佛,因此而尊敬三寶的話,我覺得要成佛你必須要尊敬眾生,因為佛果位是由眾生以及三寶兩者的力量而獲得的。

115、應供慈心者,因彼珍貴故;敬佛福德廣,亦因佛尊貴。

116、助修成佛故,應許生佛等。然生非等佛,無邊功德海。

117、唯佛功德齊;於具少分者,雖供三界物,猶嫌不得足。

117句,如同之前所說的,如果慈心生起的話,那緣一切眾生的慈心功德,能夠勝過好幾千劫不斷供養諸佛的功德,所以在此就說到了慈悲的殊勝。

118、有情具功德:能生勝佛法;唯因此德符,即應供有情。“

 

119、無偽眾生親─諸佛唯利生。除令有情喜,何足報佛恩?

119句說到了「無偽」,無偽的意思就是說,諸佛菩薩全心全意所做的或者所想的是什麼呢?就是想要利益有情,就是無有欺誑,並不是偽善,而是真實、很誠意的為了利益眾生的意思。「眾生親」也就是說,多劫以來隨著大悲心而轉,一直到現在都沒有改變過對眾生的愛,都沒有改變過對眾生的慈悲,還是像以前一樣的愛護眾生,因此而獲得了眾生的愛戴,所以叫「眾生親」。這一句話的內容也就是說到了,諸佛菩薩最重視的就是有情,而且是沒有怙主、沒有依靠的這些可憐有情。如果我們要做讓佛歡喜的事情,那就好好的利益眾生,因為佛陀最重視的就是這些眾生了。因此,如果我們要感恩佛陀對我們的恩惠的話,那就要好好的去利益眾生吧!為什麼呢?

120、利生方足報,捨身入獄佛,故我雖受害,亦當行眾善。

120句,佛陀之前在行菩薩道的時候,為了眾生他連自己的手足,甚至於自己的身體都能夠布施出去,可見佛陀對眾生是如何的重視,從這一點我們也可以看得出來。

121、諸佛為有情,尚且不惜身。愚癡驕慢我,何不侍眾生?

121句,諸佛菩薩視眾生像自己的生命一樣去愛護著,甚至於把眾生捧得高高的,自己卻站在眾生之下,諸佛菩薩是以這樣的心態,如此誠肯的來愛戴眾生的。在這個同時,我們又如何能夠對眾生生氣,或者對眾生輕視、或者是毀謗呢?因為諸佛菩薩是如此的愛戴眾生,視為貴賓。

122、眾樂佛歡喜,眾苦佛傷悲;悅眾佛愉悅,犯眾亦傷佛。

122句,如果我們對有情做出利益的話,等於就是對諸佛菩薩尊敬,如果我們毀謗了諸佛菩薩重視的眾生的話,那就等於間接的毀謗了諸佛菩薩、傷害了諸佛菩薩。

123、遍身著火者,與欲樂不生;若傷諸有情,云何悅諸佛?

124、因昔害眾生,令佛傷心懷;眾罪我今悔,祈佛盡寬恕!

125、為令如來喜,止害利世間;任他踐吾頂,寧死悅世主。

126、大悲諸佛尊,視眾猶如己;生佛既同體,何不敬眾生?

123126句,怙主既然如此愛護眾生的話,我又怎麼能夠去傷害眾生呢?這是不合理的。如果我們能夠透過忍辱的修行,去愛護珍貴有情的話,我們愛他心的修行堅定不動的時候,這才是對諸佛最好的供養。其實這不只是對諸佛最好的供養以外,對自利而言,這也是最有幫助的。如果我們愛他心一直持續保持下去的話,那今生就不會有很多的仇敵,而且慢慢的會減少。我們今生會受到很多人的尊敬和讚嘆,而且會有更多的知心好友,而且會累積無比的資糧,因此而感得後世能夠獲得暇滿的人身,而且是莊嚴的人身,會得到後世種種的資財。就像《入中論》裡面說到了種種功德,我們將能夠獲得,最後能夠獲得禪定以及智慧,而獲得解脫的果位。

今生的種種痛苦,最主要都是由瞋心所產生的,為了能夠消除今世的種種痛苦,所以修學忍辱是必要的。當然遇到問題的時候要去解決,生氣的時候就沒有辦法解決了,所以所謂「忍辱」的意思,就是說刻意的不要讓內心產生煩惱,不要因此而產生煩躁的感覺,這個叫做修忍辱,而不是屈就的意思,也不是別人說什麼都聽的意思。所以透過了忍辱,內心不再隨著情緒而轉之後,不隨著負面影響之後,才比較有理性,因此由忍辱去解決問題的時候,這才是最正確的一個方法。

127、悅眾令佛喜,能成自利益,能除世間苦,故應常安忍。“

128、譬如大王臣,雖傷眾多人,謀深慮遠者,力堪不報復。

129、因敵力非單,王勢即彼援,故敵力雖弱,不應輕忽彼。

130、悲佛與獄卒,吾敵眾依怙,故如民侍君,普令有情喜。

131、暴君縱生瞋,不能令墮獄;然犯諸有情,定遭地獄害。

132、如是王雖喜,不能令成佛;然悅諸眾生,終成無上覺。

133、云何猶不見,取悅有情果:來生成正覺,今世享榮耀。

133句「云何猶不見,取悅有情果」,如此的修學忍辱的話,就能夠使我們愛他心的修持更加的堅定,並且無有間斷的持續。如果愛他心的修持,能夠持續下去的話,我們將會獲得種種的功德,如同「取悅有情果」,能夠使眾生愛戴,或者是受到眾生的尊敬或讚嘆,「來生成正覺」,後世也能夠獲得一切遍知的果位。不只是有出世間的果位以外,縱使在輪迴的時候,也能夠享受一切的榮耀,所以「今世享榮耀」。

134、生生修忍得:貌美無病障、譽雅命久長、樂等轉輪王。

「生生修忍得」,如果生生世世修學忍辱的話,因為今世修學忍辱的關係,後世就有這個習氣,更容易修學忍辱了。所以我們一旦修學忍辱的話,等於生生世世都能夠在忍辱的這條路上獲得增上,所以「生生修忍得:貌美無病障」,不只是人身莊嚴以外,因為修學忍辱的關係,所以不會想要傷害別人。因此由傷害別人惡業所引發的病障,也不會獲得了。「譽雅」,因為修學忍辱的關係,別人會覺得你很有風度、很有氣度,所以他們會非常的讚嘆你,所以對你的名譽也是有幫助的。「命久長」,因為你不太會發脾氣,不會那麼暴躁的緣故,對身體健康也是有幫助的,因此而說到了命久長,「樂等轉輪王」。這以上就說到了第六品,忍辱的部分。

有時候我們對忍辱的定義,好像低下頭來,別人說什麼我都說:是的!其實這是一種錯誤的忍辱,這不是真正的忍辱,這可以叫屈就、服從,這個不是真正修學忍辱的意思。真正修學忍辱的意思是什麼呢?當有人想盡辦法百般的傷害你的時候,你內心不是有一把火要起來嗎?克制你內心的情緒,不要讓那一把火燃燒起來,這個才叫做真正的修忍辱。而不是說低頭、或者是忍氣吞聲的那種感覺,絕對不是這一回事,而是克制的不要讓自己生氣的意思。

有時候因為對方傷害我們,如果我們不回返的話,因為他傷害我們一直造成惡業,這個惡業會讓他將來獲得惡果的緣故,所以身為菩薩,我們有責任去遮止、或者阻擋他們的惡行為,因而菩薩們會以最善巧、或者最有智慧的方法,使他截斷這種惡行為的造作,所以這時候他會返回、或者是回手。可是他回手、或者是返回的時候,並不是以瞋恚心來作回覆的、或者是回答的,而是以悲愍心。為了讓他不要再繼續的造惡業的緣故,所以以悲愍心來作這一種的回覆。

所以在菩薩戒裡面,尤其是惡作裡面有這樣一條,當仇敵在傷害你,可是因緣聚合的時候,因為能夠截斷惡業的繼續造作,所以菩薩有責任必須要去回覆他、或者是指正他,如果我們不這樣做的話,叫做犯惡作,菩薩戒裡面曾經有這樣一條。所以不是以宗教的角度,或是佛法的角度去講的,我覺得一般世間人,有一個概念一定要把它分清楚,什麼概念呢?作者和他所作的事要分清楚。就是說對這個人──作者本身,我們要隨時保持悲愍心,可是他所作的事情,如果是壞的那我們就有責任去阻擋他;但是阻擋的時候,要以悲愍心去阻擋。因為不去阻擋,讓他繼續造惡業的話,對他有傷害,所以對於他所作的壞事情,我們要排斥它,可是對於這個人我們不需要排斥,而要對他產生悲愍心,但是不應該起瞋心。這不是說佛法的問題而已,而是一般世間人也要有這個概念,因為這個概念是很重要的。

 

 


備註 :